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小学教案 > 数学教案 > 六年级 >

六年级下册教师语文教案

时间: 刘骏 六年级

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我们的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计划,就是在准备做计划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六年级下册教师语文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年级下册教师语文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努力写得入体。

2、读读每组词语,了解普通话里轻声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3、选词填空,辨别一些意思相近的词。

4、给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一、钢笔描红

这次钢笔描红的一段话选自课文《秦兵马俑》。我们先来读一读,从“惟妙惟肖的模拟”、“生动地再现”、“形象地展示”中,充分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非凡创造力,字里行间流溢着赞颂、自豪之情。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钢笔字的特点,细细揣摩一下运笔方法。同学们要从每个字的整体去观察,不要看一笔描一笔,要一气呵成。

二、了解普通话里轻声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同学们,我们来读一读每组的词语,想想他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吗?原来,我们发现普通话中的轻声还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呢!说一说,他们有什么不同的意思。让我们再读一读,想一想。

三、辨析词义

读一读每个句子,再进行尝试性填写。你填的合适吗?

关于对于为了由于自从经过

(1)(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我一连看了好几遍。

(2)(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李时珍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3)(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

(4)(为了)弥补身体条件的不足,邓亚萍常在双脚上绑上沙袋练习打球。

(5)陆地上的煤、石油等矿藏,(由于)长期开采,已经越来越少。

(6)我(自从)参加了体育锻炼,身体强壮多了。

(练一练)为了由于关于对于自从经过

写好字()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但()种种原因,()这个问题,学校过去一直没能引起足够重视。这学期,()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学校组织开展了写字“大比拼”活动。()开展活动以来,同学们写字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同学们近一学期的努力,大家写字的水平明显得到了提高。

同学们,我们还可以用这些词造句呢!试试看。

四、[标点符号]

读一读书中的一段话,试着给它点上标点。

去年暑假,爸爸带我游览了黄山。黄山上的怪石千姿百态,有趣极了。其中比较奇特的有“猴子观海”、“仙人踩高跷”、“梦笔生花”、“金鸡叫天门”……远远望去,真是惟妙惟肖。回来后,我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黄山怪石》。每想到,这篇作文竟在《小学生作文》上发表了。我高兴极了!

(练一练)

最近我读了海洋的秘密学到不少知识对被人们称为蓝色宝库的海洋发生了浓厚兴趣要是有人问我你长大了当什么我就会自豪地告诉他我要当一名潜水员投身大海的怀抱里探索海洋的秘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熟记12个成语。

2、读背一段选自《三字经》的话。

3、口语交际:畅想未来

4、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熟记12个成语

它的要求是:熟记,大概了解成语的意思,能适当运用。

1、把握成语之间的联系苏教版教材中每个练习有12个成语,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这就给同学们很好的学习切入口。如:高朋满座宾客盈门一见如故一见倾心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相见恨晚交浅言深形影不离难舍难分情同骨肉十指连心在学习时,我们先来读一读,再想一想这12个成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先从从整体上感知这12个成语都是表达朋友多、情谊深的,而且每一组的两个成语意思相近。接着,们再逐一了解成语大意。

二、读读《三字经》

《三字经》是古时候一部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从内容上看,它提倡尊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中,又用较长篇幅告诉了自三皇五帝到宋代的史事,还讲了许多我国历史上发奋求学、终至成才的名人故事,内容广博,非常丰富。特别是它采用三言韵语的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不信,试试看。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摘自《三字经》

三、口语交际

畅想未来

(老师想对你们说:)只要我们有梦想,我们就能实现

假如没有想象,爱迪生就不会发明电灯,我们可能夜间还生活在黑暗里;假如没有想象,就不会有汽车、轮船、飞机……假如没有想象,又怎能会有宇航员一次次登上月球。……

有了想象,才有了大家熟悉的孙悟空、阿童木、匹诺曹……有了想象,才有了我们爱看的《海底两万里》、《神秘岛》、《鲁滨逊漂流记》、《小灵通漫游未来》……

想象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展望未来,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你的梦想,对未来的憧憬,在无限的空间,天马行空,创造出一个个神奇的人,一件件离奇的事,一个个奇幻的景,一件件奇妙的物……

四、毛笔字

本次毛笔临写的“司”、“氧”都是右上半包围结构的字。“司”的“—和口”要往左放,右上、右中、右下要多留白,以求整个字的重心平稳。“氧”字着重练好横折斜钩这一笔:露锋起笔,顺势向右上作横画,渐轻,在折处稍提后向右下作顿,再转势向下,作背弯后回峰向上轻快挑出。

六年级下册教师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中的人物对话,以及有详有略的叙事方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八儿与家人间的亲情。

4.通过对传统习俗的了解,感受我国民风民俗的无比美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中有详有略的叙事方法。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请同学们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比赛,每人10秒内说出中国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风俗习惯,说得多的获胜。

2.一个一个的传统节日,犹如中国民俗文化里的璀璨珍珠,而那些随着节日应运而生的主题活动,则是那一根坚韧的丝线,串起亲情,串起友爱,串起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感受又一个节日带给我们的香甜味道。

3.知作者,解课题。

板书:腊八粥沈从文(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再解读“腊”字:“腊”是中国古代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祭典。腊祭的日期经常改变,但都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举行。由于这个祭祀非常重要,所以这个月份也被称为腊月。)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扫清生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根据自学生字的方法,掌握字形字音,规范书写,注重积累。

(3)利用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理解词语。

(4)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语句标出来,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掌握书写要点。

(2)通过指认、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3)以小组练读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听录音,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围绕着“腊八粥”这一主题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神态,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

2.课文重点讲了什么?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明确:重点讲了八儿迫不及待等着吃腊八粥的情形,这也是文章写得最细致的部分,而后面吃腊八粥的情景则写得非常简略。

3.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写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第二部分(第2—17自然段):详写了八儿急切等待着吃腊八粥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18—19自然段):八儿一家美美地吃上了腊八粥。

四、精读赏析第一部分

齐读第1自然段,想想作者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的小孩子,……的大孩子,……的老孩子……”开篇第一句作者就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不是某一个人,也不是某一些人喜欢,而是所有人都喜欢。平实的语言中暗含了无尽的赞叹。接着不厌其烦地一一列出食材的种类,再写“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嗅觉、味觉等,全面体现了腊八粥的色香味美;用拟人手法写腊八粥咕嘟冒气的“叹气”样,夸张地朝嘴里“塞灌”样,把读者也带入那情境中,忍不住想要观其相,闻其香,品其味!

五、课堂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

2.思考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作者把我们带到了热气蒸腾、香气缭绕的灶台边,那甜甜腻腻的腊八粥不仅勾出了我们的馋虫,更勾出了故事主人公心里的馋虫。他是谁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精读感悟

1.默读第2—8自然段,要求:

(1)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画出粥发生变化的句子,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2.学生汇报。

(1)“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的喜悦之情吗?

(2)“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的心情怎么样?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板书:迫不及待)

(3)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4)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的反问句?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5)等待的过程,总体上是期待和焦急的。在八儿等粥的过程中,粥也在发生着变化,这锅腊八粥仿佛也像人一样在表达着情感。文中哪一句话有这样的表达效果?(粥的叹气)这样的表达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请分别找出来。

(6次。“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东西”“锅内又叹了声气”)

(6)如果把第二部分分为一个个小节,每小节内容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小节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盼粥)

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分呢?

3.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

(1)这一小节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它的主要意思?(分粥)

(2)八儿开始计划粥应该怎么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

(3)“孥孥”是什么意思?(妈妈对八儿的昵称)从妈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4)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粥又是什么样的呢?

4.默读第12—13自然段,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小节的内容。(猜粥)

思考:

(1)男生齐读第13自然段,描述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2)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妙极了)

过渡:八儿盼粥、分粥、猜粥,腊八粥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和八儿的期盼、猜想一致吗?

5.学习第14—17自然段,看看这一小节作者写的什么。(看粥)

(1)师范读第14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15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3)找出关键词和第13自然段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从人物对话和粥的“叹气”中,你们觉得八儿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聪慧可爱、稚气未脱)

6.八儿和妈妈的对话结束了,腊八粥也熬好了,这碗粥的味道如何呢?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第18—19自然段)学生齐读。

明确:好吃、吃得多。(斜立着;肚子成了一面小鼓了;筷子摆成浪漫的十字;半碗陈腊肉,爹妈也奈何它不来了)

三、主题探究,拓展阅读

1.主题探究:一碗浓浓的腊八粥,除了满满的食材,还有什么让人觉得如此甜蜜、美味?(家庭生活的温情)

2.写法梳理: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吃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详写等粥,略写吃粥。从八儿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亲见时的惊异,作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八儿的心理,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出来了。因为有了前面极尽细致的铺陈,所以最后真正吃腊八粥的部分,作者只用了寥寥几笔“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就勾画出了八儿一家吃得多么酣畅淋漓,多么心满意足!而腊八粥的美味无比也尽在不言中了。作者这样安排,既以点带面地写出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又让读者感受到了普通百姓平凡而温馨的生活图景。

3.阅读沈从文的《腊八粥》全文,感受其极富乡土气息的语言魅力。

明确: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语言平易浅白,简练流畅,人物对话很有个性,极具生活气息。作者言辞间平易近人,笔法娴熟,笔调细腻。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浓郁的民俗风情,妙趣横生的一个个场景,犹如工笔国画,家常俚语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在嘴边,却可以看出他们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

四、布置作业

过了腊八就是年,请同学们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节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教学板书〕

2.腊八粥

腊八粥等粥 盼粥迫不及待

分粥苦苦等待猜粥美妙猜想

看粥亲见惊异八儿天真活泼

聪慧可爱体贴善良

〔教学反思〕

八儿心理活动的变化以及精彩的对话构成了本文的行文主线,抓住这两点来进行阅读和赏析便能把握文章的主题。因此,我在教学时采取了分角色读、默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读和悟。通过“那我饿了”“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是啊!孥孥说得对”等对话来感知八儿的稚拙纯真与可爱、妈妈的慈爱逗趣;通过对煮腊八粥以及八儿猜腊八粥、看腊八粥的精彩描写,来感知沈从文的语言魅力……整篇文章的架构,小说所传导出的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便逐渐在学生心中清晰起来,比较到位地进行了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浸润。

六年级下册教师语文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诗歌,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2、理解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节意思。

3、引导学生模仿第二节续写诗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写作的兴趣。

4、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能读懂诗歌,理解第三小节意思。

2、引导学生模仿写诗句。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个人的时光》配乐曲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激趣谈话:有人说,生活是一支歌,一支饱含人生酸甜苦辣的歌;也有人说,生活是一幅画,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同学们,你认为生活是什么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2、学生谈对生活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的画面,看看这些画反映的都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出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相机提问:这几幅图画的是什么?分别介绍图意。

3、介绍作者

师:是呀,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有一位诗人写了这样一首关于生活的诗《生活是多么广阔》。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何其芳)何其芳,是我国的诗人,他于1942年在延安写下了这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

1、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说生活是多么广阔?)同学们,你们可能想知道生活是怎样的广阔?生活是怎样的丰富多彩?我们来仔细读读这首诗。

2、小组内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自己不懂的词互相交流。

3、诗人在第一小节中说:“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那么,广阔的不仅仅是海洋,还有什么呢?(天空、草原、星空----)谁能仿造课文第一小节说一说?指两名学生说。

4、齐读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用什么词语来概括了他感受到的生活?(广阔、芬芳)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小节?你的理由是什么?生活是怎样的广阔呢?我们来学习第二小节。

(三)再读诗歌(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阅读教学)

1、学习第二小节

(1)分小组自由读第二小节。

(2)出示多媒体课件,请一小组同学有感情读第二小节。

(3)同学们,生活还可以怎样的广阔呢?诗人生活在战争的年代,而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又应当有怎样广阔的生活呢?想想,我们在课外做些什么呢?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呢?

我们也来学习当一当小诗人,写一写反映自己生活的诗句。

(4)学生自己尝试写诗。

(5)小组成员共同创作诗歌。

(6)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师引语:有一位哲人这样说过,交换一个苹果你还是得到一个苹果,可是交换一个快乐你就会得到两个快乐。你愿意做这样的人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快乐的生活抒发出来,和大家分享,好吗?

(师生评议)(设计亮点:小组成员共同创作诗歌让小组成员体会到了与人合作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然后推荐代表交流展示,又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结:你们都说得真好,看,我们的生活也是多么丰富,多么广阔。生活的广阔蕴含于什么之中呢?作者是怎样理解生活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三小节。

2、学习第三小节。

(1)课件出示第三小节,指名有感情朗读。

(2)小组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a、小组内交流讨论。

b、班上汇报。

(3)创设情境朗读第三小节:请你告诉老师说——请你对着同桌热情地说——

请你抚着自己的胸口自言自语地说——

最后请你大声地对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位朋友说——

老师:孩子们,现在的你快乐吗?激动吗?所以(齐读最后小节)

(情境朗读让学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熏陶,也更好地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补充时代背景:

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何其芳先生当时在写这首诗时,中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局势下吗?本诗写于1942年,诗人身处延安,当时抗战的炮声在中国大地上轰响,由于国民党长期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当时延安的各种物资严重匮乏,所有机关、学校的物质生活都相当艰难困苦。住的是窑洞,伙食标准一般是,每人每天一斤小米、一钱油、两钱盐。主食主要是小米饭,基本上没有什么副食,肉更是难得吃上一次,几乎顿顿是盐水煮土豆、白菜汤或南瓜汤。每个月有一两次馒头或肉丁烩面条,就算是改善伙食了。在这样艰苦,物质极为匮乏的情况下,而解放区的天空却一片湛蓝,一天清晨,作者坐在窑洞门口,望见山底下浮着白雾,空气中带着露水似的微冷,黎明在变成白天,就像花朵在慢慢开放,山底下工人们打石头的声音飘荡在山谷里,诗人并没有畏难情绪,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透着热情冲动,反而觉得生活是那样的美好,情不自禁地唱出“生活是多么广阔”的激昂诗句,原因是什么呢?诗人渴望自己也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旺盛的生命活力。当时诗人还有感而发,他一口气写了两首,其中一首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生活是多么广阔》,还有一首就是《我为少男少女歌唱》,所以有人说:他是新中国的百灵。有人说:他是文章能手。有人说:他是一位自觉的艺术家。这就是何其芳先生。

(5)播放配乐曲《三个人的时光》,请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师:如果说读书是和文字对话,那么朗读就是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回到那热火朝天的1942年,回到我们的革命圣地延安,再次重温诗人那荡涤我们心灵,鼓舞我们生活力量的动人华章吧。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篇课文吧。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体验了生活的快乐,真不简单,我们用眼睛摄像,用心灵感悟,用嘴巴诉说,平凡的日子不平凡,这就是感悟生活快乐的真谛所在。同时,这节课我们也过了把当诗人的瘾。其实,写诗和作文一样,生活即作文。下面,老师根据平时的写作积累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小窍门,我把它毫无保留地送给大家。(课件出示:1、生活是习作的源泉;2、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四)课外阅读推荐

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魔法灰姑娘》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设计亮点:课外拓展是语文学习的又一渠道。小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阅读量还很不够,我们教师应该在每篇课文学完后进行有意识地激励,补充课外读物,这样来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六年级下册教师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4个生字。

能力:体会作者对绿色的描写方法。

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绿色所带来的生机及其美。

2.感悟绿色的美妙。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学生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

搜集有关描写绿色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阅读,激发兴趣

直接板书:向往绿色,齐读课题,简介、顺势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顺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画出生字新词,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每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绿色的美妙的?

四、精读课文,领悟绿色的美妙

1.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绿色的哪些“妙处”引起了作者的喜爱?

2.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心中对绿色是怎样的感受?

3.读了课文,你也更喜欢绿色了吧?为什么?

五、领悟写法,学习表达

作者在表现绿色的美妙时,运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白作者运用引用与抒情的方法。

六、积累内化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七、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认识本课中的4个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缕缕阳光透过(),给清新的树干投下()的光影,给绿荫()添几道光线。我抬头望去,天空(),阳光明媚。

3.造句:

不是……也不是……但是……

八、实践活动

请你选择一种春景,用自己的话描绘它。

六年级下册教师语文教案5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民族古乐器?

2.课件出示编钟图片,问:这是什么?

学生交流对编钟的了解。

二、设置情境,确定学习目标。

1.准备选拔最佳解说员。

请全体解说员研究要解说的材料——课文语句。讨论解说稿的大致条理。列一个小提纲。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脉络。

3.交流小提纲。

简要讲述编钟的历史由来。

具体说明曾侯乙编钟的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包括

(1)曾侯乙编钟的重要价值。

(2)曾侯乙编钟的主要特点:一是造型设计精巧。二是音乐性能良好

(3)曾侯乙编钟的演奏效果。

4.各解说员挑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琢磨一下,把认为应该介绍的内容整理整理,最好能够不看书向大家解说。

5.学生开始准备。

6.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展示。教师随机参与,指导评价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高兴地忙碌,是主动学习的最好的诠释。而主动学习的平台需要教师去随手搭建,情境需要老师去精心营造。】

三、交流展示

各组选派能干的选手或有特色的选手全班展示自己的解说内容。要求大家一起注意听,可以模拟观众随时提问。

相机指导学生

1.理解生词。

2.理解重点语句。

如:“……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从四个“最”和后一句的四个“方面”体会曾侯乙编钟的重要价值。

关于曾侯乙编钟的特点,课文是怎样有条理介绍的……

通过什么方法,介绍曾侯乙编钟的演奏效果。(举了俩例子。)

四、拓展练读。

1.用一句话赞美曾侯乙编钟。

2.设计一份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节目单。

3.有感情朗读《编钟赋》

编钟赋

历史的浓烟淡了

淡化为氤氲的白烟袅袅

有雷霆从地平线滚过华夏

一缕民族的精魂

从土地里

掘起永恒

时光静默流逝

流逝成震动着的编钟棒

……敲……

响了龙的信念

直了龙的脊梁

有思绪从亘古反馈而至

古城踏歌起舞了

六年级下册教师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教案模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简单教案

高中教案模板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教案

1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