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育教案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育教案设计都有哪些?数学属于形式科学,不是自然科学。不同的数学哲学家对数学的确切范围和定义有一系列的看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五年级数学教育教案设计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数学教育教案设计(精选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包装的学问》。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几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长方体的多种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教材把《数学与购物》这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安排在第六单元后,主要意图是通过这样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教材安排了三个内容,主要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两部分知识,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分别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计算中的最优策略以及多个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本课教学内容是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的最后一个内容。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包装的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更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准确、迅速地计算出单一物体的棱长、表面积、体积,能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组合成新的正方体。初步接触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在第二单元探索活动《露在外面的面》中,又训练了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和计算露在外面的面 面积的能力。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大都接触过物品的包装,能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起来的部分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习方式的研究。
学生在探究由四个或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案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由4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的六种拼摆方案,但思维可能会无序,对于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也存在困难。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可以说是本课的较佳路径,让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五年级数学教育教案设计(精选篇2)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
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③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
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平均:
身高:(厘米)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③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④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身高多少?
②谁最矮?身高多少?
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讨论: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
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问题:
①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②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
三、课堂实践
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课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方法。
五年级数学教育教案设计(精选篇3)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观察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2.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拓展应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1.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2.从一个面看到物体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放方式。
3.知道从两个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确定小立方体的个数范围。
五年级数学教育教案设计(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知道约数和倍数以整除为前提及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建立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3、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
教学难点
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数的整除下载)
1、口算
6÷515÷323÷7
1.2÷0.324÷231÷3
2、观察算式和结果并将算式分类.
除尽
除不尽
6÷5=1.215÷3=15
1.2÷0.3=424÷2=12
23÷7=3......2
31÷3=10......1
3、引导学生回忆:研究整数除法时,一个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4、寻找具有整除关系的算式.
板书:15÷3=515能被3整除
5、分类除尽
除不尽
不能整除
整除
6÷5=1.2
1.2÷0.3=4
15÷3=15
24÷2=12
23÷7=3......2
31÷3=10......1
二、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1、整除所需的条件.
(1)分析:24能被2整除,15能被3整除;
23不能被7整除,31不能被3整除;(商有余数)
6不能被5整除;(商是小数)
1.2不能被0.3整除;(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
(2)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a、被除数和除数(0除外)都是整数;
b、商是整数;
c、商后没有余数.
板书:整数整数整数(没有余数)
15÷3=5
2、用字母表示相除的两个数,理解整除的意义.
(1)讨论: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数相除,那么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才能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b)
学生明确:a和b都是整数,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能被b整除)
(2)继续讨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a能被b整除?(板书:b≠0)
学生明确: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
3、反馈练习.
(1)下面的数,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9和336和121.2和0.4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36能被12整除.()
b.19能被3整除.()
c.3.2能被0.4整除.()
d.0能被5整除.()
e.29能整除29.()
4、”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别.
讨论:综合以上所学知识讨论,”整除“和”除尽“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举例说明)
(二)约数、倍数的意义
1、类推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教师讲解:15能被3整除,我们就说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
(2)学生口述:
24能被2整除,我们就说,24是2的倍数,2是24的约数.
10能被5整除,我们就说,10是5的倍数,5是10的约数.
a能被b整除,我们就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3)讨论: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整数,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在数a能被数b整除的条件下)
(4)小结:如果数a能被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
2、进一步理解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整除是约数、倍数的前提.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必须以整除为前提,不能整除的两个数就没有的数和倍数的关系.
(2)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反馈练习:
A、下面各组数中,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的有哪些?
16和2140和2045和15
33和64和2472和8
B、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a、8是2的倍数,2是8的约数.()
b、6是倍数,3是约数.()
c、30是5的倍数.()
d、4是历的约数.()
e、5是约数.()
3、教师说明:以后在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不包括零.
4、教学例2:12的约数有哪几个?
(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
(2)汇报、板书:
12的约数有:1、2、3、4、6、12
(3)练习:15的约数有哪几个?
(4)学生明确:
一个数的约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的约数是它本身.
5、教学例3:2的倍数有哪些?
(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
(2)汇报、板书:
2的倍数有:2、4、6、8、10......
(3)练习:2的倍数有哪些?
(4)学生明确: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进一步研究整除的基础上又学到了什么?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四、随堂练习
1、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因为36÷9=4,所以36是倍数,9是约数.
(2)57是3的倍数.
(3)1是1、2、3、4、5,...的约数.
2、下面的数,哪些是60的约数,哪些是6的倍数?
3412162460
教师说明:一个数可以是另一个数的约数,也可以是某个数的倍数.
3、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1.8能被0.2除尽.()1.8能被0.2整除.()
1.8是0.2的倍数.()1.8是0.2的9倍.()
(2)若a÷b=10,那么:
a一定是b的倍数.()a能被b整除.()
b可能是a的约数.()a能被b除尽.()
五、布置作业
1、先写出下面每个数的约数,再写出下面每个数的倍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各写5个)
101336
2、在下面的圈里填上适当的数.
六、板书设计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探究活动
五年级数学教育教案设计(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并会在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在积的前面补0。
教具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小数乘小数(2)。(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师:那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
1、 理解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2、正确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会在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在积的前面补0。
(出示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生齐读)
过渡:要想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同学们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三、自学指导(出示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师读)
认真看课本第5页的例4,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思考:小数乘小数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
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相类似的题。
四、先学
过渡:现在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自学效果。
1、看一看
生看书自学,师观察督促学生紧张自学。(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不宜辅导学生)。
2、做一做
3.74.6= 0.481.5 =
0.290.07= 0.0560.15=
过渡:看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自学的效果怎么样? 有信心挑战吗?
(1)师抽三名后进生上台板演第6页做一做,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写。(时间3分钟)(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大一些,注意坐姿和握笔姿势。)
(2)生独立完成,师在巡视过程中收集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以备后教。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确保全部都做完后)观察堂上板演的内容,有不同答案的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更正。(提示:用彩色粉笔把出错的部分划掉,再在旁边更正,保留原有答案。)
2、讨论( 议一议)
过渡:下面我们共同来看一看板演的同学写的对不对,比一比,看谁观察的最仔细。
师:认为对的请举手?并追问:
(1)小数乘小数时,首先我们应该怎样想?( 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都去掉,使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2)当把因数的小数点去掉,两个因数都扩大了一定的倍数,那乘出来的积发生了什么变化?(两个因数都扩大了一定的倍数,乘出来的积也扩大了两个因数扩大的倍数的积。)
(3)要想得到正确的积该怎么办?(再把扩大后的积缩小一定的倍数。)
(4)小数乘小数我们应该怎么算?(师板书:小数乘小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乘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4)评议板书和正确率,全对的打100分,书写好的画小红旗。
(5)对照堂上答案,同桌互改,有错误的订正。
3、拓展练习(做一做2)。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 )。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 )。
下面的等式不成立。猜猜看,两个因数的小数点有可能各在什么地方?
73__146=10.658 把所有的可能都写一写!
六、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谁想来说一说呢?(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列竖式计算。
6.7__0.25 3.5__0.3
2.56__0.32 0.37__2.9
0.56__0.18 0.18__2.5
过渡语:同学们在这节课中表现的真棒,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八、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乘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五年级数学教育教案设计(精选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要求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一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二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五年级数学教育教案设计(精选篇7)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3 考点分析:
利用整数的乘法原理解决小数乘小数的算法,让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理解小数乘法的能力,高效快捷的计算小数的乘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小数,我们根据原则能不能计算一下下面的题目。
1、复习旧知:
师:根据15 × 12 = 180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5 × 1.2=?
1.5 × 12 =?
生:
15 × 1=18
1.5 × 10=18
师:
那么大家知道: 1.5x1.2=?
2、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下图中是一个课桌,我们能看图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①从图中,你能获取那些数学信息?
②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课桌的面积有多大?
你会列式计算小课桌的面积吗?
生:
①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课桌的长和宽。
②提问:怎样求课桌的面积呢?
(二)探究新知
一、问题解决(1)
1、多媒体展示计算流程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一个问题?
学生:观看课件解题过程
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合适的进行讲解,让同学们看清小数乘小数的解题过程。
2、问题解析:
二、问题解决(2)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举手发言
通过上一个例题的讲解,学生们能够更加踊跃的举手回答问题,在竞争学习中,学生会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二、实际问题(例1)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看看小数的乘法究竟如何计算?
计算:1.3x1.2
生:
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思考,看谁能最快找出解题思路。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 13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为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2位。
三、实际问题(例2)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0.14x1.2
生: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计算,看哪个小组计算得又对又快。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 14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四、实际问题(例3)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1.1x0.12
生:每位同学都看是进行计算,看那位同学计算的又快又准。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 11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三)巩固提高
1、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上面的这几道题,能不能找出那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课件出示题目)
师:要找出正确的题目,主要是找对小数点的位置。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
56.7×38=2154.6 正确
0.37×0.94=3.478错误,应该是0.3478
41.2×9.2=3790.4错误,应该是379.04
0.78×6.1=47.58 错误,应该是4.758
2、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小明每小时能走12.5千米,从教室去图书馆用了1.5小时,教师距离图书馆多少千米?
①各小组先列出算式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答案:12.5x1.5
②现在各小组开始竖式计算,看哪个组计算得快。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 125x1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位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师: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一个题目,这次要自己独立完成。
题目:0.75x0.25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 75x2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4位小数,所以积有4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4位。
(四)方法总结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五)作业布置
1、计算下列小数乘法:
① 0.87x2.25
② 0.45x3.2
③ 1.4x2.55
④ 3.6x1.8
⑤ 11.2x3.5
解析:
2、如果长方形的长为30px,宽为45px,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解析:
可以列出算式为:1.2x1.8
答:长方形面积为54px?.
课后小结:
今天这堂课大家运用知识间的联系,探索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有许多小数乘法的问题,希望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这节课主要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小数与小数乘法的计算,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和原理。
板书:
第2节 小数乘小数。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