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案例
好的教案应该包括合理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环节。优秀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案例要怎么写?下面给大家整理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案例,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案例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会利用“>”“<”和“=”来描述长度和个数的大小比较。
【过程与方法】
通过纸条的高低不等和高低相等形象直观引入“>”“<”和“=”这三种符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小朋友,开学至今大家都长高了不少,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身高。谁愿意来比?(请两个小朋友)
大家看看,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下面请小朋友三人一组,自由组合,两人比身高,另一人说说比的结果,互相轮流进行。
2.出示投影P18第一题
图上有谁啊?(小胖和小丁丁)(小强和小胖)(小亚和小巧)
谁来比一比他们的身高,说一说比的结果
(1)小丁丁比小胖矮,小胖比小丁丁高。
(2)小强和小胖一样高。
(3)小亚比小巧高,小巧比小亚矮。
二、新授
1.出示P18第2题第一张图
请小朋友说一说图意。
师并介绍小于号画小于号,开口的方向表示大,合拢的方向表示小。一起书空小于号。
师:一个单位的计算条比三个单位的计算条短,数学表达方式是1<3。
念作1小于3。
用心 爱心 专心
谁来说?(多请几个)
练一练
摆计算条左边放2个,右边放5个,先互相说一说图意,然后写一写。
左边放1个,右边放4个,(独立完成,写一写)
2.左边放2个,右边放2个,问:现在是什么情况?
2和2相等也就是2等于2。等号两边开口一样,表示相等。一起书空等号,然后在书上写等号。
3.猜想一下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哪个符号?可以猜想一下它的名字,也可以猜想一下它的形状。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猜想的结果告诉你的同桌。
A:形状,上黑板画一画
B:名称
C:解释形状
D:说图意
师:大家讲得真好,正如大家想的,确实我们接下来要学习大于号,谁有什么好方法来记大于号?
一起书空大于号。
4.请学生观察三组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大于小于看左边,尖头小小是小于,开口大大是大于。
5.练一练:同桌合作摆学具,并写一写。
编一编,说一说
出示学具:○○●●● 我们把它们看作是巧克力,你能编个故事吗?
(左边有2块巧克力,右边有3块巧克力)
2个单位的计算条比3个单位的计算条短,所以2小于3。
三、巩固练习
1.P18的第三题
2.P18的第四题的左边3列(要求独立完成)
3.比一比,赛一赛P18的第四题的右边3列
4.在()里填数。
用心爱心专心
5>( ) 3<( ) 0=( ) 2>( ) ( )<4 ( )=1 ( )<3 ( )>3
5.发散思维练习
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
四、总结
用大于,小于和等于号可以比较数的大小,比较高矮,比较多少等。
作业设计:练习册P11 习题集《比一比(2)》
板书设计:
小与 等于 大于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案例篇2
统计
单元教学目标:
1、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举,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课程标准中想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4、根据统计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最喜欢的水果(2课时)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3、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数据、实物整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启发教学,实践体会。
1、我们班要举行元旦联欢会,需要习一些水果,现在市场上苹果、梨、香蕉、桔子这四种水果最多,咱们调查一下到底习哪种水果吧!
2、小组活动:
第组一张白纸,四种水果画片。每人选一种最喜欢吃的水果,贴在纸上,让大家一眼看出你们组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完成后,贴在黑板上展示。
3、全班交流:
同学们评议哪个组的图让大家一看就知道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帮助我们班决定习哪些水果。通过讨论,得出贴图片时要一边对齐,按种类顺序排列,左右也要对齐,并允许贴得不符合要求的小组重新调整。
4、各小组的统计图进行汇总,制成全班爱吃的水果统计图及统计表,并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练一练:
1、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1)喜欢吃苹果和梨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
(2)香蕉比梨少多少个?
(3)最多的是什么?最少的是什么?
2、说一说:
(1)哪样东西最多?最样东西最少?
(2)哪两样东西同样多?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讨论)
3、第1题先让学生观察图意,明确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数一数各种图形的数量,体会数据的整理过程,再动手画图,完成填空。可以让几个小朋友合作完成。
4、第2题,先让学生把书后附页上的水果图剪下来,再独立解决问题。
5、第3题,通过学习独立的调查,整理数据,表达结果,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6、迎新年。
(1)先让学生独立去观察图。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提出并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说一说自己班如何过新年,开展哪些活动,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案例篇3
教学内容:
小猫钓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三个含义,通过直尺认识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3、引导学生观察图,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理解0的三个含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你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放录音,听故事。)
二、观察画面,引入新课
(一)出示主题图。
教师:你猜猜故事里的小猫是哪一只?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别的小猫钓了多少条,你们知道吗?你们能把这些数写在下面的田格里吗?
1、出示图片。
(1)学生在书上写数。
(2)展示。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教师:小黄猫一只也没钓着,在他的下面应该写几呢?(写0)
2、出示图片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0”的认识。
(板书:0的认识)
教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师指着小猫下面的0问: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
(二)感知0的另两种含义。
教师:你还在哪见过0?
我们在直尺上发现了0,请同学们拿出直尺看一看。
1、出示图片
教师: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
(这些数是按顺序排列的,从0开始的)
这个0表示什么呢?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意见?
小结:直尺上的这个0,表示开始,起点的意思。
2、出示图片
教师:在温度计上也有0,这个0又是什么意思?
教师:0度是水变成冰的温度,当温度下降到0度时水就开始结冰了。
3、出示图片。
教师:0度可以这样表示。
三、学习写0。
(一)教师:我们在这么多地方见过0,0是怎样写出来的,请看黑板。
1、教师演示:0的写法
2、边演示边讲解
0是一笔写成,起笔在右上边线中间偏上一点,向上碰到上边线,再向左下写,写到横竖中线焦点的地方,与竖中线接触,然后向右下拐,到下边线中间偏左的地方与下线接触,再往上拐到中线附近,与右边线接触,再继续向上,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接。
教师:请你用手指和课件演示一起写一遍。
学生书空
(二)出示图片
1、学生练习书写。
2、出示学生作品。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3、教师:你能把下面的空格写完吗?
教师:哪种写法对呢?为什么?
(这两种方法都对,第一种是接着写的,第二种是照样子写的、)
教师:你们写得真棒!在写好字的同时,还注意了写字的姿势。下面我们一起来休息一下。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案例篇4
一、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三、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别这几种图形。
难点: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体会“面由体来”。
五、教学准备
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由我给大家上一节课。为了给大家上一节丰富有趣的课,我做了许多准备,同时也让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我来看一看大家准备得怎么样,把你们准备好的图形和白纸放在桌子上。看来大家很认真的对待这节课。那,有信心把这节课的知识学好吗,能做到认真倾听老师的话吗,能做到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吗,能做到积极举手发言吗。好,那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图形,板书课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说一说
a、师:大家看老师准备的这些图形(展示立体图形模型),你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吗?找什么?板书立体图形。
学生观察,发现、回答讲台上的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师依次板书。
师:再来看看,这种陌生图形又叫做什么呢?
(这是一个新的图形,这种图形我们叫它——三棱柱)
师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
来看老师变个魔术,师展示长方体拆开6个面。看清楚了吗,我现在变得是什么图形,(长方体)再看一遍。这个长方体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由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6个面组成。
师:我们来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面。
师:那请拿起桌面上的长方体,用你们的小手去找一找这6个面,
学生摸模型。
说一说,这个面摸起来有什么感觉。
滑滑的平平的。
2、做一做
提问怎么将平面图形展示在纸上
师:你们都已经把长方体的面找出来了,现在有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不拆开这个长方体,那我们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搬到纸上呢?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说一说能怎么做。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印、方法),对于印可以教师演示。
当学生提出描,让生上台在黑板上演示。接着提问有没有其他方法,学生说不出,则老师自行演示印的方法。
自主将平面图形画在纸上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
生:想。
师:那好,动手之前有几个要求。
1、数一数你从一个立体图形上得到了几个面
2、想一想你画的面是通过哪些图形得到的。
能做到要求吗,现在,开始动手。有需要帮助可以让同桌帮忙。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作品。)
3、汇报交流(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师:我想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生1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1:我是从长方体的这个面搬下这个图形的。
师:你说得真好,大家看他搬的图形跟老师的一样吗?(一样,师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我们再请一个同学展示下他的作品,生2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2:……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小结一下从各个立体图形上得到的面。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将物体的一个面表示在了纸上。我知道聪明的同学们都知道这些图形的名字了,谁能准确,大声的告诉我。
注:回答时注意纠正学生错误,例如圆形,在数学上,准确的它叫圆。
提问:各个立体图形上有几个平面图形?
师:是不是在长方体的身上只找得到一个面?
生:不是,有6个面
依次提问各立体图形上有几个平面图形。
师:我们一起来摸一摸平面图形,看看是什么感觉。
请生上台依次摸各平面图形。
4、小结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几个新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它们都是立体图形上的一个面,(板书面)而且都是平平的,板书平,因此我们把它们叫做平面图形。板书。
看仔细了,它们都是什么样子啊?生:平平的。
谁能说说他们都有哪些特点吗?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
老师有问题要让同学们帮忙解决。
如有学生连错,将正方形长方形混淆,师:有没有同学想对他说些什么。纠正错误。谁来帮她改改。
2、涂一涂
老师能用这些些简单的图形组成一些有趣的图案,信不信。
师在黑板上绘画,请学生上来涂色。
3、说一说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我们今天学的这几个平面图形。哪位细心的小朋友能在我们周围找到今天学的平面图形。
(四)课堂小结
实际,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这些平面图形。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我们善于发现智慧的眼睛去寻找今天所学的几个平面图形。做到,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把数学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五)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立体图形:
七、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是《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39;几何知识打下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拼、摆、画,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的教学思想,比如: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摸一摸”和“画一画”的操作活动中,动口、动眼、动手,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在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更好地体验出“面”在“体”上,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提问“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学生对教学用具——积木的兴趣极大,在后续的教学时间中很多学生管不住自己,经常会去摆弄积木,因而导致后续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对此,以后在教学中如果出现新鲜的教学工具,一定要让学生自己事先进行摸索,避免在课堂中因为过于新奇而忽略了课堂教学。
2、在对知识点的教学中,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概括能力的估计不足。这直接导致在讲解平面图形的特点时,学生无法对,平面图形的特征从边、角等方面进行描述。对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避免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3、课堂的表扬方面还有所欠缺。对于学生的回答能给予反映,但是表扬的语言过于匮乏,对学生的表扬没有真真让学生从心里深深的感觉欣喜。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表扬机制。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案例篇5
教学目标:
通过实践简单的分类,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经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想,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体验分类方法和结果的多样性,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感受到身边有许多与数学相关的事情,喜欢学习数学,乐于提出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善于表达和倾听他人意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在活动中体验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整理在生活中的用途及作用。
难点
让学生能学会自己确立标准分类,有时能按不同的标准多次进行分类。
教学突破
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为知识背景,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自主活动,亲自动手操作,经历分类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感受分类的标准和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分,选择通过讲的小故事把学生带进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讨论后明白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准备:
日用品和食品若干。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约4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多媒体画面,画面中大头儿子,到超市想买一盒水彩笔,摸头自问:超市这么大,我该到哪儿去找呢?
2.提问:超市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
3.揭示课题。
1.学生观看多媒体画面回答大头儿子提出的问题。
2.学生说出超市里的商品是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的。
二、自主活动,体验分类(约30分钟)
(一)学习按一种标准分
1.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教科书上文具和学具的主题图。提问:有个做事马虎的小朋友,他把文具和学具都散放在桌子上。我们一起来帮他整理一下。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放到学具盒里?教师在学生回答时用电脑配合显示收文具和学具的过程。
2.分一分,理一理。
(1)谈话:下面请各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一袋物品拿出来,(袋内装食品、日用品若干件)说一说袋中有哪些物品?学生交流时老师巡视。
3.学生观察后回答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应放到学具盒里。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谈话: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把这些物品分别装到两个篮子里,怎样放合适呢?看哪个小组分得又对又快!
提问:大家评一评,分得对不对?
4.分一分,做一做。
(1)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一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起来。提问:小朋友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谁认识这些小动物?谈话:小朋友,这些动物中哪些能在水里生活,你能把它们圈出来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鼠标点击画面上的动物,画上圈,并发出该动物的鸣叫声。除了图上的动物还有哪些动物能在水里生活呢?小结:刚才我们把这些动物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一类是不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多媒体显示两个集合圈,把这些动物分成两类。
(2)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三题。它们各在哪里行驶?提问:小朋友们,这些都认识吗?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呢?各小组先讨论,互相说一说。指导学生根据行驶地方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做记号。如在天上飞行可以画个来表示,在地面上行驶可以画个来表示,在水里航行的画个来表示。
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各小组分别操作。学生把本小组分的两个篮子拿到讲台上,一个篮子里装的是食品,另一个篮子里装的是日用品。
学生检查各小组分情况。
(3)学生首先认识题中的小动物。并回答出是什么动物。学生在跳跃轻快的音乐声中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并回答。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4)小组讨论,学生纷纷互相说出各在哪里行驶。学生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三、自由发言,交流体验(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谈话:小朋友们,你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分一分的方法吗?学生追忆后,回答在生活中做过的、见到的用分一分方法的事。
四、实践延伸,学以致用。(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多媒体显示一组房间衣屋散放的画面。提问:看了这幅画面你想说些什么?谈话:我们小朋友回家后运用分一分的方法把自己的小房间整理一下,好吗?学生观看后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如说这个房间太乱了,需要整理一下,准备回去怎样整理自己的房间等。
五、本课小结
本课是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掌握分类的方法。学会分类可以根据同一标准分也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在生活中有许多时候都需要用到分类。
六、课末板书设计
分一分
按同一标准分按不同的标准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案例篇6
一、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时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这一内容是学生在上学期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知道如何看整时和半时。而本节课则是教学用“5分5分数”的方法来认读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学生通过观察和自己的动手过程来感受时间,使他们在观察与操作过程中,经历和感受时针与分针的运动情况,从而构建学生的时间观念,这就构成本堂课的主要任务,学生在熟悉喜爱的生活情境中和操作活动中认时间、表示时间,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2、在认、读、写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蕴含的时间观念。
3、通过时间与生活联系的事例,让学生体验时间的宝贵,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
教学重点:时、分的认识。
教学难点:几时几分的认读。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时钟模型;学具――小钟。
教学预设: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小朋友,想认识她吗?(课件出示婷婷的录像)
师:看一看婷婷在干什么?
生:起床、吃早餐、上学、上课。
师:她什么时间起床?你是怎么认的?
她什么时间吃早餐呢?怎么认的呢?(学生一一口答)
师:婷婷上学和上课的时间你们都会认吗?跟你同位的小朋友说一说。(学生互相说一说)
归纳: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二、指导探究
1、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识时间
(1)(课件出示图片)婷婷现在在干什么呢?(做操)这是婷婷做操的时间(出示钟面9:15),你们还会认吗?
(2)是几时几分呢?谁会认?(学生尝试认读,并指导写出9:15)
(3)分针指着3,为什么不是3分,而是9时15分呢?(学生尝试说)我们来看看钟面上是怎么走的。(课件演示)
师归纳: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
(4)分针指着数字3是15分(出示钟面模型),分针指着其他的数字是多少分,你们知道吗?同位互相说说,并在书上填出来。(学生先讨论,再独立填,然后集体反馈,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2、认识时、分的关系
(1)(指着模型)分针走了一圈是多少分?分针走了一圈的时候时针走了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
(2)时针走了多少?它们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
板书:1时=60分
(3)你们的小钟面上也是这样的吗?自己拨一拨,看一看吧。边拨边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
3、新课小结
除了能认几时整、几时半,我们还会认几时几分了。为我们的进步鼓掌!
三、实践运用
1、小游戏
小游戏――“我来拨钟你们说”
看分针指的数字,你能很快地说出是几分吗?(师生互动)
你们自己想玩这个游戏吗?自己拨一个,请同位的同学说一说。(生生互动)
2、婷婷特别喜欢参加学校里的活动。老师给她拍了几张照片,想看看吗?(课件出示:跳舞――2:40,捏橡皮泥――3:05)
师:她在什么时刻参加什么活动?(学生说)
这两个时刻你们还会写吗?(学生独立写,重点指导3:05的写法,集体反馈。)
3、拨一拨,说一说
(1)这是少儿台的电视节目单(课件出示),婷婷最喜欢看这个时间的节目,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有时刻2:55的钟面)同学们请你猜一猜。
(2)你们喜欢看什么节目呢?在小钟面上拨出来,让你的小伙伴猜一猜。
4、连线
(1)电视节目这么好看,有几只小动物也想来看呢。可是小动物还没找到自己的座位,请同学们帮助他们找一找,要求动物身上的时刻和座位上的时刻一样。(课件出示小动物身上的钟面和凳子上面的时刻)
(2)拿出作业纸,自己找一找、连一连。
(3)小狗怎么没有座位啊?这儿还有一个空位置,谁能说出它的时间?(学生说,课件出示并完成连线)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婷婷的学习和生活。你们喜欢跟她交朋友吗?我们不仅跟她交上朋友,还要向婷婷学习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案例篇7
教学目标
⒈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⒉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⒊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重点、难点
⒈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⒉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上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把上课用的卡片放进这个箱子里找不到了,你们愿意帮助我找到卡片吗?(出示神奇的箱子)
师:那你们猜猜它在哪个盒子里?
师:这可是个神奇的箱子,只允许我们打开一次,不过,它为我们提供了两条提示,第一个提示:卡片在1号盒子的下面,它有可能在哪?
师:卡片在3盒子的上面它在哪?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判断的对不对呢?(师揭开2号盒子找到卡片)你们真能干,都能当小侦探了。刚才我们一起寻找卡片的过程就是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上下(教师板书上下)。
二、自主探索,合作解决
⒈在情境中渗透“上下”位置关系。
出现小鸟图片,小鸟说:“树爷爷,您好,冬天快要到了,我们三个好朋友想搬到您这儿来过冬,行吗?”
屏幕上出现老树,老树说:“行啊。我这有三间房,不知你们想怎么安排呢?
小鸟又说: “是啊。我们各自应该住在哪个房间最合适呢?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能帮我们合理地安排一下房间吗?”
同学们愿意帮这个忙吗?那么怎么安排房间最合理呢?
⑴现在老师给每位同学发了一张与前面同样的图,请四人一组摆一摆,看哪组安排得又快又合理。
⑵学生4人一组交流合作:把3只小动物的图片,合理地安排在各层房间里,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
⑶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⑷学生汇报反馈小组内讨论的结果。
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有:
①小鸟飞得高,所以它的房间在最上面;小松鼠会爬树, 所以它的房间在中间;小兔不会爬树,所以房间在最下面。
②小松鼠在最上面,小鸟在中间,小兔在最下面。
③其他。(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想法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的方式多种:奖给发言的学生一朵红花;奖给小组成员每人一朵红花;为安排房间合理的小组鼓鼓掌……以此激励学生认真分析思考,勇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从中确定出大家公认的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⒉深入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突破教学难点。
⑴同学们看图,现在3只小动物的位置关系能用以前学过的“前后”这种位置关系来说吗?那么它们又是怎样的一种位置关系呢?
现在请同桌之间说一说小动物的位置关系。
学生反馈的结果可能有:①小鸟在上面。②小松鼠在上面。③小松鼠在下面。④其他。(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评价要用鼓励性的语言。)
⑵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 ①指名说。②同桌互说。
贴:小鸟在小松鼠的上面
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
小兔在小松鼠的下面
小鸟在小兔的上面
小兔在小鸟的下面
⑶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位置关系(出示课题)。
现在,同学们对“上下”这种位置关系理解了吗?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下面,这是怎么回事?(指图说)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⑷学生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生可能回答:因为跟小鸟比,小松鼠在它的下面;跟小兔比,小松鼠又在它的上面;所以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下面。
⑸小结:看来,同学们在说“上下”位置关系时,一定要看准跟谁比,是这样吗?
三、实践应用
⒈运用新知解决疑问。
⑴看图提问解答。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位叫小明的同学也带着他喜欢的东西来到了课堂上。 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吗?我们一起看看吧!
电脑演示:书柜图。
①这是什么呀?书柜有几层?里面都放了些什么东西?外面呢?(小狗、小镜子)
②看到这幅图,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提问并回答问题。
学生四人合作:一生问,余生答。
③汇报。
(让学生根据书柜图中的现实情境,加深理解现实生活中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会用有序的语言表达出来。表达形式可以是:一生问,余生答。如果学生表达得不是很有条理,教师可引导学生正确、有序地表达。
⒉律动(配乐说儿歌、做手势)。
⑴请同桌面对面地说一说五官的位置关系。
⑵老师说口令,学生听口令指五官。
⑶老师把你们刚才说的五官的位置关系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编了一首儿歌,想不想听一听?儿歌的前两句在2号盒子的上面,生:1号盒子。
师:儿歌的后两句在2号盒子的下面。生:3号盒子。
(揭示儿歌内容,请学生配乐说儿歌做手势)
两只小手伸出来,上上下下分明白,
左手在上右手下,右手在上左手下,
我们一起指一指,鼻子上面是眼睛,
眼睛下面是鼻子,嘴巴长在鼻子下,
五官端正真好看!真好看!
四、总结全课,收获“上下”
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这样上、下关系的例子,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我们身边的数学吧!
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案例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了解自己的数数情况,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通过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在学会数数以后,能有序地数数,并能用多种方法数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点子图表示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体验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学工具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小朋友们,你们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开始,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
2.师生相互介绍。
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教师拿出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陈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我们平时有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齐数。(独立数——互数——齐数)
二、探究新知
1.数出数量是1的。
问:图中数量是1的有哪些?
(面国旗、一座楼房、一位老师、一个玩双杠的同学……)
师:对,这些都能用“1”表示。
出示数字卡片,老师领着学生读一读,学生再自己小声读一读。
2.数出数量是2的。
问:图中数量是2的有哪些?
(有两个同学在跳绳;有两个同学在给老师敬礼;有两个同学在看书;有两个同学在进校门……)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这些都可以用“2”表示。
出示数字卡片“2”,请学生读一读。
3.依次数出其他数量的事物。
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如果答是“数出来的”,可以让该学生到前面数给大家听。数完后,让其他学生评价,他数得对不对。
师:这些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做事很认真,数数的方法很正确。我们大家要向他们学习,做事认真仔细,养成好习惯。接下来,我们看哪个小朋友数得好。
4.认读1~10各数
●认读数字卡
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1~10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按方位数数
可以顺着数,倒着数,说说6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等等。
三、练习提升
1.数身边的实物
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鼻子、眼睛、嘴巴、耳朵、手指头、纽扣……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2.教学数字手势
3.开放性练习(可以放在课后)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盘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枝铅笔?
四、教学效果评价
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谁能说一说今天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会数1到10。并每个写5遍。
课后小结
谈话:写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数学王国的每一个成员都眨着智慧的眼睛在看着我们呢!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们打算今后怎样做?
学生自由谈论。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案例篇9
教学目标:
1.在“数学乐园”的一系列活动中,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和基数;巩固10的组成,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2.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数据,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形成简单的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闯迷宫
1.激趣。
师:同学们,认识他们吗?(cai播放1~9九个数字娃娃的小动画)
数字娃娃今天特地邀请我们班同学到数学乐园参加游戏比赛。有没有兴趣?
生:有!!!
师:数字娃娃说,只要闯过他们摆的迷宫,大家就可以进数学乐园。敢不敢接受挑战?
生:敢!!!
2.观察迷宫,明确规则。
师:数学娃娃摆了一个什么样的&39;迷宫呢?
生:有1到9个数字,有两个出口。
师:按照什么顺序才能走出迷宫呢?谁知道?
学生发言(按照从1到9的顺序)。
师:指给大家看看吧。
(一个学生上台划出路线图,展示给学生。)
师:对。只有按照从1到9的顺序,才能走出迷宫见到数字娃娃。如果不按顺序,就会被困在迷宫里,也到不了数学乐园了。
3.独立闯迷宫,展示成果。
师:谁有不同方法路线走出迷宫?把它划在自己的课本上。看看自己最多能找出几条路。
(学生在自己课本上用笔划出路线,教师观察学生操作情况。)
师:走出迷宫的同学请举手。到这里来指给大家看看吧。
(学生到黑板上划一划,说一说。)
师:谁和他不一样?来。
(学生划出不同路线图。)
4.肯定方法的多样,闯出迷宫。
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条路,都能顺利走出迷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按照从1到9的顺序。数字娃娃要带大家去数字乐园了。走吧。
二、说组成,得门票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从1数到9……到了。(cai出示“数学乐园”画面)
进数学乐园还要有门票的。怎么办呢?
哈哈,原来早就给大家准备好了,在这里呢。(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一沓类似门票的空白卡片。)只要说对一个关于数字的组成,就可以得到门票。有信心吗?
生:有!!!
师:屏幕上出现哪两个数字,就说一个关于它们的组成。比如2,6。
生:2和6组成8。
师:还能怎么说?
生:6可以分成2和4。
师:都可以。
师:我们来“开火车”。哪列“火车”顺利到站,他们小组就可以拿到门票。“小火车,……”
生(齐接儿歌):“……开起来,一开开到我这来。”
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一个接一个说数的组成。
三、验门票,进乐园
1.写算式。
学生用水彩笔在空白卡片上写一个算式,不写得数。
2.同桌互换。
把写有算式的卡片和同桌互换。
3.验门票,进乐园。
学生按小组,挨个读出门票上的算式,说得数,投入写有对应数字的票箱,其余学生做裁判。计算正确投递正确的学生进入“数学乐园”。
四、排排坐,选队员
1.教师发指令,选拔学生。
师:同学们经过这么多考验,终于顺利来到数学乐园了。等不及要参加游戏比赛了吧?
可是,比赛规定只要十个男同学,十个女同学。怎么办呢?还是考考大家,通过考验了才能参加比赛。
师:请同学们坐整齐了,听到口令作出反应,又快又对的就能参加比赛。准备好了吗?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案例篇10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基本口算练习1.看课件口算。
8+37+66+58+68+87+58+47+76+67+42.听算。
8+29+49+57+38+39+68+76+410+87+5
二、新课
1.出示例4。屏幕显示:活泼可爱的小兔在草地上做游戏。自然围成两圈(如例4图)。此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兔?(文字与声音同步)
2.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6人一组,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换看法,给予点拨。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请各组代表发言。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
①点数出小兔的总只数。1,2,3,...,15;一共15只。
②按左、右两群计数,用加法算。列出算式8+7=□(只),然后算出得数。……
(2)如果学生没有按颜色把小兔分成两类计数,再计算。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中有几种颜色的小兔?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把小兔分成两部分?使学生明白:可以把小兔分成白兔和灰兔两部分。
接着,让学生数出白兔的只数(10只)和灰兔的只数(5只)。然后,由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教师板书:10+5=15(只)
4.小结
(1)让学生评议哪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
(2)教师结合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问题的情况,肯定学生探索的解决方法,同时特别强调:把小兔按群分成两部分,用8+7计算出结果,按白色、灰色分成两部分可以用10+5解决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独立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做练习二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08页上面第1题。同桌互相说说题意,之后,指两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说一说题意。
2.独立填写算式。[8+4=12(只)]
3.学生之间交流、评议。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想的,计算的结果是什么,其余学生评价谁说得清楚、合理、正确。
4.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解决方法。
(1)启发谈话:再认真观察画面,鸡栏里的鸡还可以怎样分类?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的问题?
(2)让学生寻找另一种解决方法。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两三人讨论解决办法。
(3)交流。
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决办法。比如:鸡栏有3只白鸡、9只花鸡。用9加3
出鸡的总只数。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9+3=12(只)。
5.强化认识。
让学生看着8+4=12(只)、9+3=12(只)两个算式,分别口述出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解决方法的认识。
四、练习
做教科书第108页上第2题。
教学反思: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填在书上。填完后,集体订正。有错误的及时纠正。若出现把10-3算成10+3的情况,特别要强调:做题时要认真看题,仔细计算,才能算对。千万不要做"小马虎"。
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和复习
本节课教材首先列出了20以内进位加法表,下面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的排列规律,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下面安排有“数学游戏”,要求学生根据得数找算式卡片,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同时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然后是练习二十四中各种形式不同的练习。
教材的设计理念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层次:第一,系统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渗透对知识整理和复习的方法。第二,在观察分析表格,发现规律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第三,充分利用20以内进位加法表进行练习。
根据以上分析,特制定以下目标:
在游戏中,对所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进行复习。
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小组合作,学会对所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复习,并体验对知识的整理过程。
培养合作意识和方法。
培养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
对函数思想的渗透,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一题多解的能力。
二、教学情境精品片段与分析:
情境一:
抽礼物游戏:
师:小朋友们,昨天是什么节日?(圣诞节)昨天老师没来,其实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数学礼物,谁来摸一摸,你会抽到什么呢?
活动:学生从礼物盒里抽取算式卡片,口算,并选取其中较难的两三题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算一道就让学生拿一道算式放在实物投影上。
[爱玩,爱动是孩子的天性,特别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因此创设了从派送圣诞节礼物这个情境导入
,这样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孩子们都想从盒子里抽一张卡片礼物来算一算,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口算变得有趣,好玩,乐于去接受。在孩子们主动的学习中,对20以内的加法口算方法进行了练习和巩固,也让他们感受到口算练习也是很有意思的。]
情境二:
师:刚刚小朋友们算的这些算式都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其实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还有?
生:很多
{师抓一把放在实物投影上}
师:这么多的算式摆在一起你感觉怎么样?
生:很乱
师:那怎么办?
生:把它们理一理
师:真是个好办法!那如果让你来整理,你打算怎么整理?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让学生记住某种方法,而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面对某种问题,体验某种事实。所以在上一环节后自然地引导创设出一个很多算式摆在一起的乱糟糟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体验到对知识整理的必要性,孩子们的兴趣也在体验事实的过程中萌发。]
三、教学重难点精品片段与分析
活动设计一
讨论摆法。
生1:按得数整理。
生2:按9加几,8加几,7加几这样分类整理。……
2、师:听了这么多的想法,想不想自己也动手整理一下?
生:想。
师:老师已经给小朋友准备好了算式卡片,小朋友轻轻地把它拿出来,摆一摆,贴一贴。记住,只有8分钟的时间哦,最快完成的小组可得一颗星星。开始!
3、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教学反思: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拿出书上的表格让学生观察,而是充分让学生在交流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自己整理出20以内的加法表。学生经历了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初步感知了复习整理的方法。
活动二:
展示学生作品,评价交流:
(1)师: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这组的作品。
活动:学生介绍自己这组的作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引导深入。如:为什么和相等?渗透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大,和也一个比一个大;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加数小一,另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加数大一,和不变。
(2)师:现在我们不介绍自己的了,我们讲一讲其他组的,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让学生发现和自己摆的不一样的组的规律)
(3)师:老师发现有几个组没完成,你们组为什么没完成?(渗透合作的重要性)如果他们组摆的是有规律的,就问:你们猜猜看他们接下去会怎么摆?你为什么这么猜?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始终处于引导者的位置,引导学生通过生生评价,既交流了整理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观察的能力,并适时的渗透了合作的重要性。在分析表格中,通过教师适当的提问引导,初步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在评价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有所得,有所思。]
三、练习设计精品片断与分析
练习设计一:
抢答游戏:
1、师生抢答
师指算式,生抢答。
2、生生抢答
以小组为单位,有一人指,其余三人抢答,然后轮换。
[这个抢答游戏把这节课整理的表格的规律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融汇其中,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能使孩子们更好地巩固知识,学会应用。而且这个游戏能反馈出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对这张表格的规律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及时地调整教学环节。]
练习设计二:
教材112页“数学游戏”:
教师报一个得数,学生根据得数找算式卡片,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这个练习较上个练习而言,思维上的挑战性更强一些,通过这个练习,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而且又一次地应用了表格的规律,同时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练习设计三:
走迷宫:
1、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刚刚对这么多的算式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板书:整理和复习),摆出了一张像楼梯一样的图,其实这幅图还蛮好玩的哦,小朋友们想不想玩?
我们来玩一个走迷宫的游戏,迷宫的入口在这里,要求是我们走过的算式的得数一道比一道多1,你能走出迷宫吗?小组商量一下,你打算怎么走,再在自己编的表格上画一画。
2、小组合作
3、汇报教学反思: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他们进行创造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造思维的先决条件。在练习中,教师努力挖掘教材潜力,精心设计了富有童趣的走迷宫的练习,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这样一个一题多解的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不在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发现者和研究者,学生不再是学数学,而是“做”数学,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案例篇1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学生对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基本思维方法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探究并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本教学作如下设计:
1、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学生列出算式以后,先不做讲解,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尝试计算,再通过交流算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明确算法的优劣,从而激发学生寻求最佳算法的强烈愿望。
2、重视对“破十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亲自动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破十法”的理解,使学生能熟练运用“破十法”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计算速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小棒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参加过游园会吗?你们在游园会中看到过哪些有趣的场景呢?说出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1)课件出示教材10页例1情境图。
师:许多同学都围在小丑身边买气球,那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丑手中有多少个气球,卖了多少个气球吧。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了解到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还有几个?
(3)引导学生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5-9。
(5)思考:说一说这道题和以往学过的十几减几的题有什么不同。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的同时,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
师:怎样计算15-9呢?下面请大家独立思考,想办法进行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预设
生1:因为9+6=15,所以15-9=6。(想加算减法)
生2:10-9=1,1+5=6。(破十法)
生3:15-5=10,10-4=6。(平十法)
生4:15-10+l=6。
3、学习“破十法”。
师:在这些算法中,你认为哪种算法算得又快又准呢?
预设
生:我认为第二种算法算得又快又准。
师:我们给这种算法起个名字,叫做“破十法”。现在请大家看课件,了解运用“破十法”计算的过程。(课件演示,学生观看)
师:现在请你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运用“破十法”计算的过程,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
预设
生:我先摆出1捆小棒,再摆出5根小棒,因为5减9不够减,所以得把1捆小棒打开,从里面拿出9根,也就是10减9等于1,剩下的1根小棒再与其余的5根小棒合起来,就是6根小棒。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运用“破十法”计算15-9的过程吗?
预设
生:计算15-9,因为被减数个位上是5,不够减9,所以先算10减9等于1,再算1加5等于6。
小结:计算十几减9,先算10减9等于1,再用1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再彼此交流算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然后重点强调“破十法”,使学生感受到这种算法的优越性,最后通过看一看、摆一摆等活动熟练掌握“破十法”,提高计算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案例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对书中情境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能力目标:借助挂图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交流图中物体的数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会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想不想学好它?大家会从1数到10吗?
二、探索新知
1、 寻找身体上的数
师: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许多,快找一找,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有1个脑袋,1张嘴,10个手指等。只要说得对,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同时要注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2、 寻找教室里的数
师:同学们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这么多的数,真了不起!快来看看我们的教室,你们能发现哪些数?
(学生可能会说:有1块黑板,2扇门,6盏灯,25张桌子,47名学生……对于能说出比10大的数的学生要及时鼓励。)
3、 寻找校园里的数
师:现在,我们要数一数“可爱的校园”中的数。
4、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在忙什么啊?你发现什么呢?
三、 课堂总结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睁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想和他们交朋友吗?你打算怎么做?
板书设计:
可爱的校园
1 2 3 4 5 6 7 8 9 10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案例篇13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67页例1,及68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和整十数的算理和算法。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渗透在计算中要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的算理。
四、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六一快到了,很多小朋友都想了很多的方式来庆祝,有的小朋友想去公园,有的小朋友想用自己攒的零花钱去买玩具呢,我们也和他们一起去看看吧!(电脑出示玩具店的货架和玩具的标价。)
(二)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解决小男孩提出我有35元,买一个2元大象玩具,还剩多少元问题。(出示课件)
(1)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
师:大家会算上面的算式吗?先在小组里摆一摆,算一算。
(2)分组操作,形成思维。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操作。
(3)小结计算方法。
方法1、想一想:5-2=330+3=33(出示课件)
方法2、摆一摆小棒。
方法3、拨一拨算珠。
2、解决小女孩提出我有20元,买一个35元洋娃娃,还差多少钱?问题。(教学方法同上)
3、小结计算方法,在体验中选取自己喜欢的简便算法。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我会填。(出示课件)
2、完成P68的做一做的第一题
要求:(1)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游戏:邮差送信。
4、摘苹果。
5、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书中69页3题,70页7题。
(四)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必做题:69页1、2题。
2、选做题:寻找生活当中可以用本节课所学内容解决的问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案例篇14
教学内容:《义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小动物贴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出示主题图,师:这是某个城市的跨江大桥,你们看,多宏伟啊,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集体游戏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
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案例篇15
教学目标:
1、在动物餐厅的情境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探索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规律。
2、掌握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会比较。
教学重难点:
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森林里新开张了一家动物餐厅,小兔当任经理,小猴和小狗都跑去当了服务员。这一天,餐厅来了许多客人,经理说:“快,快,拿盘子,比谁拿得多。”小猴和小狗急急忙忙用双手去拿盘子。小猴说:“我拿了21只盘子。”小狗说:“我拿了18只盘子。”请你来当当裁判,谁拿得多?
二、知识探索
1、小组合作学习:
比一比,谁拿得多?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2、汇报交流。
3、小结:十位上2比1大,所以21﹥18。
4、试一试:26、31、67、49、89、90。
5、二次小组学习:
比一比下列计数器上的数。(第6页填一填)
6、汇报交流。
7、小结:
十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个位上的数谁大就谁大。
三位数比两位数大(位数多的数比位数少的数大)。
8、比大小。(第6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第7页第2题)
2、按规律填数。(第7页第3题)
(1)按顺序填数。(说说表格有特点)
(2)读出个位是5的数,读出个位是0的数。
(3)说说有什么特点。
(4)根据填好的表,把下图中缺的数填上。
(实际是根据规律填数)
3、按规律画图。(第7页第4题)
四、小调查。
我们学校一年级有几个班?每班各有多少人?哪班学生人数最多?哪班人数最少?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案例篇16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弄清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件出示问题,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课件出示第33页图。提出问题:
(1)图上有几个小朋友?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这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70是7个十组成的,46是4个十加6个1组成的。
(3)做课本第35页例2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七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课件。(数纽扣)
大家数一数黄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红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绿色的纽扣有多少粒。
大家知道怎么写这些数吗?我们先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些数,再写一写。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7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两人一组,互相说数字,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在生活当中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哪里有我们今天学习的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案例篇17
教学内容:
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进行10以内的加减混合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题。
教学难点:
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
教具准备:
算式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安徒生有一篇著名的童话叫《丑小鸭》,大家听说过吗?这只受尽苦难的丑小鸭最终怎么样了呢?
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丑小鸭,只要小朋友们把这些题做对了,这些丑小鸭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同学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10-1-6=
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二、探索新知
1、学习先加后减
师:屏幕上出示动态的画面:湖里有4只天鹅。
师: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
屏幕上出现2只天鹅向湖里飞走的画面。问:湖里的这些天鹅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学生:又飞走了2只天鹅)
师:要求湖里现在有几只天鹅?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同桌互相说说并列出算式,指名汇报师板书算式:4+3-2。
引导学生读一读算式,再对照画面说一说算式4+3-2所表示的意义,最后通过对比连加、连减的算式的不同引出课题:加减混合
让学生试着计算4+3-2的得数,计算后让学生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配合学生的回答板书计算小步骤,以突出计算的顺序和第二步计算减法时的被减数。
2、学习先减后加
课件出示主题图:请注意观察,看到了什么?(湖里有4只天鹅)
在注意观察;湖里的天鹅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
师:要求现在湖里有几只天鹅?该怎样列式呢?
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并板书:4-2+3
师:谁来说说这道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指名说说)
师:这道算式谁会计算呢?(指名说说得数和计算顺序师板书得数和小步骤)
3、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上面两道题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我们计算的顺序?
生: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的。
4、学儿歌
加减混合并不难,从左向右依次算。
加法在前先算加,加法在后先算减。
三、巩固练习
(1)算式大比拼
(2)判断
(3)看图列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的我们有哪些收获?
五、课后作业
1、根据算式7+2-5编个故事。
2、指导丛书第35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案例篇18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借助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4、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数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能用多种方法计算整十数之间、整十数与一位数、两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理解数的组成。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初步理解百以内各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窗1、自主练习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下面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一位先生在南极,不怕冰天和雪地,身穿黑色燕尾服,里面套着白衬衣。这位先生是谁呢?(企鹅)它生活在哪里?(南极)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南极?(学生介绍)大家愿不愿意多了解一些有关企鹅和南极的知识呢?那可要听好了。(P19)
现在,南极的小主人欢迎同学们到冰雪覆盖的美丽的南极大陆上做客。(出示挂图)你看到了什么?能告诉大家南极的小主人都有谁么?(板书企鹅、海豹、贼鸥)
二、新授
(一)教学红点标示的内容
1、数一数
(1)仔细观察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企鹅、海豹、贼鸥各有多少只)
(2)咱们先来看一下企鹅,这么多的企鹅,大约有多少只呢?同学们想怎样来数呢?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数出企鹅的只数,一会儿汇报给大家。
(3)刚才我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一只一只地数,二只二只地数,五只五只地数,十只十只地数,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4)到底谁说得最接近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多数同学喜欢用十只十只地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数较大宗物品时也可以用10个放在一起或圈一圈的方法来数一数。
2、摆一摆
(1)刚才我们用了数一数、估一估的方法,现在你能用你手里的学具摆一摆吗?如果一根小棒代表一只企鹅,你能用小棒摆出100只企鹅来吗?
(2)你摆出了吗?说说你是怎样摆的?谁能想个好方法,让其他同学可以一眼看出有100只。
(3)10个一是10,1个十是10,2个十是20,……那么10个十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
3、拨一拨
(1)你能否在计数器上拨出10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你能否拨出50、70、100么?说一说你是怎样拨出100的?
(2)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就是说百位在十位的左面,我们说在百位上拨出一个珠子就是100。
(二)教学绿点标示的内容
1、刚才我们数了企鹅的数量,现在我们来数一下海豹和贼鸥的数量?怎样用小棒表示它们的数量?用刚才我们学过的方法数出海豹和贼鸥的数量,然后用小棒表示,集体交流,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怎样用小棒表示它们的数量。
2、能否在计数器上拨出它们的数量?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的方式来进行拨珠子,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
(三)练习
自主练习1: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分别估出题目中物体的数量,再数一数,看看你估得准不准,最后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了估算,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理解了数的组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自主练习2—6
[教学过程]
1、自主练习2:我说你数
一人说出一个数,另一个人接着数,既可以正着数,也可以倒着数;既可以1个1个地数,也可以2个2个地数或5个5个地数,等等。
2、自主练习3:数一数,填一填
根据图意自己填空,集体纠正答案。
3、自主练习4:看图,说一说题目的要求
你能试着连一连吗?先让学生说一说气球上各数的组成,然后再进行连线,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小猴不能连73,而连37?
4、自主练习5:估一估,说一说
2008年青岛作为奥运会的一个比赛场所,将进行帆船的比赛,现在就有许多的选手来到这里参加训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训练的情况。啊!这么多的帆船,大约有多少条呢?谁能估一估?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5、自主练习6:小游戏
(1)找一名同学一起做示范。
(2)同桌两人进行互相猜数游戏,学生体会数的大小。理解“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的含义,并正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