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都有哪些?科学需要实验。但实验不可能绝对准确。如果有数学理论,推导完全正确。这科普离不开数学的理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定商,商的位置。
一、热身运动。
1.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
60÷20 120÷30 80÷20 360÷40
180÷30 240÷40 420÷60 240÷30
2.括号里能填几?
30×( )<280 20×( )<82 40×( )<278
70×( )<165 30×( )<182 90×( )<620
3.笔算87÷3和427÷6。
4.反馈。结合这两道题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生说师适当板书除法法则。
5.揭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1)板书:可以分给几个班?92÷30,口算,估算。
(2)学生尝试笔算。学生自练,师巡视收集学生的各种典型情况。并进行板书。
反馈。
①判断对错。你能告诉老师哪一个竖式是正确的?为什么?另外三个竖式错在哪里?为什么?
②结合小棒图理解算理。
③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92÷30是怎么算的?提问: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④做一做。30÷10 40÷20 64÷30 85÷40。请四位同学上台板演。
(3)笔算192÷30。
学生列式笔算。
反馈。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商4,你是怎么想的?
(4)比较:在笔算192÷30和92÷30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做一做:140÷20 280÷50 565÷80请三生上板演。
2.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三、练习
1.选择其中一组完成计算。
A 82÷30 102÷30 280÷70
B 78÷20 197÷80 364÷40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练习十四,第2题。
3.体育用品商店正在搞促销活动:
陈老师原来打算买12只足球,用这些钱现在可以买多少只足球?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设想:
1.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体验。《标准》也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其实,新课前的复习铺垫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前者,只要有必要,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后者,有一些计算教学中,常常有人为了使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甚至人为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这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为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我觉得有必要在课前安排一个复习铺垫的环节。因此我在课前安排了3个小练习:1、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2、括号里能填几;3、笔算87÷3和427÷6。
2.要注重计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诚然,计算本身具有抽象性,但其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注重计算的现实意义,适当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来源、现实背景和本质。
《标准》注重了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在“总体目标”中提出:“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3.解决问题与技能形成。
过去计算教学中单调、机械的模仿和大量重复性的过度训练是要不得的,但是,在计算教学时只注重算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也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不必马上去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这时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根据计算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组织练习。具体地说,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适时缩减中间过程,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最后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掌握相应策略。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除法法则、估算及验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过程,巩固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和认真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 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卡片(略)
2、填空
1)把32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 )
2)每份是70,490里面有( )个70
3)( )÷( )=20……19,除数最小是( )
4)322÷40的商写在( )位上。
5)475与195的差里有( )个70。
6)如果4×30+6=126,那么126÷30=( )……( )
7)有163个鸡蛋,每30个装一箱,这些鸡蛋需要( )个箱子。
3、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练习内容
1、计算
346÷42 171÷57 1674÷93 876÷73 2001÷87 10332÷84
2、计算并验算
4814÷83 8445÷33 3243÷47 1827÷63 1568÷28 2669÷36
3、按要求在()里填上一位适当的数字,再计算。
商是一位数 商是两位数
( )25÷38 ( )76÷27
( )96÷82 ( )04÷64
解决问题;
1)一个排球42元,30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排球?
2)一部电话机94元,一部扫描机846元,扫描机的单价是电话机的几倍?
3)探究题
小英做一道除法题时,把除数48看成84,结果得到的商是37余12,求正确的商是多少?
4)竞赛题
三、总结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学会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了吗?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四、作业
91页5----8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9页例4,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一。
【教学目标】
1、学生再次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水平。
2、通过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的总结,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吗?
学生:能。多媒体出示修改后的例4情境图,把图中“每天用86 kg”改成“每天用35 kg”。
学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688÷35,然后独立计算。
抽学生把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并说说计算方法。
多媒体再出示未作修改的情境图。
教师: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情境图后发现:运来的饲料总数没有变,每天要用的饲料增多了,要86 kg。
教师:看来养鸡场的鸡长得越大,吃的饲料也越多,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又怎么列式?
学生:688÷86。
教师:这个算式的计算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相同吗?今天我们就继续来?
[点评:通过变换情境图的方式,不但体现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能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顾,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准备。]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请同学们先试着算一算,看你在计算中又能发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
学生:我们发现用被除数前两位“68”去除以86,不够除,这时应该怎么算呢?
教师:这个问题就是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问题,谁能解决?
引导学生结合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遇到类似问题时的解决方法思考后得到:当被除数的前两位去除以除数不够除时,就用被除数的前三位去除以除数。
教师:也就是当被除数的十位上不够商1时,就从被除数的个位上开始除,现在大家能计算了吗?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
教师:谁能把你的计算过程说给大家听听?
让学生把列的竖式展示出来,结合竖式介绍算法。
学生:从个位商起,把86看成90,可以想到8×90=720,所以觉得商7比较合适,但再算就发现86×7=602,余数是88,商7小了,再改商8刚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看来这些饲料只够用8天。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讨论:280÷35怎样试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35这样的除数,个位? 既可以用“四舍”的方法看作30去试商,也可以用“五入”的方法看作40去试商,但无论哪种方法,发现商过大或过小时,都要通过及时调商的方式来找准确的商。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来进行计算方法的探索,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能进一步完成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认识,还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总结算法。
教师:回想一下,我们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计算中都遇到过哪些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1:在计算中首先要考虑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几位?
学生2:每次除得的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
学生3:怎样进行试商和调商?……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问题。
教师:这些问题我们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学生4: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就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三位。
学生5:如果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商就写在十位上,如果除到个位,商就写在个位上。
学生6:无论在哪一位除时,只要除得的余数比除数小,这个商就合适了。
教师:我们看看书上的同学们又是怎样说的。
指导学生看书,并理解教科书上小朋友对话框中的话。
教师:现在谁能说说怎样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引导学生归纳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方法。
[点评:该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以及结合教科书提示,总结归纳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巩固运用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80÷3840÷6672÷3480÷32840÷24672÷21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你觉得哪种算要难一些?
学生: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
教师:难在哪儿?
学生: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眼就能看出商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却不容易一次就找到准确的商,很多情况下都要调商。
教师:能把你调商的一些好办法告诉你的小伙伴吗?
学生相互交流后,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中的后面3个算式的计算。
2、活动:课堂活动第2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
(2)小组讨论组成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使商是两位数的算式又有哪些?
3、完成练习二十一的1~5题。
学生独立选择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汇报,汇报中重点让学生说解决的方法和计算过程。
学生汇报略。
[点评:这个巩固教学环节,一是通过两种整除法的对比,引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计算的难点,并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试商的方法,突破本节学习内容的难点;二是用开放性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试商的准确性;三是回到单元主题图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其中的问题,不但使单元主题图得到了充分地运用,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四、课堂小结(略)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篇4】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
2.内容解析
这节课承接了上一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本节继续研究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课本先设置一个探究栏目,让学生发现结论,形成猜想,然后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这个结论,对角线互相平分是平行四边形的重要性质,在九年级上册“旋转”一章,通过旋转平行四边形,得到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和对角线互相平分,学生会有进一步体会.平行四边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它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这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图案,还包括其性质在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实际应用.是中心对称图形的具体化,是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判定的重要依据.
教科书例2是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的直接运用,而且涉及勾股定理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性质的探究与应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探究并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
(2)能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平行四边形的有关计算问题,和简单的证明题.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的标志是:能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一结论并形成猜想,会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猜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在已学习了三角形全等证明,平行四边形定义,平行四边形边、角的性质的基础上,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的情况下学习本节课内容.例2是既是巩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又复习了勾股定理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些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勾股定理求平行四边形的高或底.这些问题比较综合,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解决.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四、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前面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边、角这两个基本要素的性质,下面我们研究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
1. 引入要素 探究性质
问题1 我们研究平行四边形边、角这两个要素的性质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师生活动:学生回顾我们研究平行四边形边、角这两个要素的性质时经历的过程,并请学生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回顾研究研究平行四边形边、角这两个要素的性质时经历的过程,总结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一般活动过程(即观察、度量、猜想、证明等),积累研究图形的.活动经验,为本节课研究对角线要素作准备.
问题2如图,在ABCD中,连接AC,BD,并设它们相交于点O,OA与OC,OB与OD有什么关系?你能证明发现的结论吗?
师生活动:启发学生去发现并猜想: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你能证明上述猜想吗?
教师操作投影仪,提出下面问题:
图中有哪些三角形全等?哪些线段是相等的?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加以验证.
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思路,并讨论不同的验证思路.
教师点拨:图中有四对三角形全等,分别是:△AOB≌△COD,△AOD≌△COB,
△ABD≌△BCD,△ADC≌△CBA.有如下线段相等:OA=OC,OB=OD,AD=BC,AB=DC证明中应用到“AAS”,“ASA”证明.
师生归纳整理:
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我们证明了平行四边形具有以下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设计意图:应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猜想并验证所要学习的内容.
2.例题解析 应用所学
问题3如图,在ABCD中,AB=10,AD=8,AC⊥BC,求BC、CD、AC、OA的长以及ABCD的面积.
师生活动:教师分析解题思路, 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求出BC=AD=8,CD=AB=10,在求AC长度时,因为∠ACB=90°,可以在Rt△ACB中应用勾股定理求出AC= =6,由于OA=OC,因此AO=3,求ABCD面积是48,学生板演解题过程.
变式追问:在上题中,直线EF过点O,且与AB,CD分别相交于点E,F.求证:OE=OF.图中还在哪些相等的量?
设计意图:对于几何计算或证明,分析思路和方法是根本,本题既巩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又复习勾股定理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通过本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渗透“综合分析法”. 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的应用价值.
3.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1)ABCD的周长为60cm,对角线交于O,△AOB的周长比△BOC的周长大8cm,则AB、BC的长分别是_________.
(2)如图,在ABCD中,BC=10,AC=8,BD=14,△AOD的周长是多少?△ABC与△DBC的周长哪个长?长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深化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提高选择运用平行四边形定义、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与小结
(1)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
(2)结合本节的学习,谈谈研究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思想方法.
(3)根据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套路,你认为我们还将研究平行四边形的什么问题?
5.布置作业
教科书P49页习题18.1 第3题;
教科书第51页第14题.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科书第2~4页的内容,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3.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初步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记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记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课件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出示投影)
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板书课题)
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课件出示:我国人口)
谁能尝试读出上面这些数?
指名读数,并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读的?
二、探究交流 解决问题
出示例1:1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
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2.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3819000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数,一个一、一万一万地说,另一个拨。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4、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数的概念、读写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策略: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各知识点和重难点,然后通过练习巩固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多位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数位顺序表
(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4)自然数的认识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问: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2、多位数的读写法的方法是什么?
3、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
4、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三、练习内容
1、读出下面各数。
4231579( ) 30050082( ) 3960400000( ) 7000700070( ) 700300009( ) 26740020000( ) 315400000( ) 50708000000( )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零三万三百零三( )
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
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 )
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
3、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
80000( ) 9000000( ) 47000000( ) 200320000( )
4、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
325600000000( ) 48000000000( )
5、求近似数
(1)16483520 9528641 799000 380800 839600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709546312 983536478 89970804758(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比大小
1650010○16500100 350020○530020 2509200○2509000 6309607○670630
7、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
(1)的数
(2)最小的数
(3)一个0都不读的数
(4)只读出一个0的数
(5)要读出2个0的数
(6)约等于3亿的数 7)约等于10亿的数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1、2、3
板书设计:
大数的认识总复习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2.在经历数的产生过程中,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和“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使学生了解古老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数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和十进位值制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一)导入
1.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数,找一找。(人数、男生数、女生数、年龄、身高、体
2.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可是数的产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了解古代计数方法
1.师:你知道远古时代的人是以什么为生吗?(打猎)对,他们以打猎为生,每次捕到猎物或捞到鱼需要知道捕获的数量,他们也需要数数,记录数的多少,但和那时的方法和现在不同,你知道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吗?(摆石子、刻痕、结绳计数)
2.课件出示:图片
师: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在木头上刻道来计捕鱼的条数的道理也是一样。刻道计数和结绳计数也是如此。
3.课件出示:
师:这是我国挖掘出来的“甲骨文”上的“数”字,这个字就源于结绳记事。
4.师:大家想,随着人们捕猎技术的进步,捕猎工具的发展,打 到的猎物就会越来越多,相应的计数时,摆的石子就会越来越多,还是很不方便。怎么办?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数的产生,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体会古代计数方法的不便,产生对数字的需求。】
(三)符号记数
1.师: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以后又随着文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的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
2.通过介绍古埃及人记数符号,揭示计数法就是表示计数单位的个数,体会没有位值带来的不便。
(1)课件出示:
师:这是古埃及人设计的计数单位。
(2)课件出示:
师:看看这个数用到了哪些计数单位,是多少?(4217)你是怎么想的。
(3)师:要想知道这个数表示多少,就必须看清有什么计数单位和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4)师:你能用古埃及的计数方法表示出太阳的直径1389000千米吗?试一试。
(5)课件出示:
(6)师:通过自己的尝试,你有什么感觉?(麻烦)
(7)师:请你想一想,这种计数方法为什么会这么麻烦?(每个计数单位都要用不同的符号,表示数时,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就要画几次)
3.介绍阿拉伯数字
(1)课件出示:
(2)师: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各国的数字也不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数字不同很不方便,就需要有统一的数字。这就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
公元八世纪前后,印度发明的数字传入了阿拉伯,在公元十二世纪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后来就叫“阿拉伯数字”。
【设计意图:在用古埃及记数符号表示太阳直径的过程中,体会没有位置制时记数的麻烦。通过介绍其他各国的记数符号,体会同意数字的必要性。】
二、认识自然数及新的计数单位等,整理数位顺序表,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一)认识自然数
1.师:用这10个数字能表示多少数?
2.师: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3.看教材第17页
4.师:通过看书,你还了解到了自然数的哪些知识。
(二)十进制计数法的原则,体会位值制的价值。
1.师:为什么仅仅这10个数字就能表示出许许多多的数呢?比如:999,都是9,它们表示的意思一样吗?(9在不同的数位)
2.师:对,因为9在不同的位置,在右边表示9个一,在中间表示9个十,在左边9个百。同样的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的大小就不同,这样不用发明那么多的符号了,记数也不用那么麻烦了。(课件演示)
3.师:如果再加1个石子,右边的9就达到10个,就可以放到中间,中间又够10组,就可以放到更高的位置,同样再够10组,就要再往左进一位。(课件演示)
4.师:这就是人类的进步,能用位置来区分计数单位的不同,它使记数变得简单。
【设计意图:以“999”为例,认识位值制,感受它给计数带来的便利。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原则,即“满十进一”。】
(三)认识新的计数单位,数位、数级,整理数位顺序表
1.师:这里的位置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数位”,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数位?它们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2.师:你还能继续说出新的计数单位吗?它们所在的数位又叫什么呢?还有更高的吗?
3.师: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
4.师:我国习惯从个位起,每四位一级,分别是哪几个数级?
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类推迁移规律认识新的计数单位、数位及数级,掌握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三、知识运用
1.教材第22页第1题。
2.教材第22页第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