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四年级语文书上册教案
在教学⼯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新版四年级语文书上册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版四年级语文书上册教案1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游记感知不多,写作手法接触较少,应加以指导。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训练重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2、提出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再读课文,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
(4)、能结合对课文的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提出展示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的词语有:“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我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等词语各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4、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
5、我会思考(提出问题,特别是有价值的问题)
(1)、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6、老师小结: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便于理解课文,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欣赏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二)练习:
1.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第二课时
一、承接上课时,导入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学文悟情展示
(一)汇报交流:
1、生1:我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并体会到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我体会到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生2: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生3:我从“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知道这一句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还说明长廊的特点是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生4: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生5:。“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生6: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生7: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生8: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生9: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设计意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按游览的顺序欣赏,能够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2、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赞颐和园的一段话。
3、给游客当导游,介绍颐和园。
(设计意图:语言的学习需要不断地朗读,感觉,最后形成对语言的一种直觉的感受力,那就是语感。因此,在教学时应该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指导,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觉。)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设计意图:相信学生,才能给学生表达的空间。释放学生,才能让学生有创造的空间。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知识拓展延伸
1、交流有关颐和园资料。
2、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名胜经典》。
(设计意图: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五、练习: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颐和园的迷人景色,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可以换成什么词?换了以后句子的意思相同吗?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玻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新版四年级语文书上册教案2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足球吗?你们经常看足球比赛吗?你喜欢那个足球明星?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喜欢的球星。
问:这么多小球迷,那么你们知道球王贝利吗?
请班上的小球迷介绍球王贝利。
贝利,身高1.74米,贝利是他的雅号。他1940年1O月12曰出生在巴西的特雷斯科拉索内斯镇的一个贫寒家庭,小时只能赤脚踢球。13岁时,开始代表当地的包鲁俱乐部少年队踢球,使该队连续三年获包鲁市冠军。这位天才少年引起人们注目,1956年,著名的桑托斯队邀其入队,头一年,即攻入32个球,成为该队最年轻的射手。
1957年,未满17岁的贝利首次入选国家队,并首次参加世界杯赛,他以惊人的技巧驰骋赛场,使足坛惊呼:巴西出现了一位神童!在这位神童的激励下,巴西队愈战愈勇,一一击溃强劲对手,第一次为祖国棒回了世界杯。此后,在贝利统领下,巴西队又夺得1962军第7届和197O年第9届世界杯赛冠军,贝利本人也成为至今世界上唯一一位夺得过三届世界杯冠军的球员。贝利被称为“本世纪最伟大球星”,是世界上第一个3次被评为世界最佳足球运动员的超级球星。多次荣获“世纪十大球员”、“世纪运动员”、“20世纪世界最佳运动员”等称号。曾入大学深造5年,获心理学、运动医学等学科的学士学位。
20_年12月,贝利荣获国际足联评出的“本世纪最佳足球运动员”称号。
贝利在1978年挂靴后曾在1995年至1998年任巴西体育部长。1994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友好大使。贝利爱好广泛,1981年开始进入影坛,出演过十几部影片,并导演过一部影片。
师:这么传奇的人物,你们知道他是怎么成功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球王成功的经历。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了解到了贝利的哪些情况?请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生:文章介绍了贝利小时候的故事,并对他的成就做了简要的介绍。
2.出示课件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踢盒箱拣壳诞铲训率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学生默读,读后用简单的话概括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四、自由朗读课文,合作探究:
师:读了贝利成长为“一代球王”过程中的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你发现贝利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结合问题默读课文,思考后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读后体会,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充实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在班内谈谈谈自己的体会。
如:从贝利利用一切机会想方设法练习踢球,可以看出他对足球的热爱和执著;从贝利从买不起球到踢教练送的球再到参加球队踢球,可以看出贝利的勤奋和进步等。
学生每交流一处,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进行阅读,再读中再次丰富自己的感受,同时进行阅读指导,通过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三)了解更多关于贝利故事。听下面的小故事,体会其中的包含的哲理。
《下一个球最好》
球王贝利不知道踢进过多少好球,他那超凡的球技不仅令千千万万的球迷心醉,而且常常使场上的对手拍手叫绝。有人问贝利:“你哪个球踢得最好?”贝利回答:“下一个!”
当球王贝利创造进球一千的记录后,有人问他:“你对这些球中的哪一个球最满意?”
贝利意味深长地回答:“第一千零一个!”
师: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悟?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小结。
人生真悟:
永远不满足,永远不停止前进的步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要放松自己,因为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永远是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去迎接你更大地辉煌吧。
四:了解更多体坛精英,感受人格魅力
师:你喜欢哪位体育明星?为什么?
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他的感人的事和同学们分享,也可以说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可以介绍他们辉煌的成就,也可以介绍他们成功经历中的感人故事。并和同学们谈谈在这些人物身上值得赞扬和学习的地方。
新版四年级语文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懂得母爱的伟大。
3.对比老舍的《猫》,体会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
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母鸡。(出示母鸡图片)母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说说它给你留下过什么样的印象。
在老舍笔下这又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吧。(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学习课文前,老师先来检查下你们预习的情况,我们先来读读这些词语。(课件出示词语)全班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听课文朗读录音,找出作者对母鸡两种不同的情感态度。
3.学生汇报。(我一向很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生齐读这两句话,请你们根据这两句话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指生答)
5.会学习的学生会思考,会思考的学生会提问。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感悟“讨厌母鸡”的段落
1.请大家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
(1)学生汇报,随机出示句子,边汇报边指导朗读。
(2)理解词语:没完没了、如怨如诉。
2.师问:它真的是一只令所有人都感到()的母鸡?生(讨厌)
(1)指生读。(指导朗读出讨厌的语气)
(2)齐读。
3.母鸡一开始“令人讨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画出“我”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作者后来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研读“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的段落
1.作者为什么后来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
2.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在课文的第4—10自然段列举了很多具体事例,请以同桌为单位,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一: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负责?
(1)课件提示“挺着”。
引导理解:“它总是挺着脖儿”,这个样子看上去好像是在告诉所有的人什么。
(2)课件提示“警戒”。
①母鸡如何警戒,找出表示母鸡动作的词语。(做动作)
②想象母鸡咕咕地警告什么?(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4.汇报交流二: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慈爱?
(1)想象母鸡“咕咕地紧叫”,那你觉得它在叫什么呢?
(2)引导理解:它为什么要先啄一啄?为什么又放下了呢?
5.汇报交流三: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勇敢?
(1)根据“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指导理解:为什么大公鸡会怕它?
(2)“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理解:“顶”是什么意思?它发出那么大的声音难道不怕黄鼠狼发现,首先就把它吃掉吗?
6.汇报交流四:哪些句子体现了母鸡的辛苦?
(1)“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理解:“多少次”到底是多少次?母鸡一天要教鸡雏这么多次,它累不累?但是它怕累吗?
(2)课件出示:比较“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和“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哪句更好?为什么?(前一句更好,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仅喜爱它,还带着对它的崇敬。)
7.“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是有了一群小鸡雏的母鸡所有品质的最好浓缩。你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赞美母鸡吗?他还在赞美谁?(赞美母亲)
8.总结:对呀,所有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都能无怨无悔、默默付出,你能说说你的妈妈为你做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事吗?
9.让我们带着对母鸡的喜爱,和对妈妈点点滴滴爱的感受,再次齐读第7自然段。
三、比较《猫》与《母鸡》的异同
1.《猫》和《母鸡》这两篇课文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情感表达上都是对小动物的喜爱,《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写《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2.除了情感表达方面,两篇文章在写法上还各有哪些特点?
明确:
(1)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2)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3)表现小动物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4)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朴实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儿”,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教学板书〕
14.母鸡
讨厌—母鸡—不敢讨厌
无病呻吟勇敢、负责
欺软怕硬慈爱、辛苦
拼命炫耀伟大
〔教学反思〕
《母鸡》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对比《猫》的写作手法。
教学中,我还抓住重点句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从“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学习,理解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然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明白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理解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新版四年级语文书上册教案4
《第一次抱母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3、联系生活,组织学生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感受最深、记忆深刻的片段。
4、自编一首诗或儿歌写在老师已准备好的卡片上,作为贺卡送给妈妈。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会伟大的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练笔歌颂母亲,激发情感,训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投影片,带花边的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
一、导入
1、同学们,听着熟悉的歌曲,我们的心中涌动着一股暖流。每一个人,无论走到那里都放不下自己的母亲。歌颂母亲是永恒的话题。我们以前就学过有关歌颂母亲的课文,还记的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请大家齐读课题。
(设计思路:通过歌曲激情,通过谈话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绪,为进入新课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母亲生病住院,护士要换床单,母亲不能下床,便有了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可作者没想到母亲这么轻,差点摔倒。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朗读第2-3自然段,找出描写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后的心情的语句。
二、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一)体悟难过
1、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找画描写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后的心情的语句。
2、学生交流。师投影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很难过。”(师板书“难过”)
3、激疑:儿子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竟然不了解母亲,是因为他的心中没有母亲?是这样的吗?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再次进入课文,深入了解母亲的形象)
4、学生交流。体会儿子的难过与母爱的伟大。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抓住住手拉,背背,肩挑,翻山越岭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伟大。
指名学生朗读欣赏令自己最感动的句子。
5、师总结指导说话: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被母亲的坚强而感动了,现在了解了儿子为什么会感到难受了吗?生自由交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思路:通过对学生的追问,感悟,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文字,揣摩人物的言行,正确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感恩母亲
1、激疑:母亲虽然瘦弱,但却表现的如此坚强,不能不让人感叹母爱的力量。这力量实在是太伟大了,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就不用说那亲生体验的儿子了。
(1)回顾课文,儿子开始抱母亲只是为了方便护士换床单,可是,等床单换好以后,为什么还要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入睡呢?
(2)齐读第二处抱母亲的句子。体会儿子难过、愧疚的心情。
(3)激疑:母爱是伟大无私的,它不仅感动了作者,也让护士感动了,引读:护士
也动情地说:————。但是,母亲呢?
(4)投影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生自由交谈。
2、激情:母亲是坚强的,母亲又是伟大的,她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我们苦着
累着。而我却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着那
么重的担子。如今,母亲病了,病得不轻,连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对此,我的
心中充满了深深地内疚。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愧疚地想对她说——(师板书“愧疚))
师:望着母亲瘦小的脸,让我们深情地对母亲说一声……
(指名说两次)
3、师:所以我就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入睡。于是,在我们的眼前就出现了先前的那一幕……
(1)师投影出示最后一段的内容
我决定抱一抱母亲,就像母亲无数次抱我一样,为了让母亲入睡,护士不忍
离去,就在边上看着。我以为母亲睡着了,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
流下来。(教师配乐深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2)母亲的泪水是母亲因为病痛而流下的吗?这是怎样的泪水?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入情如境,发表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感情积淀,让学生从各自的理解所进行的角度进行论说,在分享中丰富自己的想法)
(3)师:小时候,母亲从无数次的抱过我,而这仅仅是我第一次抱母亲,却给了母亲无比的激动和幸福,这是幸福的泪水,这是激动的泪水,让我们再读一读,让我们这个画面留住,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脑海里。生齐读。
4、自由表达,加深体验
(1)激疑:如果你是旁边的护士,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你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又会对母亲说什么?
(设计思路: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对于子女伟大而无私的爱心,感受儿子动人的孝顺之情,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
(2)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一读本段。
三、联系生活,表达情感、总结课文
1、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无私博大的母爱。此时此刻,你们一定也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母亲。朝夕相处之中,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多少爱呀!我们难道不想送点礼物给妈妈吗?现在请同学们来编写一首诗或者儿歌或一句话写在卡片上,送给妈妈。(板书无私博大)
2、生练写展示结果
3、请大家把这份心意卡,轻轻地放在她的床头,她一定会非常感动的。请大家永远不要忘记这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愿天下所有的妈妈幸福安康。
(设计思路:发挥语文学习的情感功能,让学生懂的孝顺的美德,学会做人)
四、作业
1、课外阅读:.古往今来多少文人贤士都用优美朴实的语言歌颂母爱,赞美母亲,课后大家可以找几篇相关的文章来读一读。
2、小练笔: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有关和母亲相处的文章。
新版四年级语文书上册教案5
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生认识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三)读课文,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二)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2课《跳水》,请大家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教师边叙述边板书课题:
(板书:《跳水》)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设疑,展开想象,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深入课文之中,由要我学自然变成我要学。
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
如:谁跳水?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是怎样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课文中的人、物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用符号表示出来。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要动脑,又要动手,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
(三)分段、概括段意。
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事情发展的过程,初步认识事物是在相互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
谁来谈一谈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各是什么?
(起因:水手们取乐猴子,猴子十分放肆;发展:猴子逗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高潮:孩子走上高最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赶猴子。第三段(第4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第四段(第5、6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四)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本课生字(艘、撕是平舌音,要注意读准。)除生字外,还有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如:龇应读z9。龇牙易读成c9y2,这是错误的。
桅应读w6i。易读成w7i。
即应读j0,不能读成j@。
唬应读成轻声hu。
3.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环游:环绕地球旅游。
风平浪花静:指江、河、湖、海等水面上没有风,没有浪,十分平静。
模仿:按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去做。
放肆:言行轻率,毫无顾忌。
开心:①心情快乐舒畅;②戏弄别人,使自已高兴。
桅杆:船舶甲板上竖立的高杆,用于挂帆或信号、装置无线、支持观测台等。吓唬:恐吓;使害怕。
灵巧:灵活而巧妙。
龇牙咧嘴:形容凶狠或疼痛难忍的样子。龇:(牙齿)露在外边。咧:嘴角向两边延伸。本课用来形容大猴子做怪相的样子。
摇摇晃晃:摇摆不定。
瞄准:对准目标,使射出或扔出的东西命中目标。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纵身: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
4.形近字组词:
艘(五艘)撕(撕碎)
搜(搜集)嘶(嘶哑)
瞄(瞄准)桅(桅杆)
描(描绘)脆(干脆)
5.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环游周游
缓缓慢慢
庄严庄重
沉痛悲痛
矫健强健
身躯身体
哭泣抽噎
慈祥慈爱
面庞面容
反义词:
焦急耐心
幸福痛苦
慈祥威严
醒悟迷惑
放肆规矩
(五)分组读课文。
分组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小组的同学相互解答,质疑问难。如果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在讲读课文时大家共同解决。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生词。
在教学⼯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新版四年级语文书上册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版四年级语文书上册教案1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游记感知不多,写作手法接触较少,应加以指导。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训练重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2、提出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再读课文,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
(4)、能结合对课文的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提出展示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的词语有:“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我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等词语各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4、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
5、我会思考(提出问题,特别是有价值的问题)
(1)、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6、老师小结: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便于理解课文,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欣赏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二)练习:
1.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第二课时
一、承接上课时,导入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学文悟情展示
(一)汇报交流:
1、生1:我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并体会到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我体会到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生2: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生3:我从“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知道这一句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还说明长廊的特点是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生4: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生5:。“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生6: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生7: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生8: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生9: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设计意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按游览的顺序欣赏,能够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2、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赞颐和园的一段话。
3、给游客当导游,介绍颐和园。
(设计意图:语言的学习需要不断地朗读,感觉,最后形成对语言的一种直觉的感受力,那就是语感。因此,在教学时应该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指导,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觉。)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设计意图:相信学生,才能给学生表达的空间。释放学生,才能让学生有创造的空间。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知识拓展延伸
1、交流有关颐和园资料。
2、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名胜经典》。
(设计意图: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五、练习: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颐和园的迷人景色,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可以换成什么词?换了以后句子的意思相同吗?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玻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新版四年级语文书上册教案2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足球吗?你们经常看足球比赛吗?你喜欢那个足球明星?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喜欢的球星。
问:这么多小球迷,那么你们知道球王贝利吗?
请班上的小球迷介绍球王贝利。
贝利,身高1.74米,贝利是他的雅号。他1940年1O月12曰出生在巴西的特雷斯科拉索内斯镇的一个贫寒家庭,小时只能赤脚踢球。13岁时,开始代表当地的包鲁俱乐部少年队踢球,使该队连续三年获包鲁市冠军。这位天才少年引起人们注目,1956年,著名的桑托斯队邀其入队,头一年,即攻入32个球,成为该队最年轻的射手。
1957年,未满17岁的贝利首次入选国家队,并首次参加世界杯赛,他以惊人的技巧驰骋赛场,使足坛惊呼:巴西出现了一位神童!在这位神童的激励下,巴西队愈战愈勇,一一击溃强劲对手,第一次为祖国棒回了世界杯。此后,在贝利统领下,巴西队又夺得1962军第7届和197O年第9届世界杯赛冠军,贝利本人也成为至今世界上唯一一位夺得过三届世界杯冠军的球员。贝利被称为“本世纪最伟大球星”,是世界上第一个3次被评为世界最佳足球运动员的超级球星。多次荣获“世纪十大球员”、“世纪运动员”、“20世纪世界最佳运动员”等称号。曾入大学深造5年,获心理学、运动医学等学科的学士学位。
20__年12月,贝利荣获国际足联评出的“本世纪最佳足球运动员”称号。
贝利在1978年挂靴后曾在1995年至1998年任巴西体育部长。1994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友好大使。贝利爱好广泛,1981年开始进入影坛,出演过十几部影片,并导演过一部影片。
师:这么传奇的人物,你们知道他是怎么成功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球王成功的经历。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了解到了贝利的哪些情况?请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生:文章介绍了贝利小时候的故事,并对他的成就做了简要的介绍。
2.出示课件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踢盒箱拣壳诞铲训率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学生默读,读后用简单的话概括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四、自由朗读课文,合作探究:
师:读了贝利成长为“一代球王”过程中的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你发现贝利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结合问题默读课文,思考后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读后体会,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充实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在班内谈谈谈自己的体会。
如:从贝利利用一切机会想方设法练习踢球,可以看出他对足球的热爱和执著;从贝利从买不起球到踢教练送的球再到参加球队踢球,可以看出贝利的勤奋和进步等。
学生每交流一处,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进行阅读,再读中再次丰富自己的感受,同时进行阅读指导,通过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三)了解更多关于贝利故事。听下面的小故事,体会其中的包含的哲理。
《下一个球最好》
球王贝利不知道踢进过多少好球,他那超凡的球技不仅令千千万万的球迷心醉,而且常常使场上的对手拍手叫绝。有人问贝利:“你哪个球踢得最好?”贝利回答:“下一个!”
当球王贝利创造进球一千的记录后,有人问他:“你对这些球中的哪一个球最满意?”
贝利意味深长地回答:“第一千零一个!”
师: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悟?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小结。
人生真悟:
永远不满足,永远不停止前进的步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要放松自己,因为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永远是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去迎接你更大地辉煌吧。
四:了解更多体坛精英,感受人格魅力
师:你喜欢哪位体育明星?为什么?
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他的感人的事和同学们分享,也可以说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可以介绍他们辉煌的成就,也可以介绍他们成功经历中的感人故事。并和同学们谈谈在这些人物身上值得赞扬和学习的地方。
新版四年级语文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懂得母爱的伟大。
3.对比老舍的《猫》,体会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
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母鸡。(出示母鸡图片)母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说说它给你留下过什么样的印象。
在老舍笔下这又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吧。(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学习课文前,老师先来检查下你们预习的情况,我们先来读读这些词语。(课件出示词语)全班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听课文朗读录音,找出作者对母鸡两种不同的情感态度。
3.学生汇报。(我一向很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生齐读这两句话,请你们根据这两句话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指生答)
5.会学习的学生会思考,会思考的学生会提问。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感悟“讨厌母鸡”的段落
1.请大家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
(1)学生汇报,随机出示句子,边汇报边指导朗读。
(2)理解词语:没完没了、如怨如诉。
2.师问:它真的是一只令所有人都感到()的母鸡?生(讨厌)
(1)指生读。(指导朗读出讨厌的语气)
(2)齐读。
3.母鸡一开始“令人讨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画出“我”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作者后来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研读“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的段落
1.作者为什么后来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
2.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在课文的第4—10自然段列举了很多具体事例,请以同桌为单位,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一: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负责?
(1)课件提示“挺着”。
引导理解:“它总是挺着脖儿”,这个样子看上去好像是在告诉所有的人什么。
(2)课件提示“警戒”。
①母鸡如何警戒,找出表示母鸡动作的词语。(做动作)
②想象母鸡咕咕地警告什么?(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4.汇报交流二: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慈爱?
(1)想象母鸡“咕咕地紧叫”,那你觉得它在叫什么呢?
(2)引导理解:它为什么要先啄一啄?为什么又放下了呢?
5.汇报交流三: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勇敢?
(1)根据“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指导理解:为什么大公鸡会怕它?
(2)“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理解:“顶”是什么意思?它发出那么大的声音难道不怕黄鼠狼发现,首先就把它吃掉吗?
6.汇报交流四:哪些句子体现了母鸡的辛苦?
(1)“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理解:“多少次”到底是多少次?母鸡一天要教鸡雏这么多次,它累不累?但是它怕累吗?
(2)课件出示:比较“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和“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哪句更好?为什么?(前一句更好,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仅喜爱它,还带着对它的崇敬。)
7.“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是有了一群小鸡雏的母鸡所有品质的最好浓缩。你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赞美母鸡吗?他还在赞美谁?(赞美母亲)
8.总结:对呀,所有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都能无怨无悔、默默付出,你能说说你的妈妈为你做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事吗?
9.让我们带着对母鸡的喜爱,和对妈妈点点滴滴爱的感受,再次齐读第7自然段。
三、比较《猫》与《母鸡》的异同
1.《猫》和《母鸡》这两篇课文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情感表达上都是对小动物的喜爱,《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写《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2.除了情感表达方面,两篇文章在写法上还各有哪些特点?
明确:
(1)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2)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3)表现小动物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4)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朴实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儿”,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教学板书〕
14.母鸡
讨厌—母鸡—不敢讨厌
无病呻吟勇敢、负责
欺软怕硬慈爱、辛苦
拼命炫耀伟大
〔教学反思〕
《母鸡》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对比《猫》的写作手法。
教学中,我还抓住重点句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从“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学习,理解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然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明白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理解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新版四年级语文书上册教案4
《第一次抱母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3、联系生活,组织学生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感受最深、记忆深刻的片段。
4、自编一首诗或儿歌写在老师已准备好的卡片上,作为贺卡送给妈妈。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会伟大的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练笔歌颂母亲,激发情感,训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投影片,带花边的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
一、导入
1、同学们,听着熟悉的歌曲,我们的心中涌动着一股暖流。每一个人,无论走到那里都放不下自己的母亲。歌颂母亲是永恒的话题。我们以前就学过有关歌颂母亲的课文,还记的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请大家齐读课题。
(设计思路:通过歌曲激情,通过谈话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绪,为进入新课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母亲生病住院,护士要换床单,母亲不能下床,便有了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可作者没想到母亲这么轻,差点摔倒。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朗读第2-3自然段,找出描写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后的心情的语句。
二、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一)体悟难过
1、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找画描写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后的心情的语句。
2、学生交流。师投影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很难过。”(师板书“难过”)
3、激疑:儿子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竟然不了解母亲,是因为他的心中没有母亲?是这样的吗?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再次进入课文,深入了解母亲的形象)
4、学生交流。体会儿子的难过与母爱的伟大。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抓住住手拉,背背,肩挑,翻山越岭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伟大。
指名学生朗读欣赏令自己最感动的句子。
5、师总结指导说话: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被母亲的坚强而感动了,现在了解了儿子为什么会感到难受了吗?生自由交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思路:通过对学生的追问,感悟,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文字,揣摩人物的言行,正确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感恩母亲
1、激疑:母亲虽然瘦弱,但却表现的如此坚强,不能不让人感叹母爱的力量。这力量实在是太伟大了,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就不用说那亲生体验的儿子了。
(1)回顾课文,儿子开始抱母亲只是为了方便护士换床单,可是,等床单换好以后,为什么还要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入睡呢?
(2)齐读第二处抱母亲的句子。体会儿子难过、愧疚的心情。
(3)激疑:母爱是伟大无私的,它不仅感动了作者,也让护士感动了,引读:护士
也动情地说:————。但是,母亲呢?
(4)投影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生自由交谈。
2、激情:母亲是坚强的,母亲又是伟大的,她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我们苦着
累着。而我却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着那
么重的担子。如今,母亲病了,病得不轻,连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对此,我的
心中充满了深深地内疚。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愧疚地想对她说——(师板书“愧疚))
师:望着母亲瘦小的脸,让我们深情地对母亲说一声……
(指名说两次)
3、师:所以我就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入睡。于是,在我们的眼前就出现了先前的那一幕……
(1)师投影出示最后一段的内容
我决定抱一抱母亲,就像母亲无数次抱我一样,为了让母亲入睡,护士不忍
离去,就在边上看着。我以为母亲睡着了,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
流下来。(教师配乐深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2)母亲的泪水是母亲因为病痛而流下的吗?这是怎样的泪水?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入情如境,发表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感情积淀,让学生从各自的理解所进行的角度进行论说,在分享中丰富自己的想法)
(3)师:小时候,母亲从无数次的抱过我,而这仅仅是我第一次抱母亲,却给了母亲无比的激动和幸福,这是幸福的泪水,这是激动的泪水,让我们再读一读,让我们这个画面留住,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脑海里。生齐读。
4、自由表达,加深体验
(1)激疑:如果你是旁边的护士,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你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又会对母亲说什么?
(设计思路: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对于子女伟大而无私的爱心,感受儿子动人的孝顺之情,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
(2)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一读本段。
三、联系生活,表达情感、总结课文
1、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无私博大的母爱。此时此刻,你们一定也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母亲。朝夕相处之中,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多少爱呀!我们难道不想送点礼物给妈妈吗?现在请同学们来编写一首诗或者儿歌或一句话写在卡片上,送给妈妈。(板书无私博大)
2、生练写展示结果
3、请大家把这份心意卡,轻轻地放在她的床头,她一定会非常感动的。请大家永远不要忘记这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愿天下所有的妈妈幸福安康。
(设计思路:发挥语文学习的情感功能,让学生懂的孝顺的美德,学会做人)
四、作业
1、课外阅读:.古往今来多少文人贤士都用优美朴实的语言歌颂母爱,赞美母亲,课后大家可以找几篇相关的文章来读一读。
2、小练笔: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有关和母亲相处的文章。
新版四年级语文书上册教案5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生认识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三)读课文,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二)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2课《跳水》,请大家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教师边叙述边板书课题:
(板书:《跳水》)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设疑,展开想象,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深入课文之中,由要我学自然变成我要学。
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
如:谁跳水?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是怎样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课文中的人、物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用符号表示出来。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要动脑,又要动手,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
(三)分段、概括段意。
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事情发展的过程,初步认识事物是在相互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
谁来谈一谈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各是什么?
(起因:水手们取乐猴子,猴子十分放肆;发展:猴子逗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高潮:孩子走上高最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赶猴子。第三段(第4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第四段(第5、6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四)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本课生字(艘、撕是平舌音,要注意读准。)除生字外,还有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如:龇应读z9。龇牙易读成c9y2,这是错误的。
桅应读w6i。易读成w7i。
即应读j0,不能读成j@。
唬应读成轻声hu。
3.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环游:环绕地球旅游。
风平浪花静:指江、河、湖、海等水面上没有风,没有浪,十分平静。
模仿:按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去做。
放肆:言行轻率,毫无顾忌。
开心:①心情快乐舒畅;②戏弄别人,使自已高兴。
桅杆:船舶甲板上竖立的高杆,用于挂帆或信号、装置无线、支持观测台等。吓唬:恐吓;使害怕。
灵巧:灵活而巧妙。
龇牙咧嘴:形容凶狠或疼痛难忍的样子。龇:(牙齿)露在外边。咧:嘴角向两边延伸。本课用来形容大猴子做怪相的样子。
摇摇晃晃:摇摆不定。
瞄准:对准目标,使射出或扔出的东西命中目标。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纵身: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
4.形近字组词:
艘(五艘)撕(撕碎)
搜(搜集)嘶(嘶哑)
瞄(瞄准)桅(桅杆)
描(描绘)脆(干脆)
5.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环游周游
缓缓慢慢
庄严庄重
沉痛悲痛
矫健强健
身躯身体
哭泣抽噎
慈祥慈爱
面庞面容
反义词:
焦急耐心
幸福痛苦
慈祥威严
醒悟迷惑
放肆规矩
(五)分组读课文。
分组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小组的同学相互解答,质疑问难。如果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在讲读课文时大家共同解决。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生词。
新版四年级语文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 小学教案模板
★ 小学教案模板
★ 高中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