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1
我在教学时,引导孩子找出闰土给我讲的四件事,从“看瓜刺猹”这一事件入手,经过品读闰土和“我”的对话来感受“看瓜刺猹”的趣味以及闰土的勇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很重要的部分,所以我首先引导学生感受句子所描绘的情境,用形象的课件再次把学生带入情境当中,同时也是辅助学生背诵该段落的一种手段在反复引导孩子体会当时的情景,从而感受闰土的机智勇敢。我觉得孩子们在经过品读和形象感受之后,能背下来的人挺多的。这个办法较好。
“雪地捕鸟”这一事件比较简单,我花的时间就相对较少,我只是抓了其中的几个动词,在学生稍稍品读之后,利用几个动词把事件串连起来,不少孩子也能当场背下来果较好。
我这节课的第三个任务是引导孩子们理解“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硬邦邦地要孩子们从字面上理解,我想有点难度,于是我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引导孩子理解。“当闰土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时,“我”在干什么?孩子们发挥自我的想象,有的说“我”可能在烤火、有的说“我”可能在读四书五经,还有的说“我”可能在背古诗……我觉得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再比较一下闰土和“我”的生活,学生就自然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说自我只看得见“四角的天空”,“啊”字所包含的深层含义也就迎刃而解了。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如何体会,经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身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反复研读教材,真正和文本融为一体,再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层层引入,才能让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试讲时,学生对“啊”的含义体会不深,经过反复思考,我把这一难点分解开来,精心设计了一个有梯度的环节,即先让学生回忆闰土讲的新鲜事,再和“我”的生活做比较,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原先,“啊”字不仅仅体现作者对闰土的敬佩、羡慕,还有对自我生活的不满、厌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小学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2
《少年闰土》是写人的文章。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是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作品抓住了这些特点,将人物刻画得十分成功。我们的教学过程也要体现这样的特点。“教案设计一”在如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1、由扶到放: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经过提问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看瓜刺猹”这件趣事上,以人物的动作描述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了解闰土的特点。悟出方法后,自我学习理解捕鸟、拾贝壳、看跳鱼儿三件事,在读、想、评、议的主动学习实践中领悟并得到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思想资料,体现“教是为了到达用不着教”的训练过程。
2、启发想象:
闰土看瓜刺猹这幅画面给作者和读者都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语言文字所反应的客观事物,让闰土这个人物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深入人心,从而利于学生掌握人物的特点。
3、体会感情:
课文中闰土的四件事都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描述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闰土的语言来体会他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点,同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读写结合:
课文对闰土的外貌描述简洁而精彩。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上最有特征的方面去体会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点。这样既贴合认知规律,又贴合写人文章的写作规律。并带动思考·练习4的指导,做到读写结合。
5、课后拓展:
课后阅读《故乡》原文。运用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来体会长大后的“我”和闰土的内心活动,然后同学之间交流中年闰土是怎样一个人。将课内的学习方法用于课外的阅读实践当中,到达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的设计点都得以落实,教学重点完成得很好;教学难点也得到很好的突破。但整堂课存在以下不足:
1、顾及教学目标是否如愿完成,对朗读的指导不够到位,学生也读得不够精彩。
2、教学过程中略平铺直叙,精彩地方不够精彩,正如小说中得高 潮部分还未能呈现出来一样。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力求突破的。
小学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理解重点句。
2.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教学重点】
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
里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出示图片:列夫·托尔斯泰
问:这个名字熟悉吗?谁来介绍有关他的一些情况?
3.我还知道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了哪些人物?请你按照主次依次说一说?(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围绕这三个人物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三、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1.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让我们来试着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写出穷人的“穷”。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交流探究成果,多角度感悟穷人的“穷”。
学生或谈看法,或朗读,充分体会穷人的“穷”。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把握下面几个要点:
(1)从“屋内装饰”看出“穷”。
相关句子:
a.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小学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4
知识和技能: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学习作者利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读中感悟促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红军战士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学习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英勇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红军战士的精神,学习作者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1 《七律·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讲述了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面对种.种艰难困苦,面对地方军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在极其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雪山,感受当年红军翻越大雪山的艰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2、听写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小组内评改,纠错。重点:
戳:读音chuō,注意“羽”字头的变化。
踉跄:读音liànɡ qiànɡ。
3、学生相互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师生共同解决难度较大的词语。
4、全班齐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3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感受。
四、齐读全文,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还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红军长征图中的雪山到底给那些战士们带来了那些问题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习1-4自然段,感受雪山环境的险恶
(一)学习课文第1、2段。
1读课文第1、2段,勾画出写雪山特点的语句。
2引导学生概括大雪山的特点。(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天气变幻莫测)抓住“白雪皑皑”、“终年不化”体会气候的寒冷,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天气的变幻莫测。引导学生思考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指导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3、4段。
1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整整八个月了,他们现在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自由读课文第3段,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汇报勾画的内容。
3这样的队伍翻越这样的雪山,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4面对险恶的环境,面对重重困难,红军将士的态度是——齐读第4段。你从感叹号中悟出了什么?(态度坚决、毫不犹豫)该怎样读?引导学生读3、4段。
三、学习5-6自然段,感受红军的无畏精神
(一)学习第5段。
1、红军在翻越大雪山过程中首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默读课文第5段,在相应的句子下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一到山脚……到处都是雪,雪,雪。”“这里的地形……摔下雪壁。”体会环境的险恶。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进行环境描写用意何在?面对险恶的环境,红军战士怎么做的?
这些险恶的环境与“被救出来的人,拍拍身上的雪块,系好鞋带,又归队继续前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引导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二)学习第6段
1、红军战士越往上爬面临的困难越大,“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艰难地前进,“拼尽”可换成哪些词?为何用“拼尽”?默读第6段,并在相应的词句下作上记号。
2、全班交流。
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体会天气冷到极点;从“头晕脑涨,呼吸困难”、“要是……就……”这些句子中体会红军将士迈步前进极端困难,并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挑战极限,翻越雪山。
3、引导朗读,并通过引读、结合插图或浮现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背诵本段。
四、学习7-12自然段,感受红军的革命情深
过渡:雪山无情,人有情;气候恶劣,但“人定胜天”!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用顽强的意志,人间的真情去战胜那坚实的冰山的!
1、读7-12段,在你深受感动的地方作上批注。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3、全班交流。
从“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可看出,战士江良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忍受着怎样的痛苦折磨在风雪里前进。
从“指导员望着……心想……也要挪过山去。”可看出他们患难与共,唇齿相依;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4、第11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5、读12段中写景的句子,与前面写景的句子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色彩不同,烘托出红军战士战胜自然,越过雪山的喜悦心情。)
五、感受胜利的喜悦
红军胜利会师,想象战士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小组互谈感受,指名反馈。
六、作业练习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有何收获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14、翻越大雪山
无畏的精神
雪山环境险恶走向胜利
崇高的革命精神
小学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3、学习作者利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七律·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讲述了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面对种.种艰难困苦,面对地方军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在极其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雪山,感受当年红军翻越大雪山的艰难。
2、板书课题:翻越大雪山。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及书写。
戳:读音chuō,注意“羽”字头的变化。
踉跄:读音liànɡ qiànɡ。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3、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感受。
三、感受雪山环境的险恶
学习课文第1、2段。
1、读课文第1、2段,勾画出写雪山特点的语句。
2、引导学生概括大雪山的特点。(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天气变幻莫测)抓住“白雪皑皑”、“终年不化”体会气候的寒冷,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天气的变幻莫测。引导学生思考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指导朗读。
学习课文第3、4段。
1、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整整八个月了,他们现在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自由读课文第3段,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汇报勾画的内容。
3、这样的队伍翻越这样的雪山,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4、面对险恶的环境,面对重重困难,红军将士的态度是——齐读第4段。你从感叹号中悟出了什么?(态度坚决、毫不犹豫)该怎样读?引导学生读3、4段。
四、感受红军的无畏精神
学习第5段。
1、红军在翻越大雪山过程中首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默读课文第5段,在相应的句子下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一到山脚……到处都是雪,雪,雪。”“这里的地形……摔下雪壁。”体会环境的险恶。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进行环境描写用意何在?面对险恶的环境,红军战士怎么做的?
这些险恶的环境与“被救出来的人,拍拍身上的雪块,系好鞋带,又归队继续前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引导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学习第6段
1、红军战士越往上爬面临的困难越大,“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艰难地前进,“拼尽”可换成哪些词?为何用“拼尽”?默读第6段,并在相应的词句下作上记号。
2、全班交流。
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体会天气冷到极点;从“头晕脑涨,呼吸困难”、“要是……就……”这些句子中体会红军将士迈步前进极端困难,并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挑战极限,翻越雪山。
3、引导朗读,并通过引读、结合插图或浮现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感受红军的革命情深
过渡:雪山无情,人有情;气候恶劣,但“人定胜天”!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用顽强的意志,人间的真情去战胜那坚实的冰山的!
1、读7~12段,在你深受感动的地方作上批注。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3、全班交流。
从“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可看出,战士江良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忍受着怎样的痛苦折磨在风雪里前进。
从“指导员望着……心想……也要挪过山去。”可看出他们患难与共,唇齿相依;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4、第11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5、读12段中写景的句子,与前面写景的句子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色彩不同,烘托出红军战士战胜自然,越过雪山的喜悦心情。)
六、感受胜利的喜悦
红军胜利会师,想象战士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七、作业练习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有何收获。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下来。
小学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 小学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