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科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科书教案怎么写?教案,创新教学方式。不照章办事,对课堂灌水不满,给学生留足余地,着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四年级数学教科书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数学教科书教案篇1
教材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里是零散的。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学过的图形进行整理归纳,把这些图形练习在一起,建构初步的图形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并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分类活动,整理图形,认识不同类别图形的特征。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在图形的认识的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技能目标: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将图形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重点:
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准备:
由硬纸片做成的各种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提问: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哪些图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或找出相应的图形模型。
想一想:你能不能根据各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呢?教师板书课题:图形分类
(一)分一分:让学生独立尝试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画出图形来分类)。并与同桌交流分类的方法。
汇报与交流:分小组汇报分几类及分的理由。
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1)立体图形;
(2)平面图形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线段围成的)。
师:刚才我们分出的平面图形还能再分类吗?试一试。
1.平面图形(根据是否线段围成)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五边形…) 圆形
2.平面图形(根据角的数量或根据边的数量)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3.平面图形(根据是否有直角组成)
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师生共同小结分类的方法。
二、实践活动:(探究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活动四边形和三角形。
师: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
2.汇报与板书。
小结:平行四边形易变形,不具有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展示课件。观赏这些图形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与应用。
断一断
1.梯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
2.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都具有稳定性。( )
3.由四条边构成的图形是四边形。( )
画一画
1.请你用一根线段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
2.请你将下面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可抽生回答。或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
五、作业
1.用你自己的方式,画出图形分类表。
2.完成校园作业本13页。
四年级数学教科书教案篇2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旧知识:
(1)口算小数乘法:
0.42 0.34 1.24 2.33 2.52
说说计算的方法
(2)小数点的移动:
①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 )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②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 );
小数点向左移动( )位,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
2、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街心广场去转转,看看那里有什么样的数学奥秘等我们来探索。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让学生认真看书上的主题图,说一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这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的面积之间又可能有什么关系?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引导学生探索0.20.3的.计算方法。
先让学生计算广场、花坛的面积,并对比他们的长和宽的关系,以及面积的关系。再让学生根据地转与花坛的长和宽的关系估计一块地砖的面积可能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最后,汇报自己找到的好方法,并进行评议,谁的方法更好些。
师小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 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
①利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完成“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将结果汇报,进行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②完成“填一填”,回答: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明确: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和。
③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学习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更了解到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知道了这个规律,我们以后就可以运用它来帮助我们进行计算。
3、完成43页“练一练”,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科书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能体会分米、厘米、毫米的含义,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 。
2.记住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
3.能估计一 些较短物体的长度。
4.会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1分米、1厘米、1毫米的实际含义。
2.教学难点: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三)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米尺、透明塑料尺、壹分硬币 、两支铅笔。
2.学具准备:每人学生尺一把、壹分硬币一枚、线一根、长铁钉一枚。
(四)教学过程
1.搭好桥梁。
(1)小朋友,想知道一个人有多高,黑板有多长,数学书本 又有多宽,可采用什么方法?(用尺量)
(2)你怎么想到要用尺量呢?(尺上有刻度)
(3)出示米尺:小朋友比划一下一米大约有多长?
(4)估计:黑板大约有多长?教师实际量一量,得黑板长3米多。
多的部分不到1米,究竟是多少?我们需要用比米小的单位来帮忙。
2.实践操作。
(1)认识厘米。
①实物投影仪上放上塑料尺,请学生观察,从“0”刻度线 到标有“1”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厘米cm)
②学生在自己的尺上找1厘米的长度(手指宽,橡皮厚,1分 硬币的`最大宽……),并用尺比量一量。
③量一量:铁钉有多长?(3cm)
④出示两支铅笔,一支10厘米,一支1厘米多一些,估计这两支铅笔大约有几个厘米长。
(2)认识分米。
①这支铅笔长10厘米,还可以叫做1分米长(板书:分米dm) ,所以1分米=()厘米。
②同上,学生在尺上找1分米的长度,找身边的物品长(宽) 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可实际去量一量。(衬衣两纽扣之间、手掌宽……)
③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有几分米?也就是几个10厘米。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厘米。
④想一想:1米、1分米、1厘米有多长?
小游戏:伯;说我比划,即同桌1人说1米(或1分米、1厘米) ,另一人马上用手比划出来。
(3)认识毫米。
①还有一支铅笔为1厘米多一些,究竟是多少长呢?我们需要认识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一)
②1毫米用手难以比划·了,我们就用铅笔芯来点吧。
③长度是1毫米的物品很难找吧?(1分硬币的厚度,数学练习簿的厚度……)
④猜一猜,再在尺子-上数一数()毫米=1厘米,
3.归纳运用。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完成课题 )
你会给这些单位从大到小排排队吗?
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进率)
(2)看看课本上是这样说的吗?(课本第85-86页)
(3)练一练:课本第87页“练一练”1、2、3。(先观察,估计一下各物品的长度,再测量)
(4)练一练:课本第87页“练一练”4、5、6。(其中6为同桌 合作题)
(5)拿出线,同桌合作量一量是多少长?(1米2分米,4厘米6 毫米)
四年级数学教科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校每年都安排学生进行体检,第一关是量体重。只听见淘气说,我的体重是45千克;丁丁说,我的体重是33.4千克。我们可以提什么问题?
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二、探究计算方法
1、根据所提问题,列式计算。
2、讨论:怎么算?
3、智慧老人说,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为了计算需要,45可以怎么写?
4、自主计算,检查反馈。
三、巩固与应用
1、独立完成第17页1、4
2、第17页2、5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
第17页3、6
四年级数学教科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纸片,双面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一)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无
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会有哪 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想象)
(二)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把你刚才的想法画下来。 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师:画完了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组谁的想法与众不同?(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小组展示,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学生补充不同情况)
(二)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预案: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 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
2、引导学生分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不相交两类。
3、(学生说出自己小组的分法后)师:对于他们小组的这种分法,你们有问题吗?
设想:当出现“b”情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并把直线 画得长一些,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 线全部画出。
当出现“c”的分法时,开始同“b”的做法一样,先使学生明确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
况。再使学生明确分类时要统一标准。相交的一类,快要相交的一类,不相交一类,这样分类是以相交与否为分类标准。而相交成直角是根据两条直线相交后所成角度来分类的。二者不是同一标准,所以这种分法是不正确的。从而达成分类的统一,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总之,在分类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看似两条直线不相交而事实上是相交的情况。先想象是否相交,再请一两名学生动手画一画,从而达成共识。
三、归纳认识,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一)揭示平行的概念
师:那剩下的这组直线相交了吗?(没有)想象一下,画长点,相交了吗?(没有)再长一点,相交了
吗?(没有)无限长,会不会相交?(不会)
(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师:这种情况你们知道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板书:互相平行)知道为什么要加“互相”吗?
(学生回答)谁能说说什么是互相平行?(学生试说不完整的概念)
小结:在同一平面内,画两条直线会出现几种情况?
(二)揭示垂直的概念
师: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都形成了四个角)
师:你认为在这些相交的情况中哪种最特殊?(相交形成了四个直角)
师: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而其他情况相交形成的都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
师: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了四个直角呢?(学生验证:三角板、量角器)
(板书:成直角、不成直角)
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 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互相垂直。(学生试说后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互相垂直的概念)
四、练习巩固,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1、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后教师可适当添加一两个 没想到的例子。
2、我们看看运动场上还有这样的现象吗?(出示主题图)
3、咱们看看几何图形中有没有垂直和平行的现象?(出示几何图形)
五、拓展延伸,发展空间观念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出示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
1、摆出两根红色小棒与绿色小棒平行,想象有多少条直线跟绿色小棒平行。观察发现规律。
2、摆出两根红色小棒与绿色小棒垂直,想象有多少条直线跟绿色小棒垂直。观察发现规律。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科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通过体会变与不变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感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归纳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教具准备:投影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以疑激趣,导人新课口算(投影片出示)
(1)2412=
(2)2400012000=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第(2)题的结果。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它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评析:提出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与新知联系密切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
二、探索发现规律
1.观察算式,说出各部分的名称。2412=2被除数除数商2.观察算式,分类整理。学生口算下列各题(卡片):
(242)(122)=
(244)(124)=
(243)(123)=
(2410)(1210)=
(24-8)(12-8)=
(246)(126)=
(242)(122)=
(243)(122)=
(245)(125)=
思考:与2412=2相比,上面哪些算题的商没有变化?再根据商的变化情况给这些题目分类。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商不变的这组题目,再次提出问题:商不变,谁在变?(被除数、除数在变)你能根据被除数、除数的变化情况,再一次把这组题目进行分类吗?为什么这样分类?组织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分成下面两类:
第一类:(242)(122)=2
(245)(125)=2
(2410)(1210)=2
第二类:(243)(123)=2
(244)(124)=2
(246)(126)=2
教师陈述:被除数、除数都乘几,可以说被除数、除数都扩大了几倍;被除数、除数都除以几,可以说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几倍。板书:扩大缩小
3.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以2412=2为标准,分别观察上面两组题目的被除数、除数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讨论汇报:
生1:我发现被除数、除数都扩大2倍,商没有变。追问:都是什么意思?
生2:都的意思是被除数扩大2倍、除数也扩大2倍。
引导:被除数、除数都扩大2倍,可以这样说: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2倍。
生3:我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不变。
生4:我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3倍,商不变。
组织学生用完整的话说出上面的规律,并与书上的规律比较。
板书: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3)组织学生举例验证,并板书课题:商不变规律。
(4)讨论:为什么(24一8)(12一8),(242)(122),(243)(122)的商发生变化呢?在同时、相同的倍数下面画着重号,引起学生重视。
[评析:有目的地放手对一些算式进行各层次的分类,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从而概括得出商不变的规律,构思新颖、设计巧妙、步步深入、层层逼近,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讲一点而学很多的教学策略。]
三、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1.以故事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师生一起欣赏一段录像故事《猴子分桃》。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儿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让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小猴子一听,连连摇头,心想每只小猴才分到2个桃子呀,不行,太少了!太少了!小猴子喊了起来。猴王缓了口气说:那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猴子怎么样啊?小猴子得寸进尺,挠了挠头试探地说:大王请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呀?这时猴王一准桌子显出慷慨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去平均分给300只小猴子,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引导:同学们也笑了,谁的笑是聪明的笑?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2400012000等于多少?根据是什么?
2.口算。
3.根据312002600=12很快说出下列各题的结果。
31226= 3120260= 156001300= 31200026000= 15600013000=
4.抢答。
(1)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也除以5,商( )。
(2)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10,要使商不变,除数( )。
(3)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除数除以100,要使商不变,被除数( )。
5.已知4812=4,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果不对,怎样改一下就对了。
(1)(485)(125)=4( )
(2)(483)(124)=4( ).
(3)(484)(124)=4( )
(4)(486)(126)=4( )
(5)(483)(123)=4( )
(6)(484)(124)=4( )
(7)(482)(122)=4( )
(8)(482)(122)=4( )
6.填空,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1)9030=(90口)(302)
(2)(405)(20○5)=2
(3)(1200口)(40005)=3
(4)(120004)(40004)=3
(5)(12000口)(4000口)=3
7.小游戏找朋友。
方法:一位同学手执328=4的卡片,说:愿意和我做朋友的请到台上来。对手执(324)(84)的卡片反问:你怎样改动一下,我们就可以成为好朋友?还可以怎么改呢?在做过一些类似的活动后小结:祝贺你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好朋友,愿我们班成为一个团结协作的大集体。
四、课堂总结提问: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总结:同学们通过认真观察、思考、比较,在被除数、除数的变化申看到了商不变的规律,这种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会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评析:巩固练习的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效果明显,既实又活。猴王分桃的故事,寓意深而颇有情趣,给数学内容赋予了情感色彩,让学生始终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判断练习,让学生说错在哪里,怎样改一下就对了,不仅加深了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善于表达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教科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问题.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回答:
0.4米=( )分米 0.06米=( )毫米
4分米=( )厘米=( )毫米
0.6米=( )厘米=( )毫米
2.比较下面各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0.84和0.8402.54和25.4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教师:小数点告诉我们小数的大小会发生变化,那么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呢?小数大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教学例1.
出示例1: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板书:0.004米)
教师提问: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变成了多少米?(板书0.04米)
同桌讨论:把0.004米的小数点转化为0.04米,小数点是如何变化的?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呢?
教师让学生把0.004米和0.04米化成以毫米为单位的数.
(教师板书:0.004米=4毫米
0.04米=40毫米)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从4毫米和到40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使学生认识到: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扩大10倍.
教师提问: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得到什么样的小数?
教师让学生把这两个小数转化成为毫米为单位的数.
(板书0.4米=400毫米
4米=4000毫米)
小组讨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小数有什么变化规律?
使学生明确: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1000倍.
(2)让学生从上往下观察这四个式子,并把二、三、四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引导学生找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3)完善结论.
教师提问:在例题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教师总结概括: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4)练习.
下面的数同0.372比较,各扩大多少倍?
3.7237237.2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l)教师提问:例1中的四个式子,如果从下往上看,4米变化为0.4米,0.04米,0.004米,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原来的数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
(3)引导学生概括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4)做一做.
下面的数,同506比较,各缩小多少倍?
5.06 0.50650.6 0.0506
4.教学例2.
(1)出示例2.
(2)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并填书.
5.教学例3.
(1)出示例3.
(2)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并填书.
三、巩固发展.
1.下面的数,如果去掉小数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70.250.006 0.5062.4
2.下面的数,如果小数点都有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6.8 5.41 7.295 128.6
3.填空题.
(1)6.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是60.3,扩大( )倍.
(2)84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 ),缩小( )倍.
(3)去掉1.04的小数点,原来的数就( )( )倍.
(4)将128.6的小数点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右下角,原来的数就( )( ).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五、布置作业.
把3.54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各有什么变化?
0.354 35.40.0354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