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教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义教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义教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了解生字,正确读“逝、隆、顿、转瞬即逝、善良淳厚这几个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3、使学生知道微笑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知道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微笑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知道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录音带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录音带《歌声与微笑》。
2、听了歌曲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听歌说感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录音,提要求:
(1)本文为什么以《微笑》为主题?
(2)课文中几次提到微笑?
再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相似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对文中诗人为什么把微笑比喻成”的身份证“的理解?
文章前五个自然段,都是提到微笑给我们生活中带来的美好与幸福,让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有时一个微笑就以足矣!第六自然段作者笔锋一转,提示我们”我忘记对你微笑,你能否给我一个微笑?“这应该是本文中的经典,告诫我们彼此之间要相互理解,和谐相处。
学生自由朗读,诗人为什么把微笑比喻成”的身份证“?你是怎样理解?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谈谈自己的看法。
拓展延伸畅所欲言
你经常把微笑送给别人吗?你曾感激的接受过别人的微笑吗?
学生联系实际谈经历。
学生把谈到的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写下来。
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在实际生活中体会感受微笑的重要意义,并随时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微笑
花费很少,价值却很高
时间很短,留下美好回忆
无论穷富,都需要微笑
巨大的作用
义教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理解“称心如意”、“屋脊”、“妖娆迷人”等词语的含义,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并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感情充沛的句子,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
3、过程与方法:
指引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自读、感悟、探究”等教学策略,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要求会写的生字,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对重点词、句、段进行研读、感悟,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语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灯吗?都喜欢什么样的灯?
师: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和你们一样喜欢灯。她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都是一盏不寻常的灯所带给她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世界。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理解字、词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生字、词。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课文。
(预设:有些疑难字、词可能小组合作无法解决,这时教师应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解决疑难时注意纠正:
“称心如意”的“称”读“chèn”,不读“chèng”
“揣”与“惴”的区分。
“罐、穗、墩、脊”的书写。)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初步理解“灯祭”含义。
1、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1)了解文章主要写了哪写内容,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引导学生感知父亲在世时和父亲去世后两个不同的场景)
(2)作者的情感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幸福、快乐→思念、悲伤)
2、通过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灯祭”的含义。
(让学生了解:灯祭实际上是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缅怀。)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感受到了作者在父亲去世前后不同的心境,更体会到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与缅怀。
第二课时
一、 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你对题目“灯祭”有什么样的理解?(指名说)
师:对,作者围绕灯分别描写了父亲在世时和父亲去世后两个不同的场景,抒发了作者不同的心情,下面我们就一起走入作者清幽、隽永、伤感的文字,一起来深入感悟。
二、自读感悟。
1.提出中心问题:默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灯的描写,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到了我对父亲的爱,找出你感受最深的部分,深入感悟、品读,说出你的感受。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三、小组交流。
四、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生1:我从“总要”“称心如意”这两个词感受到了父亲对孩子的爱,父亲尽自己的努力满足孩子的要求。
生2:我从“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看出父亲送我的灯是多么重要,在我的心中父亲的灯是那么光明美好。
生3:通过对除夕夜游的描写,我感受到作者心满意足、得意、快乐的心情。
师:从那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呢?
生3:“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心满意足”。
师:别人会怎么夸?我心里怎么想?
生:……
师小结: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作、心理描写,详细的描述了“提灯过年”的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细节描写的作用,我们在写作文时注意运用。
2.第四、五、六自然段。
生:我觉得父亲是一个慈祥、幽默的人。
师:为什么?
生:我从“笑吟吟”看出父亲对孩子除夕游玩晚归得到了满足而感到高兴,父亲很理解孩子的心情。
师:为什么说父亲幽默呢?
生:父亲说孩子“真顾家呀”父亲对孩子晚归不直接批评,而是开了个玩笑。
师:我们来分角色朗读。
3.第七自然段。
生:我从“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看出我对父亲的爱,因为我认为父亲送的灯是最美的。
师:请你来读一读。
1. 第八自然段。
这段是一个排比句式,一句比一句更深入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通过“有盼头”、“有声有色”
、“妖娆迷人”体现出作者对过年生活所感到的快乐、幸福、有趣。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这些情感。
师:你怎样理解“妖娆迷人”?
生:因为有了父亲送给我的灯,过年的日子丰富多彩、有趣,使我很向往。
师:请你带着感受读一读。(生读)
教师范读,学生自己体会读。指名学生读。
2. 第九自然段。
生1:“父亲去世的时候……接他回来呀。”写出了作者在父亲去世后的悲伤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生2:我从“多想”这个词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思念。
师:请你来给大家读一读。
6.第十自然段。
生:从“没想到我迎来了……送给我的那盏灯”
我感受到作者对失去父亲的悲伤难过之情。
7.第十二、十三自然段。
生:作者给父亲送灯来祭奠他,“周围的夜色颤动了一下”让人感觉凝重、伤感。
师指名读。
8.师小结。
五、拓展延伸。
1.积累你认为最感人的词语或句子。
2.阅读冰心的《小桔灯》。
由谈话引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谈自己所喜欢的灯,引导学生走进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有关词语,为理解文章打基础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内容
回忆上节课内容,带学生进入情境,并使学生了解本课学习内容,有目的的进行学习。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感悟文中内容,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思考的能力。
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同学间相互补充,深入理解文本,感受父女之间的浓浓爱意。
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的朗读,以达到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愫。
深化文章的语言美,丰富学生的语言。
义教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认读5个生字,注意“溉”与其形近字“概”“慨”,“慕”与“幕”“墓”,“棘”与“喇”“刺”的区分,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的意思。
2.了解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走入文本抓住人物语言的前后变化,找依据,谈感受。
3.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并明白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理解文章内容:“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依旧荒芜着?”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对比,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对比理解“荒芜”。
出示漂亮花园图片,问学生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
接着出示荒芜花园图片,问学生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通过对比,进而理解“荒芜”一词的意思。
2.板书课题《荒芜了的花园》。
二、疏通字词,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查字典理解。
2.形近字辨析:
概 墓 棘
溉 慕 喇
慨 幕 刺
3.利用多种形式理解词语,学生交流。(如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等)
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张满野草。
荆棘:丛生多刺的灌木。
追慕:追怀、羡慕。
惋惜:惋,叹息。惜,爱惜,吝惜本课指对花园的荒芜表示可惜。
毅然:坚决地,毫不犹疑地。
悉心:用尽所有的心思。
滔滔不绝:比喻话多,连续不断。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
4.简述课文围绕“荒芜的花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几个人想让荒芜的花园恢复往日的美丽,但他们只说不做,结果荒芜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5.师生交流。
三、教师课堂小结。
一座荒芜了的花园,迎来了几位来客,似乎有了重焕生机的希望,但是在几次三番的争论与扭打中,希望似乎越来越渺茫,这座荒芜了的花园只有继续荒芜的命运。课下复习文章,找出花园来客们的几次讨论和争论,认真的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重现情境。
1.复习词语:荒芜、荆棘、追慕、惋惜、毅然、滔滔不绝、凄凉、悉心。
2.指生复述课文。
二、深入挖掘,精读感悟。
(一)品读赏析,感受花园的变化。
1.学生自读课文1——4段,勾画出:这荒芜的花园昔日如何光景?现在又究竟荒芜到了什么地步,划出相关句子。
2.学生交流:
体会对比写作方法的好处,适时引导学生可以将此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提醒学生“灌”“荆”的写法,是左右结构,不能写成上下结构。
(二)研读重点,朗读感悟。
默读课文,思考:花园来客都想还花园以美丽,他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依旧荒芜着?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悟,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重点环节预设:
事情似乎因几位来客而发生了转机。
1.当花园的来客面对花园的凄惨景象,他们的反映是什么?勾出你认为是重点的词句,有感情的读一读。
(他们看见这座美丽的花园现出这样的凄凉景象,几乎要心痛的哭了。他们坐在快要坍塌的草亭中的破椅子上,谈起这座花园以前的美景,个个脸上都显出追慕惋惜的神色。)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1—4段描写花园昔日美好景色的句子,今昔对比,体会“追慕”“惋惜”的含义。
2.这几个人说了些什么?
(一个人叹气道:“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好。”)
体会反问句式的强烈语气。
学生试着感情朗读,读出毅然决然的决心。
3.青蛙和蟋蟀看到这群来客雄心勃勃的想把花园建好,什么表现?画出来体会着读一读。
(青蛙带着满肚的欢喜……跳出来听。蟋蟀也暂时停止了它的悲鸣……荒芜了的花园仿佛有了希望。)
4.那么,花园来客们接着做了什么?
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讨论,看看他们讨论的经过,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他们的决心很大。
细细的讨论
悉心的讨论
滔滔不绝的讨论
讨论改造方法
辩论——谩骂——扭打
5.结果怎么样呢?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依然荒芜着?
(因为这几个人虽然改造花园的决心很大,但是他们光说不做,而且各持己见,没有一个人去行动)
师:你们是从哪看出来他们光说不做的?
(他们由黎明讨论到傍晚,从详细计划到入手方法,从“互相辩论”到“漫骂、扭打”时间在一分一秒地逝去,他们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行动)
6.学生分角色表演读花园来客的表现。
7.面对这样的结局,青蛙和蟋蟀又有那些变化?
(青蛙等得不耐烦了,哭丧着脸,不高兴的,一步一步,慢腾腾地仍旧走进石罅中去。蟋蟀的希望也渐渐地破灭了,它不愿意再看他们的争斗,终于把头缩回草丛中,跑到墙角下,拖长它的音调,又悲鸣起来。)
对比刚开始时小动物的满怀希望,从侧面反映出动物们对人们希望的破灭。试想它们又会对花园来客说点什么?
四、放飞思想,文本升华。
1.默读课文思考交流:读了这则寓言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悟,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只说空话,不去实干,是任何事都做不成的。做人不能夸夸其谈,只说不做,将会一事无成。空谈不如实干,行动剩于雄辩)
2.学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这是一群怎样的人?
3.你的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学了这篇文章,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五、课外延伸,知识积累。
1.仿写寓言小故事,试着运用对比的写作方法,感受寓言的魅力。
2.以本课内容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3.召开一次以“诚信”“踏实”“合作”为主题的班队会。
义教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
【知识与技能】
1.学会9个生字 ,认读5个生字尤其注意“芜”字的读音,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的意思。
2.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叙事文章的三部分——“起因、经过、结果”。
3.了解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学写寓言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明白要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查阅词语的意思。
2.认读课文,小组学习交流,使生字词再强化。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4.快速浏览文章,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5.走入文本抓住人物语言的前后变化,找依据,谈感受,体会事理。
6.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重点难点
抓住人物语言、态度、动作前后的变化,感受只是夸夸其谈,不落实行动到头来只能一事无成的道理。
一、导入揭题阶段
1.板书课题《荒芜的花园》
2. 你眼中花园是什么样的?荒芜的花园又是什么样的?
生:花园鸟语花香,生机勃勃。
生:荒芜的花园没有生机。
(师追问:荒芜何意?生:本意指草长得多而乱,指田地、花园等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3.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芜的花园,看看里面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查字典理解。
2.再读课文想想
课文围绕“荒芜的花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几个人想让荒芜的花园恢复往日的美丽,但他们只说不做,结果荒芜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三、精读感悟阶段
1.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看到荒芜了的花园,花园来客怎么说怎么做的?为什么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读了这则寓言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悟,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重点部分预设:
(1)第六段,他们看见这座美丽的花园现出这样的凄凉景象,几乎要心痛的哭了。他们坐在快要坍塌的草亭中的破椅子上,谈起这座花园以前的美景,个个脸上都显出追慕惋惜的神色。
生:他们面对凄凉的花园很难过。
师追问:追慕何意?追慕什么?
惋惜何意?惋惜什么?
(抓住重点词“追慕,惋惜”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段至第三段,今昔对比,理解花园来客今天的惋惜心情。)
师总结:今昔对比,花园的荒芜使来客痛心不已,为他们后来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品读: 谁能读出他们此时惋惜的心情?
(2)第七段,一个人叹气道:“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好。”
生:他们下定决心整理花园。
……
师追问:“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这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生: 反问句。起鼓动的作用,鼓动大家去重建花园。
师追问:其他人是如何响应的?
生读: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
好。”
师评价引导朗读:
A.好,你读出了他们毅然决然的态度。谁再来读读?
B.好,大家都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了!
师总结:那么,花园来客们究竟做了什么?
(3)第八段到第十八段,
生:他们开始讨论如何重建花园。
师追问:他们是如何讨论的?文中反复出现了六次“讨论”,两次“辩论”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场景?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他们讨论时态度的变化
(先是细细地讨论改造的方法,“悉心地讨论”如何布置,滔滔不绝地讨论了整整一天,直到后来“相互辩论”到“谩骂、扭打”)
师:结果如何?
生:没有一丝一毫的行动。
师:作者这样大费笔墨的详细描绘他们的讨论,结果却出人意料地滑稽。这样写有什么含义呢?
生:更能吸引读者。
生:有讽刺的意味。
师:那么大家再读一读,看谁能将他们这夸夸其谈的表现呈现给大家。
生读。
生表演。
师总结: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刻画了一群空谈者的滑稽表现,我们在读中感受到了这种独特写作方式的魅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模仿运用
3.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的个性写作手法。
文章运用了哪些独特的写作手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读几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对比的写作手法:
(1)青蛙带着满肚的欢喜,由池岸下的石罅中跳出来听;蟋蟀也暂时停止了他的悲鸣,由草丛中露出半个头来,看他们讨论。
(2)青蛙等得不耐烦了,哭丧着脸,不高兴地,一步一步,慢腾腾地仍旧走进石罅中去。蟋蟀的希望也渐渐地破灭了。它不愿意再看他们的争斗,终于把头缩回草丛中,跑到墙角下,拖长它的音调,又悲鸣起来。
(3)一个人叹气道:“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好。”
(4)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师: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师:你能结合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第一组:学生结合青蛙和蟋蟀的表情、动作、心理谈感受.
第二组:学生结合刚开始花园来客毅然决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态度和后来一无所成的结果谈感受。
师总结:对比的写作手法本文中反复出现,成为文章的一大特色。使我们更体会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空谈不如实干,行动胜于雄辩。夸夸其谈,只说不做,最终结果将是一无所获
四、课堂练习
这是一群______的人。
允许学生多角度看,多角度谈体会,总结本课的感受。
五、课后向生活延伸
1.寓言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它用我们易于接受的方式交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向大家推荐《伊索寓言》,希望大家用心读一读,写写自己的感受。
2.大家可以将自己感受到的或是取之于身旁的智慧火花试着编写一则寓言故事,写在小本本上。
义教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九个生字。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涵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
3、 学写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对话理解文章的内容: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眼中的花园是什么样的呢?荒芜的花园又是怎样的花园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荒芜了的花园》 。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查工具书解决。
2、交流
3、课文围绕“荒芜了的花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几个同学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三、指导书写生字。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分角色朗读课文
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2、学生充分的去读课文,同桌讨论
3、全班交流
总结全文,交流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