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数学教案 > 三年级 >

数学小学三年级教案模板

时间: 沐钦 三年级

数学小学三年级教案如何写?科学需要实验,但实验不能绝对精确,如有数学理论,则全靠推论,就完全正确了,这科学不能离开数学的原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数学小学三年级教案模板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小学三年级教案模板

数学小学三年级教案模板(精选篇1)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

2、通过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数量关系式的意识;

3、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一个数与11相乘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4×10  20×21  40×12  80×30

小黑板出示。

二、笔算

小黑板出示:

34×54  67×19  40×87

集体反馈。

三、完成复习第6题

思考:怎么算总千克数?

集体反馈时,提问:如果这三题,要你要一句话概括一下,你是怎么算的,你会怎么说?

四、完成复习第7题

然后指点回答。

1、用35×90,得电脑的价格。

2、电脑的价格比计算器的价格多多少元?

3、电脑的价格与计算器的价格一共多少元?等等。

五、完成复习第8题

集体解答。

六、研究一个数与11相乘的规律。

出示:

24×11  35×11  57×11

完成后,让学生思考一个数与11相乘有怎么的规律?

最后通过竖式引导得出:一个数与11相乘,只要将这个数两边位,中间加,还要注意进位就可以了。

然后用比赛的形式完成思考后面的填空题。

七、补充作业。

数学小学三年级教案模板(精选篇2)

一、教材分析:

“元、角、分与小数”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教材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选择“元、角、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学习小数,首先是由于学生对于小数认识的最直接经验来自价格;其次,结合购物情境学习小数,可以突出“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并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另外,教材这样安排也为以后学习小数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所以在实际教学时,注意本单元小数的学习不要脱离这一背景。

本单元安排了“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和“寄书”等具体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及其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货比三家”,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教师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对学生的各种策略的评价,要有助于他们提高对策略的选择与合理优化的自我意识。

3、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

这不仅是因为计算是手段,解决问题是目的,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更能使学生体会学习计算的必要性;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有效途径。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进行的,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学生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买书”一课,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寄书”一课则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索,因为学生学过整数加减法,已经具有了处理进位退位问题的经验,又初步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所以“寄书”这一课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大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数学小学三年级教案模板(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数学小学三年级教案模板(精选篇4)

《两位数乘两位数》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三、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课后编5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 

数学小学三年级教案模板(精选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一第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会辩认地图上的方向(四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的路线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同一路线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进一步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方位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方位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四个方向),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学具:

把第5页例3的图,制成“人物”可以灵活摆放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第5页例3的图(删去图中的人物及话语)

(1)谁能在图上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说一说,体育场、电影院在少年宫的什么方向?

(3)说一说,医院在商店的什么方向?商店在医院的什么方向?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别人向我们问路或我们向别人问路的问题,怎样描述行走的路线,才不会让人走错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路线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感悟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

(1)小明的妈妈生病住院了,他想到商店为妈妈买些东西。从医院出来后,向北走到第1个十字路口时(教师边用人物图片演示边讲述,最后把小明的人物图片放在医院旁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该怎么走了,你们能告诉他怎么走吗?

(2)请一名学生描述行走路线,教师在图上根据他的描述移动小明的人物图片,当学生的描述不明确时,教师就故意走错,迫使学生调整描述的方法和语言,逐步让学生感悟到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最后把小明放在商店的位置。

(3)谁能再说一说小明从医院旁的十字路口到商店的行走路线?

2.体会同一路线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走法

(1)小明买完东西,准备回医院,他可以怎样走呢?……还有别的路线吗?

(2)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路线在图上演示一下?仍然可以采用“根据描述演示的方式”,让学生领悟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

(3)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哪一条路线?为什么?

3.学生自己提出路线问题自己解决路线问题

(1)小明选择了沿原路返回的路线,途中遇到一位叔叔向他问路(教师边用人物图片演示边讲述,最后把小明和叔叔的人物图片放在例3的图中的位置),你们猜猜这位叔叔会怎么问?学生可能会猜:

请问去电影院怎么走?

请问去少年宫怎么走?

请问去体育场怎么走?

……

(2)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人扮演叔叔问路,一人扮演小明回答,扮演叔叔的同学根据扮演小明的同学的回答,在图上演示行走路线。

三、巩固练习。

1.第5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然后在图中画出小红从家到游泳馆的路线。

(2)说一说,小红、小兰、小明上学的路线。

(3)说一说,小红、小兰、小明放学的路线。

(4)先男生提出问题女生解决问题,再女生提出问题男生解决问题。

2.练习一第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第(2)题,同桌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会了什么?描述路线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数学小学三年级教案模板(精选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对称图形,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

2.逐步培养主动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图案、物体的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培养想像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称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一课时的内容是认识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了解“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并且初步体会对称图形的性质。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家庭给孩子创造的学习机会也比较多。学生的知识背景良好,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我校1年加入课改试验,三年级学生是我校第一批参与课改实验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好奇,思维活跃,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而直观的教学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入:猜图游戏

师:我这儿有几张漂亮的图片想要作为礼物送,待会儿我们玩一个猜图游戏。我出示图片的一半,谁先猜出完整的图片是什么,我们就把图片送给他,好吗?

(将一幅完整的对称图形对折后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到原图形的一半,并结合生活经验猜完整的图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剪花瓶图

1.出其不意

最后一次猜图游戏,出示教材第12页花瓶图的一半,让学生猜。

师:这是什么?(学生能够回答出这是一个花瓶。)

师:是不是花瓶呢?我们一一看。(图展开后就只是半个花瓶,打破原有定式思维,学生很诧异。)

2.提出问题

师:大家想一想,另一半的形状、大小应该是什么样呢?你们能想办法把这个完整的花瓶剪出来吗?

3.探索发现

(1)师:先想一想该怎样剪,想好了再动手。

(每人一份学具:半个花瓶图。让学生动手尝试剪出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花瓶。)

(2)小组交流剪花瓶的方法。

(3)展示作品,比较各种剪花瓶的方法。

(4)发现:通过各种方法的比较,发现用对折剪的方法,就能剪出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

4.实践认识

(1)实践――尝试对折剪法。

师:我们都用对折的方法剪一剪图2,看看是什么好吗?

(2)认识――观察比较揭示概念:“对称图形”“对称轴”。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看,刚才我们用对折的方法剪出来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观察,发现折痕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对称图形”;而这条折痕就叫“对称轴”,对称轴用虚线表示。(教师示范画出对称轴。)

(3)画出前面剪好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归纳巩固

师:大家再观察一下我们前面猜图游戏中的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因此,我们说这些图形也都属于“对称图形”。(揭示课题)

(三)应用拓展

1.判断对称图形。

2.根据给出的对称轴将对称图形补充完整,体会:对称轴的位置不同,画出来的对称图形可能就不一样。

3.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对称的?

(欣赏录像,发现生活中的对称,体会对称在生活中的作用;观察雪花图,小组讨论其是否对称。)

师:在不对称中蕴含着对称,其实也是一种美。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对称的图形,它们也是很美的。

(四)课外延伸――寻找五角星有几条对称轴

师:老师给每一位同学都送一份礼物。这份礼物,蕴藏着一些小秘密,课后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这颗聪明星有多少条对称轴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五)全课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对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只要大家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教学反思

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二年级的剪纸课上,就已经会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左右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因此,现实中一些对称的图形学生在课前早已接触过,然而何谓“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 “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设计“在猜图游戏中出现半个花瓶,激发学生想办法剪出一个完整的花瓶”的这样一个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对称”概念,抓住对称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对称” 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称现象方法。

案例点评

本课教学活动有以下特点。

1.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开课伊始开展猜图游戏,用精美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好奇。整个游戏既富有童趣又有挑战性,尤其是最后出现的半个花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2.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数学交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教师自始至终都让学生在愉快、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认识对称图形,课堂上开展了观察发现、操作探索、欣赏运用等一系列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例如:先独立尝试探究对称图形的剪法,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方法,最后又在观察讨论中揭示对称的概念,整个过程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感知对称图形的性质,树立学习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3.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欣赏数学美的条件,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师抓住对称图形特有的美感,设计了师生共同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的活动,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课件动态演示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同时,由一幅特殊的工艺品图,让学生发现不对称中又蕴含着对称,其实也是一种美。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体验数学的价值。

数学小学三年级教案模板(精选篇7)

教学内容:

教材41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1、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2、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口算练习

30×320×620×413×32×4200×49×50120×240×72×323×2400×2

让学生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1页例1.

出示例1.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生回答,教师板书:15×3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

方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

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加以平价,方便全体学生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教师:想一想,150×3=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2、学习教材第42页例2.

出示例2

师:观察图,你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6×10.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口算10×6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求出9个6是多少由于算式中要求的是10个6是多少,因此,还要再加上一个6

列式解答:6×10=60(个)

答:10盒有60个。

室:要求20盒有多少个苹果,怎样列式呢?

生答,师板书:12×20

教师: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因为可以把20看作2×10,所以口算12×20时,可以先口算出12×2的积,然后再用12与2相乘得积乘10.

列式解答:12×20=240(个)

答:20盒有240个。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各选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教师提问:这几道题和我们前面学过的题有什么区别?引导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说一说你想怎么计算它们的结果吗?(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在教材上完成)

教师板书小结。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口算。

70×40300×430×7024×20__×1014×20__×70050×50

2、送水的叔叔骑三轮车每分钟大约行 200米,如果每天用2小时送水,他每天大约行多少千米?

四、思维训练

1、李红买20个6角的练习本和30支8角鹅铅笔。

(1)一共要付多少元?(2)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2、动脑筋。

()×30=90040×()=200080×()=32000

板书设计: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先用表内乘法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

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 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教学反思:

在水果超市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在复习整十数乘一位数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知识迁移,自主探索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几百几十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对比中总结出方法。

3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