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语文教案 >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 彭永 语文教案

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1

散文诗两首

1、A

2、(1)偷偷地笑

(2)向神祈求保佑

3、(1)拟人

(2)比喻

(3)比喻、反问

4、表现一家人对莲的喜爱,同时也为下文中把莲比作自己作了铺垫。

5、强调雨势之大,更能反衬荷叶对莲的庇护之情重。

6、作者看到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景象。

从这浓浓的爱意中顺理成章地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及关爱之情。

7、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

“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战胜人生路上的坎坷和磨难的人。

8、第一节:“我”立志做船夫开拓新的世界。

第二节:“我”立志做船夫探索自然,改造自然。

第三节:“我”立志做船夫为村民服务,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

9、本诗表现了“我”甘愿做一名船夫,为探索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村民服务,报答养育自己的母亲、祖国的深恩的思想感情。

10、不可以。“对岸”是诗人追求的目标,要达到理想的对岸,诗人立志从一名普通的船夫做起,甘愿把追求理想对岸的人先送到目的地,同时也实现自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如果改为“我要做这渡船的船夫”过于直白,缺乏深意和内涵。

11、“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长草白花与月光一同涌动的画面

秋天的怀念

一、1、tān huàn shì qiáo cuì xua xiǔ shà

2、长——常忘——望坚——艰复——覆

3、恳切地请求;形容说话啰嗦,唠叨;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水泼洒的样子,这里形容花开的茂盛。

4、史铁生《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5、A

6、仿写略

二、(一)

7(1)“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2)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8、因为母亲觉得儿子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终于又有了兴趣;能使儿子得到快乐就是她的快乐,即使责备她,她也不放在心上;这说明母亲有着最伟大、无私的母爱。

9、母亲坚持让我看菊花的目的是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10、“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了生活的真谛。

(二)

11、①度②既

12、景物描写(或:自然环境描写)。烘托童年时“我”游泳的勇敢。

13、①四岁时,独自回家迷路。

②度假期间,在海里练游泳。

③回家的路上,在合理学会了游泳。

14、因为这些事情,养成了“我”从小乐于接受挑战的品质。

15、①句表达效果好。这句突出了里克学会游泳后的喜悦心情,这种喜悦,冲淡了冷、脏、痛的感觉;这个句子语气上比较舒缓。

16、“我”找到了一次挑战的机会。

17、示例一:文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可取的。温室里长不出茁壮的松柏,父母放手让孩子接受挑战,培养其独立的精神的做法是十分明智的。

示例二:文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这种做法太冒险了,四五岁的孩子还没有自理能力,放手让孩子自由活动,有些不安全因素。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2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精巧的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体会人物形象美。

2.品味揣摩语句,感悟语言对称之美。

3.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学习重点、难点】

1.品味揣摩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一、尊老爱幼形象美

1.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⑴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⑵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⑶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⑷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用原文的一个词来回答。)

⑸结果如何?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一起走小路。

⑹根据以上信息,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本文通过记叙祖孙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了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下面问题:

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分歧?决定权在谁?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明确: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本不愿出来。(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埋下伏笔。注意“熬”字。)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决定权在我。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她走不过去的地方,让我背着她。

3.跳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用“我喜欢,因为他(她)是一个_____的人,如:________。”的句式说话。

总结归纳:我:孝顺、诚恳。

我的母亲:慈爱顺从,爱护小辈。

我的妻子:温柔贤惠。

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二、诗情画意情境美

1.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到特有的温馨和美好。你有发现美的眼睛吗?找出文中你最欣赏、感触最深、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用“________一句很美,美在________”说话,先小组内互相说,再全班交流。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美在:⑴突出身体不好的母亲度过这个冬天的艰难。⑵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度过这个严冬而庆幸。⑶与前文“太迟太迟”与“总算来了”相照应。

又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一句很美,美在:开门见山,刻画了简洁而富有诗意的镜头,美在句式有强调的意味,显得郑重其事。

“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一句很美,美在: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暗示“生命”的活力。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

又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这两句美在:运用对称的句式写出了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如同子女幼小时对父母的依赖一样。这些句子将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互相映衬,形式上有对称之美,内容上也富有情趣。

又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很美,美在:“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句中加点词能否互换?请说出你的理由。

明确:不能互换。“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母亲年迈,我正值壮年。“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来说的,儿子还小,觉得父亲高大。

3.《散步》是一篇美文,它不仅美在内涵,还美在句式的整齐、对称。比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请从文中找出。

学生自已找出句子读一读,感受文句的整齐美。例如:①有的浓,有的淡。②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③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④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三、小中见大主题美

1.认真读课文,深入理解:“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样写难道不罗嗦吗?)

点拨: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现在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

“我”这个字摆的地方很重要,表现出“我”的一种责任感。

这个句子的句式很美,这样写很庄重,表现出“散步”在“我”心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2.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点拨:假如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如果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母亲走大路,妻子和儿子会怎样想?)

明确: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处于一个中间的位置。“我”感到了身为中年人的责任的重大。

3.说说你对“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点拨: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很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的,非稳当不可。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结束语:

当我们呱呱坠地,是父母付出自己的青春年华,把幼小的生命喂养成人。当我们渐渐成长,是父母站成一座高山,为我们挡风遮雨。羊羔用跪乳来感恩亲情,乌鸦用反哺来回馈亲情,孟郊用“三春晖”来赞美亲情。让我们回家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让我们将点点滴滴的爱稀释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3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浓厚感情。

2.品读含义丰富的语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亲情的浓浆,纵然是一次极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到温馨的亲情。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读准下面这些加点字的读音。

散步(sàn)熬(áo)咕咕(gū)

分歧(qí)霎时(shà)粼粼(lín)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服:相信并佩服。

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3.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年生,重庆人。当代作家,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用多种体裁创作,以小说见长。著有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诗礼人家》,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把握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的语气和平稳的语调,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并思考下列问题。

1.散步的地点在哪?哪个季节?哪些人物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

【交流点拨】散步的地点是:田野;散步的季节是:初春;散步的人物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

2.分歧是怎样产生的?

【交流点拨】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3.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交流点拨】“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母亲固然听儿子的,但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下,更爱孙子,“变了主意”走小路。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4.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谁做得?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力?研讨中对每个人物作简要的分析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注意品评,读出感情。

【交流点拨】

(1)可以说每个人做得都好,因为“我”:孝顺善良;母亲:慈爱亲切;妻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乖巧。

(2)家庭成员之间不存在权力的大小,他们之间好像构成了一个循环的关系链,那是因为有亲情。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出这种永恒的情感,阐释了一个重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5.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交流点拨】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文章告诉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所以“我”感到中年人的责任重大。

6.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对于“我”和妻子来说,背起来应该很轻松,可为什么我们都走得很慢很仔细?

【交流点拨】“我们”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小孩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7.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交流点拨】互敬互爱、温馨幸福、融洽和谐、尊老爱幼。

(二)深层探究

1.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交流点拨】这句话表达了文章主旨。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为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2.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交流点拨】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出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即: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

3.作者选取“散步”这个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逐步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和睦、互敬互爱的关系。那么作者是怎样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呢?

【交流点拨】通过散步,体现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而我已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我的母亲老了……她总是听我的。”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在外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大路平坦,方便老人,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小路崎岖,孩子感兴趣。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老母亲对孙子的爱护。

(三)语言品析

1.写景的句子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交流点拨】这段文字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现出勃勃的生机,同时也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

(2)她的眼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交流点拨】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母亲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师生适时点评)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交流点拨】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样的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交流点拨】比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交流点拨】

(1)有的浓,有的淡。

(2)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4)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5)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6)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7)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4.含义深刻的语句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交流点拨】“我”是家庭主脑,如果处理不好母亲、儿子两者间的“分歧”,会影响家庭和谐。“我”把这种“分歧”的处理看得很重,可见“我”对家庭的重大责任感,表达了“我”对母亲、儿子两人浓浓的亲情。

【小结】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帮助学生养成一种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同时指导学生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样的语言,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要的只是一份朴实自然,一份真情的流露。

(四)写作技巧

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有怎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生甲:以小见大,小题大做,大词小用。文章以平常事来探讨家庭伦 理中的大原则,中年人在家庭中的作用,由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几处大词小用更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展现了作者的匠心。

生乙: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母亲不愿散步却让“我”劝出来了,大小路的分歧及其解决——“我”决定走大路,母亲却改变了主意。亲情、伦 理、人性的亮丽之光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得熠熠生辉。

生丙:语言平易朴实却生动活泼,内涵丰富,音韵铿锵。全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不少句子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家庭的幸福和温馨,不少句子言微意远,意在言外,含义丰富。句式的整齐与错杂,语意的对称和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

四、板书设计

开篇点题:写一家人一同在田野上散步

散步散步路上环境情趣

化解分歧——表现亲情

五、拓展延伸

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和同学们分享。

【交流】把遥控器交给爷爷奶奶;主动将台调到戏曲节目频道。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4

《羚羊木雕》教案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学会生活。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从整体上感悟课文。

2、揣摩体会描写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和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设想:

本文所写的家庭故事比较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一纠纷矛盾重重,悬念跌宕,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如果教师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留给学生,让学生痛快的朗读、自由的讨论就可以充分的展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的眼光不要局限在如何解决教材中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处理这些矛盾的某些必须坚持的原则,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力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朗读与讨论并举:走进文本,分角色朗读,才能更好的体会感情,体会多种描写的作用。围绕文章主旨讨论,感悟文章的友情、亲情。最后的大胆设想,改变结局,开拓学生的思维,走出文本。

2、阅读与写作并行: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和学习采用多种描写方式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以语言为主,采用拓展写作的方法,让学生摹仿学习。这样力图体现出“新课标”倡导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老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型:讨论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曾与父母、朋友发生过矛盾或是争执吗?(生答)是啊,告别了天真无邪的童年,我们感觉自己好象已经悄悄长大了,对生活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那么,面对我们遇到的这许多是非,你有没有想过谁对、谁错?(生答)今天我们就来读一篇这样的文章,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也帮文中的孩子想想解决的办法。(板书课题、作者)(设想:由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况导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更快的进入文本。)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课前的自读情况:(以抢答的形式)

①全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羚羊木雕)

②这是一只怎样的木雕?(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贵重的工艺品)

③围绕羚羊木雕写了哪些事?出现了哪些人物?(板书)

④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事。

(设想:本文的内容不难理解,在此主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发表自我阅读感受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提出的问题逐步深入,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

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如此贵重的木雕,父母仍然把它送给了“我”,这说明了什么?

②如此贵重的木雕,“我”为什么要把它送给万芳呢?(请找出课文原句)

③对于“我”送木雕这件事,他们分别是怎样的态度呢?

(提示:从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上着手。)

教师小结:一方因为友情、因为感激送出了木雕,另一方因为贵重,逼迫孩子要回来,双方就产生矛盾了,这一矛盾尤其在什么描写上更为突出?那么我们就来读读这些语言吧。(打出幻灯片)通过刚才的认识,你认为他们会是怎样的语气?体现出他们怎样的感情?

3、分场景、分角色朗读,深入品味语言,体会人物感情:(可以开个朗读比赛)

提出要求:(1)揣摩人物语气;(2)体会人物感情。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朗读,人物似乎已呼之欲出了,人物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已不言自明了。可见语言描写对于塑造这些人物形象具有多么大的作用。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文中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正是这些描写衬托着语言,让人物形象更为生动、丰满。

(设想:朗读能够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使学生沉浸到文学的魅力中。)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文章以“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的问句结尾,你认为这一件事怪谁呢?这件事情怎样处理更妥当?你赞同文中谁的观点?

2、你如果遇到类似“我”这样的伤心事,会如何处理?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呢?

小结:爱是需要理解沟通的,爱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假如父母能较早的把羚羊木雕的特殊价值告诉“我”,假如“我”能在送礼之前征求父母的意见,假如……这件难过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其实生活中矛盾冲突是广泛存在的,但其中有很多是因为缺乏思想沟通,缺少必要的理解、谅解而造成的。所以老师觉得人与人之间即使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及时沟通思想,交换看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我们中学生应该多商量,学会沟通,让身边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身边人,相信我们的生活与学习都会更快乐!

(设想:通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家庭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至爱亲朋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提高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增强化解矛盾的能力。)

四、大胆设想,改变结局:

①课文安排的结局,你满意吗?如果你有更好的设想,把它说出来,大家交流交流。

②假如“我”坚决不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我”该怎样做父母的思想工作,以求他们的理解?设计一段对话,把它写下来。

(设想:学习过本文的多种描写方法就将之用于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充分感受到多种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通过讨论,让我们思考了如何更好的与人交往,融洽相处。亲情如陈酿醇厚幽香,友情如花蜜清新甜美,相信宽容、自信的你们一定会营造出家的温馨,开创出一片友情的新天地!

六、作业布置:

1、整理完成课堂上的对话描写。

2、与父母一起读本文,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设想:从语文学习延伸到语文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亲情与友情的美好!)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5

《绿色蝈蝈》教案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运用打比方的妙处。

导读提示: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科学家,科普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作过中学教师,业余自学,花十二年的时间,先后取得业士、双学士和博士学位,中学教书二十余年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非常出色的论文,得到达尔文的肯定。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法布尔的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他以人性观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静谧()篡()夺酷()爱篝()火

喑哑()气氛()螽()斯莴()苣

啄()钳()子吮()取喙()盔()甲

2.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

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二、检查导入

1.导课:孩提时代,知了唱歌、蟋蟀鸣叫、蜘蛛织网、蚂蚁运食,都是我们天真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忙碌之中少了那份赏玩的心境。19世纪的法国却有一位用毕生时间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他就是法布尔。《昆虫记》就是他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的巨著,今天我们学习的《绿色蝈蝈》便是其中一篇。

2.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3.提问作者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3.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二)精读课文

1.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研读课文第9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说明蝈蝈属__________(A.食肉B.食草C.杂食)性昆虫。

3.“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x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你还能找出其他使用比较的例子吗?

(三)品读课文,赏析文章语言的感情 色彩

学生讨论: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笔法特点。

四、拓展阅读

拓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6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