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 >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教案设计方案

时间: 冰纯2 四年级

  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小学四年级语文下教案设计方案,供大家参考。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教案设计方案1

  一、教材分析

  《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本是魏国的谋臣季梁用这样一个小故事,劝安厘王以大业为重放弃伐赵,故事后被广为流传下来。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文章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路人强调的是:既然方向错了,就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而要去楚国的那个人强调的是:虽然方向错了,但是他有跑得习快马、很多的路费和驾呈技好的车夫,所以一定会到达目的地。

  从人物的对话的过程中和文章结尾的点睛这笔中,学生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则寓言常用来比喻行动和目的是相反的。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熟读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寓言的主要内容。

  2、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3、在熟读课文和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做事时要选准方向再去做,让行动和目的保持一致,否则一事无成。

  4、加强读写训练,练习扩写《南辕北辙》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南辕北辙》的寓意,课后读写小练笔。

  教学难点:在理解《南辕北辙》寓意的基础上,写好课好小练笔。

  四、教学建议

  (一)教学好生字“辕”和“辙”,有助于成语“南辕北辙”寓意的理解。

  本课生字认的和写的都比较少,但字意和字形的把握还是有难点的。

  “辕”和“辙”都是学生在生活中不常见的生字,“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如果教学中单单告诉学生字典中的解释,学生可能理解得并不清楚,如果能通过具体的车马的图片或教师在黑板上画的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效果会更好,学生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意思,对“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意思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的。成语中,“辕”向南表示行动的方向与目标,“辙”向北表示向北走,从而可以理解出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行动与目标相反,结果只能是离目标越来越远。可见,讲生字时理解好“辕”和“辙”这两个字的意思,对讲读课文时,理解课文内容,进而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意思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抓好文中人物对话的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适合于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而熟练的朗读便于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其中的寓意。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对话,读一读,演一演,从两个人的对话中,引导学生体会路人的好言相劝、苦口婆心和去楚国那个人的毫不领情和一意孤行所形成的鲜明的对比。朗读教学中,要注意先让学生揣摩这两个人的心理,然后再指导朗读。在读中让学生先要理解那人所说的“马跑得快”、“路费多”、“驾车技术好”这些是不是那个人要到达楚国的有利条件,而他却把这些有利的条件用反了,会有什么后果?再引导学生仔细读一读路人说的几句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路人所要表达的意思。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关键所在,当目标和行动相反时,只能是背道而驰,永远不可能实现目标。

  (三)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内容

  1、引号的用法。课后练习第二题是填标点,思考引号的不同用法,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引号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第一小题是介绍引号能引用人物的语言的作用;第二小题讲的是引号还能引用特定的词语,表“水”是重点要描述的对象。对引号的第二种用法,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在你接触到的语言文字中,什么地方还出现过引号的这种用法,源于学生自己的思考,才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课后题既可在课上理解课中渗透训练,也可在课后单独练习。

  2、在讲读中注意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为读写训练做铺垫。

  (四)读写训练建议

  本则寓言,短小精悍,寓意也相对简单,学生一读就懂,对这样的小文,如果我们教师能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结合这篇寓言的语言文字的特点,建议课下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练笔。

  1、写读后感,发表自己对人物做法的议论,联系生活学习的实际理解寓意。比如在课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想象表达:“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劝那个去楚国的人?你还可以用这些话劝劝谁呀?”

  2、扩写成300字多字的习作,在原文的基础上,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合理的想象,丰富课文的语言材料,使语言文字更加生动形象。比如:加上人物的心理描写;为故事续写结果。

  3、还可以让学生改变课文的描写方式,把对话描写改成叙述性文字,从中锤炼自己的使用语言文字进行叙述性描写的能力。

  四、源于本课的备课思考,给出简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三)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1)出示古代车马的图片,了解“辕”和“辙”的字意。并把这两个字放在成语“南辕北辙”中,初步体会成语的大意,这对学习课文内容会有帮助的。

  (2)指导书写:注意“袁”的上部是“土”不是“士”。

  “辕”和“猿”对照学习。“紧”字强调下半部别写错了。

  (四)以读带讲,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寓言的深刻含义。

  (1)通过课下预习,说说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文中的楚国在太行山的南面,那人却往北走,会怎样?(3)组织学生不同方式、多角度读课文,读中感悟。

  想一想文中要去楚国那个人有不哪些有利的条件?

  他在对话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而路人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劝说他的?

  注意文中对话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

  (4)引读思考:要去楚国的那个人把那些有利的条件用反了,会有什么后果?

  再引导学生仔细读一读路人说的几句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路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关键所在,当目标和行动相反时,只能是背道而驰,永远不可能实现目标。

  (5)课外延伸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南辕北辙”的事情?

  (五)课堂读写小练笔

  (六)课后作业:完成课堂读写小练笔。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教案设计方案2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小草纷纷探出头来,柳枝抽出点点嫩芽,看到这个是充满生机的季节,一个念头情不自禁地冒出来,我们春游去。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这一个问题,题目中心是:如何去春游?

  二、分小组讨论、填写表格。

  1.交代讨论要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制订春游的方案。

  2.在讨论过程中要有与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并能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建议,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

  3.每一小组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

  4.小组可以自由组合。

  5.小组内的成员要注意分工,如谁来主持,谁来负责记录,谁负责汇报等。

  6.分组讨论、填写表格。

  春游活动计划

  组员

  活动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他

  三、小组汇报,评选最优

  1.各小组汇报要求大家虚心听取各小组的汇报,并进行比较,推荐时要说出充分的理由。(如:汇报时的语言是否规范、说得是否清楚。以计划是否可行,周全等等。)

  2.各小组评议。

  3.最后把大家的意见统一起来,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四、我的发现

  1.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观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未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集体讨论,各抒己见。

  根据学生讨论后总结:

  A.三个相同的句式是: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B.三个句子相同的'地方是:“漓江的水真……啊”。

  C.你觉得这样写,有许多好处。

  比如:能够使人强烈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琅琅上口,有一种音乐感和节奏感。

  D.你发现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呢。如《桂林山水》中描写山的那一段: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E.我发现作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如:

  天上的云像草原上的羊群,像飞奔的骏马,像摔跤的大力士,不断变化着。

  海石花一丛丛,一簇簇,长在浅水海底,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有的像春天的柳枝……色彩明丽。

  五彩缤纷的菊花千姿百态,有的像喷泉,绽出金丝银丝;有的像绣球,花朵合团欢抱;有的像海葵,花瓣弯弯曲曲。

  f我发现这样的句子用在文章里,语言很美,很生动,很形象。

  五、拓展活动

  1.课外搜集有关描写祖国优美山水的资料。

  2.走进大自然,仿照上面的句子记录大自然的美。

  3.进行汇报展示,可以将搜集到或自己观察到的向同学们介绍。

  4.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将平时看到或搜集到的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佳句名篇,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比一比谁积累得丰富。

  5.预习“日积月累”部分内容。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教案设计方案3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优美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培养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学会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会读啊的变音,理解峰峦雄伟、奇峰罗列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过程】

  一、欣赏音乐、图片,揭示课题

  1、学生欣赏音乐《我想去桂林》,试问:那位歌手为什么这么想去桂林呀?

  (桂林的山水非常的美;桂林的山水甲天下)

  你们去过桂林吗?看过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吗?老师这里有桂林山水的图片,想不想看呀?

  2、学生欣赏配乐图片,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美感。

  师:美吗?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或几句话来赞美一下这几幅图或其中一幅图吗?

  3、揭题,板书课题:

  过渡:是呀,多美的山山水水,这就是桂林,一提到桂林,在人们的脑子里就出现那挺拔峻峭的孤峰,倒影清翠的漓江,一切都像神话中的故事那样奇特,怎不令人神往。自古以来,文学家以脍炙人口的诗句吟咏它,绘画家以使人迷恋的丹青描绘它,摄影师以令人神往的镜头记录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和作者一道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好吗?

  (板书课题:桂林山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找出作者游览桂林后的感受的句子。

  2、反馈:

  ⑴ 检查生字、新词。

  ⑵ 指名分段读课文。

  (再思考作者游览桂林后感受)

  ⑶ 交流反馈:

  (课件出示最后一段内容)

  三、欣赏图片,感悟文本

  1、自读自悟,感受文本之美:

  ⑴ 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向我们描绘桂林山水的特点的。找出相关句子,喜欢的可以多读几遍。

  ⑵ 反馈:

  (板书:奇、秀、险;静、清、绿)

  2、图文结合,欣赏文本之美:

  ⑴ 思考:桂林山水真有这样的.特点吗?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你能从这些图中感受到吗?感受到哪些特点?

  (结合课件学习桂林山的特点)

  ⑵ 反馈:

  句1: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桂林的山奇在哪里?理解:奇、拔地面起、奇峰罗列、开态万千,想像:还会像些什么?)

  句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什么叫秀,桂林的山秀表现在哪里?理解:翠绿的屏障)

  句3: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为什么说桂林的山真险,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⑶ 练习:

  给图片配音(有感情的朗读)。

  3、写法揣摩,仿写练习:

  ⑴ 出示整段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问:这里,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作者在描绘桂林山的特点时,写法上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把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的山奇、秀、险等与众不同的特点)

  ⑵ 仿写:

  这种写法好吗?你们也游过不少地方吧?你们能用这样的方法写一段话吗?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背诵第3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教案设计方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