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热点文章 >

立秋必吃的水果和蔬菜

时间: 沐钦 热点文章

立秋必吃的水果和蔬菜都有哪些?现在划分四季常根据气温变化划分,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按候平均气温法,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22℃之间算是进入秋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3立秋必吃的水果和蔬菜,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立秋必吃的水果和蔬菜

立秋必吃的水果和蔬菜

1、芹菜

季节交替,早晚温差大,对于体质比较敏感的老人会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老年人们容易出现内分泌紊乱,影响睡眠质量等问题。而吃芹菜能降血压、降胆固醇,有镇定神志的作用。

2、菠菜

夏秋交替,气候变得干燥,人就变得容易上火,常会出现口腔溃疡、牙龈发炎等,此时多吃菠菜可以缓解这一问题。菠菜含有丰富的核黄素,能有效预防口角溃疡、唇炎、舌炎和皮炎等。

3、西瓜

立秋,按照传统习俗都要吃西瓜,不但能消除夏天的暑热,而且还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相传明代有一年,南京城里许多人长了瘌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让“瘌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结果瘌痢疮果真好了。因此人们就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在立秋之后吃西瓜。立秋后有胃病的人应避免食用冰镇的西瓜;孕妇尤其不宜多吃冰西瓜,吃过多易引起腹泻或造成妊娠糖尿病等;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慢性肾病病人,食之过多后由于水分急剧增加会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也不宜多吃。

4、桃子

秋天吃桃是“补秋膘”,对身体也比较有好处,能滋阴润燥,桃的营养也比较好。中医认为,桃性温,具有补气养血、养阴生津、止咳杀虫的功效。咱们老百姓常说“桃养人”也是这个原因,立秋食桃既体现了补虚防燥的食疗理念,又表达了果农们丰收的喜悦,预示着生活甜甜美美,日子过得更加有滋有味。

吃完蜜桃,孩子们把桃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桃子充足的水分,可以及时补充秋燥失去的水分!

5、柿子

立秋后柿子上市,多吃柿子可以缓解秋燥。柿子甜腻可口,营养丰富,所含维生素与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而且中医认为,柿子具有润肺化痰、清热生津、涩肠止痢、健脾益胃等多种功效,适当食用对人体健康是很有益的。

柿子中含有较多鞣质、果胶,在空腹时会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难溶性的硬块,即胃柿石。因此尽量在饭后1小时左右食用柿子。

6、哈密瓜

立秋之后,西瓜渐渐隐退,哈密瓜挑起了“当家瓜果”大梁。哈密瓜有清凉消暑、除烦热、生津止渴的效果,是立秋解暑的佳品。《本草纲目》中记载:甜瓜起到“止渴、除烦热、利小便、通三焦团壅塞气、治口鼻疮”之功效。

哈密瓜性凉,不宜吃得过多,以免引起腹泻。患有脚气病、黄疸、腹胀、便溏、寒性咳喘以及产后、病后的人不宜多食。哈密瓜含糖较多,糖尿病人应慎食。

7、葡萄

立秋后养生要以防“秋燥”为主,要多吃葡萄等滋阴的水果。葡萄富含葡萄糖、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葡萄汁被科学家誉为“植物奶”。葡萄中含较多酒石酸,有帮助消化的作用,适当多吃些葡萄能健脾和胃,对身体大有好处。在食欲不佳时,吃葡萄有助开胃。

葡萄其性寒凉,因此糖尿病患者、便秘者少食,当脾胃不和、虚寒泄泻时应忌食。吃葡萄忌与海鲜、鱼、萝卜、四环素同食,以防加重腹泻症状。

8、龙眼

龙眼树成实于初秋,累累而坠,外形浑圆饱满,而果肉晶莹白净,因成熟于八月,又叫“桂圆”。历史上有南“桂圆”北“人参”之说,可见龙眼具有堪比人参的营养和滋补功用,价钱却比人参平易近人得多,因而是南方民间极受欢迎的滋补佳果。

虽然常被拿来和荔枝相提并论,龙眼却不似荔枝般湿热,而是味甘、性平,因而多吃几颗也无妨,但上火、咳嗽者,不宜多吃。挑选龙眼时,应注意剥开时果肉应透明无薄膜,无汁液溢出才是新鲜,而龙眼的蒂部不应沾水,否则易变坏。夏季将龙眼放入冰箱后食用,风味更佳。

立秋当天下雨有什么说法

“立秋”降温最大的法宝是下雨,“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这是人们长期观察总结得出的结论。人们对秋雨无疑是欢迎的,“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在通常情况下,“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不但下雨,有时还要打雷,这标志着“立秋响雷,百日见霜”。

“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定幅度,“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即在于此。但“立秋”后无雨的情况也是有的,其标志就是“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最直接的后果也很明显:“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农民总结的经验秋那天下雨,意味一段时间天气以晴朗为主;处暑那天下雨的话,一段时间天气会很糟糕。,如果立秋下雨,接下来会适合收庄稼;如果在处暑这天下雨,秋天的雨水就比较多,这样就不利于秋收,收了也没法晒。

立秋的传统习俗活动

1、晒秋

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进入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全国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篁岭赏秋拍摄。

2、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3、躺秋

“躺秋”在有些地方也叫做“卧秋”或者“睡秋”。例如在江淮一些地方,人们在立秋这一天,会选择一个阴凉的地方躺一躺,表示夏天即将过去,暑热难当无法安眠的日子即将过去,天气慢慢转凉,可以好好安睡了。另外也寓意着在夏天繁忙辛苦的生产已经过去,到了秋天了。

4、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5、立秋节

立秋,表示秋天来临,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因此,在立秋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6、秋社

社日节,又称土地诞,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社日节现在民间一般举办春社,南方沿海地区仍沿祭社(土地神)习俗,每到社日节时,普遍奉祀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7、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8、秋收互助

秋忙开始,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你帮我我帮你,三五成群去田间,抢收已经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头茬、二茬、三茬、捞空茬。妇女、老人、十来岁的小孩,他们手提竹笼,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着个儿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个撂一个。”而是搬一个放在笼子里,然后放在地头玉米穗堆子里,最后用大车拉回家。头茬先搬已经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来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样的办法去搬。最后捞空茬,把剩余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齐搬回家中。看谁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给谁家搬,既不违农时,又能颗粒归仓。

9、秋田娱乐

秋天,特别是秋忙前后,农事虽忙,秋种秋收,忙得不亦乐乎!但忙中也有乐趣,常见一些青年人和十余岁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长起来以后,特别是包谷长成一人高,初结穗儿的时候,田间里正是他们玩耍、做戏的场所。他们把嫩包谷穗搬下来,在地下挖一孔土窑,留上烟囱,就是一个天然的土灶,然后把嫩包谷穗放进去,到处拾柴禾,包谷顶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烧。一会儿一全窑的包谷穗全被烧熟了,丰硕的包谷宴就在田间举行。这种秋田里的乐趣,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立秋节气传统美食

1、吃茄子

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出自明朝的一个传说。传说明朝大将徐达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后,大将常遇春手下有个兵,偷了农民的一个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严格,要把偷瓜的那个兵处以死刑。这时,农民出来了,说元大都有习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听到这话,就赦免了那个兵。没料到,一说立秋拾瓜者无罪,其他士兵都开始抢瓜。为了犒劳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贴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2、杭州吃西瓜

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北京“贴秋膘”吃肉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要吃肉食,即“贴秋膘”。京城一些老字号肉食柜台前,选购肉食制品的顾客就会排起了长队。一旦立秋,虽仍然很热,而人们的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毕竟凉爽的秋天快要到了。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吃什么呢?最解馋的是炖肉!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

4、山东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5、天津流行“咬秋”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6、四川喝“秋水”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7、台湾吃龙眼肉

《台湾通史·风俗志》中记载,台湾旧时“立秋之前一日,有司豫塑春牛,置于东郊之外,至日往迓,谓之迎春。男女盛服观,衣香扇影,杂喧满道。春牛过处,儿童争摸其耳,或鞭其身,谓可得福。迎春如在岁首,尤形闹热,宛然太平景象也。”立秋时是台湾周围海域的立翅旗鱼、小串、乌贼、鰆、虾的产期,也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8、南京“啃秋”

本周日就将迎来立秋节气,立秋是夏至后第三个节点。在老南京立秋节气上,有着“啃秋”的习俗,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说法,比如“秋后十八盆”,表示立秋后还有长时间的炎热;另外,关于立秋还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凉爽母秋热”的说法。

9、猪头肉

猪头肉的美味,于民间早就声誉鹊起,据说淮扬菜系中的“扒烧整猪头”火工最讲究、历史最悠久,是道久负盛名的淮扬名菜。猪肉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猪肉可提供血红素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

10、酱肘子

酱肘子是中国传统的食物之一,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另外,红扒肘子为潍坊地区历史名菜,因其软、料、肥而不腻,且营养丰富备受人们青睐。曾被评为“山东名小吃”。

11、烤鸭

北京鸭属水禽,肉质细腻,口感良好,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不饱合脂肪酸,在人体内不积蓄,人体吸收后能软化心脑血管。该鸭的表皮中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是美容佳品。因此,北京烤鸭是老少皆宜的保健美食!

12、烧羊肉

“烧羊肉”是北京清真馆白魁老号的名肴。“烧羊肉”的制作,还适用于整只羊的其它部位,即:头、脖子、蹄子、肚、肥肠、肝、肺、心、连贴等。但头、蹄、“蝎子”不需要炸,如同时上席即为“烧全羊”。

立秋节气的农谚

秋来夏去均降至,火秋作物发育期,草木结果采摘忙。

田间管理要加强。

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丑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丑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

丑秋下雨人欢喜,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头伏芝麻二伏豆,晚栗种到立秋后。

三伏带一秋,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

37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