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数学教案 > 四年级 >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时间: 刘骏 四年级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这样说过。对这一思想观点我十分赞同,同时也影响着我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与思考。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教学背景分析。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能力。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1、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和平行关系,了解互相垂直的概念;认识垂线、垂足;认识平行线。

2、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分类,比较的过程,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同时获得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合作探究的意识有所提升。

4、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特别要注意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可以相交现象的理解。

5、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质属性。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想象。

1、无限思想想象平面。

老师举起一张白纸说:这是一张白纸,我们把这张白纸看成一个平面,想象一下,这个面变大了,能想象出来吗?请大家闭上眼睛。这个面变大了,又变大了,还在变大,变的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了一条直线,你想象中的这两条直线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利用无限的思想想象平面,让学生对于平面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同时为下一步概念的理解奠定基础。

2、想象落实,动笔画。

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两条直线用彩笔画在纸上,想到几种画法画几种。(老师巡视)

设计意图:之所以让学生充分画,有几种想法画几种是让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积累充分的学习资源,而资源是趋于完整的,而不是零散的。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1、进行分类。

(1)小组合作,分类。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小组分类要求:

(1)分别说一说自己的分类想法。

(2)听一听别人的分类想法。

(3)把别人的想法和听到的想法比较,最好能对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提示与补充。

设计意图:在自己有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情况下,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加入自己的思考,同时倾听别人想法,补充自己。这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培养。

2、小组分类情况汇报。

(1)分为相交和不相交两大类。

(2)把看着相交的分为一类,其他分为一类。

(3)垂直分为一类,相交的分为一类,不相交的分为一类)

3、引导学生分类。

(1)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不相交两类。

(2)突破难点:看似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让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进行多媒体演示)

4、如何证明两条直线不相交?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同时让学生进行方法演示

设计意图:分类活动是开放的,分类结果也是多样的,引发学生往深处想,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不同方法,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到底哪种分法比较合理呢把探究的问题又抛向学生,由学生自己争辩,最后达成共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情况相交和不相交。

(三)探究与合作、理解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1、按自学提示自学65页内容,合作探究,完成自学提示:

(1)样判断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2)为什么说是互相平行,一条直线叫平行线吗?

(3)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叫什么?

(4)么叫垂线?

(5)么叫垂足?

(6)什么叫同一平面?你能用手中的小棒摆出不同平面的两条直线吗?

设计意图:把在概念学习中主要的知识点抛给学生,也许学生并不能太理解含义,但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获得发展,同时能够积累自学的经验。

2、汇报交流、整理。揭示平行和垂直的概念

(1)学生的汇报过程中教师对相应的重难点加以引导,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对于以下几点存在问题:

①同一平面:两张白纸充当两个不同平面,用毛线摆出不同平面上的两条直线不想交的情况。(突破难点)

②认识垂直:引导学生观察相交,发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能形成四个角,引出相交成直角这类特殊情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四个角是什么角,以猜想验证的激趣方式,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用量角器或三角形来量,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把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直角的,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叫互相垂直,相交点叫垂足,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互相垂直,有了垂直,才有垂线。我们只能说某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2)总结概念

①通过学习,谁想试着总结一下,什么是互相平行?什么是互相垂直?

②出示准确概念,学生加深理解。

(3)概念强化(填空)。

在__________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_________。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______________。如果这两条直线相交成_____________,就说这两条直线_______________。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______________,两条直线的交点叫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情况对相应的重难点加以突破,接着趁热打铁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对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 )

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一定垂直。( )

(四)全课总结。

1、说一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针对学生总结。

给学生一个充分的回顾机会的同时,教师起到了对整节课收口的作用,让学生明确所学。

(五)教学效果评价。

1、填空。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 ),如果这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 ),这两条直线的焦点叫( )。

(2)黑板相邻的两条边( ),上下两条边( )。

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检测学生对新学知识的迁移程度。

2、选择。

(1)两条直线和同一条直线平行,这两条指向( )

A、相互平行

B、相互垂直

C、相交

2、下午三时,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 )

A、重合

B、相互平行

C、相互垂直

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检测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灵活度。

3、这些字母中,哪些既有互相平行又有互相垂直的线段,把它们全出来。

E L K H Z

当垂直与平行同时存在时,检测学生的分辨能力,同时检测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本教学设计特点。

(一)引导学生采取观察、想象、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二)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活动。

(三)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课时的学法指导上,我将让学生在感知想象、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进而使他们在交流中充分体验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深刻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 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课件一:为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实验小学与希望小学开展了“手拉手,献爱心”的活动,学生们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准备为希望小学的小朋友们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个美术颜料6元,买2盒要花多少钱?20盒呢?200盒呢?

学生完成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6×20=

6×200=

组织小组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二进行集体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三:根据8×50=400,直接写出积。

16×50=

32×50=

学生自做后教师演示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四,学生小组合作计算

80×4=

40×4=

20×4=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教师出示课件五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2、验证规律

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教师出示课件六:

12×8= 40×21=

12×16= 40×7=

12×32= 20×21=

12×64=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出示课件7—10进行集体订正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432

(18×2)×(24÷2)= (18÷2)×(24×2)=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教师出示课件11根据12345679×9=111111111,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集体订正

四、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59页4、5。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

2.应用公顷计算土地面积。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进率解决换算。

2.知道公顷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天安门广场和故宫的面积计算,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应用平方米与公顷间的进率计算土地面积。

教学难点:

建立土地面积单位的观念。

教具准备:

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计算土地面积的常用单位有哪些?

2.说一说1公顷的面积有多大?

3.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2公顷呢?你是怎样想的?

3公顷呢?50000平方米等于多少公顷?

4.导入:测量土地时,一般用米做长度单位来测量,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以后,再换算成公顷。同学们,这节课你想当一次土地测量员,帮助工人叔叔或者农民伯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我们一起到一个果园去看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2)读题,说一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

(3)思考:这道题该怎样解答呢?

①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辅导)。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用激励的语言激发每个学生参与新知探究的积极性。]

②小组汇报。

教师引导:先求什么?再怎么办?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回答,使其体会经过自己努力,喜获成功的自豪感。]

(4)学生独立解答(一个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做)。

(5)订正(订正时,再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是怎样想的?)

2.看书质疑。

3.反馈练习。

方法:让两名中等生在黑板上做,其余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让两名板演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安排两道练习题,第一题巩固例题的学习,第二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先求面积,再换算成公顷。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必要的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之中。]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练习二十九2 (卡片出示)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练习二十九3 做题前,教师简要介绍天安门广场和北京故宫的情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做题时,先读题(唤起民族自豪感)再回答。

2.练习二十九

先读题,再请学生谈谈对此题的理解,最后一个题板演,其余练习本上做。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又学会了哪些新知识?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4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学生对除数十位上的数较小,个位上的数又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1.让学生口算。

145 158 164 254 245 263 156 147 156+15 258-25

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256 160 159 120

3.笔算下面各题。

33)2 8 0 38)1 8 0

独立试做,反思做法,达到灵活运用

让学生观察复习3得两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各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4026=

(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试商方法进行试商。完成后说说有什么感觉?

(4)小组讨论有没有别的试商方法。然后进行小组汇报交流。

(5)教师把学生说的几种情况板书,让他们比较那种方法简便一些,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选择合适你自己的试商方法。

学生观察、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些?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中除数有什么特点?这类题目用什么方法试商简便些?

使学生认识到:遇到除数是14、15、16、24、25、26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可以利用口算直接想出商几,这样试商比较简便。

三、练习

练习十五第512题

第5题,全班共同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6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做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讨论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7~11题,实际应用的题目。学生通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既巩固了计算的方法又体会了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第12题,是开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条件,独立解答,再互相交流思路。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6′

1、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请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七百八十四千零三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数后交流。

新课22′一、教学例2:

1、板书:三亿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问:这些数怎样写?

2、问:这些数的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

三亿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700300200000

3、想一想:整亿的数怎样写?

4、重点分析“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这一中间有零数的题型

5、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1、学生试写。

2、学生根据自己的写法回答。

3、学生归纳:有多少亿,就在亿级上写多少,再写8个0。

4、学生练习。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课堂教案

16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