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新人教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人教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能用“也许”、“似乎”造句。
3、研读课文,深入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的价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
4、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秦始皇兵马俑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几年前,比利时的《列日报》,登载了一则消息,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向读者呼吁:“亲爱的读者,快去美术宫看看,当我们还在漫长的黑夜里时,中国人在干什么?”这是指的什么呢?原来指的是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
2、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走一遭,好吗?(板书课题)
3、教学“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学生认真听,思考老师向大家介绍了秦始皇兵马俑的哪些方面。
2、自读:学生自读全文,遇到生字、不理解的词、句分别用规定的符号作上记号。尝试着自行解决。
3、检查:a学生接读文章。b看意思写词语“虎视眈眈、久经沙场、栩栩如生、浩浩荡荡”。(课件出示)
4、交流:地理位置、建筑物、军阵、兵俑……
三、再读课文,内容归纳。
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哪几点又可把他们并为同一方面来说?
2、小结。(课件出示)试着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a、介绍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b、兵马俑博物馆壮观的建筑物和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栩栩如生的神态。
c、兵马俑的了土在我国考古的地位。
主要内容:文章介绍了兵马俑博物馆的( )、( )和兵马俑的( )与( ),指出( )。
四、学习资料,帮助理解。
1、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2、提供课外资料,学生阅读。
兵马俑是1974年春于陕西临潼县始皇墓东一点五公里的地方发现的。一共有三个大坑,总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估计埋有秦俑八千余件。其中一号坑面积,达一万四千多平方米,现已挖出两千平方米,出土陶俑一千多件,陶马三十多匹,战车八乘。二号坑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出土战车八十九乘,骑兵俑二百多件,步兵俑六百多件。三号坑面积较小,仅五百二十平方米,内有驷马战车一乘,卫士俑六十八件,估计为这支地下大军的军帅指挥部。
秦始皇陵兵马俑生动地反映了秦朝兵强马壮的阵容,可以说是一幅威武雄壮的古代军事画卷。可能由于当时战事分工的不同和军阶的高低,这些武士俑中,有的身穿战袍,有的身穿销甲,有的骑在马上,有的站立马前,有的伫立攀弓,有的单腿跪射。他们的面部神态各不相同。有的头部低垂,若有所思;有的则忧心忡忡,凝视空茫,反映了远征将士思乡的心情。
3、谈谈学习资料后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读文,提炼主线。
1、请同学们再一次自读课文,最吸引你的地方,可以美美的多读几遍。
2、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建筑、兵俑、军阵、地位。)
二、欣赏课件,引出专题。
1、让我们与兵马俑的距离再近些,请看大屏幕。(欣赏课件)你能用自已喜欢的词来赞赞秦始皇兵马俑吗?(栩栩如生、雄壮、美丽……)
2、秦始皇兵马俑:伟大、神奇……因此称它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当之无愧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到这“世界第八大奇迹”前,我们来研究什么?(奇在何处?)
三、选择研读,交流成果。
1、确定研读内容。
那么我们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奇在何处?”可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逐一回答,板书。(建筑、军阵、兵俑、历史、地位)
2、商讨研读方式
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式进行研究?(读、看、划、写……)
3、随机交流。
a、建筑:极为壮观(场面)
找出描写建筑极为壮观的句子读一读,感受场面的壮观,秦俑的多。(补充:一号坑230__62 武士俑7000 战车100 战马100)
b、军阵:威武雄壮
军阵怎么个威武雄壮?用什么形式告诉大家?
1、说:a概括说怎么说。(威武雄壮、严整……)b具体说怎么说。(前锋、侧翼、后卫……)
2、读:a自读。b学生个别配乐读。c集体配乐读。感悟“军阵”的威武雄壮。
3、画:画军阵草图。
4、介绍:看军阵图介绍。
c、兵俑: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1、感受“栩栩如生”a读描写“老战士、新兵”的句子。b看图对比着读(出示老战士、新兵秦俑图片)
2、体味“神态各异”a提供资料看图选择写。(秦俑群体近像)b交流读。
c选择三位同学连续组段读。d改:用上“似乎、仿佛、可能”读。e请同学加总起句读。
d、历史:年代久远
e、地位:最重大之一
四、课后延伸,展示个性。
创设情境:自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开馆对外展出,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无数中外宾客纷至沓来,一睹威武壮观的秦俑风采。并在参观后纷纷题词留言:(课件逐一出示,学生诵读。)
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李光耀
中华第一帝,世界第八奇。——胡绳
这一激动人心印象深刻的秦俑,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民和伟大未来的证明。 ——基辛格
1、今天我们一起用语文课独有的形式到秦始皇兵马俑走了一遭,你肯定也有许多话要说,请你也试着题词留言。(交流)
2、全体起诵读萧克题词结课:(课件出示)
古都有先人留艺术瑰宝,华夏待来者绘锦绣宏图。 ——萧克
(先人:古代劳动人民。来者:炎黄子孙,包括在座的每一位。)
板书设计:
秦始皇兵马俑
建筑 极为壮观
军阵 威武雄壮
兵俑 世界第八奇 栩栩如生 神态各异
历史 年代久远
地位 重大之一
新人教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一、整体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壮观”、“栩栩如生”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3、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⑴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的价值。
⑵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主要内容。
三、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释题,课件导入,初步感受秦始皇兵马俑的壮观;初读课文,加深印象;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切实感悟秦佣的特点。(重点为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复习回顾,加深印象;学习余下的课文,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在考古的价值;整体理解课文,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主要内容;读写结合,课外延伸。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能审清题意,初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第3自然段的写作顺序和作者观察兵马俑阵容的顺序。
2、情感目标:
通过情境的创设,朗读的体验,切实感悟秦始皇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威武雄壮的阵容。
3、过程与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营造氛围,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体验文本、自主学习,从而能切实感受秦始皇兵马俑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切实感悟秦始皇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威武雄壮的阵容。
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1、导入:中国有一个奇观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你知道吗?
板书:世界第八大奇迹提问:秦始皇是谁?兵马俑又指什么?
2、师:围绕这个课题,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引入: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兵马俑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它为何会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去领略秦始皇兵马俑的神奇与壮观。一起看一段录象吧。
2、播放课件(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短片介绍),形成兵马俑的表象后,说说“秦始皇兵马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学生自学课文,要求:
(1)自学生字词,通读课文。
(2)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并想想哪几个自然段是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
4、检查自学情况(略)。
三、细读课文,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有的同学急于想知道、急于想看看秦始皇兵马俑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就让我们先下到坑内,去目睹一下这个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俑的风采吧!齐读第一句。师:什么叫“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呢?你会说吗?(指名交流回答)
2、师:古代的雕塑家们把兵马俑雕得像活的一样,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它们读活呢?自由练一练,重点练读你最喜欢的那个兵俑或马俑的语句。
交流朗读感受:(略)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根据大家不同的兴趣和对课文的理解,选择一至二项学习任务进行研究。有共同爱好的同学可坐在一起,好好合作研究研究。
(课件出示)重点研究:
(1)画、摆军阵图。(喜欢画画的)
(2)研究作者观察顺序、写作顺序,结合完成课后“习题4”。(爱好写作的)
(3)读出军阵的威武雄壮。(长大想当播音员的)
(4)
2、指名交流汇报:(略)
五、拓展文本,课堂小结:
1、拓展文本,深入体验。
2、师:小结(略)
新人教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一、导入
昨天我们已经来到了西安的骊山,看到了兵马俑博物馆,那是(读课文),使我们感受到了建筑的壮观,(板书建筑壮观)想不想去亲眼目睹一下那吸引了世界各地千百万的参观者的地下军阵?
二、读课文第二小节,感受威武雄壮的军阵
好,在参观前,要是对这地下军阵有个初步的了解,我相信大家在参观时会有更深的体会,打开课文,找一找,课文哪一小节是介绍地下军阵的?
交流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自己再读读这一小节,你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一下,看看他们又有什么你没发现的。
交流:1、结构整体到部分到整体
2、观察从前往后再两侧和最后
3、感受威武雄壮,临战气息浓厚
读一读,能不能让我们感受的紧张的临战气息。
看了课文,想不想去实地参观一下?(播放影片)
现在,你有什么感受?(板书阵容威武雄壮)
再来读读课文,相信你们能读得更好。
三、读第三小节,体会神态栩栩如生
站在巨大的兵马俑坑前,感受到了紧张的临战气氛,让我们下到坑内,去看看兵俑和马俑。
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三小节,你见到了什么?
交流:老战士留着胡子虎视眈眈神情严肃
新兵束着头发一脸稚气
战马膘肥体壮竖耳瞪眼似乎在倾听
在这些兵俑和马俑中选你最喜欢的一句好好读一读,读出你的喜欢之情。
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兵俑和马俑之外,在博物馆还陈列着不少其他的兵俑,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图片)
能象课文那样生动地来介绍你最感兴趣的一件兵俑吗?
准备一下,交流
出示:走近坑内,我看到了更多的兵俑,这些兵俑,这是,你看,他,也许。
尽管这些兵俑和马俑距离我们已经有2千多年了,但当他们出土时仍是那样的(栩栩如生)(板书神态栩栩如生)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四、学最后一小节,感受历史价值
难怪,它吸引了世界各地千百万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甚至有外国朋友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去看秦始皇兵马俑,就不能说到过中国。”让我们怀着自豪的心情一起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新人教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懂得一心想使祖国富值、一心为百姓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和怀念。
2、潜心会文,合作探究,了解端午风俗人情。
3、自主学习,借助课题,以人物行动为线索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学会10个生字,理解“热气腾腾,锣鼓喧天”等词语的意思,在感情朗读课文。
第1课时
课前谈话: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的变迁,沉淀下的是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就流传下来许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呢?
〔畅谈:元宵节、清节节、端午节、中秋节??〕
你能背一背关于这些节日的耳熟解详的古诗词吗?
〔背诵:杜牧《清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元日》〕
设计意图:
课前谈话看似为活跃气氛,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实则是为新课拉开一个文化的序幕,情感的序幕,精神的序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走近端阳
1、导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祖国的又一个传统节日――端阳。
2、揭题读题
3、找一找课文哪一小节告诉端阳的时间以及别称。
4、读一读第1小节
5、畅谈自己家乡过端阳的习俗。
二、初读感知 走入端阳
1、过渡:那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过端阳的风俗人情呢?
2、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交流读懂了什么?
4、检查字词
①自由读课文生字,记一记,提出需要提醒自己或别人的生字。
②自主提出初读后不懂的词语,合作交流释疑。(如菖蒲、艾草、菱角??)③出示课件;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义。
淡淡的幽香 并指导谈出沁人心脾的“幽香”
形状各异 读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形状各异”
热气腾腾 读出令人垂涎三尺的“热气腾腾”
锣鼓喧天 读出振奋人心的“锣鼓喧天”
〔设计意图〕
强调自主学习,凸现语文本体。词语教学突出工具性的同时,又努力联系语境,读出字词背后的人文内涵。
5、逐段检查朗读(自主选择喜欢的一段话练读→个别读→随机梳通文句)
三、再读文本 走进端阳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你了解到哪些有关端午节的风俗》
2、请大家用“每到端午节,”的句式说,让每个人说一个风俗,让更多孩子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随机板书)
3、换一种句式:“每到端午节。”的句式说说端午节的风俗。
4、你能我们刚才所说的内容合成一段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5、同桌互说――指名说
6、出示民谣
粽子香,生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八黄。这儿端阳,那么端阳,处处都是端阳。
7、自由读→合着节拍齐读。
8、你能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编成一首儿歌吗?
9、自由练写,交流评议。
10、齐读: 五月里,端阳到,家家户户真热闹;
缝告袋,包粽子,家家门前挂文章;
赛龙舟,忆屈原,中华传统代代传。
四、布置任务 走进生活
1、中央电视台《民俗民风》栏目组准备拍摄一期《五月端阳》的节目。如果你是本期节目的导演,准备拍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外认真阅读课文内容,还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作补充。
2、作业:①搜集屈原的故事与生平,著作简介。②若有条件,搜集若干香袋。
第2课时
一、 情境导入,泛起悠悠的端午记忆
1、情境创设,再诵童谣
粽子香,生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八黄。这儿端阳,那么端阳,处处都是端阳。
二、深入文本,寻找绵绵的端阳风俗
1、过渡:这一个个有趣的活动,在2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端午节文化。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五月端阳。
2、自主认真研读3——5小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深入探究。
3、反复品诵,哪些地方的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划下来。
4、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重组学习小组。
5、合作交流,同伴互助。
三、赏词品句,品悟深深的端午文化
(根据学生选择,顺学而导,随机学习课文3-5小节。这三个板块,各有侧重,又互为联系,单独学习,又合为整体。)
板块一:缝香袋——体会福文化
1、你读懂了什么?细细读读,看谁能找到一个最能体现姑娘们“心灵手巧”的词?
2、品悟用词的精妙,随机指导朗读
3、姑娘们这么一抽,抽出了———。
(抽出了一个个美丽的香袋,抽出了姑娘们的 心灵手巧,抽出了各式各样的香袋,抽出了节日的快乐,抽出了五彩的云霞,抽出了幸福的憧憬??)
设计意图:“抽”是个具有形象特征的词语,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语言的神韵,从而广化,深化了学生的语感)
4、把自己的感受溶入文句之中,有感情朗读文句。
5、点击课件,欣赏各式各样的香袋,品悟香袋的含义
猜猜看,这些香袋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鸡心——永结同心,虎头——辟邪讨吉,辣椒——红红火火,菱角形——恭喜发财??)
6、别看小小的香袋,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愿望,一齐读读这段话。
板块二:吃粽子——体会亲情文化
1、让我们一起走进农家小院,看看妇女们正在忙什么。
2、齐读,交流。
3、随机采访
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4、穿插句式训练
①包好的粽子有斧头粽、狗头粽、尖角粽、抱儿粽等,这里形状来分的。指导说:按形状来分,包好的粽子有 、 、 、 等。
②至于白头粽、枣子粽、赤豆粽,那是按用料来分的。
放手说: 。
5、范读。学生闭目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的小男孩正用双手接拄热腾腾,粽子,眼睛还在盯着锅里;仿佛看到一个小女孩告诞三尺,直嚷着:“妈妈,熟了吗?熟了吗?”;仿佛看到一个小孩活蹦乱跳,欢呼着:熟了,熟了!”??)
6、创设情境,表演朗读:“熟了,熟了??”
“妈妈,我要吃狗头粽??”
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② 读懂了屈原一心为国,却惨遭削职流放的噩运,引导:难怪诗人发生如此的感慨――课件出示,齐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③读懂了屈原听到楚国沦陷,无限悲痛,引导:此时的诗人悲愤交集,无耐心碎地唱道――课件出示,齐诵“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 ④读懂了屈原最后绝望投江自尽,引导:诗人带着绝望,带着对祖国无限思念,发出最后的叹息――课件出示齐诵,“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独我醒。”
5、深情引读重点句
①诗人为自己一心想使国家富强,却遭流放而长叹――生“永别了??祖国!”
②诗人为楚王不任用忠心报国之贤臣而无忍地长叹――生“永别了??祖 国!”
③诗人为国灭亡,百姓遭难而悲愤地长叹――生“永别了????祖国!” ④使人为自己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故国无强,绝望地长叹――生“永别了????祖国!”
6、深情缅怀屈原:假如你来到江边,最想对奔腾的江水说什么?捎去一份怎样思念呢?
7、齐读张耒《和端午》
课件呈现
〔设计意图〕
了解端午风俗,感受屈原文化,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丰厚文本的人文内涵。立足文本,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体现的正是新课标提出的“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
五、总结延伸 情感升华
1、深情总结
那一个个精致的香袋,缝出的是代代相传的中华文明;
那一个个精美的粽子,传承的是五千年的古老文化;
那一艘艘龙舟,赛出的是万众一心,众志成诚的决心;
那一个个鼓点,敲出的是顽强拼搏永往直前的精神;
千百年传颂的屈原故事将继续传唱,
千百年中华古老文明在新世纪将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
2、拓展作业
①制作一课端午节的名片
②给家人讲讲屈原故事
③搜集更有传统节日的风俗人情与传说故事。
新人教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一、教材分析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课文对我国端午习俗的记叙,反映了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哪一天是端午节和端午节家家门上挂菖蒲、艾草的节日气氛。第二部分(第3、4、5自然段)分别写姑娘们做香袋、妇女们包粽子、小伙子们赛龙舟过端午节的情景。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写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来历。
本文是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训练"回答问题,把问题的答案连接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应该比较放手,以学生自己尝试为主。
二、教学目标
1会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8个生字,理解"流苏、流放、雕饰、比试、心灵、手巧、幽香"等20个词语的意思。
3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懂得一心为祖国富强着想。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课后第2题,"细读课文填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指导学生有条理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较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四、教学准备:几枝草蒲、艾草,几只香袋,粽子、咸鸭蛋等。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根据课文后第2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过程
1出示实物:粽子、咸鸭蛋,这是菖蒲、艾草,看,还有漂亮的、有五彩流苏的香袋呢!看到这些东西,你想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哪一个传统节日呢?
揭题。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到五月的端阳节去看一看吧!
2学习生字词语。
(1)你仔细看看菖蒲和艾草,再细细闻一闻,有一股淡淡的幽香哩!它们都是草本植物,都有香气,被人们视为吉祥之物。在端午节,人们常常用它们来驱邪呢!
取粽子(未煮熟的生粽子),大家拿近了闻一闻,闻到竹叶的的清香了吗?
"幽香"和"清香"是两种不同的香,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
填一填:
香香香香
(2)看插图,这龙舟酷游龙,非常逼真,请写出几个:
似似似
(3)这龙舟雕饰得果然精巧,我们还可以说:
饰饰饰
(4)自学其他词语,不懂的提出来讨论。
3初读课文,填表,尝试独立初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出示表格:
人物干什么
姑娘们
妇女们
小伙子们
老人们
(2)边读课文,边填表。要求语言简洁。
(3)尝试整理表格中的内容,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下来。
课文写端午节姑娘们做香袋、妇女们包粽子、小伙子们赛龙舟的热闹情景和老人们讲述的为纪念屈原包粽子、赛龙舟的来历。
4完成作业本第1、5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细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懂得一心为祖国富强着想、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
(二)教学过程
1细读全文,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具体说说姑娘们怎样做香袋,做的香袋什么样?围绕"心灵手巧"说,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①香袋的式样很多。
出示句子:"香袋的式样很多,有鸡形的、虎头形的、菱角形的、辣椒形的。"
改写句子:鸡心形的、虎头形的、菱角形的、辣椒形的、香袋的式样很多。
②香袋的色彩鲜艳。朗读有关语句,划出词语:五颜六色,鲜艳夺目、五彩云霞。
③香袋做工精,巧用零碎的彩色绸布,袋口一抽就成。
(2)指名读第4自然段,说说妇妇们做的粽子是怎样的。
①形状多样,用料丰富。出示句子,改写:
"包好的粽子有斧头粽、狗头粽、尖角粽、抱儿粽等,这是按形状来分的。"
"白米粽、枣子粽、赤豆粽、猪肉粽、那是按用料分的。"
改写成:按形状来分,包好的粽子有斧头粽、狗头粽、尖角粽、抱儿粽等。
按用料来分,有白米粽、枣子粽、赤豆粽、猪肉粽。
②做工讲究:糯米浸泡,竹叶手掌般宽,煮。有声有色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3)齐读第5自然段,小伙子们又是怎样"一显身手"的呢?
①船:精心雕饰,酷似游龙。
②装:穿彩衣、扎彩由。
③赛:整齐、坐、卧、划,箭一般驶去。
(4)自由读第6、7自然段,用深情的语气把故事讲给同桌听,
想一想为什么人们至今还纪念屈愿。
把名说。懂得一心为祖国富强着想,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
2小结:端午节的传统活动动项目还有很多,课文只精选了最有特色的、最有中华民族文化代表性的内容写,写出了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值得我们学习。
3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传统。
4完成作业本第3、4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说说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来历。
2学习课文的写法,仿写一段话或几段话。
(二)教学过程
(1)听写词语。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说说端午节包粽子和赛龙舟的来历。
(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轻声准备。
(2)不看课本,完成作业本第6题:按课文内容填空。
(3)交流并订正。
(4)依据填空练习,指名说说端午节包粽子和赛龙舟的来历。
3课文写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写出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告诉我们一心为祖国富强着想,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
4你还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里有些什么风俗,又有什么动人的故事、传说呢?说给大家听一听。
除夕:放爆竹、发压岁钱、守岁……
元宵:做元宵、吃元宵、看灯会、做花灯……
中秋:团圆饭、吃月饼、赏月、嫦娥奔月的故事……
清明、重阳……
5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节日,挑几个有代表性的内容,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或几段话。
(1)明确课文的写作顺序: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哪一天是端午节和端午节家家门上挂菖蒲、艾草的节日气氛。第二部分(第3、4、5自然段)分别写姑娘们做香袋、妇女们包粽子、小伙子们赛龙舟过端午节情景。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写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来历。
这是从内容这条思路整理的。我们还可以从时间这条思路来整理,除了课文第1、2自然段,课的后面几个自然段是按"早几天--前一天--这一天--这一天"的时间顺序写的,非常有条理。
(2)选择仿写。
6全班交流,评选优秀的张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