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在佛教中,腊八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纪念的是佛教神话中的释迦牟尼佛在这一天的历史事件和成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腊八节的传说故事,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腊八节的传说
一说,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一说,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一说,西晋时有个极懒的,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一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起源的第二种观点,称“本土说”,认为是由腊祭而来,先民们腊月岁末用猎获的禽兽祭祀众神和祖先,祈求新的一年避灾迎祥,到南北朝时,将这一日定为十二月八日。
腊八节的形成,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古代的“腊祭”,一是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一节日可谓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交相融合的产物。
按古书记载,“腊”,古时也称“蜡”。腊(蜡)是古代岁终的一种祭礼。《风俗通》上说:“腊者,猎也。因猎取禽兽祭先祖也。”《玉烛宝典》上也说:“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风俗通·祀典》又说:“《礼传》日:‘夏日嘉平,殷日清祀,周日大蜡,汉改日腊’。”“腊”、“蜡”、“猎”三字,指古代人们去野外猎取禽兽,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的仪式,以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谓之“腊祭”。因为这种祭礼是在岁终之月举行,人们就把十二月称为腊月。腊月之义,含义有三:一日“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之意(《隋书·礼仪志》):二日“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以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日“猎者,逐疫迎春”(《荆楚岁时记》)。这种“腊祭”据说在神农时代就开始了,夏、商、周时代的帝王都很重视这一祭祀,届时都要杀鸡宰羊以祭百神和祖先,希望天地祖宗保佑来年丰收。但是,“腊祭”之日并不固定,有时在十二月初,有时在十二月底。到了汉武帝统一行夏历以后,才把“腊祭”固定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戊日,正好第一年的第三个戊日是腊月初八,人们便把这一天订为“腊祭”之日,称为“腊八节”。
但在民间并未普遍推行“腊八”祭祀,直到南北朝时,才真正固定在腊月初八进行“腊祭”。另一种说法是,“腊祭”的神有八位,即先啬神(神农氏),因其教民务农和发明医药;司啬神(后稷),因其教民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农神(古代田官),因其管理田土;邮表畦神,因其始创田间庐舍、开道路、划疆界;猫虎神,因其吃野鼠、野兽,保护了禾苗;坊神(堤防神),因其防止了江河洪水泛滥;水庸神(水沟神),因其灌溉了农田,获得了丰收;昆虫神,因其免除了农田的虫害。从所祭“八神”中,可以看出先民们对保护农业丰收、人畜康健的美好愿望。
“腊祭”除了祭祀先祖、神灵和庆丰收之外,还有驱除疫鬼和初迎新春之意。汉时规定腊It以猪羊祀社稷、逐疫鬼,吏民宴饮,迎接将到之新春。晋时腊日饮祭后,老人儿童常做藏钩(拔河)之游戏,以示欢乐。六朝时,村民们要在腊日击鼓、戴假面、扮傩,以逐疫。如南朝(梁)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言‘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沐浴,转除罪障。”即村民要在这一天,击鼓扮傩,载歌载舞,以金刚力士之威势来驱逐邪神,迎接新春,祈望来年五谷丰登和吉祥平安。应该说在残冬之际,新春将临,人们击鼓以逐春天易发之疫病,也是合符科学道理,并带有预防性质的。到了唐代,帝王要在腊日这天召集群臣,赐食口脂、腊脂、面药(涂在口唇和皮肤上的御寒防冻的护肤之药),谓之“赐腊”。宋神宗熙宁(1068)以后,沿袭了唐王朝“赐腊”的旧例,皇帝也在“腊日”给群臣赐腊脂、面药等防冻护肤之药,以保身体安康。历代沿袭,无论宫廷、寺院、民间都要在“腊日”进行祭祀活动。
腊八节各地习俗
腊八习俗——浙江风俗
浙江人煮腊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据说,这种煮粥方法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其中内含若干传说。
腊八习俗——江苏风俗
江苏地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腊八习俗——天津风俗
天津人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腊八习俗——山西风俗
山西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腊八习俗——陕北风俗
陕北高原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莱庄稼地里杂草多。陕南人腊八要吃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两种。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萝卜,另外还要加调味品。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腊八节的风俗
腊八节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传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熬制腊八粥。腊八粥是一种由多种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其中包括大米、杂粮、果干、豆类、红枣等。在腊八节这一天,人们通常会用这些食材熬制出一锅美味的腊八粥来庆祝节日。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如祭祀祖先、吃腊八蒜、贴春联等。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寓意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寓意有多种。首先,腊八粥的“八”字取谐音为“发”字,意味着吃了腊八粥会发财,这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发”字的信仰。此外,腊八粥的另一种含义是寄托了丰收的希望和富足的心愿。腊八粥由多种食材组成,代表着大自然的恩赐和人们的劳动成果。同时,腊八粥也象征着团圆和和谐,因为它是家庭成员一起熬制和享用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