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历史教案 >

七年级历史教案内容

时间: 沐钦 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内容都有哪些?人们了解古代的历史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内容翔实的古书大大提高了历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历史教案内容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历史教案内容

七年级历史教案内容(精选篇1)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课,主要包括

夏朝的兴衰、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西周分封制三个子目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更替,以及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进行分封的概况。本课是本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开篇章,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更替顺序及其原因,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谈话、动脑筋问题探究等环节,运用谈话法、讲述法、图示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必将激起人民的反抗,树立民族责任感。

三 重点:

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史实;分封制;因为夏朝的建立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而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四 难点:

分封制;因为分封制内容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还很缺乏。

五 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为了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1、教法:谈话法、讲述法、图示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2、学法:阅读教材法、读图学史法;直观传授历史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六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你还记得夏朝的建立吗?”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入: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

认真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温故而知新。

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回忆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史上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

提问学生“既然商朝是夏朝的下一个朝代,那么夏朝为什么会衰亡呢?”从而过渡到暴君夏桀的学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1页第三段小字部分内容以及夏桀把人当作座椅的图片,让学生尝试归纳夏桀的暴行,从而明白夏朝为商朝取代的原因,认识奴隶主统治阶级统治的残酷性,:

七年级历史教案内容(精选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了解夏、商、西周更替顺序及其原因, 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培养学生 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

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以及奴隶制的进步性和残酷性。?

教学思路

一、课前导学

1.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 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资源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二、学习新课

夏朝的兴衰

首先,通过谈话法,提问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还记得夏朝建立于何时吗?”激发学生思维,温故而知新。接着展示禹的图片以及夏朝的地图,通过图示法,让学生直观观察,说出夏朝的都城、地理位置等,再由教师概述夏朝建立后的情况。而学习这个子目,主要让学生掌握夏朝建立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会设计一个动脑筋环节“夏朝建立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同学们学习到这已经知道夏朝的建立是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进而由教师补充奴隶社会的时间范围(夏商周春秋)。然后提问学生“既然商朝是夏朝的下一个朝代,那么夏朝为什么会衰亡呢?”从而过渡到暴君夏桀的学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1页第三段小字部分内容以及夏桀把人当作坐骑的图片,让学生尝试归纳夏桀的暴行,从而明白夏朝为商朝取代的原因,认识奴隶主统治阶级统治的残酷性,并且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

七年级历史教案内容(精选篇3)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识记要求 了 解 使学生了解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 掌 握 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 能力

训 练

过 程

方 法 观察分析 从夏朝建立到西周灭亡的历史进程,让学生归纳。 概括提炼 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从夏朝建立到西周灭亡) 联系比较 氏族部落与奴隶制国家,哪个进步?夏、商、西周疆域的不断扩展 分析判断 人心所向是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取得胜利的原因 整理列表 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历史线索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著名的文明古国 辩证观点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既有进步性,也有残酷性 教学重点 夏朝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我们如果要了解原始社会瓦解的历史,可以从哪个遗址和哪个传说中得到可信的历史资料?(大汶口、禹建夏朝)结合课前提示引入新课。

引导过渡: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从此,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先后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变革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夏朝的兴衰

指导学生阅读20页“正文”,“动脑筋”:夏朝开始的家天下现象,后 世在中外历史上曾广泛存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播。

指导学生阅读21页“正文”、“阅读文字”,观看插图,讨论:夏桀比得上禹吗?表现在哪里?(不能相比,因为他实行暴政)

指出:当人们奋起反抗桀的暴政时,夏朝就走到尽头了。

二、商汤灭夏和 武王伐纣

指导学生阅读21页“正文”和“阅读文字”,观察21页《桀把人当作坐骑》插图、21页《史记》资料栏和23页《牧野之战》图,“动脑筋”(23页):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A.他们的对手已经不行了。在平民和奴隶的反抗下,夏桀和 商纣的统治早就摇摇欲坠。

七年级历史教案内容(精选篇4)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叙述的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的经过,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讨论,让学生初步理解、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又认识到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压迫、剥削的残酷性。其次,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

重点和难点

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构成了本课的主线索。本课首先简要地叙述了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和夏桀无道为汤所灭、商朝建立的史实。其次,叙述了盘庚迁殷后,商朝疆域不断扩大以及商纣的奢糜残暴和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最后,叙述了周初统治者为巩固奴隶制政权而实行的分封制和西周的灭亡。

本课的重点有二。其一是夏朝的建立。首先,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其次,因为夏王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其二是西周的分封制。言其为重点,主要在于二者都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分封制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尤其是在不正面介绍宗法制的情况下,要使学生明了分封制的内容,难度更大。 教

程 导入新课:

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传说中的嫦娥和后羿原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我国在公元前21世纪就进入了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我国整个奴隶社会时期包括夏、商、西周三个朝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夏、商、西周的兴亡史。

讲授新课

一、夏朝的兴衰(约公元前2070年——1600年)

1、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启继禹位

(学生看书归纳再讲解)

eq oac(○,1) 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什么?(夏朝的建立)

eq oac(○,2) 夏朝的都城和统治的中心地区在哪里?(a阳城;b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展示《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让学生直观了解夏朝的统治区域。)

eq oac(○,3) 夏朝组建了哪些国家机器?

(修筑了城堡、宫殿,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eq oac(○,4) 夏朝奴隶制国家机构的实质是什么?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在上一个单元,我们了解了原始社会的情况。在原始社会里,没有阶级,没教过程 有剥削和压迫,也没有国家。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的出现,贫富分化加剧,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的社会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奴隶主阶级为了防止奴隶阶级的反抗,开始设置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在这种情况下,奴隶制国家就产生了。

原始社会末期,禹建立了夏朝,在禹年老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事先举荐了继承人。不久,禹的继承人死了。禹又推荐东夷的伯益做继承人。但禹却不给伯益实权,使伯益得不到锻炼,也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相反地,他却把实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让启的亲信也掌握许多权力。禹死后,伯益按照过去的传统,躲到另一个地方去表示谦让,让各氏族、部落来决定由谁继位。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权力都不及启,启轻而易举地就继承了禹位。伯益率东夷军队,打败启的军队,并将启俘获,囚禁起来。不久启又逃出,重新组织队伍,向伯益反攻。最后,启把伯益捉住杀掉,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大家在这里要清楚四个概念,就是世袭制、禅让制、公天下和家天下。

提问:

eq oac(○,1) 什么叫世袭制?

(“世袭制”指帝王世代沿袭的制度,一般由两点组成,一是父死子继,二是兄终弟及。也就是说父亲死了之后,他的位置一般由儿子来继承。如果在位的国王没有后代,就由他的同胞弟弟来接任。)

eq oac(○,2) 什么叫禅让制?

(禅让知识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被推选人必须具备德和才两个方面的条件。)

eq oac(○,3) “公天下”是什么意思?

(“公天下”指的是原始社会里,因为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没有贫富分化,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被后来的儒家学者视为“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eq oac(○,4) “家天下”是什么意思?

(“家天下”是指进入阶级社会后,由原来的天下为公变成天下为私,垄断权力出现,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说说你的想法。

★(是社会的进步。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也极为缓慢。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共经历了400多年,让我们来看看夏朝末代暴君夏桀的统治是怎样的?

2、末代暴君夏桀

引导学生归纳夏桀的暴行

eq oac(○,1) 夏桀建造许多豪华宫室;

eq oac(○,2) 无休止地蒸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

eq oac(○,3) 不分昼夜饮酒作乐;

大家看课本《桀把人当坐骑》,想一想,这幅画说明了什么道理?(暴政就会亡国) 教过程 “多行不义必自毙”,夏桀的残暴统治导致了夏朝的衰落。那么,夏朝是怎样灭亡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二个内容“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正当夏桀失去民心之际,黄河下游的商国由于国君商汤善于任用贤人,关心百姓而逐渐强大起来。大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打败夏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同学们可以通过课文的描述,了解到商汤善于任用贤人和关心百姓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朝又被称为殷朝,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盘庚迁殷”。

1、盘庚迁殷

在盘庚之前,由于水患,商朝的都城先后迁移过五次。大家想一想,一个国家的都城移来移去,这个国家会不会繁荣?

到了盘庚继位的时候,政治上的混乱仍然十分严重,阶级斗争也日趋激烈,盘庚为了稳定政局,拯救政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在公元前14世纪把都城迁到殷。迁都以后,商王朝的政局逐渐稳定下来,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商朝的都城殷也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心,所以后人又把商朝叫做殷朝。

盘庚迁殷后,商朝兴盛了很长一段时间,到了商朝末年,商纣王统治时期,社会各种矛盾都达到了非常尖锐的程度,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七年级历史教案内容(精选篇5)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理解现实、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应重点掌握。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为本课难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的图片,让学生讲出其名称。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

原产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甘薯,自明中期经菲律宾传入中国后,先在广东、福建种植,稍后传入周边省份。18世纪中期以前主要在南方传播,清嘉庆以后,已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次,还应说明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种推广的意义。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的产量也很高,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出示三则材料:

自元代以来,松江逐渐发展成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当时流传“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浙江嘉善魏塘镇)纱”的民谣;

“数年来,肃宁(河北肃宁)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指松江)十分之一矣”。——徐光启《农政全书》

山东邹县“鬻布于邻”。——吕坤《实政录风宪约》

学生从中得到结论:说明到明代,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3、丝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学生回忆唐宋时期我国古代商业情况,以便对比了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较前代的空前发展。)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直接导致工商业城镇兴起。(讲解《皇都积胜图》,以说明明清两代商业发展的盛况。)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

商人数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又一突出表现。他们拥有庞大资本,合伙经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业资本集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徽商、晋商”的小字,使学生了解他们的经营范围。应特别注意他们还有人投资于手工业生产,这是一种新趋向。)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

①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②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③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②想法”的思路大致是:①从“闭关锁国”政策中汲取教训;②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七年级历史教案内容(精选篇6)

《远古的传说》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 古 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 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 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上一课 时,我们从 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二、新课讲授

(一)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黄帝、炎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禅让的传说

1.简要讲: 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禅让的含义。

2.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三)治水的传说

1.禹之所以在 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2.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 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3.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四)情感升华

学习了本课内容,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生答,教师简评),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七年级历史教案内容(精选篇7)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36825