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 >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教案

时间: 沐钦 五年级

教案是教师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最佳选择。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里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教案(篇1)

学习目标:

知识: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课文所要论述的含义。

情意:养成读书的正确习惯。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学战略: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放手让学生自身阅读,通过默读、朗读,理解重点词句,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学准备:有关课外知识。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达成目标

一、

导入揭题谈话,导入在学习中,假如你遇到了拦路虎,那该怎么办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激发学习兴趣

二、点拨

自学课文自读课文阅读课文,借助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点句理解课文。1、学生带着任务读课

2、学生分组学习小组多种形式学习

3、讨论、交流,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读书遇到“拦路虎”不能饶着走,应该迎难而上,勇于战胜它。

三、汇报自学情况,抓住重点,指导读懂。1、什么叫“拦路虎”?

2、面对“拦路虎”绕着走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3、你是如何消灭读书时的拦路虎的?

4、如何查字典?

(一)、要有耐心。

(二)、要有恒心。抓住重点句,谈感受;

就自身如何解决“拦路虎”发表见解;抓住重点句,理解全文。使学生懂得,读书遇到“拦路虎”不能饶着走,应该迎难而上,勇于战胜它。

四、

总结延伸5、熟读积累:

采用多种形式练读全文。

找出自身最喜欢的反复朗读。

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受。采用打擂台、师生比试、小组竞赛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交流读你喜爱的段落;

齐读全文。感情朗读

深化理解

教学反思心理学实验标明:许多人在一起共做,可以促进提高个人活动(学习和工作)效率。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引发学生学习乐趣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气氛活跃的小组中学习热情高,每个人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板书设计:

12、读书莫放“拦路虎”

迎难而上

面对“拦路虎”

勇于战胜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教案(篇2)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介绍读书方法的略读课文,主要讲读书时遇到“拦路虎”不能绕着走,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课文有的地方直接说明道理,有的地方举例说明道理,作者娓娓道来,内容浅显易懂,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教育。教学中要重点引到学生认真读课文,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课文所要论述的含义。

3,养成读书的正确习惯。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和对策:

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对策:本课是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身阅读,通过默读、朗读,理解重点词句,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学准备:字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谈话,导入

在学习中,假如你遇到了拦路虎,那该怎么办呢?

二、点拨自学课文

自读课文

阅读课文,借助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点句理解课文。

1、学生带着任务读课

2、学生分组学习

小组多种形式学习:

3、讨论、交流,读课文

三、汇报自学情况,抓住重点,指导读懂。

1、什么叫“拦路虎”?

2、面对“拦路虎”绕着走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3、你是如何消灭读书时的拦路虎的?

4、如何查字典?

a、要有耐心。

b、要有恒心。

5、查字典的方法有?(部首、音序、难检字)

五、总结延伸

熟读积累:

采用多种形式练读全文。

板书设计:

12、读书莫放“拦路虎”

迎难而上

面对“拦路虎”

勇于战胜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只是我们检查学生阅读习惯、阅读技能掌握情况的好时机。回顾课堂的阅读、交流情况,我发现学生的阅读存在以下可喜的地方:

1、能够做到带着问题进行有效默读。

2、能够养成较好的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3、能够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例如:连估带猜等。

本篇课文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也在引导学生面对生字要注意养成查字典,勤查字典的习惯。可是在实际学习中,我发觉有相当一局部的学生不愿去查字典,他们似乎习惯于老师的讲解与告之,如何调动他们自觉解决学习中看似简单却决非简单的问题,今后看来得想些法子了。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

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学谓语与教师的精讲点拨结合起来

2、通过互动探究和交流展示翻译课文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结构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西湖春月之美,品味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以及高雅的志趣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投影西湖图片

俗语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我国优美的名胜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来赞美它宋朝苏东坡《饮湖上初晴雨后》中曾以古代美人西施比拟西湖:“水光潋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今天,我们学习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的《西湖游记二则》中的《晚游六桥待月记》,看看作者是怎样独具慧眼,描绘西湖胜景的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人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

(2)写作背景: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三年二月由京师至江苏吴县任县令,虽颇有政绩,但却感到“性与俗违,官非其器”,羡慕陶潜“归去来兮”,万历二十五年春被准解官,此时恰如游鳞纵壑,大有“无官一身轻”的解脱之感,是年辞官后自春至夏,乃畅游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东南山水名胜,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寄托 其追求自由的心灵,欣赏造化之奇妙将其所见所感形诸笔墨其中描叙杭州西湖山水风光的散文即十六篇之多

三、自学质疑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

夕岚:傍晚的山光勒:抑制相次:一个接一个恋:迷住去:离开歌吹:唱歌奏乐粉汗:年轻妇女的汗艳冶:美丽,妖艳设色:用颜色描画夕春:夕阳花态柳情,山容水意: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受用:享用

四、互动探究和交流展示翻译课文

1、学生翻译,师生共同纠正

五、互动探究、精讲点拨:分析欣赏本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

思考并讨论问题

①作者认为西湖最盛是什么季节与时辰?

答:西湖是人间仙境,春夏秋冬、阴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却别具慧眼,情有独钟所以开篇便说:“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②为何西湖之春月为最盛,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呢?

③西湖之月为最盛表现在哪里?

④按逻辑,本文应该在描写“西湖最盛”“为春”之后,应接着描写“西湖最盛”“为月”,但作者却先写了什么?

⑤本文有什么写作特色?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本文所描绘的由白堤断桥至苏堤六桥一带着日盛景,并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文章以审美感受为线索,按照游西湖的先后顺序,用平实的文笔记叙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丽壮观的景色,而描绘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时不尚夸饰,只就眼前之景点染几笔,却活画出西湖的“灵性”,表达了与常人不同的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七、课外作业

课后认真观察校园的秋景,依照本文的方式,写一篇《校园秋景图》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在写作目的及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异。学习本文平实而准确的说明语言。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本质特征,举典型实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这是说明文的灵魂,只有特点抓住了,明确了,才能把事物说明白;而说明方法则是为说明事物的特点而选择的。在本文中,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举典型实例,它在课文中占的比重大,说明作用显著,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说明文的本质特点,因此,应把对实例的分析放到重要位置,把实例与事物本质特征的关系讲明白。

学习说明文语言可以采取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语言来完成,也可以与略讲其他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和学习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结合进行。

注意不要讲成有关桥梁知识的课。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重点: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分析赵州桥这一典型实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解题。

1、注音:弧形拱桥陡坡和谐饮涧匀称桥墩郦道元

2、解释词义和字义。

惟妙惟肖和谐匀称古朴巧妙绝伦

(以上两项可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

3、讨论课题。

⑴分析“中国石拱桥”达个短语的结构。

名词性偏正短语。

中心词──“桥”

几个定语──“中国”(的)、“石”材(的)、“拱”形(的)

连缀起来,是“中国的石材的拱形桥”。

⑵“拱”字释义。

拱形是一种什么形状?请用“拱”字组几个词。

“拱”,本义是“两手相合,上举以示敬意”,如“拱手”,可组词:拱抱,拱卫,拱门,桥拱,斗拱等,取义引申“环绕”、“弧形”。“拱桥”,也是这样。

4、解题:我们要学的这将课文是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介绍桥的科技说明文。

请问:桥有哪几类?

首先应明确分类标准。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建材分,有石村的木材的、钢材的;按形状分,有平形的、拱形的。这篇课文用三个定语对“桥”做了明确的限制。那么,这种“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个特点介绍给大家的,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搞清的两个重要问题。

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为了把事物说清楚,说明文特别讲究说明的顺序,这一点,我们在初一学《大自然的语言》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已有了一些了解。现在同学们快速阅读,用三分钟时间找出各段讲的是什么事物,读时要用笔在课本上标注。

教师归纳板书

石拱桥

(1~2)中国石拱桥:古代状况(3~9)中国石拱桥:当代发展(10)

1、石拱桥的特点

找一位同学朗读第1、2段,其他同学找出说明石拱桥特点的词语。

教师归纳板书

出现──较早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作者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可组织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点明,视时间而定。

明确

神话把虹比作桥,诗人把桥比作虹。桥虹互比,既说明了桥的形状,也说明了桥的优美。打比方是为了说明,有赞美之意,但语言简洁,适度得体。

“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既说明了石拱桥出现较早,更说明它结构坚固。

第1段说明石拱桥形式优美,第2段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体现了从外到内的写作顺序。“不但……而且”递进关系,准确体现并强调了这一点。

2、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3段开始说明中国石拱桥。同学们划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看看,上两段提到的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中国石拱桥是不是也有,中国石拱桥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教师归纳板书

悠久的历史──历史悠久

几乎到处都有──多而广

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多样杰出

从时间来看,中国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居地位。

根据

⑴“悠久”更强调了时间早;

⑵“旅人桥”“可能是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从形式、结构上看怎么样呢?这一段中对中国石拱桥用“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做了肯定,而且表明我们的石拱桥是“惊人”的桥中之杰。除此之处,我们中国的石拱桥还有数量多、分布广,有的宏大,有的小巧,形式多姿多彩的独到之处。可见,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州桥和卢沟桥就是这惊人杰作的代表。作者通过对这两座桥的介绍更好的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三、中国石拱桥的杰作之──赵州桥。

文章在4、5两段对赵州桥做了介绍。在阅读中标注有关语句,看看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看看哪些是石拱桥共有的,哪些是赵州桥独具的杰出之处?

教师归纳板书

赵州桥是世界的古代石拱桥,是中国石拱桥中惊人的杰作一,它具有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对这一点,文章在第4段中先做了总体介绍。“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说明了出现早,“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说明了它的坚固及美观。同时,赵州桥又有它独具的特色,的确不愧为惊人的杰作。

第5段桥的长、宽数据,表明它惊人的雄伟。接着指出它设计科学,技术巧妙,这是从总体上介绍赵州桥杰出的原因。下面从四个方面具体说明它的科学与巧妙。同学们应注意,每个方面都不只介绍了特点,而且说明了这样设计施工的原理。这正是说明文的特点:就事物及其道理做解说。

1、一个“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当时世界之最的大拱,怎么保证交通便利?赵州桥的设计者打破常规,将桥洞做成弓形,桥面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可以说的确巧妙。

2、这样一座大桥,又是独拱桥,用石材多,对两岸桥基压力会很大,怎么办?牌河汛期暴涨,会对桥身猛烈冲击,怎么办?设计者创造性设计,拱上加供,不但一举两得,而且收到了美观的奇效,不愧巧妙绝伦。

3、桥如此长,如此宽,怎样保证它的坚固?怎样便于施工?设计者匠心独运,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弧形桥洞,真是制造奇特。

4、除了结构奇巧之外,赵州桥的形式也匀称美观,同四周的景色配合和谐,艺术价值也是不朽的。

值得注意的,还有:作者前引张嘉贞的话说明桥的构造奇特,后引张毅的话说明桥的形式美观,最后点明赵州桥是以李春为代表的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先总后分再总,把赵州桥的特点介绍得清清楚楚。

提问:赵州桥的独具特点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什么关系?

总结:赵州桥独具的特点有力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赵州桥是位于?河上的独拱石桥,接下来,文章又举出了永定河上的多拱石桥卢沟桥,这就印证了中国石拱桥数量多、分布广,形式多样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

1、将小黑板(或投影)上的字、词记入字词积累本。

2、完成练习一、二(其中卢沟桥的一部分作为预习,先不填入表格,但要在课文上标注。)

3、预习、思考三、四、五。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分析卢沟桥这一典型实例、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

教学过程:

一、中国石拱桥的又一杰作--卢沟桥。

卢沟桥是中国石拱桥又一个惊人的杰作,上节请同学们做了预习,现在找们讨论一下,卢沟桥与赵州桥有哪些异同。地点,在永定河上,永定河是比?河更宽的大河。时间,比赵州桥晚些,但距今也已八百多年,称得上历史悠久。桥比赵州桥长得多,略窄。桥面更平坦。结构上的区别是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它是靠石砌桥墩联成整体抵御洪水的。它也很美观,尤其是柱头上千态万状的石狮子别具特色。卢沟桥在中外都享有盛誉,并且是抗日战争的纪念地。

归纳板书

上节课我们总结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除了具有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出现较早,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特点之外,还只有历史悠久,数量多、分布广、多样杰出的更突出的特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典型实例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些特点。其中、文章介绍得最充分的是它们的杰出:巧妙、奇特和精美,因为这方面最能说明中国石拱桥在结构坚固、形式优美方面的突出成就。说明事物时如何选择实例,如何运用实例,这篇课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同学朗读第9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标注、归纳,原因有几个,是什么?

教师归纳

原因有三:首先,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赵州桥、卢沟桥正是杰出代表);再其次,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重要的,因为人民的勤劳智慧,才可能利用丰富的石料,才可能发扬优良的传统。

三、中国石拱桥现代的发展。

同学齐读第10段

提问: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呢?

归纳:长虹大桥,世界最长的独供石桥,拱长一百一十二点五米,是赵州桥的三倍。双曲拱桥,世界上仅有,全国造了总长20余万米,最长一孔一百五十米。这种钢筋混凝土拱桥继承发展了石拱桥的传统。

这种新发展,新成就,是因为一条新原因: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

四、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

同学讨论课后练习,教师归纳。

这篇说明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把中国石拱桥介绍得清清楚楚,是和它出色的运用了说明文语言分不开的。有四个方面值得同学们体会学习。

1、语言平实简洁,描写有度。

例如练习八绘的两段文字。一是说明文,它介绍了卢沟桥的有关知识,描写很少,只在介绍最突出的石狮时用了“精刻”,“姿态各殊”、“生动雄伟”等词稍加形容,因为它的目的是说明事物,介绍知识。二是记叙文,它记叙了夜宿卢沟观赏晓月的经过,记叙为主,有大量的描写,还有想象、抒情,因为它的目的是通过记叙描写抒发赞美之情。

这篇课文与《辞海》条目属同一文体,只是进一步说明了卢沟桥这种结构的原因。这篇课文也有描写,但是很适度。例如第1段把桥比作虹,是为了说明桥的弧形形状,赞美之清暗蓄其中。同学们看,介绍卢沟桥时,有没有类似情况?

归纳:说明卢沟桥的石狮,做了描写,体现了感情,但并没有纵情写下去,而是适度收止。说到卢沟桥是抗战圣地只有三句话:一句说明纪念意义,一句说明战争发生时间、性质,一句说明反侵略战争的颌导者和它的结果,言简意赅。

2、运用说明方法,目的明确。

文章为了准确、生动的说明事物,往往要用各种说明方法,练习三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练习。同学们要注意体会,无运用哪种说明方法,目的都是介绍有关知识,说明事物特点。除练习中的句子,同学们还能再举些例子吗?

归纳

引用古籍──“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知其所以为’”。

列举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九米。”

使用比喻──“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加以描述──“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进行解说──“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十一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正是这些平实准确的说明语言,达到了说而明的效果。

3、精心推敲词语,讲究分寸。

同学讨论练习四,教师归纳

有些词语十分确切肯定,如列举的时间、数据,文如对某些时间、程度的限制;有些词语则表示着一种估计。无论种,目的只有一个:说明准确,依据只有一个:符合实际。

例如说到“旅人桥”,在“石拱桥”前用了“可能”(表示估计),“有记载”(做了限定)“最早”(在估计、限定后对时间做了肯定的限定)三个定语,说明得一清二楚。

又如对赵州桥的说明用了这样两个定语:“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其中第二个定语说明了赵州桥历史悠久,但它只有在第一个定语限定之下才是准确的。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到处都有”体现“数量多、分布广”,但只有在“几乎”的限定之下才符合实际,才准确。

卢沟桥“每个石拱长度不一”,是核实了十一个石拱长度之后的结论。育才中学的同学曾就此事向茅以升询问,茅以升回信-一列举了十一个石拱的长度,的确无一相同。看似平易的一句话,却体现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说明文语言这方面的要求,在这篇课文中特别体现在定语、状语和补语的运用上,同学们在完成练习四和后面的语法练习时可注意体会。

4、注意词句顺序,周密合理。

我们先看一下练习五,大家讨论一下,可以畅抒己见。教师归纳

第1小题,作者做了回答:“先写形式,是桥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理解,亦即理性认识。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而不是并列的。“不但而且”,体现着一个合理的顺序,不能删掉,它联结的内容次序也不能颠倒。

第2小题也体现着一种合理的顺序,即由主到次,肩上小拱是赵州桥首创的主要特点,最能说明赵州桥的巧妙奇特,而拱圈也见于其他拱桥,比起肩上小拱相对是次要的。类似体现顺序周密合理的,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吗?

归纳:例如先总说赵州桥外形和设计施工的特点,再分四点具体说明,先总后分,给人清晰印象。又如说明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用“首先”,“其次”,“再其次”,表示分项说明,由人到物,由主到次,顺序合理,标示清晰。

五、总结、作业。

在同学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本文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的辉煌成就和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2、本文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特点,并分析了原因,介绍了发展状况。

3、本文在说明语言的运用上非常出色:简洁、平实、准确、周密。语言风格与记叙文不同。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教案(篇5)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冲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自学生字词,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2、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根据课后思考题1前半题的提示:“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二段分层。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全文。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卧;

(5)送梅花图;

2、从题目入手:梅花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学习第二、第四件事,体现“教”学。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导入第四件事的学习。

4、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此部分内容。

三、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15、梅花魂3、不能回国中国心

4、赠送梅图

5、递梅花巾

照应

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芳、漂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渎探究,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教学难点:

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

1.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了解梅花的特点。

2.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芳、漂泊”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教师板书“梅花”二字.)你见过梅花吗?你知道梅花的品格吗?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

2.(教师板书“魂”字.)查字典说说“魂”字的意思。

3.揭题释题。

a.读课题,你的心中有疑问吗?

b.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

教师过渡语: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解答心中的困惑。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学生字新词的效果。

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

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

(五件事:a.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眼泪。b.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竞大发脾气。c.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

得哭了.d.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e.分别那天,外祖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

三、合作交流。

1.讨论交流:比较课文中首尾两段,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作者由梅花想到了外祖父,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由梅花图想到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在写法上这是首尾呼应。)

2.过渡:是啊,看到梅花,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会让作者忆起已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外祖父留下的一方梅花图与手绢,让作者永远感受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外祖父,去感受一下吧!

3.分小组学习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4.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

3.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意。

教学重点:

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难点:

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里的词语。)

二、读“三哭”.感悟真情。

1.读课文,画出有关描写外祖父哭了的语句,读一读,共有几处?

(共有三处:教我读诗词时;得知不能回国时;送“我们”上船时。)

2.学生读第2自然段,交流体会外祖父第一次哭时的情感。

a.了解外祖父教我吟诵的三句诗的出处,读懂它们的意思。

b.体会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用意所在。(这三句诗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外祖父教“我”的目的在于借诗句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

c.说说“外祖父哭了”的原因.(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情感,教“我”读着诗句,他心里涌动的是对家乡、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泪水就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3.探究外祖父的第二次落泪,体会他无法回到家乡的伤感。

a.教师朗读这部分内容,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看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b.你能理解这位老人此刻的心情吗?

久居异乡的外祖父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回到故里,于是他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某种事物之上,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

(1)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读出体会和感受。

“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出示一个句子进行比较:“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很爱惜。”

◆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异同,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从外祖父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外祖父的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2)品读外祖父送画时的话,体会老人对梅花别样的情感。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多?

◆再读一读这句话,说说有怎样的感受?

◆此刻,在你的心目中,梅花具有怎样品格呢?用外祖父的话来回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他们”是指谁?为什么把他们比喻成“梅花”?

◆你知道中华民族有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学生交流之后指导朗读。“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怎样理解外祖父的这句话?

◆在外祖父的眼里,梅花代表着什么?(外祖父把梅花看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魂”.他珍爱梅花,赞美梅花,实则是在表现他那颗拳拳爱国之心。)

◆美读升华:你能似外祖父般把他的这番话读出来吗?

4.在何情况下,外祖父第三次掉泪?读一读,深人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a.哪个词使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的“哭”?(泪眼朦胧)

b.外祖父把珍爱的梅花图及手绢送给“我”,是不是不再思念家乡了?你如何

理解外祖父的这一举动?

三、品语句,升华情感。

1.从外祖父的一言一行中,我们不仅深深体会到了他对梅花的爱,对具有梅

花秉性的中华儿女的爱,更体会到了他的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爱,是对祖国的

深深的眷恋.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和外祖父为作者送行的有关语句。

2.面对这样一位身居异乡的老人,我们的心中能不对他产生敬意吗?让我们饱

含敬意朗读课文中首尾两段。

四、归整体,理清层次。

1.读到这里,你发现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呢?

2.尝试分段,说说每部分的意思。

五、重积累,延伸拓展。

1.把文中使自己感动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产生了无尽的思念与眷恋;几

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你会吟诵吗?

3.学生吟诵熟知的有关诗篇。

板书设计:

6梅花魂

(民族魂)

黯然泪下分外爱惜失声痛哭

爱国心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教案(篇7)

一、教学内容

1、文字:抓住“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重点词语,联系文本,渗透汉字文化教学,注意“爱慕、印”等有形有色的构词特点。

2、文章:此文浅显易懂,文章层次富有条理,详略分明。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全文以“落花生”为线索,重点围绕“议花生”展开了论述,使人读后便明白一种道理,即“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结构的文章,便于引导学生学习围绕重点内容选材。

3、文化:借物喻人,借落花生的好处多,喻人要有落花生的品格――做有用的人,不做只讲面子,而对别人没有用的人。抓住如此的人文,更利于学生将父亲与一家人的对话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字词的教学,体会文章虽浅显的文字,和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达到识字词习文,习文促进字词的理解。

2、通过阅读教学,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历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课文“种花生”与“过收获节”、“吃花生”与“谈花生”的比较中,比较详略抓重点;我们谈”与“父亲谈”,比较内容抓重点;在“赞花生”和“学花生”两点中,比较目的抓重点。搞懂“抓重点”的阅读方法。

3、通过落花生与石榴、苹果、桃在位置、外表、印象三方面的对比,理解父亲与家人的话: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等。

做有用的人,做落花生一样的人,这只是第一层面的理解。做讲体面,石榴、苹果、桃这样的人,这是第二个层面的理解。明白不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即,做又要讲体面而又对他人有好处的人,这是第三个层面的理解。理解许地山的父亲为啥希望他做一个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这是第四层面的理解。

三、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一)字词

1、抓住重点的字词

1)半亩(mǔ)[拼音]、吩咐(fēn fù)[词义(a.嘱咐;b.口头指派或命令),课文中谁吩咐谁]、榨(zhà)油[字型结构]、石榴(liú)[读轻声]、便宜[多音字]、居然[字义,学会用词]、爱慕[字义,课文中是对什么有爱慕之心?]

2)巩固字词(思维体操)。

(二)文章

1、这一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以落花生为线索,课文讲了“种花生”与“过收获节”、“吃花生”与“谈花生”。

2、读了课文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细读课文――明白抓重点的阅读方法

[运用“比较法”去独立阅读课文。这需要老师的指导,交学生去“渔”。]

1、“对照比较”抓重点

1)比较详略抓重点(默读方式处理)

在课文“种花生”与“过收获节”、“吃花生”与“谈花生”的比较中,老师引导学生看文章的详略,详者为重点。

2)比较内容抓重点(分角色读:注重人物对话)

在“我们谈”与“父亲谈”的内容比较之中,“父亲谈”的内容更加重要,学生通过比较内容,抓住了重点。

3)比较目的抓重点

在“赞花生”和“学花生”两点中,再找出最重要的,用前两个方法显然无济于事了。老师引导学生看文章的写作目的,于是,“学花生——做有用的人”这一最重点便抓住了。

2、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读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三、精读课文――体会做落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1、抓出全文的重点段落。

[估计: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落花生的品质,有了初步的印象。学生很可能在迅速的抓住全文的重点段落。]

1)找出重点段落,第10段,师生对比,看谁在最短的时间背诵。

交流心得:我采用的是理解记忆的方法。这一段父亲的话,分成了两部分。我采用的是一句一句的背诵的方法。

2)理解帮助。

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① 填表助学,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

花生

桃、石榴、苹果

位置

埋在地里

高高地挂在枝头

外表

矮矮地长

鲜红嫩绿

印象

挖起来才知道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②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不做苹果一样的人。]

③探讨为什么要做花生一样的人?

[引导学生读父亲接下来所说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他们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④接合现实情境,讨论注重外表是不是不好?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桃、石榴、苹果,外表非常的美,使人一看便生爱慕之心,做这样的人,这是一种现代人的追求,也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明白追求外在美,这没有什么不对的。

追问:想做什么样的人?

[估计:学生要做桃、石榴、苹果一样的有外在美的人]

⑤理解文中“我”说的那一句:“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讨论什么样人,才是有用的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只讲体面不对。]

追问: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估计:学生回答即要做一个即要做讲体面的人,又要做一个对人有好处的人]

⑥为何文章中,作者的父亲希望作者只做一个像落花生一样的外面不好看而有用的人?

为了给学生解惑,一是引出作者许地山的笔名“落华生”,说明作者一生也在勉励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一样品格的人。二是,讲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许地山的父亲为什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反而希望孩子们做花生那样的人呢?”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国情来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二十世纪初叶,国家正处于一个极为动荡的年代,国家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急需各类有用的人才,而当时的许多有条件有能力的公子少爷们天天醉酒欢歌,置国难于不顾。面对这样的现实,许地山的父亲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之心的民主人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扎扎实实的学点本领,为国家为民族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做个有用的人。其拳拳爱国之心浓缩在殷殷期望之中,父亲之所以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来参加“收获节”,父亲之所以拿花生与苹果石榴对比来揭示花生得最可贵的品质,许地山之所以将自己的笔名确定为“落华生”,就不难理解了。

[爱国,任何时候都不过时]

同时,介绍许地山的父亲:许地山,1893年2月14日生于台湾省台南府城延平郡王祠附近的窥园里。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户。

2、有感情的朗读父亲所说的话,明白做一个有用的人的意义。

在边吃边谈中,理解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理解这一印字。牢记在心中,一生受用的意识。

四、超越文本——引发人生思索

1、了解许地山

许地山生于1893年――1941年,许地山积劳成疾,导致心脏病逐渐严重。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时,他心脏病再次复发,英年早逝,年仅49岁。

噩耗传出,第一个送来花圈的是宋庆龄。梅兰芳、叶恭绰、郁达夫、徐悲鸿等许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挽联。当天,香港学校下半旗,港九钟楼鸣钟致哀。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个团体近千名代表举行“许地山先生追悼大会”。国内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会,痛悼这位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爱国者。

2、谈做一个有用的人。

3、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或背诵全文重点段落。

3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