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新课标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课标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
1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新课标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2、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认识算盘,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努力,激发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准备:
算盘、多媒体课件、算筹、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新授
(一)、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探究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1)远古的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的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表示数和计算。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屏幕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与远古计数方法相比它的优点就是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课件出示:算筹表示多位数。
(2)你知道这些用算筹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吗?
课件出示题目。
3、算盘:
(1)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老式算盘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
(2)出示新式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3)课件出示由老式算盘衍生出的形态各异的算盘。
4、计算器:
现在,算盘因为笨重、不方便携带,逐渐被更轻便的计算工具所取代。
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5、电子计算机:
(1).随着时间的发展,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出示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2)现在人们人手一部的手机,也具备了微电脑的功能。
6.简单认识计算器比较重要的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三)、计算器的应用
1、学生自学教材26页的例题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四)、巩固练习
1、早在14世纪,中国就发明了()。
2、老式算盘上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
3、新式算盘上方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每颗珠子表示()。
4、我见过的计算机工具有()、()和()。
5、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三、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
作业设计: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
5.计算机
新课标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近似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取近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课型:
1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出“四舍五入法”
2.引出近似数,复习整数求近似数。
(二)探究交流
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提出0.984的近似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在课件上)
2根据汇报结果,分别具体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近似数。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近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
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
5、引导通过线段图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是1.0,小数末尾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6、总结:刚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近似数?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组中交流,找不同说原因。
(三)巩固练习
1、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1)保留( )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①一位 ②两位 ③三位
(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位。
①分 ②百分 ③千分
2、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
(1)保留两位小数
0.256 12.006 1.0987
(2)精确到十分位
3.72 0.58 9.0548
(选两组,整组4人一起在电脑前讨论后,将本组答案用电脑操作展现在课件上放映呈现给大家)
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近似数
4、拓展题
四、全课总结
1、数学课将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在哪方面还需努力?
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73页的知识,打开课本,认真看一看课本,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0.984≈0.98 0.984≈1.0 0.984≈1
小于5,舍去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表示近似数的时,0不能去掉
课后反思:
新课标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材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
学生分析:
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
(生:三角形)。
师:什么是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
(生:边。)
2、解释课题
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
二、探究活动
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
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
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
(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
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
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
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
④汇报活动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
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
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
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出示第3组小棒(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
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
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
师板书: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2,2,8)
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
课件演示。
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
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11呢?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
④小结
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
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
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同桌两人交流。
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
④归纳总结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
(学生计算验证)
三、随堂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习题,敢不敢试一试?
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近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2、完成“练一练”1—3
四、布置作业
练一练。4
五、全课小结
新课标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会正确判断2、3、5的倍数。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整理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花吗?你都喜欢些什么花?学生回答。
师:小明的妈妈也非常喜欢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马蹄莲10元/枝,她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付给售货员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妈妈马上就知道找回的钱不对。你知道她是怎么判断的吗?(多媒体出示教材练习三第12页第7题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妈妈买的是马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10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一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因此,服务员找的钱数不对。
小结:5的倍数的和还是5的倍数。
那么:2的倍数的和(还是2的倍数),3的倍数的和(还是3的倍数)。
师:同学们灵活地利用了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课题: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
【归纳提高】
1.2、5的倍数,都只要判断哪个数位上的数就可以了?3的倍数怎样判断呢?引领学生回顾,梳理2、3、5的倍数特征。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数一定有一个什么因数(1除外),为什么?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数有( ),偶数有( ),是3的倍数有( ),是5的倍数有( ),同时是2、5、3的倍数有( )。
(2)的三位偶数是( ),最小的二位奇数是( )。
(3)同时是2、3、5的倍数的三位数是( ),最小三位数是( )。
【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做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8~12题。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2、3、5倍数的特征进行了练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实际上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作业】
1.阅读了解教材第13页练习三后面“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新课标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 高中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