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 >

五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时间: 沐钦 五年级

五年级语文教学教案都有哪些?旧中国,语文是古今书面语言作品——语体文和文言文——的简式统称。现今,语文是学科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五年级语文教学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儒雅、沉吟、举手之劳”的意思;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疑惑、歉意、摁响、叩头、鞠躬、感慨、储蓄”。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例举1、2件生活中“举手之劳”之举给人们带来方便与欢乐的事。

3、能理解“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储蓄幸福。”这句话的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例举1、2件生活中“举手之劳”之举给人们带来方便与欢乐的事。 情感与态度: 能理解“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储蓄幸福。”这句话的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例举1、2件生活中“举手之劳”之举给人们带来方便与欢乐的事。

2、能理解“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储蓄幸福。”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

1 课时

课题渗透: 能理解“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储蓄幸福。”这句话的含义。 资源与技术: 投影、字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件发生在邻里之间的普通而又感人的小事。

2、 齐读课题

二、理清线索,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1、 自由读文,初步感受 师: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到底是怎么一个故事,请同学们轻声地读读课文。、

2、 交流读文,理清线索;

(1) 师:下面就让老师听听你们的朗读。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怎样分?

(2) 生交流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 师:这3部分内容分别讲了什么呢?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概括一下。先自己默读这 3部分,思考如何概括每部分的主要意思,然后选择你最有把握的一部分在小组内交流。组长注意协调好组员,是每部分的内容都能在组内交流到。

(2) 指名多个小组交流,互相修正、补充。

(3) 师:明确了三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课文的主要内容就一目了然了,只要把三部分的主要意思进行合并,

(4) 指名多人交流。

(5) 听写课文主要内容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现在就让我们落实到笔头上。请同学们听记课文主要内容。

(6) 出示主要内容,生自己核对。

(7) 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品读词句;

理解“儒雅”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学习。作者和他的妻子第一天搬入新居,刚刚送走最后一 批前来祝贺的朋友,门铃响了,而站在门口是他们素不相识的一对儒雅的夫妇。你 能说说对“儒雅”这个词语的理解吗?

生交流

品读描写夫妇言行的句子,领略中心;

师:儒雅是这对夫妇留给作者的第一印象,而从后文对这对夫妇的描写上来看,他们确实举止优雅,知书达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找出对这对夫妇言行的描写,并结合重点词语,说说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交流,随机出示有关句子;

①李先生道:“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说完,静静地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

②李太太解释道:“其实我们也不喜欢住一楼,既潮湿又脏,但是老爷子腿脚不方便,而且心脏病人还要适度的活动。”听完后,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便答应以后尽量小心。两口子千恩万谢,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的。、

指导朗读;

①师:同学们能从这对夫妇说的话中感受到他们知书达理的为人,那么他们在说这些话时语气是怎样的呢?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②指名生挑选一句交流读

③分角色朗读

师:这对儒雅的夫妇不仅给作者,也给我们留下了好印象。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内容。 请男生读李先生的话,女生读李太太的话,老师来读作者的话,旁白一起读。

四、创设情境,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引读课文的四、五小节

师:正是因为这对夫妇对老人的一片孝心感动了这个单元住的所有人,所以大伙——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有天晚上——我急忙扶起询问—— 前些时候,他对儿子交代过——我用眼睛偷偷一扫——夫妇根据李老爷子临终前的交代,挨家挨户地向邻居们致谢。让我们再来读读李老爷子临终遗言——

2、创设情景,小组排演课本剧;

(1) 师:根据李老爷子的话,老师请你们想象一下,当夫妇俩来到了王大爷的家,他们 会怎么做?怎么说?王大爷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四人小组合作,先编编台词,再分角色排演一下。

(2) 小组表演课本剧。

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全班)

2、创设情景,小组排演课本剧。

五年级语文教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课文,感受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深情厚谊。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俞伯牙与种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2、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具准备:

《高山流水》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回顾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1、回忆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课文围绕这两个主人公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肺腑的故事,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吗?用上高山流水这个成语说说。

3、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课文去了解故事的重要内容吧。

一、学习知音难求部分

1、自读1-2自然段说说你对俞伯牙的了解。

2、理解“琴艺高超、遗憾、始终”等词语的意思,从中谈体会。

3、学生汇报所得体会

4、老师总结

二、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1、默读课文3-4自然段,勾一勾傍晚美景的句子。

2、学生勾画、汇报、朗读。

3、听音乐《高山流水》,边听边想象他们俩相遇时的动人场面,老师随 音乐范读课文3-4自然段。

4、听了这美妙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钟子期听了这美妙的乐曲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自读课文5-7自然段画 出描写钟子期语言、神态的句子。理解词语“啧啧赞叹、意味深长、按捺不住、一见如故”,体会“猛地、站、拉、说”感受俞伯牙当时激动的心情。

6、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汇报。

7、俞伯牙听了钟子期的两次赞叹之后的表情是怎样的?

8、抓住重点词、句子、体会并指导朗读。

9、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10、老师小结

三、学习痛失知音部分

1、抽一名学生读课文

2、品读遗言,谈体会

3、当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去世的消息后,心情如何?找一找文中的相关词语读一读。(十分伤心、失声痛哭、噙着泪水、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抓住“站、叹、摔”体会伯牙悲痛的心情。

4、倾听俞伯牙吊唁钟子期的乐曲,感受痛失知音的悲伤心情。

5、老师小结

四、学习纪念知音部分

1、老师导读引出“纪念”知音并板书

2、学生齐读最后一部分内容

3、体会题目内涵

4、老师小结

总结延伸联系生活:

1、相知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一段段珍贵的友谊就在你我左右,在这里老师把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你们能珍惜身边的友谊。

2、出示珍惜友谊的名言警句,学生齐读一遍

3、播放动画片成语故事《高山流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总结全文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知己,这就是知音。让我们永远铭记《高山流水》的故事,让我们永远珍惜身边的友谊

布置作业:

以“友谊”为题写一写你和小伙伴之间的感人故事。

板书设计:

高山流水

巧遇

难求—知音—痛失

纪念

俞伯牙——钟子期

深厚情谊

五年级语文教学教案篇3

第一课时

扣题眼,顺势导入

①查字游戏。师板书“窃”字,看谁最快查到。

②指名读字音、记字形、说“窃”在字典中的所有解释。

③师接着板书“读”,过渡:在“窃读”这个词语中,“窃”应该选择哪个解释合适呢?先不要急着回答,让我们去读读课文吧。

初感知,整体把握

①自由读课文。师:读课文后,你会怎么理解“窃读”这个词呢?请在课题旁边写上批注。(或默读、或轻声读、或和同桌分段读等)

②指名答。

③再次浏览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④指名答。

⑤小结:原来课文记叙了(师板书:记)“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

⑥齐读课题。

再读题,鼓励质疑

① 再读课题,说说自己最想知道的内容或最感到困惑的问题是什么?

②质疑。

③师将问题的大致意思板书于黑板上。

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偷偷的读书呢?“我”是怎样窃读的呢?“我”这样子读书又是怎样的感觉呢?难道不怕被发现吗?……

④师: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你们能提出这么多好问题,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懂这篇文章。

⑤师:带着你最想知道的问题去反复读通课文,画出有关语句。

品词句,积累内化

①你最感兴趣的上哪个问题呢?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吗?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机动教学。

a.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窃读的呢?

(1)指数名学生答。

(2)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课件展示)

◆“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3)师:再用心读读这些句子,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呢?一句或几句都可以,感受长短不限。

(4)学生练习在书上批注。

(5)全班交流批注心得,指名答。

(6)教师适时点拨,重点引导学生扣住“挤”“钻”“贪婪”“装着”重点词语以及“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个句子。

(7)指导朗读。指名读,肯定性评价;分组读,激励性评价;分男女生读,感悟性评价。

b.“我”这样子读书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呢?难道不怕被发现吗?

①过渡:读书在我们面前是何等的简简单单,而文中的“我”却是怎样一番滋味“涌上心头”呢?

②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抒发作者“窃读”感受的句子。

③指名答,师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件展示)

④师:我们都知道,朗读讲究抑扬顿挫。那么你在朗读时,会怎么处理呢?可以打上朗读记号并写出这样处理的理由。

⑤生边练读边打上记号。

⑥指名读。

生:“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师:你为什么把“我很快乐”读的重些呢?

生:因为“我”在窃读时感觉到了读书的快乐,所以强调了“我很快乐”。

师:明明是“偷偷摸摸”的,也能感受到快乐吗?你是从课文哪里读懂的?

⑦生答相关句子,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急匆匆”“急切地”“饥肠辘辘”“依依不舍”“最令人开心的就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等重点的词句中感悟。

⑧再指名读。

生:“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师:你读的又和其他的同学不一样了,能说说原因吗?

生:我强调的是“惧怕”的感觉,因为作者一直是提心吊胆地在读书,怕店主发现把他赶走。

师:是吗?都担心成了这个样子还能读书吗?

生:能。他很聪明,一直在假装,象下雨天假装成没办法离开的样子,其实是巴不得呢。

师:“假装”这个词说的好!“我”是怎么假装来掩人耳目的呢?

⑨生答相关句子,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这样的句子中感悟。

⑩师:心里想的和做的不一样,这就是──

生答:心口不一、口是心非。

师:那这几个词用在这里恰当吗?

生答:不恰当。为什么呢?

师:明明就是做一套想一套呀?

生答:可是,他这样做也只是为了读到书呀!为了能读书呀!

师:哦,只是为了──

生答:能读书。

师:只是为了──

生答:读完书!

读全文,整理思绪

①师:那么此时文中的“我”在你心目中是个怎样的学生呢?

②指名答。

③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共同感受一下这个“嗜书如命”的孩子吧。

④齐读。

第二课时

听写字词,加强积累

(本课较难写的生字和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里的词语。)

析词句,感悟写法

①齐读“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这个句子,你喜欢它吗?能说说原因吗?

②指名答。

③小结:写得多好的句子呀,它写出了──生答:作者的动作和心理,它写出了──生答:矛盾的言和行,正是这样截然相反的描写,将一个想尽一切办法读书孩子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④师: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能学着样子写上几句吗?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

⑤学生练写。

⑥交流点评。

诵语句,升华情感

①过渡:“我”一放学就急匆匆地赶到书店,“我”一读书就是二个多小时,我腰酸腿疼肚子饿得饥肠辘辘,而这一切都是源自国文老师的一句话──生答:“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感想。

③师:古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今有论:“我们要终身学习。”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呀,就象是鱼儿离开了水,生命离开了阳光。让我们再次来读一读这句至理名言吧。

④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⑤总结全文: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不一样”的人,他为了读书可以──生答:不吃美味佳肴,他为了读书可以──生答:连跑几家店才看完一本书,他为了读书可以──生答:象一匹“饿狼”,他为了读书更可以──生答:“口是心非”!而这个“口是心非”一定是打了引号的,因为他和我们一样!我们都一样明白了──生答:“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辨字行,熟记书写

①交流熟记字行的方法。

②观察书写位置。

③学生书写。

五年级语文教学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我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

学习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1)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知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五、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六、课外拓展:(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4.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五年级语文教学教案篇5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如果你独自船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

同学们的回答真是多种多样,老师刚才问你们的问题,是英国作家尤安。艾肯曾经假设的,那么她作出了怎样的回答呢?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1~3自然段。

2、抽生读,边读边引导以下几个方面:

⑴ 体会所罗列的事物应读出疑问的语气。

⑵ 体会“毫不犹豫”的意思:

(一点也不迟疑,坚决果断)她对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你体会出什么了?

⑶ 读出坚定的语气。

⑷ 像文章的第一到三自然段,作者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这叫设问句。你能不能也自己试着说一个设问句?抽生交流。

⑸ 分角色读:

第一自然段女生问,第二三自然段男生答。

3、小结:

由此可见,作者的回答坚决果断,她的回答是:走遍天下书为侣。侣是什么意思?那题目你是怎么理解的呢?知道了作者的选择你有什么话想说?(为什么只带一本书?这一本书她怎么读?……)

二、深入学习课文

同学们接着读课文,找出作者以书为侣的原因与方法:

1、理解作者以书为侣的理由:

茫茫旅途,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作者长久地以一书相伴而不厌倦?

交流,重点体会。

⑴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位朋友,就像你的家。

① 启发引导:

这句话是个比喻句,把书比作了什么和什么?

从中你体会出什么?

启发引导:

作者把书比作了朋友,让你体会到什么?

当你孤单寂寞时,朋友会──陪伴你,当你伤心难过时,朋友会──安慰你,当你孤苦无助时,朋友会──热情帮助你,谁不愿意与朋友在一起呀,作者把书比作自己的亲密的朋友,你体会到了什么──对书的热爱。

朋友所给予的不止这些,我们看下文:

“你已经见过一百次了……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可见即使是老朋友,每次见面感觉不同,也会有新发现,新惊喜,新收获。

读出惊喜与热爱。

② 启发引导:

那作者为什么把书比作家呢?

家给人以温馨与留恋,而且家每天都回,谁也离不了,作者就把书和家相比,表明了对书的喜爱犹如──对家的喜爱一样。读自己喜爱的书,就如同回到温暖的家。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对书的热爱)

不止如此,我们看下文:

“你每天都回家,可……光线怎么那么美!”

虽然天天回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发现不同的美,给你带来新的惊喜,新的收获。读出惊喜与热爱。

③ 小结:

书像朋友,像家,让人热爱,同时给人惊喜,请同学读读第五自然段。

朋友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都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书如同朋友与家,常读常新,百读不厌,正如她所说:“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2、那么作者坐在船中是如何反复阅读一本书的呢?

交流,重点体会:

⑴ 首先──思考写作意图。

然后──续编故事、欣赏片断、找忽略的地方,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

最后──想象。

引导多种形式读,达到背诵。

与书交流,由书引发思考、想象,难怪作者说这正值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也难怪作者会选择走遍天下书为侣了。

⑵ 你从中学到哪些读书的好方法呢?

⑶ 作者的做法让你想到了哪些读书的名言呢?

⑷ 同不们,我们平时也读了很多书,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与大家交流一下,如果用上首先……然后……最后更好。

⑸ 小结:

我们平时总是更在意读书的数量,大部分书都只是读过一遍而已,学习完这篇课文,希望大家也能学着作者将一本书读精──一遍又一遍地读,相信每读一遍,你就有一遍的收获。

3、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引导体会: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随时想去就去说明什么?(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

故地是什么意思,把书比作故地说明什么?

从中体会出什么?

(对书的浓厚的情感,对一本收喜爱到了百读不厌的程度。

三、拓展

在作者眼里,书是朋友,是家,是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书真是神奇无比呀,请同学们阅读《神奇的书》看看作者又把书比作了什么?

抽生读,体会书的神奇所在。

你也读过很多书,那么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也是……

四、小结

愿同学们也能喜爱读书,像作者一样:“走遍天下书为侣”。

五、布置作业

课后将自己读过的一本书像作者那样,再多读几遍,看看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语文教学教案篇6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写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解决了建筑设计中的难题的记叙文。

格罗培斯是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和景观建筑学专家。他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解决过无数个建筑学中的难题,留下了70多处精美的杰作。他堪称当代伟大的建筑大师。本文记叙他在设计迪斯尼乐园时遇到了难题,即设计不出理想的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方案,但他思路开阔,极富创造思维特质,从一位老太太销售葡萄的做法中获得灵感,终于解决了难题。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凡事不必总按旧的思路去做,如果能从事物自然规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常常是的选择。

本文用一个偏正词组“路径”作标题。“佳”,好或美。“”就是的意思。“径”,狭小的路。“路径”,既指设计出了的路径,又指设计师解决路径设计难题时的思路是的。

〔结构分析〕

本文是采取纵式结构记叙的,共8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在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即将竣工时,各景点间的道路设计方案还没最后敲定。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格罗培斯受一位老太太销售葡萄的启发,终于设计出迪斯尼乐园景点间道路的方案。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写得十分详细。先写正在法国参加庆典的格罗培斯接到催促路径设计方案的电话后,去地中海边清理思路;再写在途中,格罗培斯从老太太无人售葡萄做法中获得灵感,确定了尊重游人自主选择的路径设计方案;最后写方案实施后的良好效果。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景点间路径的思路给人的启发。

〔语意理解〕

“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经过3年的精心施工,马上就要竣工了,然而连通各景点之间路径的设计方案还没有最后敲定。”

“建筑”,指修建房屋、道路、桥梁等。“大师”,在学问、艺术、体育等许多领域有很深的造诣,有辉煌成就,为人们所尊敬的人。这句话先说格罗培斯堪称建筑学领域的“大师”。又说迪斯尼乐园是大师精心设计,又精心施工的。这是在说迪斯尼乐园一定是精品。“然而”,文章笔锋一转,指出了景点间路径设计方案还没最后敲定。一个精品乐园,却没有理想的景点间的路径,岂不遗憾?这句话是文章的开篇句,用转折复句形式提出问题———如何解决景点间理想的路径设计问题。

“然而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项目———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

“建筑学”,研究设计与建造建筑物的一门科学。“伤脑筋”,形容事情很难办,很费心思。前文提到,格罗培斯是大师级的建筑学家。业绩卓著,解决过无数建筑学难题,足见其才智超群。把这一句与前后文联系着读,我们可以感悟到两条,其一,本次路径设计确实难度太大,连才智超群的大师都难住了;其二,格罗培斯有严谨的设计作风,他不对付凑和,凡事都追求完美。

“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顺其自然,也许是选择。同样的,人在生活无所适从的时候,选择顺乎本性,也许不失为聪明之举。”

“自然”,本指自然界,在本文中指不经人为地干预的自然发展规律。“顺乎自然”,就是让事物或事情依其自身自然的情势自然地发展下去。“无所适从”,不知道依从谁好,不知道按哪个做法做才好。“顺乎本性”也是“顺其自然”的意思,这里的“本性”,指原来的性质或个性。“不失为”,还可以算得上的意思。这两句是从格罗培斯解决迪斯尼乐园路径问题总结出的富有哲理的体会。作者对这个设计过程作了更为深层次的思考,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无所适从时,选择顺乎本性,可以找到的解决问题办法。这个观点符合唯物辩证法。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可循。所谓“不知怎么办”或“无所适从”,都表明人们当时还没有找到规律。而“顺其自然”或“顺乎本性”,意在不要硬来,不要勉强按自己的主观臆想去解决问题,那样,肯定把事情做坏。“顺乎本性”“顺其自然”,就是按事物自身的规律发展、变化去解决问题,这就是规律之一。格罗培斯从老太太无人售葡萄中,悟出一个道理,就是给顾客、游客自主权,充分体现了“顾客就是上帝”这个经商理念。游客的选择,游客愿意走的路径,就是迪斯尼乐园的“本性”,就是乐园的“自然”,这就是“聪明之举”。推而广之,办各种事情,如果都能认真地遵循这种“顺其自然”“顺乎本性”的原则,那肯定都能办好。

〔写作特点〕

1.缘事悟理。

本文完整地记叙了格罗培斯遇到的设计难题,以及他解决难题的过程,记叙得很完整、很生动。但文章并没有停留在记事上,而是进一步引导读者从这件事中悟出哲理。文章就是按照这个立意来安排结构的,先写出现的难题,再写解决难题的过程,特别详细写大师从老太太自主售葡萄的作法中受到的启发。篇末点出从这件事上悟出的哲理,事在理前,理缘事生,水到渠成,浑然天成。

2.层层铺垫,引人入胜。

文章一开始提出景点间路径设计方案没最后敲定,接着介绍格罗培斯业绩之辉煌,特别写他曾解决过无数个建筑难题。这时,作者才写路径设计难住了大师。写大师的才华成了“问题”的铺衬,“问题”的解决便更显其能。

大师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巧借老太太卖葡萄之道,使难题解决得举重若轻,所有这些铺垫,跌宕,最后成为总结出哲理的依据。小文虽短,一波三折,有事有理,耐人寻味。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尊重他人,给人自主选择的空间,是解决许多难题的好办法之一。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时,弄懂大师的路径设计思路的产生与法国南部老太太卖葡萄做法之间的联系。

2.学会写11个生字。

〔教学准备〕

迪斯尼乐园中卡通人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①教师出示几个迪斯尼乐园的卡通人物形象(如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等),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进入学习。

②请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课文内容的资料。教师针对学生介绍适当补充和总结,从而揭示课题。

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⑵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②以学生互相提醒的方式读准本课生字,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如“竣工、焦躁、奔驰、撒、草籽”这些词中加点字的读音要求学生读准。

③快速地再请学生浏览课文,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请学生默读课文,围绕课后练习第一题一边读,一边标记,思考问题的答案。提示学生抓重点语句。

②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共同补充问题的答案。

③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一说对格罗培斯设计的看法,激发学生对格罗培斯的敬佩之情。

④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引导学生在弄懂“顺其自然”“顺乎本性”等关键词语的基础上,弄懂这段的含义和这段与全文的关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⑷总结延伸。

①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②请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从格罗培斯做法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③摘录课文中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2.积累内化。

⑴能运用关联词“一……就……”、“只要……就”进行造句。

⑵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

3.识字写字。

⑴认读生字。

因为有初读课文的基础,教师可以检查的形式掌握学生认字情况,或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互相检查,培养学生自测能力。

⑵指导书写11个生字。

①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生字结构进行分类,然后说一说写这类字时要注意什么。如左右结构的:径、培、驰、滨、籽、研,要注意书写时左窄右宽,“斯”要注意左右匀称。

上、下结构的:罗、景、驾,注意上下紧凑。

②请学生到黑板上范写,或在练习本上书写。

③集体评议,教师范写个别难写的字。

4.实践活动。(练习)

以“走近迪斯尼”或“迪斯尼的故事”为主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资料

〔迪斯尼乐园〕1955年7月17日,全球第一家迪斯尼乐园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向公众开放。迪斯尼世界的诞生,首先要归功于富于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美国动画片大师沃尔特•迪斯尼。1964年人们开始筹建一座更大规模的游乐公园,这就是迪斯尼世界。经过五年营造,迪斯尼世界终于在1971年10月1日向公众开放了。迪斯尼世界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中部,耗资7.66亿美元,占地面积达109平方千米,是一座老少咸宜的游乐中心。

五年级语文教学教案篇7

父 母 心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为川端康成。故事发生在从神户港开往北海道的轮船上。一位贵夫人要领养一对穷夫妻的孩子,并答应给一笔可观的酬谢。初始,为生活所迫的穷人把大儿子交给贵夫人领养。后来又三次反悔。最后一个孩子也没放手。贵夫人也被感动了,把那笔酬金送给他们作为做生意的本钱。故事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深情地赞颂了无比珍贵的亲情与关爱他人的品格。

〔结构分析〕

故事共19个自然段,依发生、发展与结局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讲贵夫人要领养穷人的孩子。先交代故事的主人公———贵夫人与穷人。贵夫人很富有,但却无子嗣;穷人很穷困,却有4个儿女。贵夫人产生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的念头,穷人答应了。这是故事的发生。

第二部分(第8~18自然段),讲穷人一开始答应了贵夫人领养孩子的要求,后来却反悔的过程。穷人先把大儿子送给贵夫人,继而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接着用小女儿换回二儿子,最后把小女儿领回,决定一个孩子也不放手了,退还酬金。这部分生动地描述了穷人在获得金钱与保持亲情之间的矛盾心理。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写了穷人夫妇最后的决定,一个孩子也不送人。贵夫人也深受感动,把酬金送给穷人当做做生意的本钱。这是故事的结局。

〔语意理解〕

“轮船从神户开往北海道。”

“神户”,日本第二大港(次于横滨)和的工业中心之一。“北海道”,日本的一级行政区和第二大岛。从神户到北海道直线距离约长1000千米以上,从海路乘船更远,需几天时间。因时间很长,本故事反复曲折的情节才能展开。

“当船驶出濑户内海时,聚集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位衣着华丽、年近40岁、气质高雅的贵夫人格外引人注目。有一个老女佣和一个侍女陪伴在她身边。”

“濑户内海”,日本本州、四国、九州三岛间的内海。与太平洋和对马海峡相通。它是日本近海航运的要冲。神户是濑户内海北岸的港市。从神户到北海道须先驶出濑户内海。“甲板”,轮船上分隔上下各层的板,本文指船最上面的一层板。乘客可以在上面观望、散步或作其他活动。“华丽”,美丽而有光彩。“衣着华丽”,本文指贵夫人的穿戴漂亮、贵重。“气质”,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高雅”,高尚,不粗俗。“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女佣”,女仆人。“侍女”,有钱人家雇用来使唤的年轻妇女。“女佣”和“侍女”都是有钱人雇用的做服务性工作的人。这两句描绘出一个十分富有、颇有教养的贵夫人,这为下文迫切要领养子提供了条件。“年近40岁”仍无子嗣,才知道自己不可能生儿育女,只能领养;十分富有,才领养得起;“气质高雅”,才知书达理,才可能有后来的对穷人关爱的行为。

“父亲抽泣地说:‘对不起。昨晚我们一夜没合眼,女儿太小了,真舍不得她。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心太狠了。我们愿意把钱还给您,请您把孩子还给我们。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

在送养孩子这件事上,穷夫妻前后三次反悔。每次反悔都找出了不同的理由,这段话是第三次反悔时父亲陈述的理由与解决办法。第1句是表示歉意,反映父亲很有礼貌。第2句解释领回小女儿的理由:孩子太小,舍不得。第3句进一步说明,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表现出做父母的心太狠了,这是用批评自己的方式表达不忍割舍亲骨肉的情感。第4句提出解决办法:退还酬金,领回孩子,即解除领养与送养的口头合同。第5句表白不送养孩子的决心,宁肯一起饿死,也不送养孩子。经过三次反复,这对夫妻终于明白了,送养孩子,表面看似乎减轻了经济负担,得到了金钱,但却背上了“情债”,父母的良心将一辈子受到谴责。得到一笔大酬金,可以生活一段时日,但这是以父母永远心痛为代价的。“一夜没合眼”,足见他们对这件事经过了反复思考,权衡利弊,认识到送走孩子,得到酬金,这简直是一笔可耻的交易。所以最后选择了全家生死永远在一起,这样虽苦犹乐,生活重压远不如精神重压可怕……这段话揭示了故事主题的一个方面:赞美了父母对子女的爱。

“都是我不好。我虽然没有孩子,可理解做父母的心。我真羡慕你们。孩子应该还给你们,可这钱要请你们收下,这是对你们父母心的酬谢,当做你们在北海道做生意的本钱吧!”

这段贵夫人对穷夫妻说的话,宣布了对领养孩子与送养孩子事件的最终解决办法。贵夫人自我检讨,不该引发这件令人伤心的事。接着阐明对父母怜爱子女的理解。再接着赞扬父母那博大、深沉的亲子之情。最后提出具体解决办法:退回孩子,酬金照旧留下。贵夫人的解决办法,表达了她对穷人的关爱。当然这也是在穷父母的浓重亲情的感召下产生的结果。实质上是借贵夫人之口说出了世上稍有同情心的人对这件事的态度,也表明了作者对这件事的处理态度———出现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同时也揭示了故事主题的另一方面:关爱他人是高尚的品格。

〔写作特点〕

1.人物对话的表现力。

本文大量地记叙的人物对话,起到了表达人物情感,推动事件矛盾冲突发展及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本文没有大量铺展事件的发展过程,也不去写人物的内心与行动,而是着力记叙了人物的语言,用人物的语言来反映人物心理,揭示故事主题。作者写了老佣人与穷人的对话,既简要地介绍了穷人与贵夫人两个家庭的家境,又议定了领养与送养的口头合约。以后写穷夫妻三次反悔的过程,也都凭借对话。特别是最后两段对话,在情节发展上交代了事件的结局,主人公在金钱与亲情权衡的最后选择,有力地表现了文章赞美亲情重于金钱这一主题。

2.把事件锁定在特定的时空中。

故事发生的场所是特定的———轮船上。议定领养关系是在船的甲板上,以后送大儿子、换大儿子、换二儿子、领回女儿都在贵夫人的客舱里。故事的时间是特定的———乘船的几天中,第一天议定领养与送养的关系,送大儿子给贵夫人;第二天清晨,用二儿子换大儿子;第二天傍晚,用小女儿换二儿子;第三天上午领回小女儿。在这个特定的空间中,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发生了这么一件震憾人心的事情,这些巧妙的安排,足见作者概括生活组织材料的功力。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极其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父母对孩子爱的情感。

4.认识4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当有人要领养穷夫妻的孩子时,他们内心的痛苦。他们同意领养出于被贫穷逼得不得已,并不是不爱孩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建议本课采用默读体会、对话朗读或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要以读促理解。

1.导入新课。

可以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父母对自己的爱或你心中的父母是怎样关心你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文。

2.默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内容。

要让学生充分默读,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或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也可以说一说读完这篇文章的体会。

3.再默读或自由读文,讨论汇报。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以下问题:一是这对穷夫妻起初为什么忍心把孩子送给贵夫人,是他们不爱孩子吗?是冷酷吗?不是。是为贫困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二是这对夫妻几次调换送人的孩子,说明了什么?最后又停止了这种做法,说出了“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又说明了什么?围绕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理解穷夫妻的做法是不得已,他们还是爱孩子的,送出哪一个也舍不得。所以最终选择了不送走,一起受穷。

对故事中的贵夫人也应该全面评价,她开始想领养孩子,是出于富人的自私,认为有钱没有办不成的事。经过与穷夫妻打交道,最后也被他们的父母心打动、受到了教育,转变了态度,对穷夫妻给以资助。她的做法也可看做是许多人(也包括作者)对穷夫妻爱子之心的认可和赞许。对以上问题的理解可以小组讨论后汇报。

4.扩展延伸。

说一说父母对你的爱,要举出具体的事例,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一写。

资料

〔川端康成〕1899年生,大阪人。1924年东京帝国大学国文科毕业,同年创办《文艺时代》。

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唯美主义的作家。他写了100多篇短篇小说及大量随笔和文艺评论。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日本民族气息,贯穿着日本古典文学的纤细、感伤的情调和东方佛教的虚无色彩。他以丰富的感情、敏锐的感觉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世界,他的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浅草红团》系列、《山之音》等。1968年,他因《雪国》《古都》《千鹤》三部代表作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诺贝尔奖的亚洲人。1972年,川端康成逝世,终年73岁。

3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