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本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本【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能将表格进行完善,并能完成复式统计表,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爱的电视节目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新闻:8人动画片:22人体育7人
电视剧:8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一)尝试制表
1.教师:要想制作成统计表,应该做哪些方面的考虑呢?
学生:要考虑表应画几列和几行。
根据节目类别和喜欢的'人数应画两行;节目类别有5类,要画5列,加上合计要画6列。
2.学生动手画一个2行6列的表。
3.填写相关内容。
(1)写上统计表的名称。
(2)填写表中的内容和数据。
4.检查统计是否准确。
可将各类别人数之和与合计数、合计数与调查总人数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体重情况统计表
1.观察表,说说表中有哪些信息?
2.教师:如果将两张表交给班主任老师,老师想知道某个体重范围内的男女生人数,就要看两张表,挺麻烦的。
能不能想办法将两张表合成一张统计表,让老师看起来更方便一些呢?
3.学生自主讨论,完成复式统计表。
教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怎样改进统计表?
(老师出示复式统计表)
介绍表头:体重、人数、性别。
教师:你能将表格填好吗?(学生尝试完成)
反馈:展示学生做好的统计表。
教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课题:复式统计表)
教师: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与刚才的两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张统计表?为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完成第95页课堂活动。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本【篇2】
教学内容:
课本P5—P7
教学目标:
1、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交流比较两个小数(价格)大小的多种方法。
3、鼓励学生根据主题情境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大家尝试解决。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如何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能结合购物情境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教学关键: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教具: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货比三家
奇奇文具店:铅笔盒4.9元 橡皮2.63元 尺子2.5元
丁丁文具店:橡皮2.36元 书包8.2元 铅笔盒5.1元
豆豆文具店:书包8.5元 橡皮2.65元 水彩笔3.05元
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4.9元﹤5.1元
答:去奇奇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2、试一试
(1)10元5角﹥10元3角
(2)在○里填上“﹥”“﹤”或“=”。
2.45元○1.83元 2.68元○2.70元 7.09元○7.03元
三、练一练
1、在 里填上“﹥”“﹤”或“=”。
1.25元O2.4元 0.48元O1.3元 0.05元O0.50元
2、35×8 81÷3 45×3 210÷3
3、到哪个商店买毛巾便宜?
小熊商店:毛巾3.82元 牙刷2.50元 牙膏4.35元
小猫商店:毛巾4.00元 牙刷2.62元 牙膏4.52元
小狗商店:毛巾4.10元 牙刷2.55元 牙膏3.85元
你想买什么?到哪个商店去?
4、实践活动
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做好记录。与同学比一比同类商品的价格。
小结
作业:课后二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本【篇3】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 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认识分母、分子和分数线;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圆片 涂色笔 练习卡片 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圆饼)如果把这个饼分给2个同学,可以怎么分?
2、师∶(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105页(1)的两个图)哪种是平均分,哪种不是平均分?
3、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谁来指指哪部分表示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二、探究思考,构建新知。
1、师∶现在拿出你的圆片来平均分成3份,涂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
(生答,出示课件105页的图。)
2、师:昨天的知识掌握不错,涂2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自己试着涂一涂,写一写!
3、(大部分学生涂完后)投影展示学生的结果,并找几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涂。
(课件出示105页的图)
4、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分别涂其中的1份、2份和3份,你能用分数表示出来吗?看看谁最聪明。(学生自己涂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投影展示结果,出示课件105页(3)的三个图。)
5、(课件出示)“议一议”:里面有几个?里面有几个?
在中,4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
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入手,强化学生对 “平均分”的理解。
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猜想,让学生从
中猜想出2份是,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上,鼓励生自己动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既培养其合作意识,又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
放手让学生写分数,说名称和意义,深刻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意义,也体现学生的个性化。
学生可能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平均分”,一种不是“平均分”。
生可能会指出涂色部分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教师可用模型进行演示,认识1份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涂2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如果一些学生有困难,可以降低难度,问:“想想怎样表示呢?
(1)小组中交流。(2)全班交流。
7、师:像......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边说边板书)
在中,3是分子,4是分母,中间的横线是分数线。(边说边板书)
8、(课件出示)106页“试一试”。
三、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1、涂色游戏。
在卡片上任意涂色,并用适当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独立涂色,展示交流。
2、
(1) 说分数,提问题。(课件出示“练一练”)
(2) 找生活中的分数。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你能从教室里找出用分数来表示的吗?
3、资料:“知识窗”——分数发展史。
四、总结质疑。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涂色游戏改变了给定一个分数按要求涂色的练习形式,可以涂几分之一,又可以涂几分之几,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知识窗”与谈收获、体会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情感目标。
学生可能会写出如:、 这样的数来,有可能是对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不明白。师先肯定学生写的,再重点说说你知道分子、分母表示什么意义吗?如果涂色够不够呢?鼓励生再写出类似本课所学的分数。如还有困难,可让其用圆片动手剪一剪,画一画。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本【篇4】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生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基本技能目标: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对东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室外部分
一、导入
师:今天有许多老师来听课,其中不少老师还是第一次来到我们纬二路小学呢!对我们学校不是很了解,大家能不能先当个小导游领着老师们参观一下我们的学校?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参观前院四周的情况,介绍时注意使用正确的方位词。能当好小导游吗?(能)下面就分小组请老师们去参观吧!
(学生分小组进入操场向参观的老师们介绍校园)
二、认识东、西、南、北
1、认识东、西、南、北。
学生集合汇报。
师:同学们是怎样向老师们介绍的?
(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介绍校园的情况)
师:为什么几位同学有的说他的前面是教学楼?有的说他的前面是幼儿园楼呢?
(两位同学站的'方向不一样,所以他所面对的事物就不一样。)
师: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描述,有局限性了。怎么办呢?你还知道其他描述方向的方法吗?
(可以用东西南北来描述)
师:你知道哪是东吗?(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
知道了东还能知道那个方向?(西方,东与西相对)
剩下两个方向是什么?(南和北)
哪是南?哪是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巩固东西南北。
师:看大家是不是认清了东西南北,咱们来做几个小游戏。
教师说方向,学生转向那个方向。(速度适当加快,增加娱乐性,使学生在游戏中熟练辨别东西南北。)
一学生说方向,其余学生指出相应的方向。
用方位词再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3、知识扩展。
师:在学校同学们都已经熟练地辨别出东西南北了,出了学校还分得出来吗?老师要考考大家,东图书店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聚丰德呢?泉城广场呢?
师:你的家大约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室内部分
4、方向的相对性。
师:回到电教室,你调向了吗?文化墙在操场的哪边?办公楼呢?教学楼呢?幼儿园楼呢?
师:现在在多媒体教室里,我在同学们的哪边?门呢?那幼儿园楼在我们的哪边?哎?刚才有同学说幼儿园在操场的南边,可现在幼儿园又在我们的北边,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是幼儿园在动,而是我们站的位置不一样了。)
师:看来我们再叙述方向时,要说明谁在谁的什么方向。
三、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我们学校的平面图没有完成,同学们能将“文化墙、教学楼、办公楼、幼儿园楼”及它们的方向填在操场四周并把这张平面图完成吗?试试看!
学生绘制,展台前展示,介绍绘制情况。说说为什么这么画。
师:同样的校园,有的同学把“东”画在了上面,有的把“北”画在了上面,如果不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别人还能清楚地看懂我们的示意图吗?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统一一个画图的标准)
师:对了,根据地理知识,在地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板书)为了使大家知道我们是按这个标准画的就在图的右上角画一个向上的箭头写明“北”。
师:请同学们修改一下你的示意图。
展示。
四、看图辨方向
1、游乐园。
师:春天就要到了,我们该去春游了,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好吗?(出示)
师:介绍一下公园的情况。(如果没用上方位词可引导学生“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介绍”)
师:你怎么知道花坛的北边是喷泉的?
我们先去哪儿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并介绍情况)
2、北京。
师:去过北京吗?老师有几张北京的照片想不想看看?
出示,学生欣赏。
师:这儿有一张__广场的照片,同学们能根据左下角的平面示意图找到你想去的地方吗?
变换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说说四周的情况。
五、小结
今后我们再出去旅游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顺利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本【篇5】
设计说明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复习包括: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估算方法、笔算方法,以及除法的验算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全面的、有逻辑性的结构图,既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
2、重视对算法的复习。
在教学中,选择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逐个击破,通过解决这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回顾口算、笔算和估算的方法,使复习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就要经常地复习,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实复习不仅是快乐的,它还能让我们的知识得以巩固提升,进而让知识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这不就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吗?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对本学期的知识进行总复习。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回顾整理,建构知识网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学过的知识,打开教材看第二单元的内容。想一想,第二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师指导并归纳,将总结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掌握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既梳理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内容,又为下面的练习做好了准备。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引导学生复习口算方法。
(1)想一想,240÷3怎样口算呢?
(学生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2)汇报口算方法。
方法一方法二
想:240是24个十, 想:3×80=240
24个十除以3等于8个十。240÷3=80
240÷3=80
2、复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的估算方法。
估一估,123÷3的商是多少?
估算方法:除数不变,先把被除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数,再用口算除法的方法计算。
123÷3≈40
↓
120÷3=40
3、回顾交流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及验算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1)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验算方法。
①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完成教材111页2题中关于笔算除法的习题并验算。
注意:对于商中间有0与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学生容易出错,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估算,要求学生在计算前,判断出商是几位数,或在计算后,通过验算来进行检验。
设计意图:小学生喜欢争先,在学习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引入竞争机制,犹如给学习活动加入了催化剂,既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合作,勇于探究,又能避免常规复习课的枯燥乏味。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本【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题
(1)、17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盘,还剩()个。
(2)、每盒饮料4元,19元能买()盒,还剩()元。
看来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例5)
师:同学们,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划船
师: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师: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点不明白,谁能帮帮老师?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师:哦,谢谢你,解释的很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师:那这里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找到了吗?
生: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你找的.很对,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里的至少吗?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师:哦,就是最少要租几条船?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条船安排1人,需要几条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条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师:那我们这里每条船上应该安排几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满,也就是坐4人
现在请你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展示:我用了4个圆来代替4个人,共用了5条船还余两个人。
生2展示:我用一个大圆代替一条船,直接往里面写4,就代表坐了4人,还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竖式算的,22个人,每条船坐5人,坐了20人,还余下2人。
师: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你们能根据她的方法来列算式吗?
生:22÷4=5(条)……2(人)师:为什么用除法?生:因为四个四个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四,所以用除法?
现在我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要租几条船?生1:5条生2:6条
师: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那么余下的2人应该怎么办?
生1:余下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生2:我也认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条船!
师小结: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让你去,你乐意吗?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条船!所以我们要用5+1=6(条)
2、运菠萝
师:划船划累了,你口渴了吗?王叔叔为我们准备了菠萝,谁能读一下?
生读题。
生自由列算式!
学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
师:为什么要加1?生:因为剩下的3箱还得单独再运一次。
师小结:像这种处理余数时,给商加1,我们称为进一法。
3、买面包
师:同学们,王叔叔还给我们准备了肉松面包。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个。
师:出示问题。我拿10元钱最多能买几个?请你列出算式并说说理由
生:10÷3=3(个)……1(元)因为剩下的1元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像这样余数对商没有影响,直接去掉了,我们称为去尾法。
4、对比总结
划船和买面包这两种情况对余数的处理相同吗?为什么?
生:因为划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却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小结:也就是这两个是不同的实际问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处理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说明理由)
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
38÷7=5(件)……3(个)
5+1=6(件)
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
2、下面各题是选“去尾法”还是“进一法”
(1)做一张床单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几张床单?()
(2)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3、旋转木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几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对余数的处理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处理余数时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本【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景,经历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
2、体验小数大小比较的多种方法,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不同方法,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具准备:
投影片(P4的情景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文具店里学到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想不想到其它文具店里走一走?(生:想)(师出示下图)
师:图片中告诉我们什么?
生1:奇奇文具店中铅笔盒4.9元、橡皮2.63元、尺子2.5元。
生2:丁丁玩具店??
师:你能从中提出个数学问题吗?生3:哪个文具店中的铅笔盒便宜?
生4:要买书包应到哪个文具店去买???
师:同学们真棒,那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学习新知
1、师:同学们想一想,去哪个文具店中的买铅笔盒便宜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师:谁能说一下。
生1:去奇奇文具店买,因为4.9元小于5.1元。师:你是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的呢?
(3)汇报交流。
生1:因为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所以,4.9元く5.1元。
生2:因为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生3:??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淘气有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
同学们说帮不帮?(帮)
师:小淘气想买一块橡皮,但不知到哪家文具店去买,同学们帮他选一家,好不好?(好)
(1)学生自己比较大小。
(2)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比较的?(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填一填。
1.25元○2.4元0.48元○1.3元0.05元○0.50元3.06元○3.60元6.00元○6.0元4.95元○4.94元小组自己练习。
2、到哪个商店去买?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生1:我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生2:我知道小数的大小比较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货比三家
4.9元○5.1元
①4.9元=4元9角②5.1元比5元多,5.1元=5元1角4.9元比5元少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本【篇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均数。)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然后每个人就一样多了。(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什么。括号里的表示什么?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板书:先求和再平分)
总结: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追问中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
继续看天使队的收集情况: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是小兰收集的数量吗?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13是天使队平均每人收集的数量。它代表天使队收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快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数量;天使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如果和快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平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平均数良好的代表性。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快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平!
生3:人数不同,应该比较平均数。怎么求阳光队的平均数呢?
学生列式:(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什么?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
平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乐队、阳光队的一般水平。(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清楚:比总数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从而加深对平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平均数会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平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都能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结合平均数观察表格,平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数在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平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据统计:6岁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平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平均数呢?出示平均数资料。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平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一说。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本【篇9】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本【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会制作复式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知识链接
最近天气越来越热了,喜羊羊去摘了好多水果给羊村的孩子们,瞧!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
为了能更好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利用单式统计表。
提问:对比一下,单式统计表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收集数据同学们一起收集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课外活动。再进行整理现场组织:请两个小助手,一名同学数,一名同学写。
先完成男生最喜欢的.活动,再完成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分析数据请同学们比较两张表。每张表统计的活动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把这两张表合成一张表。
同学们靠自己多次尝试,教师引导多次修改,最终合成一张完整的复式统计表。
分析统计表里的数据,提问: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有什么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帮助学生分析数据背后的信息。
3、对比表格请同学们对比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概括出复式统计表的优势。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1.教材38页练习八第1题。
思考:怎样阅读表格?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
2.创造统计表。
分小组统计三名同学的基本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绘制一张复式统计表。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巩固运用复式统计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回顾总结,积累经验1.回顾课堂,畅谈收获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信息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统计项目一项多项数据一目了然方便对比特点表类
附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本【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镜子。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2。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2)题
(1)镜子中的小女孩是举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实举起的是哪只手?
(2)从镜子你能知道现在是几点吗?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究竟小女孩照镜子时是几时?
(4)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3。小游戏
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
(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三、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本【篇12】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本【篇13】
教学重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 45÷5 63÷7 42÷6 54÷9 25÷5
13÷4 26÷8 33÷6 52÷8 46÷9 61÷8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 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本【篇14】
教案内容: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除法年、月、日平移和旋转乘法观察物体千米和吨轴对称图形认识分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统计认识小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知道1千米二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
·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
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在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在简单的物体及其三视图的相互转化活动中,在研究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的数学活动中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本【篇15】
教材分析:
“旅游中的数学”实践活动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系列活动。在“租车”的活动中,通过解决40人如何安排车辆的问题,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用餐”活动中,通过搭配快餐,让学生懂得合理选择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计算用餐的费用,复习、应用小数的加减法。在旅游计划中,通过让学生了解旅游的路线、景点、费用等活动,提高他们收集与处理数据的能力。
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之前,教材已有类似内容分别编排在其他各册中,学生已有初步的活动经历、体验。加之我班学生经济条件有限,外出旅游的.机会少,要体会旅游中的情境稍有困难。但学校处在旅游之地,离旅游景地较近,对旅游有所了解,因此,我在创设情境时,选择了带领同学们去模拟旅游。将租车、买门票、参观、用餐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数学思维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那些美丽的地方?谁来告诉老师。(指名学生回答)
2、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临潼也是一座旅游名城,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华清池、骊山、鸿门宴遗址、西安事变蜡像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你们最想去哪旅游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兵马俑博物馆旅游,去探究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旅游中的数学)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以前旅游美好经历的回忆,为后面旅游活动作铺垫;接着利用临潼丰富的旅游资源, ,创设去临潼兵马俑博物馆参观的情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模拟旅游的活动中。创设这样的旅游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强烈地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租车
1、师:那么,我们要想去旅游,该怎么去呢?(乘车)让我们一起去租车吧!请大家看,从屏幕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呢?(课件出示情境信息)
(1)共有40人去参观。
(2)有两种型号的车可以租:大车限乘18人,每辆160元;小车限乘12人,每辆120元。
2、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租车呢?
(1)同桌讨论租车方法,指名口答。
①可以租大车。大车坐的人多。②可以租小车,小车花的钱少。
③我觉得两种车都可以租……
3、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很好,我们租车时不仅考虑怎样租车比较省钱,还要考虑让车的座位尽量坐满,如果不可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本【篇1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让学生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2.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规律,并能抽象和概括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和例2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教师:老师想说的第1个数是7,第2个数是14,第3个数是21。(板书:7,14,21)你们知道我想说的第4个数是多少?
学生:28。
教师:我想说的第5个数是多少?
学生:35。
教师:你们是怎样猜到老师的想法的?
学生:老师,你报的数有规律,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我想后面的数一定是7的4倍、5倍
教师:看来,只要找到规律,就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一起来发现规律吧。
初步感受到找规律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的情景图,请学生观察。
教师: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两个小朋友在讨论装篮球的问题,小男孩说每8个篮球装一筐,小女孩问男孩16个,24个,32个,40个篮球分别装几筐。
教师:要解决小女孩提出的问题,你们准备怎么办?
学生1:列除法算式计算。
学生2:把条件和问题列成一张表会更清楚一些。
(2)填表发现规律。
①教师:老师完全同意你们的想法。书上也给我们列出了表格,我们先来完成书上第76页的表格吧。
②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后教师提问:观察这个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表中第2行的'数不变。
学生2:第1行和第3行的数分别一个比一个大。
③教师:从你们刚才的发现中,你猜测到了什么?
学生: 这3行数的变化肯定有规律。
④教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以第1列3个数量为标准, 你又会有什么发现?
⑤学生以第1列为标准,举例进行比较。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看来,当每筐装的个数不变时,篮球的总个数和
装的筐数这两个量的变化确实有一定的规律。下面,我们根据表格列除法算式,看看你又有
什么新发现?
(3)列式总结规律。
①教师:谁来列出筐数的除法算式?
板书:88=1(筐)
168=2(筐)
248=3(筐)
教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观察以上除法算式,看看你们又能发现什么?
②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③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④引导概括规律: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就扩大几倍。
象的认识过程,深切感受到探索规律的必要性。
2.教学例2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表格,观察算式,找到了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
除数与商之间的变化规律,真能干!下面看看你能找到这些数的排列规律吗?
(1)出示例2,学生按箭头指示的方向观察。
(2)教师:这些数是怎样排列的?把你的观察结果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3)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第1个数720,7202=360,360即为第2个数。
第2个数360,3603=120,120即为第3个数。
第3个数120,1204=30,30即为第4个数。
除数依次增加1。
三、综合训练,深化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评讲。
①说说排列的规律。
②回答:后面两个数是怎样填的?
2.课堂活动第2题
(1)独立找规律画图。
(2)说明方块的排列规律,展示画的图。
3.练习十四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得数。
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通过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发现了规律,还运用了规律,同学们真棒!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要注意观察事物,发现规律,做有心人。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本【篇17】
教学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算理的理解。
一、创景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美丽可爱,吸引了好多同学的视线,有的同学禁不住要进入花坛欣赏花草,那样会损害这美丽的景色,为此,我们学校打算给他围上护栏,护栏每米8元,需要多少钱呢?如何来算呢?要是一个正方形花坛,你会算吗?(出示课件图画:长方形花坛实物图)(学生齐答)
结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钱数。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自主探究,归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小结巩固
师: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来算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探究
(一)忆一忆(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看屏幕,谁知道他们的边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长?(课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举手回答)
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围成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教师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二)试一试(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吗?(出示课件: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结果:有三种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2、师:同学们,哪一种方法最简单呢?(问题明显,齐答)结论:(6+4)×2=20(厘米)最简单
3、师:这几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之后出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讨论结果:“6”表示长方形的长,“4”表示长方形的宽,“2”
表示两条相等的长边和两条相等的宽边,“20”表示周长。
由此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教师板书此公式)
(三)展一展(拓展应用)
1、师:我们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出屏幕上一边靠墙,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护栏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探讨)
探讨结果:院子护栏周长=(8×4)—8=24(米),因为院子一边靠墙不用护栏,所以要减去一边的长度。
2、师:同学们如果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那么新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吗?请看大屏幕,你能算出这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研讨)
研讨结果: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周长是(2+1)x2=6(厘米)。学生要明白: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的周长不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
三、小结巩固
1、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