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教案是帮助教师夯实基本功的重要工具。每个环节要多长时间?每节课的时间怎么利用效果才能最大化?每个环节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①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②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③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④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③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忆江南
●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②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③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④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河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2:桂林山水
学习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②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④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教学挂图。
②搜集图片或制作课件。
(课文配音的桂林山水风光片,各种形态的漓江水、桂林山的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谈话揭题
●朗读感悟
①展示课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听课文录音朗读。
②伴随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③学生自由朗读。
④小组内轮流朗读,相互评读.帮助正音和顺句。
⑤师生引读。以第二自然段为例: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⑥小组内学生相互进行引读。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畅谈桂林山水的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适当的评价和点拨。
●理清文章思路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能察觉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能不能给课文列出一个写作提纲?
②学生浏览课文,动笔列提纲。
②归纳。
●根据上述提纲练习背诵
●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从字词的理解、文章的表达等方面提出疑问。
●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甲天下”“翡翠”“瑕”等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②为什么在写漓江水和桂林山之前要先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
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对话,在对话中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品味词句和表达方式
师:桂林山水风光秀美,作者描绘的语言也美,你能感觉到哪些词句特别能引起我们欣赏的兴趣?
学生浏览课文,动笔圈点批注。
学生相互交流。
交流前,教师做一次示范;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一句,作者连续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音韵美,听着这些句子真让人陶醉。还有,作者用了很多确切的比喻,用无暇的翡翠来比喻水的绿。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点评。
●积累和运用
①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②仿照课文,写句子。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啊,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背诵课文。
●拓展延伸
自由读,读课后阅读材料《浓碧》,稍做指导:与课文比较,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课外继续搜集描写桂林山水的文章,比较体会。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编提纲。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电教设计】
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能集文字、图片、图象、声音于一体,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
在《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中,学生对重点句“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较难理解,特别是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学生缺少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我设计了两幅不同状态的溪流图,并配上不同的溪声,学生通过比较,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这样一来,既节省了时间,又较好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沿途中映出红、油桐、新绿的图片展示,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至于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我是利用电教馆下发的抽拉式投影片,在实物投影仪下演示完成的。
【电教软件】
PowerPoint2000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学生在书上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1、作者沿途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
景物:映山红 油桐 沙土 新绿
↓ ↓ ↓ ↓
特点: 各色 白色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山中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2、“明艳”什么意思?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明艳的山色?
(多媒体展示映山红、油桐的图片,感受鸟语花香的美景)
3、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意思。
(什么叫“新绿”,为什么会或浓或淡?)
4、理解“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山中花儿在大自然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格外有生机、有灵气)(表现作者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5、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6、比较多媒体展示的两幅溪流图,有什么不同?(比较溪声)
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听着溪声齐读“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7、配乐齐读第二段:
作者边欣赏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来概括。
山路(美)──洞口(宽)──外洞(大)〈多媒体〉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高山之上 树木繁茂 感到很有气势)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多媒体展示洞中情景)
4、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利用投影片介绍: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一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
2、默读第四段,想一想:
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中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投影片展示(利用实物投影仪)
3、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4、讨论:
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
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五、背诵第四段
六、总结全文
(结合板书)内容略
七、作业
背诵第五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