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 >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时间: 冰纯2 四年级

  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1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1。

  【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教学设想】

  以多媒体画面切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自己感悟诗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

  1、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生评。

  3、师读生听(听节奏、听感情)。

  (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生评,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

  1、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揭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

  2、汇报探究结果。

  3、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写秋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

  2、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

  3、请同学们伴着音乐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生齐背诵)。

  【点评】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恩阳中学语文教研组)

  这篇教案经过执教者的实践,在全区召开的七年级语文课改培训会上面对二百多位初中语文教师上了一堂成功的观摩课,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1、诗歌教学突出了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的特色,让学生初步完成了对诗歌美的欣赏。

  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

  3、较好地把握了诗文的内涵,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读诗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地品味诗意,领悟意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

  3、知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通过品读、感悟、交流,对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障碍进行诊断与矫治。

  教学过程 :

  一、影片导入 ,基础性诊断

  1、观看影片《开国大典》片段让学生仔细观察天安门的布局,指名学生口述。

  师:想不想去游览一次?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游览天安门广场。

  2、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文,优化新授

  (一)、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

  先让学生通读一遍,注意读通读顺课文,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板书:最宽广、最壮丽)

  (二)、住重点词句,探究课文内容、语言表达

  师:作者为了突出天安门广场最宽广、最壮丽的特点,主要写了天安门广场哪些景物和场景?

  1、学习第二节

  (1)、自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地方?

  (2)、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3)、讨论理解:你觉得天安门怎样?是从哪看它的雄伟壮丽的?(相机理解:雕梁画栋,汉白玉、华表、蟠龙花纹、格外挺拔)(在此基础上还要抓住“红、黄、蓝”等词体会天安门的雄伟壮丽)

  (4)、看图激情,师声情并茂介绍画面。

  (5)、导读出对天安门广场的赞美。

  2、学习第三节

  (1)、小结第二节学法。

  (2)、自学第三节。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3、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课文,注意理解“向往”“象征”。

  (2)、思考:为什么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天安门?为什么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3)、观看影片《开国大典》片段。

  (4)、指导用自豪的语气朗读。

  4、学习五、六节

  (1)、读第五节,理解“曙光、晨曦、雄姿、旭日”等词。

  (2)、指名读,思考:“升旗仪式”什么时候举行?你怎么理解“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

  (3)、自由练读,边读边想象,晨曦中天安门城楼的雄姿。

  (4)、自由轻声读第六节。

  思考:节日到来时,天安门广场怎么样?夜晚的天安门广场又是怎样?

  (5)、幻灯出示“每当节日到来,天安门广场更是(),()。无数盆鲜花组成(),把广场装点得犹如()的大花园。入夜,(),(),天安门广场()。来自祖国各地的人们(),()。()与()辉映,()伴()齐飞,天安门广场()起来了。”

  讨论填空,看图理解,所填词语。

  (6)、指导朗读: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象,这么热闹的场面,你们心里感到怎样?

  (指导读出欣喜、激动)

  三、二次感知,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再读第二节,相信大家必定还有收获。

  2、自由读,边读边作记号,用“~~~~~”画出表示事物的词。用“——”画出表示方位转换的词。

  3、汇报交流,师生总结。

  (广场北端)天安门—(前)—金水河—(上)—金水桥—(两旁)—华表—(上面)—

  4、小结方法。

  告诉学生这是转换方法的一种,即从一种景物开始逐步承接转换。我们写一处景物时通常要运用这种方法。

  5、适时迁移,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现在大家现学现用,选择一处景物写一段话,同桌可以交流

  (2)、汇报交流,师生评价。

  四、共同小结。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3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结构,学习给课文分段。

  3、情感态度态度价观:

  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重点:

  理清条理,并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归纳全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徐悲鸿励志学画

  指导个别字的写法。

  2、看了课题,你脑中有何问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

  (2)形近字辨析,组词。

  (3)生字描红。

  2、检查读书情况。

  (1)、自由读书,做到正确、流利、初带感情。(教育学生把书读熟、读透)适当讲解“煮书”的古训。

  (2)、同位检查读书情况。

  3、分段。

  按老师给出的提示为文章分段。

  第一段(1——3)励志学画的原因。

  第二段(4——6)励志学画的经过。

  第三段(7、8)

  励志学画的结果。

  三、交流预习所得,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1、交流收获。(识记的字词、自己的理解、收集的资料------)

  2、质疑并小组间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时故意将“励”写成“厉”)理解这是“严厉”的“厉”、“厉害”的“厉”,这里应该是“鼓励”的“励”、“激励”的“励”。(随手用彩色粉笔在“厉”后的空白处加上了一个“力”)

  2、理解“励志”

  上节课有同学说“励志”就是“立志”(下边板书)那么我们把“励志”改为“立志”行不行?这个问题不先回答,等这节课快结束时再告诉老师好吗?

  二、问题导入。

  1、回顾上节课的问题:为什么励志、怎么励志、结果怎样?

  2、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相比起来,我更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相信通过你们的认真阅读,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找出相关的内容。(提示:浏览就是快速的看)

  3、黑板出示:徐悲鸿的志向:“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齐读)

  4、质疑:为什么徐悲鸿立下这个志向呢?请同学们默读一下文章的第一大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三、情景再现。

  1、引导学生理解:用“因为------所以-------”说:因为徐悲鸿刻苦努力,得到老师的看重,所以受到外国学生的嫉妒,受到了侮辱。(让学生理解徐悲鸿当时刻苦努力)

  2、学法指导:

  (1)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很不礼貌”下加了着重号,说说你为什么加?

  A、强调:外国人不礼貌除了嫉妒徐悲鸿的才能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中国极端贫穷落后,中国人在国际上没有地位,让人看不起。关于当时的历史老师让同学们课下收集了。

  B、你能把“很不礼貌”读出来吗?

  C、你读的仅是“不礼貌”,还不是“很不礼貌”。同位间讨论一下,想想当时

  外国学生是怎么想的,什么表情,什么语气,一会找个同学表演一下。

  (2)、引导:那个外国学生仅仅针对的是徐悲鸿一个人说的吗?

  你作为一个中国人,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四、品味感悟。

  1、过渡:这个外国人欺人太甚了,于是徐悲鸿立下了这个志向。(师指板书)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再把这句话朗读一遍。(生读)徐悲鸿要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直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大段。拿笔画出重点的词句来。

  2、交流

  (1)“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A、怎样理解“更”

  B、他具体又是如何做的呢?作者写了几个方面?

  (2)学习:勤奋

  A、抓住:每逢------就------、一画就是一整天、很大提高等理解

  。

  B、是呀,一画一整天,真像一匹不疲倦的骏马。每逢节假日别人玩去了,可他却画个不停,你能想象他平时是如何学习的吗?

  (3)生活:清苦

  A、理解“清苦”“十分清苦”是穷得不能再穷了,苦得不能再苦了。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

  B、抓住:只、小阁楼、经常、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等理解。

  C、他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引导省钱买绘画用品,也是为了学习)

  D、老师查阅了一些资料。1921年,法国国家美术展开幕------(教参115页)

  3、以读代讲。

  (1)同学们请端起书,(饱含深情地)徐悲鸿为了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读-----

  (2)板书:震惊。怎样理解它?(体会外国学生的前后态度)刚才是哪位同学表演的外国学生?现在在请你表演一下,现在应如何读这位外国学生的话?

  (3)同学们,从徐悲鸿的身上你看出“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了吗?

  (4)谁能看着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

  (5)自由阅读,重温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

  四、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1、课题的“励志”能改成“立志”吗?(因为徐悲鸿到法国留学,拜达仰为师,已经立志成为一个画家了,不是因为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之后才立志学画的。“励志”的意思比“立志”更深一层,含有“下定决心”的意思。徐悲鸿原来就很刻苦;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后,为了给中国人争气,他更加“奋发努力”了。)

  2、理解“励志”(黑板):为了实现某一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3、总结:

  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呢?当然是成为一名画家。是什么力量激励他呢?是因为他受到了外国学生的侮辱,他要为中国人争气,让别人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可见,是“爱国”的力量驱使着他“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所以,题目中只能用“励志”而不应该用“立志”。

  4、同学们,学到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五、结束新课。

  齐读名言:

  1、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2、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总是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