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的教案中班科学教案
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合理规划教学流程,从而增强教学自信心。什么样的关于的教案中班科学教案才算是优秀的呢?这里整理一些关于的教案中班科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关于的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篇1
活动名称:会变化的影子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影子是随着光源的移动而移动等方位变化特征,学会简单的测量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小电筒每人一个,玩具、胶水瓶、不倒翁娃娃每组一个;
2、水彩笔每组一只、小镜子每组一面、记录纸每组一张。
活动过程:
1、教师讲故事《树荫》导入主题,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为什么太阳火辣辣的,小熊躺在树荫下却很凉爽?后来被什么东西烫醒了,你们能告诉小熊它遇到的问题吗?(激发孩子探索影子的奥秘。)
2、教师通过小实验让孩子观察,使孩子懂得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了解影子是随着光源的移动而移动的。
(1)教师在事先准备好的桌子上放一个“不倒翁”娃娃、玩具、胶水瓶,用电筒从玩具的左边照射过去,让孩子知道影子产生必须要有光的照射物体。而且物体必须是不能透光的。
(2)将电筒的光线从左边移动到玩具的右边,顶部,请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影子的变化过程。让孩子初步领会影子是随着光线的移动而移动的。
3、运用各种操作资料,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
孩子每人拿着小电筒,充分运用各种操作材料来寻找影子,进一步理解影子产生的条件及变化的特点。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影子的许多秘密。(如:影子一会儿在前面,一会在后面,一会在左,一会在右等等)。
4、帮小熊解决问题:
孩子通过小实验,帮助小熊想出了许多好办法(如叫小熊在树荫下睡觉时,要定时换位置,或搭个小帐篷等)。
5、游戏:捉影子,测量影子
教师带领孩子们到户外,把孩子们分6个小组,每组选一名能力强的孩子用镜子反射阳光,照在墙上、地上,其他小孩用手捕捉,用脚踩。之后用水彩笔去测量影子的长度,看看捕捉的影子有几支水彩笔那么长,并做好记录。
活动延伸:
1、教师带领孩子观察幼儿园内榕树,早上、中午、下午的影子,然后用粉笔将其影子的轮廓画下,再作比较。
2、布置孩子们回家和父母一同玩影子的游戏,使孩子们能发现更多有关影子的知识。
活动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许多科学的奥秘、原理,现在还不被孩子们所理解,但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会成为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巨大推动力。讲故事和观察教师操作实验能激发孩子探索影子活动的兴趣。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自己亲身实践到小实验中,有助于拓宽孩子的探索思路,在反复操作和比较中,使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这一节科学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始终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在轻松愉快的、无拘无束的“玩”中学习。在操作中探索和发现问题,得到答案,拓宽孩子们的探索思路。真正体验到“我能行”的积极情感。应注意教师在幼儿自己实践时巡回指导,先指导胆子小的孩子,再指导中等的,最后指导能力强的。
附故事:树荫
火辣辣的太阳,凉爽爽的树荫。小熊躲在树荫里,睡得又香又甜,呼呼,呼呼……
突然,小熊被一团火辣辣的东西烫醒了。他马上跳了起来,揉揉眼睛,一看,呦,树荫跑开了,是谁在开玩笑?小熊很生气,他问小树,小树摇摇树枝说:“我不知道啊!”他问小鸟,小鸟扇扇翅膀说:“我也没有看见!”一只小狗走过来,小熊又问小狗,小狗说:“你自己想一想!”
小熊抬头望望太阳,太阳也正笑嘻嘻地看着小熊呢,小熊又低头望望树荫,树荫又跑到另一边去了。小熊拍拍脑袋:“喔,我知道了,是太阳在开玩笑!”
小熊拿来锤子、钉子,找来绳子,搬来木桩,开始钉起树荫来,心想:哼,我要把树荫牢牢钉住,看它还往哪里跑!
完工后,小熊又美美地跑到树荫下去睡觉了。不一会儿,小熊又被火辣辣的东西烫醒了。小熊生气地跳起来,边跳边对着太阳挥拳头:“你真坏,你
关于的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观察树叶的特征,简单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探索、发现常绿树与落叶树的不同特征,通过动手实验,发现枯叶和绿叶的区别,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了解树叶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茶叶是树叶的一种。
活动准备:
1、落叶树叶和常绿树叶;
2、石臼、擀面杖、剪刀、鹅卵石、记录表;
3、茶叶包一个、茶壶、热水、布;
4、投影仪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随音乐《小树叶》进入活动室。师: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变凉了,树上的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知道它们是怎样飘落下来的?(幼儿可以用语言、动作等表现)让我们一起来和小树叶跳个舞吧!(教师一边和幼儿舞蹈,一边洒落树叶,幼儿每人捡起一片树叶。)
二、基本部分:
一)运用图片,帮助幼儿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及每部分的作用。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师:“树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教师出示树叶外形结构的图片,使幼儿知道大多数树叶是由叶柄、叶片、叶脉组成。
2、幼儿讨论,初步了解树叶每部分的作用。师:树叶是由叶柄、叶片、叶脉组成的,那他们对树叶来说都有什么用呢?(幼儿讨论)教师演示树叶每部分作用的图片,向幼儿分别讲解叶柄、叶片、叶脉的作用。
二)通过幼儿动手实验,发现常绿树叶和落叶树叶的区别,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找出常绿树和落叶树的不同。
2、如果树叶宝宝从树上落了下来,慢慢地它会发生什么变化?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小结:使幼儿知道树叶宝宝离开了树妈妈,就会一天天地干掉,枯死,变成一片枯叶。
3、教师出示一片枯叶:枯叶和小朋友手中的绿叶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幼儿从颜色、质感的不同、大小等方面回答)教师介绍记录表,教会幼儿记录的方法。幼儿选用桌上的工具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提问:谁来说说你刚才是用什么工具,发现了什么秘密?
三、使幼儿初步了解树叶在生活中的作用。
1、师幼讨论,初步了解树叶在生活中的作用。
2、教师变魔术,知道茶叶是树叶的一种。小结:茶叶是一种特殊的树叶,它可以泡水喝,对我们的`身体非常有好处。而且有些树叶可以制成药材,给人治病;有些树叶可以制成树叶食品、树叶饮料,有利于人体健康。
四、结束部分:
活动延伸,教师与幼儿一起到户外找一找哪些树是常绿树,哪些树是落叶树,搜集落叶,做叶子粘贴画。
小结及反思:
小结:使幼儿明白枯叶与绿叶的根本区别:易碎、不易碎;没有叶汁、有叶汁。
我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相关内容和同领域中不同内容的整合,比如:既有音乐体验,又有动手操作;既利用了图片投影,又添加了小魔术,使孩子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课后反思:
这次活动是大班“多美的秋天”主题中有关《秋天的树》,我选择的是孩子们最常见的也是现在这个季节有明显变化的叶子——树叶。
从整个活动设计上来看,内容非常丰富,它是由几个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内容组成的,。从整个活动过程中来看,孩子们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现出了他们对树叶的认识,有肢体语言、有实验记录、有语言描述等等,动手操作的小实验让孩子更感兴趣,我为他们提供了多种开放性的材料,发挥了他们最大的自主性,使孩子们在不断发现问题中解决问题,同时,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也动了脑,在操作的过程中也学会了记录,在每一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知道了枯叶和绿叶的区别,进一步了解了树叶特征。
关于的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科学探索活动,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2、并初步了解影子的形成。
3、在游戏中探索影子的方位变化特点。
活动准备:
1、幻灯机、玩具娃娃。
2、手电筒、小人偶。
活动过程:
1、导入。
(1)教师: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阳光下面在一起,你停它也停,你走它也走,就是不开口。小朋友仔细想一想这是什么呀?
(2)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3)教师:对,是影子。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吗?
2、进行实验,引导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
(1)打开幻灯机,将光投到墙上。
提问:看一看墙上有影子吗?
(2)教师用玩具娃娃挡住光线。
提问:现在发生什么事情?为什么现在会有影子了呢?
(3)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4)教师关掉幻灯机。提问:现在墙上有影子吗?为什么?
(5)教师小结:有光,并且有物体挡住光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影子。没有光,有物体,也不会产生影子。
3、进行实验,引导幼儿探究光和影子的关系。
(1)教师固定手电筒在上方,打开手电筒照射人偶,请幼儿观察影子在哪个方位,并请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依次将人偶变化位置,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小结。
活动延伸:
1、在户外活动时,玩手影游戏。
2、带领幼儿玩“踩影子”的游戏。
关于的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篇4
雨的秘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有关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
一、教师木偶表演,提出尝试问题,教师以兔妈妈带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问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故事情景导放课题,提出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
二、小朋友做小实验(幼儿第一次尝试,分组活动)
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教师提出尝试问题: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讨论:你平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发散性思维)
三、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幼儿第二次尝试,集中活动)
1.请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还是热的?
2.倒热水在杯里,问:杯子里冒出来的是什么?(水蒸气)
3.把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出现什么?为什么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得出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珠。
四、放幻灯(通过直观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的科学现象)
1.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厅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都到哪里去了呢?
2.请小朋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结合幻灯)
3.请小朋友把“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小秘密告诉兔妈妈和小兔。
五、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1.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好处。
2.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危害。
3.总结幼儿讲的雨的好处的危害,教育幼儿从小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当下名科学家,要让雨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关于的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纸质的花在水里开花的不同现象和纸张的吸水性有关。
2.通过猜测、尝试、分析、表达的方法,发现纸花在水里开花的原因。
3.积极投入探究活动,对纸质花在水里开花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知道树上、草上长出的花朵都会开。
物质准备:面巾纸、手工纸、白纸、报纸、锡箔纸做成的小花;每桌上备有大水盆。
【活动重点】了解不同纸质花在水里开花的不同现象和纸张的吸水性有关。
【活动难点】能从纸质的不同猜测、分析、推断影响纸花在水里开花的原因。
【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设置悬念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感知不同纸花在水里开花的现象
(一)观察白纸花在水里开花的现象
1.提问:这是一张普通的白纸,用它做成的花,能开吗?
2.教师演示纸花开花,幼儿观察。
3.请个别幼儿尝试操作。
(二)探索不同纸质的花在水里的开花现象。
1.介绍各种材料。
提问:除了白纸,小朋友们还只知道哪些不同的纸呢?
2.教师随幼儿讲述出示不同的纸并把各种纸贴到记录表上。
3.幼儿猜测不同纸质的花在水中能否开花。
4.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幼儿第一次操作。
5.师幼讨论:你发现哪些花开了?哪些没有开?为什么?
教师小结:有的纸花在水里能开,有的不能开。这和纸能不能吸水有关,吸水太快了会烂掉,不吸水就开不了。
(三)感知纸花开的快慢和纸的吸水快慢有关。
1.提问:这些纸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示范规范操作动作。
3.幼儿第二次操作,教师一旁观察指导。
4.交流:哪种纸花开的最快?哪种纸花开的最慢?为什么?
教师小结:不同纸的吸水快慢是不一样的。吸水快开得就快,吸水慢开得也慢。
三、结束延伸
我们的花开的真漂亮呀!生活中还有一些些纸,比如牛皮纸、玻璃纸等等,小朋友可以仔细找一找还有那些纸,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一做,看一看它们做的小花能不能开,好吗?
关于的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园内各种树木的观察、探索、发现和了解,使幼儿产生保护树的欲望,说出为何喜欢它。
2.学会主动关心照顾小树或大树。
3.在活动中增长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爱好和对大自然的爱。
4.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能力。
学习准备:
1.活动前对园内树木进行观察,不同树上都挂有树牌(树的名称、树龄及生活习性)及编号(以便幼儿记录)。
2.彩笔、图画纸、铅笔。
3.幼儿卡(幼儿姓名、性别、年龄)。
4.小桶。
学习过程:
1.在观察了解园内不同树种的情况下,开展自由讨论:你看到哪些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叫什么名字?教师用幼儿已有的经验描述不同树的外形特征并提问:你喜欢什么树,它是什么样子?
2.通过老师的提问和讨论再次带幼儿去室外观察,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从下到上,从树根到树冠、树叶及不同部位的粗细高矮、大小、长短、形状、颜色等。讨论提问:你喜欢哪些树?为什么喜欢?你如何对待它?
3.领养小树或大树活动,让幼儿把自己的卡片挂到自己喜欢的树上,与大树拥抱感知粗细,与小树牵手,给小树浇水。
4.观察记录:用不同方式记录所观察到的树种(根据树叶的不同形状、高矮、粗细、是否开花);记录小树家的路线图。
5.让幼儿说出树的种类,老师用图表示出数量,让幼儿学习点数。
6.把自己喜欢的树画下来,并画上它的邻居,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放在展区展览。
7.总结分享:请幼儿谈谈对园内春天树木千姿百态的感受。
关于的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有兴趣的阅读知识性刊物。
2、了解昆虫的伪装行为。
3、学习与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活动准备:
1、有遮蔽物的户外场地。
2、昆虫模型若干或伪装物品数种。
活动过程:
1、玩"找一找"的游戏。
请翻开图画书,找一找第2页至第7页中有什么昆虫?
为什么不容易找到这些昆虫呢?
蟑螂、蚱蜢、纺织娘是什么颜色?这些颜色与它们生活周围的颜色一样吗?为什么?
2、和幼儿一起阅读图书,将各种昆虫各自的保护方法介绍给幼儿。
请小朋友找一找,书中还躲着哪些昆虫?
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它们为什么有这些本领?
带幼儿一起阅读《昆虫躲猫猫》。
3、玩"昆虫小侦察"游戏。
找一个有一些遮蔽物(如树木、花草、泥土、落叶)的户外场地,事先沿途放置和环境颜色相仿的昆虫模型或物品(放置的数目暂时对幼儿保密)。
将幼儿每3到5人分为一组,带着纸笔出发寻找藏匿的物品,看能发现几个(发现了不要捡起)。
时间一到,请幼儿回来告诉老师找到昆虫模型或物品的总数及名称;如果没有人答对,老师就公布数目,让幼儿再找一遍。
关于的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篇8
有趣的飞盘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飞“飞盘”的不同方法,以及探索不同形状的飞盘与距离远近的关系。
2、培养幼儿勤于探索、乐于发现的科学精神,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难点:
探索飞飞盘的方法、不同形状的飞盘与距离远近的关系
活动准备:
三角形、圆形、长方形飞盘各8个、装饰好的飞盘3个、黑板、活动场地安排
活动过程:
一、玩飞盘
1、出示3种形状的飞盘,鼓励孩子自由玩
2、小结玩的多种方法,引出方法――飞飞盘
二、探索飞的方法
1、同种形状两两结对飞飞盘,比一比谁飞的远
2、小结飞飞盘的多种方法
三、探索谁飞的远
1、3人一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用科学的方法飞飞盘,比一比谁飞的最远
2、集中交流:哪个飞盘飞的最远,为什么?
3、小结:圆形飞盘在飞的时候转的很快,空气宝宝推它的力量就很小,飞的也就远了。长方形、三角形飞盘在飞的时候转的比较慢,空气宝宝推它的力量就比较大,所以就飞的近了。
四、活动延伸
看老师的飞盘漂亮吗?请你们也给飞盘打扮一下,再来玩玩。
关于的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篇9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能站起来的特征。
2、培养幼儿大胆发表自己操作过程的能力。
活动准备:
海洋球、可站立的积木、铅笔人手至少3支、橡皮筋若干、橡皮泥若干、杯子
活动过程:
一、幼儿第一次操作(桌上放置一个小筐,内有海洋球、可站立的积木)
师:请你们试一试,筐里什么东西能站起来?把它请到老师前面的桌上,幼儿操作。
师:哪个东西站起来了,它们为什么能站起来呢?
老师请每个小朋友摸一下积木的底部,感受它的底部是平的。
总结:底部平的物体能站起来,海洋球的底部不平,所以不能站起来。
二、幼儿第二次操作(橡皮泥、杯子、海洋球)
师:积木站起来了,海洋球说:我也想站起来,你们能帮帮我吗?桌子上有些材料你们可以请它们帮忙,也请站起来的海洋球到老师的桌上来。幼儿操作(用橡皮泥固定底部,用杯子套住)
师:你们用什么办法使海洋球站起来?
总结:你们想出那么多的办法使海洋球站起来,这些办法都是把海洋球的底部固定住的,小朋友真爱动脑筋。
三、幼儿第三次操作(人手至少3支铅笔,橡皮筋人手1根)
师:瞧,铅笔也来凑热闹了,它能站起来吗?这回我们可要用到橡皮筋了,看谁先想出办法?
幼儿操作
师:你用什么办法使铅笔站起来?
总结:把数量三支以上的铅笔用橡皮筋捆绑在一起,铅笔就站起来了,而且还站的很稳呢。
四、游戏结束
游戏:伸开双臂走在教师地上的线上,不能站到外面去,感受不伸手臂与伸手臂的不同。
关于的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篇10
设计背景:
动物一向是孩子们的朋友,中班的孩子们也异常想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但常见的话题只是有关“动物的外形、习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动物们各种各样、姿态万千的睡眠姿势。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期望经过这个活动能激发孩子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及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活动目标:
1、感受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2、观察了解动物姿态万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态,从这一侧面让孩子了解人和动物的不一样之处;丰富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3、能够分清动物的不一样睡姿;
活动准备:
1、家长和幼儿一齐收集有关动物睡眠的各种姿态的图片。教师布置好活动场地:动物的家――将活动场景布置成大森林的情景,摄影屏幕上是一副森林的背景图。森林中布置有关动物(仙鹤、马、猫头鹰、蝙蝠、猫、乌龟)的家,用积木拼搭成型,上头贴上相关动物的图片;幼儿进场时播放轻柔的音乐。
3、CAI课件《姿态的万千睡》、电脑、磁带、录音机、电钢;
4、活动前和孩子们一齐了解各种动物的名称。
活动过程:
1、幼儿跳团体舞。跳完舞蹈后,请幼儿说说运动后的感受(想休息),并请幼儿自由休息。教师问幼儿:“你睡觉时需要些什么呢”幼儿一边讨论一边休息。这时播放课件,背景屏幕换成第一种动物的图片。
2、看课件,感知动物不一样的睡姿。
请幼儿逐一欣赏课件。各种动物的出现方式不一,有的用动物的叫声、有的用滑稽的配音。出示主画面后,请幼儿先想想这种动物是如何睡觉的,并进行表演。幼儿表演完后,再请幼儿观看正确的答案,并模仿正确的睡眠睡姿。(幼儿可随意选择动物)同时用游戏的形式学习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3、连线游戏《它怎样睡觉》
教师将幼儿分成男女生进行趣味知识比赛,请幼儿用连线的方
法指出各种动物是如睡觉的同时巩固词汇:缩、倒挂、趴等词。当幼儿连对了,电脑就会奖励幼儿一个笑脸娃娃;连错了,电脑会鼓励幼儿再连一次,直到连对为止。比赛结束后,两队比一比看哪队积的笑脸娃娃多,就获胜。
4、玩游戏:找朋友。
(1)教师交代游戏规则:听到欢快的音乐,动物们就出来游戏;听到抒情、安静的音乐,动物们就回家睡觉。睡觉时必须十分安静,不要大声喧哗。每一个小动物必须找到自我的家。
(2)幼儿游戏。
(3)增加游戏难度、扩大游戏范围。幼儿不仅仅能够模仿学过的动物、还能够模仿其他的动物,自我动脑想想其它动物是怎样睡觉的教师可让幼儿充分想象,对幼儿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不急于给幼儿答案,请幼儿自我下课后想办法求证,找寻答案。
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后,在父母的协助下了解其它动物的睡眠姿势,然后将结果与其余幼儿共享。
附资料:仙鹤单脚站立着睡、马站着睡、猫头鹰只睁一只眼、蝙蝠。
倒挂着睡、猫趴着睡、乌龟缩进壳里睡。
关于的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篇11
设计意图
炎炎夏日,幼儿园的餐后水果以及下午餐点里常常会有西瓜,每次吃西瓜,孩子们都表现得格外惊喜和愉快。于是我做了个小调查,拿出近十样瓜果,请幼儿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瓜果,结果喜欢西瓜的幼儿最多,理由是:“西瓜好看又好吃。”“西瓜很甜,红红的我喜欢。”“西瓜的水分很多,吃起来很爽。”“西瓜很凉快,吃了心情愉快。”……既然幼儿对西瓜如此喜欢,那么能否帮助幼儿进一步丰富、加深对西瓜的认识呢?海门有很多西瓜种植基地,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去参观、采摘等,并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感受发现的乐趣。幼儿阶段的科学活动是启发、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周围事物,让其在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和运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重在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初步的科学态度。我预设了“参观西瓜地”和“试取西瓜汁”两个活动,让幼儿在与周围事物的交互作用中,不断观察、充分操作、反复感知,经历科学探求和发现的过程。
活动一:参观西瓜地
活动目标
1.交流有关西瓜的经验和疑惑,对西瓜产生探索的欲望。
2.通过实地观察和询问,了解西瓜的一些生长习性,丰富有关西瓜的经验。
3.感受发现的乐趣,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科学态度。
活动准备
记录表人手一张(分为疑问、答案、新发现三部分),笔,与西瓜种植基地进行参观前的联系。
活动过程
1.互相交流,唤起已有经验。
师:西瓜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瓜果,那我想问问,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西瓜?你知道哪些西瓜的秘密呢?
幼儿发言,教师适当总结。
2.提出问题,激发探索欲望。
师:原来我们知道西瓜的这么多事啊!那么,有关西瓜,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幼儿的回答多种多样,如:西瓜有没有根?西瓜为什么长在泥土里,不是树上?为什么西瓜里面有的子是白的,有的子是黑的?西瓜是怎么长出来的?……)
教师出示记录表,请幼儿用简单的图像、符号把自己的问题记录在“疑问”一栏中。
3.参观西瓜地,观察询问,丰富有关西瓜的经验。
教师事先与西瓜种植基地的工作人员沟通好,到达之后,对方有专人带领幼儿参观,并进行集体介绍,然后请幼儿自由观察瓜农的.劳动,边观察边提问。
幼儿人手一张记录表,一边参观,一边完成记录表的另外两栏:“答案”和“新发现”。
(大棚里面的自由观察环节是幼儿最投入、最喜欢的,他们目睹了瓜农剪枝、摘瓜、授粉的过程,提出了很多问题,也在瓜农伯伯、阿姨们和蔼、耐心的示范和讲解下,获得很多新知识。在采摘、装箱的地方,幼儿又学会了辨别西瓜成熟的方法。最后,他们亲自弹瓜听声,每人采摘了一个西瓜,高兴、圆满地结束了这次参观活动。)
4.互动交流,分享各自探索发现的结果。
展示参观时拍摄的照片,和幼儿一起回忆经历,帮助幼儿梳理获得的经验。
利用记录表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说明
问题是科学活动的起点。活动一开始,在唤起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我请幼儿自己提出问题,就是为了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动机和积极性。把幼儿带到西瓜种植基地去观察、发现、询问,有利于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提高他们探索的兴趣。同时,带着问题、带着记录纸去参观,使活动更具有目的性。这是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远比简单的“教师讲、幼儿听”“集体看视频”等方式更有效。
关于的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篇12
设计意图:
转动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风车的转动、陀螺的转动等。这些转动现象蕴含着许多科学奥秘,能够深探地吸引幼儿,让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神奇的扇子”是我们中班主题活动“转动的世界”中的一个科学活动,幼儿通过转动扇子,让原本分别在扇子两面的图案看起来好像在一个面上,探究的是视觉暂留现象。视觉暂留现象是指物体在快速运动时,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时,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影像0.1~0.4秒左右。视觉暂留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有很好的教育价值。中班幼儿虽然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会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但由于认识水平有限,只能发现事物的一些表面现象,难以理解事物的复杂关系。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并不出现“视觉暂留”的概念,也不追问为什么,而是让幼儿在任务驱动下通过操作,探究、发现视觉暂留现象,并对这个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们预设的活动目标是:初步感知视觉暂留现象,探索扇子转动时扇子两面不同位置的图案与所形成的有趣画面之间的关系。为达成这个目标,活动设置了三大环节。首先,运用任务前置的方式,让幼儿转动扇子,探究、发现视觉暂留这一有趣的现象;接着,让幼儿每人选择图案装饰一把扇子,继续体验由视觉暂留现象带来的有趣的画面变化,并发现同样的图案放在扇面的不同位置,转动时看到的画面也不同,进而帮助幼儿梳理图案组合的合理性及其位置安排,提升幼儿的原有认知。最后,布置具有挑战性的游戏任务,让幼儿在扇子上增加图案,并观察扇子转动时发生的变化,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和兴趣。
目标:
1.初步感知视觉暂留现象,探索扇子转动时扇子两面不同位置的图案与所形成的有趣画面之间的关系。
2.喜欢操作,并用语言大胆表达对图案变化的发现与感受。
准备:
一面为鸟笼图案,一面为小鸟图案的扇子人手一把,没有图案的扇子人手一把;各类相关图片(鱼缸、鱼;鸟笼、鸟;刺猬、苹果;青蛙、荷叶;鲜花、蝴蝶等)若干;固体胶人手一份。
过程:
一、探究、发现视觉暂留现象
1.出示扇子,引出话题。
师(出示扇子):我这里有一把扇子,两面有不同的图案,我们来看看是什么。
师:扇子的一面画着鸟笼,另一面画着小鸟,小鸟不在鸟笼里。
师:现在我想看到小鸟飞进笼子里,让两幅画看起来像一幅画,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幼儿自主表达。)
幼:转转就可以了。
师:是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我在“苹果乐园”玩过。
师:你还能记得以前玩过的东西,给你点个赞!
幼:我从爸爸给我买的书上看到,转一转就可以了。
师:书上能找到答案,真厉害。还可以有什么好办法?
幼:把一面上的图撕下来,贴到另一面上。
师:如果不能撕,你有其他好方法吗?
幼:扇一扇也可以。
算:哦,你是这么想的。等一会儿你可以试一试,看看用扇一扇的办法能不能让小鸟飞进笼子里。
幼:蚂咪蚂咪哄。
师:你想到了用念咒语的方法,是从故事里听到的吧?
师(小结):你们想了这么多方法,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呢?接下来,就请你们去玩一玩。看一看。请你们每人拿一把扇子,试一试让小鸟飞进鸟笼里。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方法与结果。
3.交流、分享,梳理经验。
师:你用了什么办法?看到了什么?
幼:我拿扇子扇一扇,没看到小鸟飞进鸟笼里。
师:那你试过别的方法了吗?
幼:我看到小鸟飞进鸟笼里去了。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
幼:我是转转转的,扇子转起来,小鸟就飞进鸟笼里去了。
师:你来试试看,其他小朋友仔细看。(一幼儿演示。)
师:大家看到了吗?小鸟有没有飞进鸟笼里?
师:谁是跟他一样转的?你的小鸟也飞进笼子里了吗?
师:哦,__,__小朋友转的时侯,小鸟没有飞进笼子里,请你再转一次看看。(请没有探索成功的幼儿再次尝试。)
师:__小朋友的小鸟这次还是没有飞进笼子里。可能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帮帮忙。
幼:他转得太慢了,要转得快—点。
师:好,那我们请__转得快一点试试看。(该幼儿再次尝试。)
师:转得快一点,小鸟果真飞进笼子里了。让我们给__鼓鼓掌。
师(小结):原来快速转动就可以让分别在扇子两面的图案看起来好像在—起了。真有趣!
4.比较图案位置,再次感受视觉暂留现象。
(教师把三只小鸟贴在扇子的一面。位置对应于另一面的鸟笼图案的上方、中间、下方,然后转动扇子。)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小鸟在什么地方?现在我转动扇子,你们看看小鸟是不是都飞进鸟笼里了?
幼:一只飞进笼子里了,有两只没有飞进笼子里。
师:哪两只没有飞进笼子里呢?它们分别在笼子的哪里?我现在再试一次,你们仔细看看。
师:你看见小鸟在哪里?
师:哦,一只飞进了笼子里,一只在笼子的上面,一只在笼子的下面。
师(小结):小鸟在不同的位置,当扇子转起来时,它们各自在鸟笼的位置也不同,有的在笼子里面,有的在笼子上面,也有的在笼子下面,但它们都和笼子在同一面上。真神奇!
二、尝试装饰不同画面的扇子,探索不同扇面的图案组合在扇干转动时形成的有趣变化
1.明确任务。
师(出示蜜蜂、花、蝴蝶,大树、小草、刺猾等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师:如果让你来做小小魔术师,设计、装饰一把神奇的扇子,你想怎么做?如果规定选两张图片,你会选哪两张?你想在扇子转起来时看到怎样有趣的画面?(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幼:我想选女孩和蝴蝶结。扇子转起来时,女孩可能会戴上蝴蝶结。
师:这个想法真好,待会儿可以试一试。
幼:我想让小鱼游到帽子里。
师:这个想法很有趣。
幼:我想选刺猬和蜜蜂。
师:那你想一想扇子转起来时,有可能会看到怎样有趣的研。
幼:我想选男孩和眼镜。
师:哦,本来男孩没有眼镜,结果扇子一转,男孩就戴上眼镜了。真神奇!
师:特会儿去试试。先想一想:怎么样才能阽出这样的效果呢?
师:每组桌上都有图片,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两张,装饰一把神奇的扇子。然后转一转,看一看会不会出现你想要的画面。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充分感受扇子转动后产生的神奇效果。
3.分享操作过程和发现,提升经验。
(幼儿将贴好图案的扇子展示在架子上。)
师:你用了什么图案?扇子转起来时看到了什么?
幼:我用了小花和蝴蝶,扇子转起来时,我看到蝴蝶飞到花的中间了。(该幼儿演示。)
师:你刚才也是这么想的吗?实现自己的想法了。真棒!
幼:我也用了小花和蝴蝶,扇子转起来时,蝴蝶飞到花的上面了。
师:哦,他们两个人都是用了小花和蝴蝶,为什么扇子转起来时,看到的图案不一样呢?请你们仔细看看,他们两个人贴的小花和蝴蝶位置有什么不一样?(展示两把扇子正面背面的图案。)
幼:一个蝴蝶在上面,一个蝴蝶在下面一点。
师:两张一样的图由于贴在扇面上的位置不同,转起来时看到的画面也会不同,但它们都在—个画面上了,是吗?
幼:我选了桌子和蝴蝶结,扇子转起来时,蝴蝶结跟桌子在一个画面上,这样桌子就更漂亮了。
妨:我用了刺猬和蜜蜂,它们是好朋友。扇子转起来时,蜜蜂在刺猬上面飞。
幼:我想让项链戴到女孩脖子上。可是扇子转起来时,项链到头上去了。
师:哦,这可怎么办呀?谁有好办法?
幼:可以把项链移下来一点。
师:哦,请做的人用小朋友想的办法再试试看。(幼儿恪正并再次转动。)成功了没有?(成功了。)
师:还有谁也遇到困难,想做而没有做成功的?
妨:我想让蜜蜂和蜜蜂在一起飞,结果两只蜜蜂叠在一起了。
师:这也是—个问题。谁有好办法?
幼:把一只蜜蜂往上或庄下移—点。
师(小结):你们做的扇子转起来时,两个图案好像都在一个面上了。真棒!如果有的扇子转起来出现的画面跟你们原来设想的不一样,可以改一改。
师:有哪些小朋友做的扇子转起来时画面和自己想的不样?现在,请你们再去想办法调整一下。仔细想一想:图案的位置怎么调整,是向上、向下移动,还是向左、向右移动?
4.幼儿调整自己扇子上图案的位置,再次探索不同扇面的图案组合在扇子转动时形成的有趣变化。
师(小结):不同的图案组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多有趣的画面;同样的图案,放在扇面上的位置不同,转动时看到的画面也不同。
三、延伸活动:组合更多图案,进一步探索视觉暂留现象的神奇和有趣
师:我这里还有许多图案,待会儿我把它们放到科学区,请你们有空再去做神奇的扇子,可以贴3个4个甚至更多图案,然后转一转,看看会出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关于的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篇1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和主要生活习性。
2、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等,发现蚂蚁的基本特征。
3、愿意参加探索活动,知道要爱护蚂蚁。
4、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团结、谦让。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蚂蚁的特征
2、小蚂蚁若干,小昆虫盒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观察蚂蚁,引起幼儿的讨论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它长得很小很小,仔细看一看,会是谁呢?
二、展开
1、课件演示:
幼儿有序地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
2、教师:看清楚了吗,蚂蚁长得什么样子?
幼儿在集体中进行交流。
3、提问:
(1)头上有什么呀?触角是直直的吗?(触角、眼睛、嘴巴)
(2)蚂蚁的触角有什么用呢?
(3)蚂蚁的身体分成几个部分啊?(头、胸、腹)
(4)蚂蚁有几条腿?长在哪里?
4、教师小结蚂蚁的外形特征。
蚂蚁由头、胸、腹组成,头上长着一对触角,一双眼睛和嘴巴,身上长着六条腿。
三、观看课件,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1、讨论:小蚂蚁的家在哪儿?
2、引导幼儿观察了解蚂蚁的主要生活习性。
四、拓展经验
观察各种各样的蚂蚁,比较不同。(大小、颜色、花纹)
教师:蚂蚁的种类可多啦,我们中国就有600多种。
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
关于的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篇14
可爱的瓢虫
活动目标:
1、了解瓢虫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瓢虫的命名方式。
2、学习用目测撕的方法撕出瓢虫的外形特征,锻炼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各色手工纸,糨糊,抹布,瓢虫图片若干。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习制作瓢虫。
活动难点:瓢虫的命名方式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图片
1、提问:你们看,今天老师请来了谁(瓢虫,先出示7星,介绍完之后再引出它还有很多朋友,我们来看看它们长的什么样?)
2、你们仔细看看,他们长得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形状一样,背上的花纹不一样)
3、小结:瓢虫是一类非常漂亮的甲虫,圆圆的身体,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瓢虫,鞘翅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体长通常在1-15毫米之间。
4、逐一介绍瓢虫:这只背上的花纹是怎么样的----它叫__瓢虫(7星是益虫,其它都是害虫)。
5、教师小结:我们见到或捉到瓢虫时,往往会数一数鞘翅上的斑点数,随后会说几星瓢虫,有时这种方法真的管用。因为瓢虫的种类很多,不易记住名字。一般只要数一数鞘翅上的斑点或条纹,说几星或几条瓢虫就可以对69.2%。不管怎么样,我们看到瓢虫时,还是要数一数它的星点数。
(二)制作瓢虫
1、讲解方法:
(1)教师出示范例作品:
――“看看这只是什么瓢虫?”
“这张作品看上去和平时的剪纸作品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议论,教师告诉答案是用目测徒手撕的作品,所以瓢虫的边线不像用剪刀剪出那样光滑。
2、尝试新方法:
(1)教师讲解目测徒手撕瓢虫的方法:
可以将纸对折撕出完整瓢虫身体。
可以将瓢虫的身体分开表示在飞。
撕贴完成后,添上瓢虫的花纹、眼睛、触角。
(在粘贴瓢虫时,要呈现瓢虫的不同方向,使画面生动。为表示瓢虫在飞时,可以粘住瓢虫一半的翅膀,另一半翅膀向外翻折。)
(2)幼儿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欣赏
幼儿介绍自己作品,欣赏同伴作品。
(这只是谁做的,这叫什么瓢虫,哪里最可爱,我们给他取个好听的名字)
关于的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篇15
设计意图:
树叶是城乡孩子最常见的自然物,从南到北,树的种类有许多,唾手可得的树叶其形状、色彩、纹理各异,其中还蕴藏着树木自然生长、四季更迭交替等秘密,可以说这个以“树叶”展开的主题是孩子们乐于亲近、探究、思索、尝试的主题。
对孩子而言,枯叶、绿叶是两种最显性、最具有比较性的叶子特征。通过自主观察、说说发现可以呈现幼儿已有的一部分经验。通过看、摸、捏、撕等多种方式可帮助孩子们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有目的的探索,为此设计此活动,引导孩子发现枯叶绿叶的细部特征。
活动目标:
1、区别枯叶和绿叶,发现绿叶中有水分。
2、在观察、比较中对树叶进行进一步探索。
活动准备:
1、绿叶和枯叶若干。
2、分组操作材料:小石臼、碾子。
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绿叶和枯叶。
难点:探索绿叶和枯叶的水分。
活动过程:
一、观察枯叶和绿叶。
·自主观察。
——教师:每个小朋友的筐子里有两片树叶,请你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请幼儿自主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两片树叶中一片是枯叶,一片是绿叶。
·看一看
——教师:你手上的树叶分别是什么颜色的?两种树叶一样大吗?(幼儿仔细观察比较后回答。)
——教师小结:枯叶比较大,绿叶比较小。
·摸一摸
——教师:请你摸一摸这两种不同颜色的树叶,说说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
——教师小结:黄叶子薄薄的、软软的、表面粗糙。绿叶子厚厚的、很坚硬、表面光滑。
·捏一捏
——教师:请你捏一捏这两种树叶,说说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尝试回答。)
——教师小结:枯叶干干的,绿叶有点湿润。
二、探索枯叶和绿叶的水分
·用手撕一撕枯叶和绿叶,说说有什么不同。
——教师:请你撕一撕这两片叶子,看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幼儿操作后回答。)
——教师小结:枯叶没有汁,绿叶有汁。
·在小石臼里用碾子碾一碾枯叶和绿叶,说说发现了什么。
——分组操作,幼儿轮流进行,一人操作时,其他幼儿仔细观看。
——操作后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如:绿叶碾出绿色的汁水了。)
·教师小结:枯叶不能碾出汁水来,绿叶里有绿色的汁液。
三、枯叶的作用。
·请幼儿讨论:枯叶有用吗?有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落叶归根,最终能滋养树森木。树木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们应该爱护花草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