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 >

湘教版语文书四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 刘骏 四年级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湘教版语文书四年级上册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湘教版语文书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读懂古文,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与电教相结合。

学法—自主阅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复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生奇导入

听一听:欣赏词曲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

生: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也是小说的卷首

记一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耳畔,我的思绪总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三国—空城计。一睹诸葛的过人智慧和超人胆略。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小标题)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

起因-兵临西城; 发展-临危施计;

高潮-司马中计; 结果-孔明释计。

四、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1、思考:课文中主要刻画了哪两个人物的形象?

(孔明、司马懿)

2、借助多媒体资料介绍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称“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西)时,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门,成为刘备的军师。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的主张。在赤壁之战中,他联合孙权,大破曹兵。后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后,他担任丞相。刘禅继承王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诸葛亮曾六出祈山伐魏。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忠臣的代表,也是驱者智慧的化身。

司马懿字仲达,魏国的名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魏大都督,权臣。足智多变,文武双全。虽然为魏国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心却想毁灭魏国,建立自己的王国,以便统一三国,建立新王朝。

3、教师出示要求,小组合作研读文本。

同学们,文中为我们塑造了孔明和司马懿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划也描写人物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的语句。)

师: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进行品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故事的记叙顺序。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了课文对孔明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塑造。下节课我们再通过集体的交流深入领会作者笔下的形象。

六、布置作业

1、练写文中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小练笔: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之:(1)助词;(2)代词,代替人或事物;(3)代词,虚指;(4)文言代词,这,这个;(5)往,到。

1、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2、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3、司马懿乃魏之名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通过对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等重点语句的品读,体会人物形象。

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总结全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蜀国丞相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

教师:很显然,故事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作者笔下刻画的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形象。

二、品读体会、评析人物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看,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孔明。文中是怎么描述画中的孔明的?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指名反馈,出示语句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3、教师指名说说“笑容可掬”的意思。

(形容满脸堆笑的样子。)

4、孔明的笑在此是一个细节描写。文中多次写到孔明的笑,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学交流:每次都因何而笑?他可能在想什么?

5、集体交流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笑容可掬:这是大兵压境时的笑,孔明故作镇定自若。为的是迷惑对方,让对方上当。他可能在想:“你会上我的当吗?”

(2)“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抚掌而笑:这是魏军退兵时的笑,司马懿中计了,他觉得如释重负,可能在想:“你果然中吾计矣!”)

(3)教师:一次是计前笑容可掬,一次是计后的抚掌而笑。通过这两笑,再联系整个故事,你们觉得孔明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依据。

6、评析孔明

学生1: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学生2: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学生3: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学生4: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老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各抒已见,有理有据。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7、评析司马懿

学生1:疑心病重,因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他认为孔明想暗算他。

学生2;老谋深算,因为他把孔明想得过于复杂,自认为孔明做事谨慎,“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结果中了孔明的计谋。

学生3:我不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我觉得司马懿并不是老谋深算,如果他老谋深算,为什么还会在智谋上输给孔明呢?我倒是觉得他狡诈多端,因为他认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亮生平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

老师:两位同学的争论非常好!到底司马懿有没有老谋深算呢,我想要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见解,请举手!

学生4:多疑自负,因为他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的“空城计”吓退。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三、研读归纳、塑人手法

思考: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二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四、拓展训练、计成原因

1、分析完了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你们明白空城计成功的原因了吗?

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生平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表达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同学们要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这本名著《三国演义》。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句子。

3、认真阅读名著《国演义》。

七、板书设计

空城计

兵临城下 临危施计 司马中计 孔明释计

诸葛亮: 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 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八、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古文,全文通过逼计、施计、中计、释计这一脉络生动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运用计谋,终于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精彩场面。教学时教师必需充分利用文中的注释加之课外搜集的三国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从审题质疑出发,抓住课文脉络,了解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怎样摆空城计和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最后通过人物性格的对比,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湘教版语文书四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教学步骤:

一、复述故事

昨天我们已经把《空城计》这个故事的情节脉络理清了,也布置大家课后反复朗读,体味故事悬念迭出、扣人心弦的特色,现在就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再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

我们非常明确,故事的主人公是——孔明、司马懿

1、孔明

师:这里有一张图片,大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孔明,因为他有他的衣着、动作、神态 特征,根据课文中描述的应该是——“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很好,大家都注意到孔明这时候是“笑容可掬”,是不是他在施展空城计的时候一直保持这种神态的呢?如果不是,你能找到课文里描写他的几次“笑”吗?你觉得这几种笑态有何不同?你能揣摩他脸上挂着笑,可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分析: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

“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还是我略胜一筹啊!你真是太傻了呀!”

问:通过这三笑,我们再来联系整个故事,孔明是个怎样的人?说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做到有理有据。

答: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2、司马懿

问:司马懿呢?其实,在空城计之前,孔明与司马懿不止产生过一次交锋,我让同学们回去阅读《三国演义》第95回,了解《空城计》故事背景。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事情。

分析:其实就在“空城计”之前,孔明刚刚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故事是这样的: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孔明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还乡。孔明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挡。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表示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孔明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才有课文中的这一出好戏。

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吓退。)

3、小结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这一故事中,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那么写司马懿有什么作用呢?写他老谋深算也好,狡诈多端也罢,最终还是败给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这就是在刻画人物时经常用到的侧面描写的“衬托”手法。

三、分析“空城计”施展成功的原因

问:刚才我们分析了两个人物形象,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以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或者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此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分析: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红楼梦》有诗云“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空城计”正是应证了这种有趣的现象。《三十六计》是这么解释空城计的:“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败战计之一,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无奈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胆量和气魄,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欣赏合作小组改编的课本剧

五、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替司马懿写一段唱词回应孔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进行。)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诸葛亮还有什么光辉战绩

2、《每课一练》

3、预习新课

七、板书设计(幻灯片)

湘教版语文书四年级上册教案3

一、教学要求

1 认识、会写“潮、坝、虹、喷、滚、咆、哮、涛、汹、喇、叭、岳12 个生字。理解“溯江、喷雪滚玉、咆哮、天坍地陷、汹涌”等词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太平洋的来客”的含义。

二、重点难点

1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太平洋的来客”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 同学们,你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大家能用平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色,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师深情背诵课文第3 自然段。―谁听出来了,这是什么?

3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 读了课题,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 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 l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 2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作好标记,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体会。

( 3 ) 同桌互相认读课后生字。

2 检查自读情况。

( 1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 2 )小老师带读。

( 3 )开火车轮读并用生字组成的词语说句子。

重点指导:

“潮”是翘舌音;“虹、汹”是后鼻音;“喷”是前鼻音;“喇”应读准边音1 。这一组生字大多为左右结构的字,在书写时应引导学生发现这一规律。在记忆时亦可采用形近字辨析的方法,如“嘲一潮”‘浊一虹”" ‘跑一咆”“教一哮”“趴一叭”;也可以将生字归类识字,如“咆一哮一喷一喇一叭”。

( 4 )齐读生字,交流反馈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 5 )书写生字。(写字三步法:一读、二写、三比)

(三)再读课文,感知深化

1 再读课文,找出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 同桌互读,互相评议。

3 全班交流,指名选段读。师生共同评议。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探究感悟

1 自由读课文开头和结尾部分,想一想“太平洋的来客”指的是什么?

( l )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你明白“太平洋的来客”指的是谁吗?(钱塘江大潮)

( 2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这位神秘的“太平洋的来客”。

( 3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写作内容的。(课后选做题)

( 1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观看大潮”及“介绍大潮成因”的段落。

( 2 )同桌互相交流。

( 3 )教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观看大潮”“大潮的成因”。

3 学生自由读课文。

( 1 )你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 2 )画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 3 )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二)精读课文

1 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太平洋的来客”。我们一起去看看。

( l )指名读第1 、2 自然段。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什么时候会有兴奋的感觉?能用“兴奋”说句话吗?

③人们的眼睛都睁得大大的说明什么?(盼着快点看到大潮)该怎样读出人们的这种心情?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抓住“兴奋地喊、齐刷刷、睁得大大的”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

( 2 )自由读第3 -- 7 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出示思考题:①画出课文中描写大潮景象的词句,美美地读一读。

②说说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③讨论上述问题,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交流:“东南角江口天和海连接的地方,闪出一溜黑气,一端又慢慢变成白花花的,像一根玻璃棒。”“潮头像一道白虹,白花簇簇,喷雪滚玉;又如咆哮的银龙,以排山倒海之势压了过来。”这里连用了几个比喻?你还觉得它像什么?“人潮”在这儿指什么?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人潮?(指导朗读)

( 3 )全班交流。出示句子:

①我问伯伯:“海潮是怎么形成的?沿海各地都有潮水,为啥人们喜欢赶来这里观潮呢?”如果把这句话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这是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②“哦!原来这样,”我说,“难怪人们把这海潮叫作太平洋的来客。”(抓住“原来这样”“难怪”体会作者的恍然大悟。指导朗读)

( 4 )自读第8 至10 自然段。

①找到描写大潮成因的句子,练习流利地读一读。

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③沿海各地都有潮水,为什么人们喜欢赶来这里观潮呢?画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④教师按学生回答相机板画“天然大喇叭”及太平洋的海水涌到江口的示意图。

⑤看到这独有的天下奇观,来表达钱塘江大潮给你的印象?

( 5 )理解最后一句话。你想说些什么?谁能用“啊……真……”的句子

①齐读最后一句。(引导学生关键词语要重读)

②读课题:此时再读题目的感觉一定和刚开始的时候不同了,太平洋的来客让我们感受到了“排山倒海”的气势,请男同学读!太平洋的来客让我们感受到了“虎啸狮吼”的轰响,请女同学读!面对这汹涌的海潮,面对这独有的天下奇观,让我们一起读!

(三)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1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反复多读几遍,读通顺,读流利。

2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湘教版语文书四年级上册教案4

一、教材简析

《太平洋的来客》是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以及海潮形成的原因。作者从海潮涌来时的形、声、色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语言形象、逼真,气势恢宏。是一篇极好的练习朗读、培养语感的佳作,同时也是一篇适宜渗透写作方法,读写结合的典型范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会写“潮、坝、虹、喷、滚、咆、哮、涛、汹、喇、叭、岳”12个生字。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气势,了解大潮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

图文对照,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壮观,并结合有关资料,了解大潮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文中感受作者善于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突出方法:利用课件,查阅资料,反复朗读,深入领悟词句意思,领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突破方法:引读法,读读议议相结合。

四、设计理念:

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新课程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学习语文时,陶冶情操,让语文贴近生活、参与生活,和生活携手共进,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的需求融为一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创新点

(一)创设情境——发现美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视频展台”的合理运用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太平洋的来客》时,想到对于我们湘西这些没有见过海,没有见过大潮的孩子来说,是很难体会到大潮的壮观。所以,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学生的感官受到了冲击,聚精会神地看着。自然而然,学生就很快地进入课堂学习中来,发现了钱塘江大潮的美。这样,不但创设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而且还调节教学活动气氛,让学生再去感受美。

(二)品读课文,自主探究

语文教育绝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和技能,而更应该重视涵养学生的情趣和情操,培养学生的灵性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课文的第一部分,即海潮涌来时的情景。这一部分既是朗读训练的重点段落,也是渗透写法、读写结合的契机。在教学后,我觉得以下几点把握较好,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发展。

1、以读为主——感受美

在学生整体感知了全文后,我让学生大声的自由的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边读边想象。然后让学生交流,此时,你也是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中的一名游客,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或引用课文语句,或用自己的话,发言积极热烈。然后我引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孩子们先在小组内练习交流,然后每组推荐一名能代表本组水平的同学做代表全班交流,最后指定一名在这一堂课表现最出色的同学配乐朗读,其余同学可以跟着默默背诵,也可以静听想象。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朗读既有自己的个人特点,又读出了钱塘江大潮磅礴的气势。

2、小组合作——体验美

在自由朗读,熟知课文后,学生自由组合交流:钱塘江大潮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壮观,有的说声势大,有的说气势磅礴……我接着让他们谈论:你是怎么知道的?最后,汇报学习成果。一边汇报,我一边出示图片帮助理解,如A、“这时,东南角江口天和海连接的地方,闪出一溜黑气……堤坝般溯江推来。”(这个句子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大潮的变化之快、形态之美)B、“潮头像一道白虹,白花簇簇,喷雪滚玉;又如咆哮的银龙,以排山倒海之势压了过来。”描写潮头的气势宏大,先把它比作一道白虹,重在体现它的颜色;接着又把它比作咆哮的银龙,重在体现它的声音。C、“浪涛的轰响越来越大,开初如林涛滚滚,接着便似虎啸狮吼,到近处说像天坍地陷一般。”(这里连用了三个比喻,表现了潮水推进过程中的变化: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气势越来越磅礴。)让学生发现美后,更深刻的体验美。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探究成因——惊叹美

学习大潮的成因时,学习内容由学生自主探究,加以课件辅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体验了探究乐趣。知道了钱塘江大潮是奇观的原因,而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三)读写迁移——传递美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分感性的了解,对课文中描写的景象有了一种感情上的认同后,我因势利导的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我对孩子们说道:这篇文章的语言文字为什么会有魔力般的作用,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呢?那就是因为作者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术。接着,我引导学生赏析作者声、形、色的多角度的描写方法,生动传神的比喻修辞手法,以及用词遣句的准确精妙。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我让学生在本周的日记中模仿这一部分的写法描写一场雨。从收上来的学生日记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学能从声、色、形三个角度来描写雨,少数同学还能运用生动的比喻将雨景描写得生动有趣。如一个同学写道:豆大的雨点门形成一串串密密挤挤的清清亮亮的珠帘挂在迷濛的空中。一个同学写到:调皮的雨点象一群快乐的孩子在我的雨伞上跳踢踏舞,整齐而欢快的节奏让我也想跟着他们一起跳。

六、教学有感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更深切的感受到教材只是一种媒介,一个范例。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不应该是这一堂课教学目标的归宿,运用好教材,挖掘其知识、能力、情感的训练点,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最要紧的。这也正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同时,我也懂得了一篇教材中所蕴涵的有价值的东西见仁见智,多得很,但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选取一两个点引领学生扎实、灵动、有效的深入,天长日久,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湘教版语文书四年级上册教案5

教材分析:

课文共有十一个自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主要讲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分析了大潮形成的原因。在描写大潮时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词句,这有助于读者更好的体会大潮的雄伟壮观。大潮形成的原因也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语句通俗易懂,易于读者理解。这些也正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理念:

教学主要体现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一理念。教学运用图文结合及读写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好文章的重难点,做到“学”与“教”有效结合,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和发展。教学同时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潮、坝、虹、喷、滚、咆、哮、涛、汹、喇、叭、岳”12个生字

2.自主给生字组词。正确读写:“大潮、堤坝、白虹、滚玉、咆哮、汹涌、喇叭、山岳”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以及大潮形成的原因。

4.学生能仔细观察自然,热爱自然。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潮的雄伟壮观。

教学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法、读议结合法

教学工具:

课件、生字词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钱塘江大潮的有关片断。让同学们仔细观察。)

同学们,大潮美吗?你们想知道这美丽的钱塘江大潮是怎样形成的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入文中。板书课题

二、图文结合

1、让同学们观察文中的插图,用一两个词语概况你的观图感受。

教师指名回答

2、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3、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桌之间先讨论再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课文先写了大潮的雄伟壮观,再写了大潮形成的原因。这样写更能激发我们强大的兴趣,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4、你从课文中感悟到了什么?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三、认读生字词

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教师正音。(指名读、齐读)

2、利用词语接龙的游戏让学生给生字组词。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鼓励学生大胆的运用新词语。

四、初读课文 刚才我们学习了生字词,相信同学们能更流利的朗读课文。

1、分组朗读课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课文可以划分为几大段?分别写了什么?

★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文中很多句子都很美,同学们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

★明明写的是钱塘江大潮,为什么又叫“太平洋的来客”?

3、小组间讨论,交流意见。

4、师生共议,小结归纳。

小结:分为三大段:(板书)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写我和伯伯去观潮。

第二段:2~7自然段 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第三段:8~11自然段 介绍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课文从两方面描写钱塘江大潮。

1、大潮的雄伟壮观。

2、大潮形成的原因。

因为钱塘江的入口处像大喇叭,江身小,江口大。太平洋的海水涌到江口,水位就急剧升高,潮头扬起几米高的陡立浪壁,如山岳一样压进钱塘江。所以钱塘江大潮又叫“太平洋的来客”。

板书设计: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写我和伯伯去观潮。

第二段:2~7自然段 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第三段:8~11自然段 介绍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大潮、堤坝、白虹、滚玉、咆哮、波涛、汹涌、喇叭、山岳”等词语,要求学生认读并听写。

2、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请同学们概括的说一说它什么地方壮观。

二、品味大潮的壮观

现在我们更深入的学习课文,一起去体验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吧。

1、同学们自由读2~7自然段,读读你觉得美的句子。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1)潮头像( ),白花簇簇,喷雪滚玉;又如( ),以排山 太平洋的来客倒海之势压了过来。

(2)随着海水的推进,浪涛的轰响越来越大,开初如( ),接着便似( ),到近处就像( )。

3、请学生按课文内容填空,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小组间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这两句话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这样就将大潮的形态以及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形象化了,使得句子更优美。

4、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大潮的雄伟壮观?

板书:形态美、声音猛。

5、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试着背一背。

三、大潮形成的原因

你想知道这么美的大潮是怎样形成的吗?让我们做个小小科学家,一起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带着问题分组朗读8~11自然段 。

2、试着用自己在课文中找出大潮形成的原因。

3、教师小结:(板书)

◆地球和太阳、月亮之间相互都有吸引力。

◆中秋前后,月亮离地球最近,对海水的吸引力更大。

◆钱塘江的入口处,像一只天然的大喇叭。

4、多形式朗读全文。 教师指导,读准字音,读出感觉,要将大潮美的感觉及大潮由弱变强的感觉读出来。

四、课外延伸

找一些和钱塘江大潮有关的资料,以便下次“科学”主题班会的开展。

湘教版语文书四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教案模板

四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二次备课

小学语文五年级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简单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案

高中教案模板

1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