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学生数学教案
三年级学生数学教案如何写?数学语言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比较难。如何让这些词有一个比日常用语更准确的含义,也困扰着初学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三年级学生数学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学生数学教案(精选篇1)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这一单元内容的综合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更好地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以及加减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并比较。
2、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了解小数的产生,知道一些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图略)
读完题目要求,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小数、涂色)
把答案写在书上,交流。
指出:完整的一个正方形,我们可以用“1”表示。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题略)
同样,读完题后要求学生说出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
学生练习,并交流。
3、三位小朋友储蓄的钱数如表,说说每人储蓄的钱是几元几角?谁最多?谁最少?
你还能发现什么信息吗?
4、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注意:1后面是一点几,2后面是二点几,数的时候要数完整,前后要兼顾。
在填出的数中,哪个最接近0.5,哪个最接近2?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没有“在填出的数中”这一要求,你会怎么考虑呢?
5、加减对比练习:
0、5+0、32、6-0、87、8+1、16、2-3、9
0、5-0、32、6+0、87、8-1、16、2+3、9
提醒学生看清楚加减符号,再计算。
6、绳子长10.5米,绑树苗用去3.2米,修篱笆用去4.6米
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还剩多少米?
7、爸爸和小明做衣服用布的米数如表(表略)
(1)爸爸做一套衣服用布多少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注意指出:一般我们会提一些求和、求差的问题,在提的时候,要联系生活实际去考虑该问题是否有实际的意义。比如说这道题,如果把爸爸做上衣用布和小明做裤子用布合起来,显然是不合适的,那就不要问这类问题。
更明显的例子:两个学生跳高,我们只能比他们谁比谁跳得高多少,而不能算他们合起来一共跳得有多高,显然后面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提问题也不能随便提,还要考虑到现实的情况。
8、你能根据每一组数排列的规律,接着往下写吗?
先请学生说说每一组的规律是什么?自己是怎么发现的。再说说按照这个规律接着往下写,应该写什么。
9、0.□gt;0.□□。4lt;3.□
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在填写之前的思路。比如说前一题,整数部分都是0,那就只要看小数部分,答案有很多。
而后一题,先考虑整数部分,□比3小,可以填0、1、2甚至是3,如果填了前几种,那小数部分怎么填可以;但如果是填了3,那整数部分就变成了一样大了,要比小数部分4比几小……
比小数,先要比整数部分,然后再考虑小数部分。
教学“你知道吗?”:
重点理解“小数就是十进分数”,即我们前面上课讲的“0。()=”
了解用低一格摆算筹的方法来表示小数;了解小数的演变过程。
知道在400年前,小数就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问:学习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想法?
(可能再过若干年,小数又会变成新的模样,
这些变化是使得小数看上去更加简便易懂……)
课后小记:
书上的第107页的思考题,难度过大了,很多学生看见题目后都不知道怎么下手,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很刻意的讲解我觉得也没有多大的意思。我觉得思考思考题应该至少要有小部分的学生能自行解决,更多的是有点模糊的感觉,这时老师的讲解可以让他们茅塞顿开,才是有效的,而这道题我觉得对学生而言太难,反而学生会没有兴趣。
三年级学生数学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的】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
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能正确运用上、下、左、右等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过程】
一、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通过多媒体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老师说明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指令有:“横着摆2个”,“左侧正方体上方竖着摆3个”,“在最右侧的正方体的前面放一个”等等。
3.学生同桌间游戏。可以让一位学生发出指令,另一位搭立体图形,然后交换。
4.学生交流。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二、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要求学生通过尽可能少的提问来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提问:你搭的立体图形用了几个正方体?从正面看是几个正方形?
回答:用了3个正方体,从正面看是3个正方形。
提问:从侧面看是几个?
回答:2个。
提问:上面的方块在左边还是右边?
回答:右边。
是这个图形。
三、操作活动三
教师讲解三视图,让小组学生根据三视图信息完成立体图形的搭建。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教师针对学生的活动合作情况进行升华。学生说一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学生数学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能从实际生活问题中体会连乘解题的意义。
2、掌握连乘递等式计算。
教学重难点:
连乘的意义及计算
教学过程:
一、概念理解:什么是包装?(媒体演示)
板书:听盒箱
二、学习主题图例1
1、收集信息:从图中收集到哪些信息?
板书:4听1盒
2盒1箱两个条件
2、提出问题:装了3箱奶粉,一共有几听?
板书:?听?盒3箱
3、分析过程:
(1)先算什么?
(2)再算什么?
(3)说说你的理解:先算3箱里有几盒,在算有几听
板书:3×2=6(盒)6×4=24(听)答:一共装了24听。
4、练习:每层楼住3户人家,红星小区有2幢5层楼,一共居住了多少户人家?
分析:
(1)有哪几个量?板书:户层幢
(2)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生1:先算一幢有几户?再算2幢一共有几户?
板书:3×5=15(户)
15×2=30(户)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生:2个15是30。
生2:先算一共有几层?再算一共有几户?
2×5=10(层)
10×3=30(户)
(另外2×3×5的方法没有学生提出来,理解上也有困难,教师可以不提)
5、小结:刚才学习的几道题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有3个数量,都要分两步计算,都用乘法计算
6、学习“连乘”的表达:
(1)介绍(2)尝试
3×2=6(盒)3×5=15(户)
6×4=24(听)15×2=30(户)
7、计算
(1)观察什么计算顺序?生: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填空:
4×2×95×6×2
=()×9(8是哪里来的?)=30×()(为什么填2?)
三年级学生数学教案(精选篇4)
复习目标:
进一步巩固用两步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了解题目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通过具体练习,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5.5
先让学生独立填表,再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的变化规律,适当渗透一些函数思想。
2、P15.6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半价出售“的意思,求出每件玩具的半价是多少。
组织讨论能买道哪些玩具。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灵活解决问题。
3、P16.9
组织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明确所买的商品的理由。
组织讨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需要两步计算求出问题。
二、课内练习
1、学校新买来840本故事书,分给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得多少本?
2、三(4)班有4个小组,每组8人,平均每人采5个昆虫标本。他们班一共采集多少个昆虫标本?
3、电器商店里,电饭锅原价250元,电话机原价180元,收音机原价480元,洗衣机原价780元。为了促销,现在所有电器一律半价出售。400元钱能买到哪些电器?最多能买到几件?
4、P16思考题
学生分组完成或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
左题可先根据除数和十位商的商求出它们的积,再根据十位上的余数2算出被除数的前两位数,然后根据个位上的余数2,填出被除数个位上的数9。
右题商的百位上只能是1,十位上只能是0,个位上可以是2~9中任何一个数。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6.7~8
三年级学生数学教案(精选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25例4,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体会验算的作用。
2.使学生掌握乘法验算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逐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通过除法验算,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加、减法的验算,大家回忆一下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一般有几种方法,都是什么?
加法验算的方法:
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结果是否相同。
②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得数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减法的验算方法:
①用所得的差加上减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
②用被减数减去差,看得数是否等于减数。
小结: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之间存在互逆的关系,加法可以验算减法,减法也可以验算加法。
那么乘法和除法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共同来探索。
二、探索新知。
1、老师今天身上带了100元钱,准备买价值5元的寓言故事书,现在请大家帮老师算算可以买多少本?(100÷5=20(本))
2、现在我如果想用这些钱买7元钱的科普知识书,最多可以买多少本呢?(100÷7=14```2)
3、他们算得对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
4、探索方法: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有什么好办法,然后自己试着做一做。
(1)学生试做过程中,教师巡视,并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演示验算的方法。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以下几种不同的验算方法:
100÷5=20
验算:①20×5=100②5×20=100
引导学生说出验算方法: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
因为寓言故事书每本5元,买这样20本,共花100元。用20×5=100或5×10=100。
100÷7=14……2
方法一: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
科普知识书每本7本,买14本共花14乘7等于98元,再加上找回的2元,一共100元。
方法二:被除数减去余数的差除以商等于除数。
一共100元,找回2元,花去100减2等于98元。蓝色笔记本每本7元,共买了98除以7等于14本。
方法三:被除数减去余数的差等于商乘除数的积。
一共100元,找回2元,花去98元;蓝色笔记本每本7元,14本一共花98元。
5、归纳出除法的验算方法。
一起总结一下除法验算的方法,师板书:
没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商乘除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说:我们为了计算地正确,不仅要掌握正确验算的方法,还要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教材第25页“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54÷8209÷3856÷7
订正时强调验算的方法。
2.教材第26页第2题。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并进行验算。
四、总结全课,归纳新知。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教材第26页第1题。
三年级学生数学教案(精选篇6)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课的设计中,首先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来完成。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估算经验,自己尝试着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除法估算有一个建构的过程。紧接着让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通过对“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和“多少个纸箱能装下?”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父母外出旅游时留心在宾馆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了吗?
1.课件出示教材29页例8。
思考:
(1)从例8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问题中的“大约”是什么意思?
(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由发言,大约就是大概的意思,结果要进行估算,得数不能用“=”连接,要用“≈”连接)
(3)鼓励学生分析题意,独立列出算式,并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267÷3)
师强调说明:问题中“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只需要进行估算,求出近似值就可以了。
2.揭示课题。
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这节课我们就应用除法的估算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自主预习,探究算法
1.引发思考。
师:你会估算267÷3的结果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1)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①267≈300 300÷3=100(元) 267÷3≈10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②267≈270 270÷3=90(元) 267÷3≈9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看除数,想口诀)
(2)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两位同学的解答合理吗?为什么?
①因为不需要算出准确的钱数,所以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
②第二种方法估算的结果更精确一些,准确结果应该比90少,比80多。
(3)总结估算的方法。(课件出示)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先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再口算出结果。
(4)明确:解决同一个问题,如果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采用。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和探究使学生明白,估算时要看除数,想口诀,找到和被除数最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数,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教材30页例9)
(1)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问题中的“够装”是什么意思?
(3)小组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①182≈180,182÷820,需要的纸箱肯定超过20个,所以18个纸箱装不下182个菠萝。
②18≈20,20×8=160(个),20个纸箱只能装160个,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
(4)组织学生对以上的估算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课件出示)
第一种方法与例8的把被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的方法一样;第二种方法是把纸箱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再乘每箱装的菠萝个数,然后和菠萝总数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估算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索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30页例9下面的问题:多少个纸箱才能装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2.完成教材31页1题。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3.完成教材31页2题。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感受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只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就可以把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
三年级学生数学教案(精选篇7)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的过程。
2、会计算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
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
1、填符号、写算式。师出示小黑板,呈现(1)组图,先分别用数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再提出在○中填上合适符号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两个图形一样大,两个1/2合起来等于1。接着在○里填“=”。
2、在前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写出加法算式。接着鼓励学生:你能写出一个减法算式吗?在学生交流写出的减法算式时,重点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
3、(2)组图可仿照上面进行。
三、看图列式计算:
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说一说图表示的意思。
2、鼓励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并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路。
3、看图写减法算式,仿照上述过程进行。
教材只呈现了1-1/3=2/3的算式思路,教学时,还应启发学生写出1-2/3=1/3。
四、练一练:
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第三题,先鼓励每个学生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己想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如,4/4=1,1-1/4=3/4,1-2/4=2/4等。
五、: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