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学教案十篇
四年级数学教学教案怎么写?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四年级数学教学教案十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精选篇1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1页例2,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九第5~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相关估算。
2.在尝试练习中掌握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具体的数量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并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知识
1.口算:80÷490÷30800÷20 120÷4540÷903200÷802.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23866721(省略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
3.估算:79÷459×42 183÷6310×194.
提问: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该怎样估算?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估算除法。
(板书:估算除法)
[点评: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估算经验,做好知识的孕伏工作;同时为分散本节课的知识难点做好铺垫工作。]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出示例2主题图:从重庆出发,普通客船每时行20km,大约( )时可以行207km。口头列式并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要点:将207km看作200km,200÷20=10(时)
2.出示例2第一组信息。提出问题,连贯的说一说条件和问题。
从重庆到三峡大坝全长624km,如果乘坐普通客船每时行23km,去三峡大坝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要点:624里有几个23就要行几时(为小结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作好铺垫)。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要点:可以把624看成600,把23看成20,再口算。也可以把624看成620,把23看成20,再口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并板书。624÷23≈30(时) 624÷23≈31(时) 600÷20=30620÷20=31
3.独立尝试练习,例2第二组信息。
从三峡大坝到重庆全长624km,如果乘坐高速快船每时行52km,回重庆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估算。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若有不会的同学,可以请教同桌、同组同学或老师。
(3)集体交流——分两个方面。
第一,为什么用除法?(624里有几个52就要行几时)
第二,你是怎样估算的?(把624看成600,把52看成50,再口算) 624÷52≈12(时) 600÷50=12
三、小结提升、完成板书
小结:(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估算?被除数看作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除数看作整十数,再相除。
(2)从解决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四、练习巩固、熟练估算
1.第102页课堂活动。
(1)180÷90=2(时)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速度=时间。
(2)581÷7=83(千米)又能发现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
(3)762÷75≈10(时)怎样估算的?
2.教科书第103页5~8题
四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片:
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3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
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
学生讨论
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
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思考汇报
4)找出最优方案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
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
2、有210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1人,不能弃权。前190张票中甲得75张,乙得65张,丙得50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当选。若甲要当选,最少还需要多少张票?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充练习
四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精选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3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生活中的小数
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小数的存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
我们一起来看,教室里有几个同学在进行测量。但是,他们测量的一边长1米,但是另一边不够1米,用米做单位,不够1米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生:小数。
师: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揭示课题:小数的意义。
关于小数你想知道些什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本中的新知识:“小数的意义”。
三、探究新知:
1.提出探究问题,引出小数的性质。
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
1-1. 反馈交流。请学生结合图说明自己的想法。
师:米还可以写成0.1米。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小数0.1米。
师: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箭头指向30的地方怎么表示? 0.3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3份是0.3,用分数表:。
0.3的计数单位是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3表示3个0.1
同理得出:指向7的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7份是0.7,用分数表:。0.7表示7个0.1
1-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也写作0.1。
2-1.同学们,学习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师:刚才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箭头指向4的地方怎么表示?0.04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4份是0.04,用分数表:。0.04的计数单位是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4表示4个0.01
同理得出:指向8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8份是0.08,用分数表:。0.08表示8个0.01
2-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也写作0.01。
3-1.同学们,学习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师:刚才0.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箭头指向6的地方怎么表示? 0.006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是0.001, 6份是0.006,用分数表:。0.006的计数单位是0.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06表示6个0.001
3-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也写作0.001。
刚才我们分的是一米,用整数“1”来表示,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实际应用中,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像0.1、0.2、0.01、0.52、0.625等都是小数。
5、各部分名称:
(以0.625为例来说明)小数中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上2表示2个0.1,3表示3个0.1,因此十分位上的计数单位是0.1,也可以说成是十分之一;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 。
归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 0.001......。
2.小数中,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
四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精选篇4
课题: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
【教案内容】:
教材第70~74页。
【教学要求】
⒈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
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
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
提: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记录及统计表。
提: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
(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
(3)组织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题: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75~7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知道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学会整理出数据制成的统计图。
【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谈话导入
介绍上海世博会。
2、出示书73页的统计图和照片。
介绍:世界五大城市申办世博会,最终我国上海获得了胜出。这是大家欢庆的场面。
(1这是第一轮投票的情况(出示统计表)
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一轮得票情况统计表
申办城市波兰
弗洛兹瓦夫俄罗斯
莫斯科韩国
丽水墨西哥
克雷塔鲁中国
上海
所得票数21228636
提问:有哪五个城市参加申办投票?哪个国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页统计图。
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国上海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这幅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说明:整理出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之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还有利于分析和研究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1、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提问:这个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从上向下有序地观察:包括图名、日期、单位、竖轴、横轴。
提:纵轴上又有哪些内容。
2、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4)标上统计图名称、日期、单位。
3、提: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哪个国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国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题: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
【教学要求】
通过这次活动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初步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体现每做一次游戏,参加游戏各方赢的机会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赢的可能性要相等。
【重点难点】
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游戏规则。
【教学过程】
游戏中感知。
游戏导入:
(1)每4人1小组,事先分好。
(2)明确活动要求: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到一个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如果红球的次数多,算小明赢,如果摸到的黄球次数多,就算小玲赢。
提:按这样的游戏规则,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
(3)组织学生分小组摸一摸,并统计出结果。
(4)组织交流,指名说说每一组的活动统计情况。
提:与刚才的猜想的情况一样吗?通过游戏,你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四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直。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摆小棒活动。
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
2.思考。
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
3.板书。
平行和相交。
二、学习新知。
1.摆一摆,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观察,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比较垂直与相交。
同桌讨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摆出垂直的图形。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思考,通过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线吗?
让学生尝试折一折,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互相完成。
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吗?
5.我说你摆。
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
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6.学习画垂线。
提问: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
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
展示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原因?
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边说边演示。
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互相垂直的线。反馈交流。
三、巩固练习。
书本上第23页小实验。
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
小组合作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
师提问:从O点到直线AB有多少种可能。
比较:在这么多线段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条是最近的?为什么?
四、小结
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四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精选篇6
教学内容:
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时师可以出示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1)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3)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4)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二、实践练习。
第10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
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四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精选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和实验等活动,感受到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初步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红、黄、蓝星星各一颗(纸星星)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猜神秘嘉宾
2、验证——出示柯南图片
二、新知教学
1、2个条件
(1)师:现在柯南手里有两颗智慧星,一颗红的和一颗黄的。
出示:左手藏的不是红星星。
你能根据这个信息确定柯南左手和右手分别藏的是什么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尽管小朋友思路不同,但都用上了“不是……就是……”这样的词语。
教师小结推理方法:我们在进行简单推理的时候,可以根据提示排除一个确定另一个。
(2)快速抢答,猜一猜
课件出示:
小兔和小猫在玩捉迷藏,躲在房子后面的不是小猫,就是?
星期天小头爸爸带大头儿子去吃肯德基,不是在白天,就是在?
小明生日了,爸爸妈妈给他买了皮球和小汽车,皮球不是爸爸送的,就是?
2、3个条件
师:其实柯南带来的星星里还有秘密呢,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红、黄、蓝星星各是一个数:9、22、30
红:我不是22
黄:我不是22,也不是9
蓝:
师:现在你能确定吗?独立思考——同桌互相说。
(2)反馈交流:
师:你觉得这里的那条信息能够直接确定一个数?为什么第一句不能马上确定一个数?
师小结推理方法:当我们碰到一些复杂的推理时,可以先找出关键句,然后根据提示排除一些情况,使问题变得简单。
(3)如果黄星星说:我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的和是3,你会从哪句开始分析。为什么?
3、送儿歌
“我是一名小侦探,根据线索猜得准,能确定的先确定,确定哪个先排除,剩下越少越好猜。
从这首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陈老师通过两个猜测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很好地掌握了简单推理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习有趣味的数学,并让他们及时地学以致用,这正是当前的新课程理念。老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营造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气氛活跃、和谐。
有了前面最简单的推理的学习,学生学习例3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解决此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和扎实地掌握简单推理的思维方法。为了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教师巧妙地设计了多重条件的推理。练习的逐渐深入和拓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精选篇8
一、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选取的素材是高速运转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和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选取这个素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济南长途汽车总站,连续多年创下旅客发送量、发送班次和售票收入三项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华第一站”。据说济南长途汽车站占地110亩,日客流量4万多,客票年收入达到4—5亿元。1999年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华第一站”称号,这个荣誉一直保持到今天。
(2)山东的高速公路全国闻名。说起山东的高速公路来,在全国是的,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据有关经济专家研究,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与其公路的优劣,成正相关。可见,我省经济之所以能够高度发展,寻其原因,不言而喻。
(3)以比较真实的数据为素材,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本单元提供的数据与第一单元一样,都是一些真实的数据。旨在说明交通生活中也实实在在存在着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二、本单元的情景串。
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
依次是:单元知识分析单元教材解读信息窗1的解读已学的知识乘法的认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三下52×47-50×47用字母表示数(四上1)加法运算律(四上1)一般行程问题(二下p105,三上p76,p78,三下5)路程、时间、速度三者数量关系。本单元新学知识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乘法分配律(相遇问题)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后续学习的知识乘法运算律在小数和分数计算中的推广用方程解行程问题(山东版有关行程问题的学习都安排在简易方程单元。)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
1、情景图的解读。
此信息窗的题目为“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一幅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的真实照片。照片的下面附有一张20__年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大巴车中巴日发送旅客情况统计表。
2、情景图中的信息。
是2组数据:
(1)平均每天发车的数量
(2)平均每车次的乘客人数。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
(1)乘法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
(3)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第六题)
四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精选篇9
课题一: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59、60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图放大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习总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习总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
“要求盘里的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
“还可以怎样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乘法算式5乘以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
“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教题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1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
教师:学过因数以后,在一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就可以不必严格区分了。
2.教学乘数是1和0的乘法。
(1)教学一个数和1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3、3×1、1×1。
“1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3,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3乘以1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教师说明:1个3不能相加,3乘以1就表示1个3还是3,再板书3×1=3。
“1乘以1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1个1相加?”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说明:1个1不能相加,1乘以1就表示1个1还是1,算式是1×1=1。
“这三个乘法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有关系)
下面我们一齐看一看一个数和1相乘它们的乘积怎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一些算式:
6×1=1×8=1×10=123×1=
“谁能说一说一个数和1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教学一个数和0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0×3=3×0=0×0=
“0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3乘以0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0个3相加?”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说明:0个3不能表示0个3相加,3乘以0就表示0个3还是0。板书:3×0=0
“0乘以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2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12乘以5等于多少?5乘以12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400乘以20等于多少?20乘以4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100乘以1000等于多少?1000乘以1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通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并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乘数和被乘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1.做第60页“做一做”中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十三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4题的第4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2、5题。
四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精选篇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112页的例1和例2,第111页、113页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1250克,第二小队采集了986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让学生先解答,再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笔算。
4.67十2.5=6.03十8.47=8.41—0.75=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二、新课
1.教学例l。
(1)通过旧知识引出新课。
教师再出示一次复习的第l题,把已知条件和问题稍作改动,变成例l。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意义。
教师:“例1与复习中的第1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例1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从复习的第1题可以看出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例1可以看出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因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中草药的千克数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3)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师板书横式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写竖式,并提问:“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把以千克作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整数,列出竖式,并提问:“整数加法应该怎样算?”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
教师接着再提问:“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引导学生说出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教师告诉学生:小数加法也是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所以列竖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然后让学生计算,算完后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引导学生说出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的“0”去掉。并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小数加法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通常要把“0”去掉。
2.让学生做第11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是否把小数点对齐了,最后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对齐:
4.教学例2。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小数减法的意义。
教师:“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l比有什么变化?例2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启发学生说出例2是已知两个小队采集中药材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可以看出小数减法也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所以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让学生联系小数加法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说一说小数减法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然后教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并列出竖式,提问:“个位上是几减几?”接着让学生看小数减法竖式,提问:“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利用小数的性质使学生理解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作“0”再计算,以后在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接着让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小数点是否对齐,被减数千分位的处理是否正确,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
5.比较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
让学生讨论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这和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的关系是一样的。
6.小结。
教师:“通过学习上面的知识,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都要从最低位算起。然后教师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完整地说一说。并让学生看书上的法则,齐读一遍。
7.做第113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做题之前,教师先提问:“整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整数加减法是怎样验算的?”从而说明小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一样。再让学生做题.检查竖式的书写及计算有没有错误,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验算的格式对不对。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并验算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1.做第l题,教师先说明题意,要根据加法算式来写减法算式的得数,不用再列式计算。学生做完之后,可以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减得的差的?”使学生加深对小数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关系的认识;
2.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可以要求学生验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订正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