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数学手写教案
教师是学生的一个引导者,每一个三年级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教案对数学教师的工作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帮助他们提升教学质量。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三年级下数学手写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三年级下数学手写教案1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出分数,会写分数,掌握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 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由平均分引出1/2。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课前先来个比赛怎么样?那就请你们注意认真听,比一比看谁反应快!
(1) 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2) 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3) 现在只有一个苹果了,还是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能得到几个呢?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半个,那半个该怎么表示呢?同学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苹果的一半吗? (画图、写汉字都可以 )
生:黑板板演,并简单介绍
师: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苹果的一半,你们的办法都很好。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当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用这个数1/2来表示。”
你们知道这个数叫什么名字吗?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二、体验感悟二分之一 的具体含义
1、师:(出示实物图形)你们看,现在我手中有个苹果,想想你可以怎样得到它的二分之一 呢?(切)
可现在老师手中拿的是苹果的图片,那你怎么才能得到他的二分之一(对折)
师:为什么对折?
师:是的,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说明是平均分。(不说对称)
(贴半个苹果图)
师:我们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 二分之一。
说一说。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 二分之一(找3、4个学生说说)
师:那另一半苹果呢?
它也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为什么?
小结:(我们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这是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这是其中的另一份,它也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这两份 合起来就是这个苹果。)小声说说。
2、再找人说说二分之一的涵义
3、师:我们刚才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得到它的 二分之一吗?要求: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 。
师:(将作品贴到黑板上)生说:怎么折的?怎么得到了长方形的 二分之一?
指板书说:你们看这些长方形的大小不同,折法也不同,这里还有苹果,为什么其中的一部分都可以用 二分之一来表示呢?
师:小结:看来不论是一个苹果还是一个长方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
4、验证比萨饼:为什么不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5、理解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出示圆课件)
6、理解形状不相同大小相同的图形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出示正方形课件)
7、判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三、在探索体验中理解认识其它分数并写出分数
1、我们一起研究了二分之一 ,现在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三分之一 。
出示课件: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边说边写先写分数线,在写分的分数分母,最后写取的份数分子。
2、现在静静地想想: 里面的“3”和“1”各表示什么意思?分数中间的横线,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吗?(同桌讨论)3表示的平均分成3份,它叫分母,1表示的是这3份中的一份,它叫分子,中间的横线表示的是平均分,它叫做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3、书空:用手在桌子上写写三分之一
4、你能不能用正方形的纸折一折,用阴影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 ?看看谁的方法多?
师:(收集不同的作品黑板展示)有反馈,谁是这样折的?统计
师:都能用四分之一 表示吗?(个别要验证,较难、没有折出来的老师出示一个)
师: 你们真棒,一张正方形的纸,有这么多不同的折法都得到了它的 四分之一。
5、其实,除了图形中有分数,在我们身边也到处都有。例如:咱们班有36人,你是咱班人数的几分之几?(1/36)
如果有个大蛋糕, 刘宇佳这一组来平均分这块蛋糕,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6)
如果女生来平均分这块蛋糕,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15)
如果全班来平均分这块,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36)
想:这些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越少)
6、大家还想认识那些分数?你能自己举个分数的例子吗?
师:这样说下去,说得完吗?
生:对了,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四、感受数学文化
1、分数发展史的介绍
同学们创造出了这么多的分数,真了不起。其实我们国家是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呢!
刚刚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数,那现在你对分数有了哪些了解呢?
五、巩固练习
1、同学们真了不起,对分数有了这么多了解,那你们来看看这些图,你能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吗。(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2、看图估一估,阴影部分大约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课件验证)
比较: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你发现了什么?
3、 玲玲和丁丁在争论不休,看看为什么?
把一根火腿肠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一定是这根火腿肠的二分之一?
4、出示课件:形状不一样、大小看不出来的三角形,还是平均分吗?
思考题::我们班第一组有6个同学,把他们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分之几?每份是几人?
六、总结收获
这节课即将结束,能谈谈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吗?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三年级下数学手写教案2
一、教材
(一)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71页例1、例2。
(二)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倍的认识”是第三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从这里开始教学有关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应用题。例1、例2是首先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思维方法。教材以让学生实际操作为基础,联系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内容安排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是由两个数量比较得到的。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倍”的概念,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
难点:理解“倍”的概念与除法含义的联系。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法:
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景,寓学于情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课的开始从比较梨和苹果的个数开始,让学生看图说话比较两数之间有比多比少的关系,引出要学习新课内容——倍数关系。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通过3个梨和6个苹果的比较,圈一圈,发现6个苹果即为2个3,从而引出苹果的个数是梨的2倍。接着再逐一减少梨的个数,让学生说一说苹果与梨的倍数关系,最后比较3次的变式提出:苹果都是6个,为什么每次分的个数都不一样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初步感受到苹果是梨的几倍,要以梨的个数为标准,苹果有几个这样的几份,就是梨的几倍。
2、感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画一画,让学生感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再画之前,让学生思考:怎么画才能一眼看出圆形是三角形的几倍?再通过比较上面的两题:○的个数都是△的2倍,为什么第一次画4个,第二次画8个?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得出:△的个数不同,也就是标准不一样,所以它的几倍也不一样。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几。
(三)练习提高
巩固练习,是本节课学生消化知识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加深理解倍的概念的环节。我一共设计了四道练习,习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意图打开学生的思路,更让学生在分析、解决疑难时再一次明确几个几与几倍的关系。同时设计时注重一题多用,希望能的发挥习题的作用。
第一题练习让学生承接上面的画一画,自己编出一道倍数关系的图,在编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把谁当做一份,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再通过展示作品,在说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对倍的认识。
第二题练习设计为选择题,让学生在对与错的辨析中,进一步明确倍的概念。
第三题练习为说一说,出示4个数字,让学生选择两个数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从形象具体的图形到抽象的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小小的飞跃,通过这样的练习能锻炼学生的数感。
第四题的练习是一道提高练习,将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拓展到三个数,需要学生更有序的进行思考。
三年级下数学手写教案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题,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投影仪、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愿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学生上来。
师叫3个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个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象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学3倍
带着学生摆圆片。
第一行摆2个圆片。
学生边摆边说:第一行有()个圆片。
再在第二行摆6个圆片,(2个2个地摆)。
边摆边说:第二行有()个2。
师:我们就说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
(2)用同样的方法教学2倍、5倍、1倍。
(3)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摆的圆片,在小组中讨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该怎样想?
学生讨论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分两步思考:一是先看第一行的几个?二是看第二行有几个第一行的数量,就是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学生解答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1)
(2)
3、教学例3。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有3个2,那么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2)师:如果只告诉我们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那么第二行有几个2?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3)小组讨论: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圆片,应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课本第76页:“做一做”练习。
先让让学生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列式计算。
2、课本第78页第1题。
学生练习时,多举一些实例,结合操作学具,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3、小组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知识?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三年级下数学手写教案4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4、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具准备:圆片、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2只白羊和6只小兔
教师:我们学习过比较两个量多少的知识,谁能根据这幅图说一句话?(小兔比白羊多4只;白羊比小兔少4只。)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也说一句,小兔的只数是白羊的3倍。他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感到迷惘时,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倍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指名学生上台摆。)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2个3根(教师只说2个3根,让学生思考2个3应怎样摆。)
(2)教师揭示倍的含义,指着学生摆的两行小棒小结:第一行摆了3根小棒为一份,第二行摆了2个3根是2份,我们就说,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3)教师在第二行添上3根小棒,问:第二行里有几个3根?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呢?
让同桌学生两个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再添上3根呢?
(4)摆一摆,说一说。8是4的几倍?8是1的几倍?
2.教学例2。
(1)教师摆。
第一行摆:2片枫叶
第二行摆:4片叶子
问:第二排是第一排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怎样挪动第二排的树叶就可以一眼看出两排树叶之间的关系?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把4片叶子每2片分一份,可以分两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___倍。
4÷2=
教师提问:你能将空填完整吗?第二行要怎样摆,才能清楚地看出是第一行的2倍呢?
(2)教师摆第三排叶子
问:第三排是第二排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怎样挪动第三排的树叶就可以一眼看出两排树叶之间的关系?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把12片叶子每4片分一份,可以分三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第三行的个数是第二行的___倍。
12÷4=
3.新课小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4.课堂活动
(1)学生自己画示意图,并完成填空。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呢?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2题。
摆一摆,说一说。
2.口答
12里面有()个6,12是6的()倍。
42里面有()个7,42是7的()倍。
25里面有()个5,25是5的()倍。
18里面有()个3,18是3的()倍。
21里面有()个3,21是3的()倍。
30里面有()个5,30是5的()倍。
三年级下数学手写教案5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材解析:
“倍”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初步认识了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教材选取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到大海边采集贝壳标本的情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沟通“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倍”的意义,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在比较两个数量时沟通“同样多”和“1倍”的联系以及“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3、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乐于动脑的良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贝壳图片,练习作业纸,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海边玩吗?今天科技小组的同学正在海边采集贝壳标本呢,咱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收获吧!(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交流反馈问题。
预设一:学生可能提出有关和、差的问题,说明:同学们提的是我们以前学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和、差关系的问题。
预设二:学生可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
(说明:预设二是根据上课环节中学生提出倍的问题这一生成而设计的。)
3、谈话:王晶也提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问题,师板贴问题。
4、谈话:读完后,你有什么问题吗?(生可能提问:什么是倍?)是啊,倍的知识咱们以前没有见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它,和倍做朋友。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海边拾贝壳的情境导入新课,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新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利用课件出示的问题,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一)操作演示,初步认识倍的意义。
1、谈话: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遍问题。(生齐读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指生说)
2、摆一摆:用你手中的学具把王丁和李飞的贝壳数摆出来。
生操作学具,师巡视指导。
交流展示摆法。
3、观察:李飞拾的6只贝壳和王丁拾的3只贝壳有什么关系。
预设一:(1)李飞拾的贝壳数比王丁拾的多3只。
(2)王丁拾的贝壳数比李飞拾的少3只。
预设二:李飞拾的贝壳数有两个王丁拾的那么多。
预设三: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这是上课时课堂上生成的内容。)
4、(1)根据预设一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比王丁的多3个?
预设一:画竖线(在李飞和王丁同样多的3只贝壳后面画竖线)
预设二:分一分(将李飞的贝壳数分成3只和3只两部分)
谈话:现在李飞的贝壳数分成了几部分?
预设:两部分。
谈话:(师指着每一部分)李飞的这一部分和王丁的贝壳数有什么关系?这一部分呢?
预设:同样多。
预设:也是同样多。
(2)根据预设二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你能给大家摆一摆,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李飞拾的贝壳数有两个王丁拾的那么多吗?
生到黑板摆一摆,分一分。
谈话:现在李飞的贝壳数分成了几部分?
预设:两部分。
谈话:(师指着每一部分)李飞的这一部分和王丁的贝壳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同样多。
这一部分呢?
预设:也是同样多。
(3)根据预设三即课堂生成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课堂生成: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有2个3,所以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
谈话:你真棒!老师这节课要讲的内容你都提前会了。真是个喜欢学习的孩子!
谈话:同学们看,如果把王丁的贝壳数3只看做1个3,根据这位同学说的,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是否有2个3?(预设:是)
谈话:那谁能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生到黑板上指一指,说一说。
5、讲解:我们把王丁拾的3只贝壳看作一份,是1个3,李飞拾的贝壳数里面有这样的2个3。
小结:6里面有2个3,我们就说,6是3的2倍。
6、谈话:伸出你的小手指,和老师一起来指一指,圈一圈,说一说。
同位互相说。
7、谈话:现在请你再动手摆一摆学具,看谁最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
学生再摆一摆,让生到前面展示。
追问:为什么要3个一份,3个一份的摆?是根据谁的只数摆的?
谈话: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现在你知道了吗?谁来说一说。
(二)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1、谈话:王丁把自己的贝壳送给好朋友一只。王丁现在有几只贝壳?(2只)那么李飞现在的贝壳数还是王丁的2倍吗?
2、谈话:请你再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摆的时候先想一想,要根据谁的只数来摆?要几个一份,几个一份的摆?
学生摆,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你是怎么摆的?追问:为什么要2个2个地摆?
4、课件演示:6里面有3个2,6是2的3倍。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操作活动,并在每次操作前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操作,然后通过操作之后的追问,帮助学生理解每次操作活动的意义,使学生初步体会“倍”的含义。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谈话:李飞同样是6只海螺壳,为什么一会儿是王丁的3倍,一会儿又是王丁的2倍?
生交流想法。
2、回顾总结: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认识倍的?
引导学生梳理认识倍的方法:摆一摆,圈一圈。
3、揭示课题:我们通过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认识了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同学们真的和倍交上了朋友。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发现倍数会因比较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初步体会比较标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深入理解倍的意义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纸的内容,然后展示交流。
2、解决问题。
谈话:再让我们回到大海边,你还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吗?
生提问题,师选择其中三个问题解决。
(1)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生圈一圈,汇报结果:8里面有2个4,8是4的2倍。
师说明:8是4的2倍。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8÷4=2
让学生说一说:8表示什么?4和2分别表示什么?
师说明:倍不是单位名称。学生齐读有关倍的小知识。
(2)学生独立解决“丁明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交流算式,订正结果。
(3)解决“林杰拾的贝壳数是李飞的几倍?”,
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想法,认识3是3的1倍。
迁移学习:4是4的1倍,5是5的1倍。
学生举例:说一说谁还是谁的1倍。
观察: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交流看法。
小结: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圈一圈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除法算式,使学生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解决。通过解决问题,迁移学习1倍的知识。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有关“倍”的小知识,理解倍是表示两个量的关系,不能做单位名称。
五、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方面进行回顾总结。)
谈话:关于倍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希望你们能用数学的小眼睛去找一找,用数学的小脑袋去算一算。好吗?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方面进行回顾总结,梳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倍,解决倍,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 小学教案模板
★ 高中教案模板
★ 小学教案模板
★ 小学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