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 >

四年级语文阅读教案

时间: 冰纯2 四年级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书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首先是把文字符号变成声音,后达到对书面材料的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关于四年级语文阅读教案,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语文阅读教案1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见过蚂蚁吗?

  2、今天,老师就要给小朋友讲一个和蚂蚁有关的故事。(贴蚂蚁图)

  3、板书课题:16、蚂蚁和蝈蝈

  4、指名读课题,要求读准字音:第二个"蝈"为轻声。

  5、读了课题,我们知道了,原来,这个故事里不止有可爱的小蚂蚁,还有蝈蝈。(贴蝈蝈图)

  蚂蚁和蝈蝈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小朋友打开书自身借助拼音把课文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

  1、同学自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

  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把字音读准;词要连读;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

  (1)指读生字词和难读词句:

  粮食 纳凉 装满 洞里 神气

  躺在 躲到 自由自在

  (2)指读难读句子:

  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

  (3)分自然段朗读。

  这个故事真有趣,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三、细读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1、看图:

  (1)这是什么季节?(夏天)你怎么知道这是夏天?

  板书:夏天

  (2)太阳怎么样?(太阳火辣辣的)

  (3)夏天,天气这么热,太阳火辣辣的,小蚂蚁在干什么?(劳动)

  这么热的天,小蚂蚁在忙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2、男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3、提问:

  (1)这些小蚂蚁在忙什么呀?(搬粮食)

  板书:搬粮食

  (2)你读了这一自然段之后,你觉得小蚂蚁怎么样?(爱劳动,不怕吃苦)

  (3)你从课文中哪些词看出来的?(背、拉、满头大汗)理解:满头大汗

  4、指导朗读:

  (1)夏天,太阳火辣辣的,天气真热。这群勤劳的小蚂蚁还这么爱劳动,在搬粮食,个个干得满头大汗。小朋友,你们喜不喜欢这些小蚂蚁吗?那么,小朋友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一自然段?(喜爱的语气)

  (2)下面,先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老师在读的时候突出了哪些词,来表达对小蚂蚁的喜爱。

  (3)同学练读。

  (4)齐读。

  火辣辣的太阳下,小蚂蚁在搬粮食,我们再来看看这时候蝈蝈们又在干什么呢?

  (二)第二自然段:

  1、女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2、提问:

  (1)几只蝈蝈看到蚂蚁在火辣辣的太阳下面搬粮食,都笑蚂蚁是傻瓜。

  (2)蝈蝈为什么笑蚂蚁是傻瓜?(因为,它们觉得,蚂蚁大热天里还在干活,不知道享受,真是太笨了。)

  蝈蝈笑蚂蚁是傻瓜,不知道享受,那蝈蝈是怎么享受的,我们来看看图。

  3、看图

  (1)描述图。("他们躲到大树下纳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板书:树下纳凉

  (2)什么叫做"自由自在"?

  4、指导朗读:

  (1)小蚂蚁在努力干活,可是,蝈蝈却讪笑他们,自身还躲到大树下纳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读的时候就要读出蝈蝈这种自以为是的语气。老师提醒大家要注意突出"有的……有的……"、"满头大汗"这几个词。

  (2)同学练读。

  (3)指名读。

  转眼,夏天过去了,寒冷的冬天来到了。小蚂蚁是不是真的是傻瓜呢?

  板书:冬天

  (三)第三自然段:

  1、看图:

  (2)蚂蚁在做什么?(吃东西,烤火)

  (3)蝈蝈又怎么样了呢?(冷得发抖,很饿,还有的哭了)

  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2、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3、提问:

  (1)谁来告诉老师,这时候,蚂蚁怎么样?(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

  板书:洞中过冬

  (2)那么,小蚂蚁为什么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呢?(因为,蚂蚁夏天准备了粮食)

  (3)那蝈蝈呢?(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板书:又冷又饿

  (4)蝈蝈为什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夏天它们没有准备粮食)

  (5)假如你是蝈蝈,你这时候会怎么想?

  蝈蝈很后悔夏天没有准备粮食,那我们读这一自然段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

  4、指导朗读:

  (1)小朋友自身来试一试。

  (2)齐读。(指导突出词句)

  (四)总结:

  蚂蚁和蝈蝈的故事说完了,小朋友你们喜欢谁?为什么呢?

  四、教同学字:(冷、歌、汗)

  1、指读生字。

  2、组词。

  3、你怎么记这个字形?

  4、书空。

  5、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范写。

  7、描红。

  8、《习字册》。

  四年级语文阅读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四年级语文阅读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别、到、那、都、吓、叫”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冷静、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同学发明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一、指导看图,从图中质疑。

  1、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看不懂得吗?

  同学质疑,教师归纳问题:(1)爬出来的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当时的情况怎样?(2)是谁救了他,他是怎么救的?

  二、揭题释题。

  1、板书课题,读题。(1)知道“司马”是复姓。(2)识记司,组词。

  2、简介司马光。(同学或教师)

  三、初读感知,合作初步解疑。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识记生字。自主选择生字识记,组内交流,全班反馈。(采用各种形式认读生字,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考虑问题(1)(2)

  4、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

  四、再读感悟。

  1、学习1~3段,解决问题(1)。

  (1)借助插图了解大水缸的位置和这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理解:不小心。

  启发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

  (3)朗读指导。

  2、学习4~6段,解决问题(2)

  (1)看图读文了解别的小朋友的表示,板书:哭喊叫找

  小组讨论这些小朋友当时是怎么想的?

  (2)讨论司马光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划出司马光的动作。理解:使劲砸。

  (3)质疑释疑。(针对课文内容提问,自由解答,教师引导)

  4、你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他吧!

  5、朗读指导。

  五、学会背诵技巧。

  教师引导,让同学悟出背诵的方法: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

  六、指导书写。注意偏旁在左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七、拓展训练。

  假如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

  要求:大胆想象。

  八、作业安排。

  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九、板书设计

  20 司马光

  都慌了

  掉进缸里 别的小朋友—————叫 喊 跑 找

  没慌

  司马光———————拿砸(几下子) 得救了

  (遇事不慌机智勇敢)

四年级语文阅读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