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预防中暑的知识
2023预防中暑的知识都有哪些?热衰竭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的人群。患者出现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多汗、疲劳、乏力、眩晕、头痛、判断力下降、恶心和呕吐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3预防中暑的知识大全,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3预防中暑的知识
1.做好防晒的准备工作
夏天尽量不要在中午阳光最强烈的时候进行户外活动。如果一定要出门,记得要准备好太阳伞、太阳帽、太阳镜等防晒用具,最好还要涂抹PH值较高的防晒霜,还要带上充足的水。家里或者手提包里一定要准备一些防中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仁丹、风油精等。
2.体弱者尽量减少外出
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和婴幼儿体质虚弱,是中暑的高发人群。所以这些人应尽量减少室外活动,更不能长时间在高温的环境或者烈日下活动和行走,当感到热时不要依靠冷饮来降温,而要借助自然风或电风扇、空调来降温。
4.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过度劳累,天气炎热时尤其不适宜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比如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增加午睡等。
3.坚持做耐热锻炼
长期在办公室工作的上班一族感到热时,就可以享受到空调带来的凉爽,其实这类人群存在着很大的中暑隐患,如果离开空调房间,在室外呆的时间过长或者出现停电时,就极有可能出现中暑。坚持做耐热锻炼很有必要,每天挤出一点儿时间到室外活动,主动去适应自然气温的变化;在办公室里工作时要多喝水,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
4.经常喝水
我们不要等口渴了才想起喝水,每天要喝2升左右的水。当我们出汗较多时可以适当饮用一些淡盐水,补充人体失去的盐分。少喝冰冻饮料。
5.多吃水果和蔬菜
夏天的时令蔬菜、水果非常多,都可以用来解渴和补充水分,多吃一些,还可以满足身体的营养需要,避免中暑找上门。
怀孕中暑的症状有什么?
一、中暑痉挛:
大量出汗后只饮入大量的水,而未补充食盐,血 钠及氯降低,血钾亦可降低。患者口渴,尿少。肌肉痉挛及疼痛,体温正常。
二、中暑衰竭:
由于大量出汗发生水及盐类丢失引起血容量不足。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降低,呼吸快而浅,神志不清,腋温低,肛温在38.5℃左右。
三、中暑高热: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散热困难,体内积热过多所致。开始有先兆中暑症状,以后出现头痛、不安、嗜睡、甚至昏迷。面色潮红,皮肤干热。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心率快。体温在 40℃以上。
四、日射病:
因过强阳光照射头部,大量紫外线进入颅内,引起颅内温度升高(可达41~42℃),出现脑及脑膜水肿、充血。故发生剧烈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眼花,烦躁不安,意识障碍,严重者发生抽搐昏迷。
五、情绪中暑:
情绪烦躁,准妈妈常会因微不足道的小事,与家人或同事闹意见,而自己则觉得内心烘热,头脑糊涂,不能安下心来思考问题,经常丢三落四忘掉事情;心境低落,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觉得日子过得没劲,对同事和家人缺乏热情。此种情况清晨稍好,下午变坏,晚上更甚;行为古怪,常会固执地重复一些生活动作,如反复洗澡、洗脸、洗手,也要求旁人照她一样做,否则就大发脾气,使起性子来甚至不吃饭、不睡觉等。
怎么样应对轻度中暑患者
轻度中暑的患者应该尽快离开高温现场,转移到通风阴凉的环境内,同时松开所穿衣物的衣领,以帮助身体散热。
轻度中暑可使用防暑药或小偏方。
在太阳穴涂抹风油精等药物可以有效提神散热,如果身边没有药物的话可以使用凉水浸泡毛巾放在头上或者腋下,冷敷同样可以帮助降温,但是注意常常更换。
夏天来了,要怎样预防中暑?
一、注意选择衣着。夏日衣装力求简单、单薄、透气性好。二、及时补充水分。口渴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所以不要等到口渴了以后才开始喝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淡盐水。三、注意饮食调节。多吃营养丰富的、水分含量大的蔬菜水果,如黄瓜、西红柿、桃、西瓜等。四、躲避烈日暴晒。高温天气尽量不要在10时至16时这段时间外出活动。五、保证睡眠充足。由于夏天日长夜短,且气温较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更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有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重要措施。
中暑情况的救助方法有哪些?
中暑,俗称发痧,是炎夏易发的疾病。轻者头昏脑胀、心慌、恶心、呕吐,重者突然昏倒、脸色青紫、出冷汗、脉快而弱、呼吸急促甚至停止。
中暑是由于患者较长时间在日光下曝晒或在高温、闷热的环境下引起的。预防中暑的办法是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早出工,晚收工,中午多休息,不要长时间在太阳下曝晒,不要在闷热的环境下工作、学习。野外工作时,最好穿浅色或白色的衣服,戴草帽,劳动一段时间后到树荫或凉棚下适当休息一会。注意多喝清凉饮料、凉盐开水、绿豆汤等,或者服些人丹、十滴水,也能起到预防作用。
发现中暑者,应尽快把病人抬到荫凉的地方,解开衣扣和裤带,把上身稍垫高,然后用温水敷头部及擦全身,或用酒精遍擦全身。同时给病人扇凉,按摩四肢及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散热能力。也可针刺人中、曲池等穴位。重患者应尽快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