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生物教案 >

生物的教案怎么写

时间: 新华 生物教案

生物的教案怎么写篇1

一、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素质教育理论和学生主体理论,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变经典遗传教学为探究性教学,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展开对红绿色盲、血友病等伴性遗传病的探究,以激发学生课前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以较小的知识密度换取学生更多的能力训练;通过对红绿色盲遗传图解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其遗传的特点和最本质规律。从而做到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兼顾科学态度、科学情感、科学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力求体现主体性、过程性、发展性的教育思想。

二、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伴性遗传之前,已学过减数分裂和性别决定的知识,已经掌握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及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教学条件分析我校是辽宁省重点高中,省模范高中,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及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做到高效教学。

(四)、教学重点

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特点

遗传系谱图的识别和判断。

(五)、教学难点

伴性遗传的机理和传递规律

遗传系谱图的判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红绿色盲的遗传现象

2.理解伴性遗传与遗传基本规律的关系

3.理解伴性遗传的原理和遗传规律

(二)、方法与能力目标

1.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对伴性遗传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总结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红绿色盲家系图谱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

2.在了解常染色体遗传病及伴性遗传病传递规律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近亲婚配对人口素质产生的危害。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1.利用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等抽象、理解困难的知识。

2.通过师生互动、采用探究、讨论想结合模式,利用资料分析遗传图谱,共同探究有关性别

决定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3.让学生完成习题后,进行教学反馈。

五、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一、

课前

准备

二、

对现象的解释

三、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一)

各种婚配方式分析

(二)

遗传特点归纳

1、指导读书P39:色盲症的发现。

2、指导学生设计相应调查表。

3、指导学生调查中注意色盲和色弱区别。

色盲:就是不能辨别色彩,即辨色能力丧失。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

色弱:能辨别所有的颜色,但辨认能力迟钝或经过反复考虑才能辨认出来,

4、指导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找资料与自己调查数据加以比较。

教师把调查的汇总结果展示给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被调查人数为750人(男性450人,女性300人),其中色盲患者为11人(男性11人,女性0人),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2.4%,女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0%。

提出问题1:红绿色盲是显性遗传病还是隐性遗传病?

提出问题2:我们能否推断红绿色盲基因在性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请作出合理性假设.

复习性别决定的知识,引导学生注意调查报告中男女患病的比例,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假设。

提出问题3:色盲基因和他的等位基因位于哪条性染色体上?

引导学生讨论X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能分布情况。

对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肯定和鼓励,为了让学生加深红绿色盲基因位置的印象,教师分析下图:

X和Y染色体同源区段

X染色体特有区段

Y染色体特有区段

色盲基因

让学生明了红绿色盲基因只分布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因为缺少与X染色体同源的区段,而没有红绿色盲基因。

1、请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可能存在基因型与表现型情况。教师和同学一起规范正确书写要求。

强调:书写时应注意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的写法,先要写性染色体,将基因写在性染色体的右上角。

2、不同基因型的随机婚配方式有几种?

3、写出XBXB、XBXb、XbXb、XBY、XbY各产生几种类型配子?位于性染色体上的B、b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分离规律吗?

复习减数分裂的知识,引导学生注意XY也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XY也会分离,红绿色盲的遗传实质上是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具体体现,把红绿色盲遗传规律转化为简单的分离定律。

4、除XBXB×XBY、XbXb×XbY外,写出其余4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计算每种婚配方式中男女患病的概率。

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分组写出四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每组派一位同学到黑板板书,其余同学讲评纠正。

强调遗传图解由亲代(P)、配子、子代基因型、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五部分组成。纠正学生书写不规范的不良习惯。?

5、男性色盲发病率为什么会高于女性?如果已知男性色盲发病率为7%,该如何计算女性色盲患者发病率?

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答。

生物的教案怎么写篇2

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的数量及分布。

2.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采取的措施。

一、物种灭绝现象正常吗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地球物种

(1)数量:500万~5000万种。

(2)分布:3/4生活在热带地区。

(3)寿命:平均大约为500万年。

(4)自然灭绝:平均1.1年灭绝一个物种。

二、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1.物种灭绝的速度:不断增加。

2.物种灭绝的种类:植物和昆虫为主。

3.物种的作用

对人类的价值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无从估计。

4.人类的措施

扭转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现象。(√)

2.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3.随着人口的加速增长,物种灭绝有加速的趋势。(√)

4.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要把所有濒危动植物移出原生长地,移入动植物园进行特殊管理和保护。(×)

5.我国在黄河三角洲上发现大面积的野生大豆种群,国家有关部门下令大力保护。保护野生大豆种群的主要原因是(A)

A.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从中获取人类有用的生物基因

B.野生大豆是上等的饲料,经济价值高

C.野生大豆的水土保持作用比较其他植被强

D.野生大豆是常见的美化绿化植被

知识点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探究]

读教材P67图4.13,探究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300年来世界人口数量呈________趋势,世界物种灭绝数呈________趋势,两者之间呈________相关。

(2)由此你得到了什么结论或推论?

(3)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1)上升上升正

(2)人类活动(人口增多)加速了物种灭绝。

(3)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将濒危物种移入适宜环境——迁地保护和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离体保护以及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措施。

[总结深化]

1.物种灭绝的原因

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及生活加速了物种的灭绝速度。

原因表现自然原因物种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00万年,地球历史上最近2亿年以来,平均1.1年灭绝一个物种人为原因人类社会早期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加剧物种灭绝,300万年的狩猎历史,是许多地区的野兽濒于绝迹的原因之一工、农

业生产活动大面积砍伐、火烧和开垦森林,草地过度放牧和过度垦殖,以及工业、城市和交通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大量丧失,保留下来的也都支离破碎,对野生物种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等,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使原物种受到严重威胁;土壤、水和大气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别是给相对封闭的水生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影响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由于人类活动正在加速物种灭绝的速度,生物多样性正在趋减。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大类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2)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如建立动植物园、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3)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如植物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此外还应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学法指导]图示法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及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对点演练]

1.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解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应从迁徙路线上缺少休憩和觅食地、误食被污染的食物、人或动物的猎杀等方面分析;保护对策应从恢复湿地、治理污染、严禁猎杀、进行观察与保护、做好宣传等方面分析。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2.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黑冠长臂猿是动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主要实验动物,仅分布在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因人类的捕杀,海南岛现仅存黑冠长臂猿约30多只,主要生活在霸王岭林区。

材料二根据法国《科学与未来》杂志转载的数据,目前全世界濒危动植物已经达到10954种,其中动物达5423种,植物达5531种。以动物为例,全世界现存鱼类的三分之一、哺乳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四分之一都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此外,与1996年的统计数字相比,全世界生存受到威胁的鸟类已经从2059种上升到2133种,哺乳类动物从1978种上升到2133种,爬行类动物从407种上升到454种。

材料三下图是哺乳动物和鸟类物种灭绝原因图。

(1)上述材料反映的生态问题是什么?

(2)哺乳动物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人类为何尽力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解析:第(1)题,通过材料提供的数据,说明世界生物多样性正在减少,物种灭绝加速。第(2)题,由材料三图中信息可知: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两大主要原因: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第(3)题,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既有利于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又能更充分地利用生物的各种价值。

答案:(1)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灭绝加速。

(2)偷猎、栖息地的丧失。

(3)一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且能给后人留下广阔的生存空间;二是许多生物的利用价值还有待于人类研究和开发利用。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1992年在巴西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据此回答1~2题。

1.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A.遗传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

C.生态环境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

2.下列关于物种灭绝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灭绝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所以对于物种灭绝人类无能为力

B.物种的数量如此巨大,所以我们不必杞人忧天

C.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在短期内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生物多样性,但是灾变过后新的物种又在生成,使生物多样性重新增加

D.人类新发现物种数量超过灭绝或濒危物种数量,所以对生物多样性应保持乐观态度

解析:1.C2.C第1题,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第2题,物种灭绝虽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人类活动能加速或延缓其灭绝速度。物种灭绝会减少生物多样性,但物种灭绝后还会产生新的物种,又增加生物多样性。

3.世界上物种主要分布在()

A.热带地区B.温带地区

C.高山地区D.寒带地区

解析:选A地球上的物种估计有500万~5000万种,其中3/4生活在热带地区,以生活在热带雨林和珊瑚礁中的物种最为丰富。

4.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物种灭绝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的狩猎和采集活动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

B.人类活动造成的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加速了物种灭绝

C.当前物种灭绝加速,主要是自然环境的变化造成的

D.人口数量的多少与物种灭绝的速度相关

解析:选C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是当前物种灭绝加速的主要原因。

5.我国藏北高原上某些不法分子大量偷猎藏羚羊,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A.土地因此荒芜导致荒漠化

B.水土流失加剧

C.藏羚羊尸体腐烂,污染大气

D.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选D现在藏羚羊的数量已经很少了,已接近灭绝的边缘,如果不保护,由于种群数量少和人类的猎杀,藏羚羊可能会灭绝,这样会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6.下图是世界物种灭绝趋势图。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了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而选择的典型区域,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自1956年建立首个自然保护区至今,已经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757个,覆盖国土总面积约13.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8个。有22处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

(1)最近400年里,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呈__________变化的趋势。

(2)试分析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的教案怎么写篇3

㈠.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⑵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㈢.教学重点

1.以鱼为例,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2.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器官。

3.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

1.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2.运用以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本节的教法我选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问题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法,对比法。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小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播放有关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动物的影象资料,有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有活蹦乱跳的各种动物,还有飞翔在空中的小鸟……。

问题:如果按照生活环境分,我们可以如何划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来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征。

播放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的视频资料来整体感知鱼的特点。

⑴、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

⑵、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⑶、都说鱼儿离不开水,那么离开水会怎样?水到底给了鱼什么呢?

⑷、鱼的种类多吗?四大家鱼是哪些?中华鲟有哪些特点?

隐含知识:

1.海洋鱼类:表明鱼的种类很多(多样性)

2.淡水鱼类:暗示我国的特有物种(独特性)

3.要求:保护环境以及它们生存的水生环境.

[讲授新课]

一、观察鱼的形态结构

1.观察方法:由整体到局部,由单一变量到若干变量。

1.观察外形:分析这些特征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2.再观察局部:鱼在游泳时每一种鳍是如何运动的,思考它们对鱼的运动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并观察鱼在完成某一种运动时,各种鳍是如何配合的?

2.一个理念:结构决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鱼鳍:与鱼的运动有关,帮助鱼在水中游泳。

3.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探究】鱼鳍的作用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

1.提出问题

鱼的尾鳍有什么作用?(强调单一变量)

2.作出假设

假设鱼的尾鳍可以是鱼前进的动力,可以决定方向

3.制定计划

⑴方法选用:选用直接剪掉尾鳍法,现象比较直观

_直接观察法:各种鳍在一起相互协调合作,因此直接观察很难得出结论。

_模拟法:是科学探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采用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

局限性:1.气球容易漏气,而且水不容易灌进去,很难扎紧。

2.游动时,现象不明显。

当用手按住鱼前部时,鱼的前进不明显;当不按头部时,鱼头就翘起来,感觉没有方向感。

这个实验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一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_捆绑法:鱼体很滑,要想完成捆绑某个鳍的动作,操作起来有点难度,如果让学生来完成,可能很难完成,因此做了几点改进:

捆绑法的改进:

对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中的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时候难以成功。为此,我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改进一捆绑鱼鳍时,教材提示用细线捆绑鱼鳍,事实上宜用粗线、纱布条会更好些,不宜用细线,否则易造成对鱼的伤害。而且用细线捆绑的,很少有绑成功的。另外捆绑时,为了尽量减小对鱼的伤害,要注意用很湿润的纱布包住鱼头,并不时要将鱼头浸入水中,以保证其正常呼吸。

改进二根据教材提示,只要用线分别捆绑鱼的胸鳍、腹鳍、背鳍和臀鳍,就能探究出各种鳍的作用。事实上,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见图1)。为此我对这组实验作了一点改进: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见图2),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见图3)。学生经过这样的操作,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究出这几种鱼鳍的作用。

图1: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

图2: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

图3: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

图4:被塑料片绑了尾鳍的鱼(上)稍一摆动,塑料片就滑掉;而绑了木片的鱼很快便倒下,而且不能转向和游泳

改进三教参上介绍用轻的塑料片捆绑鱼的尾鳍不易滑脱,可事实上在实验时也不容易捆绑成功,一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绑好,实验后鱼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绑住了,但只要一将鱼放入水中,鱼身稍微摆动,捆绑的塑料片就会滑掉。用粗糙的薄木片捆绑效果较好,可以增大摩擦力,并且鱼也不易受到伤害(见图4)。

⑵实验用具选择:

_水槽选择(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_鱼体大小选择;7—10cm(由学校提供)

_剪刀、纱布

⑶分组实验

学生共52人,分13小组,每组4人

每组提供两条鱼

1—2组,探究胸鳍的作用

3—4组,探究腹鳍的作用

5—7组,探究背鳍的作用

8—10组,探究臀鳍的作用

11—13组,探究尾鳍的作用

4.实施计划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观看探究尾鳍的作用的视频,与小组做出来的结果比较,得出结论。

5.得出结论:

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6.讨论和交流:

⑴一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就一定正确?

⑵与实验法相比,模拟实验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模拟实验的制作。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播放投影,检查所学知识。

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种的鱼,身体的背面和腹面颜色是否一致?这有什么作用?

2.鱼的身体两侧有一排鳞片上有小孔,这些小孔连起来构成一条侧线,它有什么作用?

3.鱼的身体表面都有黏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么吗?

4.鱼体内有个白长囊状结构叫做鳔,想想看,鳔的作用是什么?

[推进新课]

继续探究,鱼除了用鳍游泳之外,还有什么其它特征。

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各种鱼放在小组水槽中摆放在桌子上进行分组观察。

观察鱼的呼吸时,先观察鳃的颜色和鳃丝的形状,鱼鳃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鳃上布满毛细血管,所以人们买鱼时可以从鳃的鲜艳程度判断鱼是否新鲜。鳃丝在水中呈舒展状态扩大了与水接触面,离开水鳃丝互相粘结、破坏了气体交换的功能。鱼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而是通过鳃获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鱼儿不是离不开水”而是离不开水中的氧气,所以养鱼缸要经常换水,养鱼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间要打冰眼(结合书中实践活动)因此,若水域污染对鱼及其它水生动物十分不利(渗透环保意识)。

得出结论:鱼的呼吸靠鳃来进行,鳃的结构包括鳃弓和鳃丝,这些结构有利于鱼在水中进行交换氧气。

本章还开设了新的实验内容——“模拟实验”,详见书第四页,这是一个新的实践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视,让学生动手去模仿着做。训练学生的悟性。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生物的教案怎么写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特点,了解事理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

2、运用学习的方法筛选、整理材料,提高事理说明文的阅读、写作能力。

3、了解本文介绍的生态知识、生物“污染”的常识,提高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特点,理解事理说明文常用的逻辑的说明顺序,运用学习的方法筛选、整理材料,初步掌握写作简单事理说明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生预习】

1、预习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给生字词注音、解释、造句。

2、利用书籍、网络等手段收集有关“生物入侵”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西瓜、玉米、西红柿等我国引进的优良品种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来说出名称。

2、多媒体展示部分生物入侵者的图片。

3、解题“入侵”的含义。

说明:导入新课中,笔者原先设想用“伽利略号探测器坠毁土星”这一当时新近发生的事件,作为人类避免生物入侵现象的话题引入新课。校本教研的课题组认为,“情境──互动”教学法中,这一导入新课的设计,学生的互动面不广,无法在课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林璇老师的建议之下,将话题定位于学生日常所熟知的“外来物种”上。用多媒体的精美画面创设了悬念,引发学生学习课文,探究“生物入侵者”的兴趣。实际上课的效果证明这一修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课堂中师生的互动也起了很好的“余热”作用。

二、导学互动

1、读一读: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生物入侵者带来怎样的危害?

⑵造成生物入侵的原因和途径是什么?

⑶生物学家们对待“生物入侵”的态度怎样?

⑷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议一议:

⑴议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生回答思考题,并完成文章结构框架图,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这一说明顺序的作用:使说明有条理,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引出生物入侵者(话题)

摆出生物入侵者(现象)

生物入侵探究生物入侵的(原因)逻辑顺序

揭示生物专家的(态度)

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校本课题组王盖英老师建议,通过文章结构框架,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因此在第二稿时加入了这一框架图。

⑵议文章的说明方法:

学生找出文章中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语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⑴逻辑顺序使事理说明文更具条理性,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⑵适当运用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

⑶议材料、仿写。

四人小组讨论组员收集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资料,仿造文中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重新组织材料说明一种生物入侵者。并形成提纲。

三、拓展延伸

1、说一说:

小组代表上台说一说讨论的结果。(多媒体展示有关的图片资料,并由该小组派代表讲解提纲内容。)

2、写一写:

布置作业:根据小组讨论、组织素材,介绍自己感兴趣“生物入侵者”,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注意用上适当的说明方法、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教学反思】

TellmeandIforget,showmeandIremember,involvemeandIunderstand.(告诉我的,我会忘记;演示给我看的,我记得住;让我参与学习的,我才能理解。)

──[美]杰明·富兰克林

“实践出真知”,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指导理念。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才能对知识有更深刻的映像,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讲授知识、演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学习。语文课堂上的仿写练习目的也在于此。

学生“现学现卖”趁热打铁,使学生当堂获得一种方法、一种技能。语文并不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很抽象的“可意会难言传”的写作思路,变成很有操作性的,直观的练习,成了这堂课设计的重点。

教学过程主要突出了:“读”、“议”、“说”三个环节,是在为“写”作铺垫。“读一读”课文的内容;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议一议”对课文的理解和有关的知识;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收集的信息;最后动笔模仿着“写一写”。本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事理说明文的常用的说明方法、逻辑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筛选材料的能力。说明顺序是学生学过的旧的知识,作为一个巩固的知识训练。

强化说明方法的运用,在这篇文章教学处理上是一个亮点。因为,这篇文章的知识在生物课上学生们是见过、学过的。如果纯粹是讲知识的话,就很容易将语文课上成“生物课”了。

因此,教学是突出强调了语文知识的一面。表现在:

1、课文分析时强调了说明文的要素之一:说明方法。

2、在学生介绍“生物入侵“资料时,强化了学生在语言表述中说明要素的运用。当一位学生介绍完材料,同学们有针对性地对其中所运用的说明要素进行评析。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

让学生有意识的模仿文中的写法来组织材料,学生针对归纳的特点,筛选手头的材料。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归纳出手头的资料。在“说一说”环节中,学生上台来解说材料,是对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又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训练。进而达到本课的教学中的写作目的。

在媒体的运用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学生临场回答的不确定性,在“说一说”这张课件的制作中运用了“超级链接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临时切换的慌乱。

当然,这堂课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商榷,如教学目的中“了解本文介绍的生态知识、生物“污染”的常识,提高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

“这一点就体现得不够突出。字词缺少时间强调。原先设想使用穿插讲解的方式灵活的点到即止,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上,却疏忽了这一点。

生物的教案怎么写篇5

一、教学目标

1.说明细胞的分化。

2.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

3.进行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2)细胞全能性的概念。2.教学难点

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三、教学策略

本节教学内容可以安排1课时。在学习细胞分化时,应该联系初中学过的有关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联系不同组织中的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从个体发育过程中各种组织、器官、系统建成的角度来理解细胞分化的重要意义。

关于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探讨以下问题。1.细胞分化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实例。例如,在植物的胚根发育成根的过程中,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分裂,形成的细胞近似正方体,随着细胞的生长,变成伸长区的长方体细胞,后来分化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的导管细胞、根毛细胞、薄壁细胞等形态、结构、功能各异的细胞。又如动物的胚胎细胞形成多细胞生物体,干细胞再生出各种细胞等。2.细胞分化的过程。在细胞外观尚未出现明显变化之前,细胞分化的前途就由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决定了,分化的细胞所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首先源于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如结构蛋白和催化化学反应的酶,以后依次渐变,不能逆转,因此,分化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渐变过程。3.细胞分化的意义。一般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起点是一个细胞(受精卵),细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细胞的全能性是教学的难点,可以从细胞有丝分裂结果,染色体和DNA数目不变来分析。由于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繁殖而来的,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具有本物种特征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在合适的条件下,有些分化的细胞具有恢复分裂、重新分化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能力。本节教材的“资料搜集和分析”,对于学生了解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应鼓励学生课后完成资料搜集工作,在班级内交流。

四、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健康人会不断产生新的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去。

2.骨髓中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增殖和分化,不断产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二)旁栏思考题

1.提示:细胞分化的实例:如根尖的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分化,形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细胞、薄壁组织细胞、根毛细胞等;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受精卵发育成蝌蚪,再发育成青蛙;骨髓造血;皮肤再生等都包涵着细胞的分化。

2.动物细胞的全能性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受到限制,细胞分化潜能变窄,这是指整体细胞而言。可是细胞核则不同,它含有保持本物种遗传性所需要的全套基因,并且并没有因细胞分化而失去基因,因此,高度分化的细胞核仍然具有全能性。这可以从细胞核移植实验以及其他的实验证据中得到证实。

(三)资料搜集和分析

1.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通常把那些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并能在一定条件下分化形成一种以上类型细胞的多潜能细胞称为干细胞。干细胞有很多种类型,大体上可分为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

2.提示:干细胞的研究为替换病变的组织和器官,某些癌症和遗传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四)练习基础题

1.数目增多,染色体数目,稳定性差异。2.C。拓展题

1.提示: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繁殖花卉,保证花木的优良品质不变,并且繁殖得快;通过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利用干细胞技术解决器官移植缺少供体器官的难题等。2.提示:动物细胞特别是高等动物细胞随着胚胎的发育,细胞分化潜能变窄。肌细胞是已分化的细胞,它通常不能转化为其他类型的细胞,因而不能用肌细胞代替干细胞培育组织和器官。

五、参考资料1.细胞分化的生理机制(1)细胞分裂的不对称性

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并不位于中央,而是在细胞外周靠近表面的地方,极体就是从这里形成并释放出来的,通常把极体释放的位点称为动物极,而相对的一极称为植物极。

动物卵细胞中,贮存有2~5万种不同核苷酸序列的mRNA,专供受精卵的启动、分化和发育之用。卵细胞中的mRNA并非均匀分布的,而是位于特定的空间。因此,卵细胞质的特性决定了子细胞核的分化命运,如昆虫是以表面卵裂的方式形成胚层细胞的。

(2)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胚胎诱导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一部分细胞影响相邻细胞向一定方向分化的作用称为胚胎诱导,如中胚层形成的脊索可诱导其顶部的外胚层发育成神经板、神经沟和神经管,视细胞可诱导其外面的外胚层形成晶体,而晶体又可诱导外胚层形成角膜。

分化抑制用含有成蛙心组织的培养液培养蛙胚,则蛙胚不能发育出正常的心脏,若去除成蛙心组织,则蛙胚发育正常,这说明分化成熟的细胞可以产生某种物质,抑制相邻细胞发生同样的分化,这种作用称为分化抑制。

细胞数量效应当小鼠胚胎胰腺原基在体外进行组织培养时,可发育成具有功能的胰腺组织,但是,如果把胰腺原基切成8小块分别培养,则都不能形成胰腺组织;如果再把分开的小块合起来,又可形成胰腺组织。可见细胞数量对诱导组织形成可能也是必要的。

细胞外基质细胞外基质在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激素的作用激素对细胞分化的影响可看做是远距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如昆虫的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前者的功能是保持幼虫特征,促进成虫器官原基的发育,后者的功能是促进蜕皮和成虫形态的出现。当两者保持一定的比例时,幼虫蜕皮而长大,当保幼激素含量减少或不合成时,幼虫化蛹,变为成虫。成虫期又开始合成保幼激素,促进性腺的发育。

2.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

(1)染色体结构的变化与细胞分化

基因剔除某些原生动物、昆虫和甲壳动物在细胞分化过程中有部分染色体丢失的现象。例如,马蛔虫的一个变种(2n=4),当个体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在将要分化为体细胞的那些细胞中,染色体破裂为碎片,含有着丝粒的碎片在细胞分裂中保留,不具有着丝粒的碎片在分裂中丢失。不过,预定形成生殖细胞的那些细胞中不发生染色体的断裂和丢失现象。

基因扩增基因扩增是指细胞内特定基因的拷贝数专一性大量增加的现象。例如,在卵裂和胚胎发育过程中,爪蟾卵母细胞中的rDNA基因大量扩增而形成大量核糖体,以供大量合成蛋白质所需;在果蝇的唾腺细胞中,由于DNA复制而核不分裂,很容易观察到多线染色体。

基因重排哺乳动物能产生10~10种抗体,但并不意味着细胞内具有相应数量的基因,免疫球蛋白是异四聚体结构,除重链和轻链的随机组合以外,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主要来源于基因的重新组合。从这一点来看淋巴细胞的分化是不可逆的。

DNA的甲基化脊椎动物一些基因的活性与基因调控区域或其周围特定胞嘧啶的甲基化有关,甲基化使基因失活,相应地非甲基化和低甲基化能活化基因的表达。细胞内的基因可分为管家基因(house-keepinggene)和奢侈基因(luxurygene),前者是维持细胞生存不可缺少的,后者与细胞分化有关,是与组织特异性表达有关的基因,在特定组织中保持非甲基化或低甲基化状态,而在其他组织中呈甲基化状态。

(2)基因与细胞分化

无论是母体mRNA的作用还是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其结果是启动特定基因的表达。因此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差次表达或顺序表达。即特定的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内在特定的组织中表达的结果。

受精卵发育为新个体,是受一系列基因调控的,这些基因在发育过程中,按照时间、空间顺序启动和关闭,互相协调,对胚胎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进行调节。

人和鼠都是从单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其实,从一个受精卵中产生什么生物完全由基因组决定。这种决定究竟如何进行的呢?

人体细胞的类型比我们想像的少得多。按照常规的组织学分类方法,脊椎动物和人体细胞类型约有200余种。这些细胞在人体中呈现有序的空间分布。细胞的种类或形状彼此不同,是因为不同细胞中合成一些彼此不同的特殊蛋白──“奢侈蛋白”,如表皮细胞的角蛋白,红细胞的血红蛋白,消化道细胞的消化酶,透镜状细胞的晶体蛋白,等等。除了这些“奢侈蛋白”以外,几乎所有细胞中合成的蛋白质都是一些生活必需品──“持家蛋白”。由于细胞类型的差异源于细胞中工作的基因类群不同,所以人们自然想到也许细胞中的基因组成发生了改变。例如,透镜状细胞不能合成血红蛋白和角蛋白,可能是丢失了血红蛋白和角蛋白的基因,而只剩下了晶体蛋白。或者,细胞中其他基因没有变化,但晶体蛋白基因增加了很多份。然而,许许多多的证据显示,没有这类可能性。几乎所有细胞的基因组都和受精卵的一模一样。

已有实验证明,虽然分化常常伴随着显著的细胞外观变化,但细胞的基因组总是保持不变。两栖类卵细胞较大,先用紫外线破坏它的核,再用玻璃微细管将其他细胞的核吸出,

68注入去核的卵细胞中。玻璃微细管刺入卵细胞时,会使卵细胞活化并开始分裂和分化。用各种分化细胞的核置换卵细胞的核,结果发现它们和卵细胞的核完全一样,都可以发育成有生育能力的成蛙。

3.细胞分化与再生

进入生长期之后,分化细胞即使进一步分裂,其分化的特性并不会改变。

脊椎动物的皮肤、血液、肺等组织上的细胞,每过一段时间便会更新换代。机体多数组织的细胞并不需要更新,有些特殊细胞将终生保持胚胎发育早期形成的数目。这些细胞因为不再分裂,所以一旦丧失便无法补充,如神经细胞、心肌细胞、透镜状细胞等。当然,这些细胞通常寿命很长,并且处于多重保护之下。除此之外,它们之间没有其他共同之处。为什么其他细胞需要不断更新,而这些细胞却可以终生保持呢?原因很难找寻,但是,至少对神经细胞来说,细胞更新将改变已经形成的精巧的神经通路,致使某些记忆丧失。至于心肌细胞,目前尚难解释。

细胞再生有两种方式,其一是通过已分化细胞的分裂──细胞复制,其二是通过干细胞再生。干细胞的性质、再生速度以及再生过程非常多样化。干细胞可以无限分裂产生分化细胞。

形形色色的血细胞都是由多能的干细胞分化形成的,这些干细胞主要在成体的骨髓中产生。多能干细胞在胚胎发育早期,通过血液循环进入骨髓、脾脏和肝脏,并分别在这些组织中形成有造血功能的细胞群。

4.干细胞及其分类

一个成熟或者已分化的细胞进行分裂通常只能产生同种类型的细胞,而一个干细胞则可以分化形成多种类型的细胞。干细胞有很多种类型,它们存在于从胚胎到成体各个阶段的组织和器官里。胚胎干细胞分裂速度快,并且有产生多种分化细胞类型的潜力,因此,它们也被称为多能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分布于很多组织中,但是它们数量稀少,分裂频率低,分化潜力也很有限。事实上,很多类型的干细胞至今没有在成体中找到。例如,肺上皮细胞缺陷会造成囊性纤维化,而成体中还没有发现可以产生这种细胞的干细胞。

利用干细胞进行各种疾病治疗的关键在于能否成功分离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并将它们在体外扩增后用于替代受损的组织。一般认为每种成体干细胞只能分化产生几种相关的成熟细胞类型,但最近有研究表明,在某些环境中,一种干细胞类型可以转化成其他类型的细胞,例如,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形成神经细胞。

因为大多数疾病只是由于一类细胞损坏造成的,所以针对特定细胞类型的干细胞治疗要比原来整个器官的移植更具优势。例如,帕金森氏综合症、多发性硬化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非常适合利用干细胞治疗。但是,在一些患有慢性疾病或多组织急性衰竭患者的受损组织中,通常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干细胞。即使能够分离到相应的干细胞,也不一定能保证通过体外培养获得治疗所需的数量。最具潜力的干细胞是从胚泡中分离的胚胎干细胞。发育5天的人类胚泡最多有100个细胞,其中包括两种类型:将来发育成胎盘的外层细胞和发育成胚胎的内层细胞,即内细胞团(ICM)。通常,移除外层细胞将导致ICM无法发育形成胚胎,但是,ICM可以在培养皿中快速分裂产生胚胎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有很多显著的特征。例如,虽然它们在染色体组型等方面和正常的细胞没有差别,但却可以在体外无限增殖。另外,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形成很多类型的细胞,这些细胞再移植回动物体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一些模型动物的病情。如果有办法攻克免疫排斥的难题,胚胎干细胞移植有可能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有效途径。

5.细胞核移植──治疗性克隆

最理想的干细胞治疗是使用来自患者自身的胚胎干细胞。然而,除了早期胚胎以外,我们无法从其他渠道获得胚胎干细胞。那么,在成体中逆转细胞正常分化的方向,从而得到适合的干细胞成了另一条可能的途径。实验设计的基本想法是用某种物质将成体细胞逆转成胚性细胞。这些物质可以来自早期胚胎本身,也可以来自卵细胞,因为卵细胞丰富的细胞质中含有早期胚胎发育所必须的因子。这些因子也同样可以使体细胞核进入早期胚胎发育的状态,所以,除去卵细胞的核并植入来自成人细胞的核,就可能得到一个胚胎。

现在人们关注的焦点是能否利用核移植技术制造人类胚胎干细胞用以治疗疾病,并且,能否利用患者自身的细胞来满足特异性要求,解决免疫抑制的问题,确切地说,科学家还没有找到最终答案。目前,核移植技术在很多物种中取得了成功,但在某些物种中却失败了,如果将这一技术用于人类,结果将会如何,目前还没有清晰的答案。

6.患者特异性干细胞治疗

适合干细胞治疗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患者的活组织提取细胞核,转入捐献者的卵母细胞,重建早期胚胎并在体外培养至胚泡阶段,分离ICM得到胚胎干细胞。它们与患者有共同的遗传组成,所以可被视为患者的扩展部分。然后,利用研究小鼠模型所积累的经验,将胚胎干细胞诱导成与疾病相关的细胞类型,用于治疗帕金森氏综合症、心脏病或脊髓损伤等。最近的研究表明,还可以使人类胚胎干细胞沿着特定的轨迹分化。不过,目前还不知道哪种活组织是最好的细胞核供体。另一种方法是将某种成体干细胞诱导成另一种适合治疗疾病的类型,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成体干细胞非常稀少并且很难获取,例如,造血干细胞仅占血细胞总量的1/10;虽然它在骨髓中的含量相对多些,但仍然稀少。尽管造血干细胞还可以取自新生儿的脐带血,但是脐带血需预先储备并且无法重复利用。目前还没有关于纯化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方法的报道,并且它们可否产生造血系统以外的其他细胞类型尚不清楚。另外,有研究人员认为,胰管中存在可以产生胰岛细胞的干细胞,但是还没有分离它们的办法。

目前,大多数使用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的实验都是在小鼠中进行的。其中,胚胎干细胞的研究结果尤其令人振奋,它们在移植后通常有较高的存活率并且能长时间地执行功能。很多实验表明它们至少可以部分地缓解病情。

7虽然成体干细胞能有效地补充原有细胞类型,但是目前极少有证据显示它们能够转变类型,因此现在很难断定这是一条有效的治疗途径。或许这只是意味着我们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成体干细胞

生物的教案怎么写篇6

总体设计指导思想

本节课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科学研究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以求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工作的能力和方法。

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这一课时,在联系DNA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等知识得理解和巩固,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遗传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DNA的复制”又是后面变异部分的基础,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生物进化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重点难点

DNA的复制方式的发现虽然是选学内容,但是对学生的学会科学的探究,科学的思考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把它作为探究的重点之一,但在知识层面上不作为重点。

DNA复制过程完成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对DNA复制过程的研究,蕴含着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教育;DNA复制的过程具有微观、动态、连续、抽象的特点。因此,对DNA复制的过程的探讨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了DNA双螺旋结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将要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属于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知识。学生们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外,还通过启发式教学,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记住DNA复制的概念

简述DNA复制的过程,并分析、归纳出DNA复制过程的特点。

知道DNA复制在遗传上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介绍Meselson、stehl的试验,引导学生观察DNA复制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培养科学的思维。

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科学态度。

五板书:第三节DNA的复制

一、对DNA分子复制方式的两种推测

二、DNA复制方式的探究

三、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教学过程:

程序教学活动设计

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发现问题利用DNA指纹技术,请同学们根据犯罪现场提取的血液样品的DNA和怀疑对象的DNA进行比对,判断哪一位怀疑对象是罪犯。且引入新课DNA的复制。思考回答:

1号怀疑对象是罪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复习旧知

展示课件并提问:

1、DNA化学组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DNA分子的空间结构是什么样的?

思考回答:

相关资源

生物的教案怎么写篇7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2节的内容。在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以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之后,本节的核心内容是: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果蝇做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二者分别从逻辑思维和实验证据两个方面把基因定位在了染色体上,从而把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更有利于学生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深入理解,同时又为学习伴性遗传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较为枯燥,尤其摩尔根的实验课本介绍并不清楚,关键实验没有具体介绍,需要教师吃透教材,研究相关资料,将知识优化组合,帮学生理清实验思路和方法,让他们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不易和艰难收获的乐趣,掌握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提升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二、学生分析我教的三班四班是实验班。学生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学习生物的积极性高。喜欢挑战自我,享受探索问题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已养成讨论合作学习的习惯。而且三四班的学生对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画遗传图解、假说演绎法和减数分裂已经掌握的非常到位,为学习这节内容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但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要进行充分的预设,并做好对应意外生成的准备。

从我校教学特点分析,我校每个班级都成立了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安排的,每个小组均有学优生和学困生,可以有效完成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式学习。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

2、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完成标注图解,尝试类比推理的方法推导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2、观察果蝇杂交实验现象,运用假说演绎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同基因是物质实体。

2、认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为了吸引学生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本节使用了会生会影和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photoshop图形处理、PPT多媒体技术。

在导入环节,采用会生会影和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制作“摩尔根与果蝇的故事”的微视频,通过科学发展史中的趣闻轶事介绍,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讲述摩尔根实验证据时,使用photoshop处理果蝇图片整合到果蝇特点介绍的视频中,再结合PPT课件分析遗传图解,让学生认识到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掌握果蝇性别决定的方式,了解X一Y染色体的结构差异,尝试分析杂交实验过程,提高遗传图解的书写能力。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导入播放录制好的摩尔根与果蝇的故事有关视频,引出本节问题“基因在哪里”。观看视频,了解科学发展史中的趣闻轶事。采用会生会影和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制作“摩尔根与果蝇的故事”的微视频讲授展示任务:完成“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F1产生配子的图解”、画出“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示意图”。

提出问题:1)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单个?)存在?染色体呢?在配子中,二者又如何存在?

2)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非等位基因会?

同源染色体会非同源染色体会?

3)比较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你有什么发现?按要求完成指定任务。

?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任务单。探究引入摩尔根实验的介绍,讲述一段摩尔根实验的趣事,摩尔根为什么一定要用果蝇来做实验呢?我们来看一段资料:播放果蝇资料介绍。(包括其材料优点,染色体组成及性别决定方式。)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生物的教案怎么写篇8

群落的演替

版本:人教课标版

学校:濮阳市油田第四高级中学

学科:生物

年级:高二年级

姓名:许华

课型:新授课

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材分析

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类型等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四章的前三节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知识,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②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③举例说出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④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②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全面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①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②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填写学案、阅读图片材料,学生小组合作归纳)

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锻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后者主要通过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突破)

五、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课前准备:第一小组收集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有哪些。第二小组在校园内观察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特点及分析原因。第三小组收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入侵情况。第四小组收集我国有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情况。与教师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

九、设计思路:

十、教学过程

(一)问题探讨——案例引入

教师组织引导:出示火山爆发的图片资料并组织学生观察阅读课文P78的“问题探讨”后,设疑: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引出课题“第4节群落的演替”(板书)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阅读“问题探讨”,思考

教学意图: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结合案例,引出群落演替的课题和概念。

(二)演替的过程和类型

过渡:光裸的岩石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

1、裸岩上的演替过程:

1.1学生阅读课本79图4-14“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图片。思考学案中问题:

①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②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③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取代的含义是什么?

④在此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特别是植物的变化有怎样的特点?

⑤在此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有什么变化?

1.2一名学生板书裸岩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逐步回答问题①②③;多媒体投影展示相应图片。

1.3在教师引导下,得出演替的概念,多媒体投影并板书

1.4多媒体投影裸岩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逐步回答问题④⑤;通过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并多媒体投影总结。

1.5与导入呼应: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那么这一地区还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观察阅读图文资料,层层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层层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

过渡:群落的演替是否只能发生在裸岩上?

2、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1学生阅读课本P80图4-15“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图片。思考学案中问题:

2.2一名学生板书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问题。

3、演替的类型

3.1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过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相比较,分析讨论两者的不同点。师生共同归纳: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及区别。并展示相应图片。

3.2群落的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演替的漫长过程中,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有哪些?第一小组同学汇报成果。师生共同归纳:在这个演替的漫长过程中,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都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说明群落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命系统。

学生活动:观察图文资料对比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渡:不可忽略的还有人类的活动。你了解的有哪些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呢?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多媒体出示图片,引到学生说出鲁迅先生的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是否观察过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围杂草是怎样分布的呢?课前,我们请第二小组的同学在校园内进行了观察,现在请他们来给大家说一下观察的结果。(学生上讲台展示课前调查成果)

学生活动:观察并分析讨论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利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2、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使物种的迁移也越来越频繁。

2.1第三小组展示课件相应信息

2.2从资料的描述中,你知道外来物种入侵后,增长有什么特点?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吗?

3、教师出示图片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负面影响。

人类的活动都是破坏现有的各种生物群落的吗?视频展示宁夏治理沙漠情况。

4、师生共同总结以下两点: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目录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4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