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数学教案 > 五年级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 梦荧 五年级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明白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分数乘整数算式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提出问题

1、把9+9+9+9+9改成乘法算式。

2、把O.2+0.2+O.2+O.2改成乘法算式。

3、(1)口答整数乘法的意义。

(2)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4、列式计算。

(1)5个12是多少?

12×5=

(2)12个1.5是多少?

1.5×12=

(3)3个是多少?

5、提出问题。

教师:求3个是多少,能不能用算式×3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乘法。

板书课题:分数乘法(一)。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

(1)出示题目。

1个占1张彩纸的,3个占这张彩纸的几分之几?

(2)探索交流。

①用图示表示。

1个图案占这张彩纸的。3个图案占这张彩张的。

②用加法计算。

③用乘法计算。

(3)引导发现。

教师:求几个相同的分数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2、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1)涂一涂,算一算。呈现题目。

(2)引导观察算式和结果。教师:在中,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算式中的数字与得数的数字有什么关联?让学生认真观察算式数字,思考其中的关联,并和同学交流,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发现。在这一基础上,师生共同探索其中的联系。

(3)总结计算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4)试一试。

3、约分。

教师:再计算时你有什么体会?让学生回答问题,同学之间进行交流,通过算式比较。最后,使全班学生明白:

(1)在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2)最后结果应该是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第3页“练一练”。

1、第1题。

完成后要将算式得数和涂的结果进行比较,并说明计算中的要点。

2、第2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教育学生节约用水。

3、第3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校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3)说一说计算的步骤、方法:

①分子与整数相乘作分子,分母不变。

②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4、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爸爸和小红一天分别吃多少→爸爸和小红一天共吃多少→爸爸和小红3天共吃多少。

5、第5题。让学生都算出结果,再观察各组题目的算式及结果,然后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四)作业选用课时作业。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在数学活动中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2、自主探索得出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类比能力,从已有知识——面积单位引发思考,初步了解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质疑反思等活动中,培养团队意识,提升合作精神与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通过探索,自主推算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积单位模型、彩泥、魔方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问:体积有大有小,小胖和小巧运用所学知识搭积木、比体积。哪个体积比较大?(生生交流)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体积单位(揭示课题:体积单位)。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探寻学生已有知识:

问:关于体积单位你已经了解了些什么?让我们先相互交流一下!(生生交流)

(预设:知道常用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会用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教学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经验出发的,了解学生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二)建立1cm3、1dm3、1m3的空间观念

1、建立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

(1)初步感知1cm3有多大:

问:让我们先畅所欲言,你认为1cm3有多大?哪些物体接近1 cm3?(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你认为1cm3有多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1立方厘米的大小,或用身边的物体参照、或用手势比划,或对或错,形式不一的表达方式,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究竟1立方厘米有多大。】

<<<123>>>

(2)触类旁通,定义1 cm3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知道边长为1cm的正方形,面积是1cm2,你能触类旁通定义1 cm3的大小吗?(同桌讨论)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对学生迁移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说要注重运用类比的思想。】

(3)进一步感知1cm3的大小:

做一做:请大家四人为一小组,用彩泥捏出一些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分别有多大。

(4)想一想,填一填:

师:我们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下列长方体或正方体是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搭出的?体积是多少?(课件展示)

2、建立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1)举一反三:从1 cm3定义1 dm3、1 m3的大小。(生生交流)

【设计意图:在类比的基础上尝试举一反三,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对概念的记忆有水到渠成之感,自然、简洁,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

(2)想象一下:1 dm3、1 m3有多大?哪些物体接近1 dm3、1 m3?(学生举例,课件、教具辅助)

【设计意图:学会定义1dm3和1m3,不等同于就能正确感悟它们实际的空间大小,教师事先准备了3阶魔方、4阶魔方和1个标准1dm3的模型,让学生选择哪一个立方体更接近1dm3,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真正意义。】

(3)学生活动:4个同学为一组,手拉手,围出一个大约1m3的空间。

【设计意图: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想象一下1m3的空间有多大。这样的想象也能提升学生对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但是如果能创造一个有趣的学生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1立方米的大小,不仅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而且在做中学,更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3、练习(用合适的体积单位表示下面物体):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10( )。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

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约是0.4( )。

一个西瓜的体积约是5( )。

一间教室的体积约是180( )。

(三)继续类比,探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师:学好知识要能触类旁通,今天我们从已知知识cm2、dm2、m2出发,探索了cm3、dm3、m3这一新知识,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它们的区别,它们有哪些区别呢?(同桌交换意见)

2、追问:cm2、dm2、m2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猜想一下cm3、dm3、m3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安排“猜想”有两层含义,一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到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间的区别,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我们必须带领学生“再创造”,虽然知识是前人证明和研究出来的,但我们更应该让学生也像数学家们一样学会自己发现,“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3、验证: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证明1cm3和1dm3间的关系呢?(课件辅助演示1个——10个——100个——1000个的过程)

【设计意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猜想—验证”这一重要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培养,使学生在猜想验证中获得探究的乐趣。】

4、运用:同桌合作,请说一说1dm3和1m3间的关系。(课件演示)

5、拓展:通过探究,我们知道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预设:你能试着说一说1cm3和1m3之间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提出探索1cm3和1m3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同时也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或用100×100×100,或用1000×1000,鼓励学生能多角度思考与验证,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动手操作,质疑反思:(机动,也可作为课后拓展)

学生活动:用一些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做下面的活动。

1、用4个小正方体可以摆成一个大正方体吗?

2、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才可以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3、你能再摆一个大一些的正方体吗?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设计意图:以“猜想—验证”为核心,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索问题,发现规律,并打通与体积单位进率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全课,感悟学习方法: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生生互动)

小结:今天我们从已知知识cm2、dm2、m2出发,探索了cm3、dm3、m3这一新知识,学习就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方程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为新知作铺垫

课件出示:

1、写出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式,判断谁是单位“1”

(1)故事书的3/5是150本。

(2)书的价钱是钢笔价钱的2/5。

(3)汽车速度是火车速度的1/2。

2、复习题:写出数量关系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操场上有27人参加活动,跳绳的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跳绳的有多少人?

(1)谁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

(2)写出等量关系式。

(3)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4)根据题意列式。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反馈。

二、导入新课

看来同学们都能正确分析和解答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怎么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一)学习新知

1、出示情景图:从情景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简要回答

2、出示例题:

跳绳的.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3、讨论:(1)谁为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

(2)根据那句话得到的信息?

(3)你能列出等量关系是吗?

半数:参加活动总人数__2/9= 跳绳的人数

(未知) (已知)

4、你们有什么办法利用以前的知识解答这道题?

同桌互相说说,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生反馈,师板书。

学生口头检验对错。

5、对比复习题和例1,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二)巩固新知

看情景图,你还能提出问题吗?

(1)生提问题,全班解答。

(2)同桌互相提问题,写出等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三)练习、巩固

打开书,29页,试一试1,自己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三、拓展延伸

回过头来看例题,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解答吗?

(用除法计算)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操作和面积模块,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掌握一般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的基本算理。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引入新课

由值日班长主持复习上节课(分数除法一)内容。

(1)提问。

(2)1分钟口算练习。

【设计意图:让孩子主持完成课前复习是为了把课堂的主动权从开始就交给孩子们,体现生本教育理念。这样做,不但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提高孩子们听课的效率,锻炼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借势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二)。

二、目标导学

师:下面一起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平板阅读)

1.借助实际操作和面积模块,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掌握一般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师:以上两个目标还得靠同学们的自学,小组内团结协作完成。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学孩子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及目标,有目的的去学习】

导学质疑

分一分、说一说、算一算。

师:课前,老师准备了这样一道题目:有4张同样大小的饼,如果1张1份,能分得几份?2张1份能分得几份?张1份呢?张1份呢?

【设计意图:为任务一、任务二做铺垫,让学生顺势、快速完成任务一。】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平板出示任务一:

根据自学单上第一题中四个问题列出算式,不计算。

【设计意图:任务一是根据教师的提问让孩子们顺势完成四道题目列式,注重学生审题,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

出示任务二:

圈一圈,画一画,写出每道算式结果,并用平板拍照上传。

想一想、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对任务二进行质疑提问。

孩子们完成拍照上传后,教师随意抽取2-3幅作品进行点评,点评中以孩子讲解为主。讲解中重点质疑计算结果是怎么得出来的:

师(或生):4÷=8,4÷=12,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孩子们的回答可能有: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根据画图结果得出来的等)

师引导借助作品中的图片:如果每张1份,每张饼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孩子们在操作的基础上会很快说出2份,4张饼共可分为8份,这样也会得到4÷=8)

教师板书:4÷==4×2=8份

4÷=12是怎样得到呢?

由4÷==4×2=8份很快会说出4÷=4×3=12份。

师点拨:有同学说:“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句话你们认为有道理吗?结合刚才的画图过程,说一说。

根据孩子们的表述,教师强调,从图中可以看出,把4张饼张1份,共可以分成8份,也就是4个2是多少,就是4×2=8,所以4÷=与4×2是相等的,所以:“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表述是正确的。(教师:板书,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为什么要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呢?(强调除数不能为零)

【设计意图:任务二的重点“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句话,总结出分数除法的一般计算方法,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探究中,借助图形的操作让孩子们掌握并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知道4÷==4×2的原因。任务中,让孩子们先通过自学找出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中思考结果是怎样得到的?从而达到对算理的质疑,让学生借助图形理解并掌握“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真正含义。另外,对于完成任务早的同学,给他们时间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让他们有事可做。】

出示任务三:

填写自学单表格,根据长方形面积模块,理解“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用平板拍照上传。

待孩子们完成表格后,将上传的作品抽样点评并质疑提问:

师: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可能回答有:宽不变,面积在变,“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等,对“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句话进行重点的强调。)

通过一体机放大功能演示,借助长方形面积模块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设计意图:任务三的重点是借助长方形的面积模块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在质疑讲解中利用一体机图形的扩大功能,将长方形变化图进行展示讲解,让孩子们从图中理解“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句话。】

任务四:

小组长负责,安排三位同学在一体机上完成,其他同学在作业本上完成。完成后小组内说一说进行分数除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点名的同学拍照上传。

让孩子们在一体机上完成任务,并要求点名的同学拍照上传,解答疑难,全班共享。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四的学习,让孩子们理解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反思学习过程注意的问题,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准确性。任务四以一体机演示和交流反思的形式进行,先在小组内交流展示计算方法,然后全班反思、交流注意的题。】

三、巩固训练

判断正误(在平板上手写完成并上传)

在点评中,由孩子们说出对错的理由,进一步理解“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四、小结评价

1.孩子们畅谈本节的收获。

2.教师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使同学加深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课型:

练习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判断下列分数哪些是真,假,带分数[课件1]

2/3 8/5 13/24 35/2 23/18 156/7

2,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课件2]

36/18 12/5 24/4 48/15 64/16 50/29

3,用分数表示商,能化成带分数的化成带分数.[课件3]

15÷16 35÷18 27÷29 132÷35

4,把下面的分数依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课件4]

2 7/8 3 26/7 31/7 22/8 25/9

5,填数.[课件5]

3=( )/8 7=( )/1 6=( )/12=18/( )

9=( )/8 5=( )/7 4=4/( )=24/( )

6,把下面的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课件6]

2 4 8 7 12

二,综合练习

1,P105 .4

2,P105 .5

弄清楚0~1;1~2;2~3……都被平均分成了四份.

3,P106 .8

(1)提问:题中是要把什么数化成什么数

(2)板述: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分数局部是假分数的带分数,必需从整数中或原带分数的整数局部拿出1来进行改写.

4,P106 .11

提问:依题目要求,想想首先应确定哪个分数为什么

三,全课总结,深化认识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对于分数的.知识你还想掌握些什么

四,家作

P106 .6,7,9,10

板书设计: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练习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分数局部是假分数的带分数,必需从整数中或原带分数的整数局部拿出1来进行改写.

3,分数的基本性质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

2、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进行食品营养分析,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能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正确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

教具准备:

小黑板、黄豆250豆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昨天老师请同学们搜集一些食品在营养方面百分数的资料,现在谁来汇报一下。

2、学生汇报。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请看:(出示装黄豆的杯子,同时贴)

黄豆中的蛋白质含量约占36%,脂肪含量约占18.4%,碳水化合物含量约占25%。

师:谁来读一读?

黄豆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这三种含量哪种多?

生:蛋白质

师:黄豆的'蛋白质含量多,所以我们说黄豆的营养很丰富。

今天,我们就先根据黄豆的蛋白质含量问题来学习怎样解决一些简单的百分数的实 际问题。板书课题:蛋白质含量

二、呈现问题,探究新知。

出示装有250克黄豆的杯子,

问:这250克黄豆中,蛋白质约有多少克?

1、怎样列式?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学生总结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师板书)

师:这位同学从以前学过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迁移到这节课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这种知识的迁移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

2、计算。

师:“250×36%”是一个整数乘什么数?

生:整数乘百分数。

师:我们学过吗?

生:没学过.( 学生发现未学过这样的算式,是一个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师:有办法解决吗?

生:有。

师:怎样解决?

生1:可以把百分数化成小数。这样就把整数乘百分数转化成整数乘小数。

生2:也可以把百分数化成分数。这样就把整数乘百分数转化成整数乘分数。

师:将新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旧知识来解答。这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

(1) 转化。

师:现在,请你们试着把36%转化成小数和分数。

(2) 转化方法。

①、想一想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

②、小声地跟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说一说。

③、指名同学说一说。

④、师根据学生所说的方法板书。

百分数化成小数:把百分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同时去掉百分号。

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能约分一般要约成最简分数。

3、继续计算。

转化工作做完后,刚才的计算懂得做了吗?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把它做完。

三、巩固新知,迁移应用。

师:刚才新课的学习,大家都很认真,那到底新知识掌握得怎么样,老师想出一些题目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吗?

1 、基本练习:

填一填:

① 25%=25÷( )=( )小数 25%=( )/100=()/( )最简分数

② 160%=160÷( )= ( )小数 160%=( )/100=()/( )最简分数

③ 0.8%=0.8÷( )= ( )小数 0.8%=( )/100=8/()=( )/( )最简分数

2、变式练习:

百分数 11% 12、5% 分数 1/50 小数 0、24

3、综合运用:

我们班第三组共有学生14人,其中女生占50%,这一组女生有多少人?

4、想一想,说一说。

我校三年一班和二年一班的男生人数都占该班学生总数的40%,这两个班的男生人数相等吗?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综合应用: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让学生认识到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相差程度有关的道理。

2、通过数学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方法以及成功的体验。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策略意识、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到,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要使表面积较小,长、宽、高应越接近的道理。

【教具学具】

为每组学生准备8个规格为16×8×4(单位:cm)的长方体纸学具盒,包装纸,直尺,透明胶,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师:观察自己桌上的学具盒,你发现这些学具盒有什么特点?

生:形状都是长方体,每个盒子的规格都是16×8×4(单位:cm),每组都有8个。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8个长方体盒子包装成1盒,怎样包装更省包装纸呢?今天我们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设想与摆放

1、设想与摆放

设想:

(1)要将这些长方体的盒子包装起来,在包装的过程中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2)要达到节省包装纸的目的,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要想节约包装纸,学具盒中间不能留空隙,表面要平整;摆法不同,所用的纸的大小不同;接头处尽量不要浪费等等。

(3)明确长方体盒子的摆法不同是造成包装纸用量大小的主要原因。

2、记录与计算

(1)你认为造成所需包装纸大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所需包装纸的面积=所摆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接头部分用纸量(按2dm2计算)

生:摆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越大,所用的包装纸越多,反之就少。

(2)究竟哪种摆法会更节约包装纸呢?

师:你们可以先将几个盒子摆一摆,量出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计算出摆成的不同长方体的表面积,从而算出所用包装纸的面积,并将数据和计算过程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记录3种不同摆法下的包装纸用量,并选择一种用纸最少的方案。

为什么这种方案的用纸量会最少?在全班进行交流。

三、交流与比较

比一比谁的方案用纸少,并分析出用纸量不同的原因。

重点思考并讨论:

为什么同样是将8个学具盒打捆包装,表面积的大小会不相同?影响表面积大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将分析的原因记录下来。

四、发现与思考

通过本次包装设计,你有什么发现?

1、物体重合的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包装用的纸也就越少。

2、同样的体积下,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长度有关,长、宽、高的长度越接近,表面积就越小,当长、宽、高相等时,它的表面积最小。

五、知识拓展

师:解决用料省的问题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20本数学书,想想看,怎样摆表面积最小?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观察讨论,操作等学习活动,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分别出示两张不同的孙悟空的照片。师:学们仔细看看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2、教师引导交流:孙悟空本人没有改变,只不过是外表的打扮装饰发生了改变。

3、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变了而什么却没有变的概念。

4、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什么变了而什么没有变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为下一步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一)

1.师:在我们在学习这个新的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被除数=课件出示:120÷30=(120×2)÷(30×2)=(120÷10)÷(30÷10)=

2.同学们说说这几道相等吗?(指名回答)。

3.教师引导说出商不变的性质,课件出示商不变的性质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商不变的性质,为下一步更容易的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知。

1.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把手中的纸平均折成4份,其中把3份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平均分”。

3.展示学生的.作业。

4.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16份,分好之后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5.教师归纳总结,并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同一张纸能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引导学生观察:

观察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后,教师集体指导观察,并板书:

教师归纳总结后,学生完成课本66页的填空题,完成后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一些表象,但这些表象还须上升为科学理论,这就需要学生能透过表象识别表现后蕴藏的规律,这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便于以后举一反三,解决同类相关问题。

7.课件出示:(通知互相讨论)

(1)相比较,看看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

(2)在这个变化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8.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特别强调“同时”“同一个数”)。

9.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要0除外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而分数的分母是不能为0的。

10.同学们,现在你们来看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你们以前学习过得商不变性质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两性质作对比)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规律是一致的。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集体回答)。

(2)指出下列分数是否相等。(指名回答)。

(3)把和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到台上板演)。

(4)课件出示小故事。

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让学生课后去思考)

设计意图:多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回顾总结,梳理新知。

同学们,你们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出示孙悟空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深入感知分数。请同学们用一张正方形纸片,动手折一折,通过三次的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相等的分数,比较涂色部分大小有没有变化?(没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经历总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学生对此进行巩固后,再引导学生说出:0除外。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难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3.巩固练习,围绕中心。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呈现,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所学知识,学有所获,并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法。

2、学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理念: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体验学习中通过合作交流带来的方便和快乐。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过程:

一、实践调查

课前让学生在汇景新城作实地调查,调查本小区住户情况

二、课内交流

1、让同学们根据调查所得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

2、根据所编的题目独立列式

3、探讨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

B、师:根据以上的结果你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

(2)讨论算法

三、习题巩固:

1、试一试

11×4324×1244×21

2、练一练:

第1、2题

3、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11元,买书包和文具各花了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培养学生

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数的数感培养,以及与除法的联系.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导入新知 [课件1]

1、提问:A,7/8是什么数 它表示什么

B、7÷8是什么运算 它又表示什么

C、你发现7/8和7÷8之间有联系吗

2、揭示课题.

述: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发展智能

1、教学P90

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提问:A,试一试,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用除法计算:1÷3=0.333……(米)

用分数表示: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就

是1/3米.

B、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吗

(从上面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钢管的长度,所以1÷3和 1/3是相等的关系.)

板书: 1÷3= 1/3

C、从这个等式中,我们发现:当1÷3所得的商除不尽时,可以用什么数来

表示 也就是说整数除法的商也可以用谁来表示

2、教学P90

例3: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课件3]

(1)分析:A,想想:若是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B、同理,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板书: 3÷4= 3/4

(2)操作检验(分组进行)

① 把3个同样大小的圆看作3块饼,分一分,看每个孩子究竟能分得多少块饼

② 反馈分法.

提问:

A、请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

(第一种分法:把3块饼一块一块地分,每个孩子分得每个饼的1/4,共得3个1/4 块,也就是3/4块。)

(第二种分法:把三块饼叠在一起分,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1/4的 ,拼起来相当于一块饼的3/4 ,也就是3/4 块。)

B、比较这两种分法,哪种简便些

※ 把5块饼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说一说自己的分法和想法.

3、小结提问:

A、观察上面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板书: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B、你能举几个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的例子吗

C、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算式来表示所有的例子

板书: a÷b=b/a (b≠0)

D、b为什么不能等于0

4、看书P91 深化.

反馈: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和什么联系 又有什么区别

板书: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三、巩固练习 [课件5]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5÷8 24÷25 16÷49 7÷13 9÷9 c÷d

2、口算.

7÷13=( )÷9= 1/2=( )÷( ) 8/13=( )÷( )

3、 7/10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的数.1÷21表示两个数( ),还可以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

四、全课小结

当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时,它门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由于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因此,我们只能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故此,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整数除法中零不能作除数,那么,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五、家作

P93 .1,2,3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2:1÷3=0.333……(米)=1/3(米) 例3:3÷4= 3/4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a÷b=b/a (b≠0)

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准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

三、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 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

②1升 = 1立方分米

1000毫升 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 cm3 )

练一练:

1.8L=( )mL 3500mL=( )L 15000cm3 =( )mL=( )L

1.5dm3 =( )L

(4)小组活动:(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例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 =40(立方分米) 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订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

四、巩固练习: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容积是20升。这个油箱的底长25厘米,宽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3、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底面积是多少?

4、提高题:p55、16

五、作业: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继续学习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计算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2、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二、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整数乘以不同分数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四、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加减运算题。

1、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每一道算式的意义。

2、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并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对比好门和小明的高度,并注意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学生做第2题,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及时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并同桌之间相互说说每个算式的数学意义。

学生做第3题,教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并及时对有困难得学生进行帮助。

学生做第4题,教师注意让学生能够区分最少和最多这个数字范围,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480 180(千克) 180=150(千克)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 P5例5~例6、 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5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 2x=202

3x 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1)指名读题

(2)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6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4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2.会运用分数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学习重点:

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性质转化分数。

学习难点:

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性质转化分数。

学习准备:

教学课件。

学习过程:

环节预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直接口答下面各题的商,说说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知识?

120÷20=

(12O×3)÷(30×3)=

(120÷10)÷(30÷10)=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联系?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复习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提出本节课课题。

二、合作探究 1.教学教材第57页的例1。

让学生拿3张同样的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并分别表示其中的1份、2份、4份,涂上颜色,分别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问:把3张纸条的左端对齐,平放在桌上。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我们知道、、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大小却完全相同,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请代表发言。

随着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教材59页第8题。

观察以上例子,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汇报。)

提问:这里“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可以呢?为什么0要除外?(学生讨论)师:分子和分母如果都乘上0,则分数成为,而分数的分母不能为O;又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O。

提问:你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2.教学例2

出示例2。问:谁能说一说,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分析要点:①分母是12;②大小不变。)

问:想一想,怎样不改变分数大小,使分母变为12?应根据什么知识解决这个题的?

学生试着在课本上填写,集体订正。

问:在解答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3.完成教材第59页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请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思考并说明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梳理整合学生零散的.发现,让学生的认知逐步深入清晰、完整。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先独立涂色,然后比较大小并说明理由。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四第3题。

学生两人一组,由一人说一个分数,另一个人说出一个相等的分数。

3.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四第5题。

引导学生先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判断哪几个分数是相等的,然后在直线上把这个点画出来。 老师启发学生观察,推算出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可以同时除以几,得到一个与原分数相等的分数。

4.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四第6题。 学生进行思考、解答。 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当中。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说一说学会了什么,自己表现怎么样。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求圆的直径或半径,正确解决求圆的直径或半径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圆的周长公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间的关系,感受利用公式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已知圆的`周长,求这个圆的直径或半径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圆的周长?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2.把圆规两脚尖分开4厘米画一个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直径呢?周长呢?

指名回答,明确计算方法。

3.知道圆的直径和半径,我们能很快算出圆的周长。如果只知道圆的周长,我们能算出它的直径和半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圆周长的知识。

二、自主先学

出示例6和导学单

1.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是什么?。

2.如何准确地测算出这个花坛的直径?

3.还有别的方法吗?

三、小组讨论

四、交流展示

方法一:列方程解答。 解:设花坛的直径是x米。

3. 14x=251.2

x=251. 23. 14

x=80

答:花坛的直径是80米。

方法二:算术方法解答。 251. 23. 14 =80(米)

答:花坛的直径是80米。

五、质疑拓展

问: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喜欢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根据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列方程是顺着题意思考,用除法计算是直接利用周长公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计算。

问:已知圆的周长,如何求圆的半径或直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①列方程解答。②d=C r=C 2

六、检测反馈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提醒学生估算时,可将圆周率看作3,并使学生意识到3比圆周率实际值小了一些,所以周长也应该适当估小一点。

2.完成练习十上第6题

各自填表,说说半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

3.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1)借助圆柱形教具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 树干横截面

(2)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3)集体交流。

4.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1)理解拱门的高度的含义。

(2)学生独立计算。

(3)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集体交流,明确:先求出花圃的周长,再求出种的棵数。

6.作业:练习十四第8、10题。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9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