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 >

优秀的四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 刘骏 四年级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优秀的四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秀的四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注意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活人一定要活出尊严,就像老师今天介绍给大家的这位年轻人。

二、学生自读课文

读前设问: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边勾画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从年轻人的表现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研讨

四、集体汇报交流

1.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直接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等自己帮主人干完活之后,才肯吃下去的事。

2.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抓住年轻人的表现,谈各自的体会。

如: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体会思想。

3.点拨,揭示中心

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明确:因为他有尊严。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他为什么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尊严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五、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

六、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七、布置作业

以“《尊严》给我的启示”为内容,写一篇日记。

八、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可以用一些有关“尊严”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先让学生准确理解“尊严”这个词,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重要的是能通过本篇课文学会怎样去做人。

教案示例一

尊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注意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活人一定要活出尊严,就像老师今天介绍给大家的这位年轻人。

二、学生自读课文

读前设问: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边勾画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从年轻人的表现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研讨

四、集体汇报交流

1.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直接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等自己帮主人干完活之后,才肯吃下去的事。

2.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抓住年轻人的表现,谈各自的体会。

如: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体会思想。

3.点拨,揭示中心

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明确:因为他有尊严。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他为什么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尊严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五、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

六、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七、布置作业

以“《尊严》给我的启示”为内容,写一篇日记。

八、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可以用一些有关“尊严”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先让学生准确理解“尊严”这个词,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重要的是能通过本篇课文学会怎样去做人。

教案示例二

尊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精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出示课文插图)有一位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学生自学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边勾画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从年轻人的表现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研讨

教师深入到各小组,了解学生自学课文和小组讨论情况,适当给予点拨、诱导。

(四)集体汇报交流

1.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直接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等自己帮主人干完活之后,才肯吃下去的事。

2.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抓住年轻人的表现,谈各自的体会。

(如: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体会思想。)

3.点拨,揭示中心

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他有尊严。)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他为什么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尊严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五)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

(六)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七)布置作业

以“《尊严》给我的启示”为内容,写一篇日记。

(八)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名人的成长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故事?查阅资料后写出来。

2.小组为单位,读一读自己所写的资料。

优秀的四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借助重点词句朗读(背诵)第一段,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

2、读懂课文从湖面平静到不平静再到平静,写出了捕鱼的全过程。

3、研读课文,从中感受渔人捕鱼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物宁人静。

1、复习引入:又平又静的湖面像一面大镜子,里面映出了哪些美丽的景物?随机点击屏幕出示画面。

2、这是一幅又美又静的画面,请同学们选择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话,读一读体会这种宁静。

3、自由轻读第一段,试着借助重点词句,把第一段背下来。

(二)研读——领悟捕鱼的情趣。

1、辨析“一抹”体会含义。

1)这些列队的士兵在等待一个怎样的命令?

2)“一抹”是什么意思?“抹”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3)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你学得“抹”好在哪里?

4)交流:

——鸬鹚训练有素

——似在鼓励鸬鹚

——怕似惊动鱼群

——渔人享受宁静

2、研读“一抹”领略捕鱼乐趣。

1)研读2—4段,渔人这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

2)交流

——抹出了“粼粼波纹和浪花跳跃”

——抹出了“鱼”

——抹出了“渔人的忙碌”

3)合上课本想象:这一抹还会抹出什么来?

4)表情朗读2-4自然段。

(三)体味——提升静谧意境

1、个别读5、6、7自然段,听了有什么感受?

2、这里为什么用“恢复”?

3、研读: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完全一样?这时又是一种的静?

4、你能把这种静读出来吗?

5、课堂。这一节课我们抓住一抹一词,研读了课文,一起享受了渔人的忙碌和喜悦,并读懂了从鸬鹚等待命令到下水再到列队回去,使美丽的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再到平静,而且这种动和静的景象都充满了美的情趣。

优秀的四年级语文教案3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词语,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紧扣课题“让”字,叩问文本,感受三美,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学习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课前准备:

师:了解季羡林;设计课件

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扣问课题

1、引出作者:孩子们,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还记得文中的大树是谁吗?

生:季羡林

2、介绍一下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__),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1935年9月,赴德哥廷根留学。1945年10月回国。1980年,离开哥廷根35年后,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返哥廷根市考察学习。

3、揭题导题: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季羡林一生几次到过德国?

预设:两次,第一次是为了——留学,这一呆呀就是——10年

师:所以对于季羡林来说,德国就是他的第二个故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他写的与德国有关的文章,题目是——(课前板书)

4、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5、擦去“让”体会德国人心甘情愿种花给别人看。

6、叩问“让”字,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预设: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贴纸: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

如何让别人看花——贴纸:怎么让?

为什么自己的花要让别人看? ——贴纸:为什么让?

7、牵线“美丽”,一线贯穿

1980年,季羡林爷爷重返德国时,迎接他的主人问她: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

季羡林回答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发问:德国的什么可能变了?

美丽并没有改变是指哪些美丽没变呢?

8、过渡语:难道真的只有花的美丽是不变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内容

1、这篇课文都读过好几遍了吧?其实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杯美酒,是越品越有滋味儿。下面就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自由地读书。

注意: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读完后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书读完了,但真的都读好了吗?老师来检查检查。

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1) (请一名学生读完后)问:第一句想说什么在美中占重要的地位?——花。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突出哪个字?——花。想要把一个字重点突出来,可以怎么读?——重读。来读读看。

(2)同样的道理,第二句应该怎么读。齐读,突出德国。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 (请一名学生读完)问:季羡林想赞美德国的什么?——美丽,所以我们要把朗读的重点落在——美丽。听老师读。

(2)我还是采用刚才那样重读的方法突出美丽这个词的吗?——不是——那我是怎么做的——在美丽后面停顿久一点、那你们也来试试看。

(3)生读句子

归纳学法:原来我们在朗读时为了突出重点,可以采用重读,也可以采用停顿的办法。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不要问为什么这样读?)

(1)停顿教学,“如”是好像的意思,“入”是进入,我们平时读书停顿往往是在一个词语读完之后,虽然这里的“如”和“入”是单个字,但是实际上表示一个词语,所以要做此停顿。

(2)介绍山阴道的美丽故事:东晋王献之一日由我们现在的浙江绍兴去往诸暨,途径一条山阴道,其风景甚美,于是他写下了这一妙句:“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此言一出,山阴道就从此声名远播,很多文人雅客就把“山阴道”奉为风景极美的地方。

(3)齐读。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指导概括方法:概括内容一定要清楚,简洁,明了。发现了没有,原来有时候题目拿来概括课文内容!

三、一品“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感受花美

(1)交流

(大屏幕出示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配乐批注,开展语言训练

(3)生自由读,做批注。

(4)学生交流,老师相机点评。

(5)关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

老师发现你抓住了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谈了自己的读书收获,你说什么是花团锦簇?

学生交流:

预设:花非常的多

那可能会有哪些花?

这些花都簇拥在一起,这就是——花团锦簇(板书)

从哪里还可以看出德国街头的花很多?——任何,家家户户,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姹紫嫣红

什么是姹紫嫣红?

预设:花有很多种颜色。

哪些词语也可以用来形容花的颜色多?

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是的,从这么多颜色,我们可以读到,这的花很——美(板书:姹紫嫣红)

(6)朗读训练,引读

你看,所有的花聚集在一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簇,那儿一团。这就是

——花团锦簇。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蓝的像——海。这就是

——姹紫嫣红。

走在这条街上,抬头向上看,这家窗子前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过那条街,那家的窗子前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就是——

走过任何……家家户户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7)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

(8)交流想象的画面

(9)分组朗读,读出花的又多又美

师:多美的意境呀!此时此刻,如果我们走在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德国街头,能不使人感到惬意舒服吗?现在带我们男女生分组读读看,看看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能把德国街头的花读得又多又美。

(10)感悟花美

孩子们,此时此刻,你觉得德国的什么美?——花美(板书)

(11)背诵句子

这么美的画面,我们就把它刻在心里,记住她,一起来背背看吧,真不会背,可以偷偷看一眼。

四、二品“如何让别人看花”,感受行为美

1、教师引导:是啊,德国的确是一个爱花的民族。那么,德国人是如何做到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3、交流:句中哪些地方让你明白了德国人种花是让别人看的

种花的地点——临街窗户的外面(板书:临街而种)

自己在屋子里看花的角度——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4、摸摸你的脊梁,文中“花的脊梁”指哪里?(花梗,花的茎,花的杆)

5、出示图片,理解花的脊梁

6、师:在家里,德国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但他们仍然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板书:临街而种)

7、激发情感,感性朗读

现在你们想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句?

学生交流(敬佩、赞美)

齐读

8、引导理解莞尔一笑,体会德国人种花给被人看的行为美。

(1)什么是莞尔一笑。

(2)走进画面,情景再现,师生表演“莞尔一笑”

(3)你从女房东的莞尔一笑读出了什么?

预设:德国人认为种花给别人看是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

9、引导感受行为美

这是你又觉得德国人什么是美丽的啊?——行为美!(板书)

五、三品“为什么让花给别人看”,体会风土人情美

1、师:家家户户种花,家家户户的花都临街而种,虽然在家只能看见花的背影,可是倘若出去——又是怎样的场景,找出那句话?

2、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这种境界是怎样的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2)从哪里可以看出德国人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

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引读:

是啊,德国人就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时候别人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时你会看到怎样的画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3、交流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1)其实何止德国做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实在我们也是一直这样做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学生交流,师引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扫地,借阅书本

4、扣“又”,引导理解风土人情美

孩子们,课文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什么是“又”,又表示以前也是这样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以前是什么时候啊——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的那十年。

说明了几十年来,无乱风雨怎样变幻,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德国人种花的习惯没有变。

如果一种习惯几十年如一日,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为是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

5、此时此刻,你觉得什么极美——风土人情!(板书)

六、回顾“美丽不变”,升华课堂

1、现在你们懂了吗,季羡林爷爷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的是什么没有变?

花的美丽没有变;种花的行为没有变;风土人情没有变

2、季羡林爷爷说的美丽就是:花美、行为美、风土人情美。

七、朴实拓展,抄录“美丽”

孩子们,美的东西值得我们珍藏,拿出我们的采蜜本,选择其中的一种美,把相关的句子抄下来。(播放音乐)

八、板书

美丽没变?

花团锦簇

花美

姹紫嫣红

人人为我

风土人情美

我为人人

行为美临街而种

优秀的四年级语文教案4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吃过花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花生的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4.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①种花生、收花生。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优秀的四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沟的孩子们起早贪黑的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3.续写“孩子们是怎样学习的”。

教学重点:课文的1——5自然段,了解山沟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地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难点:课文的6、7自然段,知道“金钥匙”指的是什么,体会文中所表达的赞颂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同学们,我们已经上了四年学了,那谁能说说你们每天都是怎样来上学的呢?

总结: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真的很羡慕你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多关心你们呀,每天都起得很早,为你们准备早点,送你们上学。一年365天,天天如此。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更是关爱有加。那你们知道生活在大山的孩子他们每天又是怎样上学的呢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山,去看看大山的孩子是怎样上学的。齐读课题《山沟的孩子》。

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归纳整理学生的问题:

①山沟的孩子每天是怎样上学去的?

②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辛苦的上学?

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请你赶快在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采用自读、画批、交流感悟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结合课文的内容思考上面的两个问题。用“——”划出说明干沟的孩子怎样上学的语句。用“~~~”划出说明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的语句。

3.把你划出的语句认真地读读,看看你有什么想法吗?把你的想法在书商进行简单的批注,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全班交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交流第一个问题:通过读书,你知道山沟的孩子是怎样上学的了吗?

①先读读你划的句子,再说说从中你所了解到的。

②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山沟的孩子上学的路这样遥远,你能够通过读让别人感觉到吗?

③结合课文引导想象:这么远的路,而且还是山路,你能想象出他们在上学、放学时的路上会遇到什么困难吗?

师:是啊!山路弯弯曲曲,山路磕磕绊绊,远处,狼在嚎,犬在叫,黑夜中一闪一闪的星星好像是狼的眼睛。孩子们走在这样的山路上,心情怎样呢?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④指导朗读1——5自然段。

⑤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加深理解,教育自己:

山沟的孩子就是这样上学的,与你们自己进行对比,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过渡:山沟的孩子上学既然这样困难,可他们为什么还要去呢?

3.交流第二个问题:山沟的孩子为什么要上学?

①读读你找到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②提问:什么是“金钥匙”?山沟里真的有这样的钥匙吗?你是怎样理解课文中的“金钥匙”的?

③他们为什么要寻找这把神奇的金钥匙呢?结合书上的语句进行回答。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

④山沟的孩子能找到“金钥匙”吗?为什么?指导朗读第七自然段。

师:山沟的孩子为了能够改变家乡改变山沟贫穷落后的面貌,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我们相信,祖国也会相信,山沟的孩子一定能够找到这把神奇的金钥匙的!齐读第六、七自然段。

四、德育渗透。

山沟的孩子就是以这样的一种态度、这样的一种精神来对待学习的,那么想一想你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呢?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对学习有了什么新的看法吗?

五、品味赏读,背诵积累。

1.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

2.与全班交流,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

六、续写结尾,课外延伸。

师:山沟的孩子们为了寻找改变山沟贫穷面貌的“金钥匙”,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从黑夜启程,在他们的努力下,他们一定会迎来绚烂的黎明。

“绚烂的黎明”是什么意思?它后面的省略号省的是什么?你能结合课文进行想象,把省略号补充完整吗?想一想写成一段话。(回家作业,明天交流)

优秀的四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教案

小学教案模板

小学语文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二次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简单教案

小学教案模板

高中教案模板

19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