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个人心得体会
写心得时,在心得的结尾,可以简单介绍未来的计划和目标,包括学习计划、工作目标等。接下来给大家分享纪录片个人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写纪录片个人心得体会有所帮助。
纪录片个人心得体会篇1
勿忘历史 从胜利走向胜利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部绝好的爱国主义教科书。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犹记得,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一转眼75年过去了,沧海桑田,抗日战争中的硝烟已经散去,唯有卢沟桥畔的河水还在嘤嘤诉说当年那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往事,而那些叱咤疆场的抗战老兵大多已默默离去,正所谓“老兵不死,只会慢慢凋零”,我们只能在一部部影像记录资料里,从一名名抗战老兵冲锋陷阵的背影中,去见证中华民族面对强敌入侵时挺立的不屈脊梁,那是一座山,一座扎根在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的巍峨大山。
昨天,“先辈”用血肉铸就长城,为抗战胜利决一死战。曾几何时,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华大地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生命卑微如草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有这么一首悲凉的小诗,“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生拥有锦绣年华”。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面对国内一片不抵抗的投降之声,迎着帝国主义的铁骑北上,提出了全民族抗战,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刻,撰写了《论持久战》,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让处于低迷中的国人看到了战胜凶残敌人的希望和途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通过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以及一系列敌后游击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为取得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付出了3500万宝贵生命,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成为历史上最野蛮、最黑暗、最残暴的一幕。
今天,“我们”用奋斗书写豪情,为民族复兴披荆斩棘。“多难兴邦,玉汝于成”,我们从苦难中走来,更能明白当下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在2020年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十四亿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医护人员、人民子弟兵、基层防疫工作者用感天动地的英雄气概谱写了守望相助、团结一心的《中国抗疫图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随着4月8日零时,历经76天“凤凰涅槃”的英雄之城武汉迎来“浴火重生”,这向世人昭示,经历艰险曲折的“九九八十一难”,伟大的中华儿女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战果。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无数黄文秀式的扶贫干部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决态度,为贫困群众的小康之路“保驾护航”。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我们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风雨兼程、豪情满怀,谱写无愧于人民的壮丽篇章。
明天,“后浪”用忠诚照亮未来,为国家繁荣登锋履刃。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激励着“后浪们”。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后浪”在前辈精神的引领下,以“白衣执甲”的舍生忘死,在抗击疫情的征途中笃定前行,让亿万中华儿女看到了在战胜疫情过程中迸发的新生力量。“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在洪水汹涌而来之刻,十八、九岁的年轻战士逆流而上,用血肉之躯铸就钢铁长城,昨天或许他们还只是一个在父母膝下承欢的孩子,当祖国和人民召唤时,他们便“破茧成蝶、踏浪而归”,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新时代的“后浪”在历史的洪流中砺炼忠诚和担当,他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将人生融入到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新征程里绽放光芒、熠熠生辉。
距离天安门约463米,有一座高耸入云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铭刻,“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这不仅是一段文字,更是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奋战、牺牲的先烈用血肉镌刻的印记,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深思、去铭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纪录片个人心得体会篇2
“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用“钢”与“气”的比喻道出了抗美援朝胜利的根本原因,更道出了抗争精神的真谛以及新时代的最强呼声。回望历史,70年前的中国钢产量不到美国的1/114,中国的综合实力与其相比更是遥不可及。在这场有着天差地别实力悬殊的较量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用“雄赳赳、气昂昂”奔赴战场,用“气”之力赢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如今时代变迁,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带领下用中国速度练出了“好钢”,钢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钢”与“气”是中国从胜利走向胜利、从弱小走向强大的伟力。
70年前的新中国还是满目疮痍,遍地荒芜,生产力极度低下,没有一块好钢可用,可就是凭着中国人民那股不服输、不妥协的“气”,中国人民志愿军能够在食不果腹的艰难岁月中,在以雪充饥的日子里,在熊熊烈火中纹丝不动,在敌人炮火中以身殉国,他们用这口“气”鼓舞着所有的中国人,更用这口“气”赢得了最终胜利。我们没有好钢,我们没有好枪,可我们有中华民族捍卫和平的勇气,我们有英雄报国、以身殉国的豪气,我们更有不畏艰险永不退缩的坚定意志。这英雄不怕粉身碎骨,以身粉碎“绞杀战”、以血汗抵御“细菌战”的气蕴汇聚成磅礴的抗争之力,让胜利的曙光照耀着中国人民的脸。
70年后的新中国,从困难中冲出来,从敌人的围剿中站起来,从贫穷中立起来,靠的是中国人民需要“好钢”的实干精神。中华儿女带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不断朝着民主、富强前进。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带着中国人民披星戴月、日夜兼程紧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奋力创新、努力开拓,不断在实干中夯实人民生产生活的基础,在跨步前行中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这些“钢多”代表着人民对物质生活的最基本需求,代表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最初向往。今天我们已经“钢多”了,中华民族在日益崛起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朝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前行。
70年前的“气”绵延传承,犹如星星之火在中华儿女心中代代相传。今天,我们需要将抗美援朝中这份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奉献的无畏之气凝聚起来,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奋力前行,在抗洪抢险中戮力同心,在战疫保卫人民生命安全中固守城池……这份无畏之气能够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生死考验下不变色,在危机关头不畏惧。今天,我们要将抗美援朝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同心之气”凝聚起来,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日夜兼程、同舟共济,正是无数医护人员星夜兼程、无畏逆行,正是无数志愿者默默守护倾情奉献,正是无数基层干部坚定守护把好关卡……中国人民才能够向世界交出中国答卷,才能够在疫情中展现中国力量,书写中国担当。没有万千民众的万众一心,我们的抗疫难以在最短时间中取得进展,没有万千人民的同心协力中国抗疫无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钢”与“气”道出了中华民族曲折的历史,更道出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力量。因为我们从不曾忘却历史的悲鸣,才能在一穷二白中奋力实干赢得“钢”之基础,正因为我们从不曾忘记历史的血泪,才能够在困难艰险中抗争到底以“气”之磅礴,赢得中国之崛起。“钢”与“气”既展现了中华儿女的气魄也表明了中华儿女的期许,唯有保持这份“无畏之气”“抗争之气”“同心之气”,中华民族才能够有好“钢”,“钢”到底,以“钢”之硬实力迎接民族复兴的伟力。
纪录片个人心得体会篇3
20__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70年前,人民子弟兵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抗美援朝数次战役中,最为惨烈的一役非长津湖之战莫属了。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三个连队战士全部保持战斗姿态全员冻死在战场上,成为了一座座冰雕,史称“冰雕连”。如今,战火已经远去,和平发展仍是世界主题,但“冰雕连”那坚定的信念力、宁死不屈的如磐意志、绝对的执行力不能被遗忘,应该被世人感悟、铭记和传承发扬。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悟那坚定的信念力,永远跟党走。在面对外来侵略和压迫,他们始终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甚至不惜献出生命的代价来保卫。理想信念犹如人在黑夜摸索行进中的“指路明灯”。有了思想上的根本遵循,才有行动上的坚决落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要经常对照先进找不足,不断反省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坚定不移坚持跟党走。要时刻擦拭自己的初心,践行群众路线、深化民本思想,以全心全意的热情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全力落实好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做到对党负责,不愧对人民和历史。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悟那坚强的意志力,筑牢规矩堤。零下40多度的环境冷不冷?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他们还是坚持下来了,凭借的正是强大的意志力。年轻干部,作为党的后备力量,手中握有公权力,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磨炼培养出强大意志力是大有好处的。意志是成事的关键,能提供人前进的动力。青年干部意志坚定,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立场,做到旗帜鲜明,在各种风浪中不畏惧不退缩,在遭受挫折时立得住、关键时刻豁得出、危难时刻顶得上,最终夺得了胜利。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悟那绝对的执行力,勇于担当实干。“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冰雕连”全体战斗员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他们不惜以生命的代价去捍卫了它。执行力不仅限于军人,对于党员干部也同样重要。为政之要,贵在落实;落实之要,重在执行。执行力是干事创业的基础,执行力就是战斗力。基层干部是党各项方针政策的最后执行者,其执行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群众的幸福指数。在工作中,要在思想上首先重视起来,不断提高自己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在干事的本领上下功夫、出真劲,不断提高能力水平;要倡导真抓实干的精神、敢于担当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韧劲,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点赞。
鉴往事,知来者。长眠于长津湖畔的先烈们,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冰雕连”精神,弥足珍贵,永远值得我辈学习发扬。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前进的道路上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注定充满了坎坷与荆棘,党员干部务必要将先辈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扎根于心灵、见诸于行动,牢记初心使命,坚信信念,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坚信自己这代人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纪录片个人心得体会篇4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在参观“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时强调,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斗转星移,精神永恒。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用好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国际主义精神,从中汲取在新时代奋进的伟大力量,不断开创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要在爱国主义精神中汲取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力量。爱国主义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无比鲜明、无比闪耀,在新时代更需要这种鲜明闪耀的精神。当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就是为了维护边疆和平稳定,捍卫新生的社会主义。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迈上了新征程,又到了一个关键节点,我们要把爱国情怀深深地镌刻在心底,落实于行动。牢记国家安危就是每个人的安危,国家发展关乎每个人的命运,要主动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融为一体。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只要十四亿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我们实现梦想的步伐。
要在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中汲取冲锋在前,勇挑重担,淡泊名利的伟大力量。战争的年代需要英雄,伟大的时代更需要英雄。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就涌现出了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革命英雄主义薪火代代传。在伟大的新时代,我们要赓续这种精神,把“英勇顽强、舍生忘死”化为危难时的冲锋在前,让党旗在战斗一线高高飘扬,让“我是党员我先上”成为群众心中最踏实的声音;化为艰巨时的勇挑重担,要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压得住阵脚,干得成事;化为成功时的淡泊名利,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甘于“自己栽树,让后人乘凉”,为后人打好基础,跑好“前段”。
要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汲取不畏艰险、敢于压倒一切困难的伟大力量。战争的对抗归根到底是人的对抗,是精神气的对决。在抗美援朝的战场,我们面对的是装备先进和精锐的敌人,我们的人民志愿军战士硬是用钢铁般的精神完成了敌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越是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愈演愈烈,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上升的情况下,我们越是要保持乐观的态度,要从抗美援朝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汲取力量,成为不畏艰险、敢于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意志,坚定地做好我们自己的事,干好我们自己的活,继续推进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更进,不断夯实我们的底气。
要在革命忠诚精神中汲取忠诚于党,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伟大力量。抗美援朝取得的成果告诉我们:只有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军队才是战无不胜的。忠诚不仅是革命军人的灵魂,也是共产党人的底色。越是艰难,越显忠诚。越是风高浪急,越要忠诚。越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地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落到事业发展之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要始终对人民忠诚。要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永葆忠诚于人民的赤诚之心,始终当好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要在国际主义精神中汲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力量。抗美援朝为世界和平与正义做出了重要贡献,沉重打击了破坏人类和平的嚣张气焰,充分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是当前世界发展的根本保障,更体现着大国担当。我们要在抗美援朝的国际主义精神中汲取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既要敢于同破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切势力作斗争,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把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在互利共赢中与世界更加紧密,在合力共建中让世界更加团结,不断凝聚世界上愿意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家和人民为共创更美好的世界而奋斗。
纪录片个人心得体会篇5
2020 我们拼搏过的春夏秋冬
2020年,一场跨越四季的漫长旅程,对于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一年,经历了很多事,完成了很多事,留下了很多事;这一年,我们见证了乘风破浪、生命至上,学会了勇敢攀登、迎难而上;这一年,有那么几个词,那么几个镜头,一直印在脑海里,见证我们拼搏过的春夏秋冬。
在记忆最冷的冬天,4万多人放弃团圆、千里驰援,14亿中国人民同心战疫、共克时艰。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全国各地“上下一心,三军同力”。你说:“我不想哭,哭花了护目镜没法做事。”你说:“别让我爸妈知道我去了武汉。”你说:“挺住!我把外公和妈妈都借给你!”你的样子,就是中国人的样子!面对这场重大公共卫生疫情,“天使白”逆行而上,“卫士蓝”日夜坚守,“志愿红”随处可见,“环卫黄”逆风前行,“迷彩绿”勇挑重担……14亿中国人民同心战疫、共克时艰,以世人瞩目的“中国速度”迅速构筑起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铜墙铁壁;同时,统筹抗击疫情和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两个大局,奋力实现“双战双赢”。
春天终于按下播放键,复工复产、春耕备耕有条不紊地推进,76天,大城重启,云开月明!虽然突发的疫情给今年复工复产、春耕备耕带来了诸多挑战,但各地各部门聚焦堵点难点,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引导工人错峰上下班、农民错峰下田,分时段分批次开展各项生产;组织农技人员做好线上教学,将面对面的农技服务转为指尖上零距离指导;发动干部、群众积极组建复工复查和春耕备耕互助队;建立点对点保供运输“绿色通道”,推广“一站式”生产托管服务……一系列创新举措在各地涌现,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进入三月,武汉的确诊病例数字从四位数,一路直降,最终定格在“0”。16家方舱医院陆续休舱,各地援鄂医疗队陆续返程,武汉,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乘风破浪的夏天,他们踏浪前行、迎难而上,用责任担当挺起防汛救灾最坚实的“脊梁”。6月入汛以来,我国防汛形势严峻,多地发生了严重洪涝地质灾害,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外奋斗的游子得知家乡汛情紧急,义不容辞返乡加入抗洪队伍;社区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带领党员查危房、排积水、疏河道、解民忧,不让一户人家变成“孤岛”;各级党组织迅速行动,吹响抗洪“冲锋号”,把鲜艳的党旗插在抗洪的大堤上;阿姨们“组团”上堤,巡堤、扛沙袋、熬绿豆汤,干劲不让须眉……风浪中,他们成为了我们坚实的肩膀,危险时,他们扛起的是责任,挡住的是翻腾的波浪。一张张坚毅的面孔,一个个奋战的背影,诠释着“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谱写了一曲曲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秋天有第一杯奶茶,金黄大地,收获满满,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变为现实。被疫情“困”了大半年后,不少人把国庆假期称为“迟来的春节”。726.2亿美元和4674亿元人民币,分别是进博会公布的累计意向成交额和“双11”截至11月11日20时公布的实时成交额。11月23日,贵州省政府宣布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至此,经过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战,中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中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极不平凡之年,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越惊涛骇浪,中国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四季轮回,一起拼过的春夏秋冬,仿佛还在眼前,再过10天,新的一年就来了,愿所有经历过风吹浪打的人,都能奋勇向前。愿我们永远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2021,我们来了!
纪录片个人心得体会篇6
20__年4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级停课半天。9点钟,在老师的带领下,三百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大礼堂,同时,一百多名学生家长也纷纷落座,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镜子》是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和制作才最终完成。该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这是中国首部深刻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为了让社会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纪录电影《镜子》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开启了进校园活动的第一站。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在整整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对白都牵动着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随着礼堂灯光的亮起,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创新人才研究会会长,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首先分享了她的观影感受:“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动,跟我有共鸣。我也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刘彭芝校长的强烈共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片中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刘彭芝近年来的倡议不谋而合。2015年6月9日,刘彭芝校长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一篇署名文章《家庭教育,从教育家长开始——尊重孩子,解放孩子》。观影后,刘彭芝再次强调,“家庭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长,不要光说孩子。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一个“问题”的孩子就有一个“问题”的家庭。而且我们家长有很多不太懂教育。尤其独生子女家长,有些家长没有资格当家长,他有资格生孩子,但是没有资格教育孩子。”在《心理访谈》著名主持人沙玛阿果的主持下,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制片人、《镜子》总导演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与在座的师生和家长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一名高一的女生首先提问:“我对片子中的一句话特别有感触,‘人生不止只有学习这一条路’,但是我又在想,我们真的能选择其他路吗?”
一位家长对于当下孩子们能够选择的路径较为乐观:“我觉得社会越开放,选择机会越来越多。不像我们成长阶段,选择很少。”
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分享了自己把握人生阶段的感悟:“合理地把兴趣爱好放在不同阶段,这是学习最好的时期。”刘彭芝校长把选择和获得自由的基础联系在了一起:“全世界孩子都得念书,那么念的书比较多、知识比较广,将来进入社会就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一个人兴趣会不断提升、不断变化,所以你会有自由,但是自由也是为了我们社会、我们国家做更好的贡献,你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在场的师生难抑观影后的激动心情,就影片内容积极提问求解。在问答中,主创团队还就创作背景和创作初心做了一一解答。《镜子》导演范永东透露了获取片中家庭支持的关键:“拍摄过程中也有很多理解上的冲突,但是我们团队每一个人在抱着真诚帮助这些家庭的信念上,获得了家长的信任。”
纪录片个人心得体会篇7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卢钊凯、范永东执导的纪录电影《镜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纪录片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还参加了一系列进校园活动,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瞬间引发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热烈讨论。
纪录电影《镜子》讲述了3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专家评价,“《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镜子》虽然讲述了关于家庭情感教育的话题,但在其背后,却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要去哪里?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全部贯穿于电影始终。”卢钊凯说,做纪录片除了要会讲故事,更要会“选择”。《镜子》选择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真实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重新审视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镜子》的另一位导演范永东表示:“我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个家长需要接受教育、社会需要给家长受教育的机会的问题,我们更想探讨关乎人的精神构建的问题。我们似乎找到了一条可以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随着持续的深入探讨,我希望这个线索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完善法制建设的一把钥匙。”
纪录片个人心得体会篇8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却会造成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是否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入围影片《镜子》昨天在国家图书馆举行了首映典礼暨交流会。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该片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经过《天网》栏目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与制作完成。
《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镜子》总导演卢钊凯介绍,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每一个人都是孩子”。与卢钊凯一同合作执导该片的导演范永东说,这部片子的故事是讲述关于家庭情感教育这个话题,但实际上在故事背后融入了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他和卢钊凯力图通过影片找到一条线索,一个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
纪录片个人心得体会篇9
近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懵懵懂懂“初听”。祖父年过七旬,对抗美援朝历史特别清楚。忙完农耕或者水稻收割完回到家后,祖父嘴里时不时地都会唱出“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记忆中,当时在读小学,意思听不太懂,但我都会问,祖父唱的是什么歌,祖父从头到尾认真地讲了一大串内容,记得最清楚地还是说中国把美国打败了。虽说祖父小学都没毕业,但祖父对历史总是那么情有独钟。2019年年底,和祖父聊起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我还问祖父,“当时怎么会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祖父充满回忆又信心满满地说,“这首歌是在曾祖父那个年代就唱得很火,听多了别人唱,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当我又问道祖父是怎么了解抗美援朝事情的时候,祖父讲,“虽说那个时候年纪还小,等到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后,就已经懂事了,听得也多了,了解的、学到的也就更多了。”
原原本本“初学”。读到初二,一下子就有五门课程。不知为何,上完第一堂历史课后,就感觉对历史很有兴趣,虽说学习课程多了,就偏偏喜欢上了历史,估计也是离开不祖父在闲暇之时总会给我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祖父总喜欢用新旧对比的方式给我讲共产党从建立到发展再到壮大的事情。在中学课本上了解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弱胜强、以柔克刚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抗美援朝取得了最终胜利,鼓励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信心的事实。当时内心非常自豪、心情相当激动,带来的第一感想就是我的祖国太强大了。
认认真真“初悟”。大学期间,自己还秉承了中学时对历史的那份执着与热爱,依然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选了门《品味历史》选修课,每周二、周四定期去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解中国近代史,通过更加系统深入地学习后,才发现自己对历史的了解是多么表面、肤浅。学习的内容、经历的事情都多了,也开始养成了全面系统分析、统筹考虑的习惯,再加上选修课老师认真全面讲解抗美援朝历史,深刻改变了自己以往对抗美援朝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还只是停留在机械式地死记硬背的局面。查阅资料后,了解了更多的战争细节和感人情节,把抗美援朝的历史学得更深、更细、更实、更全面系统。
纪录片个人心得体会篇10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享了观看《镜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以下是我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
一、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
孩子的健康成长,最最离不开祥和安全的家庭环境。首先是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给他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要让孩子全面发展,和谐家庭至关重要,建立温馨的家庭。才能让他们有信心、有兴趣学习,在家中,不但要给孩子和谐愉快的学习空间,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有自理能力,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有爱心。再次,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学习和游戏。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游戏对孩子来说必不可少,父母要让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得到成功的喜悦,使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充分找到乐趣。让孩子觉得生活在家庭中的幸福感。给孩子一个愉快的成长空间。
二、父母教育子女要有耐心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平时与孩子相处时总会发现孩子的不少言行不符合父母的意愿,有时甚至无理取闹。但父母应该给孩子辩白表达的机会,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意见,要让孩子在父母耐心的说服教育中感受到自己的过错,进而主动改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付诸的行动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学校的教育也是同等的重要,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出效果。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信心
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要引导孩子无论干什么不但要用心而且要尽力,即使结果不是最好的,但只要努力了就是最棒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当孩子有了错误时,家长也不要过于斥责孩子,首先要教育孩子有承担错误的勇气,然后再帮助孩子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会造成什么后果,以后应如何改正错误。多鼓励自己的孩子,看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的成绩,不要盲目地批评他们的努力和失败。给孩子树立信心,自信心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不能够让孩子害怕做一件事,因为其可能失败,而应该让孩子乐于做一件事,因为其可能成功。正因为这是一个渐进的培养过程,因此,需要我们无论在生活的小事上,还是在游戏、学习中,都需要始终注意这一点。生活中,孩子需要帮忙,需要爱,作为父母不是全盘代替,而是进行合理的关怀和训练,要让孩子知道自尊和自信是自己用行动树立的,而不是别人能给予的,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健全人格。
纪录片个人心得体会篇11
雄赳赳跨鸭绿江,战旗如画歌声亮。
五次决战显身手,丢盔卸甲三八线。
长津决战上甘岭,十六国军胆魂丧。
板门店上头低下,中朝儿女凯歌还。
《七律:抗美援朝》许荣林
永垂不朽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经中央军委批准,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拍摄了6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为了和平》。分别为《正义担当》、《殊死较量》、《血性迸发》、《英雄赞歌》、《万众一心》、《伟大胜利》。纪录片采取试论结合,故事表达的方式,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
使命担当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战歌。今天,我们纪念抗美援朝,就是要学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祖国危难时刻,无私无畏挺身而出的伟大精神,学习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争生死考验面前不怕牺牲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
捍卫尊严
英雄鲜血铸就不朽丰碑,240万中华儿女,以青春之热血捍卫和平。回望70年,战争何其惨烈,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的旗帜,一战扬威,百年雪耻。70年过去了,令欣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铸就的国家尊严,从此写在了中华儿女的脸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的无私无畏精神,从此铭记在了中华儿女的心里。
拼搏进取
战火远去,家园如画。然而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如何变迁,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刘连舸董事长在“高质量发展·青年勇担当”青年座谈会上说到:“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只有在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才能屹立不倒,挺立潮头,站在百年中行的桥头,我们更应当展现出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不怕苦、不畏难、不怕牺牲,立足岗位拼搏进取,争当建设新时代全球一流银行的生力军和排头兵。
纪录片个人心得体会篇12
今天我们为纪念抗美援朝胜利七十周年,便都怀着无比崇敬、自豪的心情观看《为了和平》的第四集《英雄赞歌》。荧屏上的画面,都无不让我惊讶和刻骨铭心!这样的一场战役, 这样的一场国与国之间帮助的战役,伤亡竟如此之多!
我看着荧屏上那惊天地、泣鬼神的好汉人物事迹。28岁的曹玉海同志,28岁的毛岸英同志,28岁的杨根思同志,26岁的邱少云同志,以及年仅21岁的黄继光同志等,都让我仿佛一下子就看到了那鸭绿江大桥上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情景。
多少先烈为了胜利,不怕烈火;为了胜利,不畏严寒;为了胜利,不惧伤痛;为了胜利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他们宝贵的生命。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拼搏,我们才打胜了这场战役。“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正是因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我们才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现在社会进步了,祖国强大了,在中国人欢悦的时刻,我们一定不能忘记曾经有这么一批可爱又伟大的志愿军战士们的付出。
我们应该以先烈们的精神为动力,坚强勇敢,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我们无时无刻都要记住自己是中国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履行着作为国人的义务、领略着作为国人的祖国山川美
纪录片个人心得体会篇13
英雄功绩彪炳千秋,烈士英名万古流芳。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远赴朝鲜战场,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使命。经过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夺得这场“正义之战”“开国之战”“立威之战”“止战之战”的最终胜利。而今,全国人民隆重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缅怀那段艰难而光荣的历史,争相向“最可爱的人”看齐。历史从未忘记英烈,也不曾遗落英雄。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
不忘历史,方得始终。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这一不朽精神,彰显出立足人民、奋不顾身的爱国情怀,英勇顽强、向死而生的英雄气概,不辱使命、慷慨奉献的忠诚品格,是人民军队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的具体体现。在历史长河中,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始终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披荆斩棘、奋勇前行。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源于不懈斗争,也来自奉献牺牲。舍身而起,用自己的胸膛挡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坚守阵地,宁愿在烈火中牺牲也不动分毫的邱少云;英勇决绝,提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长津湖畔,冻成“冰雕”而保持战斗姿势巍然屹立的整个连队官兵……30余万名英雄功臣,6000多个功臣集体,197653名志愿者壮烈牺牲,谱写了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斗争史。经过殊死搏斗、向死而生的不屈斗争,才形成压倒一切敌人的伟大气概,才铸就“英雄儿女”“最可爱的人”这些熠熠生辉、光芒永存的时代符号,才奏响可歌可泣的凯歌,锻造出历久弥新、催人奋进的抗美援朝精神。毫无疑问,英烈必将永存不朽,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必将永垂不朽。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不断从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力量,才能更好地立足当下、把握未来。7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敢闯敢干、锐意进取、艰苦创业,取得了独一无二、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收官在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光明前景。“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越是到了关键时刻、紧要关头,越要高举精神旗帜,把抗美援朝的精神力量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战线各领域,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扎实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
伟大精神激励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这就意味着,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凸显、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环境,传承好抗美援朝精神,激荡出奋勇前进力量,是我们克服各类艰难险阻、荆棘坎坷,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制胜法宝”。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应该立足战略发展全局,在对照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审视现实中思考未来方向,在干事创业中知难而进、坚韧向前。推进伟大事业,我们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激发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的意志,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勇气和决心,有力抵御重大风险、应对重大挑战、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鉴往事,知来者。回顾壮阔历史,瞻望光明前景,我们有底气,更硬气,无比坚定、无比自信。赓续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拿出雄赳赳、气昂昂的精气神,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大智大勇,将百折不挠、守正创新、一往无前的砥砺奋斗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必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纪录片个人心得体会篇14
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19.7万多战士战死沙场,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铭记、传承、弘扬,时至今日,仍是一曲不老的英雄赞歌。
青山忠骨,万古流芳,赞歌的歌词埋藏着感人的英雄故事。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近期区里开展红色印记抢救保护利用工作,我有幸能参与其中,聆听英雄的故事,重返峥嵘的岁月。采访抗美援朝老战士时,我们从他的革命大家庭,讲到连夜入朝奔袭途中的险象迭生,讲前线衣食住行的艰苦条件,也讲差点成为鬼子俘虏的惊险故事,掀开尘封的时空幕布,老战士的讲述让我看到了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共产党人的英雄本色。烈火烧身岿然不动,敢于“空中拼刺刀”……抗美援朝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和自信,更打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真正的大国地位。英雄的付出,我们永远铭记。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赞歌的旋律传承着不朽的英雄精神。金一南教授说,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先辈们正是因为相信只有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相信跟党走没有错,才舍小家为大家,为国家尊严、民族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这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岁月流逝,英雄迟暮,可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时代依然需要英雄。疫情来袭,又见遍地英雄,我们有敢医敢言、勇于担当的钟南山院士,冲锋在前、救死扶伤的张定宇院长,我们有力挽狂澜的一线医护人员,有冲锋陷阵的人民公仆,有维护城市正常运转平凡的守护者,我们还有将青春与责任扛在肩上的90后……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英雄不是从天而降,只因你我挺身而出。英雄的精神,我们永远传承。
英雄浩气,亘古无疆,赞歌的传唱弘扬着担当的英雄大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间的关系愈发紧密且微妙。新冠疫情全球暴发的背景下,中国的疫苗研发始终走在前列,并承诺在完成临床试验获准上市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率先用于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背景下的“英雄”。“新冠疫情再次证明,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共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当病毒袭击人类,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退回自我封闭的孤岛。英雄的大义,我们永远弘扬。
纪录片个人心得体会篇15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他。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英雄赞歌》
今日很荣幸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在美术楼3208教室参加了集中学习,观看了名为《为了和平》的纪录片。中朝两国,一衣带水,俗同言通,同根同源。文化相通,自古以有,患难与共,抗击倭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英雄,吾辈楷模。
关于抗美援朝,我相信所有生长于60、70、80、90年代的人们都对这场战争记忆犹新,包括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歌曲《我的祖国》《英雄赞歌》,但对于00后的我们,接触这些是始于语文课本里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黄继光、邱少云……两天后,便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这是一个值得全中国人民铭记的日子。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回顾今晚看过的纪录片,脑海中浮现的也仅限于几个词汇和地名,比如上甘岭,比如长津湖,比如仁川登陆,比如立国之战……但我真正记在心里的,是在家与国之间,心爱之人与战斗胜利之间,选择了选择了胜利的“钢铁营长”曹玉海;是在战友双双而亡情况下抱起五公斤炸药包冲向敌人的杨根思,一声巨响,杨根思与大山化为一体 ;是那个在烈火里永生的26岁少年邱少云;是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的黄继光……
七十余载,弹指一挥,战士已老,英雄已逝。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兄弟阋墙,共御外辱。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生种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