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教案上册语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信心。下面给大家整理一些人教版四年级教案上册语文,方便大家学习怎么写人教版四年级教案上册语文。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1
一、教学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本课是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教学这篇课文,我觉得本课的设计应该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突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搜集信息,共同讨论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构建新知,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阅读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的能力,体现了生活中学语文的大语文关。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本课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教学时在运用视频资料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及词语辨析训练,使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水到渠成,轻松顺畅,体验也更加深刻,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洞察、依赖、奥秘、改观、探索、联系、哲学"等词语。
2、有感请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给人类带来得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同去感受绚丽多彩的生活吧!(齐读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直奔主题、总体感知课文
师:通过读书你了解到课文的哪句话与课题的意思相同呢?
出示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指名并齐读中心句(理解呼风唤雨的意思)
师评价过渡:那么在这篇文章中呼风唤雨的是谁呢?又是靠什么呼风唤雨的呢?
(三)指导精读、积淀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两个问题告诉我们的?(设问)
(2)师生对读设问句(师问生答)
(3)师:那么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用课文中的语言来告诉大家?
出示重点句子,进行词语的辨析
句子: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指名读句子,初步理解发现和发明
师过渡:同学们真会学习,那么20世纪人类都取得了哪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第四段)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回答、出示片段
(2)为什么说这些发现和发明都是奇迹呢?(学生回答)
(3)播放科技短片,进一步理解20世纪的奇迹般的科技成就和发明。
画面播放:(人类登月球、潜入深海、原子核等;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等)
(4)出示课件:同学们,20世纪的科技发明还远不止这些,老师将同学们搜集的关于20世纪科技方面的发现与发明的资料做成了课件,看完后你对发现和发明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5)搭配课件词语练习,进一步理解发现和发明(图在上,文字在下)
指名读短语
师小结:20世纪出现了如此多的奇迹般的发现和发明,看完以后你对20世纪有一个怎样的评价?(20世纪真是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过渡: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使得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
出示句子: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A指名读句子,说说“改观”是什么意思?它和“改变”的意思有何不同?
B齐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师过渡: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那么上百万年前的农耕社会又是什么样子呢?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人类上百万年历史中生活状态的语句
②出示句子: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③随即媒体出示———农耕社会图
④以图为背景覆盖文字: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师:想象一下没有()没有()的生活该怎么过呀?
师:一百多年前,人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读出你的感受!
师过渡:可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渴望能够拥有神奇魔力,那么人类是借助什么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的?
出示句子: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指名读句子
师:你在哪里听说过“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神话西游记)
让学生说说故事情节,活跃气氛。
师:可是在20世纪以后,人类社会真的有了“千里眼、顺风耳,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出示课件图片:上下对比出图片(千里眼——天文望远镜、顺风耳———雷达、腾云驾雾——民航飞机)
师过渡:因为有了这些发现和发明,在20世纪短短的一百年中,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速度之快,变化之大足以令我们惊叹,用文中的一句经典的古诗来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好吗?
屏幕出示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齐声朗读
A理解诗句
B师范读:听老师读,同学们仔细品味,同学们细细品味其中的含义
师过渡: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短短的一百年中,人类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齐读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学习最后一段
师过渡: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八十年后,这段话依然适用。
屏幕出示句子: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八十年后,这段话依然适用。
(1)指名读句子
(2)师:1923年,著名数学家、哲学家的这句话到八十年后的20__年,这句话仍然适用,那么到今天、明天、后天乃至将来这句话是否依然适用?
此时,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同来感受并畅想21世纪的美好明天吧!
课件:播放科技短片(卫星探测月球、太空出舱)
(3)小组合作说话练习:看了短片后,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美景吧!(可以是异想天开)
(4)汇报交流
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真聪明,你们真会想象,相信,在你们刻苦的努力下,这些想象一定会变成现实,我们坚信,21世纪更将是一个伟大的世纪,也更将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四)有效练习,扩展文本
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组成员共同合作,查找资料,然后选择题目,完成一篇科学小短文。选择题目如下,也可以自拟。
五、教学媒体运用的说明
1、上课伊始,播放画面,教师随画面内容,一方面将学生引入文本,另一方面激发学生想了解科技创造发明的兴趣。
2、引导学生直奔主题,课件出示中心句,初步理解“呼风唤雨”这个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指导精读、积淀感悟的环节中,学习第二自然段。利用课件出示重点句子进行词语辨析,进一步区分“发明和发现”、“改变和改观”两组近义词的意思和用法。
4、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利用课件中的发现和发明引出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播放科技短片,配乐课件展示了大量的关于20世纪科技方面的发现与发明的资料,让学生了解20世纪的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进一步理解、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媒体的使用,使20世纪的高科技发明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像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画面给了学生很直观的视觉感受。
5、在学习第四段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学习引出课文第三自然段,媒体出示农耕社会图,运用课件进行排比句的品析及朗读指导,运用课前搜集到的《西游记》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图片与20世纪的天文望远镜、雷达等现代科技的发明及发现的图片进行对比学习,图片的呈现使学生一目了然,深切地体会到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6、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时,利用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在运用视频资料播放科技短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使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水到渠成,轻松顺畅,体验也更加深刻,媒体的使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运用多种媒体与语文课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媒体的使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积淀感悟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运用媒体出示重点句子加以理解并随机指导朗读,突破了难点,受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2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原本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同学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同学从中学习怎样积累资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同学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资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资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资料的。“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局部,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布置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同学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同学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同学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同学“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同学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干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同学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课堂教学程序布置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会文——入境——动心——吐情”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进角色,通过边看边想,动之以情,最后又能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对“天下奇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通过以上四步的教学,要让同学逐渐达到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我的教学思路的依据是:1.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规律;2.符合本课的教材特点;3.符合作者的思路。叶老常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二)课前准备:投影仪、胶片、放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目的是要用电化教学手段,协助同学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缩短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课题是什么?板题(11、观潮)“观”是什么意思?“观潮”是干什么?回忆2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哪儿观什么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同学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一词)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同学的回答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养同学理解题目的能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并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同学阅读课文,回顾写作顺序,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局部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带什么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同学明白,要用心听、仔细看),现在做好准备了吗?好,我们现在马上动身,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同学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接着教师利用文中的语言继续渲染气氛: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浪潮来了没有?关于潮来之前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书上哪儿告诉我们?
引导学习第二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依照同学的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这一局部是文章的非重点地方,且语言通俗易懂,教师略讲主要是让同学通过读之后,谈谈“潮来之前”的景观特点,使同学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过渡学习第三段
教师过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请大家发挥耳朵的作用,用心听,一会儿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在文章哪儿详细告诉了我们?引导学习第三段(3、4小节),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入境”。
a.抽2名同学来朗读3、4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自由朗读,用“____”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齐读“哪声音”指什么?“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山呼海啸……)?相比之下哪个词更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颤抖”可否换成“抖动”、“震动”?(不行,颤抖是指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幅度最小,用于此处较恰当),引导读这句,要读出排山倒海之势。请同学们依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描写江潮声音的句子朗读一下(自由读、分组读)。
b.江潮由远和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好,不过老师呢要提两点要求,第一要用心听,仔细看;第二把你看后的体会告诉大家(师放录象)。
听录音、看录像、说感受,可以让同学对“潮来时”先有感性认识,随后再学习文章,易使同学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种惊心动魄的局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是怎样描写的?轻声朗读文,用“……”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什么?从远处看怎样?抽读相关的这句话:“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理解“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逐渐”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练习说句话?再近些呢?抽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联系实际(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两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会是“白色城墙”?这与“线状”相比方何?再近些呢?抽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生字,理解“人声鼎沸”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给课文分段。
3.能展开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二)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简介钱江潮的成因及观潮的由来。
(2)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
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3)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3.想象练说。
(1)自由读第二段,思考:钱塘江大潮是怎样的?
(2)摘录描写大潮的词句,品读。
(3)展开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潮来时的情景。
①请学生说潮来时的情景。
②评价:从几方面来说潮来时的情景。(提倡多角度表述)
③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准备,练说。
4.作业。
(1)有条理地说潮来时的情景,学生互评。
(2)摘录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的意思。
2.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或景观)。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二段。
(1)钱江潮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你从哪些词句看出钱江潮的壮丽奇特?
①自由读文,选词句品读。
②交流。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理清顺序,体会壮丽。
①师出示学生摘录的有关句子。(幻灯)
②请学生按不同方面排列句子。
③讨论:为什么不先写声音后写样子?
④说一句赞美钱江潮的话。
(4)理解长句的意思。
①出示长句(课后练习题3),思考:句子把浪的样子和潮水的声音各比作什么?
②这个句子写出了浪的气势(),声音()。
③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5)拓展:说一说其他景观。
2.按一定顺序介绍一处景物(或景观)。
(1)确定介绍的景物(或景观)。
(2)想一想,从几方面有条理地介绍。
(3)在四人小组内练说、互评。
3.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3
教材理解:
《暮江吟》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时候,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前两句抓住色彩来描绘日落时江面的瑰丽景色;后两句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出课题。
师:古典诗歌当中,写景的诗很多,同学们都记得学过哪些写景的诗能不能给咱大伙背几首吗
(学生背已学过的写景诗)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诗,19课的古诗三首的第三首《暮江吟》(教师板书,出示课件《暮江吟》的内容)
二,解诗题,了解作者
1,学生齐读诗题
2,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时间,地点,"吟"的意思的吟诗)
3,诗人是在傍晚江边吟诗的,是谁啊请学生简单地介绍白居易。
三,录音范读,学生初读古诗。
1,师:那么这首诗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呢这还要回到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这一天,他一个人来到江边,此时正是傍晚,他看到红日落下,江面光色瞬息变化的亮丽景色时,陶醉其中,当下吟诗一首便是这《暮江吟》。
2,出示课件范读《暮江吟》
3,师:同学们看了,听了有什么感受
4,师:哦,也就是说其实诗里描写的境界是多么美丽啊!(板书:美)这么美的一首诗你们爱读吗
5,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要读准诗中的生字。
6,请个别学生读古诗。
四,自主学习,悟古诗
1,师:究竟是何番景色如此吸引大诗人白居易现在同学们找一找自己要好的伙伴,借助文中注释,帮助自己去理解诗中的内容,在讨论当中去领悟一番,你们认为诗里面最美的地方在哪儿(板书:悟)(课件放出古筝乐曲)
2,学生交流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3,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讨论用"铺"字好在哪里。
4,引导学生练读第一句
5,学生交流: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儿
①欣赏"半江瑟瑟半江红。"
②出示课件,要求学生想象,江水一半是怎样的红,一半又是怎样的绿,用"像,仿佛"等字说说(板书,瑟瑟,红,夕照)
③欣赏"露似珍珠,月似弓"
④出示课件,(一弯如弓新月挂在天空,草丛上颗颗像真珠的露珠)(板书弓,真珠,月夜)
6,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样(学生回答,理解"可怜"领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7,引导学生练读诗的最后两句。
8,学生品读整首诗。
9,老师范读这首诗。
10,创设情境,学生配乐读古诗。
五,自主交流,赏古诗
1,师:这样一首诗学下来之后,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感触,现在咱们说一说,评赏一番,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个词可以随便说说(板书:赏)
2,引导学生读网上一些朋友对《暮江吟》这首诗的评价。
六,加深印象,背古诗
七,课外链接,学习另一首写景佳作《忆江南》
八,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悟,赏领略了古代诗歌中的写景诗的艺术魅力。希望同学生从今天开始,继续用这样的热情去学古诗,爱古诗,成为宏扬祖国古典文化的最出色的人才。
板书设计:
读瑟瑟红夕照
悟美景
赏真珠弓月夜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4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学会生词。
2、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句子。
3、教育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利用科学,了解现代的新科技和取得的新成就。
【教学准备】
1、课件,收集有关现代科技的新成就。
2、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向问问大家,和你们的爷爷、奶奶小时候相比,你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生活变化的课文,读题,理解课题,当看到呼风唤雨就想到谁?
呼风唤雨:原指神仙利用法力能使天刮风下雨,现在引申为“能够支配自然的一种巨大力量”。
现在我们就和路甬祥叔叔一起感受生活的精彩。
简单介绍路甬祥。
二、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看请字形。
2、把读不好的多独几遍。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读、理解,相机出示图片帮助理解词语:
农耕社会、依赖、潜水艇、船舶、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腾云驾雾、归根到底、出乎意料
2、读句子,把自己读不好的句子读出来给同学们听听,纠正字音和断句等。
(长句不好读,外国人的名字不好读、多音字易错、翘舌音度不准……)
四、默读课文
课文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找中心句)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五、自学课文
把你能感受到20世纪呼风唤雨的句子勾画出来,体会体会。
六、小组内交流自学结果
七、全班交流,理解课文
1、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找出句子体会:
如: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来说明我们这个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的?
(举例子)
⑵拓展一下:
你还知道哪些现代科技新成就?
(生活、医疗、军事、航空、交通等方面)
⑶出示收集的相关现代科技新成就的图片。
⑷学习这段的后部分内容:
过渡:
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我们的生活怎样呢?
读句子:
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体会作者是说明表达方法来说明我们这个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的世纪的?
(做比较)
体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哪些变化?
过渡:
我们现在的吸过来府生活是古代的幻想,今日的现实,古代还有哪些幻想都已变成现实的?
我们现在发明发现这么的新成就能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吗?
齐读: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学习第三段:
⑴读句子,相机出示课后的句子体会: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理解“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原指什么?现在指什么?
⑵拓展一下:
古代还有哪些幻想已经变成现实了的?
(土行僧……地铁,一日千里……飞机,想入海……潜水艇……)
⑶从这段中的哪儿还能感受到呼风唤雨?
出示句子体会: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读句子,说一说愿意,在联系课文的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现代科技发展之快、之多)
体会的读一读。
在这近百年中我们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新成就,能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吗?
齐读: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
我们现代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底是谁在呼风唤雨呢?
⑴找出句子体会一下。
⑵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板书:
现代科学技术←人类
⑶理解“发明”和“发现”:
发现:原本就存在那里,只是没有被人们知道。
发明:原本没有这个东西,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新东西。
⑷用“发现,发明”说话练习。
⑸了解新成就,区别判断发明和发现:
出示课件:
X射线、空调、维生素、彩色胶片、青毒素、圆珠笔、激光、
杂交水稻、移动电话
⑹在这段中还有类似的词语吗?找一找,理解一下:
改观改变
过渡:
20世纪人们利用科学成就使我们实现了古代人那么多的幻想,使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是古代的幻想,今日的现实,是幻想让我们有了努力的目标,是努力让我们过上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时,你们也插上想像的翅膀,当一名小小设计师,描绘一下你明日美好的未来。(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画图表现)你现在就是小小设计师,描绘一下你心中明日的美好前景吧!
八、总结
同学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使你们的未来生活更精彩,只要你们大胆的想像就一定发现和发明更多的新成就。就用奇思妙想中董浩叔叔一句话来结束吧。
齐读: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板书设计】
改变改观
现代科技人类生活
发明发现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5
一、指导思想:
《观潮》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
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4)师生接读。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13观潮
远潮来前雄伟壮观、
(钱塘江潮)潮来时
近潮过后有声有色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6
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引出学习内容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古诗吧?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如果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
(课件演示:《春晓》《咏鹅》《登鹳雀楼》……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有一定难度的,想挑战吗?接着演示:《古朗月行》)
2、老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了。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板书题目:鸟鸣涧暮江吟)
设计意图: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评价是否读得正确,适时指导学生学会6个生字。
3、齐读两首古诗,读后思考: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
4、交流读后收获:
(1)作者都是唐代诗人。(可让学生再说说自己对唐代诗人和唐诗的了解。)
(2)两首古诗都是写景的。
(3)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4)《鸟鸣涧》写的是春天的景物,《暮江吟》写的是秋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知人论诗、整体观照乃古诗学习的重要门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即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在借助课文注释初知大意的基础上聚焦古诗同异,这样的设计将同一主题古诗的学习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三、分步解读,体察诗韵
(一)学习《鸟鸣涧》
1、过渡语:唐代诗人王维描写山水的诗歌很多,尤其对明月情有独钟,他写的《鸟鸣涧》就描绘出了一幅山村月色图,想去看看吗?
2、品读《鸟鸣涧》,想想古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3、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1)寂静山村,人已入睡,在这样的夜里,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板书:夜静)后来诗人听到了鸟鸣(板书:鸟鸣),诗人认为是什么使鸟儿受惊了呢?(月亮出来,照亮了大地)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月亮,但是却说月亮出来后使鸟儿受到了惊吓,那你认为这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肯定分外明亮,板书:月明)你认为这声音破坏了原先那种宁静安逸的意境了吗?(没有,有静有动,反而是更加使诗人陶醉于其中)你认为这样的环境怎么样呢?这时候,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的心情又会如何呢?(板书:境美)
(2)观看课件,展开想象,再现诗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和同桌交流:说说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情景。
(3)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深深陶醉了。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呢?(舒缓,悠闲,沉醉)谁来读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
4、参读《鹿柴》,拓展理解。
(1)课件出示《鹿柴》,对比“空山不见人”与“夜静春山空”,“但闻人语响”与“时鸣春涧中”,你发现有什么异同之处呢?(体会王维诗作的意境美)
(2)诗人笔下的景物都是那么美丽,来说说你对王维的&39;评价吧。
(3)王维的诗作人们非常推崇,后人对其诗作的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如何呢?
(4)请闭上眼睛,听课件吟诵这两首诗,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描写的情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描写的情景,通过比较参读和课件演示的形式再现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过渡:一轮冉冉升起的明月,让王维陶醉其中,而白居易也在江边流连忘返,他在欣赏什么美景呢?让我们赶紧去看看吧。
2、学生读诗。读后质疑、讨论: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白居易在江边都看到了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哪样景物呢?和同学讨论交流。
3、师生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引导理解:
(1)为何不说“残阳照水中”而用“铺水中”呢?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看图理解这个词: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看上去就像铺在水面上一样。板书:残阳→铺)
(2)“瑟瑟”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词语的呢?(看插图结合注释理解: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绿色(江水的原色)。受光多的地方呈现出红色(阳光的颜色)。
(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板书:江水→瑟瑟)
(3)“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可爱)那诗人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4)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板书:露水→珍珠月亮→弓)这样的景色是多么美丽。(板书:景美)
4、这样迷人的景色确实容易使人陶醉其中,难怪诗人白居易流连而忘归呀!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首诗美美地多读几遍,然后闭上你的眼睛用心感悟,再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结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反复吟读,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
四、整体回顾,感悟诗情
同样是借景抒情,两位诗人却分别用“境美”和“景美”来表达,当两处美景分别展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何感想呢?你想说什么呢?(自由畅谈,体会两首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在索解两首古诗的内在联系上再次整合,体会诗人借景抒情之妙,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五、积累诗句,迁移诗境
1、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以月为友留佳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的海上月……)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我这里为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关山月》(李白)、《中秋月》(苏轼)、《霜月》(李商隐)、《江楼月》(白居易)等,大家可以去读读背背。
2、布置自选作业。
(1)自由选择文中的一首古诗,将其改写成一篇文章。
(2)自由选择文中的一首古诗,将描写的景色画出来。
(3)祖国山河无限美,你的身边(生活中、家乡、家里、学校等)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吗?将你所看到的美景结合你的想象将其创作成古体诗或现代诗。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7
教学目标:深入学习课文,体会老那种“爱”的强大力量。能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理解“……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这句话的意思。针对学生问题展开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老麻雀那种“爱”的强大力量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那种“爱”的强大力量。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那种“爱”的强大力量。
教学具准备:投影
教学课时数:2
第1课时
教学要求: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13课。板书:麻雀
2、讲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自由读课文,努力读正确,看你又认识了哪些生字?
2、介绍给大家:你又认识了哪些生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的?
学生交流
3、学生自由读课文,努力达到正确流利。
4、检查学生读书。
5、小组练习读书。
三、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每段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段?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怎样?
2、学生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交流,师指导。
四、作业
1、练习读熟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查阅资料
第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那种“爱”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有些事,很快就忘记了;有些事,哪怕瞬间发生,也会令人终生难忘。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经历了一件事,这件事使他终生难忘,因此他就写下了这篇文章《麻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它将带给你怎样的震撼?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填空:本课讲了一个()的故事,读了以后我()。
2.指名读,教师小结。
三、深入学习,:
1.导:被老麻雀拯救的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呢?
(1)自由读第三段,画出有关的句子。
(2)我顺着林前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可想。可以看出小麻雀十分无助。)
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小麻雀十分幼小。)
(3)指导朗读:出示小麻雀图:作者真实具体地描写,使我们好像也看到了这只小麻雀。它本应在巢里尽情地享受父母的关爱,可在大风中,它不知不觉跌落在地,多么孤独,多么无助……“呆呆地、无可奈何”要读得稍慢些。“嫩黄”、“绒毛”要读重音。
2.导:小麻雀现在处境不妙,然而,更可怕的事发生了。
(1)出示: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想象猎狗的样子,把你想象到的读出来.
你觉得要发生什么事?结果呢?
出示: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2)、猎狗为什么会退缩呢?
看法一:猎狗害怕了。
看法二:猎狗慢慢后退是准备前扑。
看法三;猎狗被老麻雀的勇气征服了。
师:猎狗究竟为什么会退缩,请继续学习。
3、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
(1)自己读4、5自然段,批画有关的句子。
(2)全班交流。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提问:“像一块石头似的”说明了什么(老麻雀救子心切,落地很快。)演示老麻雀飞速落地。
指导朗读:“飞”语速较快,“落”要读重音。
它蓬起了全身的羽毛,样子很难看,绝望地尖叫着。
提问:“蓬起全身的羽毛”是怎样的情景?“绝望”的老麻雀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尖叫?
(蓬起:张开。绝望:毫无希望。老麻雀明知斗不过猎狗,只想借助张开羽毛和尖叫发泄自己的愤怒,喧泄心中的恐惧,吓退猎狗。)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
板书“救”
可是因为紧张,它小小的身体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
(联系前文了解声音嘶哑的原因。老麻雀十分害怕。指导朗读:“浑身发抖”应读得慢而重。)
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提问:“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板书爱
(5)讨论:在小麻雀遇到危险的时候,老麻雀能不能不飞下来?(以正、反方形式展开辩论)
(6)老麻雀在生死存亡之际,选择了“死”,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写下来。指名有语气的读读。
3.你们读一读故事的结局,这是你期望的结果吗?为什么?
四、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五、总结:正如作者在原文的结尾写到的:“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希望大家课下阅读原著《猎人笔记》。
六、作业: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你的朋友听。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二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
3.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4.能联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发散思维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点拨指导
1.理解词语:
“呼风唤雨”“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
2.分组讨论:
区别“发现”与“发明”,举例说明,哪些是“发现”哪些“发明”。
3.自主学习生字:
你用什么方法读准“赖、耕、潜、舶、哲”。
写字的时候,注意“赖、耕、幻、核”的笔画。
4.检查自学情况:
抽生认读,开火车组词。
5.熟读课文,勾出不懂的词句。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全文围绕哪一段来写的,勾出中心段(第一段)齐读。
2.抽生读第2自然段,找出关健词,师板书:
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3.自读第3段,回忆历史,“千里眼”“顺风耳”指什么?说明什么?师板书:
过去用千里眼顺风耳寄托愿望
4.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明科学技术发展之迅速、之神奇、之美好)。
5.默读第4段,勾画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归纳、师板书:
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
电视电话因特网飞机火车远洋船
6.齐读第5段,师总结板书:
回顾历程科学创造神话美化生活
展望未来科技创造奇迹改善生活
二、联系实际讨论感受
设问:
1.想想自己家里都有哪些科技产品?
2.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便?
3.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哪些改善?
三、畅谈收获总结提高
总结:
1.齐读全文,感受“呼风唤雨的世纪”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20世纪已经过去,二十一世纪属于我们,同学们,你们将怎样畅想未来?
四、布置作业:(选做)
1.练笔:未来的
2.绘画:科幻画
3.办小报:科技之光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知道文章是按时间和地点的顺序描写了三次星空。
3、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难点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巴金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空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爷爷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2、(多媒体出示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多媒体出示)
2、查字典理解词语。(多媒体出示词语)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
3、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表格。(多媒体出示)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出示)
(1)在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3)在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细微了。)
第一次:“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表达了思念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表达了对生活充满光明、希望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空的知心之情。
4、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多媒体出示)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之所以值得我们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自然段,再读第3自然段,回味、感悟、交流)
拟人句: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6、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点的词语照样子写句子。(多媒体出示)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四、小结课文,复习词语
1、请写出几个描写星空的词语。
例:星群密布
()()()
2、复习词语。
纳凉星群密布静寂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梦幻
五、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1、仿写。
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本文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本文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
(多媒体出示句式)
我望着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见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听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2、拓展。
(1)将自己看繁星的经历写成一段话。
(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巴金描写三次看星星的经历,作者着重地描写了第三次在海上看星星的过程,文章语言非常的优美。多角度的写景,在这一部分上,我觉得我处理的是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这样的一种美景,我认为只有把气氛用自己的语言渲染的到位,让学生充分地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才能达到这节课的最终目标与良好效果。
教学反思
《繁星》是巴金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引发起我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
1、教学效果(思效)。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地将课堂还给学生,我感觉这是本节课最成功的的地方。
课前我只是跟学生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作者巴金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然后以“美”作为线索让学生自由地品读文本,在朗读中找出文中觉得最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已的理由。学生对哪儿感兴趣就读哪儿品味哪儿,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他们被文中的美景深深陶醉时,我进行了及时的拓展,引导学生去欣赏文本之外的诗歌,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星空的美妙。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所学最终都将应用于自身学习和生活。学习完课文,让他们用文字描绘出自已眼中或心目中的星空,进行课堂小练笔。当孩子们朗读自已所写的小练笔时,我很为那些生动、有趣、唯美的语言感到赞叹,当教师把时间和自由还给学生时,你会发现:孩子们的心中拥有着最美的世界。
本节课也有明显不足:由于课堂时间预设不足,导致小练笔时间不够,有部分学生没有完成,留下一定遗憾。另外,课文品读也不是很到位。
2、教学收获(思得)。
(1)多媒体的恰当运用,让教学效果更好。上课一开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简介及作品等,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2)引领学生品味语言,重视朗读。本文的语言非常优美,所以,找到“美”、读出“美”、品味“美”就成了本课朗读的主线:让学生找出文中觉得优美的句子,试着读出感情。同时揣摩语言并说一说:你找到的这句话美在何处?又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美的?这样进行比较阅读,找出文中运用这些修辞的语句,认识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体会到这些修辞手法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感情。以读代讲的形式,不需要理解分析。
(3)学会积累,学会运用。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课文句式写一段面对夜空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当堂达到学以致用。
3、不足之处(思失)。
《繁星》这篇课文的语言非常优美,多角度的写景,是一篇非常好的范文,但是遗憾的是:我个人感觉没有“用”好:
(1)这样的课文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才有感染力。可惜的是,我在课堂处理上有点过于理性分析,感性不足。
(2)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感染力不够强,没有更快更深入地带领孩子走进文本。
4、改进措施(思改)。
最应该改进的还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应该留足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比如,提问时,要注意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不要急于给学生“要答案”,关注学生能力的锻炼、等待学生的成长。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10
教学目标:
1、吟诵《暮江吟》,体会古诗描写的景,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古诗中有很多这样的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佳作。今天我们学习的《暮江吟》就是了。
2、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离开腐败的朝廷,到杭州去当刺市史。上任路上,他游山玩水,心情舒畅,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
3、释题:《暮江吟》(就是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
二、范读诗歌(听录音)
三、自学古诗
1、这首诗较好理解,请同学们先自己参照书上的注释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然后再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自学,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老师巡堂,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习情况。)
4、汇报交流
(1)你们自学时有没有不理解之处。请质疑。解疑。
a、铺:太阳的斜照。
b、瑟瑟:碧绿色。
c、可怜:可爱
(2)再说:你学懂了什么?(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夕阳照在江上,江水半红半绿。到了夜晚,一弯新月像弓一样挂在天边,草上的露水像珍珠似的在月色下闪闪发亮。)
四、指导朗读
1、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不仅要知道“诗意”,感悟“诗情”,还要进入诗的意境,想象画面。这首诗的意境很美,请大家读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3、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4、(1)句要读得平稳,轻柔;
(2)“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
(3)、(4)句:则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五、老师总结: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学生讨论后派代表说)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暮江吟》描绘了深秋从傍晚到入夜江上景色。写傍晚时江上景色着重描写色彩;写入夜江上的景色着重描写形态。
3、师虽然没有一字一句来指导你们,你们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吗?会读吗?有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质疑。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七、课外拓展
请在《小学生必背优秀诗文》中找出白居易的诗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暮江吟
暮江
时间的变化残阳铺水中瑟瑟
红可爱
夜露似珍珠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11
一、解题释题导入新课
1.说说生活中有哪些高科技?
2.引入课题;正如大家所找的这些资料所说明的,我们已经到了一个能运用高科技来呼风唤雨的世纪。
板书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3.解题释题:
什么叫世纪?(一百年为一个世纪,20__年属于2l世纪)
什么叫呼风唤雨?(原指神仙道土运用法力唤来风雨,这里是比喻人们能够比较自由地控制自然、支配自然)
4。过渡引入:让我们一起学习看看人们怎么利用科学来控制、支配自然吧。
二、指导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找出含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片轮读生字。
(1)纠正不良读音
(2)强调读音;后鼻韵——“程”“耕”“幻”“控”;翘舌音——“程”·哲”:第二声“潜”。
①汇报预习:哪些字容易写错?“鞍”右边不是反文。“幻”不能多一擞。
②字词意思质疑——通过预习,哪些宇词你不理解?
3.引导解疑—全班讨论解答,教师相机点拨。
A.难点词释义:奇迹、出乎意料、依赖、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寄托、洞察,归根到底,回顾,改善。
B.易混词区别:发明——发现。(“发现”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是指本来不存在的,是新创造。如电脑电视是人类的发明,而恐龙曾生活在地球上是后人的发现。)
三、初读课文感悟大意
1.指名分节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
2.说说读后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A:科技发展太迅猛,
生B;人类原先生活的环境太差,没有电灯没有电视……
生C,人类能登上月球、能潜入探海、能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的奥秘等是科学创造的奇迹。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难解字词,知道了20世纪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纪。
五、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这篇课文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我在这一课时主要是通过读课文来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为第二课时的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在这里我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好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并在读课文时对自己有感受的部分进行交流。从这节课来看,学生对工具书用的并不太好,有很多同学手里没有字、词典,而有的同学却很会利用字、词典,对词语的意思理解的也很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得进一步指导学生用好工具书,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通过读课文同学们都对课文感受很深的段落进行了标记,有的同学画的很好,感受也很深,谈的也不错,这说明通过读课文有的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了。但还有部分同学理解的不是很好,在下节课当中应带领学生再进一步的理解课文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板书)观潮
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板书设计天下奇观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时间顺序)
反思:《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39;思想感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加强指导。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二、激发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鼓励并引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我还组织学生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三、充分感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画面。然后让学生复述情景,尽量用上课文中的生动词语。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2.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教学,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着重理解第4、5两个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教学,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段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
三、教学过程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词语,正音正字。
1.课文第4自然段出现了两个多音字,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正确读音。如露出的露,有l^u和l)两种读音,在课文里应读l^u,不读l),意思是显出来,现出来。一般读l^u时用于口语。又如:像一块石头似(sh@)的中的似,有sh@和s@两种读音,在课文中应读sh,不读s,意思是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
2.课文第5自然段出现的生字,其中躯、搏、浑,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与驱、博、混几个同音字的区别。可以一边对照字形和字义,一边板书在黑板上,指导学生正确组成词语。
例:躯(身躯)
搏(搏斗)
浑(浑身)
驱(驱使)
博(博物馆)
混(混水摸鱼)
另外,生字中巢和拯都是翘舌音。拯不要读成ch7ng。
3.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本课有12个生字。教师可引导学生给生字按结构分类。如:上下结构的字有奈、巢、煞,左右结构的字有撼、躯、拯、幼、浑、哑、搏、愣,半包围结构的字有庞。其中,撼、躯、幼、浑、哑、庞六个字,可以用部首表义类的方法识记。如:哑字,是一个亚字,加上一个口部,意思是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不能说话。联系课文中出现的嘶哑,应理解为声音沙哑。
4.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如:拯字,在课文中组成的词语是拯救,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拯作为带点字,通过,找出拯救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援救,救助的意思。接着,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带有拯救一词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使学生明白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不顾一切地援救自己的幼儿,使小麻雀脱离危难。
5.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摇撼(h4n):摇动。
无可奈(n4i)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扎煞(sh1):(手、头发、树枝)张开,伸开。
庞(p2ng)大:很大。本文是就猎狗的身躯同麻雀相比较而言的。
(二)引导学生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
1.让学生读课文,了解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文里找出故事中被描述的是哪三个角色,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在明确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故事中被描述的人物有猎狗、小麻雀和老麻雀。它们之间,小麻雀是老麻雀的孩子,猎狗想吃掉小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
2.在了解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的基础上,让学生看一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课文哪几段是描述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由此,找出课文的重点段落,划出结构段。
(课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第4、5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讲了老麻雀在庞然大物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的故事。这两个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其它课文部分,1、2、3自然段是故事的开端,讲述猎狗随我打猎归来途中,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的经过。6、7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讲述了小麻雀得救,猎狗被带走的情形。)
3.在进一步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出各段的段落大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进行归纳。如:第一段(1、2、3自然段),教师可教给学生用分清主次内容的方法进行归纳。段意是:我打猎归来途中,看到从巢里掉下来一只小麻雀。第二段(4、5自然段),教师可教给学生用合并自然段段意的方法进行归纳。段意是:老麻雀在庞然大物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第三段(6、7自然段),用合并自然段段意的方法进行归纳。段意是:小麻雀得救,我带走了猎狗。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14
教材分析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学情分析
对儿童进行诗歌的吟诵,进行诗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诗的种子,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时老师要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教学建议
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课时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诗。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引起学生思索。这样美得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一画: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4、认一认: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归巢驮着斜阳头白芦苇妆成一瞬红颜
5、帮一帮:四人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6、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诗歌,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
2、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每一小节诗写了什么,全班交流。
(二)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节。
2、教师示范,配图配乐朗诵。
3、思考问题:
(1)鸟儿要干什么?是怎样的状态?(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4、配图配乐齐读。
(三)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2小节。
2、学生说说这一小节描绘的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景物?
3、学生自主学习,在书中画有关的景物,组内交流后汇报。
4、思考问题:
(1)“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2)“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6、指名诵读、赛读。
四、整体感受诗歌内涵
1、从诗中描绘的景色中可以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无比欣悦)
2、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呢?(观察,感受,描绘,想象)
3、过渡:让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充满诗意的心,一起感受秋天吧。闭上眼睛,想象秋天,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呢?和同学一起交流一下。
五、激情朗诵,升华情感
全班展示朗读、赛读。师生共同评价,评出“全班最佳朗读奖”。
六、自悟自得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学习感悟。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为此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品读诗歌,把握诗歌主旨。
二、加强诗歌朗读训练,在读中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多读才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教师要利用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轮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诗,进而感悟理解诗歌。四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在教学中应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读促思,以读带悟,以读传情,为学生今后学习诗歌打下牢固的基础。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15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大意。
3、紧扣课题,理解课文一、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2、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感悟设问句的作用和学习文章对比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阅读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并与家人探讨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观。
2、尽可能访谈调查更多的人,了解今天的生活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人们还有哪些愿望与梦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发散思维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20世纪是个神奇的世纪,人类在这100年间,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人们真的能像神仙一样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吗?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世纪,去看个究竟。
2、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讲的?
3、交流感受:
你觉得20世纪是个怎样的世纪?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自读课文,合作学习
1、打开课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⑴读读写写:
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自己认为难读的多读几遍,难写的多写几遍。
⑵想想说说:
课文主要讲什么?从哪几个方面讲的?
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做好标记。
2、小组检查交流:
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读懂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好的读书识字方法。
3、全班交流反馈:
⑴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⑵检查自学情况:
①你用什么方法读准“赖、耕、潜、舶、哲”。
②写字的时候,注意“赖、耕、幻、核”的笔画。
③抽生字认读,开火车组词。
④指名轮读课文,学生评议。
⑶小组代表提出疑难问题,全班讨论。
四、紧扣课题,学习第1、2自然段
1、集体朗读第1自然段,体会语言简洁的特点:
应读出“坚定、不容质疑”的语气。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1句:
“是谁来呼风唤雨?当然是人类;什么呼风唤雨呢?是现代化科学技术”。
⑵出示句式:
是谁来呼风唤雨?当然是人类;什么呼风唤雨呢?是现代化科学技术。
人类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学生比较,感悟设问句的作用。
⑶齐读第二自然段。
⑷为什么说20世纪人类现代科学技术能呼风唤雨?
指导朗读第2、3句,体会感悟。
⑸练习:
选词填空,在语境中理解“发现”和“发明”,“改观”与“改变”的异同:
①爱迪生()了电灯。
②地质学家在这里()了大油田。
③由于下雨,我们()了郊游计划。
④在大家的努力下,校园环境得到了大大的()。
⑹小结:
从字面看,两者很相近,但仔细推敲,却有不同。“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
3、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自由口头填空:
20世纪是个( )的世纪。
〖板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改观改变
发现发明
现代科学技术人类生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复习导入
我们刚刚送走的20世纪是个科技发达、创造奇迹、幻想变成现实、人类生活大大改观的呼风唤雨、非同凡响、神通广大的世纪。在这个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究竟有多么大的不一样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起探究。
二、独立阅读,拟小标题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很多资料,进行了调查访谈。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的第3、4、5自然段。
2、独立自由朗读课文第3、4、5自然段,给每一个自然段拟个小标题。
3、选择自己最喜欢或信息储备最多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三、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1、教师出示三个专题:
⑴昨天的幻想(第3自然段)。
⑵今天的现实(第4自然段)。
⑶明天的畅想(第5自然段)。
2、出示研读方法:
⑴找出最能反映本专题的词句。
⑵细细品读这些词句,说说各自的感受和想法。
⑶讨论怎样读好这一段落。
⑷独立练读,再小组朗读相互评议。
⑸小组互相交流,补充各自搜集、调查到的材料。
3、小组成员商量研读专题:
你们最想研读哪个段落?
4、按要求合作研读、交流、评议。
四、专题汇报,全班交流
1、汇报交流第3自然段──“昨天的幻想”:
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举例说说人类是怎样“依赖自然”的。
⑵“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怎样的本领?结合所看电视节目谈认识。
⑶猜想古时候人们还会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梦想。
⑷结合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
⑸你最喜欢哪些词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理解重点句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汇报交流4自然段──“今天的现实”:
⑴书中举出了哪些科学技术成就事例,涉及哪些方面?
⑵你还能举出哪些科技成就方面的事例?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哪些便捷?
⑶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词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理解重点句子:
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3、汇报交流第5自然段──“明天的畅想”:
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怎么谈科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描写科学意义的句子。
⑵说说“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体现在哪里?“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体现在哪里?
五、回读全文,抒发感受
1、为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而自豪,根据自己的体会、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师总结全文:
我们在享受20世纪科技成果同时,也应该立志为21世纪做点什么?老师将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最主要的是:对科学的爱好;思考问题的无限耐心;观察和搜集事实的勤勉;一种创造力和丰富的常识。”。
六、选做作业
1、小练笔:
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请家长谈谈生活中的具体感受;再把家长说的写下来。
2、组织“奇思妙想擂台赛”:
古代的幻想,今天的现实。是幻想让我们有了努力的目标,是努力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创造怎样的奇迹?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现在你就是未来设计师,尽情地描绘你的梦想吧!
〖板书设计〗
登上月球电视
潜入深海20世纪程控电话
洞察天体呼风唤雨的世纪因特网民航飞机
探索原子核高速火车远洋船舶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1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2.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齐读词语。
蝙蝠雷达蚊子即使灵巧敏锐科学家横七竖八绳子苍蝇
证明研究障碍改变模仿显示驾驶员
2.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师:同学们,你了解了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学生介绍:蝙蝠、雷达)
3、师:蝙蝠和雷达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它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科学故事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理解课文。
1.读第1、2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夜行?(吸引读者、引出问题)
2、过渡: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那么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里安全飞行?(生答)
3.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4、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画出有关句子。
5.这些现象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6.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已经做了很多实验,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表格自学第4、5自然段。把表格补充完整。
实验顺序目的方法结果证明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a.指名说。
b.先了解“证明”。你能根据三次试验的内容,用“证明”一词说话吗?
c.检查:假如你就是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7.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8.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配合,那么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的呢?读读第7自然段。
a.完成填空。
b.赏读: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了解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
9、读第8自然段:科学家根据蝙蝠的飞行特点,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10、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我们再来欣赏下雷达探路示意图。
d.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e.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11、学完了课文,你能说说课题为什么要用“和”来连接蝙蝠、雷达吗?
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就是蝙蝠与雷达的联系,所以课题要用“和”来连接。
1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了动物启发?(出示图片)
四、总结拓展。
过渡:同学们,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个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吗?
五、作业巩固。
表演题: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尔碰到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呀?
1.同桌练习,配以动作演一演。
【板书设计】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课文,课文层次清楚。
1.“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我利用电教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容易遗忘又是孩子的缺点。让小学生牢固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进入自我探索的角色。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1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认“罩、屹、鼎、沸、贯、崩、恢”等7个生字词,会写“潮、称、盐、笼、罩、蒙、薄、雾”等13个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不同的景观,感受“奇观”的奇特之处,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4、学习本文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文章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不同景观,用心感受不同时刻的画面带给人们不同的感觉,并大致能说说“潮来时”的整个经过。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自然美(4分钟)
同学们,平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呢?把你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我们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
二、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9分钟)
1、检查学生书写生字情况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3、读了这篇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4、你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读本文后的感受吗?
(预设1:海宁市的盐官镇真是一个观潮的好地方哪!预设2: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景象好壮观啊!预设3:浪潮就像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真是浩荡啊!)
教师引导:你可以用书本上的一句话来说说吗?
引出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天下奇观的“观”和文章的题目观潮的“观”一样吗?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观”是的意思是:()。
①、观看;②、观察;③、参观;④、景象。
(2)课文题目《观潮》的“观”的意思是()
①、观看;②、观察;③、参观;④、景象。
三、研读课文,赏析语句美(22分钟)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钱塘江大潮“奇”的地方。
过渡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它“奇”在哪里呢?
预设1:潮来前。
(课件出示):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去雾中若隐若现。
①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在你的想象中,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吗?
②这句话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塔、亭、台和山,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指导朗读。
预设2:潮来时。
(课件出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过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①谁能将这句话来读一读?
②在你的想象中,“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是怎么样的?你在电视的画面中有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重点指导“浩浩荡荡”“飞奔”“山崩地裂”“颤动”等词在这句话中的作用)
③观看课件实录,感受现场气氛。
④带着这种气势凶猛的语气,自由读,全班齐读。
⑤示范读,读出语气。
⑥不看书本,你可以将潮来进的壮观景象说一说吗?
⑦想一想,这句话用的是怎样的描写方法?(比喻、夸张)
⑧小练笔: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让学生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而拓展,想象画面,从而对潮来时的气势进行深入的理解感悟)
预设3:潮过后。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入,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①“才”字,你发现了什么?
②“两丈来高”是多少高?让学生用手向上延伸,试着比画。
③指导朗读。
2、结合课文内容特点,学习字词。
过渡:文章讲了“潮”,还讲了什么?(人)人怎么样?(多)
请你在文中出关与描写“人多”的词语,用“———”画出来,用“……”画出关于写“潮”的词语。(课件出示两组词语)
人山人海;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沸腾
昂首东望;横贯江面
踮脚;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①你能读吗?同桌间相互读一读。
②这些词仿佛都有一幅画面,有一阵声音,你可以把它们读出来吗?教师指导朗读。
3、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如:①观潮为什么要定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呢?
②为什么说海宁市的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好地方?结合地图,给学生做简要分析,并培养其爱思考的好习惯。
四、回顾感知,拓展延伸(5分钟)
再次朗读课文,整体回归感知。并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潮来前,江面_____;潮来时,江面______;潮去后,江面________的壮观的大潮景象。
2、找找相关资料,浙江还有哪些有名的“奇观”,说说它“奇”在何处。(课后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好吗)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18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索、反思历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
教学难点:
诗歌意象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秋晚的江上
一、新课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瞬(shùn)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代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
四、赏析诗歌
1.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
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