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新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理解《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情景,并懂得其包含的哲理。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练习诵读,读背与评议相结合,以调动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
2、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3、教者认为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同时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实践中感悟真谛,朗读中品味情感。并着眼课题,启发学生思考,注意回扣主题,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一、激趣渲染,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昨天,我们认识了宋朝的爱国诗人陆游,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
朱熹一生勤奋读书,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
二、图文结合,自读课文,感知诗文内容
出示:(无题目)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自读自悟、层层深入
1、出示:一读要读通(即把诗文读准确);二读要读懂(即弄懂诗的意思,明白诗中所讲的道理);三读要读好(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吟诵诗文,读出诗文的意境)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2)多种形式的朗读。
【多层次、多角度、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范读、指读、评读、齐读】
(3)你有什么收获?
(4)有哪些问题你不能解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思考,在自主阅读中理解。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来的。】
(二)图文结合、小组合作、研读感悟
活动要求:
1、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2、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3、质疑——解疑。
4、图文结合,谈谈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自学能力,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互相学习,共享成果。】
三、质疑题目,引出哲理
1、引导学生质疑
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给诗加题目。
让学生比较,质疑,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
2、讨论、交流
出示:池水清澈使人睿智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读书,不断汲取
【运用知识迁移、比较,悟出哲理。】
4、指答,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原来朱熹写方塘的景色,就是为了说明读书的道理啊!这样的诗就叫“说理诗”。朱熹先生这首优美的诗,用池塘的水来比喻读书,通过比喻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像这样的方法我们称它为借景喻理。
2、出示: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如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
3、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
苏轼《题西林壁》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叶绍翁《游园不值》
陆游《游山西村》
4、总结:
这首诗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更是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成为千古名句。(背一背这两句)这两句现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五、名句活用
1、我们学习古诗不仅是为了积累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
例1:这是我们班的小作家,在介绍他的写作经验时的一段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我注意平时留心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各种事物,把观察所得记下来,所以我的文章内容才丰富多彩、真实具体。
在这段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如许”指什么?
【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意,还举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的活用例子,引导学生运用诗句,体现了学用结合。】
2、朱熹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读万卷书”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因为——(生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行万里路”就是要不断实践,因为——(生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学朱熹的《春日》。
【拓展课程时空,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一堂所所学的内容。课后再次让学生走入阅读、表达中去,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阅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课内与课外互为补充】
新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蕴含的美,抄写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内容,发现课文在叙述上的特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学习文章插叙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从直接描写葛利格语言、行为的语句中,以及描写音乐的句子中感受这位音乐家崇高的人格和爱的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
3、初步感受音乐家崇高的人格和爱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金色的童年,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记忆,童年时代的每一次生日,也一定让同学们记忆犹新,每一次生日,陪伴你的是什么呢能讲讲你们的幸福时光吗?
2.当我们沉浸在幸福时光中时,我们一定要想到是父母之爱,长辈之爱,亲人之爱,朋友之爱带给我们快乐和甜蜜。今天,我们将走入文本,去分享另一个小姑娘的幸福。(生读课题)
3.引导生对课题质疑(守林人的女儿是谁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为什么要献给她……)
二、整理字词,丰富词库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妮、菩、咆、哮、枞、抑、曙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生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关于“爱德华·格里格”的资料。
3、小组合作,理清文章的结构。
4、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初步解决:什么是守林人,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等疑问。
四、达标检测,巩固课堂
1、范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守林人是做什么的、守林人的女儿是谁?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为什么要献给她?
五、总结拓展,情感升华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感受到了什么?生汇报
2、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故事中最让我们感动的地方,深入领会葛利格信守诺言的高尚品格。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本文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新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公路边的告示是引导旅行者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线索,理解这条线索的真正意义;从桃园主人没有出现,却只写了狗和猫中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对文中“线索”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初度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信任》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对课题是怎样理解的?
(3)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点评: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理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找出文章的线索,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为下面的学生作好铺垫。谈自己的认识,是使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便于理解。]
二、围绕线索,深切领悟
1、公路边的“桃子自采三里路”是如何引导作者招待桃园的?
2、你如何理解“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篮子里。祝您愉快!”假如当时是你看到这句话时,你会怎样想?
3、公路边的公式把人们引向什么样的地方?
[随着问题的深入,使学生真正理解告示的作用,表面的意思是把人们一向桃林,实际上把人们引向信任与被信任的一种道德境界。]
4、桃林中出现了一张纸、狗和猫,桃园主人没有出现,你怎样理解?
[通过学生长谈,使学生认识到,信任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需要监督的行为。]
三、提炼中心,悟情明理
1、桃林主人不在,看到纸条上的字时,作者会怎样想?假如是你,又会怎样想?
2、付款时,你怎样理解“我”和丈夫的对话?
3、你如何理解信任和被信任这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你有过不被别人信任的经历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如何才能做到心人与被信任。
[信任与被信任是相互的,在信任别人的前提下,也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五、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
1、文章是怎样叙述的?与我们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章还有哪些地方的叙述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采用第一人称,加强了文章的说服了。同时,在写往桃园赶的路上,一波三折,为下面的记叙作了铺垫]
四、作业
缩写《信任》
新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意境之美
2.诗意的多解性
3.理解作者寄寓于诗中的情感及人生哲理
4.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教案# 导语: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涧》就是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诗作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之景,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阐发了人生哲理。
一、文学常识;
1.山水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产生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朝。诗人通过描写山水,表达思想情感,寄托政治理想,阐发人生哲理。
2.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二、读
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诗人时任滁州刺史。诗人眼见唐朝政治日渐腐败,想要改革又无力回天。因此,常有归隐之心。
四、赏析
1.独:独自。表现了作者怎样怎样的心绪? ——无人相伴,只能独自一人徘徊在西涧边上,表现了作者孤独彷徨的心绪。
2.怜:怜爱,爱惜。幽草:幽深的草丛。这是从哪个角度写的景物? ——视觉角度。草丛幽深,色彩清丽。静景。
3.深树:树阴深处。这句诗告诉们,除了幽草之外,西涧边还有哪些事物? ——这句诗告诉我们,西涧边上不仅有幽深的草丛,更有高大茂密的树木。
4.第二句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景物? ——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景物,是动景。黄鹂隐藏于茂密的树阴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两句诗一写静,一写动,一个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清丽的色彩,一个从听觉角度摹了清脆的鸟鸣,两句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流露了诗人恬淡的胸怀。
6.春潮:春季因冰雪融化或降雨而产生的江河水位上涨的现象。按道理,应是有了春雨,才有春潮,应该是“雨带春潮”,可诗人却说“春潮带雨”,这是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春潮是如此的急速,仿佛春雨都是由它裹挟而来。这样写就形象地表现了春潮的速度与力量。
7.这句诗中的“晚”字点出了作者独游西涧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西涧环境的幽静感。
8.野:野外,郊外。渡:渡口。自:自在,随意。横:成横状,横着。最后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图? ——最后这一句诗,用“野”“无人”,写出了一片荒凉之意。系在岸边的渡船上也没有人影,一个“自”字描绘出渡船在春潮春雨中自在横斜的情景,有一种自然的美感。诗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自”字,舟“自”横,幽草又何尝不是“自”生,黄鹂鸟又何尝不是“自”鸣,春水又何尝不是“自”来?诗歌尤其诗的最后两句,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清幽静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恬淡自适(如那叶任意横斜的小船)的意趣。
9.意境:境,就是环境,意,就是情感。诗人通过描写环境(景物),来表达一种思想情感,这种带有浓郁的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境”,就叫“意境”。“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读了这首诗,我们的心头是不是涌起了阵阵凉意?国为它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苍凉的意境,表达诗人的凄凉、孤独、寂寞之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读了这句诗,你是不是感觉胸怀无限开阔?因为它为我们营造了壮阔豪迈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席卷宇宙的雄心壮志。
10.诗意:有争议。比较常见的说法是,诗人对唐朝中期的政治腐败非常不满,但又无力改革,因为官职太小。他觉得自己不在其位,不得其用。这正像那只在春潮中横斜的小船:按说春潮来临,渡口的船只应忙碌起来,但因这只船在郊外,无人摆渡,闲置起来。诗人自己虽任刺史,但也因官职小,无所作为,因此,诗中蕴含着诗人不在其们不得其用的忧伤。
11.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他在幽闲地漫步在西涧边上,虽然春雨袭来,他仍然不慌不忙。草自生,鸟自鸣,雨自下,水自流,舟自横,人——诗人,自在。但是,在这自由在外表下,我们看到了一颗为国事而忧伤的心。
小结:
写作特色
1.写景如画,闲远疏淡,清丽幽美,意境深远;
2.构思精巧,用词传神
新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等、欣赏的情感态度。
3.了解散文看起来内容零散,但是表达的中心却是一致的特点。
4.学习用详略结合的手法叙事。了解直接表达与间接表达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等、欣赏的情感态度。
教学准备
冰心的资料,《和小鸟最相亲爱》的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
2—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积累,直接导课:
1.回忆读过的冰心文章,《雨后》、《一只小鸟》、《忆读书》、《小橘灯》、《寄小读者》……
2. 板书《和小鸟最相亲爱》,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课文大家都预习了,这些词语会读吗?
出示词语: 玲珑娇小 倚枕倾听 心魂俱静 幕天席地 偷卵捉雏
(1)学生自由小声练习读词语,然后指名或开火车读一遍。
(2)注意几个字的字音:偷卵捉雏
(3)重点理解一下“幕天席地“的意思:把天作幕,把地当席。原形容心胸开阔。现形容在野外作业的艰苦生活。在这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冰心在国外求学,在山中养病,在大自然中流连的经历。
2.预习课文之后,你对这篇课文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可以从写作背景和文章内容两方面谈自己的初步认识,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然后教师抓住重点强调。)
交流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冰心23岁留美期间在青山沙穰疗养院养病时写的。原来是一组,共十篇,这篇是第十篇。养病期间的冰心,远离了紧张的学习生活,在绿树环绕的青山中放飞自己的童心,自己仿佛回到了童年,尽情的拥抱着大自然,感受着大自然赐予她的发现与感悟。
交流文章内容:
1.《和小鸟最相亲爱》中作者记录了自己对小鸟和昆虫的观察和了解。
2.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并写提纲。 1-5自然段写小鸟,6自然段写昆虫。
3.虽然写了这么多动物,可是作者却各有侧重,详细介绍的是小鸟,昆虫更是寥寥几笔。这样安排文章材料就做到了有详有略。
三、整体感知,品读细节。
1.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遍课文,说说自己感受到什么?(动物的可爱……作者对动物的关爱……)
2.作者是怎样爱这些动物的?她又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这节课让我们先来细细品读课文详写小鸟的部分。
3.浏览课文的1-5自然段,看看作者都介绍了哪些鸟?按照叙述顺序是(青鸟、知更雀、蜂雀、小鸟家庭)
4.青鸟就是翠鸟,我们在《翠鸟》一文中欣赏过它鲜艳的羽毛,可是作者爱青鸟是因为它美丽吗?指名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要引导学生 从“雪未化尽,鸟儿已成群地来了。最先的便是青鸟。” 、“西方人以青鸟为快乐的象征,我看最恰当不过。因为青鸟的鸣声中,婉转的报着春的消息。”这两句话中体会青鸟报春早,带给作者许多欣喜和希望。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5.作者对这些早早来报春的小鸟们倾注了更多的关爱。当张着红胸脯的知更雀出现时,想象作者会做什么?(观察它的动作,欣赏它的鲜艳的颜色……学生充分想象)
6.当世界上已知最小的鸟——蜂雀出现的时候,作者是怎样做的?指名读“我在山亭中有时瞥见,只屏息静止,连眼珠都不敢动。我似乎恐怕这弱不禁风的小仙子惊走了。”
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从“眼珠都不敢动、弱不禁风、小仙子等词语感受作者对蜂鸟的怜爱之情。指导学生朗读。
7.当许多毛羽鲜丽的小鸟唱着轻美的歌飞来的时候,作者在做什么?(体会作者倚枕倾听,领略以鸟鸣春境界的欣赏之意)
8.作者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在幕天席地的生涯中,和小鸟最相亲爱。从小鸟的一家找寻到哪些乐趣呢?自由读读课文的5自然段?
引导学生从破壳而出、学走路、学唱歌、离家筑巢等方面体会小鸟成长过程的有趣。同时体会,作者能写出这样的语句,必定是观察良久,经常观察的结果,从而感悟作者对小鸟的关注之情。
9.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小鸟的爱的语句,读一读“我爱自己,也爱雏鸟,我爱我的双亲,我也爱雏鸟的双亲。”指导学生朗诵。
10.这句话是直接表达对小鸟一家的爱,还有间接表达的语句,找一找。通过“我常常去探望小鸟的家庭,却从不做偷卵捉雏等等破坏它们家庭幸福的事。”这句话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小鸟的保护之情。
11.比较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的特点:直接表达爱鸟,感情比较强烈。通过自己的做法间接表现自己对小鸟的爱也比较具体,两种表达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可以使表达更充分,更准确,更有感染力。
12.在这么多动物中,作者为什么会详细介绍小鸟呢?再读句子“我爱自己,也爱雏鸟,我爱我的双亲,我也爱雏鸟的双亲。”谈谈学生自己的理解。联系上文中 “我想到我自己不过是暂时离家,我的母亲和父亲已这样的牵挂。假如我被人捉去,关在笼里,永远不得回来呢,我的父亲母亲岂不心碎?”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冰心爱家人,也爱动物,能将心比心,拥有一种博爱的胸怀。
13.小结:在外求学的的冰心思念自己的父母家人,她在呼喊爱雏鸟,爱雏鸟的双亲的同时,也是在呼喊“想父母,爱父母”心声。写物和抒情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作者从小鸟身上寻找的乐趣,品读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关爱之情。感悟了作者的博爱。下节课,我们再用学到的阅读方法和表达方法,体会另一部分课文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