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生学习教案
按细胞核有无核膜包被可将细胞分为两类,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生物学生学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生物学生学习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初中自然科学的起始课,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引导性,而且知识的条理性较强,容易被学生接受。这节课是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这门课,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很好载体。教材通过具体生物和非生物、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对比以及某些生物的特殊点的展示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寻找知识教学和方法教学的结合点,引导学生课内外相结合,采用实物或录像等直观教具以加强教学效果。根据本节教材特点,采用比较、讨论和列举实例分析的方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中循着两条主线即知识目标线和技能目标线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通过对自然界物体的分类,介绍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点;了解植物界和动物界的涵义。
㈡技能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观察、比较、分类的科学方法。
㈢情感目标
通过渲染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植物界和动物界的主要特征。
⒉教学难点: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点。
二、教学准备
生物与非生物、动物与植物等与教材相关的录像片或幻灯片、水母、鸵鸟、猪笼草图片,仙人球以及几株绿色植物实物。
三、教学过程
教师讲解多种多样的自然现象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在同一季节,为什么有些地方山清水秀,有些地方却冰天雪地?
②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一年中为什么会有四季更替?
③铁在潮湿的空气里为什么会生锈?
④成熟的苹果为什么总是往下掉,而氢气球却能往上升呢?
学生代表发言后,说明同学们已经知道一些问题,但还有许多不了解的地方。通过学习自然科学,就能掌握大自然的规律,就能更好地利用大自然,使大自然为人类服务,用录像或幻灯片展示大自然的风光,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山青水秀的风光;有一望无际的沙漠;有晶莹透明的冰川;有直插云霄的高山;有波涛汹涌的大海。说明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美的享受,还有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㈠生物体与非生物体
投影几组图片,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学生展开讨论,并填入表格。
在学生讨论并填表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生物体与非生物体之间的区别在于生物体具有繁殖、新陈代谢、应激性、能生长等特点,而非生物体则不具有这些特点。
提问:那么生物与非生物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生物与非生物共同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让学生讨论:地球上如果没有生物,那景象该是怎样的?
㈡动物界与植物界
教师指出地球上的生物多种多样,形形色色,并提问:
⑴是否所有的生物只包括植物和动物?
⑵会动的生物就是动物吗?
⑶植物和动物的获取营养方式相同吗?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我们接触最多的是动物和植物,在自然界的生物除了动物、植物外,还有一类叫微生物,会动的生物也并不一定是动物。
区别动物与植物主要在于获取营养方式的不同。植物大多是绿色的,能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而动物只能通过摄取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并且动物所需养料最终也来自于植物。
展示几种绿色植物(实验)让学生进一步讲述光合作用的概念。
要求学生快而准确地区分投影片上的动物和植物,并让学生讨论这些生物的特殊之处,教师可以下列问题加以引导:
1.沙漠中生活的仙人球,叶子退化成刺状,是为了适应怎样的环境?
2.非洲鸵鸟不会飞,是世界上最大的鸟,一步可跑几米?
3.水母在水中漂浮生活没有足,依靠附肢捕食,在深海中还能发光,水母中的水占体积的百分之几?
4.猪笼草叶子上有长圆形的笼,有什么作用?
地球上的生物形形色色,有生活在水里的,有生活在空中的,也有生活在陆地上的,教师列举一些生物,区别动物还是植物。
小结: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的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在于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繁殖、应激性、生长,它的一切运动变化具有自主性。生物多种多样,常见的是动物和植物,植物靠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而动物只能从食物中获得养料。动物和植物分别组成了动物界和植物界。
五、板书设计
生物:能繁殖、生长、新陈代谢、生长
1.人类的自然环境
非生物
2.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植物植物界
通过摄取食物获得有机物动物动物界
六、习题与解析
⒈随堂练习
⑴看一段录像,回忆录像中看到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其中物体有熊猫、白鳍豚、扬子鳄、火车、木材、锯子、斑马、水杉、仙人球、昆虫、蛇、鹰、青蛙、草、苹果树)。
⑵在题(1)的生物中哪些是植物?哪些是动物?
⑶下列具有生命现象的是()
(A)砍伐了的树木(B)制成标本的青蛙
(C)黄豆发成豆芽(D)陈列的恐龙化石
⑷下列各组中,前者属动物,后者属植物的是()
(A)仙人掌水母(B)蚯蚓草履虫
(C)猪笼草含羞草(D)鸵鸟红枫
⑸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是()
(A)是否能运动(B)是否需要捕食
(C)自身是否能制造养料(D)是否具有运动器官
⒉课后作业
⑹填写你所熟悉的六中植物、、、、、和六种动物、、、、、。
⑺绿色植物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⒊参考答案
(1)生物:熊猫、白鳍豚、扬子鳄、斑马、水杉、仙人球、昆虫、蛇、鹰、青蛙、草、苹果树;非生物:火车、木材、锯子(2)植物:水杉、仙人球、草、苹果树;动物:熊猫、白暨豚、扬子鳄、斑马、昆虫、蛇、鹰、青蛙(3)(C)(4)
(D)(5)(C)(6)略(7)绿色植物能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制造营养,放出氧气,能自身合成养料,动物主要通过摄取食物以获得养料。
七、参考资料
动物的感官
所有动物都能意识到它们所处的环境。动物和人类都用触、嗅、味、视和听五种感觉来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有些动物的一些感觉器官比人类的更复杂:狗的鼻子对各种气味特别敏感,它除了用眼,也用鼻子来“看”世界。又如鱼,借用接受四周生物放出的微量生物电,就可以确定自己的方位。鱼还用身体两侧一排叫侧线的感觉器官测水的振动。
动物的感觉器官和它的体形一样,都是演化的结果,是适应动物的需要的。眼睛对某些动物,如长期在黑暗中生活的穴鱼可能没有什么作用,这些动物依赖嗅觉和触角等其它感觉器官,有些动物的感觉器官是十分特殊的,如雄帝蛾可以用它那长长的,有毛的触角“嗅”到5公里以外的雌蛾气味。
初中生物学生学习教案篇2
一、课前预习与疑惑
1.观察蜗牛的工具是________。
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练习与评价
1.蜗牛没有的感觉是()
A.触觉B.视觉
C.听觉D.嗅觉
2.蚯蚓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久就会死去的原因是()
A.蚯蚓是穴居动物,怕光
B.神经系统受到损害
C.循环系统受到损伤
D.不能呼吸,窒息而死
3.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恐龙骨骼化石B.会笑的洋娃娃
C.爬山虎D.钟乳石
4.分类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学习方法。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进行足球比赛的智能机器人
B.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各种生物化石
C.通过网络传播的病毒
D.引起艾滋病的HIV病毒
四、课后作业与测控
(一)、选择题
1.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体的是()
A.大熊猫B.机器人
C.电脑D.月亮
2.下列物质不属于生物的是()
A.病毒B.河水
C.蘑菇D.鱼
3.下列物体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A.机器人B.珊瑚
C.发光水母D.水稻
4.蜗牛爬行时会留下痕迹,主要是由于什么器官能分泌黏液()
A.壳B.眼
C.触角D.足
5.下列关于生物和非生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物能动,非生物不能动
B.生物能生长,非生物不能生长
C.生物能繁殖后代,非生物不能
D.生物要呼吸,非生物不呼吸
6.蜗牛四处爬行的主要目的是()
A.寻找食物B.逃避天敌
C.繁殖后代D.锻炼身体
7.下列哪种现象不能表示生长现象()
A.植物的种子萌发
B.甘薯长出新叶子
C.糖水蒸发后产生糖的晶体
D.家中的鸭由0.5千克增加到2.5千克
8.公鸡早晨会啼叫,这种现象属于()
A.生物的繁殖
B.生物的生长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
9.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河水,发现了一些能运动的绿色小颗粒。下列哪些选项不能作为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
A.有细胞结构
B.能生长和繁殖
C.体小且绿色
D.能对坏境的变化作出梧应的反应
10.使用下列仪器观察蜗牛的外形,你觉得适当的是()
A.放大镜B.望远镜
C.显微镜D.玻璃板
11.根据你对蜗牛的认识,觉得蜗牛生活的环境是()
A.干燥温暖B.潮湿温暖
C.潮湿寒冷D.干燥寒冷
12.放大镜可以扩大视野范围,通过放大镜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被观察物体的()
A.放大正立的像B.缩小正立的像
C.放大倒立的像D.缩小倒立的像
(二)、填空题
13.自然环境中的物体可分为有生命的________和没有生命的________。________对刺激有反应,________对刺激没有反应。
14.蜗牛身体中,体外有________,头部有两对________,两只________,一个________,腹部是________,是蜗牛的________器官,其内有________,能分泌________。
15.生物和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生物在地球上一般不会灭绝,这是因为生物能________________。生物能从幼小的个体变成较大的成体,这是因为生物能________。
(三)、实验、简答题
17.星期天小明在秋游的时候捉到了一只蜗牛,他想知道蜗牛的结构。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之后,他终于有了一定的了解。
(1)请你帮助他把图填完整。
(2)通过实验可知,蜗牛在________情况下会缩进壳里
去,这说明壳对蜗牛具有_______作用。同时也说明蜗牛
对外界刺激会________。
(3)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可知,蜗牛具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感觉。
18.假设蜗牛有视觉,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你的假设。
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后记与心得
2.1生物与非生物
答案
【课堂学习要点】
1.放大正2.壳眼、口和两对触角黏液腹足运动3.视触嗅味听
4.是否有应激性、能否生长、是否需要营养、能否繁殖、能否呼吸、是否进行物质交换等。
三、课堂练习与评价
1.C解析:蜗牛的神经系统比较发达,触觉比较灵敏,尤其是触角最灵敏;在较长一段触角的顶端生有眼,有感光功能,该触角还有嗅觉功能。蜗牛没有听觉。
2.D解析:蚯蚓呼吸是利用溶解在体表粘液里的氧气,若环境干燥,体表干燥,蚯蚓就无法进行气体交换,就会窒息死亡。这也是蚯蚓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原因。
3.C解析:恐龙骨骼曾经是生物体的一部分,但是形成化石后已经不具备生物的特征,所以不是生物;洋娃娃会笑是因为笑声装置发出的笑声,没有生物其他的共同特征;钟乳石尽管也能不断地“生长”,但是没有生物其他的共同特征,也不是生物;只有爬山虎这种植物具有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4.D解析:机器人、生物化石、网络病毒对外界刺激无反应,不能生长,不需要营养,不能呼吸等等,他们是没有生命的,是非生物,而HIV病毒是微生物,是有生命的。
四、课后作业与测控
1.A2.B3.A4.D5.A6.A7.C8.C9.C10.All.Bl2.A
l3.生物非生物生物非生物14.壳触角眼口足运动足腺黏液
15.是否有生命16.繁殖后代生长发育17.(1)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填:壳眼触角口足(2)受到外界各种刺激保护产生反应(3)视觉触觉嗅觉味觉
初中生物学生学习教案篇3
1.掌握木本植物(这里指双子叶植物中的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理解草本植物(这里指单子叶植物中的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理解年轮形成的道理,了解草本茎倒伏的原因及防止倒伏的措施。
2.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横切装片,进一步巩固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和在显微镜下识别生物体结构的观察能力。
3.通过分析“木本茎年轮的形成”,使学生树立生命物质的发展变化观点和内、外因辩证观点。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抗倒伏”方面做出的贡献,弘扬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1.“本本植物茎的结构”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
(1)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可作为其它植物茎结构的代表,弄清木本茎的结构,为了解其它植物的茎奠定基础。
(2)只有掌握了木本茎的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茎的功能和年轮形成的原因。
2.对维管束概念的理解和年轮概念的理解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维管束是对茎结构整体而言,是茎的立体结构。它指的是:茎内,由韧皮部、形成层、本质部三部分合起来构成的结构。课本上维管束的图和茎的横切装片,都是一个平面的结构。如何使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立体概念,教师可参看教参,自制维管束教具加以说明,避免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片面性。
(2)年轮的形成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周期性活动的结果。学生能够理解年轮是植物的生长线,但容易把年轮的概念与年轮线的概念混淆,造成理解上的误差。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挂图、模型或自画板图配合相应的文字进行说明。准确地把握年轮的概念及年轮线的概念。
3.组织学生观察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结构的横切、纵切装片,也是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学生对茎结构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书本和教师的挂图上,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茎结构在认识上存在差距,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中,要耐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把观察到的结构特点与教科书中的挂图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
1.关于引言:教师可以以复习提问的形式,从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出茎的功能,从而导出茎的结构。也可以准备好一些种类的植物茎(2~3年生),直接提问学生:①茎是怎么发育而成的?②茎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会有这些作用?③茎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在学生回答这问题的基础上,说明不同的植物,茎的形态虽不一样,但其基本功能却是相同的。有支持植物体、输导营养及繁殖的`作用。茎的这些功能与它的结构密切相关。茎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茎的结构进行研究。
2.关于“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的教学,应采取实验与教学同步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好一些植物的茎,有草本植物的茎(小麦、玉米),也有木本植物的茎(椴树、杨树、柳树)。首先用准备好的材料,使学生明确木本茎和草本茎的区别(概念)。然后再以木本茎为例进行研究。研究的方法可采取: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步进行。首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小段(约5cm)椴树茎,让学生动手剥一剥茎的外皮,这一层是很容易剥掉的。再引导学生往里剥就不那么容易了,很硬。然后让学生用刀片或竖刀把茎横切,观察茎横切面的结构,并用解剖针扎一扎茎横断面,哪部分硬,哪部分疏松。
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教师可以提问:①茎的结构可以分成几部分?②最硬的结构在哪,最软的结构在哪?③为什么会这样?并组织学生讨论。
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教师对不清楚的问题或不易观察的结构进行补充讲解。如:关于树皮,它的结构实际上是很复杂的。韧皮部是树皮中的重要结构,它主要是由筛管和韧皮纤维组成的。教师可以用挂图或投影片说明筛管的结构,也可以自制筛管模型或画板图进行讲解。强调筛管是由许多管状的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的。这些细胞中含有细胞核和细胞质。上下连接的两个细胞结合处叫筛板,上有许多小孔叫筛孔,筛管细胞之间靠筛孔进行物质传递,筛管是运输有机物的通道。关于韧皮纤维,可参看教材。关于木质部,可以与韧皮部进行对比讲解。导管的结构可以复习提问,由学生自己说明(第三章已讲)。木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可对比韧皮纤维,强调木纤维的坚硬、无弹性、强大支持力的特点。不同的植物茎中的木纤维和韧皮纤维的数目是不一样的。如亚麻茎中的韧皮纤维很丰富,可以用来编织亚麻布和帆布,很结实。红松的木材质地优良,耐腐蚀力较强,是建筑、车辆、造船、家具的上等优质用材。
在讲解形成层的结构和功能时,教师可以这样设间:木本植物的茎逐年生长、加粗,所以茎中肯定有些细胞具有产生新细胞的能力,那么这些细胞在哪里呢?学生可能回答不准确或不知如何回答,教师需进一步提示: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属于什么组织?这种组织细胞具有什么特点,经过提示,学生会想起来,分生组织的细胞特点,这样就可以在图中找到形成层的位置了。形成层的位置决定了它能不断地向外分裂产生新的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新的木质部,使茎逐年加粗。
在学生掌握了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后,教师给出维管束的概念,并组织学生讨论:木本植物的茎维管束呈什么状态。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用自制教具或模型(参看教参)说明维管束呈筒状。
最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椴树茎(或其它木本茎)的横切片,帮助学生在镜下识别茎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果有显微投影仪最好把椴树茎永久横切片投放到大屏幕上,引导学生认识真实的结构,并能根据这些特点判断相应的结构和位置。如判断筛管,就可以从找筛孔人手;判断髓的位置,可以从细胞特点人手:细胞体积大、壁薄、排列疏松(营养组织的特点)。也可以找碗口大小的一段木头(细点也可以)横锯开,纵锯一半如图所示,示意茎横、纵结构,并且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茎结构的立体认识和记忆。
(2)在教师的设计下,学生发挥主动性。
课前把实验材料和用具都发给学生,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和想象力,让他们想方设法把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弄清楚。课本可以做为参考依据,教师可以作为他们中的一员,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并把握住学生的思路,使之朝着正确的方面进行。
当然,对学生自己不能搞清楚的结构或不易发现的问题,教师也要进行说明、解释和讲解。但要注意,学生已经搞懂的内容,教师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
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是: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他们可以不受故有框框的限制,想方设法观察到茎的结构就可以。②经过学生自己“动脑”的操作,会更深一步地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初中生物学生学习教案篇4
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掌握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理解年轮形成的道理。
能力目标
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横切装片,进一步巩固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和在显微镜下识别生物体结构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木本茎年轮的形成”,使学生树立生命物质的发展变化观点和内、外因辩证观点。
2、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抗倒伏”方面做出的贡献,弘扬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可作为其它植物茎结构的代表,弄清了木本茎的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茎的功能和年轮形成的原因,并为了解其它植物的茎奠定基础。
2、对维管束概念的理解和年轮概念的理解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1)维管束是对茎结构整体而言,是茎的立体结构。是由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三部分合起来构成的结构(木本植物茎)。课本上维管束的图和茎的横切装片,都是一个平面的结构。如何使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立体概念,教师可自制维管束教具或利用多媒体制作三维立体图像加以说明,避免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片面性。
(2)年轮的形成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周期性活动的结果。学生能够理解年轮是植物的生长线,但容易把年轮的概念与年轮线的概念混淆,造成理解上的误差。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挂图、模型或自画板图配合相应的文字进行说明。准确地把握年轮的概念及年轮线的概念。
3、组织学生观察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结构的横切、纵切装片,也是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学生对茎结构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书本和教师的挂图上,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茎结构在认识上存在差距,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中,要耐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把观察到的结构特点与教科书中的挂图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法建议
《茎的结构》一节,由于名词较多,可以用两课时讲授。本节是这一章带有关键性内容的一节。
关于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教师可以利用杨树或柳树的枝条或木本植物茎的立体结构模型进行教学。教学时,可以按层次观察。使立体感增强,形象清楚,学生容易理解。而韧皮纤维,可以准备一些麻的纤维(剪几段麻绳,搓开后备用),让学生体会到韧皮纤维的柔韧性。
关于草本植物茎的结构,要指出它在结构上的特点,一是要指出它在表皮以内有几层机械组织;二是要指出它的维管束分散排列,而且它的维管束里没有形成层。在指出这些特点的时候,还应该与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相比较,以便使学生获得鲜明的印象。
由于要求学生用肉眼观察木本植物的茎,课前应该采集1~3年生的新鲜的椴树茎,切成长约5厘米的茎段,供学生观察。如果没有椴树,杨树、柳树、木槿、泡桐、臭椿、月季等都可以代用。杨树、柳树的树皮易于剥开,便于观察形成层。泡桐、臭椿、月季等颜色较深。认清三部分结构以后,可以让学生剥下一部分树皮,看到木质部表面粘滑的一薄层,这就是形成层。因为形成层只有几层细胞厚,所以用肉眼在横断面上看不到。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树皮内层和木质部从上到下撕下一些纤维状细丝,从而为讲述韧皮纤维和木纤维打下基础。
初中生物学生学习教案篇5
生物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 生物的录像。
2.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3.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8.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9. 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10.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11.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初中生物学生学习教案篇6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 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 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 教学过程:
1、 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 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 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 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
教学后记:
初一(2)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一(9)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初一(10)班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该班学生较文静,气氛太沉闷
初一(3)班课堂纪律太乱,几位同学特意捣蛋,但小组间团队精神不错,调查到的种类较多,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很广,认识植物种类多。
初一(5)班守纪律,调查生物最少19种,最多29种,证明每组都有认真调查的学生,学生积极性高,对老师的布置完成得很好。
初一(4)班户外活动时纪律管不好,很多男同学在玩蟾蜍等生物,男同学一堆,女同学一堆,纪律不好,但调查到最多的生物种类有40种,最少的也有25种,证明该班学生对生物有浓厚的兴趣,但事后发现很多生物不是真正看到的,是联想到和想到的,缺乏科学精神。
教学反思:
在户外活动前要多强调各种规章制度,考虑问题要面面俱到,,不然学生不了解活动的规则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初中生物学生学习教案篇7
《血液循环途径》说课稿
一、【教 材 分 析 】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中用整页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在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了本节知识。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和两道课堂练习,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 教 学 重 难 点:
教 学 重 点 :
1.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 学 难 点 :
1.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二、【 教 学 目 标】
(一)知 识 目 标 :
1. 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 力 目 标 :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 感 目 标 :
通过学习有关知识, 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确定依据】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 法 和 学 法】
【确定依据】1、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 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2、生物新课程标准。
(一)说 教 法
1)导课: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突破重点与难点:1、 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 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 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
(二)说 学 法 ——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游戏巩固。
四、【教 学过 程】
(一)课 前 准 备 :
学生:1)直尺、水彩笔、课本。
2)阅读 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1)血液循环教学光盘。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头饰 。
4)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气球。
5) 《血液循环》学案
(二)导 入 新 课 :(大约5分钟)
“疑,思之始,学之端。”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设想依据】教师准备大量的图片,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大约10分钟)
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实施依据】新课标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之终身受益。
(四)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大约13分钟)
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实施依据】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有抽象的知识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再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五)重点和难点的延伸:血液循环的意义。(大约5分钟)
学生归纳总结→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实现重点和难点的延伸。
(六)、课堂拓展延伸: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2分钟)
(七)、课堂知识反馈(大约3分钟)
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 B )
A 肺静脉 B 上腔静脉 C 主动脉 D 肺动脉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 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设置依据】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八)、 课 外 活动(大约2分钟):
1、小组探究活动:血压受什么因素影响?
2、关爱家人活动: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为下节课作准备)。
【设置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多种途径尤其是网络资源来获取新知识,并使课本知识得以充分的延伸。
四、【板 书 设 计】
标题: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血液循环途径: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
(二)、 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式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思想的时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有趣的课堂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在此仅作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加指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