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如何写?地理定位研究、各种地理现象的实验室模拟等迅速开展起来,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取得了大量过去所没有的资料和数据,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 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 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 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
1、 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准备: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复杂的气候: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连云港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寒暑相宜,四季分明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P7“亚洲气候类型图”)
1、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3、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4、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5、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6、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7、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农业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8、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活动】
展示非洲气候图P9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板书设计:
复杂的气候: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 能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过程与 方 法 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具器材 地图
导 学 过 程 批 注
(一)新课引入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设更正确。
●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
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
教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
二、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先有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作业设计 复习
小结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的差异现象。
2、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其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4、能够结合当地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
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活动【活动】演示地球转
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学生观察分析
提问:地球绕着什么在旋转?(地球绕地轴旋转)
再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又是怎样的,北逆南顺)
注意:在这里先让学生明白“东”、“西”的含义。
学生上讲台演示
演示讲述:
地球转一圈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自转的周期是多长呢?先来看这个演示。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地球时时刻刻都在太阳的照射下。同学们想想阳光照射下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有一半是白天,有一半是黑夜)为什么只有半边是白天呢?(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由此可知形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地球在自转时,转一圈要经过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也就是说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一天或约24小时)。
学生读P11图1.14昼与夜
昼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围(指出哪里是夜半球,哪里是昼半球)。提醒学生注意昼、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经过南、北两极点。
注意观察晨昏线与太阳光之间的关系。
提问:刚才演示时同学们看地球自转了吗?如果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活动【活动】演示地球自转,说明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取2个点(北京、纽约)。
转动地球仪,当太阳照射北京,纽约是白天还是夜晚?转动180度,。再看,哪个是白天?哪个是夜晚?连续转动,北京和纽约出现了什么情况?(昼夜更替)
也就是说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的自转)
在转动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日出。当北京是正午时,乌鲁木齐也是正午吗?
指导学生看书P13图1.17并请学生解释:
1、北京的畅畅和美国的姨妈在同一时刻电话问候,为什么时间不同?
2、半夜时分,中国球迷观看NBA球赛
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东西位置也就是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
活动【讲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请同学们结合活动演示,总结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补充,地球自转产生了三种地理现象。分别是:1、日月星辰东升西落。2、昼夜更替3、时间的差异。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对比世界不同年代的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
2、学会通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资料,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3、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能简单分析其成因。
4、运用资料和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讨论、探究,获取新知。
5、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合作的能力。
6、初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感受自然条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2、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一、新课导入
由二孩政策的新闻视频导入。
活动2【活动】二、探究学习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1、看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了解世界人口增长情况。
(1)指导学生根据数据变化了解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特点。
(2)根据人口每增加10亿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分析人口增长的速度。
(学生看图分析数据后归纳总结)
过渡: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2、看课本P70图4.1,并结合文字叙述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所经历的阶段。
(1)指导学生读图步骤。
(2)学生图文结合试着分析。
(3)全班交流,请生看图分析。教师引导。
(4)提出疑问,试着分析每阶段人口变化的原因。
【明确:l800年前,人类适应自然环境能力差,因战争、自然灾害和疾病等原因使人的寿命很短,每年死亡的人数多。在这之后医疗条件改善,人的寿命逐渐增长,死亡人数减少;特别是1950年之后,人口基数不断增大,增加单位人口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世界人口总数增长也越来越快。】
过渡: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又用什么来衡量呢?
3、结合具体例子探讨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明确: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自然增长率>0时,人口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人口增长快;自然增长率=0时,人口既不增长,也不减少,人口停止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人口减少,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人口减少快。】
小结: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增长的速度越快。
4、读P71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2010年)及平均自然增长率(2005-2010)图,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起来,能从中发现什么问题?
(1)提醒学生学会读图。
(2)找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析原因。
【明确:非洲增长最快,欧洲增长最慢。原因:生产水平、生育观念制约人口增长。】
(3)归纳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和较低的大洲或地区。
(学会合作: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内相互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完善他人的见解。)
(4)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地区,人口数量就一定多吗?
活动3【活动】三、探究学习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70多亿人是均匀分布在地球上的吗?若不均匀,哪些地区人口稠密、哪些地区人口稀少呢?
(1)、怎样来衡量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呢?
【明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疏密状况用人口密度表示。】
(2)计算某地的人口密度,理解人口密度的含义。
【明确: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总数/该地区的总面积。一般是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
(3)、探讨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合作探究:①观察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找出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②讨论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认真看图例,找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100人以上和1人以下的地区。
②结合P65图3.28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课本最后附页的世界地形图从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分析原因。
a、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
b、交流,补充。
C、师展示课件,加深理解。
【明确: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原因:①自然条件优越,四地都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适宜;地势平坦,多在平原地区;位于临海地带,交通便利。②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亚洲的东、南部是人类发祥地之一,农业发展较早,养育众多的人口;欧洲和北美洲东部的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少。这些地方自然条件恶劣。】
d、以中国人口分布为例,进一步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小结: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稀疏。可见,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影响。
2、拓展:想一想,能不能用人口迁移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活动4【活动】四、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1、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 )
A、40亿 B、50亿 C、60亿 D、70亿
2、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是( )
A.非洲、欧洲 B.亚洲、大洋洲 C.亚洲、北美洲 D.非洲、南极洲
3、衡量人口疏密程度的指标是( )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自然增长率 C、人口密度 D、人口总数
4、关于世界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因此人口总量最多
B.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C.人口稠密的国家,经济都欠发达
D.人口稠密的国家,人口总量不一定大
5、欧洲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 B、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C、地势低平,气候温暖少雨 D、河湖众多,常泛滥成灾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图文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通过观察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会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经线和纬线特点、纬度和经度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会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难点】
(1)东西半球划分。
(2)经纬网定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新课讲解,研讨展示]
(板书)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
板书:1、认识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使学生了解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向学生提出人类认识地球是球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总结: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形状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拓展:日常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例子还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承转: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板书:2、地球的大小
展示:p4 图1.2 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提出问题:比较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分析地球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吗?
让学生讨论,发表看法。
总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
承转:地球那么大,我们研究起来肯定不太方便,那怎么办呢?人们为了研究方便,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成了地球仪。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并且强调地球仪是个规则的球体。
提问: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展示:p5 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总结:1、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2、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纬线和纬度
展示:p6 1.6 纬线和纬度
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结合读图,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纬度如何划分的?
2)度数变化有何规律?
3)如何划分低中高纬度?
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30°、60°三条纬线,认识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4)半球划分
展示:p7 1.8南北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
(提问)
a、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b.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重点难点突破】
1.纬度的变化规律:度数向北增大的是北纬,向南增大的是南纬,即北大北纬(N),南大南纬(S)。
板书:四、经线和经度
展示:p7 1.9 纬线和纬度
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结合读图,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是什么形状?不同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经线指示什么方向?
2)经度如何划分的?度数变化有何规律?
3)在地球仪上找出0°与180°组成的经线圈,20°W与160°E组成的经线圈,比较这两个经线圈,看看哪一个穿过的陆地少。
4)观察图1.11说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重点难点突破】
2.经度的变化规律
⑴经度的变化规律:度数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即东大东经(E),西大西经(W)。
西经(W)0°东经(E)
3.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看该地点的经度,如果经度小于20°W或小于160°E是东半球;如果经度大于20°W或大于160°E是西半球。
特别提示:不是所有的东经度都在东半球,也不是所有的西经度都在西半球。
记住:小小为东,大大为西
板书: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1、读图1.12,简单介绍经纬网的含义,在此图中找点如A(40°N,20°W),用多媒体展示举例讲解。
2、读图1、13,练习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用经纬网定位,加深学生理解。
3、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定位,查找地名。完成活动题。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篇6)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南北两极特殊位置、范围。运用资料认识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2.举例说出极地地区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3.了解极地科考意义和我国主要考察站。了解极地环境保护,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特殊的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环境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感受企鹅和北极熊的生活环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极地地区,板书 第五节极地地区
(二)新课:
以丁丁去极地考察为线索,让学生认识极地地区。
一、知识储备--认识极地地区
1展示.南北极地区图,请同学们找出两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及周围的大洲和大洋。(南极地区是指 以南的地区,以 为主,被哪三大洋包围,北极地区是指 以北的地区,以 为主,被哪三大洲包围,北极圈穿过世界最大的岛是 。)
引导 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是高纬度地带,接受的热量少,是地球上的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过渡:因为特殊的纬度位置使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更为独特,
板书 独特的自然环境
二、 极地探险——独特自然环境
1.读课本48页两则资料,结合地图请同学们说说北极地区对未来交通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被三大洲所包围,是北美洲到亚洲和欧洲的空中捷径。
2.读课本48页,结合资料分析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引导:南极洲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冰层厚度2000米,周围的海洋上有冰山,冰山是陆地上的冰川断裂下滑漂浮在海面的冰川。是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料,具有:冰雪高原:之称。
3.读课本48页,根据图中资料分析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酷寒,干燥,列风。
引导 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仍有生命存在,说出最代表的动物是什么?
4读课本资料,分析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引导 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周围被三大洲包围,受海洋的影响,气温比南极高,降水比南极多,风速比南极小。
5.用南北两极企鹅对话,总结.比较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用两个学生扮演模拟企鹅和北极熊的对话。
引导:从海陆差异,海拔高低分析南样自然环境的差异。
合作探究一: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南极地区为什么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把生成的答案让组长展示。
(提示:从海陆上看,南极以陆地为主,在地形上以高原为主,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过渡:因为极地区自然环境独特,所以在房屋设计上也与众不同,请同学们看极地地区的房屋。
合作探究二:看课本极地考察站建筑图分析南极考察站的房屋为什么这样设计?
1. 房屋的墙板采用“夹心”式,中间是保温材
料。窗户较小,且多为双层玻璃,玻璃夹层间几乎为真空。
2. 房屋地基很深,下面为立柱,房屋通常高出地面1---2米。
房屋朝不同方向开门,还设有天窗。
提示:一个地方的房屋设计与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关,比如东南亚的高脚屋,沙漠中的房屋墙厚窗子小,那么极地地区气候恶劣,那么房屋设计应注意什么?
过渡: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无常住人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极地。板书 极地科学考察三、极地考察——领略考察的魅力
阅读课本50页,看课本47页地图讨论极地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学让学生展示:
引导 (1)煤、铁矿产资源,(2)有丰富的淡水资源,(3)海洋生物石室,(4)原始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丰富。
南极的冰心可以提供珍贵的气候信息,对过去的气候变化和未来的环境影响重大,极地地区矿产丰富为我们研究极地区提供地质价值,海洋上的生物为我们提供海洋生物价值,极地地区就是广阔的实验室,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去极地考察。
过渡:现在征服极地区的人越来越多,对极地环境的破坏也不堪入目,所以要保护极地环境,板书 极地保护在行动
四、极地保护——极地保护在行动
1.阅读课本内容,结合几张图片分析下列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危害?人类如何去做?
提示:人类大量实用喷雾剂,冰箱,空调,使南极上空形成臭氧层空洞,这样太阳的紫外线就射到皮肤上,人类得皮肤癌的机会就增多,动物和人类眼睛得白内障的增多。
过渡 全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极地环境破坏,世界各地都受到影响,为了保护极地环境,和平利用极地地区,许多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南极条约》,中国也加入了该条约。所以进入极地地区的科考队员十分重视极地环境,他们用的生活用品全部是绿色环保产品。我们为保护极地环境应该如何去做。
合作探究三:为了保护环境,同学们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做?
提示:1.给别人宣传,2.自已做到节能,减排,爱护花草,平均每年植树一棵,少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纸张等等。
课后小结
小结:畅谈收获
我知道了极地地区的位置,纬度最高。
我知道了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独特。
我知道极地考察的意义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我学会了学习地理的方法。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篇7)
一、教学目标
共同完成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各类基础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潜能,增加对世界各地地理知识的认识,让学生们养成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精神状态。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认识大洲
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学习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难点是比较七大洲的气候以及影响七大洲气候的因素。
第二章了解地区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及南北两极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的地形与气候,以及南北两极的地理概况。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章走近国家
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掌握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难点是美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三、重点、难点:
1、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能简单分析人—地内在关系;
3、初步学会国家和地区的分析方法;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继续学习作好铺垫。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多方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周次
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环境21
第二节人文环境22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23
第二节东南亚34-5
第三节印度36
第四节俄罗斯37-8
第八章第一节中东28-9
第二节欧洲西部29-10
期中考试11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312
第四节澳大利亚213
第九章第一节美国314-15
第二节巴西215-16
第十章极地地区217
期末复习418-19
期末考试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