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更好地规划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写好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有什么技巧?这里给大家整理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1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2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工具
教学准备:课件、一包打印纸、一把大米、尺子、天平、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一填: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
10个10是();10个100是();10个1000是()。
1亿是10个(),100个()1000个(),10000个()。
2、网络数据:
2001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超过1亿部。
2005年中国的网民超过1亿人。
哈雷彗星的尾巴长达1亿千米。
我国的小麦产量一直稳定在1亿吨左右。
中国移动平均每天可以净赚1亿元。............
老师:
一亿到底有多大呢?
走路的时候就在想“一亿步有多远?”
吃饭的时候就会想“一亿粒米有多重?”
发作业本的时候就会想“数一亿本练习本要多少时间?”............
二、新知探究
(一)数一数。
1、质疑:出示一大堆本作业本场面让学生直接数【疑惑:数不了】
2、解惑:讨论怎么办?【化难为易】
问题——数作业本要花多少时间?
材料——作业本,计时器
步骤——先测出数1本(10本)所需的时间
再推测出100本,1000本,100000本。。100000000本需要的时间。
过程——表格式
10本100本1000本10000本100000本1000000本10000000本100000000本
9秒()()()()()()()
算一算
合()分钟=()小时=()天=()年
小结——从现在开始(9岁)要数到18岁才能数完。
3、试一试
(二)量一量
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三).称一称。(小组合作)
1、问题
数出100粒大米,称称大约重2.5克
照这样计算,一亿粒大米约重多少克?
2、步骤
1000(粒)10000100000000
25(克)2502500000
3、结论:亿一粒大米约重2500000克。
4、运用
(1)我们全国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省一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
(2)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
课后小结
三、课堂小结。
1、你知道了什么?(节约从每一粒米开始)每人每天大约吃400克大米,13亿中国人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大约够一个人吃(81250)天≈(223)年。
(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喜马拉雅山高约88848米,一亿张白纸叠在一起比喜马拉雅山都还高!。。。。。未知的世界等待你去发现!
2、你学到了什么?(化难为易)
课后习题
3、你还想知道什么,请用课堂上的方法和步骤继续研究。并将你收获到知识做成手抄报进行展示。
板书
一亿有多大
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3
教材分析:
大数的认识是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认识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及数位分级,为以后学习读数和写数打下基础。
3.能正确地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
教学重点:
熟记数位顺序表和有关计数单位的知识,知道每个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提出学习目标
(一)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题目叫《青年的财富》,想听吗?(生):想
师:故事中也有数学信息哦,看谁的耳朵灵!
有一个青年总是抱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这天,在他无意中遇到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老人见他愁容满面,于是问到:“年轻人,你为什么这样不开心?”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那么穷?”年轻人说。
老人由衷地说:“穷?你很富有啊!”
年轻人问道:“富有?我怎么不知道?这从何说起?”
假如去掉你一一只手,给你10000元,你愿意吗?”老人问道。
“不愿意,”年轻人肯定地回答。
“给你100万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人,你愿意吗?”
(师:小朋友们,你说年轻人愿意吗?)“不愿意”!
“用1000万来换取你的生命,你愿意吗?”“当然不!”
“这就对了。你已经有超过1000万的财富了,为什么还哀叹自己贫穷呢?”老人微笑着说。年轻人恍然大悟。
亲爱的同学,如果现在用1亿元换走你的爸爸妈妈,你们愿意吗?
(生):不愿意。
师:是啊!看来我们的生命和父母是多么的珍贵啊,用再多的钱也是换不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
师:故事讲完了,你听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80、1000、100万、1000万、1亿等
(师适当表扬:真是个善于倾听的好孩子!你听得真仔细!……)
师:100万、1亿、1000万等都是大数(板书:大数)这样的数你还听到或是看到过吗?
(预设)学生举例。
生1:中国的人口有13亿多。
师:对,你了解得真多!
生2:房价和车价等
师:是的,你很会选择信息。
师:看来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今天就来学习有关大数的知识。(揭示课题:认识大数)
(二)想一想:你们想知道什么有关大数的数学知识?(提出学习目标)
1.计数单位的认识,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学习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
3.掌握数位顺序表
二、交流互动,展示学习成果
1.学生自学例1,做一做。
2.学习小组互相帮助、质疑问难。(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引导小组内的学生进行相互交流、相互质疑、相互帮助、相互探讨)
3.小组展示、全班交流,激发冲突。
(1)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全班交流、激发冲突。
A:个、十、百、千、万是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也是计数单位。
B:我们知道了每相仿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因为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十个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百万、十个百万是千万、十个千万是一亿)
C: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D:一个数还可以分成个级、万级、亿级。
E:我们认识了数位顺序表。
F: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3)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冲突。
A:你是怎么区分数位与计数单位的?
师:大家已经知道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象你们在教室里有座位,到电影院去看电影,要买票买个座位(如果不安排座位会怎样?)每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是它们的数位。
B:从数位顺序表中我们能获得哪些数学知识?
C:为什么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4)学生自由提问质疑、激发冲突。
三、检测学习成效
(一)判断题(用手势表示)
1.从右边起,第九位是千万位。()
2.万、十万、百万、千万是计数单位。()
3.十万里有10个千。()
(二)填空:(独立完成,再校对)
1.千万位的右边一位是(),左边一位是()。
2.10个十万是(),1亿里有10个()。
3.2091837是一个()位数,最高位在()位,9在()位上,表示();2在()位上,表示()。
四、拓展知识外延
1猜数
(创设情境:前几天,王叔叔买了一套房),它的价钱是下面几个数中的一个。
信息:是个六位数
它的最高位上数字是9
它的十万位上的数字是5
它的千位上数字比百位上数字多2。
你能根据给出的信息猜出它的价钱吗?先独立完成,再同桌商量商量,说说你的想法,比一比,谁猜得准!(反馈)
2.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大数有了一些了解,在以后地学习中,我们会了解更多的有关大数的知识。那时,老师相信同学们不但会读大数、还能写,相信小朋友们在数的王国里能更加自由驰骋!你们会读下面各数吗?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五、教师总结
六、作业:
预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数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思路:
在教学中,我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通
过全班交流解题方法时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的观察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简便算法,并且探讨选择简便算法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和根据数字特点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1、对口令游戏
2、叙述:同学们喜欢整十、整百数之类的吗?其实我们计算时常常会用凑整的方法使得计算更简便,接下来让我们继续一起来解决一个与计算有关的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初学交流
(1)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自己尝试解答。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
(3)体验多种计算方法
a.指名学生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想的.(板书三种不同算式) 234-66-34=234-(66+34) 234-66-34=234-34-66
b.你是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为什么?
c.那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这三种的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2.合作引领
(1)举例: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100-20-80=100-(20+80)
160-32-60=160-60-32
…………
(2)总结规律
讨论总结:
①交流讨论: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请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组在计算连减时你们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出示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板书:用字母表示 a-b-c=a-(b+c)=a-c-b ★-▲-■=★-(▲+■)
三、反馈提升
(一)相机测评
1.在○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2.选择题。看看哪种方法好。
3.数学小医生。
(二)拓展提升
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四、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
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5
教学内容:
二期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课本P22-23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对常用的面积单位进行一个梳理,一方面进一步借助学生的低阶面积单位的表象累积形成平方千米的表象,另一方面,使学生熟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丰富面积单位的量感。
2、借助问题情景,合作探究平方米与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进一步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常用的面积单位的梳理过程,自主建构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初步提高整理归纳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1、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2、理解常用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1、感受平方千米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学校大吗?我们泗泾镇大吗?那么松江区呢?这些区域用我们新学的面积单位km2来表示,是多少呢?请看大屏幕:(出示)
我们美丽的校园占地面积约0.03平方千米。
我们家园——泗泾镇占地面积约24.2平方千米。
我们的松江区总面积约604平方千米。
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平方千米常用在什么样的区域?(对比,交流)
小结:平方千米常用来表示面积大的区域。
[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展开,通过“区域大”但表示的“数字小”这一强烈对比,丰富平方千米的量感]
2、感知常用的小面积单位
我们还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谁能从大到小说出来呢?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让我们用手势来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吧!1km2能用手势来表示吗?(不能)为什么?(1km2太大)
板书
km21m2=100dm21dm2=100cm2[通过记忆性口答与形象的手势感知,双重复习所学面积单位,再现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
3、感知练习
同学们对面积单位的量感不错,就让我们打开课本P23页,完成第三题,比比看,谁填的有快又准
在下面()中填入适当的面积单位(课本23页)。
一张邮票的面积约9()
一张乒乓球台面约410()
一间教室的面积约63()
一张软盘的面积约1()
一个排球场占地约162()
上海野生动物园占地约2()
[在前面面积单位的充分感知铺垫下,通过填写适当的单位,促使学生将熟悉实物的某个面或某块区域与面积单位建立起联系,既诊断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激活他们已有单位面积的量感。]
二、探究阶段
1、情景设疑:通过刚才的单位填写,同学们对面积单位的都很熟悉了,接着让我们来解决前面学习中留下的问题:(出示)如果1m2可以挤下17人,那么1km2能不能挤得下整个上海的人?(上海总人口为16737700人)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同桌交流:需要知道1km2等于多少m2,即km2与m2之间的进率,就可以求出1km2可以挤多少人,最终把问题解决。
2、合作探究:我们知道1km2就是边长为1km的正方形的面积,(出示边长为1km的正方形图形)。
那么km2与m2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你们能从1km2的定义来找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吗?请小组合作完成。
(1)组内尝试解决,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解法:(板书)
1km×1km=1km2
1000m×1000m=1000000
m21km2=1000000m2
(3)再次交流:通过在1km2定义的关系式中把km转换成m,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现在让我们同桌之间再把这个过程互相交流一下。
3、问题解决:知道了1km2=1000000m2,那么1km2能不能挤得下整个上海的人呢?谁来说说看?指名交流。这个结果让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完善面积单位进率:现在我们已经把所学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找到了,请同学们把P22的面积单位的关系填写完整。(媒体演示课本23页单位面积的累积过程)
1km2=()m21m2=()dm21dm2=()cm2
[通过问题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去探究km2和m2的进率。为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量感,启发学生从定义去推理,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处,从而让学生在合作的尝试计算中直观获得1km2=1000000m2。其实学生以前在学习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间的进率时已经经历了这样一个推理过程,在这里学生运用以往的经验解决今天所学的新问题,体现了知识的迁移。通过平方米和平方千米间关系的探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位面积的含义和进率的由来,促进学生表象记忆的形成都有好处,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__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为以下单位换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情知背景。]
三、运用阶段
1、分层练习:(说出思考过程)
(1)25m2=()dm23km2=()m2
(2)3400dm2=()m29000000m2=()km2580cm2=()dm2
(3)70000000㎡-7k㎡=()k㎡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积累了一些重量、长度、面积单位换算的经验,并且会用小数表示单位之间的转换。这里先安排两组“从高到低”与“从低到高”的单位转换练习,就想让学生通过尝试找到换算的一般方法: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时乘进率,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时除以进率。从而在思考方法上予以归纳提升,建构单位换算的基本策略。接着出示带有不同单位的计算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借助学生思考过程的表达,便于检测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演绎思维。]
2、拓展练习(同桌讨论)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错的请改正。
(1)一个铅笔盒表面的宽度约5c㎡
(2)教室的面积约30d㎡
(3)一个粉笔盒的表面约0.75c㎡
(4)上海市的总面积约6341000000k㎡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容易混淆,并且在选用面积单位时不善于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判断纠错练习,一方面强化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另一方面想从“数”与“量”两个维度探索修改的方法(修正数据或计量单位),既巩固了单位面积的大小观念,又渗透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的思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生活应用:(小组合作)
出示:为了扩大我国的绿化面积,人们要在长3km,宽2km的一块长方形的高原上植树,如果每平方米栽1棵树,运来60万棵树苗够吗?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算出什么?需要注意什么?写出你们的解题过程。交流探讨并板书解题过程。
[通过问题解决,再现本节课的重点新知“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转化”,同时让学生通过层层问题的分析,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拓展思维,感受数学在生活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了“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板书)的面积单位,谁来谈谈这节课中你的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6
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1964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7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科书第2~4页的内容,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3.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初步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记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记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课件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出示投影)
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板书课题)
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课件出示:我国人口)
谁能尝试读出上面这些数?
指名读数,并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读的?
二、探究交流 解决问题
出示例1:1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
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2.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3819000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数,一个一、一万一万地说,另一个拨。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生自主探索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3、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涌动长大后也要为国争光的豪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以小数形式记录的20__年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成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20__年奥运会上,我们中国一共取得多少枚金牌?
呈现20__年奥运会上中国跳水比赛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动作照片。
师:你认识画面中的人物吗?今天,小明和他的爸爸将带着我们一起回顾中国跳水比赛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精彩表现。准备好了吗?出发!
继续呈现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画面并伴随着小明的声音:10米跳台双人跳水决赛开始了,第一轮比赛中,劳丽诗、李婷婷获得的分数是由53个一和40个百分之一组成的,你们知道是几分吗?(53.40)哈特利、海曼斯获得的分数是由49个一和80个百分之一组成的,你知道是几分吗?(49.80)
第二轮比赛中,劳丽诗、李婷婷获得的分数整数部分是58,小数部分十分位2,百分位是0,你知道是几分吗?(58.20)哈特利、海曼斯获得的分数在49—50之间且百分位是0的两位小数,你知道是几分吗?(49.80)
随着学生的回答,呈现P96中间的表格。
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成绩
国家运动员各论动作得分总成绩
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
中国劳丽诗
李婷53.4058.20
哈特利
海曼斯49.8049.20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到表格中的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计学生会有以下这些答案:第一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
第二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
两轮比赛中国队共得几分?
前两轮中国队领先几分?
┅┅
师:大家提出这么多的有价值的问题,真是了不起,老师就从你们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咱们一起来解决,好吗?
出示选择的问题:第一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
2、探索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口答出算式:53.40-49.80
谈一谈:这是一道小数减法算式,会做吗?该怎样计算?把你的想法和组里的同学交流交流。
试一试:学生独立列出竖式计算。
说一说:如何列竖式?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数位对齐)
如何计算?(从百分位减起,突出十分位上的4减8不够减,从个位退1位的过程)
竖式中的结果3.60与3.6有区别吗?(根据小数点的基本性质可将结果简化)
3、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小明在看到第二轮比赛的成绩时,不禁大叫起来:中国队两轮比赛的总成绩是111.6分,爸爸也脱口而出:现在领先12.6分了。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111.6分是怎么得来的吗?12.6分呢?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学生口答出算式:53.40+58.20
试一试:独立列出竖式计算
说一说:怎样列出竖式求出中国队两轮比赛的总成绩?计算中需注意什么?继续讨论第二个问题:小明的爸爸是怎么算出12.6分的?(四人小组议一议、算一算)
交流:(生1:)先算出两轮比赛中国队得几分,53.40+58.20=111.60,再算出两轮比赛中国队得几分,49.80+49.20=99最后把这两个结果相减111.60-99=12.60。
(生2:)先算出第一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53.40-49.80=3.6,再算出第二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58.20-49.20=9,最后把两次领先的分数加起来3.6+9=12.6。
师:两种结果12.60和12.6一样吗?为什么?(突出小数性质的应用)
4、概括计算法则:
师:小明看到大家计算的干劲挺足的,特别佩服你们。他想现在大家一定都很清楚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回想一下刚才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自由谈一谈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生:小数点要对齐,
生: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生:哪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生: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再减,
生: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巩固深化:
1、继续用小数的加减法计算跳水比赛的第三轮比赛的成绩:
师:跳水比赛第三轮的成绩出来了,根据这些成绩,小明写下了一些算式,算一算这一些算式的结果,并动脑筋想一想从这些算式你知道有关跳水比赛的哪些信息?出示算式:82.80-76.5012.6+6.382.80+111.676.50+99学生任选两道算式计算后再交流:从第一道算式我知道中国队第三轮比赛领先了6.3分。
从第二道算式我知道中国队前三轮比赛共领先18.9分。┅┅
2、用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一些用小数形式记录的成绩:
交流各自收集到的20__年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一些用小数形式记录的成绩,
学生之间根据这些数据提出加减计算的问题,并口答出算式。
全班一起列竖式计算。
3、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师:用小数加减法既可解决比赛中的一些计算问题,还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各小组四人交流后再汇报:
生:计算生活中的用水、用电、用煤气的价钱;
生:计算购买有关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的价钱;
生:计算家里的电话费和上网费一共多少钱?
┅┅
师:小明在购买生活用品中碰到了问题,你能帮小明出出主意吗?原来,小明看上了几样喜欢的东西,可是,他的零用钱只有50元,买什么好呢?出示:
一双运动鞋38.5元一根跳绳4.8元
一本课外读物7.65元一瓶饮料3元
(独立计算后交流)
四、课堂小结:从今天这一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外作业:课本练习十六:1、2。作业本P4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复习:
笔算: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来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学习小数加、减法。
2.情境设置:同学们交过电话费吧,小兰家一月份的电话费是37.35元,二月份的电话费是40.75元,两个月一共交电话费多少元?
1)学生自主列去式计算,有问题可以同桌讨论(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子上做)
2)教师提问:得数是78.10末尾的0怎么处理?
3)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竖式计算37.35+40.7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4)小组讨论:例1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提示: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
练一练:12.03+0.875
试算,二个人在黑板上板书,老师也板书:
12.03
+0.875
大家发表意见,总结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及计算技巧(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么计算小数加法?
(由整数加法类推学习小数加法,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再由迁移法对小数减法进行推导)
出示例一的后一问:二月份经一月份多交多少元电话费?
同桌讨论(二人板演,其他人在本子上做)
得数3.40后现的0怎么处理?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40.75-37.3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练一练:7.81-4.075
1)教师提问:这道小数减法式题被减数的千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
大家讨论,发表意见。
2)学生尝试:二人板演,其他在本子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最后说明: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做“0”来计算,以后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
3)大家发表意见,总结小数减法计算法则及计算技巧。
4)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3.观察,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干了什么(列竖式),列竖式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样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
三、课堂练习
1.练习课本P97的“做一做”题目
小数加、减计算很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自己做对了吗?
2.生活实践题
老师身高1.59米,凳子高0.64米,老师申在凳子上能摸到2.4米处的奖状吗?
四、作业布置:作业本P4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要示:
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法则,加减法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小数加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
0.7+0.94.7-0.50.56-0.461.2+0.8
1-0.40.39+0.157.7+0.63.6-0.8
4.8-35.7+0.20.6-1.67+2.3
3、板演下面各题并验算
8.02+15.28108.5-35.0525-16.07
提问:小数加减法是如何计算呢?
二、笔算练习
1、完成下表,并说说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单位:元)
根据信息说说你了解到什么?
2、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计算时,应作如下提示:①想清楚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②计算时,可先将复名数改写成小数,然后再计算;③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三、解决问题
1、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2、班里要买一个球和一个排球。
3、一些女子田径项目的中国记录和世界记录(截至20__年1月)如下表。
它们各相差多少?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作业本P44
第四课时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2.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获得新知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运算顺序.
2.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口算
0.78+0.065.2+0.480.8+0.4
1-0.273.8+6.41.25+0.75
10.5-6.59.8+0.21+2.7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4834-(395+988)165+807+994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主题图
2.自读题意(小组交流)
3.观图后提出问题
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4.集体交流解法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
5.师生互动:
师板书: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483.4-(39.3+98.8)483.4-39.5-98.8165+80.7+99.4
=483.4-138.3=443.9-98.8=245.7+99.4
=345.1(千米)=345.1(千米)=345.1(千米)
6.验证:
叙述各自的检验方法,可用逆运算的方法,也可用计算器对自己列的`算式算一遍.
(三)巩固新知
1.判断下列计算题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1)39.9+(20.1-1054)(2)(3.74+12.6)+268-43.2
=3.99+18.56=16.34+224.8
=22.55=241.14
(四)课堂小结
小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是否相同?(学生答)
师强调:小数加减法计算时要对齐数位,养成做完后检验的好习惯.
(五)作业布置
作业本P45
(六)板书设计:
例3: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483.4-(39.3+98.8)483.4-39.5-98.8165+80.7+99.4
=483.4-138.3=443.9-98.8=245.7+99.4
=345.1(千米)=345.1(千米)=345.1(千米)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有限个例证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显示小学春季运动会的场景,伴随声音响起,下一个项目是四年级组男子4×50未接力赛,请四年级各班做好准备。画面分别出示四年级4个班运动员50未成绩的情况表。
20__年校春季运动会径四年级组男子4×50未接力赛选手情况:
班级各位选手的50未成绩/秒可能的总成绩
第1棒第2棒第3棒第4棒
四(1)班8.488.548.528.46
四(2)班8.408.568.618.39
四(3)班8.328.688.708.36
四(4)班8.428.678.588.50
提问:根据这张表提供的信息,请你猜一猜,哪个班可能是冠军?四(1)班可能得第几呢?
二、经历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过程,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1、在交流中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师: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先算一算四(1)班的总成绩,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有几种方法?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在练习本上计算出来。在黑板上演算出来。
方法1:8.48+8.54+8.82+8.46方法2:8.48+8.54+8.52+8.46
=17.02+8.52+8.46=(8.48+8.52)+(8.54+8.46)
=25.54+8.46=17+17
=34(秒)=34(秒)
方法3:8.48+8.54+8.52+8.46
=8×4+(0.48+0.52)+(0.54+0.46)
=32+1+1
=34(秒)
2、在对比中感知较优的算法
师:上述三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一种较优?为什么?
引导学生先自己思考,说出较优算法的理由,然后在班上交流,集体回答是第二种,选出几个代表都说应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3、推出加法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师:你能用简便方法算出四(2)班、四(3)、四(4)班总成绩吗?要求每一位学生用较优的方法,写出简算过程,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体反馈。
四(2)班、四(3)班、四(4)班成绩分别33.96秒、34.06秒、34.17秒(过程略)
师:通过上面4次简便计算,你认为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吗?各举3—4例说明。
请1、2名同学将所举例子写在黑板上,全班交流评判。通过多个有限的简算实例,帮助学生合情推出“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交代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在口里填上适当的数:
(1)6.7+4.95+3.3=6.7+口+4.95(3)6.38+1.72+3.62=6.38+口+1.72
(2)(1.38+1.75)+0.25=口(口+口)(4)(2.55+7.7)+(2.3+7.45)=(口+口)+(口+口)
小结:这堂课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现在来谈谈你的感受,你有什么收获?
(找几名学生回答后,老师作一下小结)
作业布置:作业本P46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第105页练习十八
课型:练习课
教学要求:
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
0.4+0.6+57.5+3.1+2.510-2.5-2.5
21-7.7-2.38-2.59+3.610-2.4
二、简算练习
1、在下面的里真上适当的数,在〇里填上“+”或“-”。
3.5+10.06=+3.85
10.24+8.2+1.8=10.24+(〇〇)
18.76-(3.76+0.53)=18.76-〇
32.17-0.46-4.54=32.17-(〇)
2.下面各题能用简算的就用简便方法讲算.(比赛完成)
1.25+3.7+0.755.6-0.18-1.2
7.08+16+8.210+0.009+0.191
3.75-0.75-1.2580-19.4-8.09-3.51
5.6+0.5-5.6+0.57.2+5.6-2.8
三、解决问题
1、P1054
提问[1]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3]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4]独立完成
[5]怎么算比较快?
2、P1065
提问[1]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3]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4]独立完成
[5]怎么算比较快?
3、P1067(同上)
4、P1068、9
四、作业:作业本P47
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校每年都安排学生进行体检,第一关是量体重。只听见淘气说,我的体重是45千克;丁丁说,我的体重是33.4千克。我们可以提什么问题?
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二、探究计算方法
1、根据所提问题,列式计算。
2、讨论:怎么算?
3、智慧老人说,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为了计算需要,45可以怎么写?
4、自主计算,检查反馈。
三、巩固与应用
1、独立完成第17页1、4
2、第17页2、5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
第17页3、6
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10
内容:
小数加减法
课时:
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1、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见方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50分、综合素质得分是0.88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85分,综合素质得分0.45分。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2、怎么样才能看出谁的表现更出色一些?可以看一看两名选手,谁的总分高。列算式。怎样计算?
3、讨论: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4、10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75分,他的综合素质得多少分就能赶上或超过5好选手?
5、第12页第3题。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6、第12页第4题。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三、游戏
1、第13页第6题。
2、第13页数学游戏。
四、总结。
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11
教学目标:
掌握亿以上数的读法,并能正确读亿以上的数
教学重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含“0”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亿以内数的读法
同学们,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亿以内的数,大家还记得吗?现在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利用教具出示一个整万的数:如70000000)谁来读看看 大家一起读下这个数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呢?
先告诉老师你读数的步骤(分级,万级的数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那你是怎么分级的呢?(从右往左,每4位分为一级)
师:为什么这里这么多零你都没读出来?(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师:现在老师把这个数变一下 70000060 现在这个数怎么读呢?生1.。。。
大家同意他的读法吗?大家一起把这个数读一遍
怎么只是把其中的一个0变成 6,读的时候就出现了零呢?刚刚这几个零都没有读啊?(每级末尾的零不读,其他数位上的零,不管连续出现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所以那几个0读了?那几个0没读呢?
2、学生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
现在数能说说亿以内的数要怎么读?读的步骤是什么呢?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看来大家对亿以内的数学习的很扎实
3、现在,老师在这个数后面再加上2个0,大家看看这个数现在读作什么? 7000000000
二、新课教学
看来有的同学已经会读了,有些同学还有些犹豫,没关系,学完今天的课,老师相信每个同学都会读这个数。大家看看,这个数跟刚才老师给大家的70000000相比,在数位上有什么变化吗?那他还是亿以内的数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板书) 出示ppt,这个数还是我们2010年全球的人口总数,看我们的地球都快背不动。 大家觉得我们地球上的人多不多啊?如果不控制人口增长,将要威胁到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
刚给有同学已经吧这个数读出来了,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对照顺序表看看
1、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读出7000000000
那我们先一起回顾一下数位顺序表(板书:个位、十位。。。。。。。。亿位)这是我们学习亿以内的数的数位顺序表,现在我们要学亿以上的数,够吗?这张表不够了,那怎么办呢?10个一亿该是多少呢?(十亿)10个十亿该是多少呢?(百亿)那往后呢?(亿,十亿,百亿,千亿)接着相应的数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
当然,肯定有同学在想,有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啊?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可以自己去查下资料
现在用数位顺序表大家在读看看是多少呢?大家一起吧这个数读一下 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说说你读这个数的步骤是什么样的(读亿级的数要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
2、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读出100 4000 2000,4003 0500 0000两个数
那这两个数有分别读作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再跟同桌交流一下,说一说,你是怎么读的?先从哪一级开始读?有0时,该怎么读?
分别请两位学生来读这两个数,在全班一起读。400305000000
3、学生总结亿以上数的读法,教师引导补充。
请一位同学完整的把亿以上数的读法总结一下。。。。。(ppt)
4、读法练习:学生读出四条信息。
既然我们已经掌握了读数的方法,那我们就来用一用。下面有四个数,老师要看看谁是学习小能手
(1)做一做
请2位同学进行板演(1.读法不能写阿拉伯数字2.零的读法)
好,现在大家一起吧这4个数读一遍,1.2组读左边这列,3.4组读右边这列,看看那边读的又准确又响亮
(2)今天我当小老师
让学生自己来出数,其他同学快速的读出数
三、课堂小结
请你们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学会了读亿以上的数,还了解了不少知识,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更好的发挥。
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数位顺序表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12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
教学难点:
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1、学校门口的两家文具店,左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元,右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0元,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的价格比较起来怎么样?你们是怎么样比较的?
2、为什么2.8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性质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长度在米尺上标出来(教师投影米尺图),并用整数表示。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以0.1米为例示范:
0.1米表示1/10米,也就是1/10米,即1分米,如图:
关于0.10米、0.100米,让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
(3)反馈学生完成情况,并把形成的一致意见投影出示:
0.10表示10/100米,也就是10/100米,即10厘米,如图:
0.100米表示100/1000米,也就是100/1000米,即100豪米,如图:
(4)教师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把三幅米尺图投影重叠两次,让学生观察后问:你认为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请把道理讲出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5)引导学生观察等式0.1米=0.10米=0.100米,问:比较这三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初步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验证性质
(1)同学们自己完成58页“做一做”。
(2)让学生从直观图上比较0.3和0.30的大小。
(3)0.3=0.30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
三、运用性质
1、教学例2
(1)教师对学生说明:像把0.70=0.7,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2)学生自己完成105.0900=
(3)学生讨论交流105.0900里的其他的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全班交流、强调小数的性质中说的是“小数的末尾的0”。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1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2、教学例3:
(1)教师说明:利用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可以"把一个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2)学生自己完成。
(3)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4)说明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强调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时,不要忘记在个位的右下面点上小数点。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2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3、在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讨论下面的3个问题:
A、0.70,去掉0, 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B、4.08去掉0,会怎么样?
C 、0.31的末尾可以添上0吗?
(2)全班齐读小数的性质,强调性质中的“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四、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课本58.59页,提出质疑,大家交流解决。
五、巩固练习
1、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不正确的请举出反例。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练后问:你认为在小数性质的表述语中,哪几个词语最重要?(教师在"小数"、"末尾"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2、做64页练习十第1、2、3题。
第1题让学生练习后说说哪些位置上的0不能去掉。((1)整数中的0不论何处都不能去掉;(2)小数非末尾的0不能去掉)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评价你自己或是某位同学本节课的学习积极性。
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正确地比较几个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2.学生经历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比较类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数据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比较多个数的大小。
教学工具
四年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知识铺垫
(一)复习亿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填空。
(1)820000是()位数,最高位是()位;它与720101的位数()(相同或不相同)。
(2)101010是()位数,最高位是()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位,表示()个()。
(3)346000左起第二位是()位,表示()个()。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356○12802010○1020
5693○52978064○8046
3.引导学生口答: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
(1)先看有几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2)如果位数相同,那就看左起第一位,如果左起第一位相同,就看第二位,依此类推。
二、合作探究,教学新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幅圆辽阔,山河壮丽,气象万千,物产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五千年的人文创造和天开万物造就的自然景观为我们留下了景象骄人、数量繁多的名胜古迹,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艺术,招徕各国游客,因此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有课来到我国旅游。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几个国家来我国旅游的具体人数。
师出示课件2011年几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单位:人)
美国:2116100日本:3658200泰国:608000
俄罗斯:2536300印度:606500韩国:4185400
2.正确地读出上面各数。
3.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4.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在这6个国家中随意选取两个国家的人数,比较它们的大小,一人出问题,一人来比较,解答。
自学提示:试着比较一下数的大小。
5.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归纳比较方法:位数多的数就大。(板书)
(二)初步研究新知
1.两个亿以内不同位数的数大小比较。
216110○608000
师:哪一个数大?小组内讨论交流。
小结: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__。
2.两个亿以内相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
608000和606500
师:位数相同情况怎样比较?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汇报:都是六位数,就比最高位,它们最高位上都是6,就比下一位万位,万位都是0,就比下一位千位,千位上一个是8,一个是6,所以608000大于606500。
找多个学生说。
让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3.多个数大小比较
要求:根据到我国旅游人数多少,将这6个国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小组内尝试。
小组内交流各自比较方法。
引导比较:分类----七位数相比较---六位数相比较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最好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1)比较每组两个数的大小
92504○10360050140○61340
28906○28890620300○307300
(2)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大小
505005005005500040005
四、教师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经过今天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与我们学过的万以内数比大小的方法相比,你发现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方法:
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___。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为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___,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五、布置作业:评测练习
板书
亿以内数的认识
位数不同两个数的大小比较位数多的数就大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大小比较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多个数大小比较先分级再分类比较
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4、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数的概念、读写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策略: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各知识点和重难点,然后通过练习巩固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多位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数位顺序表
(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4)自然数的认识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问: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2、多位数的读写法的方法是什么?
3、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
4、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三、练习内容
1、读出下面各数。
4231579( ) 30050082( ) 3960400000( ) 7000700070( ) 700300009( ) 26740020000( ) 315400000( ) 50708000000( )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零三万三百零三( )
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
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 )
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
3、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
80000( ) 9000000( ) 47000000( ) 200320000( )
4、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
325600000000( ) 48000000000( )
5、求近似数
(1)16483520 9528641 799000 380800 839600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709546312 983536478 89970804758(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比大小
1650010○16500100 350020○530020 2509200○2509000 6309607○670630
7、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
(1)的数
(2)最小的数
(3)一个0都不读的数
(4)只读出一个0的数
(5)要读出2个0的数
(6)约等于3亿的数 7)约等于10亿的数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1、2、3
板书设计:
大数的认识总复习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15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因此数形结合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与“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习乘法和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大量运算中的一类特殊的积和运算进行概括,使学生的计算在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在小学阶段渗透恒等变换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发展数与代数的运算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初步学习了三个运算定律后,当学生碰到“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此类题时,错误就更多了。究其原因,因为这类题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部分,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要想顺利完成这种题,学生必须要透彻理解简算的原理,完全把握简算的本质,既不能把可以简算的题轻易忽略了简算,也不能把无法简算的题错误地进行简算。经过整理归类,我发现学生简便运算主要是对运算定律混淆不清。
如:18×101=18×100×1=1800
125×48=125×(40+8)=125×40+8=5008
125×48=125×(40+8)=125×40×125×8=5000000
101×52=(100+1)×(50+2)=100×50+1×2=5002
25×64×125=25×(60+4)×125=25×60+4×125=20__
这些错误的发生,说明了学生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这两条运算定律产生了混淆。这是由于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在表现形式上十分相近,致使一些学生造成知觉上的错误。
四、我的思考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与“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很多老师都是从“数”的角度来帮孩子加强理解,这对于孩子是有用处的。也有很多老师提出要加强练习,这样的做法也是有用处的。“练习不等同于重复”,练习不等于简单机械的重复操练,而是要敏锐发现学生学习的节点,分析成因,找到真正的症结所在,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设计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在乘法运算定律中的教学,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模糊的问题明朗化,孩子们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使他们由最初的迷茫发展至现在的茅塞顿开,达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将结合律、分配律的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借用数学模型(点子图)帮助学生区分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特征。(结合律是拆数等分成相同的几组,所以连乘,分配律是不等分分成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
3.通过回顾错题的练习,让学生自觉用点子图帮助找错误原因,以提高正确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用数学模型(电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知识的本质特征,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使用这两种定律。
难点:正确认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特征。
教学过程:
一、借助点子图帮助学生区分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
(一)创设情境,引出点子图
1.光明学校要组织一些学生参加区运动会的入场式表演,同学们要站成这样的队形(PPT出示人站成的图形15×18),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算式?
(15×18)
2.如果用一个黑点来代表一名学生,站好的队形就成了这样的方阵(PPT出示点子图15×18)。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由生活中的方阵计算一共要多少名学生,转化为点子图求一共有多少个点,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展示算法多样化
1.学生四人一小组,看哪个小组能用尽量多的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巧算,并结合点子图把算式里的想法在点子图里圈一圈,一种方法用1张图,用彩笔圈点子图,圈的时候先要想好了再圈。四人一组,讨论操作。
2.汇报
(预设)15×18=15×9×2
15×18=15×6×3
15×18=15×(10+8)=15×10+15×8
15×18=15×(20-2)=15×20-15×2
15×18=5×18×3
15×18=(10+5)×18=10×18+5×18
15×18=(20-5)×18=20×18-5×18
学生分别把7种解法的点子图做个说明。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之后进行的,一方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展示算法多样化。
(三)分类,观察分析点子图及算式,找到两种定律的本质区别
1.分类
学生尝试把这些方法分分类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
2.找到结合律的特点:因为等分成几组,所以连乘
观察结合律的点子图分析其特点。
学生举例说明:15×18=15×2×9
15×18=15×6×3
15×18=5×18×3
3.找到分配律的特点:因为不等分,分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
观察分配律的点子图分析其特点。
学生举例说明:15×18=15×(10+8)=15×10+15×8
15×18=15×(20-2)=15×20-15×2
15×18=(20-5)×18=20×18-5×18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了解学生观察算式的角度,分类一共有两种情况:按方法分成结合律(点子图的特点“等分”)和分配律(点子图的特点“不等分”);按拆18和拆15分类。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观察“等分”成几组只能连乘;不等分,分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从而找到结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质的区别。
(四)概括: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要时刻想着点子图
PPT出示:
总结:看来我们在做题的时候,脑子里得想着点子图,是等分成几组,还是不等分分成几块,如果等分成几组就得连乘,不等分分成几块就得乘加或者乘减。看来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相同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做法。点子图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找到了结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质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拆数,让学生掌握在做相关类型题的时候看着拆数的不同,头脑中要结合点子图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相同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做法”。
二、回顾错题,利用点子图分析错误原因
回顾过去的学习出现过的错误利用点子图进行分析
(PPT:错题1)125×48=125×40×8
(PPT:错题2)如:125×48=125×(40+8)=125×40+8
设计意图:用探究到的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区别,结合点子图说明错误原因,使学生加深对本质区别的理解。
三、拓展练习
8×12+4×36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总结:今天我们借助图来帮助我们研究数的问题,其实不光是点子图,还有其它图形也能帮助研究数的问题,希望同学们下次在碰到有关数的问题的时候能够想到我们的图形朋友。
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16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四边形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意图在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能把四边形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方面: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种类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探索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处于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转化阶段,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大部分学生思维灵活、动手能力强。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但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也较难掌握。 因此,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做中悟”,“悟中创”,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多层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把四边形进行分类,概括出特征。
三、说教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形式的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我将运用直观的教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将情景教学法、小组探究法、直观演示法和快乐教学法等有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密室闯关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益、有效。
四、说学法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这充分说明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为主,通过师生交流、合作探究、生生交流等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指导学生运用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比较法、交流法来学习知识,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组合,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五、说教具准备和学具准备
课标强调:“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因此,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突破了难点,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益。
另外,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又准备了本节课所需要的12个图形、表示图形之间关系的集合图和学生练习环节所需的图形和剪刀,为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做了充分的准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
六、说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课标理念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成 “激趣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激趣导课
多媒体显示四根不同长度的线段,问学生:用这四根线段你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从而引出四边形的概念。紧接着出示各种四边形,让学生说出各个图形的名称,并且指出,无论是平行四边形还是梯形,都是四边形。告诉学生在四边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各有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四边形的特点,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咱们就根据四边形边的特点给它们分类。(板书:四边形分类)
这样,赋于数学知识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
2、探究新知
(1)观察课前准备好的12个四边形。“观察-比较”是现代科学探索中常用方法。让学生观察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再进行比较。使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建立了丰富的表象。
(2)小组合作。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分类摆放,再说一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样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正确或错误的分类方法。
(3)反思评价。多媒体展示将12个图形分为三类的方法,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图形的对边的特点,从而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引导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师生共同概括分类的方法,同时利用集合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4)欣赏生活中的四边形,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我将练习环节与综艺节目“疯狂的麦咭”联系起来,带领学生进入密室闯关,设计了“抢答密室”(问学生下面的图形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哪个是梯形?);“拼图密室”(下面哪两个图形能拼成长方形?哪两个图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哪两个图形能拼成梯形?)和“魔术密室”(让学生用剪刀动手操作,只剪一刀,将告诉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剪成不同的两个图形),这三个习题的设计,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的理念。
4、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总结本节课你所学到的知识。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2)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如何?让学生学会评价,激励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的信心。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吧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来,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体现,为了突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将标题《四边形分类》醒目的写在黑板上方的正中间,在标题的下方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准确的书写出来,并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用集合图的形式展示在定义的下面。整个板书的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给人直观、醒目的感觉。
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1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纸片,双面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一)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无
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想象)
(二)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把你刚才的想法画下来。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师:画完了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组谁的想法与众不同?(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小组展示,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学生补充不同情况)
(二)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预案: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
2、引导学生分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不相交两类。
3、(学生说出自己小组的分法后)师:对于他们小组的这种分法,你们有问题吗?
设想:当出现“b”情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并把直线画得长一些,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线全部画出。
当出现“c”的分法时,开始同“b”的做法一样,先使学生明确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
况。再使学生明确分类时要统一标准。相交的一类,快要相交的一类,不相交一类,这样分类是以相交与否为分类标准。而相交成直角是根据两条直线相交后所成角度来分类的。二者不是同一标准,所以这种分法是不正确的。从而达成分类的统一,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总之,在分类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看似两条直线不相交而事实上是相交的情况。先想象是否相交,再请一两名学生动手画一画,从而达成共识。
三、归纳认识,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一)揭示平行的概念
师:那剩下的这组直线相交了吗?(没有)想象一下,画长点,相交了吗?(没有)再长一点,相交了
吗?(没有)无限长,会不会相交?(不会)
(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师:这种情况你们知道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板书:互相平行)知道为什么要加“互相”吗?
(学生回答)谁能说说什么是互相平行?(学生试说不完整的概念)
小结:在同一平面内,画两条直线会出现几种情况?
(二)揭示垂直的概念
师: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都形成了四个角)
师:你认为在这些相交的情况中哪种最特殊?(相交形成了四个直角)
师: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而其他情况相交形成的都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
师: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了四个直角呢?(学生验证:三角板、量角器)
(板书:成直角、不成直角)
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互相垂直。(学生试说后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互相垂直的概念)
四、练习巩固,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1、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后教师可适当添加一两个没想到的例子。
2、我们看看运动场上还有这样的现象吗?(出示主题图)
3、咱们看看几何图形中有没有垂直和平行的现象?(出示几何图形)
五、拓展延伸,发展空间观念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出示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
1、摆出两根红色小棒与绿色小棒平行,想象有多少条直线跟绿色小棒平行。观察发现规律。
2、摆出两根红色小棒与绿色小棒垂直,想象有多少条直线跟绿色小棒垂直。观察发现规律。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18
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经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中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激趣,引导探究。
2、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成问题 激兴导入
1、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部分内容吗?
师:你看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向哪移?变化?)
师:带着问题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清晰,学习目的更明确。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心中疑惑。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利用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发问。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本身的思考,也就是他们急于探究新知的动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2、出示孙悟空打小妖的情境动画,将情境中的数据列出,感知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及小数大小变化。
师:课前老师通过和同学们交流知道同学们都爱看西游记,这天师徒四人正行走在西去取经的路上,突然杀出一个妖怪,想不想看当时是什么情况?(放动画片)
(设计意图: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从情境中提取数据让学生填空
0.009米=(9)毫米 ①
0.09米=(90)毫米 ②
0.9米=(900)毫米 ③ 9米=(9000)毫米 ④
1、推导右移规律。
引导学生借助整数部分,从上往下观察
(1)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交流)
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分别把3式与1式、4式与1式作比较再研究提出的问题。
生讨论。
整理并总结出右移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2)抢答填空题。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3)拓展:利用这个规律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0倍。
2、推导左移规律。
(1)猜测
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会变大,猜一猜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有什么变化?
共同验证
整体观察: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越变越小。
(2)引导学生借助整数部分,从下往上观察
小组讨论交流: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全班交流)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数学语言讲究精确,师强调缩小到原数的 )
分别把2式与4式、1式与4式作比较研究提出的问题。
同桌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整理并总结出左移规律: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3)抢答填空题。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4)拓展:利用这个规律说出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引导、提问,把“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与“小数大小的变化”联系起来,学生尝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紧张愉快的教学中,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3、记忆规律。
(1)用最短的时间记忆规律
(2)和同学们分享记忆小窍门。
(3)、一起总结小数点歌谣
小数点,真调皮,右移一(位)二(位)三(位)……扩大十(10倍)、百(100倍)、千(1000倍);左移一(位)二(位)三(位)缩小十()、百()、千()……
(4)选择性地提问规律。
4、解答课始提出的疑问。
我们课始的疑问有答案了吗?
擦掉问号改成感叹号。
质疑: 小数点无论是向左移动还是向右移动,位数不够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用数字“0”补齐。
三、巩固应用 内化新知
1、帮助师徒四人闯过数学王国的关卡。
2、帮助小猪快餐店解决困难。
快餐店价格中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让价位变低。
(设计意图:多层次练习,是加强对新规律的巩固和运用,达到活学活用,并有意识地让学生有形象方法记住小数点向右移,原数变大,小数点向左移,原数变小,加强记忆效果,并利用所学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