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在教学⼯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学习目标
1、口语交际与习作:通过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深入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和成长中的问题。
2、我的发现:通过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体会到:读书时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3、日积月累:积累一些古代名句,通过了解古人对于成长和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受到启发和激励。
4、展示台: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体验成长的快乐。
教学时间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前布置学生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收集资料)
一、引入学习
1、回忆本组课文,围绕“成长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2、谈话: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但无论怎样,成长的经历都是令人难忘的。
板书题目: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要求
1、自读题目,勾画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要求。
2、交流:
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
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
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
三、口语交际
1、认真阅读书中提示,以及《乌塔》、书信,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2、按要求独立准备,并说给自己听一听。
3、根据选定话题进行分组。
选同一话题的人过多,则可再分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
4、分组交流,要求每人都有机会交流自己的看法。
5、指名在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6、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谈话内容,说给同桌听,注意两人间的交流。
四、引导总结
1、请你来总结这次口语交际活动。
可从同学表现、老师表现、交际内容、交际方式等进行总结。
2、请你为下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提建议。
教学后记: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引入
谈话:上节课,同学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交流了难忘的成长经历。听过之后,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那些难忘的经历。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习作内容及要求
1、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要写得清楚具体。
2、写“从《乌塔》想到的”。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给“需要帮助的王虹”写回信。要把想说的意思写清楚,书信格式正确。
三、指导习作
1、根据自己选择的话题理出提纲。
2、交流提纲,分组指导。
话题一:写谁的什么事。阅读本单元课文学习如何写。
话题二:《乌塔》主要讲了什么事?你对文中什么问题最感兴趣?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建议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例子)。
话题三:王虹遇到了什么烦恼?你的看法是什么?你认为她该怎么做?(指导书信格式)
四、学生独立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交流与讲评。
1、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
2、每个话题选出代表作讲评。
六、修改誊抄。
1、生根据讲评修改习作,可同桌互相提建议修改。
2、誊抄习作。
七、拓展活动
话题一:编成短剧演一演。
话题二:开展读书心得展示活动。
话题三:自学信封写法,把回信寄给老师。
教学后记:
第四、五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
一、我的发现
1、自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对你有什么启发。
2、归纳小结阅读方法:一边读一边想。
3、交流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自己读书时是怎样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以及发现问题后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二、日积月累
1、自由阅读,要求读得通顺流利。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默读,从中选择一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也可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体会。
4、背名句竞赛。
5、你还搜集了哪些关于成长的名言?交流。
三、展示台
1、谈话: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回忆了自己成长的经历,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了别人的成长故事。你打算怎样展示这些成果呢?(自由说)
2、个人或分组汇报自己展示成果的形式,根据不同形式安排展示程序。
3、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4、总结,评奖。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雾凇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点:体会雾凇的美丽奇观,弄清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难点:弄清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第22课——雾凇。说说看,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交流)
过渡:雾凇到底有多美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快速阅读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指名交流)
板书并解释:奇观——奇异的景象
2.从哪里看出来雾凇是奇观?
①雾凇很美(哪写词语可以看出来?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②雾凇很壮观(从哪看出来?十里长堤 缀满)(相机指导:雾凇是在哪里出现的呢?十里长堤。这词语说明雾凇——壮观。)
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十里长堤 缀满
3.同学们想看看这美丽壮观的雾凇吗?
出示雾凇图片,相机讲解。
4.此刻,你最想说什么?(指名交流)
5.你喜欢它吗?能带着你喜爱的感情读一读吗?(指名交流,学生评价。你能像他读得一样好吗?或者你能读得比他好吗?)
6.让我们再来品位一下这美丽的北国风光!(齐读第一自然段)
7.这样的景象真是太美了,难怪人们要把它称为——奇观。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南方有雾凇吗?(没有)此时你最大的疑问是什么?(指名交流,学生提问)
2.你能在文中哪里找出答案呢?(第2节)
3.指名读第2节。谁来说说看,答案在哪里?(指名交流)
4.雾凇成因:(板书:成因)
①饱和的水汽——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从哪里看出来?
a.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弥漫着阵阵雾气。
b.每当夜幕降临……十里长堤。
板书:水汽
②遇冷凝结:吉林温度如何?能零下30摄氏度。
板书:遇冷 凝结
5.你最喜欢第二自然段中的哪写句子?能给我们读一读吗?
a.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模糊了。
b.这蒸腾的武器,慢慢地、轻轻地、……镀上了白银。
生读。评价。指导体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词语”。
6.就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引读)——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7.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二节,用心记住雾凇形成的过程。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夜晚来临,十里长堤上本来还是一片黑森森的林木,只不过一夜,就变成了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
实在让人称奇。(出示多媒体)请同学们仔细观赏,选一个镜头,用几句话描绘一下。(指名交流,评价)
2.看着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此时此刻,你最想用哪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你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吗?(指名交流)你来读一读它。从你读的过程当中,老师感受到了你的感叹!
3.谁能用赞叹之情读好第三节?(生读)
4.让我们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第三小节。
五、拓展
1.现在,你就是一名导游,要向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全世界的游客介绍吴淞,你打算讲哪写内容?(景象、成因)
2.先向你的同桌介绍。再到前面来交流。(两三名)
六、作业
1.背诵这篇课文。
2.向同学或亲朋好友介绍一处你游览过的自然风光,讲清楚它的特色。
板书设计:
美丽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奇观 壮观 十里长堤 缀满
22.雾凇
成因 水汽——遇冷——凝结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随着现代化通讯设备的日益、完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写信是比较传统、实用的方法。你给自己亲友写过信吗?
(二)、学习乐乐给表哥的信:
1、快速默读乐乐给表哥的信(屏幕出示)说说信的内容
(信的内容:“我”和表哥国庆节曾见过面;元旦庆祝会上“我”被宣布为优秀少先队员,还表演了节目,希望表哥来信告诉我怎样过元旦的情况、盼望春节能再见面,告诉表哥他要的书已经买到,寒假带去。)
2、结合信的内容,想想写信的用处。请同学说。
3、与电话、传真相比,你认为写信有哪些优点?
预设(二):由班级实际情况转学的同学或老师的来信,设置大环境背景,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学习需求。
(三)、学习书信的格式
明确:给亲友写信首先要学会如何写
速看屏幕,研究信的格式有什么特点?
1、逐项讨论,汇报,师板书:
称呼 第一行 顶格 冒号
正文 另起一行 空两格 写完一件换一行,先写重要的事
祝愿语: 接正文(祝你),换行顶格(快乐)
或另起一行空两格 再另起一行顶格
演示投影,以帮助理解
姓名 祝愿语的右下方 (特别要注意代人写的信)
日期 姓名的下面 (写信日)
(顺口溜:第一行顶格称呼加冒号;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事情多要分段写,要紧事情写前面;祝愿语,可接正文写,也可另起一行空两格,再另起顶格 祝愿词,最后写信人姓名和日期。)
2、信与一般文章有什么不同?
(一、格式不同:二、内容有所不同。文章一般要围绕一个中心写,而信的内容比较广,想告诉对方什么就写什么。)
(四)、学习信封的格式:
1、(屏幕出示信封):研究信封的写法,学生回答;
2、总结:信封上收信人的地址与写信人的地址不可写颠倒。收信人姓名后的称呼是给邮递员看的,不能用“父亲”等诸如此类的话。
3、作业:
在信封上按信封格式写一个信封、评议。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文中“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眼泪”这句话的意思,体会文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眼泪”这句话的意思,体会文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读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中“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眼泪”这句话的意思,体会文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4.初步了解我国西部贫困山区人民生活的穷困和教育的落后,产生关注我国西部发展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充分自读,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主要内容。师提示:主人公是谁?他去哪干什么,那时,他发现了什么?于是,他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3、朋友去哪干什么,那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个内容?
指名读,你在预习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4.课件出示地图:介绍“甘肃西部地区”、介绍“青年志愿者协会”。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xié)会(英文名Chinese Young Volunteers Associasion,简称CYVA)成立于1994年12月5日,是由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各界青年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本协会通过组织和指导全国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经常组织志愿者到西部山区支援当地教育。
二、讨论、学习、理解课文
1.“朋友为什么会产生知难而退的想法?”
2.青年教师心里不平静。
(1)当他了解到学生连冰激凌都没有见过时,他的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看到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时候,他的心情怎样?又会想些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件出示:反映我国西部地区贫穷落后现状的音像资料。
(3)读到同学们写的作文时,青年教师心情又是怎样的?他会想些什么?
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眼泪?”
冰激凌是不会被感动的,更不会流下白色的眼泪(因为青年教师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路,冰激凌已经开始融化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大家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在同学们看来,就连冰激凌好像也被老师的行为感动得流泪了。这句话表面是写冰激凌,实际上还是在写同学们被老师买冰激凌的事情感动了。
3.冰激凌一事使青年教师改变了想法。猜猜他现在会怎么想?
学生尽情发挥想像。
课件出示音像资料:我国现在的西部大开发计划、“春蕾计划”、“母亲水窖”工程等。
三、总结课文,畅谈体会
读了课文,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及经济的发展。
四、拓展
师: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老师收集到的有关西部贫困地区的情况吧。(课件出示图片)
问: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布置作业:
给那里的孩子写写你想说的话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登山》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
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部分。先讲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接着讲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最后讲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交待了他第二走险路的原因。
课文的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第一次走险路是为了赶上看日出,写得比较详细。从“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这句话,可以体会到这条路的小和险,这样的小路很难行走,而且非常危险,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列宁为了看日出,果断决定走这条小路。
巴果茨基是走过几次这条小路的,他这次走的时候“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走过最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走的时候也是有点提心吊胆的。列宁走险路的表现反映了路很“险”,他“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的时候“头昏目眩”。“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说明他有点害怕。但他只是“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从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列宁临危不惧的品格。
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相比有几处不同:1.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2.列宁先走;3.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为什么还要走险路呢?列宁的话解释了原因。列宁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讲小路令人望而生畏,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第二句讲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第三句讲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强调了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列宁下山时还走那条险路,正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一个范例。
课文中有一段描写日出时的瑰丽画面,这一方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历经险路,正好赶上日出,饱览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教法建议
1.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有一个句子,即:“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这个句子画下来,并通过这个句子具体体会到这条小路的险。只有充分理解了“险”,才能充分认识列宁坚持走这条险路的勇气和魄力。
2.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对思考.练习1中的第一小题“列宁第一次走这条近路时害怕吗?”要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到列宁是有些害怕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到当时的处境是不由人不害怕的。人站在极高极险的地方,头晕目眩,心慌腿软等感觉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列宁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了过走,正表现了他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品质。
3.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组的读写训练重点。把段意连起来是抓课文主要内容的一处常用的方法。思考.练习2要求给课文分段、最纳段意,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理解词句、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然后把段意连起来。连接段意的时候,帮助学生疏通语言,用通顺连贯的语言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本课最后列宁讲的一段话,是课文的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可以先逐句理解,再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情景深入体会,最后再让学生适当联系思想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5.本课的生字“刹”“烁”“释”是翘舌音,“皇”是后鼻音,要指导学生读准确。“喉”的右半部不是“候”,不要多写一竖。
以下词语解释供教学时参考。
沙皇--俄国过去皇帝的称号。
深渊--很深的水。
头昏目眩--眩,昏花。头发晕,眼发花,课文中的意思是站在高处往下看,发生眩晕的感觉。
毅然决然--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6.建议本课教2课时。
句段赏析
1.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析这里描写道路窄小难走,非常危险,然而为了赶上看日出,列宁果断地决定走这条近的危险小路,目的是为了烘托列宁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高尚品质。
2.他们登上山顶,一股柔和的阳光正好……欢快地唱了起来。
析这一段话描写日出时的瑰丽画面,一方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历经险路,正好赶上日出,饱览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3.“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析这句话讲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强调了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下山本没必要走险路而再次要走,正是列宁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一个范例。
难句解析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这句话写出这条路的小和险,小到“只能容一只脚”,说明小路很难行走,而且非常危险。“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更加突出了小路之险。就是这样的小路,列宁还决心走过去,可见列宁是临危不惧的。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这是列宁说的两句话。第一句讲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是:不应该被害怕压倒,不要被困难吓倒,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第二句是讲一个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是强调要充分利用每一个机会,而列宁正是这样,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坚持走那条小而险的路。表现了他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高尚品质。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2.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3.弄明白列宁登山所体现的革命者的品质。
文章结构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自然段到“欢快地唱了起来”):讲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从“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到结束):讲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交代了他第二次走险路的原因。
写作特点
巧用对比赞颂品格。
首先,巴果茨基与列宁走险路的对比。巴果茨基自己几次走过这条小路,他这次走的时候,“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看深渊。”走过最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可见他也是有点提心吊胆。而列宁“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的时候,“头晕目眩”,但“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步地走过”去了。从对比中进一步赞颂列宁临危不惧的品格。
其次,以第二次与第一次走险路相对比。巴果茨基说“不必走”,而列宁仍旧坚持要走那条小路。第二次是列宁先走,巴果茨基跟在后面,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过去。说明列宁比第一次走险路更无所畏惧,意志更坚定了。
解释说明画龙点睛。
课文结尾是列宁对巴果茨基问题的解释,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列宁先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但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进一步突出了革命领袖列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坚定的革命意志。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危险小路的事,表现了列宁自觉地磨炼自己意志的可贵品质。
教学设计示例
14.登山
教学目标:
一、了解列宁两次登山的经过(走险路),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坚强品质。
二、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同学们,我今天要介绍一篇好文章给你们,想了解吗?(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三、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1.指导朗读。注重表扬、激励,激发朗读兴趣。(这一次读,要比初读课文时读得更好、更流利、更有感情。)
2.生谈精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3.鼓励学生表演课文内容。
①指名上台表演。
②让表演的学生评价刚才的表演情况。
(学生自主地进入角色,充分品味文章的内涵。)
4.质疑: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列宁下山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他第一次走与第二次走有什么不同?课文题目是登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在山顶上看到的美丽景色呢?列宁说的那两句话该怎样理解?)
5.教师归纳学生的疑难问题。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登山的经过(走险路),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坚强品质。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1.课文的题目是登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在山顶上看到的美丽景色呢?
2.列宁下山时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第二次走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3.“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这两句话该怎样理解?
二、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试着解决疑难问题。
2.小组合作研讨,组长归纳意见。
3.班上交流汇报。
(1)解决第一问题。可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了解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时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小路之险,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感觉的描写反映出来的。(巴果茨基的语言:“路太窄,又太危险,要经过深渊边上。”“您不能从这儿过。”动作:“贴、扭、不去看、移动”。列宁的感觉:“头昏目眩”。)然后让学生读写景的那段话,抓住“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起来。”这句话引导学生读一读,议一议,进行交流。感悟到:“鸟儿的歌唱”,不仅仅是为列宁看到自然风光而唱,它仿佛为列宁勇敢地走过小路而庆贺,更使人体验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列宁为自己走过险路,饱览到美丽的景色而欣喜的心情。
(2)解决第二个问题,关键是引导学生读懂列宁说的那段话,从中找出原因。①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走这条路;②作为一个革命者,要勇于战胜困难,而不是回避困难;③作为一个革命者要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相比有几处不同:①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②列宁先走;③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3)齐读最后一段课文。
(4)联系实际,谈一谈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延伸拓展
既要锻炼自己的意志,又要注意安全。在生活中怎样做才能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同学之间交流一下这方面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学习本文后的体会。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 小学教案模板
★ 小学教案模板
★ 高中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