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小编带来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7篇,希望大家喜欢。
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1
一、 教学内容:
P68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判断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并画出对称轴。
2、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三、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各色彩纸。
四、 教学重难点:
能够辨认对称图形,并能画出对称轴。
五、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引入(听“小故事”)
(二) 认识对称图形
1、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当学生说出“两边一样”时,再出现课件演示,一个图形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象这样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称图形”,这里还有一些对称图形,还有一些剪出来的。(飞机、鱼、龟)
2、 动手剪对称图形(讨论怎样才能剪出对称图形)
a、 师示范剪对称图形(一张长方形的纸,并对折,画出一半的形状,剪下来,打开,“左右两边完全一样”它是对称图形吗?
b、 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画一画、剪一剪,剪出一个自已喜欢的对称图形)
c、 学生展示自已剪的对称图形
(三) 认识对称轴认识对称轴(每个对称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你能不能给这条折痕取一个名字?)
对称轴(师画虚线)
(四) 巩固练习
1、 欣赏对称图形(你能列举生活上的对称图形吗?)
2、 P68(做一做)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小鱼的对称轴在那)对称轴有横的、还有竖的)
3、 P70第2题(4人小组)折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并画出来。
4、 P70第3题,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五)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习到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2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境与操作过程,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通过具体操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平均分的简单问题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过程,感受合作与分享的愉快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难点:进一步体验平均分
四、教学策略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淘气家里来客人啦,妈妈准备了一些苹果招待客人,要淘气把苹果分一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帮淘气分一分苹果好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引出教学内容,将问题形象化,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二)自主探究
出示“分苹果”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
从这幅图当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按份数分,每份有几个
(1)布置任务活动
任务要求:用五角星代替客人,圆圈代替苹果,将苹果公平的分给客人。
(2)学生活动,画一画
学生在算术本上画,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反馈交流
方法一:1个1个分,分了4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
方法二:2个2个分,分了2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
方法三: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分,分了1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
3.按每份4个分,求份数
(1)问题情境
可是这些客人都吃饱了才过来,大家又不想浪费,打算把这些苹果带到福利院中去送给老爷爷老奶奶。
(2)分析数学关系
苹果总共有12个,每4个装一袋,需要几个袋子?
(3)学生活动,分一分
学生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交流反馈
每4个放一堆,一共分了三堆,说明要3个袋子。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过程、结果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4.比较,发现异同点
(1)相同点:都是把12个苹果平均分,每份4个。
(2)不同点:
①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
②总共12个苹果,每份4个,可以分3份。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为以后的除法做铺垫。】
(三)巩固与练习
1.小兔子搬萝卜
2.圈一圈,填一填
(四)总结提升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七、板书设计
分苹果
分成3堆 ,每堆4个
12个苹果 分的结果相同
每袋装4个,需要3个袋子
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决的编制过程,会用三的乘法口决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能够发现乘法口决的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编制和掌握3的乘法口诀,记忆3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3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熟练运用。
教具准备:
纸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学法:
1.教法:本节是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学生通过实际的看一看、数一数,自己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2.学情:我班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很多孩子都没有乘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对于这一特点,要多组织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学法:在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动手画,动笔完成表格,动脑编制并且记忆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通过同桌练习乘法口诀对应的乘法算式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动机,导入新课。
我是这样导入的:(出示图片三轮车)同学们,你们见过三轮车? 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2辆三轮车需要6个轮子,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需要几个轮子?(板书:需要几个轮子)
【设计意图:从孩子的生活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3的乘法。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也把本课的主要研究问题引了出来。】
二、实践,编写3的乘法口诀。
1、填一填
(电脑出示表格)
说清楚表格的意思。每个数字代表什么,让我们求什么。用三根小棒来代替三个轮子。三根小棒就组成了三角形。那么有几辆车就要摆几个三角形。接下去,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一边摆三角形,一边完成表格。全班反馈。
(电脑填好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表格的意思,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
2、说一说,写一写
根据表格,一辆车有3个轮子,让学生说是1个3。并且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先让学生说一说编制乘法口诀注意的方面再编制乘法口诀。2辆车需要6个轮子,也就是几个3?学生列2个乘法算式并编制乘法口诀。说一说口诀的意思。接下去,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编口诀,并把算式和口诀填写在课本16页试一试的第2小题中。全班反馈。(师板书3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真正的让孩子动手去画、去说、去写。教师在一三得三、二三得六的时候可以采取半扶半放的方法,引导孩子编制口诀。以后的口诀完全放手教给孩子自己去做。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注意找2-3个孩子说,加深理解,也有利于记忆。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巡视,了解口诀的编制情况。】
3、集体交流并记忆。
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3的乘法口诀。说说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发现什么规律了?同桌交流,全班反馈。提出问题:如果你记住了三五十五,不知道三四多少怎么办?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一记口诀。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记忆乘法口诀。进一步体会3的乘法口决的规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也可以提高孩子记忆的兴趣。】
4、巩固练习
设计了以下几个小活动
(1)小兔过河,蜗牛找家,找朋友,采蜜
(2)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同桌练习
一生说口诀,同桌说两个乘法算式。看谁说得好。练习2-3组。
【设计意图:用学生所熟悉的汉字进行3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转动乘法转盘,动用了孩子的眼和脑,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顺便也对2和5的乘法口诀进行了复习。同桌练习加深了对3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和理解。】
三、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既是复习的过程,也可以看到哪个知识点学生有困难,练习课重点复习。】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3的乘法口诀)
1×3=3 一三得三
2×3=6 二三得六
3×3=9 三三得九
4×3=12 三四十二
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36—37页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也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分数量比较多的物体。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20块糖果平均分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操作,感受大数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
教学难点:
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在实践和交流中,培养优化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糖果一袋,糖果图片,小棒若干根,统计表若干根。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复—均分。
1、老师带来了8个糖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他俩都高兴?什么是平均分?
2、猜猜我用20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几位小朋友到乐乐家给乐乐过生日,乐乐拿出了一些糖果与大家分享。可是遇到难题了,他们不知怎么分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这节课我们和乐乐一起分糖果。(课件出示图片)
师: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获取信息。能够发现“有5个小朋友”和“20块糖果”。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可能会提出“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也可能是“分一样多,怎么分?”“够分吗?”“能正好分完吗?”等等。
教师接着学生说:“这正是乐乐遇到的难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思考:创设情境不但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更是为了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以帮助小朋友分糖果为情境,让学生本能产生互动,同时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参与。]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示范分一分并记录。
教师提出,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可以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出示表格)
师:现在通过这个表格,你能了解老师分的过程和结果了吗?是不是看上去更方便,更清楚呢?
2、用学具代替糖果小组内分一分。
师:我们就用5个圆片代替5个小朋友,20个糖果图片代替20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然后,动手分一分。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之上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怎么解决,引发学生思考,使下面的活动为解决问题而进行。同时,用统一的学具代替实物分一分,为脱离一切物质属性,抽象出除法算式打下基础。]
师:同学们都很快地利用学具分一分,可是老师发现你们的分法并不一样,谁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组分的过程?
[设计意图:给每个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分法会不相同,正好可以从中体会分法的多样性及结果的一致性。对于记录这样复杂的活动过程,学生是有困难的。所以,先让学生感受到做记录在活动和交流中的优势。让所有学生试着记录自己的过程,既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有序,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枚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也为后续的小组活动打下重要基础。]
3、交流方法,比较、反思。
师:请观察不同分法,哪种方法和你的一样,你能来介绍一下吗?
生介绍分的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的分法不同,可能分的时候有一次分完的,有多次分完的,你更喜欢哪一种?
预测:更多的学生会喜欢一次分完。理由是简便快捷。也不排除会有喜欢多次分完的,教师要给学生时间,等待学生从下面的大数目的分小棒活动中,自己发现用乘法口诀帮助平均分的好处。
师:那好,你能根据你所喜欢的分法,再分一次数目更大些的吗?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交流、倾听,体验分法的多样化与结果的一致性。及时表扬利用口诀一次平均分的学生,同时引导学生比较和反思,优化自己的策略,提升数学认知,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四、拓展活动,巩固提升。
1.提出问题。
要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怎么分呢?
2.活动准备。
(1)小组分工,明确要求。
师:一会儿大家要在小组内分一分,并把分的过程记录到这张表格上(出示表格)。
(2)小组商定方法。
师:请各小组先商量一下,想想怎么分,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每个人都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共同选择一个分法。动手分一分,做好记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有了分糖果活动的基础,学生会想到用口诀来平均分,但40根小棒相对于20块糖果,是一个大数目。让学生先商量一下分法,能够避免盲目、无效的活动。另外,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历不是很多,缺乏经验,需要教师引导分工和组织示范。]
3.小组活动
学生小组内分一分。
4.汇报交流。
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本组的学生做补充,其他组的学生做检查。
[设计意图:展示一些小组的记录,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同时,引导学生交流,意在让学生评价一下哪些分法更简便、更合理,给学生反思、调整的机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反思、优化自己的策略。]
五、数学游戏,活动延续。
师明确游戏规则。
抓一抓,分一分,算一算,比一比。
师:这个游戏有趣吗?课后可以和家长、同学继续进行。
[设计意图:此游戏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续进行平均分的活动。也是给学生一个自主经历不定的数目平均分的过程,为以后除法中有效试商打下坚实基础。]
六、总结收获,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进行了许多分一分的活动,都是怎样分的?从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小结:在分糖果和分小棒的活动中,都是平均分的;可以有多种方法,结果却是一致的;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帮助快捷地完成任务;有时会正好分完,也可能会有剩余……
七、布置作业
1、课后找一些大数目的物体分一分,利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
2、回去后和家长继续玩分糖果的游戏,可以自定游戏规则。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课的活动,说一说收获,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梳理,再次提升。实践性作业是与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联系起来,是对大数目的平均分活动的延伸。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亲身操作,完全能够获得最终结果,并记录下来,积累平均分的经验,为下节课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5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体会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求知欲,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
理解“可能”“不可能”“一定”,并会用这些词语表达生活的事件。
活动准备:
课件、球、盒子、硬币、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想听吗?(点击课件)请看屏幕:迪尼斯乐园举行比赛,米奇和唐老鸭都决定回去看看,可是只有一张门票,让谁去呢?最后它们决定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做决定。(板书:抛硬币)
师:你们认为谁会去呢?
生1:米奇。
生2:唐老鸭。
师:到底是谁去呀,意见不统一,正好老师这里有一个1元硬币,我们先来认一认硬币的正反面。谁能识别硬币的正面和反面?
师:印有1元字样的这一面是正面,有花的这一面是反面。现在老师想来抛下这枚硬币,正面就由米奇去,反面就由唐老鸭去。怎么样?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忙,谁来?
师:你的任务是老师抛完后要大声告诉同学们你看到的是哪一面,好吗?准备好了吗?(师抛硬币遮住,问学生)
师:同学们猜猜是哪一面朝上?
师:大声告诉大家,哪面朝上?
生:正面。
师:正面朝上,这下米奇可高兴了,因为它可以去观看比赛。(猜对的学生很高兴)
师:如果再抛一次,一定是米奇去吗?
生1:是,一定是米奇去。
生2:不是,也有可能是唐老鸭去。
师:你确定吗?你也上来抛一抛。(再指名生抛硬币)
生:反面朝上。(猜对的学生欢呼)
师:反面朝上,唐老鸭高兴得又蹦又跳。(生回座位)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抛硬币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生1: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生2:米奇和唐老鸭都有可能去观看比赛。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呀!你们想来试试抛硬币吗?(想)
师:请听游戏规则:(略)
师:(拍手示意学生坐好)同学们刚才通过玩抛硬币的游戏,你们看到硬币落下后是什么情况?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游戏我们发现硬币落下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也就是说正面或反面,这两种可能都有。(板书:可能也可能)。
组织课堂:请组长收好硬币,放回抽屉。
(设计意图:由抛硬币游戏开始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次体会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尝试用“可能”、“也可能”等词汇进行数学表达,在知识、情感上为后面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展开活动、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个摸球游戏,好吗?师生摸球。
师:(出示盒子)看,这是什么?
师:(指盒上标签)对,里面有三个白球和三个黄球,谁愿意上台和老师一起玩?
(生踊跃举手,一位学生上台)
师:咱们两人这样分工:我摸,你猜我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台下同学聚精会神,饶有兴趣地看。师动作夸张地做出不看盒子的样子,摸出一个球捏在手上)
生:。(白色)
(师展开手掌正好是。台下同学鼓起掌来,猜中了!第二次、第三次过程同上,猜中的学生鼓掌,没猜中的有点失望)
师:你们也想这样摸一摸、猜一猜吗?(想)
2、学生小组合作摸球。(体验不可能)
师: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小袋子,每个袋子里装的都是3个白球和3个黄球。摸球之前,请听好游戏规则:
1、小组其他成员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2、每人每次只摸一个球,摸球时眼睛不能看,也别让猜的同学看见,每人连续摸两次。
3、把摸到的球给大家看,不能争不能抢,更不能让球掉地上,要有团结协作、互相谦让的精神。
4、组长负责把每个同学摸球的情况打钩记录下来。
5、把球放回袋子里,等组长记录好,换个同学再摸。最后想一想,每次你都猜对了吗?为什么?
(1)请组长拿出袋子和表格
(2)师指导摸球填表格
3、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摸了这么多次球,也猜了这么多次,我请小组长来告诉老师,你们小组摸球的情况如何?
(1)各小组汇报情况
(2)老师幻灯出示汇总表,根据组长汇报情况填表
师:同学们你们每次都猜对了吗?(生:没有)
师:怎么这么多同学没有全猜对呢?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袋子里有白球和黄球,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师:淘气和笑笑也做了摸球游戏请看(点击课件)笑笑可能从盒子里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小组内摸球猜球活动,意在使学生体验从袋中摸一个球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再次感受这种不确定性现象。学生摸得积极,猜得高兴,较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体验不可能
智慧老人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小问题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黑球吗?(不可能)齐读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红球吗?(不可能)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除白球和黄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吗?(不可能)
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因为袋子里只有黄球和白球,所以,我们不可能从中摸到除黄球和白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板书:不可能)小结
5、再次摸球。(袋子里都是黄球)(体验一定)
师:老师最近学了一样新本领,无论谁从这个盒子里摸球,我都可能猜到是什么颜色。大家信吗?不信,我们试试。这个盒子里面装的也是6个球。这回我们换一个玩法,我请每个大组里最乖的小朋友来摸球,老师来猜。谁愿意和老师玩?(多次猜黄球)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是不是有不满。)
师:怎么了,你们想说什么?(里面都是黄球)
师:很多同学都说对了,老师的确知道里面装的都是黄球。所以,摸出一个一定是黄球。
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白球呢?(摸出一个,一定是白球)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红球呢?(一定是红球)
(板书:一定)
师小结:刚才通过抛硬币和摸球的游戏,我们知道了有的事件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不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一定发生。
(设计意图:本小节让学生在动脑思考中体验到事件的确定性,在师生的趣味互动中既学新知又交流感情,调节课堂气氛)
三、促成体悟,拓展延伸。
1、数学书第93页:连一连。
小朋友们喜欢这样的摸球游戏吗?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机灵狗和笑笑也来参加了。你们看!数学书第93页的连一连。读题,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本93页
(1)先读题目要求和内容,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师:现在来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不通过实验也能判断正确吗?淘气的盒子中摸出的是什么呢?
生:10个黄球,摸出来的一定是黄球。
师:那会摸到黑球吗?
生:不可能摸到黑球。师:机灵狗的盒子呢?
生:10个白球,摸到的不可能是黄球。
师:那会是什么球?
生:一定是白球。师:那么笑笑的盒子摸出来的球会是什么?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
师:也可能是什么球?
生:也可能是白球。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2.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
师:接下来,我们来课间休息,再玩个游戏,全体同学请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好吗?我们玩的游戏是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准备好了没?有没有信心?(有)
(1)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一定是女同学。
(2)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不可能是男同学。
(3)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可能是女同学,也可能是男同学。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请给自己一些掌声鼓励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及时对新课知识进行补充和巩固,使学生形成表象。并设计活动应用反馈,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知识理解,形成一种教学互动)
四、联系生活,内化提高
聪明屋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有很多事情在发生。现在,老师又要考考聪明的小朋友,你觉得什么事情一定会发生,什么事情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呢?请看屏幕,这里的题目你会吗?谁来告诉老师。
学生说,老师注意评价。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可能性的问题,大家开心吗?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习生活数学,要求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通过练习对事情发生的情况进行牢固地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描述,能进一步掌握用数学语言进行准确的描述事件的可能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6
课题: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 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 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 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 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一、认识直尺
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1——3题。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篇7
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帮小熊分了苹果,大家还记得我们是怎么分的吗?今天小熊又要请客了,它家里只有14个橘子,它想每盘放4个,可不知道放几盘,你能帮助它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有余数的除法及其竖式的计算方法
学生试着自己列竖式后,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因为有除法算式做引导,估计学生不会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的现象,如果有的话,就直接拿来当作下一环节的样本,解决余数不大于除数。然后教师做小结。
2、完成“试一试”,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用竖式计算。
9÷4 21÷5 14÷3 19÷6
4、钉一件上衣需要5个扣子,现有23个扣子,能钉几件上衣,还剩几个扣子?
四、总结
1、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你今天最成功的是什么?你打算以后如何做?
板书设计:
分橘子
每盘放4个橘子,14个橘子可以放几盘?
14÷4=3(盘)……2(个)
答:14个橘子可以放3盘,还剩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