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 >

语文四年级教师教案

时间: 沐钦 四年级

语文四年级教师教案都有哪些?教案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经验、教训。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育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语文四年级教师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四年级教师教案

语文四年级教师教案精选篇1

一、教材简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第五课《中彩那天》,是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通过几个小故事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能够真诚地待人处事,总会得到大家的赞许和尊重。

《中彩那天》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外国小故事,写了我的父亲无意抽中了大奖,当我兴高采烈地跑向汽车里的父亲时,父亲却把我赶下车满脸严肃看不出一点中彩的喜悦,我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中,母亲告诉我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原来抽中奖的彩票是父亲帮同事库伯代买的。最后,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父亲拨通电话通知库伯,他把大奖送还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学情简介

我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大家常常会以“圈圈、划划、批注、质疑”等方法独立地阅读课文,同时还能自主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学习,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能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然而作为四年级下期,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仍需训练,他们对于本册第一次出现的复述课文的形式,还比较陌生,还缺少自主感悟的能力,需要教师为他们架桥铺路,帮助他们逐步学会复述课文。

三、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及本班学情,我制定了本课简明的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抓关键字、联系生活积累等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3.能抓住“拮据、梦寐以求、奔驰、馈赠、道德难题、迷惑不解、捎”等关键词语概括故事主要内容,并通过这些关键词句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其中,“通过关键词句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是学习难点,其他均为学习重点。

四、教学程序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比较简约的教学程序,因为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是靠学生自己“习得”的,我想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模式,力求“抓住一个点,牵出一条线,铺开一个面,勾出一个魂”。抓的点:“拮据、梦寐以求、奔驰、馈赠、道德难题、迷惑不解、捎”等关键词语;牵的线:概括故事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复述课文三个环节;是这样铺开这个面的:

(说课时,可先将几个教学板块整体呈现。)

第一板块: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出示母亲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2、揭示课题,在读课题时,注意读准多音字的字音。理解“中彩”的意思。

(意图说明:“中”是个多音字,要求学生在读课题时,就能注意到这个字音的正确朗读。出示母亲的话,有助于后面复述课文)

第二板块:简要归纳主要内容。

1、中奖那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要求默读课文,抓住一些关键词语来简单说说发生的事情(板书:简单)可以圈出来,学生小声说,同桌说

师巡视,指导、点拨

2、学生汇报,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板书关键词(意图说明: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课标对三四年级的要求,在这里,呈现了具体的方法:抓住关键词来简单概括。)

3、学生仔细听老师说,还抓住了哪些关键词

4、学生再补充,师板书(培养倾听的能力。)

5、一起说看板书:课文发生了什么事情?(面向全体原则)

第三板块:学习生字音、形、义

1、黑板上的关键词正是生字词,生互相提醒

2、字音:驰、捎

3、字形:德、拨、惑、赠

4、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意

(1)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拮据”在文中的意思。送到句子里读,从哪里知道的,“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是多么的——,点明方法

(2)抓关键字理解“梦寐以求”,先理解“寐”的意思,点明方法

(3)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馈赠”的意思

(4)联系生活积累理解“捎”的意思:顺便带

5、齐读词语

(意图说明:虽然我们已步入中高年级的语文学习,但要重新审视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因而字词教学仍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为理解课文的内容畅通渠道。课标中,对三、四学段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第四板块:复述故事

1、现在,把词语放回课文中去,生动、具体是讲讲这个故事(板书:生动具体),可以选择最熟悉的部分自由说,比比谁运用的原文、原句最多

(意图说明:根据循序渐进原则,把本期的复述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起步阶段尽量运用原文原句;巩固阶段可以加入自己的语言;熟悉阶段可以加入自己的评价)

2、指名按顺序说,师点评

3、复述整个故事

(意图说明:课标中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五、板书设计:

拮据、梦寐以求

起因:奔驰、馈赠

中彩那天 经过:道德难题、迷惑不解、捎、简单

结果:拨电话、开走、生动、具体

正板书中的关键词(生词)作为本课的“点”,由此牵线、铺面,达到教学目标。副板书是两次训练的明确要求,也是要达到的目标。

六、效果预设

我预设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较好地达到目标“认识6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并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抓关键字、联系生活积累等方法理解词语意思。”基本学会“抓关键词语概括故事主要内容”,大部分学生“初步能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复述课文”,优等生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语言,甚至有一些评价,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后进生得到一些浸润。

当然,课堂中会临时生成一些问题,我会根据课堂的生成,即时调整本课的预设和教师的评价,感谢老师们批评指正。

语文四年级教师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语文四年级教师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

⑴出示潮、浩、沸、涨等生字,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

都是形声字)再口头组词:

⑵出示犹、据、踮、恢等左右结构的生字,指名读并口头组词。

⑶出示罩、薄、崩、霎等生字,说说特点。

⑷出示

闷:多音字:mēn(闷热闷酒)mèn(闷气闷雷)

⑸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语文四年级教师教案精选篇4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词,它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的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说教学环节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目标导学,诗词比较。

学生接触词很少,怎样让他们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通过回忆古诗,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有关词的知识。因而我从高鼎的《村居》入手,让学生比较着学习,这样学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评。

3、抽生读并正音。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

(三)合作交流,感悟词境。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尝试从再现诗的画面入手。让学生说说村居的景色:“茅檐”、“溪上”、“青草”,接着再体会村居的人美:翁媪的相媚好,大儿锄豆,中儿正织鸡笼,小儿剥莲蓬。让学生结合画面感知词意,体会村居的无忧无虑,幸福自在。

(四)总结提升,感悟词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寻常的田园生活,作者辛弃疾为何如此沉醉呢?此时,一段词人生平资料的展现,恰到好处,再次展现了国泰民安的内涵。

(五)强化训练

主要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背诵,一是小练笔。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词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才能写出美。

语文四年级教师教案精选篇5

【说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是四年级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画面明丽,情感欢悦,语言形象,音韵畅达。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课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朗读吟诵,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以达到培养读悟能力,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根据上述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展开想象,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培养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细细体味诗人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说教法】

为了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有效地突出重点,达成预定教学目标,我采用“激情引入——自读释义——绘画会意——品味诵读”这四大主要步骤进行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新《课标》这指出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也说明学习方法远远比学得的知识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读书,充分地交流,充分地参与,充分地合作。主要学习步骤为:自读、交流、质疑、绘画、品读。

【说程序】

操作程序分如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激情

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多取决于兴趣。教学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小池》诗意图(出示图)由此而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一首诗?”由画中的荷花和蜻蜓,学生很自然想到了古诗《小池》,让学生背诵后,我接着说:“这幅画是我们班同学学习古诗《小池》后为它配的一幅图,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学完后,让你们也为它配上一幅精美的图画。”这样导入很自然地把学习带篱新知识的学习环节,学生都觉得挺新鲜,跃跃欲试,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读画结合,训练创新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分2个步骤进行教学。

1、自读释义

“释义”包含“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这些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在课堂的教学中实现主体自主学习,因此我首先出示自学要求:①把诗句读准确,读通顺。②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③标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课后注释或插图等,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了解古诗的作者,诗句的意思。其次让学生把自学的成果在小组交流、讨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用笔记下来;接着全班同学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纠错等,最后学生质疑进行合作学习。

课堂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立体交流,使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在交流中相互传播信息。帮助学生自学、自悟、理解古诗。

2、体验意境

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最终受到思想教育。

怎样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我是这样做的,在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了解诗意时,我适时提出:“你觉得诗中应该有哪些景物”?同时鼓励学生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学生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拓展了创新思维的空间,学生的回答除了诗中描写的景物“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和菜花”之外,也有的说:“我觉得还应该有蓝天、白云”。还有的说:“我觉得应该有一只小鸟和一只小猫,就更真实了。”等等。显然学生对诗中的景物已了如指掌。胸有成竹。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拓展,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所说的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画,现在,请你们把这富有情趣的儿时生活画下来吧!”于是,学生在欢快的音乐陪伴下,开始了绘画,画完后要求学生为这幅画配上一段文字,便不知不觉地进入诗人创设的情境中。

(三)品味诵读

俗话说:“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感情地诵读,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想象,还可更好的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学生对绘画评价之后,我接着说:“诗人也被这幅画深深地吸引住了。此刻,他会怎么想呢?”这时,学生不言而喻地会想到这首诗,之后请学生站起来,加上动作和表情一起朗诵这首诗。

(四)总结拓展

课末,我整理板书并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最后布置课下作业。①默写古诗②把古诗改写成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教学大纲,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活动中,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飞跃,使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语文四年级教师教案精选篇6

—、说教材

1、《语言的魅力》是四年级下学期21课,是一篇略读课文。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的是抓住文中重点段落、语句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它既是第四单元抓住人物特点描述的延续,又为第六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打下基础。

2、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打动人心的好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在繁华大街的街头,有一位盲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没有人帮助他。法国诗人让彼浩勒在牌子上添加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组成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打动人心富有诗意的语句,结果巴黎街头的行人变了,他们从开始对老人的冷漠无情,到后来的热情相助,老人获得帮助后,从心底显出了喜悦之情。从故事中,人们可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相高发展的关键阶段。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大纲要求,课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语言的魅力》这一课的特点,应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A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B明白语言运用的恰当,有非凡的感染力。

C教育学生关心帮助他人的思想教育。

情感目标:

A学生会认识生字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会用引号的用法。

B给课文分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创设更多有魅力的语言。自制警上示语。

3、教学重难点

体会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的魅力所在。

4、教具:CAI课件画面

5、教学时间:1课时

二、说教法

远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通过语言进行联想、想象,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美丽的春景之中,调动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可是盲老人的眼前一片漆黑,他什么也看不见,利用课件出现的这两幅图画的巨大反差,强烈对比,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将他们的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深刻。利用这种情境教学法,学生对这句话产生的巨大作用就容易理解了。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同时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陶冶情操,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学习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这节课我说的是第二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语言的魅力》一文,现在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读一遍,在这篇课文中哪句话最有魅力?请把它画出来,并概括文章的故事主要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件,这句话从重点句子入手和整体文章出发,把握文章的内容,为学习下文奠定了基础。

2、 借电脑课件突破重难点

CAI出示一幅春天美景的画面,并配以悠扬的音乐,使学生陶醉在那美丽的景色之中,这时课件出现盲老人衣衫褴褛地站在巴黎的街头乞讨的样子,周围的世界是漆黑一片,与刚才的情景出现强烈的对比,使学生产生共鸣。

(这样,给学生一个独立学习的空间,鼓励他们积极思考,主动阅读,并大胆表述自己观点,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视觉反差,启发思维,读其文句,品其蕴意)

3、 设计作业:

填空(感悟其义)

CAI出示填空题

当人们看到“春天到了”,想到______________心情______________,

当人们看到“我什么也看不见”,想到______________心情______________,

于是对老人产生了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它有______________。

(目的:学生通过看、听、读、品,理解重点句,从而理解其中心思想,体会到盲老人的无助和人们的幸福两种心情,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4、可以用采访的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自悟感情情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学生的情感紧紧地被这句话所打动。学生表演得积极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课文的感受。教师导,学生演,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宗旨。

5、 学以致用,向诗人学习,自己创设语言去打动别人,教师给出一定处所范围。如:在学校,有些学生乱踩草坪,随地吐痰,乱扔废纸,请同学们写一句打动人心的话,呼吁人们爱护环境,保护校园。

(花在微笑,草在睡觉,手脚留意,别打搅……)

(设计意图:学习在于运用,教给学生方法,重视语文实践,在合作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文素养,关注学生发展。)

6、 板书设计 21 语言的魅力

什么也没有得到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给钱的人多极了

板书设计抓住了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了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总之,《语言的魅力》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借助、运用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发挥学生课堂教学 “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当前,教育面临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新课改又注入了生命力。为此,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研究,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语文四年级教师教案精选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直奔“潮”,整体感知

1、 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着而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 入文理解“观潮”

(1) 导入: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

(2) 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一句。

A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者说一说吗?

B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

二、 品位“奇”,感觉奇观

师: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 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 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课件出示:

__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__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件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3、 学生读句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是什么?眼看潮水就要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4、 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1)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口评“奇”

A 潮水的长 师:你懂得“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B 潮水的高 师: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既有声又有形,极为恰当生动地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刚过一排又紧接着,说明气势大,速度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又如“白色城墙”色形兼具地说明浪高,直立向前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这不是一般的浪,是罕见的浪,潮也是罕见的潮。)

C 潮水的气势猛 、声音响

“起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3)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过渡:同学们谈得真不错,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刚才大家想的一样呢?下面请大家欣赏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吧!

(4)欣赏课件。

(5)品读回味。

师: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我想大家也能受到了感染,把这雄伟壮观之势读出来。

(6)启发学生与文本、作者、大自然的对话。

师:如果你就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想些什么?会怎样做呢?

(7)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8)配乐朗读3、4自然段。

5、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联系全文)

6、品读“潮来前”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平时的钱塘江本来就美,也有大潮出现。但“观潮日”这一天的潮就最奇特了,所以人们对这一天的到来翘首相盼。

(2)引读:带着期盼的心情,读好句子。

三、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我们仿佛来到了钱塘江边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再次感受“观潮”中的美、壮、奇吧!

第二课时

一、读文,理清层次,分段训练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品位了那“天下奇观”带给我们那壮观的景象和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3、4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写什么?1、2、5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

引导:第二自然段写“潮来前”,第三、第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第五自然段写“潮来后”。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地讲写人们观潮前后的情景和大潮的壮观,学生易掌握,难点在于二至五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的关系,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地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与下文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二、积累,课外拓展

1、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景象形成与当地的地形有关吗?(出示有关资料)

钱塘江涌潮:因受太阳、月球引力影响和地球自转的作用,海面会出现潮汐,这是普通现象。然而钱塘江的潮涌却分外壮观。特别是每年秋分时节,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潮势更加汹涌,当年苏东坡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感叹。钱塘江的潮汐之所以特别大,除了因为这时太阳、月亮、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力的原因之外,还有独特的原因。

钱江涌潮,出现在我国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入海处附近,因属海宁市,所以又叫海宁潮,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起潮时,海水从宽达100公里的江口涌入,由于两岸逐渐狭窄,湾内水面固之迅速提高,出现涌潮,加上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挡难于外泄,反过来又提高了湾内的水位,加强了潮势。钱塘江口横丰一条巨大的沙坎,潮水涌入时受到沙坎阻挡,速度减慢,而后面的潮水又迅速涌上来,后浪推前浪,潮头也越来越高。另外,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这也助长了潮水的声势。

海宁县盐官镇东南一段河塘,是近代的观潮圣地。这里建有观潮台、观潮亭和镇海塔。江面只有两三公里宽,潮势最盛,潮头并列一线,有“海宁宝一线潮”之称。海潮涨入江口之后,因南北岸势不同,渐成二段。南段速度,经段速度慢,当南段荡回与北段汇合时,潮头相撞,声如山崩地裂。盐官镇东8公里的八堡最官观赏此景。海潮西进,撞上伸入江心的丁字坝时,怒涛惊坚,碎作泼天大雨,潮头反窜塘岸,为“返头潮”。距盐官镇12公里的老盐仓是观赏此景的佳点。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以盐官观潮的人如潮涌。这时潮头时可达3.5米,潮差可差8~9米。

2、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5处,相机点拨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3、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

4、选作题

A 编写广告语。

B 通过网上图书馆搜集一些图片或资料。

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