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 >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

时间: 冰纯2 四年级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的课文是围绕着“学贵有疑”专题进行编排的。学生学习了本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关于观察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文章,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有关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1

  【学习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的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课前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准备“爬山虎”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a.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b、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a,住宅住址隐蔽隐藏

  b.洞穴倾斜平坦宽敞

  c、均匀重叠空隙痕迹

  d.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二、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a,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b.按顺序齐读。

  c.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疑说话。

  a、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b、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三、我的发现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2、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

  4、读“小林”“小东”的话。

  四、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a、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b.文中第二自然段及第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

  五、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

  (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4、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

  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

  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得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a、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b.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

  c、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d.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6、评议“独具慧眼”奖得主人选。

  7、拓展: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第三课时习作指导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人手:

  a、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b.有什么新的发现?

  c.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a、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b.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得注意什么呢?讨论明确:

  a,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b.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观察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地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c.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6、学生就某一片断交流,共同评议。

  7、修改或互批,着重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第四课时作文讲评

  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

  a、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b.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c、优秀习作的赏析。

  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

  3、誊写习作。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2

  教学目标

  1.培养敢问、善问的好习惯。

  2.了解形近字,并能用形近字组词。

  3.分析排比句的句式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4.了解句式的类型,掌握设问句的特点,并能进行仿写。

  5.理解关于疑问的名句的意思,能积累这方面的句子。

  教学重点

  1.学会辨析形近字,了解其形旁和声旁表示的不同意义,并能给形近字组词。

  2.积累关于疑问的名人名言,在给定的语境中能灵活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形近字,能用形近字组词。

  2.分析排比句的句式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3.了解句式的类型,掌握设问句的特点,尝试进行仿写。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形近字的字音、字义之间的关系,给形近字正确地组词。

  2.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3.把握各种句式,尤其是设问句的特点,能写设问句。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每组中带拼音的生字之间的关系。

  驻(zhù)扎 蛀(zhù)虫 拄(zhǔ)拐(ɡuǎi) 捐(juān)款 娟(juān)秀 手绢(juàn) 花苞(bāo) 冰雹(báo) 鲍(bào)鱼

  过渡:同学们,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生字的读音相同,我们称之为同音字;有些生字的字形相近,我们称之为形近字,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仔细观察教材中给出的生字,你发现它们的特点了吗?

  2.教师讲解什么是形近字以及形近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讲解分析教材中给出的形近字。

  明确: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而它们的含义却不一样。形近字的搭配有一定的规律,并有各自的特点。(1)笔画相同,位置不同,如“人、入、八”;(2)字形相近,笔形不同,如“己、已、巳”;(3)字形相近,偏旁不同,如“峰”和“锋”;(4)字形相近,笔画不同,如“木”和“本”;(5)字形相近,读音相同,如“眯”和“咪”;(6)字形相近,读音不同,如“治”和“冶”;(7)部首相同,位置不同,如“旯”和“旮”。

  3.同桌交流对形近字的看法,并能说出教材中的几组形近字的声旁和形旁,以及形旁的表意。

  明确:“驻、蛀、拄”“捐、娟、绢”“苞、雹、鲍”是三组形近字,它们字形相近,读音相同或相近,但是字义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它们不同的偏旁来理解各个字的意思。如“驻”指车马等停止,与“马”相关;“蛀”指咬谷物、衣物等的小虫,与“虫”有关;“拄”指用手扶着拐杖,与“手(扌)”有关。

  4.引导学生齐读教材中的词语,教师板书带拼音的生字,指名学生组词。

  5.教师适当扩充形近字,指名学生组词。

  示例:湖(湖水)蛾(飞蛾)苍(苍白)畔(  )崎(  )渴(  )

  蝴(蝴蝶)娥(嫦娥)沧(沧桑)拌(  )绮(  )竭()

  糊(糊涂)饿(饥饿)抢(抢夺)伴(  )倚(  )喝(  )

  二、词句段运用

  1.教师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比较句子的异同。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那时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和汽车。◇那条狗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

  ◇那条狗高兴、紧张、发怒的时候都叫。

  过渡: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经常接触一些特殊的语句,如有的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有的运用关联词语,还有一种语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你们知道这是哪种语句吗?(学生齐答:排比句)正确使用排比句,对我们的表达有一定的帮助。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两组句子,了解一下排比句。

  2.引导学生分析两组句子,说说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明确:第一组句子的第一个句子是排比句,“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构成排比,强调了当时科技落后的状况,而第二个句子只是简单地说明。第二组句子的第一个句子也是排比句,“……的时候……的时候……的时候……”构成排比,强调了狗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爱叫的特点,而第二个句子只是一般陈述,没有第一个句子那样让人印象深刻。

  3.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强化对排比句的认识。

  (1)把下列句子改成排比句。

  ①我拥有父母的爱、老师的关怀和同学们的关心。

  ②我爱繁花盛开的春天、荷叶田田的夏天和银装素裹的冬天。

  改写示例:

  ①我拥有父母的爱,拥有老师的关怀,拥有同学们的关心。

  ②我爱繁花盛开的春天,我爱荷叶田田的夏天,我也爱银装素裹的冬天。

  (2)根据语境仿写排比句。

  ①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爱心是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

  ②平凡是荒原,孕育着崛起,只要你肯开拓;平凡是_______________;平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写示例:

  ①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②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深邃,只要你肯积累。

  小结: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请同学们积累更多的排比句,并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相信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句子的特点。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接触过很多句式,你们还记得都有哪些吗?(学生答: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句式——设问句。

  5.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这些句子的特点,教师相机点拨。

  明确:这些句子都是设问句。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就是设问。正确地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6.教师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些设问句,并指名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句子。

  示例:故乡是什么?故乡是沃土,故乡是老根。

  幸福从哪里来?从人的心里来。

  智慧可以用钱买来吗?不可以。

  7.教师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注意一些特殊的句式,并积累下来。

  三、课堂回顾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主要从字词句方面进行了积累,了解了什么是形近字、形近字的形旁和声旁所表示的意义、排比句以及设问句的一些知识。课堂上,同学们认真思考、讨论,积极回答问题。在交流讨论中,我们增进了认识,加深了理解。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你们能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究,这是学好语文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希望你们能保持下去,在以后的每节课上都能像今天这样,相信我们的课堂学习会更有效率。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收获,进行知识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关于疑问的名句的意思,能积累这方面的句子。

  2.培养敢问、善问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1.了解古人对于疑问的看法,从中得到启示。

  2.阅读时要做到善问、多问,在问中思,在思中对疑惑的问题进行反复探究,从而提升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课文的方法。

  过渡: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有很多,质疑问难就是非常不错的一种。本单元第二、三篇课文的右栏都给出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或是关于课题的,或是关于课文内容的。对于这种理解课文的方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将交流结果简单记录在本子上。

  3.教师指名学生汇报交流结果,并给予指导。

  对课文提问的方法

  (1)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2)从课文的写法上提出问题。

  (3)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来提问。

  (4)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提问。

  (5)针对课文的标题提问。

  (6)紧扣段落之间的关系来提问。

  4.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中。

  小结:“学贵存疑”,疑是知之始,阅读时只有积极动脑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才能获得知识,拓展思维。我们要养成疑则思问的好习惯,在阅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不仅能增强学习的兴趣,也能让我们对知识的把握更加透彻。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名句,引导学生齐声朗读。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

  2.引导学生分组交流这几句话的意思,并体会其揭示的道理。

  3.教师指名学生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并给予指导。

  过渡:这是几句关于疑问的名句,意在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提问,不断长进。

  明确:◎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意思是:遇到疑难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主观武断,就办不成大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意思是:即便是有智慧有才能的人,也是不学习就不会有所成就,不求教就不会知道。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意思是:人不是生出来就都懂得许多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知识。

  4.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勤学善问的其他名句,进行积累。

  小结:多学、多问,这是古人早已用切身经历证明的求学之道,即便经历时间的洗礼,依然光芒闪耀,给人有益的启示。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要做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要知道理是于问中揭示的,知是在问中求得的。同学们在课下也可以多积累一些这方面的名句,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自觉培养善问的好习惯。

  关于勤学善问的名句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北宋]林逋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郑燮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问”。“交流平台”告诉我们“问”的方法,“日积月累”告诉我们“问”的好处。在阅读时多问,在学习中善问,学识才能长进,能力才能提升。相信我们在这节课中也都深受教益。或许有些同学在学习中不敢问,不善问,那么从今以后,希望你们都能做敢问、善问的人。

  今天这节课上,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你们不仅改正了以往学习中的缺点,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而且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一些很新颖的见解,这正是你们善问的结果。希望大家以后都能像今天这样,多疑善问,那么我们的成绩才会越来越好。

  2.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并积累“日积月累”中的名句。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