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数学教案 > 三年级 >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模板

时间: 晓晴2 三年级

培养学生在数学中的操作能力,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发散思维,还可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应将比较抽象的事物用自身的理解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程度。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模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模板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模板1

《两位数乘两位数》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三、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课后编5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模板2

课题:商末尾有零的除法

教学目标

1.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通过对商末尾有零的除法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位数除法法则的认识.

2.理解商末尾添零的意义,掌握商末尾添零占位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商的末尾添零占位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并比较熟练地计算这类除法题.

教具学具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520÷13=900÷18=240÷48=750÷25=

7200÷36=9100÷13=640÷16=960÷24=

在口算过程中说一说520÷13240÷489100÷13是怎么想的?

2.二人板演,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订正板演时,要求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特别要强调,在求出商的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说明同学们对除数是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掌握得很好.

出示例147820÷23=

师:除数由一位变成了两位数,仍然是商末尾有0的除法,你们还会做吗?

2.教学例14

(1)学生试算例147820÷23=

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教师在下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尝试做题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2)教师提问:这道题的商是多少?为什么?被除数十位上的商是4,已经没有余数,为什么还要在个位上商0?(将问题写在小黑板上.)

(3)小组讨论,充分发表各种见解.

因为根据除法的计算法则,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对着那一位写商;如果不够商1,就要在那一位上商0,所以商的个位上就写0.被除数十位上的商虽然是4已经除尽,但个位上的0除以23仍然得0,所以商的个位应写0.

因为7820÷23商的首位在被除数的百位上,商应该是三位数,所以应该是340.

因为除到被除数的百位商3,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商4,表示商是34个十,也就是340,所以个位要写0.

如果商的个位不写0,商是两位数34,不表示三位数340,经验算34×23不等于7820,所以商不是34.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见解充分给予肯定.然后指导商写得不完整的同学把商写完整,从而使学生再次体会到,做除法时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而个位是0,只要在被除数个位上补0就可以了.

注意:教师要强调这个0不能丢,并用红色粉笔描一描这个末尾0.

(4)对比练习

把倒排的被除数改成7830并指名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试做.想一想这道题与刚才例14有什么不同?做题过程中有疑问同桌可以议一议.

结合板演竖式提问:当十位上商4后,出现了余数“1”,为什么还要把被除数个位上的0移下来?

引导学生明确因为十位上的余数“1”表示一个十,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余数则表示是10.

提问:商的末尾不添0行吗?为什么?

教师强调:商末尾不添0,商就不是三位数,也就不能表示3个百4个十,而只是34;若商末尾不添0,根据“被除数=除数x商+余数”验算结果也不等于被除数.

教师提问:比较两道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口述:相同点——都是商末尾有0的两位数除法.

不同点——前一道没余数,而后一道有余数.

3.反馈练习.

9180÷54=5778÷54=3749÷31=

全课小结

商末尾有0的除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余数,商末尾的0必须写上.一种是有余数但不够商1时,也要用0占位.为了防止商末尾的0丢掉,可在计算前判断商的位数.计算后进行验算.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模板3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应用意识。

2、借助列表整理信息,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表格进行生活中的推理。

教学难点:

借助列表整理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老师一直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最能干,今天终于有机会和你们一起研究数学问题,我真的很高兴!

师:你们看,我这里有一支白色粉笔和一支红色粉笔(展示粉笔),我把它们分别放在两只手上,藏在身后,谁来猜一猜,我的右手可能拿着什么颜色的粉笔?

师:请3名学生猜一猜。(学生可能说老师右手拿着红粉笔,也可能说老师右手拿着白粉笔。)

师:有几种可能性呢?

生:两种。(肯定学生的回答。)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信息:红粉笔不在左手。谁能准确猜出我手中分别是什么颜色的粉笔?

请一名学生猜出来:老师右手拿着红粉笔,左手拿着白粉笔。

师:真不错!(展示手中的粉笔)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因为红粉笔不在左手,所以红粉笔一定在右手,那么左手一定拿着白粉笔。

师:说得真好!在生活中,我们常利用一些已知信息进行推理、判断。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趣的数学问题——生活中的推理。(出示课题)板书

二、新授

1、教师:老师从智慧老人那里了解到这样一件事(出示例1前半部分):“学校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

师:你知道“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答

师:现在知道他们可能在哪个兴趣小组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纷纷发

学生甲:淘气可能参加足球组,因为他是一个很顽皮的男孩子。

学生乙:淘气可能参加航模组,男生都喜欢玩航模。

学生丙:淘气还可能参加电脑组。……

教师:可能性太多了!我们无法准确判断了。幸好智慧老人还给我们提供了几条信息(出示例1完整信息):“淘气喜欢航模,小明不是电脑组的,笑笑不喜欢足球。”我们来读一读。

全班齐读。

师:“笑笑不喜欢踢足球”,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笑笑有可能参加了电脑小组,也有可能参加航模小组。

教师:现在,请你们在心里默默地思考:这三句话能让你判断出什么?(给学生30秒的独立思考时间)

生自由答

可能会说出:淘气喜欢航模,笑笑喜欢电脑,小明喜欢足球。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像这些通过文字叙述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文字推理。(板书文字推理)

2、师讲解表格法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方法,老师这里也有一种方法,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师:(边贴表格边讲)我是用表格的方法进行推理的。第一行依次写上兴趣小组的名称,第一列分别写上他们的姓名。注意:填写表格时要有序整理信息。“笑笑不喜欢踢足球”我们就在这一格画×。“小明不是电脑兴趣小组”该怎么在表格中体现呢?

生:在小明的第三格画×。

师:“淘气喜欢航模”就在表格里淘气所对应的航模的格子里画∨。

师指着淘气第三格问,这里该画什么?

生:画×。

师:为什么?

生:因为淘气喜欢航模,他就不可能喜欢电脑

师:你还能在哪里画×?为什么?

生:因为淘气喜欢航模,他就不可能喜欢电脑,也不可能喜欢足球。

师:表格完成了吗?

生:没有。

师:谁来把表格继续完成?

生:在小明的第一格画∨,第二格画×;笑笑第二格画×,第三格画∨。

师:通过列表,我们推理得出淘气喜欢航模,笑笑喜欢电脑,小明喜欢足球。我们把这种通过列表得出结论的方法叫做列表推理(板书列表推理)

(板书结论)

师:你们认为这种列表推理的方法有什么优点?

生:很清楚、很明白。

3.试一试

智慧老人觉得我们同学特别聪明,就想考考你们,他给你们出了一道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全班齐读。

师:接下去请你们用喜欢的方法来解决第二题。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可以提醒让学生试着用表格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模板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是学生学习了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100以内笔算加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属于后续型学习内容。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生活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

教材第10页例1,教材呈现了同学们乘车去参观“世博会”的情境,例1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问题,教材从解决问题入手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索两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和算理,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找到适合自己的、合理而简便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理解算理,能正确进行口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算理的发展,体会算法多样化。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口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口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热身

64+5=6935+30=65

79+4=8348+30=78

66+8=7453+40=93

要求:“飘”算式,学生抢答,对于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两位数加整十数各选取一题要求学生汇报口算思路,强调个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师:左边这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右边这组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左边这组两位数加一位数先加哪个数位上的数,再加哪个数位上的数?

追问:右边这组两位数加整十数又是怎么算的?

归纳算法:两位数加一位数,先加个位上的数,再加十位上的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先加十位上的数,再加个位上的数。

2.揭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春天到了,学校组织了春游活动。三年级的小朋友已经在操场排好了整齐的队伍。这时先来了一辆大巴车。

(1)请你仔细观察主题图,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三(1)班有35人,三(2)班有34人,三(3)班有39人,大巴车限乘70人。

追问:限乘70人是什么意思?

强调:车上的人数要小于等于70人。

(2)那该怎么安排坐车呢?安排哪两个班级先上车呢?

预设1:三(1)班和三(2)班先上车。

预设2:三(1)班和三(3)班先上车。

预设3:三(2)班和三(3)班先上车。

(老师适时板书:三(1)班和三(2)班,三(1)班和三(3)班,三(2)班和三(3)班。)

2、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师:三(1)班和三(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吗?该怎么列式?

学生汇报,老师指名回答,并板书:35+34=69(人)

追问:35+34你是怎么口算出来的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预设1:30+30=60,5+4=9,60+9=69。

引导:把35拆成30和5,把3拆分成30和4,先算30+30=60,再算5+4=9,再算60+9=69。

评价:用到了“先算、再算”的词语,希望接下去的回答都能用到这两个词语!

小棒直观图释义(课件演示)。

师:实际上,这样的计算过程可以用小棒来表示。35用3捆小棒和5根小棒来表示,34可以用3捆小棒和4根小棒来表示。3捆和3捆合起来是6捆,5根和4根合起来是9根。两部分合起来是69根。

预设2:把35拆成30和5,把34拆成30和4,先算5+4=9,再算30+30=60,再算60+9=69。

师:这是先算个位上的数,再算十位上的数。在口算时,我们也可以先加十位上的数,再加个位上的数。

预设3:把34拆成30和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计数器拨数释义(课件演示)。

师:这样的计算过程也可以在计数器上拨一拨。35在计数器上怎么拨?加34又是怎么拨的?

强调:先加30,再加4,跟刚才的计算过程一样。

预设4:把34拆成30和4,先算35+4=39,再算39+30=69。

预设5:把35拆成30和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预设6:把35拆成30和5,先算5+34=39,再算30+39=69。

3.对比归纳,优化算法。

师:你们具有数学家的头脑,想出了这么多种计算方法。这几种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吗?

预设1:得数都一样。

预设2:都是分一分。

归纳:这些方法都采用了拆分的方法,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或者先加一位数,再加整十数,或者十位和个位分别加一加,再把两部分合起来,把这样的计算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

师:你更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小结:哪种计算方法能使你的计算变得既简洁又方便、正确率又高,你就选择哪种算法。

4.比较人数,得出结论。

追问:三(1)班和三(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全班齐答:三(1)班和三(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2)教学例2

师:那么三(1)班和三(3)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吗,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汇报,老师指名回答,并板书:35+39=74(人)

师:你是怎么口算出来的呢?像老师这样记录在纸上,写得又快又好!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汇报。

预设1:我把35分成30和5,39分成30和9,先算30+30=60,再算5+9=14,再算60+14=74.

预设2:我把35分成30和5,先算39+30=69,再算69+5=74.

预设3:我把39分成30和9,先算35+9=44,再算35+44=75.

预设4:我把35拆成30和5,先算30+39=69,再算69+5=74。

预设5:我把35拆成30和5,先算5+39=44,再算30+44=74。

追问:三(1)和三(3)可以合成一辆车吗?

指名学生回答,比大小得出结论。

5.对比分析,寻找异同

师:比一比,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预设1: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预设2:其中一个加数相同。

预设3:都是三十几加三十几。

师:有什么不同点?

预设1:得数不同。

预设2:另一个加数不同。

师:都是35加三十几,怎么一个得数是六十多,一个得数七十多呢?

指名学生回答。

小结:左边的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右边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6.经历计算,完整解题。

师:那么三(2)班和三(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请你按照第二题的格式,写一写,算一算,再跟限乘70人比一比。

指明学生汇报,全班齐答。

(三)练习巩固

1.写出十位上的数。

过渡:春天也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小蜜蜂也出动了,请你帮帮小蜜蜂采花蜜。

师:请你想一想花朵下面是几?完成学习单的第一题。

指明学生汇报。

要求:左边一组和右边一组分别选择一题,请小朋友说一说思路。

强调:两位数加两位数,要先看个位相加是否满十,再看十位上的数相加的结果。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十位上的数加一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十位上的数相加还要再加上进位的一。

2.口算(练习二第2题)

过渡:春天也是放风筝的季节。老师带来了几款风筝,你喜欢哪款,算出它的结果,再来放飞它。

形式:学生抢答,说完整算式,算对了就能成功放飞风筝。

3.打地鼠。

师:地瓜田里来了一群淘气的小地鼠,农民伯伯可愁死了,想请小朋友帮他打打地鼠,找找地鼠的好朋友,这样就能一次_两只地鼠了。

形式:学生抢答,先说算式,再上台来“打”地鼠。

追问:请你找找63的好朋友,写出得数是63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

学生汇报,师分类板书:

预设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追问:个位相加和十位相加只要怎么样,算式就能成立呢?

预设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追问:你是怎么写出来的啊?

强调: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只要个位相加等于3,十位相加等于6。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只要个位相加等于13,十位相加等于5,再加进位的1等于6.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趟数学之旅,你有什么收获吗?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模板5

归总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归总)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3.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以旧引新.

1.请你根据学过的乘除法数量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提问.

①单价×数量=总价

②路程÷时间=速度

③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学生可能举例:

①一个足球50元,3个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约120千米,坐汽车行了2小时,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③王师傅用小推车为食堂运菜,每小时运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几小时运完?

2.改编: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这条路长多少米?)为什么?如果去掉这个问题,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应该如何解答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提问: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总量)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工作总量?

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1)出示例5: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学生们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谈话:通过读题,你想到了那些问题,提出来供同学们思考.

学生可能提出:

题目中已知几个条件,它们各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线段图应该怎么画?

这道题可以先求什么?(中间问题)为什么?

求出总数量后,再求什么?为什么?

经同学们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

全班重点讨论下面的问题:

a.线段图怎样画?题中什么数量变了,什么没变?

使学生明确:为了清楚地反映数量关系,画两条线段,两条线段要同样长,表示同一条路(说明工作总量是固定不变的).

b.要求几天修完,必须先求什么?为什么?

[看图分析:可以从条件出发,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时),就可以求出这条路全长多少米?(工作总量)还可以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要求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必须知道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题目里没有给工作总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总量.]

共同解题,说出解题方法.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12×10=120(米)

几天修完?

120÷15=8(天)

综合算式:12×10÷15

⑤请学生说一说怎样检验?

(2)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0米”,问题不变,仍求几天修完?应该怎样列式?

12×10÷20=6(天)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应该怎样解答呢?

订正:这条路长多少米?12×10=120(米).

每天应修多少米?120÷6=20(米).

综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订正,说说你的解题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义.

(4)教师提问:再将第三个条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问题不变,仍求每天应修多少米?怎样列式?

12×10÷5=24(米)12×10÷2=60(米)

2.对比质疑,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比较例5、改编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是相同的,给了单一量和数量,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正好互相交换了一下.从解题思路上看,根据前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总数(工作总量),总数量是固定不变的(题目中一般在第一句话表示出来).不同的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总数量÷每份数=份数.

教师说明:具有以上特点的应用题叫做归总应用题.(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独立完成下题.

①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

②小华和小刚读同样一本书,小华每天读12页,6天读完,小刚想8天读完,平均每天要读几页?

订正时说说解题的思路各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方师傅给食堂运菜.如果用小推车每次运75千克,8次能运完.如果改用平板车运,4次就能运完.平板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来一批客人.每间住2人,需要15间房.如果每间房住3人,需要几间房?

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