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数学教案 > 五年级 >

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

时间: 龚锴 五年级

教育工作者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需精心打造教案,以便更好地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激发学生潜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仅供参考。

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篇1)

复习内容:

三位数加法和减法的估算和计算。

复习目标:

1、提高学生估算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复习过程:

一、口算:

30+80= 500+80= 690—600= 130—50=

740—40= 30+900= 500+300= 110—60=

二、出示:

电话 手表 自行车 电风扇 水壶

206元 298元 604元 195元 96元

1、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很多,教师选取其中的一个问题如:电话和手表一共多少元?

师:你能很快地知道它们大约是几百元吗?你是怎么估计的?

师:现在我们要想知道它的精确结果,怎么办?

请同学们在本子上进行计算。请两个同学上来板演。

师:请观察计算结果和你的估算怎么样?差不多吗?

如果要想更准确的知道计算的结果对不对,可以怎么样?(验算)

请大家一起来验算。

师:加法可以怎样验算?

师:从黑板上的问题中你选择一个先估算再精确计算最后验算。

师:对于加法的估算和计算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2、师:你还能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选择一个问题先估算大约等于几百,再精确计算,最后验算。

师:对于减法的估算和计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三、在结果小于500的算式后面画√。

299+185 136+398 67+414

961—498 728—206 635—199

四、一个剧院有680座,一年级198人,二年级205人,三年级250人。先估计一下,剧场的座位够不够坐?再算一算,如果够坐,空多少个座位?如果不够坐,差多少个座位?

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篇2)

活动1:知识回顾

1、请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知识结构图

2、教师展示知识结构图

活动2:知识落实

1、基础训练

复习各个知识点及平时解题应注意的地方,进行巩固各知识点的基础题训练。

2、能力提高

把本章内容和以前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解决问题。

3应用拓展(合作探究)

春天到了,七年级二班组织同学们到公园春游,张明王丽李华三位同学和其他同学走散了,同学们已经到了中心广场,而他们仍在牡丹园赏花,他们对着景区示意图在电话中向老师说明了他们的.位置。

活动3:知识检测

游戏环节(快乐之旅)

7个金蛋你可以任选一个,如果出现“恭喜你”的字样,你将直接过关;否则将有考验你的数学问题,当然你可以自己作答,也可以求助你周围的老师或同学.

活动4:小结提升

通过本节复习课,你对本章知识是否有了更深的认识呢?谈谈你的体会。

活动5:布置作业

1、必做题:P96—3、4、7

2、选做题:P97—9、10

3、探究题

利用本章的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

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先读题独立思考,再通过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利用已学的知识分析问题,阐述解题的思路,进而完善问题的答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篇3)

教学目的:

通过复习进一步明确乘法的意义,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

教学准备:

口诀卡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一下有关乘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复习乘法的意义、乘法口诀,表内乘法。

二、复习乘法的意义。

1、看图先填空,再写加法和乘法口诀。

○○○ ○○○ ○○○ ○○○ ○○○

一共是( )个( )相加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

□□□ □□□ □□□ □□□

◎有( )个,□有( )个( )个。

□的个数是◎的( )倍。

3、完成期末复习11。

沉重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老师小结:

4+4+4只表示3个4相加,写成乘法算式可以写成34或43,求5的`2倍也就是求25相加是多少,写成乘法算式52。

三、复习乘法口诀。

1、请学生齐背1~6的乘法口诀。

2、出示口算卡片,齐说得数并说说用了哪一句口诀?

3、完成期末复习12。

组织学生两人一组根据口诀对口令的游戏,然后根据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

4、完成期末复习13。

(1)学生独立完成把得数写在孔雀羽毛的外端圈里,集体校对。

(2)然后指导学生拐弯读乘法口诀。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二五一十、二六十二,再如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

(3)2和一个数相乘,得到的积的个位有什么特点?5各一个数相乘呢?

(4)和一个数乘,得到的积的个们有0、2、4、6、8。5和一个数乘得到的积的个位是5或0。

5、完成期末复习14。

16题口算要求学生在2分钟内完成,督促学生写好后要检查,养成良好的习惯,集体校对。

6、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一说在1~6的乘法口诀中哪两句乘法口诀的得数是一样的?

(一四得四、二二得四) (一六得六、二三得六)

(三四十二、二六十二)

四、复习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

五、作业布置。

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篇4)

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等。(课本第114页的第7、8题,练习二十五的第8、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正确地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并能正确、合理地使用常用的面权单位。

2、能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知识梳理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面积这一单元中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们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言,说一说学到了什么,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进行引导、归纳。

板书:面积与面积单位、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三、要点复习

1、面积与面积单位。

(1)什么是面积?(或你所知道的面积是什么样的?)

学生结合具体事物(如:书面、桌面等)说明什么是面坝,然后教师出示面积概念。

幻灯出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物体表面"学生可以理解,对于”封闭图形"教师可画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如:哪些图形可以表示面积。

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封闭图形"的含义,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教师取一个长方形模型,用手摸四周的边长。问:要求这一周的长度,是计算面积吗?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封闭图形”的含义,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简单换算。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808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地积单位进率:l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3、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面积计算。

出示图形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校对。

完成后,让学生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然后提出问题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先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由教师进行分析、总结。

四、课堂活动

课本第114页的第7、8题。

请学生先估算,并把估算结果填在表中,然后再进行测量和笔算。最后将测量并计算的结果与估算进行比较,看看误差多少。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8、9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篇5)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回顾整理——总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整理,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能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会根据可能性的大小设计方案。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交流整理与复习的不同思路,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能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教学道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要按级部举行竹竿舞比赛,你能为六年级五个班设计一个决定各班出场顺序的方案吗?学生可能说:

(1)抓阄。

(2)包袱剪子锤。

(3)设计一个圆盘。

……

只要学生设计出的方案合理,教师都要加以肯定。

2.(多媒体出示)六年级五个班的人数情况统计如下:(单位:人)

48、50、48、49、48

谈话:你能指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各是多少吗?如果让你组织这次比赛,你认为每班各出多少人参加比赛比较合理?为什么?

全班交流,小结。通过此题,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各表示意义的不同。

二、整理归纳,知识建构

1.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能灵活的运用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问题。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本册统计单元你都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每个同学仔细回忆,也可以翻翻课本,然后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都有哪些新的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

2.师:为了整理得更加全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本册学过的统计知识进行整理、比较。

小组合作整理。

师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讨论成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组长用实物投影展示汇报,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师: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表。

出示表格,小组合作完成。

全班交流。

师小结:通过与大家的合作交流,我们在回顾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理解的非常透彻,掌握的非常扎实。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第一关:开启智慧大门,必须首先破译开启大门的密码,共有三个不同的密码。

(1)下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即是开启智慧大门其中的一个密码,你知道是多少吗?

1280 1660 1880 20__ 2890 3298

(2)下面这组数据的众数即是开启智慧大门的另一个密码,你知道是多少吗?

22 24 25 22 23 22 26 22

(3)上面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即是开启智慧大门的第三个密码,你知道是多少吗?

对于出错的'学生将给予一次“复活”机会,对“学困生”降低一下难度,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过关。

第二关:谁先开启智慧大门

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确定先用哪一个密码开启智慧大门。看谁设计的更合理?

学生独立完成,小结评价。

第三关:小博士擂台

智慧谜面:在一个布袋里放入若干张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红、黄、蓝三种圆形卡片,使得从布袋里摸出一张蓝色卡片的可能性为1/9,应该怎样放?请把你的想法写出来。(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

四、总结反馈,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对老师,对同学想说些什么?

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篇6)

第8单元 总复习

第2课时 位置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114第4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熟练地用数对表示位置。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掌握将数对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用数对确定位置。

难 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组织练习,质疑引导。练习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谈话:为了更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老师想调整一下同学们的座位。下面是座位示意图:

已知(1,4)表示小亮的位置。

⑴小明、小丽和小红的位置用数对分别可以表示为( , ),( , ),( , )。

⑵老师想把小刚排在(5,3)这个位置上,请你在图中标出来。

⑶从小明的位置向左数2列,再向后数1行就是小强的位置,小强的位置是( , )。

2.下面是一幅街区平面图,请看图回答问题。

五爱城所在的位置可以用(2,7)表示,它在火车站以东200m,再往北700m处。

⑴像上面那样描述一下其他建筑物的位置。

⑵小刚家在火车站以东600m,再往北400m处小红家在火车站以东900m,再往北200m处。在图中标出这两名同学家的位置。

⑶星期六,小刚的活动路线是(6,4)→(2,7)→(4,3)→(5,7)→(7,6)→(9,4)→(11,1)→(11,8)→(6,4)。与一说,他这一天先后去了哪些地方。

二、回顾整理

1.行和列的意义: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2.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也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

3.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先表示列,再表示行。先用括号把代表列和行的数字或字母括起来,再用逗号隔开。如:(7,9)表示第7列第9行。

4.两个数对,前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列上。如:(2,4)和(2,7)都在第2列上。

5.两个数对,后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行上。如:(3,6)和(1,6)都在第6行上。

6.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三、巩固拓展

1.运用平移的方法加深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按要求完成题目。 (答案:数对略)

(1)中点A的位置可用数对(1,1)表示,那么平行四边形其他各顶点的位置分别怎样表示?

(2)写出平行四边形向上和向右平移的的图形,写出平移后的各顶点的位置。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小结:一个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列数没变,行数发生变化;向左或向右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行数没变,列数发生变化。

2.教材第114页第4题。教师:我们都下过五子棋,都知道五子棋的规则。请观察题中的情境图,你能用数对来准确地表示出图上的棋子的具体位置吗?

学生观察图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四、课后小结

位置可以由数对来确定,要注意数对的规范写法,逗号前面表示列,逗号后面表示行。

五、作业: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1题。

【板书设计】

位置复习课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先表示列,再表示行。

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

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篇7)

一、课程标准要求:

①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②会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解析表达式y=kx+b(k0)探索并理解其性质(h0或b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③理解正比例函数。

④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⑤能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识方法回顾:

1.已知直线y=2x+m不经过第二象限,那么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_.

2.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经过P(1,0)和Q(0,1)两点,则k= ,b= .

3.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 - 3(2)x+4平行,则该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____ .

4.函数y= - 2(3)x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0,0)及点(2, )的直线,这条直线经过第 _____象限,y随的增大而 .

5.已知一次函数y= - 2(1)x+2当x= 时,y=0;当x 时y 当x 时y0.

6.把直线y= - 2(3)x -2向 平移 个单位,得到直线y= - 2(3)(x+4)

7.一次函数y=kx+b过点(-2,5),且它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和直线y=-2(1)x+3与y轴的交点关于x轴对称,那么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 .

8. 直线y=kx+b经过点(0,3),且与两坐标轴构成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6,则其解析式为 .

三、典型例题讲解:

例1 已知一次函数y=-2x-6。

(1)当x=-4时,则y= ,

当y=-2时,则x=

(2)画出函数图象;

(3)不等式-2x-60解集是_____,

不等式-2x-60解集是_____;

(4)函数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5)若直线y=3x+4和直线y=-2x-6交于点A,则点A的坐标______;

(6)如果y 的取值范围-42,则x的取值范围__________;

(7)如果x的取值范围-33,则y的最大值是________,最小值是_______.

例2 在边长为的正方形ABCD的.边BC上,有一点P从B点运动到C点,设PB=x,四边形APCD的面积为y,写出y与自变量x的函数关系式,并且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的图象.

例3 已知一次函数y=x+m和y=-x+n的图象交于点A(-2,0)且与y轴的交点分别为B、C两点,求△ABC的面积.

例4 某单位要印刷产品说明书,甲印刷厂提出:每份说明书收1元印刷费,另收1500元制版费;乙印刷厂提出:每份说明书收2.5元印刷费,不收制版费。

(1)分别写出两个印刷厂的收费y甲、y乙(元)与印刷数量x(份)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它们的图像;

(3)根据图像回答问题:

①印刷800份说明书时,选择哪家印刷厂比较合算?

②该单位准备拿出3000元用于印刷说明书,找哪家印刷厂印制的说明书多一些?

四、探究实践:

【问题1】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1)和点(-1,-3).

(1)求此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求此一次函数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以及该函数图象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3)若一条直线与此一次函数图象相交于(-2,a)点,且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是5,求这条直线的解析式;

(4)求这两条直线与x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问题2】有一卖报人,从报社批进某种证券报是每份1.5元,卖出的价格是每份2元,卖不掉的报纸以每份1元的价格退回报社,在30天的时间里有20天每天可卖出150份,其余10天只能卖出100份,但这30天每天从报社批进的份数必须相同.设卖报人每天从报社批出x份报纸,月利润为y元.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画出此函数的图象;

(3)此卖报人应该每天从报社批进多少份报纸时才能使月利润最高?最高利润是多少?

五、巩固练习:

1.直线y=kx+b经过一、二、四象限,则直线y=-bx+k不经过第____象限.

2.已知等腰三角形周长为20,写出底边长y关于腰长x的函数解析式(x为自变量),并写出自变量取值范围,画出函数图象.

3.已知A(8,0)及在第一象限的动点P(x,y),且x+y=10,设△OPA的面积为S.(1)求S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2)求x的取值范围;(3)求S=12时P点坐标;(4)画出函数S的图象.

4.某果品公司欲请汽车运输公司或火车货运站将60吨水果从A地运到B地。已知汽车和火车从A地到B地的运输路程均为s千米。这两家运输单位在运输过程中,除都要收取运输途中每吨每小时5元的冷藏费外,要收取的其它费用及有关运输资料由下表给出:

运输工具

行驶速度(千米/小时)

运费单价(元/吨千米)

装卸总费用(元)

汽车

50

2

3000

火车

80

1.7

4620

说明:1元/吨千米表示每吨每千米1元

(1) 请分别写出这两家运输单位运送这批水果所要收取的总费用y1(元)和y2(元)(用含s的式子表示);

(2) 为减少费用,你认为果品公司应选择哪家运输单位运送这批水果更为合算?

六、小结 本节我们主要是学习了哪些内容?

七、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篇8)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8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熟练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计算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3420=答案

1710=答案

1330=答案

2130=答案

4320=答案

3240=答案

5170=答案

6330=答案

7210=答案

巩固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复习笔算打好基础。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244=答案

3213=答案

4211=答案

2123=答案

指名四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 练习本上完成,完成后每个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指名学生任选一题说出计算过程。

3、教师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时,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1244=答案

3213=答案

4211=答案

2123=答案

2332=答案

4121=答案

2223=答案

3412=答案

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结果。

2、3911=答案

3131=答案

2333=答案

2224=答案

1241=答案

让同学们任选两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竖式计算),老师巡视,把完成既正确书写又好的同学的练习本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并把这道题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鼓励和表扬。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的第4、第5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列式计算,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这两道题是图文结合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和图,正确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列竖式计算。

3421=答案

3113=答案

1212=答案

2211=答案

1125=答案

2、每个胶卷售价21元,买14个交卷要用多少元?

3、每箱苹果重13千克,32箱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4、每个工人每天挖树坑11个,15个工人一天挖树坑多少个?

四、思维训练

1、连一连。

1810 860

3112 605

20__ 180

5511 372

2、小华每天坚持写13个毛笔字,他在7月和9月共写了多少个毛笔字?

3、李老师买了2个足球,张老师买了4个篮球,王老师买了1个足球、1个篮球、3个网球,他们每人所用的钱正好相等,1个足球的价钱相当于几个网球的价钱?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在实际练习中,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列竖式计算的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篇9)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中所展示的数学信息,在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

2、通过巩固、梳理本单元知识所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今天动物园里有一场比赛,想请同学们当小裁判,愿意去吗?(出示情境图)看,比赛已经开始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学生说)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1、2、3号海豚谁跳的最高?给他们排排名次。

(2)兔子和猴子的尾巴谁的短?短了多少?

(3)企鹅和鲸鱼比赛游泳,谁游得快?

……

教师有选择的把有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二、合作交流,梳理知识

1、回忆知识。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第六单元中学习的小数的知识来解决。回想一下,在这一单元中,你都学了哪些知识?请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会所学的知识,可对照课本来梳理回顾。

2、梳理知识。

小组合作交流,梳理知识点(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

3、全班交流,构建知识络。

在全班展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板书:小数的意义、比较大小、小数的加减法。

三、独立探索巩固知识

1、谈话: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的本领,你能充分利用好你的本领当一名合格的小裁判吗?解决黑板上的问题。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

3、学生进行交流,评选合格的小裁判。(在学生进行交流时,都要说明自己的想法,是怎样想的?利用到了哪些有关小数的.知识?)

四、拓展延伸解决问题

(一)填一填。

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

:()()()

读作:()()()

2、用小数表示。

(二)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

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谈话:看,表中呈现了第一小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1)最高的同学是谁?最矮的同学是谁呢?(学生比较口答,要说出比较的方法)(2)最高的同学与最矮的同学差了多少米?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引导学生说计算方法)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答一下。

(学生提问题、解答问题)

(三)找一找

谈话: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利用小数的知识来解决?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讲)

五、

谈话: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表现得怎么样?你认为自己哪一方面做得好?用你喜欢的颜色涂一涂“丰收园”篮子中的苹果,然后在小组内评一评,其他同学的表现。

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还想说点儿什么?

课堂练习设计:

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篇10)

第四课时:多边形的面积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P113第2题及练习二十五第7、2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多边形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灵活应用公式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感受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结构,进一步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空间观念,渗透等积变换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整理完善知识结构,灵活运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沟通多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归纳整理,演示讲解;复习回顾。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构建网络,新知汇总

二、整理复习

1.复习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说说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他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100 100 10000 100

2.及时练习

520平方米=(??)公顷?????300平方千米=( )公顷

4.2公顷=( )平方米 0.12平方米=( )平方分米

三、巩固深化

我们对本单元的知识和方法进行了整理与复习,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些练习进一步巩固,使同学们把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更好。

(一)按要求解答。(只列式,不计算)

1、平行四边形底是4分米,高2.7分米,求它的面积?

2、三角形面积是30平方米,底8分米,求它的高?

3、梯形的面积是84平方米,高10米,上底5米,求下底?

师小结:如果给出图形的面积,让我们去求底或高,除了可以变化公式以外,还可以用方程解答,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下面我们来看几道判断题。

(二)判断题:

1.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形状是相同的。( )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4.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5.把一个长方形的木条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都不变。( )

看来 ,同学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都很强,现在,我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解决问题

1.教材第113页第2题。

出示第2题,引导学生看题。学生独立解答,并在小组中互相检查。

教师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师:通过计算这些图形面积,你想提醒大家什么?(计算图形面积时,底和高要对应)

2.1.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7题。

(1)学生独立解题。

(2)汇报评价。

3.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8题。

(1)学生独立解题。

(2)汇报评价。

4.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9题。

(1)组织学生用剪刀把正方形纸片按题目要求剪一剪。

(2)算一算剩下的面积是多少。

5.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10题。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呢?

(2)组织学生汇报,并展示求面积的方法,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将方格中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的'基本图形,分别求出基本图形的面积,再求和得出所求图形的面积。

教师强调分割的方法有多种,引导学生选择容易获取求面积时所需数据的方法进行分割。

②将方格中的图形添补成某个简单的基本图形,求出基本图形的面积,再分别减去各添补的图形面积,得出所求图形面积。

③已知小方格的边长为1cm,则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cm2,通过数方格来确定图形的面积。

(3)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关键在于熟练地运用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对于复杂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在于巧妙地将组合图形分割或添补成若干个基本图形,进而通过基本图形面积的和或差得到组合图形的面积;对于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可以将它分割或添补成已学的简单图形,或是用方格纸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估算。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多边形的面积总复习

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篇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0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整理和复习中初步感悟整理知识的方法和策略。

3.在合作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复习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我们接着复习有关数的运算。(板书课题:数的运算)让同学想一想,在本册中学习了哪些数的运算。

学生经过回忆答出:

(1)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口算。

(2)加、减法的估算。

(3)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

(4)有余数的'除法。

二、整理与复习数的运算

1.复习口算

以卡片的形式出示教科书136页第8题。学生抢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复习估算

出示教科书131页第2题。375+287526-339

教师:如果我们想知道它们的结果大约是多少,有办法吗?(估算)指名两人说出估算的结果,集体订正时,说估算过程。

指出:估算时,要把每个数看成跟它接近的整百数进行口算,这是估算的方法。

3.复习加、减法的笔算

教师:如果我们还想知道精确的结果,又该怎么办?(笔算)

找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教师:看着黑板上的竖式,小朋友想一想,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当学生有了想法后,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时应留出充足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经过讨论,小组统一认识,然后进行全班交流,估计会有以下说法:

(1)首先要书写认真,相同数位对齐。

(2)计算时应从个位加起或减起。

(3)计算三位数加法时,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下一位相加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位的“1”。

(4)计算三位数减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上借“1”当“10”,和这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经过讨论交流,全班统一认识。

4.巩固练习

教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在计算三位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现在请大家计算下面的题目,完成教科书136页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小朋友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了,下面有两道填空题,会填吗?

出示教科书132页第5题。

学生纷纷举手,指名回答。

教师:有不同意见吗?你能根据这两句话列出算式吗?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时,指出列出的算式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让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强调: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可结合两道填空题加深理解。

三、综合练习

1.教科书103页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科书105页第16、1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略)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2、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含义,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

3、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渗透爱劳动、爱家庭的教育。

教学重点:

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

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里面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

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

分类摆放后顾客去买东西更方便。你们想不想学习怎样分类呢?

那么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分类。

二、授新课

1、活动一:整理房间

(1)有个叫亮亮的小朋友很想去公园玩,可是他的妈妈有要求:要他先把自已的房间整理好。

(2)课件出示:同学们看了亮亮的房间,你们想对亮亮说什么?

你们愿意帮帮他吗?那么你们认为该怎样整理房间呢?(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

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整理吗?(强调同一类的要放在一起)

课件演示整理过程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学习用品?

(3)整理后的房间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你们在家整理过房间吗?请大家回去后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好。

2、活动二:到动物园

(1)导入。大家帮亮亮整理了房间,亮亮非常感谢大家,现在他和妈妈一起来动物园。

出示课件

问: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你能给这些小动物分类吗?

这些小动物可以分为两类,会飞的。分为一类,另一类是不会飞的。

请大家给会飞的动物穿上漂亮的衣裳。看哪位同学涂得又快又好,教师就把他的作业展示给大家看。

展示学生作品

问:他涂的对吗?你有没有不同意见?你知道会飞的小动物还有哪些?

3、活动三:到农贸市场

(1)导入:参观完动物园,亮亮哏妈妈来到农贸市场,课件出示,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亮亮的妈妈要考一考大家: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

(2)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指名汇报。

问: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水果有哪些?你平时还喜欢吃哪些水果?蔬菜有哪些?你还知道哪些蔬菜?(水果和蔬菜非常有营养,大家要我吃水果和蔬菜。)

4、活动四:百货商店

(1)导入:最近亮亮的妈妈开了一家商店,让我们去看看她进了哪些货?

课件出示

(2)这些货物就这样摆放好吗?

你们能帮阿姨整理一下吗?怎么整理?指名汇报

(3)如果把这些货按玩具、文具、服装鞋帽三类来分,该怎么分?(同桌讨论)

指名汇报,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5、活动五:把同学分类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好,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吧!音乐伴奏,学生表演:有的看书、有的拍球、有的唱歌、有的跳舞……

下面的同学注意观察,想一想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把同学进行分类。

三、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开心吗?请你说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分类的?(如我校的垃圾分类、书店的书等)

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都要分类,请大家回家后说给家长听,并请家长记下来,明天交给老师。

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篇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18页的练习二第4、5、7、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3.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5.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近似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学了怎样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谁来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指名1、2个学生回答)

师让学生自己完整的总结:首先要看数位是否相同,相同的数位就要从最高位比起,如果不能比较出来,就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如果数位不相同,就看哪一个数的数位多那个数就大。

2.复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100000=110万 1210000=121万 720000=72万

师:要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要把万后面的零去掉,要加上一个“万”字。

3.做一做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核对。

二、复习求近似数的方法

1.让学生表演地球与太阳(课本例6)。

2.师:“大约130万个”是一个什么数?

生:是一个大概数,近似数。

师:求一个近似数要用什么方法?

生:四舍五入。

3.12756≈10000=1万 1389000≈1390000=139万

≈13000=13千 =1389千

① 师:我们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应该怎么做?

生:首先找出万位,再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不满5就四舍,满5就五入,然后在把万后面的数改写成零或加一个万字。

② 请同学思考:如果是省略千、百后面的尾数又该怎么办呢?

做练习15页的“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请小组派代表来汇报。

生总结:省略哪一个数位上的数要先找出那个数位,然后看到右边下一位是否满5决定四舍五入,但必须在后面加上省略那一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第4题 由师生对答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2.第5题 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开火车的形式校正,并要求说明过程。

3.第7题 由老师提示,讲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对。投影校对,并让学生提出质疑。

4.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拿学生的课本投影校对,并请学生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体会,并答解疑难问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篇14)

一、课题 §复习(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并通过本章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的全部知识;

2.对线段、射线、直线、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3.掌握本章的全部定理和公理;

4.理解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

5.了解本章的题目类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的全部定理和公理;

难点是理解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手段

引导——活动——讨论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本章的知识结构

(二)、本章中的概念

1.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

2.线段的中点定义.

3.角的两个定义.

4.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的概念

5.互余与互补的角.

(三)、本章中的公理和定理

1.直线的公理;线段的公理.

2.补角和余角的性质定理.

(四)、本章中的.主要习题类型

1.对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的理解.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延长射线op b.延长直线cd

c.延长线段cd d.反向延长直线cd

解:c.因为射线和直线是可以向一方或两方无限延伸的,所以任何延长射线或直线的说法都是错误的.而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向两方延长.

例2 如图1-57中的线段共有多少条?

解:15条,它们是:线段ab,ad,af,ac,ae,ag,bd,bf,df,ce,cg,eg,bc,de,fg.

2.线段的和、差、倍、分.

例3 已知线段ab,延长ab到c,使ac=2bc,反向延长ab

解:b.如图1-58,因为ad是bc的二分之一,bc又是ac的二分之一,所以ad是ac的四分之一.

例4 如图1-59,b为线段ac上的一点,ab=4cm,bc=3cm,m,n分别为ab,bc的中点,求mn的长.

解:因为ab=4,m是ab的中点,所以mb=2,又因为n是bc的中点,所以bn=1.5.则mn=2+1.5=3.5

3.角的概念性质及角平分线.

例5 如图1-60,已知aoc是一条直线,od是∠aob的平分线,oe是∠boc的平分线,求∠eod的度数.

所以∠boe+∠bod=(∠aob+∠boc)÷2=90°.则∠eod=90°.

例6 如图1-61,已知∠aob=∠cod=90°,又∠aod=150°,那么∠aoc与∠cob的度数的比是多少?

解:因为∠aob=90°,又∠aod=150°,所以∠bod=60°.

又 ∠cod=90°,所以∠cob=30°.

则 ∠aoc=60°,(同角的余角相等)∠aoc与∠cob的度数的比是2∶1.

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模板14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