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最新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新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等词语。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能积累描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语言。
态度与价值观: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本课教学难点是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都做了提前预习,那你们能认出这两只罐子吗?说说谁是陶罐谁是铁罐?(随着学生的回答老师画出陶罐和铁罐)
师:在现实生活中这两只罐子各有什么特点呢?
生:陶罐易碎,铁罐坚硬,教师随机在两个罐子里板书。
师:这两个小罐子的性格差距可大了,一个傲慢无理,一个谦虚礼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27课《陶罐和铁罐》。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一会老师要检查生字认读的情况。
师:读好了吗?老师看到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现在请同学们来认读老师所出示的生字,词。
师:同学们认读得非常好,看来生字是难不倒我们大家的,请同学们再来默读课文,把陶罐和铁罐的话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好吗?老师看谁的动作快,开始了。
三、品读课文
师:画好了吗?老师看到同学们边读边画,做得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对话,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师:读完了吗?哪位同学告诉大家你读了对话都读懂了什么?
生:不要骄傲,要学习陶罐一样谦虚……
师:好了,同学们知道了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它。
师:哪位同学能结合上下文,谈一谈你对奚落这个词的理解,奚落是什么意思呢?
生:瞧不起,嘲笑……
师:我们理解了这个词,通过读对话,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同桌先相互说说还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铁罐那么骄傲……
师:老师听了同学们的问题,知道同学们对这几个问题比较感兴趣。
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
铁罐是怎么奚落陶罐的?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师:那我们就来逐个解决以上的问题。
汇报:
1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
2铁罐是怎么奚落陶罐的?陶罐对铁罐说了哪几句话?说这句话时是用什么语气的?谁来用这样的语气来读读。
3铁罐奚落陶罐还有哪句呢?这时候又是什么态度呢?哪位同学带着轻蔑的样子来读读。老师也想来读读,你们来给老师做旁白好吗?师范读
4再找找看还有哪些是描写铁罐奚落陶罐的?铁罐从开始的傲慢到轻蔑再到恼怒,谁再来读读铁罐恼怒的句子。
5铁罐一心想把陶罐碰碎已经到了狂妄自大的地步,找一找描写铁罐狂妄自大的语句,谁来模仿狂妄自大的语气来读读。
6我们对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有所了解,那么陶罐的态度又如何呢?学习前面的学习方法,抓住重点语句来读一读好吗?
7找到了吗?谁愿意来告诉大家。生答。这一句能体现陶罐的什么态度呢?
8我确实不敢碰你和我不敢碰你哪一句好呢?加上确实更能显出自己的态度。
9你认为陶罐懦弱吗?哪个词能证明它不懦弱。(争辩)现在请同桌互读对话,老师想请同学到台上来读。然后大家来给评评读得怎么样?
10这两只罐子的结果如何能,快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
11他们最终如何呢?
四、总结
1、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课文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2、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3、人与人之间要懂得互相尊重,互相谦让,学会全面看问题。
五、作业
同学们联系课文,尝试着自己来编一则寓言故事。
最新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枣核》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
(1)指名读,齐读。
(2)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
3.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
出示相关句子: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2)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
(从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3)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b.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c.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开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4)枣核是怎样机智脱险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b.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c.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都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去,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
1.你喜欢枣核吗?为什么?
2.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梳理内容,复述故事
1.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根据板书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2.学生复述故事。
六、回顾课文,续编故事
1.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你能接着往下讲吗?
2.学生练习,续编故事。
板书设计:
28.枣核
名字来历
勤快能干
救出牲口
顺利脱险
最新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能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首先明白“枣核”指的是什么,然后弄清楚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了枣核怎样的品质。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民间故 事是充满幻想的故事,要么故事里的人物拥有特异功能,要么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故事的情节有超自然的性质。民间故事一般是人们用口头形式传播而流传下来的,故事一般体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叫《枣核》的民间故事。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重点指导边音“犁”,翘舌和后鼻音“牲”、多音字“折、涨”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亥-核(核心)-咳(咳嗽)-该(应该)
利-犁(犁地)-梨(梨子)-俐(伶俐)
生-牲(牲口)-胜(胜利)
(2)多音字。
折
zhē:折腾 折跟头
zhé:折断 损兵折将
shé:折本 枝折花落
涨
zhàng:涨红 头昏脑涨
zhǎng:涨价 水涨船高
辨析:“折”表示“翻转,倒腾”时读zhē,如“折腾”; 表示“断”“亏 损”或姓氏时读shé,如“折了、折本”;表示“断,弄断”“损失”“弯转,屈曲”等意思时读zhé,如“折断、打折、损兵折将”。
“涨”表示“体积增 大”“弥漫”“多出来”“头部充血”时,读zhànɡ,如“豆子涨了、烟气涨天、头昏脑涨”;表示“水 量增加,水面高起来”“价格提高”时,读zhǎnɡ,如“水涨船高、涨价”。
三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枣核”指的是什么?
明确:
指的是主人公的名字。
2.“枣核”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明确:
因为枣核刚出生时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大”,所以夫妻俩就给孩子起名叫“枣核”。
3.课文写了枣核的哪几件事?
明确:
第一件事:枣核 一直没有长,但是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第二件事:枣核不仅勤奋,而且聪明,设法帮大家解救了牲口。第三件事:枣核解救牲口后引起县官的责难,于是他智斗县官。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2自然段后思考: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枣核有什么变化吗?爹娘心情如何?
明确:
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爹娘都很为他担心、发愁,觉得枣核长得太小,什么也做不了。
2.面对爹娘的担心,枣核是怎么反应的?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
枣核安慰爹娘说,自己可以做事情。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3.枣核做到对爹娘的了吗?他都学了哪些本事?
明确:
做到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
4.当大伙儿的牛、驴被官府牵走,枣核说他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猜猜看,此时大家都是怎 么想的?枣核心里又想着什么?
明确:
有的人可能会想:“人长得小,口气却挺大,真能吹牛!”枣核心里可能想:“此时不和你们争辩,等我牵回了牲口,你们一定无话可说!”
5.枣核解救牲口时,为什么不直接牵走,而是折腾了大半夜?
明确:
因为这么多的衙役看守着,想直接牵走牲口是不可能的,只有等到衙役们累了,没精神看守了,才能安全地把牲口牵走。
6.枣核成功牵走了牲口,印证了文中的哪句话?
明确:
第4自然段中的“枣核不光勤奋,也很聪明”。
7.用“不光……也……”造句。
明确:
示例一:小明不光学习好,也乐于助人。 示例二:这幅画不光有草有花,也有绿油油的大树。
8.县官并不知道是谁牵走了牲口,枣核为什么要自己承认呢?
明确:
因为县官如果找不到偷牲口的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枣核自己承认,是不愿意牵连他人,并且他已经想到办法制伏县官了。
9.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他会说些什么呢?
明确:
县官老爷,你不是要抓我吗?我就在这儿,过来呀!
10.回顾全文,尝试复述这个故事。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衙役把牛、驴都牵走了。(改成被字句)
②门被枣核打开了。(改成把字句)
③枣核说:“大家 都不用愁,我有办法!”(改成转述句)
明确:
①牛、驴都被衙役牵走了。
②枣核把门打开了。
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他有办法。
(2)设想一下 ,枣核离开后,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明确:
县官吃了这么大的亏,怎么肯善罢甘休?于是,他派衙役们把枣核的父母抓来作为人质,还威胁枣核:“如果不投案自首,就杀掉你的父母。”枣核这么孝顺,怎么肯让自己的父母代替自己受过?于是,枣核回到衙门,换回了父母,让父母和乡亲们躲进了一座山谷,那里有他准备好的粮食和水,够大家生活一段时间了。
每到夜深人静,他就偷偷潜入县官的房间。第一天拔光了县官的胡子,县官拿他没办法。第二天,又拔掉了县官不少头发,县官还是怎么也抓不到他……一连几天,把县官折磨得不成人样,只能跟他求饶,赦免了他,答应不再难为乡亲们。大家都夸枣核是一个小英雄!枣核的父母可 开心了!
2.总结。
枣核虽然长得小,志气却很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敢智斗恶人,帮助乡亲。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发挥自己的聪 明才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 构架
枣核
身世和名字的由来
优秀品质
勤劳:学会很多本领
聪明:智斗县官
人小志气大 英雄出少年
最新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蹊跷(qīqiāo)掐指一算(qiā)故弄玄虚(xuán)殷切(yīn)
嫣红(yān)玛瑙(mǎnǎo)山坳(ào)厂甸(diàn)核潜艇(qián)
匀称(chèn)镶嵌(qiàn)国(jí)籍
2、解释词语:
感慨良深——感慨很深。良,很。
风烛残年——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风烛,风中燃烧着的蜡烛。
蹊跷——奇怪。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花招,迷惑欺骗人。玄虚,使人迷惑的花招、手段。
3、填空:萧乾:(1910-1999)现代作家、翻译家和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反法斯战场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特写报道。主要作品集有:《篱下集》、《栗子》、《人生采访》等。著作选编为《萧乾选集》(六卷本)。
1980年写作《美国点滴》,由《枣核》等10篇文章组成,这些特写介绍了美国现代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的心态。
三、学习指导:
(一)、整体感知课文,回答下边问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的事。
2、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答: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枣核”
4、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理解文章,用适当的词填空,完成下图。
第一部分:(1)索枣核
第二部分:(2-4)得枣核
第三部分:(5-10)话枣核
第四部分:(11)话主题
(二)、咬文嚼字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若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分量,显得十分珍惜。改后的句子,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若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过旧历年是炎黄子孙的文化传统,“一”过圣诞,就想旧历年,用上面的句式强调了旧时的同窗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和深沉。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若“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答:“劈头”有一开始就突然的意思,久别重逢,旧时同窗把“我”安顿好后,不叙别情,却领我去后花园,劈头就问后花园怎样,是为了炫耀后花园的“家乡味”。实际上是表示自己蛰居海外乡思心切,急于倾诉思乡之情。换成“突然”就表达不了上述意思。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若删去划线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答:划线部分表明旧时同窗堆假山时十分仔细。突出了海外赤子的乡土情结。删去划线句子,则表达不了这种情感。
(三)、体悟情感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答:这位友人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思乡的心理活动?
答:(1)、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2)、体会出游子的心境(3)、想厂甸,想隆福寺(4)、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5)、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3、哪些句子描写思乡的行动?
答:(1)、栽杨柳树,种睡莲。(2)、亲手建造“北海”。(3)、追忆在北海泛舟的日子。(4)、试种家乡的枣树。(暂未做)
4、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她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答: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21教育原创作品
5、文中美籍华人“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还感到“心中总像是缺点什么”,为什么?
答:缺的是踩在祖国大地上的踏实感及主人翁之感,缺的是与故友欢聚的温馨,缺的是故乡亲人的亲情……
因为:身处异国他乡,缺少故乡的风土人情,缺少乡情乡韵,这里不是心的归宿。
最新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何不同。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掌握生字新词,了解文章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2.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入手,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 故事。预先提问,引导学生带着探究兴趣,在阅读中展开思考: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理发的过程有何不同?为什么“我”说天生怕理发的小沙是世界上秀的顾客?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做题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组词、造句。
2.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划分层次结构。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理清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理发过程的不同之处,体会“我”说天生怕理发的小沙是世界上秀的顾客的原因,并能总结出课文用“剃头大师”做题目的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有个小朋友叫小沙,他天生怕理发,成了理发店里最不受欢迎的顾客。后来,他遇到了一位非专业的剃头大师,并且还成了世界上秀的顾客。小沙和剃头大师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翻开课本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执、仇、差”,平舌音“虽”和后鼻音“刑”。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胆、刑、厘” 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差、件”等字时,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剃、摸、付、夺、鬼”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否、骂、仇、惯、理、倍”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字谜示例:
羊儿尾巴歪,工字躲进来,既指不相同,也指不优秀。(谜底:差 )
一半在前耕地,一半在后扶犁,既指公文信函,也作常用量词。(谜底:件)
对比识字示例:
否(是否)-杏(杏仁)
骂(骂人)-驾(驾车)
惯(习惯)-贯(全神贯注)
理(道理)-里(里面)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表”是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三横略短,都向右上稍倾,撇捺伸展。
“夺”上宽大下窄小,“大”横短、撇捺长伸,盖住下面的“寸”。
“骂”上面两个“口”占上半格一半,小而往右上倾;“马”写得扁而宽,竖折折钩竖短折长,末横最长,稳住整个字的重心。
“虽”是独体字,两个“口”都要写扁,上窄下宽;中间的短竖落笔在竖中线上,提画要稍微拉长些。
易错提示:
“表”的上部是三横一短竖,不要把竖画写成竖撇一笔拉通。
“鬼”的首笔是短撇,不要写成刀字头;竖弯钩里面是撇折、点,不要写成点。
“差”上部是三横加竖撇,注意和“表”字区别;下面是“工”,不要写成“王”。
“倍”左边是单人旁,不要写成双人旁;右下部是“口”,不要多加一横写成“音”。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带羊字旁的字:
差(差不多)-养(修养)-着(睡着了)-羌(羌笛)-羞(害羞)-羚(羚羊)-翔(飞翔)
带单人旁的字:
仇(报仇)-付(支付)-倍(加倍)-件(文件)-什(什么)-仙(神仙)-伏(起伏)
(4)多音字。
处
chǔ:处理 处变不惊
chù:到处 绝处逢生
折
zhé:折磨 一波三折
zhē:折腾 折跟头
shé:折本 摔折了腿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概括每部分大意。
明确:
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写小沙天生有“四怕”。
第二部分(2~6):写以前小沙是怎样理发的。
第三部分(7~18):写“我”给小沙理发,因为手艺太糟糕,最后小沙只能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
2.通读全文,说说文中哪些描写最吸引你。
明确:
本文的描写生动而充满童趣,比如第3自然段的神态描写,第9、11、14自然段的语言描写,第10、16自然段的动作描写和第13、16自然段的外貌描写。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提问小结: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
明确:
表弟小沙天生害怕剃头,每次剃头都像受刑似的。有一次“我”回家,小沙央求“我”帮他剪头发,由于“我”毫无经验,最后把小沙的头发剪得参差不齐的,难看极了,还把姑父的睡衣当作围裙弄得衣服上都是碎头发,怎么也清理不干净。结果,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点评、补充)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表弟 胆小鬼 理发店 夺门而出
骂人 仇人 差点儿 付钱 双倍
虽然 条件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小沙之前在理发店里是怎样剃头的,当他遇到“我”这个“剃头大师”后,又遭遇了什么。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表弟小沙天生有“四怕”,为后文写他去理发店里 剃头埋下了伏笔。
2.阅读第2~6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2、3自然段是怎样表现小沙害怕剃头的?
明确:
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而且姑父还得拿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着,否则小沙就会逃跑。小沙会骂给他剃头的师傅是“害人精”,还用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2)以前都是谁给小沙理发的?为什么是他来理发?
明确:
以前总是一个老剃头师傅给小沙理发。因为老师傅耳朵不好, 听不清小沙的_,而且他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这让小沙又害怕又无可奈何,所以只得由老师傅摆布。
(3)老剃头师傅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小沙在此过程中有怎样的表现和感受?
明确:
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老师傅眼神也差,总把 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一会儿痛一会儿痒,就跟受刑一样,让小沙受尽了“折磨”。更让小沙不高兴的是,难受完了,还得付给老师傅双倍的钱。
3.阅读第7~18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部分中的哪些段落写了“我”给小沙理发?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
第10、16两个自然段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写“我”给小沙理发。第10自然段中“围 上”睡衣、“摆出”架势、“剪下”头发等描写,表现了“我”是如何给小沙理发的。“嚓嚓两剪刀”“剪下一堆头发”,说明“我”剪头发时动作干净利落,毫不犹豫。第16自然段中“剪掉”“修了修”,写“我”在把头发剪坏以后想尽量弥补,结果越搞越糟。
(2)“我”是怎样给小沙剪头发的?成果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
①“我”毫不吝惜地剪了很多头发下来,从第12自然段“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姑父的睡衣就像 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此处运用比喻,说明被“我”剪掉的头发之多)可以看出来。
②“我”下剪刀的时候毫无章法,只图痛快,从第12自然段“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第13自然段“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米”可以看出来。
③“我” 知道自己剪坏了以后,急于补救,却越修越糟,从第16自然段“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 头皮”“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可以看出来。
(3)小沙在“我”给他理发的过程中有怎样的表现?
明确:
刚开始时,他“有些慌”,怕被“我”剪破耳朵;当他看见“我”真剪下头发来时,很高兴;当他听见“我”叫“坏了”时,只摸了摸耳朵,确定耳朵没受伤,就表示无所谓;最后剪完了,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被自己的丑模样吓到了。
(4)“我”这个剃头大师服务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服务得不好。因为“我”的一通乱剪,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姑父睡衣上的碎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干净,害得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最后“我”也没得到小沙 答应付给“我”的五块钱。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提问小结:同学们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剃头大师”作题目吗?
明确:
“大师”指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我”与理发店的师傅相比,技术差太多了,表现也很糟糕,但这是“我”第一次拿起剪刀帮表弟理发,是“我”人生中一次有趣而难忘的经历,是童年生活的美好 回忆。用“大师”一词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我”第一次拿起剪刀的骄傲和自信,充满了童真童趣,同时也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阅读故事的兴趣。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剃头大师
老师傅
①耳朵不好,听不到_--无可奈何
②老掉牙的推剪,咬住头发--痛
③眼神不好,碎头发掉进脖子里--痒
----得双倍钱
“我”
①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
②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
③长长短短、坑坑洼洼,只能剃光头
----没得钱
有趣而难忘的童年回忆
最新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 小学教案模板
★ 高中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