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注意阅读和写作作业的顺序。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回家后尽量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特别是做好笔记,然后做作业,这样效果更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 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准备: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小结: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2)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生2:从学生尺中,我能发现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4、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交流 1厘米=10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5、举例说明1毫米的长度
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 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长了什么本领?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2】
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和24时记时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主线。引入新课时通过呈现北京的小兰和乌鲁木齐的古丽的'活动情境图,引导学生思考8时古丽才起床,而小兰已经开始上课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完全进入情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依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表、评表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发挥引导和组织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时钟模型
学生准备: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
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预设
生:8时的时候北京的小兰在教室里认真地上课,而乌鲁木齐的古丽才刚刚起床,正在穿衣服呢。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两地的日出时间有差别,新疆的日出时间比北京要晚大约2时。
2、揭示课题:同学们知道的知识可真多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两个地方上课时间表的有关问题。(板书课题:时间表)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图中两个小朋友作息时间的不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看一看,说一说。
(1)课件出示教材72页第一幅主题图和下面的两个时间表,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2)交流所得,学生汇报。
预设
生1:我发现了两所学校每天上午都有四节课。
生2:我发现了从上午第一节课到午休结束,新疆民族小学每节课的上课与下课的时刻都比北京启明小学推迟2时。
生3:我发现了两所学校每节课都是40分,午休时间都是1时25分。
生4:上午11时35分小兰开始午休,古丽却刚刚做完眼保健操。
2、根据时间表解决问题。
(1)出示问题:上午第二节课,小兰和古丽都看了一下表,她们看到的可能分别是哪个时刻?(出示教材72页三个钟面)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个别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需要分别在两个时间表上找到上午第二节课的上课和下课时间。
②分析这段时间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特征。
③利用排除法把时针和分针不具备上述位置特征的钟面去掉,保留下来的钟面就是所求。
(4)汇报答案。
第一幅图是小兰所看到的钟面;
第三幅图是古丽所看到的钟面。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补充时间表。
(1)出示小兰和古丽的对话内容。
小兰:下午从13:00开始上两节课,第五节课后是1时的大课间,然后上第六节课。
古丽:我们下午从15:00开始先上两节课,然后是1时的课外活动。
(2)组织学生认真读对话内容,理解意思后独立补充时间表。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学会口算方法。
2.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 培养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游乐园的情境,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为下面学习乘法做背景。
二、探究新知
1.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提出问题:坐碰碰车20元,3人需要多少钱?应该怎样列式呢?
预设:20×3=
提出问题:要怎样计算呢?
预设1:可以用加法计算,20+20+20=60
预设2:2个十乘3是6个十,也就是60。
提出问题:那200×3=多少呢?
预设:2个百乘3是6个百,也就是600。
2.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提出问题: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怎样列式呢?
预设1:12+12+12=36。
预设2:把12分成10和2,用10×3=30,2×3=6,30+6=36。
预设3:用3乘2等于6写在个位,1乘3等于3写在十位,就是36。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3写到十位上呢?
预设:因为1表示1个十,1个十乘3就是3个十。
提出问题:想一想,12×4=应该怎样计算呢?
预设:2乘4等于8写到个位上,1乘4等于4写到十位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三、巩固练习
1. 口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0×7= 200×7 = 700×2=
21×4 = 23×2= 32×3=
2. 一辆儿童三轮车的价钱是90元。幼儿园买了4辆,一共用多少钱?
3. 一共运来多少千克苹果?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口算算法的理解,熟悉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预设2:两位数乘一位数,把两位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乘一位数后把乘得的积相加。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理清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活动,学会推算出日期。
2、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算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情景学会根据条件推算日期。
教学难点
掌握倒推和跨月的日期推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结合生活,引入新课。
1、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生日。
2、猜老师的生日
你想知道老师的生日吗?谁来猜一猜?
逐步给出提示,如:
(1)第二季度。
(2)这个月是大月。
(3)是这个月的第12天。
二、 创设情境,探究推理。
1、一看,猜一猜,说一说。(独立思考)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情境,收集数学信息。)
2、说一说,解决简单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简单的推理过程。(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出一些模仿练习,如:一年的倒数第5天是哪一天?)引导学生讨论:淘气的生日是哪一天呢?你你自己的看法。
3、议一议。
师巡视、提示、纠错 。重点关注没有想到解决问题的学生。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思考。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书上P72上的填一填。
2、读一读。
引导学生读你知道吗?你想到了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时、分、秒”和“千米和吨”的知识加以巩固,提高计算和估算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克千克和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各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进行各单位之间的简单计算和估算。
二、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相互交流
1、谈话引导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数学中我们已经学了几组表示事物及其特征的特定单位。你们知道有哪些单位吗?
如:表示时间的单位有哪些?还有表示什么的单位?
2、小组讨论
由小组长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展示
并评出哪一组记录的最完整。
(二)加深体验,建立观念
1、数一数
出示时间单位时、分、秒。讨论:怎样才能感受和记忆这些时间单位?
让学生从钟面的认识,1时、1分、1秒内所干的事情,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等方面复习时间知识。
2、比一比
出示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米和千米
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长度单位?
让学生通过用手比划,以及用语言描述,全面复习所学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知识系统化。
3、估一估
出示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
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质量单位?
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全面复习所学的质量单位及其进率。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算一算
出示课本第122页的第9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独立解答。最后交流自己的算法。
2、 猜一猜
结合课本第10页的第4题,让学生根据路程的远近,猜一猜他们是步行、乘车还是乘飞机?
3、 估一估
通过第125的第8题,使学生掌握千克与吨之间的计算与估算。
(四)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第122页的第10题,集体核对。
(五)总结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掌握的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
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教学过程: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火柴游戏,层层导入:同学们还想知道知道数学更多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来一起玩一个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游戏好吗?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1、下图是用24根火柴杆排成1大1小两个正方形,只能移动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变成3个正方形,你会吗?
2、六角星变菱形用18根火柴摆1个六角星(见图)。请你移动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变成6个面积相等的菱形。你知道应该怎么移动吗?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具体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解析:“一”字、加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谜底是:王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解析:“一”字、减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谜底是:三
3.+-×(打一成语)
解析:把支分解开即为“+、-、×”)谜底是: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打二个数学名词)
解析:学习成绩是用得分的数目计算的。问“多少”,可以换一个说法,改问“几何?”在中国古代数学书里,问一种物品有多少个,总是问“物有几何?”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买东西问价钱,还是说“几何?”所以,问“成绩多少”,等于是问“分数,几何?”谜底是两个数学名词:分数、几何.
二、探究拓展题:
现在小明一家过一座桥,过桥时候是黑夜,所以必须有灯。现在小明过桥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妈妈要8秒,小明的爷爷要12秒。每次此桥最多可过两人,而过桥的速度依过桥最慢者而定,而且灯在点燃后30秒就会熄灭。问小明一家如何过桥?
答案:
第一步: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三、自主创作题: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7】
一、学情分析
我们三年级(1)班学生一共有__人,其中男生__人,女生__人。通过两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部分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部分学生懒散,基础差,上课又不专心听讲,成绩不太理想,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辅导,针对性为他们设计一些练习,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如闻有城、陈波涛等同学,除了老师辅导外,还要经常让成绩好的同学帮助他们,采用“结对子”等方式。
二、教材分析
苏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与原来相比有大的变动,现在本册教材安排了八个单元的内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千克和克,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期末复习。一个“探索规律”的活动“间隔排列”,两个实践活动“周长是多少”和“多彩的分数条”。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综合与实践”三个部分。
1、数与代数领域:
一共安排了5个单元,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千克和克,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数的认识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教学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认识几分之一,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几分之几。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大小的比较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通过练习,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数的运算安排了两个单元,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在二年级学生已完成表内乘除法的学习,掌握了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册教材首先安排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本单元涉及乘法的口算、估算、笔算等不同计算方式,在例题编排上是先口算与估算,笔算稍后一些。主要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中间有0和末尾有0乘法,并掌握相应的乘法笔算法则,教学有关倍数问题,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结合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第四单元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主要教学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能使学生掌握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本单元首次安排了除法的验算,这就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体会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和作用提供了机会。此外,“千克和克”属于常见的量的知识。
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教学用列表和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图形与几何”领域:
教材共安排了两个单元,其中第三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一些简单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周长计算方法。第六单元编写时注意以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3、“综合与实践”:
主要是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安排了3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拓展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认识,如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安排的“周长是多少”。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结合解决问题策略安排的“间隔排列”。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锻炼时间能力,如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安排的“多彩的分数条”。
三、总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掌握笔算乘法法则;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会验算除法。
2、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4、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一些有关质量的简单计算。
5、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和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并能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6、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抽对称图形。
(二)数学思考方面
1、经历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过程,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和符号感。
2、在探索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发展抽象思维。
3、在观察常用物体并把几何体与其相应视图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在通过折、量、比,探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中,在动手围、量、画、算平面图形周长的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在与同伴交流中,逐步学会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解决问题方面
1、能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简单的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初步具有主动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经常与同学共同开展学习活动,经常与同学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初步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与形都能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克服学习中的一些困难,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数学。
2、通过多种学习资源,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初步感受到数学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理解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笔算
2、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并掌握除法验算。
3、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4、初步体会分数的含义。
(二)难点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笔算。
2、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4、能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5、能在方格图中进行图形的平移,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五、方法措施
1、认真钻研新教材,精心备课,能更好完成教案中个性化补充,及时细致地批改作业,对学困生实行面批面改。
2、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4、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5、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学习能力。
(1)本册教材设计了适量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6、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7、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8、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圆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演示教具各种秤尺子方格纸教学挂图彩笔等
七、教时安排
本学期实际教学时间17周,三年级数学每周5教时,计85教时。本册教材共安排81课时的教学内容,结余4教时作为机动时间,详细安排见进度表。
一、两、三位数乘一位数21课时
二、千克和克6课时
三、长方形和正方形8课时
四、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18课时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8课时
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5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8课时
八、期末复习4课时期中测评3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