《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所学的文章,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篇1)
过年吃饺子,虽然是北方人的习俗,但是今年我们家过年也吃饺子。饺子的形状和元宝一样,所以在春节的时候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意思。
我们不仅要吃饺子,还要自己包饺子。奶奶把揉好的面团掰成一个个小的面团,在一个个搓圆,搓成圆后,妈妈开始擀皮,先把圆的面团擀成饼状,再调整方向继续擀,擀到又薄又圆为止。兜兜拿过擀好的一张皮,放上馅料,再蘸上水,然后对折,一个饺子就包好,大家都夸兜兜厉害。看我来了,他就去吃饺子了。我拿过妈妈擀好的皮,放上芹菜加肉的馅料,还听着奶奶说:“本来她已经把皮擀好了,想像他们卖的那样叠起来,结果叠好之后想拿下来却黏住了。”奶奶只好把它又揉成一个团,重新开始,哎,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我包了几个包不下去了,因为剩下的都是歪歪扭扭的,像被狗啃过似的。我想自己擀皮,前面我自己擀了几张还算不错,后来擀的和妈妈擀的一样歪歪扭扭的。我在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一看原来是垫在底下的保鲜膜已经破掉了,俗话说的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换了一张保鲜膜在擀,发现顺手多了,擀的皮也很好。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饺子包完了。
饺子下锅了,在锅中的'饺子非常调皮,有的在转圈圈,有的一个后空翻,还有的和伙伴在玩碰碰车,看到一个就撞过去,我看着它们玩感觉很有趣就拿来一个汤匙,在水里搅拌起来,它们撞的幅度更大了。
等饺子熟了,奶奶就把饺子盛了起来,一大碗饺子出锅了!过年吃着自己包的饺子,两口一个,十分满足。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篇2)
宜昌,古称夷陵,为湖北近代三大城市之一,地 处江汉平原与鄂西山区交界点。其春节礼俗融汇 了东部和西部的地方气息,特别是19世纪下半叶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以来,各地商贾云集于此,以致春节习俗内外交流,形成了既与各地大致相同但又有地方特点的格局。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 “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 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 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 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 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 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 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 “除夕”。 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 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本年的最后一 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腊月28日中午,周家的`团年饭菜端上餐桌后,罗婆婆给饭碗里添一点点米饭,将一双筷子搁在饭碗上,在酒杯里酙了 一口酒,这些是供一房的长辈亡人灵魂回来团圆过年的食物。
传说这些叫了阴间列祖列宗吃过的饭菜禁止给人吃,忌给狗猫吃,如果吃了将会失去部分记性。
收拾好这些废物后,一家人就可以上餐桌吃团年饭。春节吃饺子是一项传统, 吃饺子取“更岁交子” 之意,“子”为“子 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祝大家度过一个快乐的春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篇3)
在我的老家甘肃庆阳,老人去世后都要“家祭”,“领羊”又是家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
领羊通常在下葬的前一天举行,需要死者的全部家属、好友、邻里参加,耗时比较长,所以经常安排在晚上。事先由死者的女婿或儿子提供一头纯白色的羊,带到灵柩前,死者子孙们围绕灵柩跪成一个圆圈,德高望重的主祭者一手紧紧抓住羊,一手把醮了酒的黄纸在羊身上到处擦拭,接着往羊耳、鼻等敏感部位猛淋酒水,随后把羊放开。按照我们当地人的信仰,这时候死者的'灵魂附着在羊身上。因羊受了刺激,就会自然而然地颤抖,把酒或水甩掉,这个动作就是“领”。羊顺利地“领”,表示死者对尘世没有牵挂,愿意放心地上路。酒水花散开的那一瞬间,周围跪着的亲属们一起放声大哭,恭送死者的灵魂离开。但有时“羊”一动不动,就代表死者还有未尽心愿、未了之事。最重要的一位亲属就会走近羊,根据死者生前的相关事情,揣测其“不甘心”的原因,然后跪在死者的“灵魂"——羊面前,对其依旧称其死者生前的称呼,声泪俱下地告慰,并承诺一定帮助其实现未尽心愿,直到“死者”心满意足,羊浑身抖动,羊毛炸开,甩掉酒水为止。
羊被“领”之后,必须要宰了。死者家属要用羊肉款待前来吊唁的亲朋或来帮忙的邻里,意味着死者的灵魂已经走了。此时死者的家属就在一旁哭着,表示自己无比的伤心。如果死者家人儿女多,一天可以领好多次羊,在这期间不得有半点闪失。
庆阳的领羊的丧葬习俗做为一种礼仪文化,已流传上千年。虽有迷信色彩,但其本意蕴含着家人对死者的一种哀悼。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篇4)
一年结束了,在除夕夜是团圆夜,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的,庆祝一年平安结束,新的一年好的开始。
在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夜饭的食材,一大早就能闻到鸡鸭鱼肉的香味。大人们就会给我们小孩压岁钱,我们小孩在新年里最开心,因为就要放鞭炮了。
早晨,我们一家人忙开了。妈妈在大门上贴春联。映入我眼帘的是“日丽春常驻,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则帮妈妈贴“福”字,正要贴在门上。妈妈连忙阻止我,说道:“‘福’字应该倒贴,就是‘福’到的谐音,福光临我们家了。春节帖春联有喜庆、财气、吉祥之意。”我一听,赶紧把“福”字倒贴了。爸爸也在精心准备,挂起了一盏盏红灯笼。我想:这红灯笼难道不就代表着我们祖国的面貌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吗?
爸爸把一串串的鞭炮,排在门口,把一个个的圆形鞭炮也放在门口。他拿着打火机把一个个的.鞭炮全点上了,一串串的鞭炮“噼里啪啦”得响,圆形鞭炮“嗖”飞上天,再“轰”得一声爆炸。我们小孩子开心极了。
晚上放完鞭炮后,一家人就围着一张桌子吃饺子。吃饺子最有趣了,这吃饺子还能吃到钱,谁吃到钱了那谁在新的一年里的运气将是最好的,所以大家都争着吃,看谁也抢到那个有钱的饺子,但是不管吃到的也好,没吃到的也好,这种抢着吃饺子的气氛是最难忘的。
晚上八点整,我们全家准时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悠扬的歌声,使人陶醉其中;那优美的舞姿,使人赞不绝口;那滑稽有趣的笑话,使人捧腹大笑;那精彩的相声小品,使人开怀大笑……阵阵欢声笑语荡漾在客厅。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篇5)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称端午节。 “段”与“早”同义。又称“小五”。五月是“正午”。而且因为中午是“阳辰”,所以五也称“端阳”。 5月5日,月日都是五,所以五也叫中午。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名称,如:夏节、玉兰节、少女节、天中节、地拉节、诗人节等。
端午节到了,我乖乖地看着奶奶,我觉得简单的饺子帮不了我这个天才。我不学会了解自己。谁知道,当我真正去包的'时候,我明白做粽子是一门手艺,要把它包得漂亮结实不容易。
第四天下午,我跟着妈妈学做粽子。妈妈拿了一块粽子,用手一卷,粽叶就变成了空心的圆锥形。跟着妈妈的样子,拿了一片粽叶,想把它卷成圆锥形,可是卷得不好,上下卷起来还是直筒。我看到了妈妈,指了指周围。 “左手捏住粽叶的一个角,右手卷起粽叶的另一个角,底部收紧,顶部放松。”在妈妈的指导下,我卷起了粽叶。
接着,妈妈将筷子插入空心的锥形粽叶中,用勺子舀一些糯米,然后用筷子摇晃均匀,直到糯米被裹紧。我也把筷子插在粽叶里,放好的糯米。但是晃动筷子的时候,要么是粽叶断了,要么是糯米包不紧。妈妈说:“摇筷子的时候,轻一点,把粽子捏紧。你看——”妈妈一边说一边说。示范,我在听和学习。哈哈!我包的粽子有点像。
最后一道工序是系绳子。只见妈妈用双手捏着粽叶,将绳子在粽子尖角上缠了两圈。绳子系好后,就裹上了一个漂亮的粽子。
吃着自己包的可爱粽子,开心极了。通过这次制作粽子,我学到了一个道理:要学一门手艺,就必须真诚、细心、持之以恒。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篇6)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这天晚上,妈妈带我去逛灯会。路上,妈妈告诉我,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元夕或小正月,我好奇地问妈妈元宵节的由来,“它呀!是在东汉明帝时,提倡佛教,听说有僧人在这天观佛舍利,点灯敬佛,于是便令士族庶民都挂灯。自此之后,便逐渐成为了民间盛大的节日,也就是元宵节。”
灯会上人满为患,进去的人络绎不绝,到处都人头攒动。
远远地望去,就如同绽开的焰火,炽而美丽。粗略地看看,有手提的装饰灯、可爱的动物灯,精巧的建筑灯……可谓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啊!会场上灯灯都在争奇斗艳!
装饰灯中好看的是荷花灯。这个灯姿态万千,仿佛有着万种风情,金苞待放的荷花灯,最中看娇嫩,软软的荷花瓣白中透红,红中透紫,水灵灵的,多像一个白皙又娇羞的姑娘。薄薄的花瓣中,隐隐可见嫩黄色的花蕊。我看,要不是它发光,不然,我还真以为是真的荷花呢!
“花果山”这个灯造型十分精巧。
“齐天大圣”的`令旗插在山顶无比威风。山上山下都是孙悟空的猴子猴孙,有两只可爱的猴儿在山顶眺望戒备着,还有两只倒挂在树上一边荡着秋千,一边吃着桃子。仿佛吹一口气,就能下来蹦蹦跳跳似的。
“故宫”的缩影版同样也很壮观。
城中四角,是玲珑奇巧的角楼。中心点往北是御花园,其间,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整个错综相连又井然有序又无不惟妙惟肖。不愧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啊!
直至很晚,灯会才在灯火燃尽后翩翩落幕。
我不禁沉思:有的习俗为什么能留存这么久呢?
良久才终于明了了——故事让中国的精神流传不息,节日使中国的习俗薪火相传。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篇7)
我的老家在歙县许村,许村是以许家为“核心”的一个古村落,我就是许家的后代。
许家习俗中,最著名的就是“舞大刀”了。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许家中的“力之霸王”们,便举着把四米多高的“大刀”,走街串巷地舞上一通宵!许家怎样会有这种习俗呢?这个节日又是怎样被许家设立的呢?
这要从唐代的开始说起,那时候,有一位许家的'首领,名叫许远。他精通兵法,智勇双全,并创立了许家刀法。安史叛乱时,许远与援军主帅张巡一起奋勇抗战,保家卫国。他的许家刀法出神入化,使敌人闻风丧胆。在一次战斗中,许远身先士卒,身杀千人,最终因寡不敌众,与张巡一起英勇牺牲。为了让许家刀法不失传,也为了永远纪念这位英雄,每年正月十五,许村人都要舞大刀,这个习俗一向流传到此刻。
哦,差点儿忘了说正月十五傍晚时分的情景了,午时五时许,看热闹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聚集在高阳桥、大观亭、五马坊一带。大约半小时后,叽叽喳喳的人群突然静了下来,只见一把红色的大刀“砍”过来!密密麻麻的人群立即“砍”出一条道路,随后又跟在大刀的后面。兴奋的人群一起涌到河边的一块宽阔的场地上,精彩的演出开始了:各部门准备就绪,跟京剧差不多的音调响起,只见四个肌肉发达的壮汉涌上去,一人按住刀把,三人拉着系在刀背上的绳子,大刀开始倾斜,并迅速地转动,像有人在挥舞一般。一会儿,他们又将大刀挥上挥下,有时横割,有时斜砍,还有时来个“暴劈”。四米多长的大刀在他们手上真是“举重若轻”,在刀光闪闪中,我仿佛看到了许远当年挥舞大刀,杀敌如割草般的英雄身影……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大刀”又要转移演出,可惜妈妈要拉我走了,我只好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大刀”。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篇8)
我的家乡是大宋才子黄庭坚的故乡——江西九江修水,我的家乡不止有黄庭坚一个名人,还有五杰等名人。要谈起风俗啊,那可是数不胜数。暂且不说过年过节的风俗,就算是平日里也有规矩,如:后辈的一定要尊重长辈,子女一定要听父母的话等。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春节过年的风俗吧!
春节过年是一年的开端,所以中国人都特别注重春节过年。因此纯洁的隶属是非常多的。
春节过年那天早上,一定要起早床,并且要有精神。因为春节过年那天代表着全年,所以春节过年那天有精神,就代表着全年你都有精神。若春节过年那天你没精神,萎靡不振,那么你一年也就会无所作为。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王家门上贴新春联,假如你早上不贴上新联的话,就会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早餐一定要吃糖水蒸蛋,这代表着全年的甜甜美美。上午,不管房屋干不干净,都要彻彻底底地打扫一遍,以便接待客人的到来,让别人对自己新年的第一印象好,从而让别人注意到自己。中午一定要邀请很多客人到自己家里来一起吃新年的第一顿饭,人们以谁家邀请的客人多来看待一个人,你家来的'人越多,你就会越有面子。下午就要出门到别人家去拜年,拜年时要双手抱拳,鞠躬,才成礼。拜年要拜的人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别人会认为你广交好友,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晚上要聚集亲朋好友到一个地方,亲友之间要互相给对方的子女发压岁钱,子女收到压岁钱后不能马上打开,而是要压在枕头下睡一觉后才可打开。在这十余是自己红红火火,更上一层楼。
春节过年的礼节虽然很多,但不可忽视,忽视了的话,会有不祥的事发生的呀!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篇9)
我的家乡离嘉兴市区不远,有古色古香的西塘,有原汁原味的八珍糕……那就是我的家乡——嘉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现在就让我来说说嘉善那儿是怎么过迎新年的`吧!
家乡的每家每户为准备新年都忙得不可开交,应接不暇。再忙,也必须要做的一项事——“切切叫”,什么是“切切叫”呢?奶奶说就是掸烟尘。细细区分,在廿六掸烟尘叫“乐阵阵”,廿七叫“切切叫”,听起来真是喜庆的名字!廿七那天,奶奶与附近邻居们一早就在掸烟尘,“啪啪啪”的声音打破了寒冬腊月的寂静,似乎天上都下起了灰色的雪。在“切切叫”同时人们也理发、洗澡、洗衣服、拆洗被褥和洗器皿等,我又迷糊地问奶奶:“这些事还要挑日做?”奶奶用当地的俗话告诉我:“干干净净辞旧岁,轻轻松松过新年,这些事可不能随便做!”
在廿六、廿七后,廿八、廿九更忙碌了。做团子、划方糕,奶奶一刻也停不下来。她做了一大蒸锅的团子和方糕,又拿了几个装进红色的袋子里,我猜测:奶奶做这个比别的要更加小心认真,这一定是祭佛用的吧?果然,奶奶说这是除夕日祭祀祖先和神佛用的,奶奶忙碌地只说了短短一句,我只好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在除夕之夜,人们除了要洗碗、刷锅、洗菜、切菜、淘米……这些家常,还要再点燃一支炉或在灶肚里燃树块,燃至年初一。我看奶奶忙,就跑去问爸爸这样做有什么寓意?爸爸耐心地回答我:“方言中‘火’与‘富’同音,火烧到年初一就意味着今年富到明年。”
在这个除夕,我收获满满:了解了家乡我不知道的习俗和文化,也知道了人们对过年的重视,每件事只为一个字——“年”!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篇10)
俗话说的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到传统节日来的时,家乡的风俗不同,总能勾起人们在那一天的花生笑语和美好的回忆,而春节的风俗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等一些习惯,而烟花鞭炮更更释然,写了我们春节热闹的场面和欢乐的气氛,“啪,啪,啪"这几声,只见一下的烟火从漆黑的天空划破,打破了原本的寂静和黑夜,瞬间空气中充满了浓浓的气味,我正在阳台上眺望着窗外,抬头看看灿烂的烟花,耳边传来家人们打麻将的声音,还有孩子们的欢呼声,看着这样的气氛心里高兴的'想着这就是春节该有的气氛,这时姥姥喊大家快过来吃年夜饭了,香喷喷的饺子下锅了,回头一看,一桌子的美味,我的口水一下子流了出来。
但是春节也有一个传说话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年的怪兽。斗长触角尖牙利齿异常凶猛,直到有一个人说这年啊,怕三件法宝火光对联儿。和鞭炮,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贴上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在遂,于是这民俗越传越广,同时也成了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的前一天是除夕,家家灯火通明,热热闹闹,虽忙但是乐在其中,在零点时烟花伴随人们的欢呼声在空中绽放,同时也代表新的一年的开始。
家乡的习俗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平安,幸福意味着每一个在新的一年要开开心心,快快乐乐,意味着每一个家庭都能幸福美满。我们也一定要把这些家乡传统习俗传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然后把它发扬光大。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篇1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一样地方的风俗文化肯定也会不一样,我家乡有很多趣味的风俗,下头我就给大家介绍我们家乡最趣味的风俗之一——龙灯会。
在我们兰溪,到了正月初十,是我们那边一年一度的龙灯会。龙灯是灯会的主灯,龙灯中最有代表性的数“桥灯”,一般均有百余桥,长者数百桥,甚至千桥。龙头下托以木板,上建支架,以竹箴扎于板架,成棘龙形状。灯内燃点蜡烛,色彩鲜艳夺目。灯桥下托木板,板上设有灯架,每板两枝。龙尾是最末一桥,呈龙尾巴形状,披以绸缎彩虹。
在那天夜里,街上都会挤满了众多的人前来观看。大家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的。一起等待着精彩的舞龙灯。远远望去,好像是一片黑色的海洋。我也在这片“海洋”中等待。最终,在远方有了一片红红的灯火在这热闹的人群中蠕动。我背在爸爸的背上,向远方眺望。“哈!是舞龙灯的队伍来了。”我十分得兴奋,十分期待龙灯在我身边“游”过的那一瞬间。很快,前面的.人渐渐散开。只见一条体型硕大的龙,在我的面前游现。
在我们那里,谁也不能从龙灯那里跨过,因为龙灯是具有威严的,谁也不允许有人这样侮辱他。要是谁敢这样做,指不定是一份打。
很快,龙灯在我们的眼前慢慢移动,我们也一步一步的跟着龙灯。想在他身上沾点光……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龙灯会,是不是很趣味呢,如果有机会,必须要亲眼来看看,相信你必须会喜欢这个趣味的活动的!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篇12)
在家乡,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过节,我们的风俗也不逊色于别的地区呢!
就拿离我们最近,也最喜庆的节日——春节来说吧!
春节,在我们家乡,过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买肉,买糖,屯年货,生怕去晚了就没得挑了。还有做馍馍,杀公鸡,拜社王爷等风俗。可你不知道吧,这还要分日子做呢!
我的家乡,过春节啊,很讲究,每天该干啥干啥,多做少做都怕坏了风俗。例如阴历腊月二十八需要“把面发”,那就必须“把面发”,缺了少了都不行。还有春节得贴对联,不贴,“福”就不来,也没年味儿。还有吃饺子,象征团圆吉祥,春节就也得必须吃饺子。大年三十一晚,大家要熬夜通宵,小孩子还会收到压岁钱,并且会对长辈说祝福语。
而第二天,则是串门送礼,祝福亲人在新的一年里顺心、健康、有才、进步。我们村里,还会有“会”。就是大家出来摆摊,还有人逛“会”。“会”上可有许多小孩儿见了两眼一亮的:糖画,棉花糖……那儿不仅有吃的零食,面摊也有!卖玩具、衣服、首饰、挂画的也很多,年味儿十足,大家也都喜气洋洋的。十分热闹,人们肩膀碰肩膀,脚尖碰脚跟。
春节还有一个都有的风俗。过年回家,与长辈团圆。这也是家乡的'风俗。
还有,家乡过节的风俗很多:端午节,包粽子,系彩绳;重阳节,团聚,插茱萸;七夕节,看星星;中秋节,吃月饼,赏月。
家乡的风俗,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带着,都要记在心里,做在手上!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篇13)
每年春节,我们一家人都会回到妈妈的家乡——客家古邑河源。在河源过年很热闹,除了团圆饭,最过瘾的就是看“打火龙”了。
“打火龙”是客家乡村的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乡俗活动。火龙是由木棍和稻草扎成的`,长达10几米,龙身上插满了香烛。
每年除夕,大家早早吃完团圆饭,“打火龙”活动就开始了。照例是一轮烟花炮竹,这时,龙身上的香烛已被点燃,八个经验丰富的壮汉将火龙高高举起,舞动着行走起来。围观人群激动起来了,发出雷霆般的欢呼声。我和村里孩子们在几条火龙之间来回穿梭着,边跑边叫,嗓子都喊哑了。人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热闹,火龙走到哪,人们也跟到哪。远远望去,火龙身上闪着的灯火绵延几百米,场面十分壮观。火龙上下舞动着、跳跃着、欢腾着,龙身越烧越旺,在夜色的映衬之下,显得格外耀眼。在一条条火龙的舞动之下,客家乡村的春节也渐入佳境了。
每次看“打火龙”,兴奋和热闹过后,心里总是暖暖的。妈妈说“打火龙”的习俗在她小时候就有了。传说是神龙下凡赶走妖魔鬼怪,驱邪避灾,来年就会风调雨顺,老百姓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现在,我想起“打火龙”,在心里默默地盼望着,盼望客家人的火龙能驱除瘟疫,驱走冠状病毒,让我们早点开学。
明年过年,我要回河源看一场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打火龙”。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篇14)
宝清,一个坐落于东北的县城。
虽没有高大雄伟的建筑,也没有远近闻名的景色,但在宝清人的心里,这座与世无争的小城,正是我们心中的全部,人们朴素的性格,极具风味的小吃,具有特色的民俗,都是我们留恋它的原因。
东北,冷的代名词,哪怕是立春,也仍旧是一片白茫茫,宝清人爱杀猪菜,就像北京人迷恋北京烤鸭,在冬天,严寒也抵不住我们火热的心,叫上几桌亲戚,在一起喝喝酒,打打牌,唠一唠家常闲话,小孩儿成群结队,到外面拉爬犁,转冰上陀螺,到了饭点,再端出用酸菜,血肠,五花肉做成的杀猪菜,边吃边唠,其乐融融。
不仅杀猪菜,汤子,粘豆包,白瓜子也都是宝清不可缺少的小吃。因为天冷的`缘故,这些食品更容易储存,逐渐的成为宝清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你尝试过在冬天钓鱼吗?对于宝清的钓鱼爱好者,这些都再平常不过,与两三个好友,来到冰厚一米的水边,用专属的工具在水面凿出两个洞,搭上帐篷,摆上炉子,坐等鱼儿上钩,虽然外面寒风刺骨,但炉子温暖的火光,与朋友之间钓鱼的快乐,将这份看似难熬的时间,赋予了别具一格的乐趣。
说到这里,怎能不提到扭秧歌?伴着锣鼓,人们穿着鲜艳的服装,舞着,舞着,期间既有20多岁的小伙子,也有60来岁的大爷阿婆,还有一群玩玩闹闹的孩子,好不热闹!
每个人对于家乡,都有着同样的感觉,宝清,一个坐落于东北的县城,地冷,心不冷!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篇15)
我们家乡宝清的风俗习惯有很多,例如:过年时吃的杀猪菜、粘豆包、扭秧歌、打陀螺等,都很有趣。
说起那又香又甜的粘豆包,谁不是馋得直流口水呢?你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其实做粘豆包的方法并不难,需要的材料有:粘米面、水、红豆和白糖。做粘豆包需要先烀豆馅后和面。先把红豆放进锅里煮,等煮熟了就把它捣碎,捣成豆泥状,再撒一些白糖,就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色的毛毯似的,白糖的多少根据个人喜好而定。然后开始和面,首先把粘米面和水和到一起,使它形成一个大面团。因为是粘米,所以做的时候要撒些面粉,这样它就不会粘到面板上了。再把这个面团揪成一些拳头大小的小面团,整齐地排放在面板上。接下来该把豆馅放进去了。那怎么放呢?其实很简单的,先用大拇指在小面团上按一个洞,注意不要按漏了,再盛一勺豆馅放进去,最后把它团成一个团,放到锅里蒸半个小时,刚出锅时,看着它白白胖胖的'样子,像一个个雪娃娃,让人不忍心下口。当你拿起来时,香气扑鼻而来,当你咬上一口时,又甜又糯,仿佛置身于白茫茫的雪地里,欣赏着冬季的美景,让人无法忘怀。
以前,在农村杀猪是一件大事,谁家杀了猪,都要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吃杀猪菜。就是用自己家腌制的酸菜和新鲜的血肠再加上猪肉一起放到锅里炖,再放一些姜和蒜,味道好极了!让人回味无穷……
我爱我美丽富饶的家乡宝清,更爱这里地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