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教育教学活动教案
教案可以分为很多种:活动、节日、学习内容、教育意义等。最好的是教案根据老师和学生的情况。那么六年级的教案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六年级教育教学活动教案7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教育教学活动教案篇1
一、教材简析: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本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用多种方式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有直接心理描写,又有间接心理描写;既有错觉、幻觉的运用,又有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理,感人至深。教学时,创设情景,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从内容中想开去,让学生在深挖文本的过程中 ,真切地感受,做到入情入境。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作者这种高超的艺术技巧对于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搁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揍打、魁梧、倒霉、后脑勺、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的能力。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目标:
在阅读中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四、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二)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五、教学策略:
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六、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搜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年级教育教学活动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诗的内容,感受春的美好,体会诗人对春的热爱。
3.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晚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作业
背诵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六年级教育教学活动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摸瓜”和“送瓜”时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做错事要勇于主动承认错误。
4、收集身边的小故事,从故事中感悟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悟道理。
2、能结合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小事谈感受。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读说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吃西瓜吗?谈一谈吃西瓜的感受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西瓜的文章。
2、板书课题——摸瓜。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变化
1、读课文,体会小伙伴想出办法摸瓜时的高兴心情。
2、默读“摸瓜”部分,画出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当时的心情。
3、为什么送瓜?体会情感变化。
四、扩展延伸,练习说话
1、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做?说一说。
五、作业
1、认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准备摸瓜
摸瓜摸瓜经过乡情淳朴
往回送瓜人情浓郁
请我们吃瓜
六年级教育教学活动教案篇4
一、 文本解读
《城市的标识》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主要写了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许多城市已经逐渐变得雷同,变得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唯有那充满活力而又各具特色的树能够引领你找到通往故乡的交叉小径。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希望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文章语言细腻、优美,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特别是写城市的“同”与树的“异”时所使用的衬托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仔细体会这种写法的作用,并在城市的“同”与树的“异”的比较中领会文章的主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珍爱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基本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逐步凸显,能在学习时做到自读自悟、写简单批注、查找资料、与同伴交流等,因此在教学时,老师不宜抓得过紧,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去感悟、在交流中去发现,老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即可。
三、设计理念
在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平等轻松地课堂氛围,密切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重视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完成对文本的领悟内化与积累外化。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a 、学会“标识、似曾相识、茫然无措、遒劲”等生字词语,并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掌握“识、爪”两个多音字在文中的读法。
b、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积累文中关于树的描写的优秀片段。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学写批注、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中发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引导学生思索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时候人
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这一主题。
五、教学重难点
体会城市的“同”与树的“异”,弄懂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七嘴八舌谈“标识”。
1、板书:标识,这个词怎么读呢?(正音:biāo zhì)是什么意思?(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
2、师: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识,红十字是医院的标识,你还知道什么是什么的标识呢?
3、你认为城市的标识是什么?(板书:城市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提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漫谈城市的标识是什么,启发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
二、 独具慧眼找“标识”。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A、 体会城市的“同”。
(1) 城市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似曾相识,理解词语。
(2) 你从哪些语句看出这些城市让作者觉得似曾相识?请用波纹线标出。(师巡视)。
(3) 学生汇报。
a、那些高耸的大厦和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尖角或是翘角的屋顶,白色或是灰色的圆柱……使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
b、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
c、还有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也都像是刚刚从你那个城市蜂拥而来。
……
(4)站在似曾相识的接头,迷路的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茫然无措,理解词语。
品读句子: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引导学生体会茫然无措的心理状态,再感情朗读。)
师小结:是啊,这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城市,带给我们的只能是茫然无措。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一个城市的标识呢?
B、 探究树木的“异”。
(1)当作者迷失在城市里的时候,她突然发现了什么?
出示句子:
那棵树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干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地袭来……
a、 感受香樟树的特点:具有王者风度。(从树干粗,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等方面探讨,联系上下文理解遒劲的意思。)
b、指导朗读:指一优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正音:龙爪的“爪”读音“zhǎo”)同学们,你们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如果你在这棵树下,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请带着这样的感觉齐读这段话。
c、 展开想象。这段末尾的省略号你认为省略了什么内容呢,你能补充下吗?
小结:是啊,这样一棵具有王者风度的树,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也留给了我们许多关于这个城市的回忆,这真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大地上还有着许多形态各异的树,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的脚步来寻找吧!
(2)默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3)你最喜欢哪个城市的树,为什么?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从树的特点来说)
(4)展示朗读。请6位同学分别朗诵自己最喜欢的树木的段落。(注意突出树木的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围绕城市的“同”与树的“异”两个话题进行探讨,通过感情朗读、品词析句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各种树木的独特,意识到树木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珍贵的礼物。)
三、 潜心会文悟“标识”。
1、作者为什么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请在文中找找相关句子,并写好批注。(师巡视)
2、学生汇报。
出示句子1: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如今,唯有属于那个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从迷途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交叉小径。
指导对比朗读。(让学生把这句话与第6段的“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的心理,进行感情朗读。)
出示句子2: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a、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b、表达了作者对树怎样的感情呢?(生自由汇报,相机板书:鲜活生命、不可替代、不可置换、独特个性)
c、 师生接读。
d、仿写练习。
如果人类再这样肆无忌惮地破坏大自然,各种动植物都慢慢地濒临灭绝。
最后只剩下了人类,_____;只剩下了人类,_____;只剩下了人类______,______。
3、师指板书小结:每一棵树都是鲜活的生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是一个城市不可替代、不可被置换的印记,甚至有一天树会成为一个城市的灵魂,所以作者才如此的喜爱树,才认定树是城市的“标识”。
4、写法提炼。既然城市的标示是树,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城市的雷同呢?(引导学生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衬托手法的作用等方面来说。)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后畅谈体会,并通过师生接读的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最后以仿写的形式来落实对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四、 齐心协力护“标识”。
1、引导学生讨论: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切现代文明都可以复制,而树却是不可复制的,对于象征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与历史的树,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
2、学生汇报。(从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类应该珍惜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等方面来引导学生。)
3、拓展。你觉得什么是你家乡的标识呢?
4、小结:同学们说得对,这些代表着每个城市的不同文化、不同地理特征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标识,不论这些事物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还是我们的祖先遗留给我们的,我们都应该细心呵护,世代传承。
5、作业。请用你的笔来写一写你家乡的标识,如果能像作者描写香樟树一样写出你家乡的标识的特点来就更好了!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也要与生活对话,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深化学生体验的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附: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鲜活的生命 不可替代
独特的个性 不可置换
六年级教育教学活动教案篇5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把城市的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鲜活生命”的赞美和珍爱之情。学习为下文做铺垫的写作手法。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积累好词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鲜活生命”的赞美和珍爱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把城市的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
教学构想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1-5段为第一部分,6-15段为第二部分,16-17为第三部分。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学生以自学为主,抓住好词佳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哪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向往城市的生活吗?座座高楼林立,小车川流不息,人们衣着时髦风尚,仿佛生活在时代的前沿,可有的人对城市的珍爱并非这些,而是代表城市个性的事物,让我们来看看吧!
2、板书课题,齐读:城市的标识
3、解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课前,你了解了哪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
2、给字词正音
生字:遒qiú 涸hé 芸yún 馈kuì 忖cǔn 蒡bàng 啁zhōu 啾jiū 窠kē
3、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形容树枝.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寿终正寝:寿终:很大年纪才死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时在家安然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3、给课文分段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1-5段为第一部分,6-15段为第二部分,16-17为第三部分.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揣摸体会:
(1)文中对城市的雷同之处的描写有哪些?学生找找有关的句子来回答。
出示句子:
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
读读这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
(2)作者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合适吗?为什么?作者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3)体会文章最后四段的语言,作者给予城市的树怎样的赞美?
3、研讨感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城市雷同?(铺垫,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
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后拓展: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练习。积累好词佳句。
2、仿写练习。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树 不可替代 不可置换
城市灵魂、个性
六年级教育教学活动教案篇6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接任六年级科学教学,同学们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科学探究已经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部分学生学会了收集资料、整理分析和进行实验记录的科学探究方法,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据上学期科学老师介绍:学生非常喜欢科学实验,四个班级由于课堂常规的不平衡,导致综合能力差异较大,具体表现在,观察不仔细,操作欠规范。
二、教材简析: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从使用工具开始,提出研究问题,然后研究最简单的机械—杠杆,由此开始认识杠杆类机械,再研究非杠杆类机械,最后以自行车为载体,以齿轮研究为主要内容对本单元的研究作一次总结与提升,让学生对机械的作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能发挥其他作用。
3、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机械。
过程与方法:
4、通过实验和收集数据,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
5、对于自己的预测,用实验来证实。
对于自己的探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乐意与同学进行交流。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引导学生们对纸的抗弯曲能力进行研究。并运用学到的'形状和结构的知识,做框架、建高塔、造桥的活动中,知道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的需要;发现改变物体的形状结构可以改变其承受力的大小;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提高探究兴趣,发展探究能力。
第一部分(1——7课)是探究形状结构的科学道理。1——6课分别研究条形、拱形、框架等结构。7课是认识桥梁的结构。
第二部分(第8课)“用纸造一座桥”是设计科学合理的形状结构。
教学目标:
1、知道增加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某些性能。
2、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点是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了解圆顶形、球形等有与拱形相似的特点。
3、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强。
4、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5、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得出合理的结论。
6、在探究中能既大胆假设又能小心求证。
7、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单元:能量
从学生最熟悉的电出发,探究电生磁,制作电磁铁,观察玩具小电动机怎样转动起来,把电能变成机械能。然后以电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化为中心,认识各种不同形式能量及其相互转化,再扩展到认识太阳能,了解我们现在使用的绝大部分能量都来自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活动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课),探究电流怎样产生磁性,制作电磁铁并研究电磁铁的磁极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电动机怎样转动起来,感受电能转化成动能的奇妙。
第二部分(6—7课),通过寻找电的用途,研究电的来源,认识电能和其它能量间的转化。
第三部分(第8课)探究煤、石油、天然气能源矿产与太阳能之间的关系,认识我们使用的能量几乎都源于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
教学目标:
1、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改变电磁铁的正负极接法、改变线圈的绕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电池的数量等因素有关。
3、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探究过程,研究电产生磁、电磁铁磁力大小、小电动机转动原理,体会到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4、认识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化并储存在一些物质中。意识到重数据分析,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得出结论,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
三、教学措施:
1、用丰富多彩的亲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能力。
2、用激励的评价语言激发他们的兴趣,用展示成果的活动彰显他们的能力(四人合作小组:组长、实验员、记录员采取轮换制)
3、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指导他们规范操作实验(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
4、提供成果展示平台,评选制作作品(建高塔、美丽的桥、生物多样性小报……)迎接学校主题开放活动。
5、建立经常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考核制。课堂常规30%(发言、倾听、不同意见、独特观点)+实验探究30%(记录表、实验报告、成果资料)+卷面测试30%+小组合作自评10%。
六年级教育教学活动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感悟人与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相互尊重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观看刚才这个动画片,从头到尾始终出现的是什么?(小鸟)
你想说什么?
(小鸟非常憎恨人类所作所为,造成的伤害。)是不是小鸟对所有人都憎恨、讨厌、害怕呢?
二、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提问:(1)你发现了什么?(培养观察能力、想象力)
2、出示课题:珍珠鸟
三、反复品读
整体感知
1、听录音,通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读准文中每个字的读音。
(2)运用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文中不懂的词句。
(3)反复朗读,读后想想:你发现了什么?(可互相讨论)
2、自学反馈。
(1)齐读课文。
(2)填空:读了课文之后,我发现了珍珠鸟(怕人胆子变大信赖人)。
活动范围的变化:笼里屋里桌面我身上;
落脚点的变化:柜顶、书架、灯绳窗框书桌、稿纸我肩头。
四、抓关键句
深入感悟
1、找出珍珠鸟的变化(哦,你是怎么发现的?同学们,下面请把你们的发现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好吗?)自由快速默读课文。
(1)笼里: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2)屋里:即便开着窗子,它也决不飞出去。
(3)书桌上:蹦到我的杯子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啄着我颤动的笔尖;友好地啄两下我的笔尖。
(4)我身上:扒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轻抬一下肩,它没醒。
2、体会珍珠鸟的变化是因为我的呵护与照料。(哦,可我还是不明白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举动呢?谁来告诉大家?)
(1)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
(2)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
(3)我不管它
(4)我不去伤害它
(5)我只是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
(6)我不动声色地写
(7)我没有用手去抓它,而只是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
3、体会感悟:
(1)你从这些行为态度中看出了(我对珍珠鸟非常的爱护和尊重)。
(2)再联系珍珠鸟的变化你们又能发现(正是由于我对它的爱护和尊重,所以它才会对我如此的亲近和信赖)。
4、品读感悟:
(1)分两组同学,一组读我的表现,另一组读鸟的表现。
(2)读了之后,同学们你们想说些什么吗?
(3)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品读这句话。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结合生活实际。
五、总结全文
(1)总体品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