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案使教师能够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要怎么写?接下来给大家带来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目标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另外,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围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准备:课件,皮尺,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①一枝铅笔长18()。
②一枚1分硬币厚约1()。
③教室里的课桌高8()。
④教室地面约长8()。
⑤北京到黄山市的距离是1316()。
2.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很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提出测量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说一说: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
2.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1)结合课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
课件出示: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2)出示标准化跑道的图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
课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米,走()的长度正好1千米。
3.实际感受1千米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此环节也可以在课前完成)
(2)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15秒。
(3)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课件出示指路标志、珠穆朗玛峰主峰高度、汽车速度表等图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让学生能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印象更深刻。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设计意图】综合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千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五)实践应用,延伸拓展
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在老师或家长的陪同下完成此题,不要流于形式。
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2
第一单元时、分、秒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一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第二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第三课时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三年级第一学期P54—5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
2、会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在观察、思考、和动手折的过程中,认识和找出对称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4、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数学审美情趣,领会数学美。
5、通过小组协作和交流活动,提高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按对称轴将轴对称图形画完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彩纸
教学过程:
一、生活经验,引入新知:
1、出示图片
2、问:这些图形美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反馈:它们都是对称图形。
追问:什么叫做对称?
预设:1)左右相等。2)左右图形大小相等、形状相同。……
3、判断:上面的图形是不是从下面剪出的,为什么?
反馈:第一组是,第二组不是,因为第二组图形左右不对称。
总:生活中也有不少对称现象。
4、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图形也是对称的?
生:反馈。
找一找:打开袋子,找一找对称图形。
学生反馈。
预设1:1、3、5、6、7、8
预设2:1、3、5、7、8
2)问:你有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吗?
反馈:对折。
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总:像这样对折后,左右两边图形能完全重合的叫做轴对称图形。
出示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巩固新知,认识对称轴:
1、拼一拼:用两个平行四边形平成一个轴对称图形。
反馈:
2、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用方格纸判断)
反馈:小火车并不是轴对称图形。松树和五角星是轴对称图形。
问:你是如何用方格纸判断图形是否对称的?
生:对准图形的顶点判断。然后数方格。
总结: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它的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我们叫它对称轴(板书)
【策略说明:通过“观察、分类、验证(折)、”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三、数对称轴,拓展思维
1、找一找,数一数
交流反馈。
问: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反馈:图形的边越多,对称轴就越多。……
2、做一做: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比一比谁剪的对称轴最多?
【策略说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剪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和谐的对称美,让学生感到轴对称就在我们身边,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七、总结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体会了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八、作业布置:《练习册》P71—72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2条4条0条无数条1条
画轴对称图形要点:先找对称轴,然后找对称点,再连线。
【策略说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剪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和谐的对称美,让学生感到轴对称就在我们身边,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七、总结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体会了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八、作业布置:《练习册》P71—72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2条4条0无数条1条
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4
一、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65人,女生31人,男生34人。大多数学生上课大胆发言,学习效率较高;一小部分学生贪玩,上课经常不能注意听讲。在本学期的教学中,首先要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二要对少数差生注意个别指导。
二、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含以下单元:
1、两位数乘两位数
2、千米和吨
3、解决问题的策略
4、混合运算
5、年月日
6、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7、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8、小数的初步认识
9、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10、整理与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数与代数
会口算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判断平年、闰年,知道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换算。
(2)空间与图形
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三视图,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觉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统计与概率
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善。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发展数感,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发展统计观念,初步具有清晰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能应用在本册教科书里学到的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能利用估计、判断解决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4、情感与态度方面。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息息相关。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四、教学措施
1、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
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5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1)、教师演示分苹果。指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并写上。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1)(2)(3)(4)
1、认识1/4
1)要得到一个苹果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2)教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
(3)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第二组图片,1/4和1/3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作业
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力目标: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在引导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将例题交给学生去自学,探究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学生更容易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讲述(故事大意)猪八戒在取经的路上,忽然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刚要吃,悟空一个筋斗翻到了他的跟前:八戒,这个西瓜我们分开吃,你吃西瓜的1/2,我吃西瓜的1/2,(师板书:1/2)八戒听了满脸不高兴,这个西瓜是我发现的,我要多吃,我要吃西瓜的1/4(师板书1/4)
师:同学们说,八戒能多吃到西瓜吗?要想知道八戒能不能多吃到西瓜,我们必须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比较一下分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互动解疑
1、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质疑: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以下1/2和1/4(指板书)谁大谁小?为了直观地比较出谁大谁小,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拿出手中的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的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小结: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纸,一张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份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一份越少,所以1/2>1/4。
刚才我们知道了把两张相同的正方形的纸分成不同的份数,都取其中1份,这样的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而如果把两张相同正方形的纸都分成相同的几份,取不同的份数,这样的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呢?
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7
一、设计思想: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二、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五、教学策略和手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用圆片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各两张,剪刀。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分数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黑板上准备好一些小磁铁。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剪刀一把。两个月饼图。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讲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给大家听。
话说唐僧师徒一路向西取经,这一天他们来到了一个集镇上,看到路上的人都手提着月饼,这才想起今天是中秋节了。这时刚好路过一个月饼店,“哇,好多的月饼呀!”八戒很快就看见店里各种各样的月饼,馋得直流口水,一个劲地说:“师傅我想吃月饼。”可是唐僧说:“想吃月儿饼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唐僧说:“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唐僧又说:“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要是只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块吗?(有的说每人分一半,有的说每人得半块。)半块月饼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出示课题)新课标第一网
[设计说明: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从故事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自然展现(是因为用整数解决不了了,所以才要用到分数),且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孕育而生。]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认识二分之一
(1)猜一猜: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一半就是这两份里面的一份,也就是这圆形的二分之一,写作:1/2,结合书本中的月饼图说说,“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2)教师说明: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1表示其中的一份。
(3)动手实践
A、折一折:让学生用各种的纸片动手折出1/2,(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B、展示学生的几种典型折法
C、从操作过程中凸现思考过程。
师:这些形状不同的纸都可以折出它的1/2。想一想,同一张纸折出的形状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呢?
(4)在辨别中感悟平均分的重要性。
折出几种不是平均分的二分之一,想想这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吗?(再次强调平均分)
[设计说明:通过直观演绎数学知识所蕴涵的思维发展过程,让学生进行自我释疑体验,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也不包办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过程,而是通过“折一折”了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力,感悟“平均分”的内涵与重要性,从而是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拘泥与常规,思维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认识四分之一
(1)观察推想
师:大家推想一下,如果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块是它的几分之一?
(2)开展折1/4的活动
A、师:要得到一个图形的1/4应该怎么办?用圆形纸片折一折,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出四分之一。
B、汇报:你是怎么得到1/4的?说一说1/4表示什么?
C、请学生拿出同样大的正方形纸,小组合作折出不同的1/4涂上颜色贴在底板上,在相同的时间里看哪组折出的方法最多
D、汇报怎样折的。问:这些1/4的部分一样大吗?为什么?
强调:整体一样大,它的1/4就一样大。
认识几分之一
(1)刚才我们认识了1/2和1/4,我们把1/2,1/4,这样的数叫分数。你还想到了哪些几分之一的分数?板书学生的回答。(有意识写几个分母大一点的分数)抽几个说说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2)找一找。(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发现哪里有几分之一?为什么?
(三)练习:做一做第1题
[设计说明:有了1/2作基础,1/4的学习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分析、去解决新问题,学会把新知识和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着学习,学会在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知识,并学会举一反三,有所创新。]
再现情境,比较大小。
(1)故事引出问题
师:接下来老师继续来讲西游记的故事,唐僧师徒在月饼店买了些月饼后继续赶路,走着走着转眼已到了中午,猪八戒饿得肚子咕咕直叫。这时唐僧拿出了一个的饼,给八戒和孙悟空分一分,说给孙悟空1/4,猪八戒1/2,猪八戒一听急坏了,大声说,不行,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吃大的,我要吃1/4。同学们,猪八戒他是不是得到便宜了,吃到大的一块了吗?(板书1/21/4)
(2)解决问题:
让学生思考后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吃到1/2的要大,吃到1/4的反而小呢?
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圆片代替饼来验证一下。
反馈,请2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进行验证的。
小结:原来分数也有大小,1/2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分成4份的要大,所以1/2>1/4
(3)拓展延伸:
A、这时候,沙和尚过来他也要吃,他说要吃这个月饼的1/8,你觉得他们三个人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
B、看板书,你还能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吗?任选两个数比较大小,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板书),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块就越小)上面这些分数中哪个,哪个最小?
(4)练习:做一做第2题。
[设计说明:再次用讲故事的的方法引出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从解决故事的疑问中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时故事中也蕴含了正确的答案,把分数的大小比较和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生不难发现正确答案。并且再次用圆片代替月饼来进行证明,验证答案。]
(四)说说想想,课堂小结
说说你对分数有了哪些了解?
想想分数中的两个数字分别表示的是什么?你分清楚了吗?
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过自己亲身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用多种适当的方法来求出平面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在教室中摆放大图形,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中来,通过走一走、看一看、描一描、测一测等方法让学生来感知周长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说话,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具准备:各类图形卡纸及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上课前已在教室中间摆放了一个图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T:今天小朋友们是不是感到特别奇怪,老师在咱们教室中间围了一个大大的图形,请你仔细观察这个图形,把你的发现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从外形上来说,直线曲线上来说,从对称性上来说。)
T:观察得真仔细,小朋友们以后观察任何东西都要像今天这样仔细。好啊,那咱们观察过了,老师接下去就想请一位小朋友来走一走了。(教师示范:请一位小朋友仿照老师的走法,从一点出发,沿着这个图形的边线走一圈,请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学生走)
T:走得棒不棒?(棒!)你们观察得更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个问题:刚才这位小朋友他是沿着这个图形的什么走了一圈?(边线或轮廓)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图形的边线或者说是轮廓叫作“周长”(板书:图形的周长)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一)教学周长
T:那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吗?(学生交流。)
教师演示:我们从任一点出发,绕着它的边线走了一周,又回到这一点,那么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1)教师出示若干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上,请学生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来比划一下它的周长;
(2)观察一下身边的事物,你能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吗?(我们还发现了物体表面的周长,板书:物体表面的)
T:我们发现了不光图形有它的周长,物体表面也有它的周长。
(3)印一印,描一描:利用你桌上的物体,选取它的一个面,用印一印的方法,描出这表面的图形的周长。
(①印当中来发现不封闭图形;②老师也准备了两个图形,请你来描一描它们的周长:这什么这个不描呢?)(我们从一点出发,绕着图形的边线走,不能回到这一点,这个图形叫不封闭的图形,那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呢?)所以在数学上我们可用一句更加简洁的话来概括: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请你判断下面哪些图形能计算周长(能,请坐好,不能,请举手。)
(二)探求周长的方法
T:认识了周长,下面请你想想办法来求求周长吧。
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四人小组了。
小组活动:老师把黑板上展示的基本平面图形放入每个小组的信封里,请各各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求周长的方法
交流:说说看,你们小组是怎样来求的?(测量、绳子围、对称性……)
小结:我们刚才在求周长方法时,发现一个图形比较平直就可以用尺子来量,比较弯曲就可以用绳子来量,还发现对称的图形只要求一半就行了……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有几厘米,怎么办?
(2)我用两根同样长的绳子围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谁的周长大?
(3)T:那你能这些方法来求一下刚才印下来的物体表面图形的周长吗?
(引到地上的教室中的大图形,以他们在上课时找到的特点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求周长了。)
※(4)小明的书桌面是一个长120厘米,宽50厘米的长方形。如果在它的二个角上分别裁去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问你图形的周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图)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T:通过咱们一节课的共同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9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2.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3.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5.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来进行除法和加、减法的运算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除法和加、减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混合运算计算过程,能熟练计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对、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能够正确计算。
教法学法:
1.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从题目中获得的数学信息,说说解题思路,来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独立列式计算,交流计算顺序和结果,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出示7×6+24,指名学生板演计算,总结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例2.
(3)找出例2中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4)在同学们提的问题中选择“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来研究。
二、学生交流、合作、探索、归纳方法。
(1)鼓励学生探究
师:关于这一节的问题,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老师想放手让同学们自己解决,依托小组的力量,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生: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收集信息。
(2)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内的发现,教师补充,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和书写格式。
(3)及时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除法也有加减法,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巩固拓展 强化新知
(1)课件出示算式,147-72÷6 327-56+78 56÷8×15 32×3+37
学生说说计算顺序。
(2)给计算顺序分类,(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3)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再计算。
设计意图:练习时按照,先说计算顺序,再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最后计算的模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有说到做,明确了计算顺序,提高了计算能力。
四、归纳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2)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板书设计: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45-70÷2
=45-35
=10(元)
1.当综合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2. 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通过板演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及时的进行计算顺序的文字总结,给计算顺序分类明确。达到学生正确计算的目的。
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1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投影片、铁丝等。
教学过程:
一、准备
教师出示动物园篮球场平面图,提问:动物园篮球场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有几条边?有什么特征?
二、诱发
投影:例1动物园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小狗花花绕篮球场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课件展示:小狗花花围着篮球场走一周。教师: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计算出来?(激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26+14+26+14=80(米)
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三、释疑
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总和。教师板书:长方形四边长度的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比划周围一些长方形的周长。例如:黑板、桌面、课本等。
3、展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教师: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我们能不能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其他方法。学生推导出下面的计算方法(利用对边相等)。
26X2+14X2=80(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X2+宽X2
4、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个长,再走一个宽。提问:这时它走了多少米?是长方形的周长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着走完全程。教师提问:剩下的路程是长方形的多少?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推导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第三种方法。
(26+14)X2=14(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板书几种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以上几种计算方法,比一比发现第三种方法最简便。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5、让学生议一议: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6、教师出示例2(投影),学生独立解答。
7、教学例3,学生读题后,教师操作:拿一段长50厘米的铁丝,先量出一个长,用铁钳拧成90度角,再量出一个宽,用铁钳拧成90度角拧成一个长方形后,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铁丝的长度-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此题。
8、投影:(让学生在课堂独立做两道题)
四、转化和应用
投影:
1、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
2、量一量各个长方形的边长,计算各个长方形的周长。
课件:展示黄、红、蓝三个长方形。
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43= 422= 25+0= 0+28=
32-0= 28-28= 175= 215=
二、探索新知
1、教学05=?
(1)创设情境引入。
教师摆出5个盘子,每盘放3个苹果,提问:这里有几盘苹果?每盘有几个?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3+3+3+3+3=15,35=15
3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继续提问:现在每盘有几个?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2+2+2+2+2=10,25=10
2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1+1+1+1+1=5,15=5
1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0个后1个也没有)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0+0+0+0+0与05两个算式,提问5个0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得数(即0+0+0+0+0=0)05表示什么意思?(5个0相加是多少)应等于几?(等于0)
(2)推理归纳。
根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课本P34算一算3道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口算结果。(03=0,70=0,026=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结论。
(3)小结、深化。
引导学生认识:0乘几和几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34试一试中1、2题。
(1)第1题。
此题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进行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时,要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这样想:因为135=65,所以1305=650。这样想的学生可能已经理解了算理,也可能认为只要在65的末尾写上一个0就可以得到计算结果,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135和1305这两个算式,使学生理解13个十乘5等于65个十,也就是650。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竖式算法,可先请学生板书竖式计算的书写过程,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第③种算法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书并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第2题。
此题是因数中间有一个0的乘法,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让学生公布各自的算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①的算法。
三、 巩固练习
1、竖式计算。(补充题)
全班齐练后指名板书,进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4065 3506 5208 5554
全班齐练后交流,交流时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5个棱长5厘米的小正方体纸盒,
教师准备5个棱长是15厘米的立方体纸盒,正方形纸板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要上一节数学课,老师却想到了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能背下来吗?(引导学生齐背)这首诗什么意思,你知道吗?、2、师:大诗人苏轼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
而我们在生活也看过许许多多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也会是不一样的。
(设计意图:由古诗导入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是不一样的”这一道理,并将此由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本节课的数学探究中来。)
3、师:老师带来了一个搭好的立体图形,(出示用4个搭好的)(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从不同的方向看,你能看到什么形状?在题卡上画一画
4、汇报: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画的?
正面:课件演示(平移情况)
上面、右面,(说说怎么想,怎么画的)
(设计意图:由旧知激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同时分散难点,将不在同一平面上的2个面的画法点拨出来,帮助扫清新知中不必要的知识障碍)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并画下来。
1、师:现在老师增加了难度,看看你还能画出来吗?
2、先观察:难在哪了?
a认识数量上增多了:(原来是几个,现在是几个?)
师:大家数数是5个吗?(教师鼠标点)指指被谁挡住啦?
(认识到有被遮挡的,课件显示)
师:如果把遮挡的这些立体块变成透明的,那么被遮挡的就能看见了,是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看到的立方块透明,感受被遮挡的立方块与其他立方块之间的位置关系。)
b、数量增多,为什么就难了?(教师演示)
(数量上的增多,会引起(带来)形状上的更多变化,就难了)
师:现在是5个,如果是6个,7个,或者摆的更多呢,那么就更复杂了,这节课我们就只研究用5个小立方块来搭物体(揭示课题,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难“这一切入口,激发学生认清新知的生长点(即增加了一个立体块),通过老师的演示引导,学生的想象,感受到数目上的增加,带来的是形式上更加多样的变化,以帮助学生发展更高的空间想象能力。)
3、师;现在难度增加了,还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摆来帮助我们),那好,就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画一画。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发展,要以观察物体为载体,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抽象的东西理解起来有困难时可以把它形象化(即通过实物的摆来观察可以降低难度,帮助解决问题这一手段、方法)
4、汇报:
师:你看见的每个面是什么样的?怎么画的,把它摆在黑板上。
请同学到前面边看边说你怎么想的,其他同学仔细看,认真听。
正面: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平移后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形状。
上面:师:谁看到了他在观察的时候和刚才那个同学有个不一样的动作?为什么会有这个动作呢?
师:a我们可以调整观察的角度,使你正对着要观察的面。
b还可以怎么做?也可以转动这个物体,让要观察的面对着你。
左面:学生先说,师:结合你手中的看看,他说的对不对。
师:如果给的不是具体的实物,而是立体图形,看大屏幕上的,这个时候再看左面,,怎么办?
师:看不见的,有难度,就需要我们靠头脑去想象,要想很好的去想象,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动手摆,仔细观察,来帮助你丰富你的想象。看来摆也很重要。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己解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怎样想的“,即观察方法上的指导,整个过程由抽象----直观经验---抽象的训练,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活动一在学生想一想,摆一摆,画一画,再想一想中完成。)
5、现在老师给你2分钟,用5个小立体块自己摆图形,再分别画出这三个面的形状,看谁摆的多?
用手势告诉我,你们都摆了几种?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摆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头脑中会有了深刻的印象。你们画的都对吗?
6、师:现在搞个小比赛,同桌之间,你摆一个他摆一个,然后交换过来画出三个面的情况,再交换过来检查,看谁画得准,正确率高。
(都做对的举手)
7、师:老师也搭好了一个,看看你能画出来吗?自己动手画,汇报:
师:刚才老师看到有些同学没有通过摆,直接画出来的,没摆怎么就能画出来?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实物摆帮助画出来,只有通过不断的摆加强印象,才能最终不用摆靠想象就能画出来。
(设计意图:3个练习,各有侧重点,5是通过大量的摆、画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在学生头脑中通过直观形成丰富的表象;6是对学生进行检验,同时强调了不仅要求画的多,还要画的准,也是进一步强化训练;7是逐步由直观—抽象,不通过摆而是通过想象,知道每个面的形状,整个过程,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看实物,调整你的观察位置或是转动实物来观察,不能转动的图形只能靠自己的想象画出3个面的形状,也就只由立体图形—平面图形,那么给你立体图形3个面的情况,你能知道原来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样的吗?
活动二:根据给出的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1、出示学生画的3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自己动手搭一搭
汇报:(指名到前面边摆边说你是怎么想的)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师:谁看清楚了他是怎么做的?
这个过程也就是根据看到的不同的面的情况进行推理调整的过程。
他是从正面先摆的,有没有摆的方法和他不一样的。也就是先从哪个面入手摆出基本图形都可以,)
(设计意图:在独立完成、订正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方法,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想一想,摆一摆,再想一想这一过程,着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2、出示第2组,师:再来摆一个,试试,行不。
师:还有和他摆的过程不一样的吗?比比,哪个简单?
(先摆数量多的,需要调整的就少,比较简单)
这个呢,数量相同的,自己试试。
汇报: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别的途径知道的吗?(你真了不起)
先摆上面看见的,也就是底层肯定不动,只是在上面进行调整)
(数量上相同的,先摆上面看见的)
(设计意图:优化摆的方法,比较怎么摆简单,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师:给2个面,能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吗?
自己尝试,汇报
3、出示例题;判断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正面什么样的?还有不同想法的吗?
你有什么发现。看来又有新的问题产生了,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根据从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唯一确定一个物体,发现新问题,结束全课。新课开始是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再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数学课堂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研究解决问题的阵地。另外设计中,也有意识的体现由抽象(图形)----具体(摆实物)---抽象(由图形判断)这样一个通过直观手段来解决问题,再逐步到抽象的想象问题答案这一不断训练过程,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4
《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走1小格是1秒;掌握分与秒的运行关系,1分=60秒。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秒的具体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观察实践能力。
3、借助生活实例和多种实践活动,渗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培养他们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秒的具体概念,通过观察、合作交流归纳出秒针与分针的运行关系即1分=60秒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体验1分1秒的长短。从而对分秒的具体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钟表实物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钟表一个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课件呈现春节联欢挽回的一个场景,人们用倒计时的方式,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导入新课——计量很短的时间,常常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用到时间单位秒?
3、关于秒,你知道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
二、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探究新知
1、独立观察钟面————-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从而引出又细又长走的最快的是秒针
2、在合作学习中探究分与秒的运行关系
①四人小组合作,两人看分针的变化,两人看秒针的运动。
②汇报分针与秒针的运行结果。
③小结:秒针走一圈,即60小格,分针走一小格。
板书:1分=60秒
三、在活动中体验时间,感知时间的价值
1、听一听(1秒的滴答声)
2、拍一拍(感受一秒的长短)
3、做一做(让学生自由发挥1秒能做什么,即用动作表示1秒)
4、读一读(1秒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财富)进行珍惜时间的品德教育。
5、估算一分的活动
活动一:当老师说开始时,闭上你的眼睛,每个同学都在自己的心里估计,一分钟到了,自己睁开眼睛,看看大屏上的时间,然后坐下。
活动二:拍一拍数一数
全班同学看着课件中的钟表,伴随着滴答声,边拍手边数数,在各种感官中具体感受一分的长短。
活动三:估算一段动画片的播放时间长度
6、玩一玩(1分能做什么)
一分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完成。
汇报:一分钟自己的完成情况。
四、巩固练习、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我会填(课件)
①我们上一节课用40()
②小丹跑50米用9()
③妈妈每天工作8()
④从学校到家要走大约20()
2、我来当裁判
3、想一想,谁先到家?(课件)
小兔乐乐:我到家时是1时59分56秒,小兔悠悠:我到家时是1时59分58秒
五、课外延伸
1、了解钟表的发展历史
2、了解我国古代计时的方法
六、作业设计(自由选题)
1、可以上网或查阅书籍,也可以调查身边的人或自己,了解一分钟还能做哪些事情?
2、记录自己完成家庭作业需要的时间
3、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故事,格言警句。
4、合理安排,形成个人作息时间表。
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5
一、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针对本年级组提出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专题研究而设计的。设计的过程中力图体现出本专题的研究成果,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各种方法融入了教学当中。同时在本节课设计中,我也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形式交替变换,注重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的发挥。
另外,我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没有忽视素质教育,一方面注重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联系,另一方面注意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熏陶。
二、说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练习为依托,通过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巩固练习,把本年级的研究结果——培养计算能力的方法孕育其中,本节课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针对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设计了一些有趣味、有时代科气息的练习,但实际并没有改变知识内容和结构。下面我对本节课知识点做了简单分析:
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是本册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先是从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开始的,然后是接近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接着是由浅入深的学习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的乘法,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安排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和熟练,也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做好铺垫,又是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计算打好基础。在这节课中学生在巩固练习的同时,我把提高计算能力的方法:培养计算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加强口算、掌握算法,理解算理等方法融入整个教学中,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计算速度,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基于以上认识,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使学生初步理解提高计算能力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体会成功的快乐。
初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2、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熟练地计算。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从素质教育着眼点来看,要贯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要使学生会学、乐学、主动去学。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谈话激趣、回忆交流、讨论归纳、强化练习等教学方法,循循诱导,让学生在比赛、游戏、练习、合作中自主学习,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出发,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如下几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知识?想一想。学生可能会根据教材说学习新知。是啊,从课本的内容看这节我们要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有0乘法,但是老师想让大家看看最近几次的作业,拿几本错多的作业给学生看看但是老师想问问:这几天我们学的知识,你们都熟练了吗?作业得怎么样?(可以拿几本错多的作业给学生看看)引导学生说一些学生还不太懂,应该再练习。……那就巩固复习一下,使我们计算能力再有所提高,计算的准确度也能提高一些,可以吗?师板书课题。
(这样设计导入主要是让学生觉得我们是有必要上这节课,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发挥)
(二)回忆交流,讨论归纳,明确算法,理清算理。
1、回忆交流
师:好,那回忆一下,我们这几天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师:对,这段时间我们就是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那每天学习都一样吗?……
请学生想一想都学了哪几种情况的乘法,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学生在全班上说一说。
2、讨论归纳,明确算法,理清算理
师:你会计算这几种乘法题吗?你能说一说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吗?小组内互相说说,师巡视指导。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师据学生汇报板书计算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不错,虽然有些还说不完整,但已有一些进步了。
师生一起来说算法,并理解算理。
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下面那些话是表示重量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问:你见过下面哪几种秤
2.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你知道哪个是重量单位吗?
观察图像,看看他们在说什么?
3.总结: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表示物体有多重!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算一算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7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的乘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2、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重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
2、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关键:
1、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主题图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常去商店吧,今天我们就要进行一次购物,请同学们看图!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12×4=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三、拓展应用
1.数一数:
2.买铅笔
3.实际应用
4.7×3+48×6+35+2×8
2×6+54×9+63+6×7
5.填表。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了解了怎样用竖式来计算。下课后,请同学们试一试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8
一、总体说明
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单元解决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运用乘法和除法一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通过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贴近度很高的生动例子,让学生先从直观的图画中了解信息,再运用了解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了解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培养学生了解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4)结合适当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教学设想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能运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画,了解和收集图画中的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信息在小组中讨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后总结和归纳生活中一般性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建议用5课时安排教学。数学广角(单元教案)
一、总体说明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主要内容包括:统计中的重复问题和等式中实物代换问题两种类型。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和等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统计中出现的重复现象和等式中通过实物进行代换问题。通过运用集合的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统计中出现的重复现象,运用集合图推算事物的数量。
(2)通过实物代换,初步理解代换思想,推算事物的数量。
(3)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教学设想
根据奉单元知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物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能通过实物理解重复现象和代换思想,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安排教学。
集合的思想
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难点:用集合直观图来表示事物。
教学准备
CAI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1题。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谈话: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练习二十四第2题
要求:(1)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2)班内交流方法。
三、全课总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等量代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