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那么关于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
2024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精选篇1)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
“X”表示()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表示—————————————————————————————————————————————
福州()表示—————————————————————————————————————————————
它们是以()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16°与—16°表示两个()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16°()—16°{填>,<或=}
3、带有“+”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检查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反){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9°~~~—19°)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福州(11°~6°)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它们是以(0)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 0 +16
(3)生汇报
带有“+”的数有——叫正数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叫负数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2024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感受圆之美,渗透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圆形物体、简易的画圆工具、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动画:平静的水面丢进小石子,泛起圆形的波纹。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圆?(生举例)
出示: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图片欣赏)
2、了解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感知圆的特征,并揭示课题。
【通过感知生活中的圆,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体会到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知圆形的美。通过观察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初步感知圆的特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新知学习
(一)画圆
1、尝试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学生可能出现的画圆方法:
(1)用圆形物体描圆;
(2)利用老师制作的画圆工具画圆;
(3)用圆规画圆。
2.学生第二次用圆规画圆,深化认识。
(集体学习,同伴互助学习用)
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师:你们有没有见过体育老师在操场上是怎么画圆的?(课件展示)
老师也可以仿照体育老师的方法,利用绳子和粉笔在黑板上画圆,你有什么要提醒老师的?
【通过学生自主画圆与教师的示范画圆,使学生的思维形成梯度,有利于学生对圆的本质的理解,并为下面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做好铺垫。】
(二)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1、教师用圆规画一个圆。
2、揭示圆心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
3、思考: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现的?
4、介绍墨子的发现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在他的著作《墨经》中这样写道:“圆,一中同长也。”(媒体出示)
你是如何理解所谓“一中”和“同长”的?
5、由“同长”引出直径,进而引导学生借助类比展开思考,发现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研究成果,揭示出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基本特征,同时让学生感受圆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2)半径3厘米的圆比直径6厘米的圆小。()
(3)同一个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4)两条半径一定能组成一条直径。()
(5)判断下面两幅图,那幅图在画圆时体现出定点的作用,那幅图体现出定长的作用。(出示图片:奥运五环和射击靶)
2、出示古代的阴阳太极图
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5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课堂小结。
拓展提升,在比较中深化认识。(机动)
1、体会正多边形与圆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较圆与正多边形的关系,体会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2024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精选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教学难点: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有三个小朋友也特别喜欢读书,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试着解决一下。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说一说每步的`算理。
4.怎样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说一说综合算式中每步运算求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说综合算式中每步的算理,进而使学生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试一试
出示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和结果。掌握在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2024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精选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4。
【教学目标】:
掌握长方形的画法,会画一个长和宽已知的长方形。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形的画法。
难点:应用垂直与平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
(1)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如果这一点不在直线上,又怎样画呢?
(2)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3)什么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有什么关系?
2.教师出示:
长方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
怎样画一个长方形呢?因为长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我们可不可以用画垂线的方法来画呢?
(板书课题:画长方形)
二、自主探究
1.讨论:怎样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2.动手试着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3.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画法步骤。
(1)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
(2)分别过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同一侧画两条与线段互相垂直的1厘米线段。
(3)把两条垂线的另一端点连接起来。
4.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完成作图。
5.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正方形怎样画呢?画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
让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相互交流画正方形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教材“练习十”第1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修路最近?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可以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来修这条路。
3.教材“练习十”第12题。
以已知的线段为边,画出完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怎么画?
(1)小组交流。
(2)独立完成。
4.教材“练习十”第13、14、15__题。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2)由代表汇报。
(3)教师归纳并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024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精选篇5)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 、用“综合--分析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能结合树状算图理解“综合--分析法”,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综合--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复合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结合树状算图,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口答: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
(1)复印机37分钟可复印多少张纸?
生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2)实际每月生产多少辆汽车?
生2: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3)小巧从家到学校走了多少分钟?
生3:路程÷速度=时间
出示课题“应用(二)”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出示主题图和题目
(1)小丁丁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
示意图:
①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
②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从已知条件开始想,如果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
出示:小丁丁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020米,需要走15分钟,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生:1020÷15=68(米/分)
出示: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
师问: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
816÷(1020÷15)
=816÷68
=12(分钟)
答: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12分钟。
探究三:
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要走多少分钟?
师问:你会解答吗?在小组里交流,并列式解答。(先讨论,再列式)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先汇报分析思考过程,再汇报算式
340÷(1020÷15)
=340÷68
=5(分钟)
答: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走5分钟。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周大约要吃140千克的.鲜竹,照这样计算,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个月大约要吃多少千克的鲜竹?(一个月按31天计算)
生1:
140÷7×31
=20×31
=620(千克)
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2:一只大熊猫每天吃的千克数×天数=一个月吃的千克数
练习二:
选择题:
(1)复印机5分钟复印了340张纸,照这样计算,复印2516张纸需复印多少分钟?算式是( )
A、2516÷(340÷5 )
B、340÷5×2516
C、(2516-340)÷5
问:你是怎么想的?选B或C问题可怎么改?
生1:我选(A)我是从问题想的。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奶牛场每天生产牛奶2100升,如果每升牛奶可以卖3元,8月份生产的牛奶全部卖出后总共可以收入多少元?算式是( )
A、2100÷3×31
B、2100×3÷31
C、2100×3×31
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选(C)。我是从问题想的
单价×数量=总价
练习三:
根据条件提问题,并列式。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地出发行了4小时后,离乙地还有135千米。
师: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45×4+135
生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需几小时135÷45+4
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解答应用题先审清题意,然后可以从条件出发,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还可以把条件和问题结合起来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2024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精选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乘法分配率。
2、初步学习用乘法分配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乘法分配率。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出示乱砍伐破坏环境的片段,让学生说一说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提问学生到前边说说,教师归纳,然后问学生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学生回答植树造林从我作起,从现在作起。
教师出示主题图和例3,让学生分小组编一道完整的题。此题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两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探究新知
师:参加植树活动的有哪些人呢?
生:挖坑,种树的,抬水,浇树的。
师:你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分小组讨论,用多种方法去解,比一比,谁聪明,每位同学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说给你的同学听,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
生1、我先算出每一组植树的人数,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
即:(4+2)×25=6×25=150(人)
师:你为什么要将(4+2)打上括号呢?
生1:只有打括号才能先算。(教师肯定,大家鼓掌鼓励)
生2:我分别算出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和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即;
4×25+2×25=100+50=150(人)
师:孩子们,你们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将生1、生2的两种做法板书在黑板上
(4+2)×254×25+2×25=6×25=100+50=15(人)=150(人)
师:真奇怪,两个不同的算式,得数怎么相同啊!大家再检查一下他们做得对吗?
生:对。
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分小组讨论。
生1:我发现(4+2)×25=4×25+2×25这两个算式相等。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们的结果相同,所以算式就相等。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2:我发现根据左边的算式就能推出右边的算式,既:
(4+2)×25=4×25+2×25
(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给大家演示。)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假如25×(4+2)你又能推出等号右边的算式吗?
(凝视片刻,有同学举手,还有私下说出做法的。)
生3:25×(4+2)=25×4+25×2
生: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举例(3+4)×2643×(10+5)
你们能推出右边的算式吗?(提问两个同学上黑板推理,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师:你能给你的同桌出两道这样的题吗?(学生出题,同桌互算。)
师:你能用符号或字母写出他们的规律吗?
板书:
(a+b)×c=×+×
a×(b+c)=×+×
(提问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师:你能用语言叙述这样的公式规律吗?分小组或同桌互相叙述,教师问,学生说,教师再归纳: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率。
(将乘法分配率读三遍,理解其意。)
3、巩固提高
(1)做一做,下面那个算式是对的,正确的画√,错的画×。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3)×64
117×3+117×7=117×(3+7)
24×(5+12)=24×17
4×9+9×5=(4+5)×9
36×(4×6)=36×6×4
(教师以开火车的形式提问,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如果是错的请说出原因。)
1、师:学了这么多的运算定律,你能将它们区分开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率和乘法交换率,什么是加法结合率和乘法结合率?什么是乘法分配率?可用语言描述,也可以列公式。
2、说一说你学了这一单元或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评一评本节课哪些同学哪些组表现的,掌声鼓励他(她)们
课题:简便运算
2024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精选篇7)
【教学内容】
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1-52页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本节内容位于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第三个课时,这部分内容在掌握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将为以后学习3的倍数打下基础,同时它也是学习分解质因数、通分和约分的重要基础知识。因此,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至关重要。
【学情分析】
从学生年龄特点看,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还比较弱。而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讲授这节课时,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思考。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5和2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知道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否是2或5的倍数。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论,并尝试用语言描述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重点】
归纳、概括2和5的倍数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探索2和5的倍数特征,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教学准备】
课件、数位表纸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说出1到30以内2所有的倍数(点名让学生回答)。
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
二、探索新知
(一).2的倍数的特征。
1.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0以内的数)
师:同学们,2的这些有倍数有哪些特征?(用红颜色把个位上的数字强调出来,方便学生更清楚观察出来)
生:这些数的个位上是0、2、4、6、8。
师:那同学们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生:这是数都是偶数。
师:不是2的倍数的数是什么数?
生:不是2的倍数的数是奇数。
2.师总结:(板书)
2的倍数特征l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l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3.课件出示数字卡片;
例一: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2的所有倍数,用黑笔圈出来
师:不用计算,谁能快速说出来?并且向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方法(点名让学生回答)
生:(说出具体数字)我是根据2的倍数特征的得出来的。
(二)5的倍数的特征:
1.师:同学们学完2的倍数特征,我们再来一起探讨一下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写出50以内5所有的倍数。
师(点名让学生分享自己写出的数)
生:5、10、15、20、25、30、35、40、45、50
师:这些数字有哪些规律?(把个位上的数字用红颜色表示出来,方便学生观察)
生:这些数的末尾不是0就是5。
2.教师总结:(板书)
5的倍数特征个位数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课件出示数字表
例二,在同一张数字表上(2的倍数已经在例一的时候圈出),圈出5的倍数
师:提出要求,不计算,快速准确的圈出来,并且分享方法。
生:根据5的倍数特征,快速准确的圈出来。
4.师:同学们,在这张数字表上有哪些数比较特殊?为什么它们同时拥有两个圈?
生:因为它们既是2的倍数,同时又是5的倍数。
(三)2和5共同的`倍数特征:
师:这些数有哪些特征?生:这些数的末尾是0.师总结:板书2和5共同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
三、巩固练习,学习课堂检测。
1.圈出2的倍数。
3246938035772.圈出5的倍数9099651305212853.说出2和5共同的倍数。
243567909915607510613052128
四、进入游戏环节,此阶段共分两个游戏:
第一个游戏:
请四位同学上台,每人拿一个数位,每人说出一个不大于9的自然数,让其他同学判断是不是2的倍数,或者是不是5的倍数。(此游戏主要是加深学生对于判断是否是2和5的倍数时,个位的重要意义。)
第二个游戏:
找三名同学,一名同学出题,一个同学答题,最后一名同学来判断答题人答题是否正确,出题人考察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
【作业布置】
课本“练一练”3、4题。
【板书设计】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1.2的倍数特征:
1)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2.5的倍数特征:个位数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教学反思】
通过整节课的观察和实际,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但是语言组织能力较弱,不能完全和准确的表达出来。对游戏环节的设计,深受学生的喜欢,调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以后教学中要多增加此类环节。
2024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精选篇8)
一、指导思想:
以《数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不在家,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本学期应加以改进及重视。
三、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第五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5、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6、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作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个美丽图案。
7、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又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8、第八单元“统计”。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024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精选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 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1、对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吗?)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这两种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习者的问题,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给学生提供启示。)
三角形有几种?课前收集资料
3、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
1.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吗?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
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5、我要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
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6、我要怎样布置预习?(有充分的预习,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
三角形分几种?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7、我有哪些资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励思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纸、三角形平面图 、固体胶、剪刀等。
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
(1)复习铺垫
(2)揭示课题
(3)探究新知 动手操作
(4)巩固运用 深化理解
(5)全课小结
2024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精选篇10)
课题: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
【教案内容】:
教材第70~74页。
【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
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
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
提: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记录及统计表。
提: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
(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
(3)组织交流。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题: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75~7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知道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学会整理出数据制成的统计图。
【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 谈话导入
介绍上海世博会。
2、出示书73页的统计图和照片。
介绍:世界五大城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最终我国上海获得了胜出。这是大家欢庆的场面。
(1这是第一轮投票的情况(出示统计表)
201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一轮得票情况统计表
2002年12月
申办城市 波兰
弗洛兹瓦夫 俄罗斯
莫斯科 韩国
丽水 墨西哥
克雷塔鲁 中国
上海
所得票数 2 12 28 6 36
提问:有哪五个城市参加申办投票?哪个国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页统计图。
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国上海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这幅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说明:整理出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之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还有利于分析和研究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⒈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提问:这个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从上向下有序地观察:包括图名、日期、单位、竖轴、横轴。
提:纵轴上又有哪些内容。
⒉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4)标上统计图名称、日期、单位。
3、提: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哪个国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国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题: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
【教学要求】
通过这次活动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初步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体现每做一次游戏,参加游戏各方赢的机会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赢的可能性要相等。
【重点难点】
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游戏规则。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感知
1、游戏导入:
(1)每4人1小组,事先分好。
(2)明确活动要求: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到一个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如果红球的次数多,算小明赢,如果摸到的黄球次数多,就算小玲赢。
提:按这样的游戏规则,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
(3)组织学生分小组摸一摸,并统计出结果。
(4)组织交流,指名说说每一组的活动统计情况。
提:与刚才的猜想的情况一样吗?通过游戏,你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2024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精选篇11)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__年版)》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材分析: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本节课从实际生活出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统计中,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但是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字,只能代表这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和平均分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教法:
引导法、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学法: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汇报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从孩子们喜欢的拍球(乒乓球)游戏入手,把全班同学分为男生、女生两大组进行比赛,让孩子们自己设计比赛的规则,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通过孩子自己想出的比赛方法,能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学生可能会想出选代表来参赛,我们先在男、女生中各选择一名代表来参赛,此时,在规定的`10秒时间内决出胜负,哪一个队获胜了,老师就想方设法去激将另一只代表队,逼着他们再去添加补充比赛规则,如:两队再各增加3名队员来比一比拍球总数谁更多?如果哪一个队获胜了,老师就乘机去安慰弱者,加入到弱者队,这样弱者队拍球总数就会增加,就可能会反败为胜。这样另一队就会觉得比赛不公平,两个队的人数不一样,人多的队拍球总数就可能会多。矛盾就这样又一次的被激化了,孩子们就会在比两队的总数不公平的时候慢慢地想到比两队的平均数。这时,我们这节课的课题就会被很自然的引出来了。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既然可以决出两队的胜负,那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求出他们两队各自的平均数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集思广益,一起来探究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有哪些?在小组合作之前,告知学生可以借助老师准备的学习单。学习单上有条形统计图,可引导学生先画出条形统计图,再去想办法求每队的平均数。通过小组合作中同学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分享同伴的成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求出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这个平均数代表什么呢?我们该怎么认识理解这个数?我们求出来的平均数和这组数据中的数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呢?通过4个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积极的思考,从而得出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它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它会比这组数据中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会在他们中间。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平均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为此,我会将平均数和我们在之前学习除法运算时所学到的平均分进行对比教学,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来例举生活中那些时候会用到平均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通过“小明过河会有危险吗”、“少儿歌手比赛算平均分”、“打把游戏”的生活情境问题,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碰撞,更进一步的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考虑数学因素的同时,更要全面分析、考虑其他的相关因素,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板书设计:
平均数不一样多移多补少一样多524=13先求和再均分:总量总分数=平均数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它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五、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让同学们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024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精选篇12)
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闭莆彰挥欣ê诺牧讲交旌显怂愕脑怂闼承颍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2比醚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痹诩扑阒信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绷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苯淌Γ盒∶鳌⑿『旌托∏浚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
2崩罾鲜σ怖吹缴痰辏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毖生独立列式解答。
2币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教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教师:你知道下面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90×11-900585÷9+15指名学生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保继续播放课件)小青他们要为班上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作为奖品,付给售货员阿姨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呢?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学生:7×13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教师板书:100-7×13=100-91=9(元)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这两道题又该先算什么呢?说给同桌听一听。52+12×4110-117÷9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5苯淌Γ合胍幌耄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725-43+21823×32÷8指名学生说说,然后计算出得数。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钡7页,练习一,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钡7页,练习一,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钡7页,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024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精选篇13)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
二、设计理念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通园片、纸片......等。
五、活动设计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王阿姨到小明家来了。(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图,你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沏茶的各项工序图)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这里课堂生成的资源可能很多,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展示出各小组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表明整个过程)
4、学生比较选择并选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认为能让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
5、小结:刚才的方法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那么我们在做一些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
(设计意图:客人到了,先为客人沏杯茶,这是常见的招待客人的礼仪之一,也是孩子们熟悉的,因此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例1和例2的顺序,浓郁的'生活气息把学生请进招待客人的具体环境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讲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现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二:探究新知,研究问题1、出示例1,呈现研究问题:请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准备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招待她,(多媒体出示例1图)
(1)你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
(3)如果要烙两张饼,最快要用几分钟?
(4)学生回答后并共同总结: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时间是6分钟。(教师边叙述,课件出示表格)
(5)那如果烙4张、6张、8张、10张呢?
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设计方案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如果妈妈、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几张饼呢?
B、请你们帮小明妈妈想一想,她应该怎样烙“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烙饼?”先用你们小组内准备好的卡通圆片,摆一摆,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填在表格里。
C、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这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学资源一定很多教师要注意倾听,同时让学生们也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不同方案。
D、学生比较并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E|教师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和最短时间。
F、拓展延伸:想一想,如果要烙5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7张呢?9张呢?这里让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同时把表格填完整。
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我们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活动三: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2、一个小女孩遇到一个问题,看我们能不能帮她解决?出示做一做2
3、谁来告诉大家你按照怎样的顺序呢?(也可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在课堂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
五、生活回归
回家后,请你给妈妈烧壶水,给爸爸沏杯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通过简单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趣味。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多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日常的沏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索烙饼的过程及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索是学生在操作实践,使学生交流比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烙3张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烙3张饼的过程,验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烙多张饼的方法,在组织交流中师生相互又调整了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小伙伴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也存在许多的不足,由于时间上的处理前段放长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结时有些匆忙。没有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格发现每多烙一张饼就多用3分钟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饼的张数只要乘3就是烙饼的最短时间的结论。
2024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精选篇14)
教学内容:
上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P74~75
教学目标:
1、经历主动探索、操作画圆等活动,理解圆的本质特征。
2、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心、半径并知道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圆的本质特征。
教具准备:
圆规、课件、三角尺
学具准备:
圆规、直尺、A4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丰富表象,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
1、寻宝游戏:
师:小胖得到一张纸条,宝物藏在距离小胖3米远的地方。请你在这张纸上点上一个点,这个点就是小胖,这个宝物在哪儿呢?在纸上表示出你的想法,纸上1cm表示1m,请你表示出距离小胖3m远的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
揭题: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我们今天的学习,齐读课题。(板书:圆的认识)
2、对比认识:
师:图形不同他们的特点也不一样,所以确定他们大小所需要的数据也不一样,我们今天学习什么?圆的大小究竟是谁确定的呢?
二、尝试画圆,揭示圆的本质特征。
1、认识圆心,半径
师:请你在空白纸上,画出3个圆,可以同样大,也可以画3个大小不一,边画边体会,圆的大小有谁确定?
师:要画出大小一样的圆,有什么窍门,怎么样保证画出的圆的大小完全相同?
(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
师:只要保证圆规两脚的距离不变,画出的圆大小就一样的,同意吗?
师:要想画出大小不同的圆,有什么窍门?
师:圆规开口的两个脚或者两个针尖的距离不一样。
师:这样看来,圆的大小是谁确定的呢?
师:圆规开口的大小决定圆的大小。
师:我们就以这个圆为例,针尖在这里,圆规两脚的.距离,指的是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书空)
师:你能用一条线段把他表示出来吗?(呈现作品
师:像这样,一端在圆的中心,一端在圆上的线段,数学中把他叫做什么?
师:中间这个点叫圆心,用字母0表示,连接圆心0与圆上某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
师:找到圆心O,标上半径r。
总结:现在看来,圆的大小是由半径决定的,半径越长,圆越大,半径越短,圆越小。
2、探究圆的有无数条,半径都相等
师:小组讨论,看看那个小组认识最深刻,方法最多元。
师:先解决第一问题,半径真有无数条吗?
师:圆的半径有无数条都相等,都相等吗?拿出理由啦,没有理由的都只能成为猜想。
师总结:得出结论了圆的半径有无数条,同一个圆里面半径都相等。
3、深化对比
真因为这样,200多年前,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墨子,说了“圆,一中同长也”,一中指,同长呢?正因为一中同长,虽然有无数条半径,但只要几条就能知道圆的大小?
师:难道以前的这些图形不是一中同长吗?
4、认识直径
师:在圆里面,除了半径能决定圆的大小,还有一条线段也能决定圆的大小,找一个圆画出心目中的直径。
展示作品:直径
师:是不是圆里面的随便画一条就是直径?怎样的线段是直径?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师:穿过圆心,两个端点在圆上。
半径有无数条,长度相等,猜猜直径有什么特点?
师:直径有无数条我们就不在研究了,和我们刚才的半径无数条的想法差不多,那为什么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呢?除了测量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说明?
师:同一个圆里面,直径是半径的2倍。
想圆猜物。
师:那我就来点线索,当我线索出来的时候,第一独立思考,第二,同桌前后迅速碰撞,猜一猜我带的是什么?
半径:15cm
师:仔细观察这个钟面,你在这个钟面上,你找到圆了吗?他指完了,还有别的圆的,你可以继续补充?
师:哪根针转出的圆大?
说明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圆的大小和半径有关,既然圆的大小和半径有关。谁决定了圆的位置?
师:他在没有圆的地方,他发现了3个动态的圆,这就是数学的洞察力。
直径:135cm
师:数据太大了,我再给点提示。
师:全球最大的摩天轮,知道在哪儿吗?伦敦眼,杨老师为了上好这节课,专门跑了一趟伦敦,拍了张照片我就回来了。话说那天去啊,杨老师和杨老师的朋友一起去的,他知道杨老师是数学老师,就给杨老师出了一道题,他说我们俩这次做摩天轮分开来坐,而且坐得越远越好,他蹭蹭蹭的爬上去了,你猜我在哪儿?
师:谁能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一下,我究竟坐在那儿?
原来我在直径的那里,他在直径的那里。
师:当我们把这些线段连起来,圆里面发现了许多的线段,仔细发现,哪条线段最长?(直径最长:原来小小的游戏里面,蕴含着朴素的道理,直径是一个圆里面最长的线段)
总结回顾
师:最后,千金难买回头看,距离小胖3米的宝物为什么是圆呢?又真的是圆吗?
师:你能说说球和圆有什么区别?
学习到这儿,我们的数学课将要结束了,杨老师希望在座所有的同学都能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你会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圆,了解更多圆的奥秘。
2024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精选篇15)
教学内容:
角的计算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2.在独立探索中掌握角的加减计算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
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测量∠1的度数并说说你是怎样量角的?
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角的计算。揭示课题:角的计算。
新课探索
探究一
已知∠1=45度,∠2=90度,求∠AOB=?
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书写格式。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AOB的度数只要用∠1的度数加上∠2的度数。
练习:书P73/1练习
已知∠1=650,∠2=150,求∠AOB=?
已知∠3= ∠ 1+ ∠ 2, ∠ 1=180,∠2=720,求∠3=?
探究二
已知∠AOB=63度, ∠1=30度, 求∠2=?
(1)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2的度数只要用∠AOB的度数减去∠1的度数。
已知∠AOB=1520
已知∠AOB=1520 ,∠1=700,求:∠2 =?
已知
已知∠3= ∠ 1+ ∠ 2, ∠3=800 ,∠2=500,求∠ 1 =?
课内练习
1、练习一 填空
(1)若∠AOB+600 =平角,则∠AOB=( )度;若周角-∠1=600 ,则∠1=( ) 度。
(2)从12时10分到12时20分,分针转了( )度。
2、练习二 下面都是用两块三角板组成的角,算一算它们各是多少度?
3、练习三 计算下列角的度数。
如下图,已知∠1=650 ,求∠2的度数。
如上右图,已知∠1=600 ,求∠2的度数。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角的计算
解:∠
解:∠AOB= ∠1+ ∠2
=450+ 900
=1350
解:∠2 =∠AOB- ∠1
=630-300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